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环境的方案

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环境的方案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此,在全球化进程中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必须在舆论领域高扬主旋律。毫无疑问,社会风气对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形成及培育具有重要的影响。一是加强党风建设,为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树立旗帜。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需要学校、社会、家庭的共同努力。

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环境的方案

五、优化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环境

马克思认为,人是社会动物,不能脱离一定的社会关系和物质条件而生活。这种一定的社会关系和物质条件就构成了人生活的环境。环境教育人,环境影响人。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一个重要的举措,就是必须努力优化环境。

(一)加强舆论建设,为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营造良好的舆论

氛围

所谓社会舆论环境,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中形成的人们关于某一观念、认知、情感和意志的舆论氛围。我们党历来十分重视对社会舆论的正确引导,但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宣传领域出现的杂音,特别是近年来伴随网络和各种大众媒介的快速发展而出现的一些不良信息,无疑对大学生的成长产生了负面影响。因此,在全球化进程中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必须在舆论领域高扬主旋律。

要加强对大众传媒的引导和规范。新闻媒体的宣传,都要坚持党性原则,树立强烈的政治意识和责任意识,坚持团结、稳定、鼓劲和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正确地把握舆论导向。对于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发扬什么,限制什么,一定要旗帜鲜明,绝对不能模棱两可,使人们无所适从。要加强对各类传媒管理的立法工作,实现舆论的依法管理。

要加大正面宣传,弘扬正气。要大力宣传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成果,宣传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来的突出的典型。现在一些新闻媒体,为了吸引读者的“眼球”往往对个别的负面问题,喜欢大肆炒作,误导了大学生的成长,要引起我们的注意并加以正确引导。要大力弘扬社会正气,对各种社会思潮和社会丑恶现象及时给予有力的揭露和批判,而不能给他们提供任何舆论阵地。

(二)优化文化环境,为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营造良好的文化

氛围

文化环境与人的精神是相互依赖的关系,人是文化的主体,人创造文化,同时,文化又塑造人。民族精神是先进文化的精髓,同时,文化又是民族精神传播的载体,建设文化环境的核心是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反映人类社会理想信念,符合人类社会发展方向,紧跟时代发展潮流,体现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社会成员最根本利益的文化。

江泽民指出:“保持和发展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大力弘扬民族精神,积极吸取世界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实现文化的与时俱进,是关系广大发展中国家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发展和繁荣先进文化的一个极为重要的任务,就是要使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征途上,始终保持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是人民奋进的号角。”[5]文化既有影响、感化、塑造人的社会教育功能,又有满足人的精神需求的消费价值。民族文化是民族精神的载体,优秀的文化给人以积极向上的精神动力,相反,腐朽没落的文化使人消极颓废。因此,培育大学生的中华民族精神,就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社会主义新文化。为此,要组织编写适合大学生需要的民族精神教育读物,要组织开展各种导向正确、生动活泼的文化活动,要制作反应时代特色与精神的文化产品,如电影电视戏剧小说等,要多为大学生提供体现主旋律、激发信心与动力的精神食粮,营造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文化育人氛围。

(三)净化社会风气,为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营造良好的社会(www.xing528.com)

大环境

社会风气,指的是在一定的社会时期和一定的社会范围内,在一定的人群中所传播、竞相模仿或流行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社会时尚。社会风气尽管不像法律制度那样具有强制的规范作用,但它对于生活于该群体中的个体的思想感情及行为方式具有很大的调节作用,影响到其精神状态与精神境界。毫无疑问,社会风气对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形成及培育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必须努力净化社会风气。

一是加强党风建设,为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树立旗帜。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形象。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需要旗帜的引导。我们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在全党开展的实践科学发展观教育活动为契机,全面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引导全体党员认真实践“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把人们利益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根本价值尺度,以“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不答应”为准则。当前,对大学生来说,最令他们关注的是,各级党委和政府、各企事业单位要为他们努力建设一个真正“公开、公平、公正”的就业环境,这对于引导大学生专心读书、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民族凝聚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只要我们的党和党员的形象好了,党的凝聚力增强了,就能自觉地引导大学生中华民族精神的生成。

二是在全社会倡导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需要学校、社会、家庭的共同努力。中华民族精神浸透在社会成员的思想情绪、心理习惯与行为活动中,并通过它们表现出来。民族成员的生活方式必然影响到民族精神。当前,拜金主义使一部分人滋生出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导致少数学生道德失范、价值观紊乱与精神极度空虚,这与我们中华民族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相背离。因此,必须在全社会范围内反对那种脱离国情的享乐主义生活方式,依法加强各类娱乐场所的管理,加强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引导,促进人们健康地向前发展,为大学生的行为方式提供榜样和示范作用,为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创造好的环境。

【注释】

[1]王敏:《政治态度涵义成因及研究走向》,《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2]本部分内容的相关数据来源于作者2004年对湖南部分高校学生进行的调查统计。

[3]中共中央宣传部编:《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学习出版社2003年版,第195页。

[4]刘惊铎:《道德体验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60页。

[5]中共中央宣传部:《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学习出版社2003年版,第315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