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在全球化进程中的机遇与挑战

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在全球化进程中的机遇与挑战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全球化进程为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提供的机遇一是全球化进程唤醒了大学生的民族意识,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培育创造了最佳的时机。

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在全球化进程中的机遇与挑战

三、大学民族精神培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过程,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有关中华民族精神信息的获取、选择和传播的过程,就是用丰富、正确而生动的信息影响和熏陶学生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和精神状态的过程。全球化带来了社会的变革,为大学生了解和吸收世界各国的文明成果打开了希望之门。同时,文化的异化和整合过程也为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一)全球化进程为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提供的机遇

一是全球化进程唤醒了大学生的民族意识,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培育创造了最佳的时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民族精神产生于人类创造历史的伟大实践之中。历史证明,伟大的事业孕育出崇高的精神,崇高的精神又推动着伟大的事业。越是民族发展的关键时刻,越能激发出大学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五四运动期间,当中华民族处于民族存亡的危机关头时,大学生高举“爱国”与“民主”的大旗,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篇章。今天,面临全球化浪潮的冲击,广大大学生又表现出了为民族振兴而奋斗的强烈责任感。党的十六大顺应时代和人民的要求,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的崇高使命和庄严承诺,这无疑极大地振奋了广大学生的责任心和自豪感。当今社会,天下并不太平,“九·一一”事件、“伊拉克战争”、“车臣分裂恐怖活动”、“非典疫情”、“奥运火炬传递”等极大地唤醒了当代大学生的国民意识,因此,抓住当前这一有利契机,大力弘扬和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是高校的崇高使命和历史抉择。

二是全球化促进了网络的发展,在客观上为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提供了新的资源和途径。全球化促进了媒介特别是网络媒介的快速发展。网络内容丰富,政治经济科技、娱乐等信息应有尽有。置身网络,地球仿佛成了一个地球村,真可谓是“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大学生是青年中上网最多的群体,哪怕是相隔千里,他们在网上仍可以相互交流,互相QQ。通过网络,他们可以自由的学习和吸收一切文化,从而达到受教育的目的。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网络的发达和大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当代大学生通过网络对西方的文化和价值观有了比较全面和准确的认识,这对于树立与中华民族相一致的价值观无疑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是全球化的发展促进了各国之间的教育交流和合作,为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提供了借鉴和创新。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曾经指出,全球化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时空延伸的过程。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过程的推进,各国教育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这种教育时空的延伸不仅促进了人们的交流和彼此了解,也为我国高校创新民族精神培育提供了好的借鉴。我们要以开放的姿态,大胆学习别国在民族精神教育方面的有益经验,创造性地做好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工作。

(二)全球化进程对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提出了新的挑战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全球化在给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带来种种机遇的同时,也对其提出了新的挑战,这主要表现在:

1.全球化对教育主客体思想观念的影响,使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影响力和接受力受到限制

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过程就是运用科学的理论、正确的观念教育和引导大学生,以使大学生形成健康的民族精神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是教育主体(教育者)与教育客体(大学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一过程的效果受教育者影响力和受教育者接受力的制约。

全球化对高校教育工作者和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都产生了深刻的复杂的影响。就大学生方面来看,全球化使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部分学生的思想意识和政治信仰发生偏差,人生观呈现个性化和功利色彩。一些大学生容易被西方国家一些表面的现象所迷惑,不能对国家发展中的问题作出正确的认识和判断;一些大学生认为先公后私、先人后己的集体主义,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已经过时,只有物质利益才是真实的,才是值得追求的东西,因而向往西方丰厚的物质待遇、生活方式;在择业上只想到国外去,到大城市去,到外资企业去,到赚钱多的地方去,而到基层、到艰苦地方创业的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淡化了。因此,他们认为思想教育是空的,只有个人价值与利益的满足才是实的,这就在心理层面,使大学生对民族精神产生了一定距离。

