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全球化进程中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导向价值与发展

全球化进程中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导向价值与发展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历史证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发展壮大的精神动力,并始终彰显出其特有的价值。中华民族精神具有群体性的特征,这种群体性的特征就使中华民族具有导向价值。中华民族精神作为一种群体精神,它渗透在人民群众的理想、追求和信念之中,归根结底通过人民群众的历史实践表现出来的。

全球化进程中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导向价值与发展

三、民族精神的价值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历史证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发展壮大的精神动力,并始终彰显出其特有的价值。

(一)民族精神的一般价值

任何时期、任何阶段,民族精神都有其特定的、不可或缺的价值。这种价值主要表现为对整个民族的导向价值、凝聚价值和激励价值。

1.导向价值

民族精神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更不是主观任意的产物。因此,它一旦形成并为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所信奉,就像一种无形的力量渗透到民族成员的心理、观念之中,成为行动的内驱力。中华民族精神具有群体性的特征,这种群体性的特征就使中华民族具有导向价值。“民族精神的特点要求于人们的是,全民族的社会成员必须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群体意识,为本民族和国家的整体利益自觉调控个人的行为,将民族和国家的共同价值目标转化为个人自觉的行动,从而实现个体目标与整体目标的契合。”[7]这也就是民族精神的内化,体现了一种无形的导向作用。

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的重德崇义精神、贵和尚中精神、务实致用精神、自强不息精神、勤劳勇敢精神等已成为大多数成员所认同、接受和追求的思想品德、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它最能体现中华民族精神,它对民族和国家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价值。这种价值取向丰富了中华民族的道德理性,促使人们自觉向善,讲究实际,求真务实,不安于小成,不囿于小利,刚健有为,不断进取,为远大的理想和目标执着追求。

一个社会要发展,总要有崇高精神为指导,一个民族要发展,也需要有民族精神为向导。任何一个处于前进发展中的民族,它的民族精神都是在不断总结新的实践,创造出新的民族精神并与时俱进地发展,中华民族亦是如此,它是在根据中国的国情和时代特点,根据历史发展的各种规律所形成的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价值目标,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指导着中华民族在追求和创造价值的实践活动中不断前进。民族精神犹如一面旗帜,引导着中华儿女朝着民族的共同目标前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重德崇义、自强不息的精神;勤劳勇敢、务实致用的精神;团结统一、爱好和平的精神是不可或缺的,这一切正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所在。当前要按照党的十七大精神,着重增强全国人民的爱国意识、团结意识和自觉意识,自觉将个人荣辱得失与国家的盛衰强弱紧密结合起来,把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新时期的时代精神结合起来,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民族成员的价值目标和行为导向,为中华民族的全面进步而奋斗。

2.凝聚价值

民族凝聚力是具有共同社会特征的民族成员为了民族的共同利益而产生的内聚力;是一个民族对其众多成员所具有的吸引力,包括具有共同社会特征的各民族群体之间的吸引力,民族群体对民族成员的吸引力、民族成员对民族群体的向心力、民族成员之间的吸引力;是能把全国各族人民不分地域、不分职业、不分年龄维系在一起、凝聚在一起,为了一个共同的理想和目标而奋斗。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共同民族文化心理素质,而这种共同的民族心理素质是由共同的民族文化背景所塑造的人生态度、价值观念、思维模式、情感方式等方面所组成的有机整体。既然民族精神是由民族内部自生而成的共同的、稳定的东西,那么这种共同的、作为精神支柱的东西自然就会成为团结民族全体成员、维系民族整体性的重要精神纽带,这就是一种凝聚力,能够激发民族自豪感与自觉性,体现了内聚性和向心性。有着强有力民族精神的民族,是世界上所有的人都不可轻视的,因为这种建立在共同物质基础、心理素质、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基础之上的民族精神会激发出巨大的民族聚合效应,它会成为一个民族不畏艰难、团结一致、勇夺胜利的重要法宝;会成为一个国家永葆生机和活力从而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支撑。

民族精神是民族成员在长期共同的生活实践中形成的群体精神、活动方式和行为准则,体现了民族成员的整体利益和内在联系,是民族凝聚力其他因素的思想基础,是民族凝聚力的精神核心。这种民族精神积淀到人的价值观、伦理道德、行为方式、思维方式等方面,从而形成强有力的民族凝聚力,对社会中的个人、组织和团体的发展在塑造价值导向、精神激励、文化整合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内化作用。对个人来讲,民族精神能满足个体精神情感的需求。人在现实生活中都是划分为民族的,因此人的价值观念、人格理想、审美情趣等精神需要,就会深深地打上民族的烙印;对社会团体来讲,民族精神有利于社会不同阶层、组织、团体等形成既符合本团体又与社会协调一致的精神价值取向;从社会层面而言,民族精神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秩序、公正、公平、真善美等道德价值体系,社会的进程不致因精神的缺失而陷入中断乃至发生逆转或倒退。民族精神中以共同的心理、情感、价值为基础的吸引力、向心力与亲和力可以提高个体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以及超越个体狭隘功利的崇高精神追求,可以内化个人为集体、为民族、为社会奉献的昂扬激情,可以激发民族成员的归属意识、进取意识和奋斗意识,从而凝聚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形成推动社会前进的强大动力。所以民族凝聚力的发挥离不开这种共同的民族精神的指引和导向。

总之,民族精神作为一个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和接受的思想品格、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对整个民族具有极为重要的凝聚作用,是民族凝聚力的核心。事实上,正是由于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的凝聚,中华民族的50多个民族才会紧密团结、友好融合为一体;中华民族才会具有强大的向心力,历经5000多年的风雨,而统一始终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