高校教育工作者,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师、哲学社会科学教师以及专职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辅导员和政工干部等,他们对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工作负有主要责任,其本身的素质直接影响到学生。在全球化进程中,作为社会成员的一部分,他们的人生价值观也不可避免地受到西方各种文化思潮的影响。在生存竞争的现实下,一些高校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由于缺乏实践的锻炼,对社会主义认识较为肤浅,理想信念有时发生偏移,学术上急于求成,生活上不严格要求自己,这种情况必然会对大学生产生消极影响,对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带来负面影响。

2.全球化导致传媒环境的开放,对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方式带来挑战

长期以来,高校在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方面,多采取课堂教学、政治学习等方式对大学生进行理论灌输。通过开会、讨论、主题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等方式进行教育,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随着全球化对传媒环境的加速影响,特别是网络的快速发展,改变了当代大学生的学习与休闲方式,上网是当今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和业余生活的主要阵地。大学生在网上可以受到各种文化的熏陶,可以享受人类文明创造出来的多种优秀成果。网络的快捷、自由与方便极大地增强了对大学生的吸引力,使传统的民族精神培育方式受到极大挑战。在这样一个极其开放、信息极其丰富的社会中,政治理论学习、开会、谈心等传统教育方式对大学生的吸引力自然减弱。另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等主渠道教学中的“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教育方式,势必影响到学生对先进文化的接受。这种情况对既有的民族精神培育的方式是一个挑战,要求我们在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过程中,要牢牢把握网络阵地,不断创新方法与途径。

3.伴随全球化的西方政治霸权和文化霸权,对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内容与指导思想带来挑战

对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的目的在于使大学生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坚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奋斗的信念和责任感。然而,在全球化进程中,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一直借助其强大的经济力量,向全世界推销他们的政治制度和人权观念,充当国际警察,到处干扰和指责别国的事务,伊拉克战争就是其典型的表现。他们凭借在“全球化”中的优势地位,利用经贸往来、文化交流等各种途径加紧对我国进行思想渗透,千方百计地向我国的大学生美化和推销资本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鼓励私有化和资本主义的自由和民主,以达到对我国“西化”、“分化”的目的。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在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时,就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具有时代特征而又符合中国发展需要的民族精神。要不断创新内容,既要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又必须以开放的姿态,引导大学生正确了解西方文化与文明,绝不能以片面的孤立的眼光来对待西方文化。同时,要用新的理念来看待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效果。民族强大的源头在于发展经济,经济的发展源于人才。因此,在全球化进程中,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要把提高学生在全球市场中的竞争力作为民族精神培育的重要内容,只要学生能始终坚持民族利益高于一切,具有为民族复兴而不懈奋斗的精神,就应该提倡。只有这样,才会增加民族精神培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www.xing528.com)

4.全球化加剧了追求西方思潮的趋势,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环境受到挑战

全球化将西方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带到了中国,一些人在改革开放的大旗下堂而皇之地向往和追求西方的生活方式。大学生是社会中最敏感的群体,追赶潮流和时髦是大学生的重要特征,因而大学生中追求西方生活方式和盲目崇洋的情况同样也存在,并有加剧的趋势。如,近年来,在高校出现了“洋节”热、“洋语”热,许多学生对圣诞节的热情高于中国的元旦节。一些学生对西方电台、报刊、地摊书感兴趣,等等。这些情况表明,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社会环境越来越复杂。如何优化社会环境,如何挖掘本国民族精神教育的资源,并通过他们激发学生的民族情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又一个挑战。

【注释】

[1]宋士昌、李荣海:《全球化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6期。

[2][埃及]萨米尔·阿明著,张世鹏等译:《全球化时代的资本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56页。

[3]同上。

[4]贾英健著:《全球化与民族国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5][英]齐格蒙特·鲍曼著,郭国良等译:《全球化——人类的后果》,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6]尔穆特·施密特著,柴方国译:《全球化与道德重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7]吴易风:《全球化的性质和利弊》,《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

[8]吉洪武:《经济全球化与两个必然的历史命运》,《石河子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

[9][美]帕尔默·科尔顿著,孙福生,陈敦气等译:《近现代世界史》下册,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1145页。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9页。

[11]江泽民:《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二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4页。

[12]裘元伦:《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国家利益》,《世界经济》1999年第12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