3.激励价值

激励就是一种感召力和推动力。民族精神具有情绪的激励感染力,可以激发全国人民的顽强斗志,成为克服前进道路上艰难困苦的精神动力。

中华民族精神作为一种群体精神,它渗透在人民群众的理想、追求和信念之中,归根结底通过人民群众的历史实践表现出来的。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和文化,缔结的民族精神也只有通过人们的自觉能动的活动才能实现,而人们自觉能动性的发挥程度也要受到社会发展、文化等因素制约。所以,任何一个社会、任何一种文化形态都必然具有一定的激励机制,以激发人们的自觉能动性,从而维系社会和文化的存在,并推动其发展。正因为中华民族精神能够代表和反映中华民族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愿望和利益,所以中华民族精神才能够激励和鼓舞着中国人民为着崇高的理想与目标顽强拼搏、奋斗不已。

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不仅取决于人民物质需求的满足,也受制于人民的觉悟水平、精神追求和心理状态。恩格斯说过:“推动人们去从事活动的一切,都要通过人的头脑……外部世界对人的影响表现在人的头脑中,反映在人的头脑中,成为感觉、思想、动机、意志,总之,成为‘理想的意图’,并通过这种形态变成‘理想的力量’。”[8]在许多情况下,人们对国家、民族所激发出来的热情和激情是物质因素难以达到的。可以说,如果没有内化于人的内在精神动力的激发,人的积极性也就不可能得到充分发挥。尤其是现代社会之中,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的温饱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基本的物质需要大体得到满足,精神因素在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中的作用就会越发突显出来。

以共同民族文化心理素质为基础的民族精神不仅能把民族成员团结、凝聚起来,而且还能通过共同民族文化心理素质所形成的共同价值目标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历史上,中华民族曾历经磨难,饱受内忧外患,但是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使中华儿女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对人民疾苦、国家安危、民族存亡深切关怀。正是这种“以天下为己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意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为完成时代任务不畏艰险、锐意进取、同仇敌忾共赴国难。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为了民族解放、人民幸福,进行了前赴后继、百折不挠的奋斗,并在实践中相继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红岩精神,新中国成立以来又先后产生了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抗非典精神、嫦娥一号精神、抗冰灾精神等等,这些精神既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精髓,又闪耀着时代精神的光辉。正是在这些宝贵精神的激励和鼓舞下,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战胜了无数艰难险阻,赢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

(二)民族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1.政治教育价值

全球化的历史潮流正震荡着世界的各个角落。全球化不仅对社会政治领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对社会思想文化领域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经济全球化必然导致文化全球化,而文化全球化虽然是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大融合,但同时,也伴随着意识形态的碰撞与互动。它并没有消除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反而把这种矛盾暴露得更充分。亨廷顿在著名的《文明冲突论》一书中,也看到了全球化过程中的矛盾和冲突。他认为在当今世界,“普世文明”的概念并没有固定的含义,有些人把它看成是全人类共同的基本价值或文明社会所共有的东西,而另一些人则把它看成一部分人所持有的假定、价值和主张,还有人把西方消费模式和大众文化在全世界传播看作“普世文明”。而实际上,这些所谓的“普世文明”并不具有“普世”的意义。这些理论的价值在于揭示了全球化时代文化的交汇并不是“共存”,而是充满矛盾和冲突。

现代文明的冲突,必然会对发展中国家包括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深刻的影响,而政治影响是首当其冲的。因为主导全球化进程的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西方的政治观念通过各种渠道渗透到各个发展中国家,给它们的政治稳定带来了一定的风险。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政治稳定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而政治稳定又与文化息息相关。一个国家或民族,其政治稳定程度与这个民族的文化,即主要是传统文化的发展水平以及国民的文化素质密切相关。对政治稳定影响的传统文化,主要指政治文化。政治文化是指一般文化与政治相关的部分,中国传统文化中许多内容与政治相关。我国传统的政治文化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第一,大一统思想。第二,等级思想。第三,宗法思想。第四,清官思想。这些传统的政治文化中的一些有价值的东西,如以社会群体为本位的价值取向对中华民族的凝聚、整合起了很大的作用,即使从今天的观点看,以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为重也是值得倡导的。从民族精神的内容看,爱国主义、团结统一、爱好和平、自强不息等精神都属于维护政治体制的文化,这些文化是维系全民族共同心理、共同价值追求的思想纽带,是凝聚民族先进思想、感召人们为民族独立和统一而不懈奋斗的精神源泉,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一部分,因此,它的政治整合的价值是显而易见的。它有利于克服民族分裂,维护民族团结统一,保持社会稳定,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

2.思想教育价值

在全球化时代,世界各种文化出现了相互交融的趋势。但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文化交融是知识全球化的一方面,另一方面则是文化相互激荡和冲突。西方发达国家把自身的价值和意识形态强制性地灌输到发展中国家,而发展中国家往往只能被动地接受,他们的文化传统面临威胁,意识形态受到不断的冲击,造成人们思想的混乱和价值观的动摇。

面对全球化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冲击和影响,我们并不是无能为力,应对挑战的有效武器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共同价值取向,具有极大的统摄性,它以文化为纽带,可以超越地域、阶级、党派、种族等的界限,形成巨大的思想整合力。它可以规范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使民族全体成员在思想上和行动上保持高度一致。民族精神的思想整合又是在动态过程中实现的。民族精神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它能主动吸纳世界各民族优秀的思想和文化,为我所用。在全球化背景下,靠自我封闭来控制意识形态的统一已经过时了,社会意识形态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主动选择、吸纳西方文明中对我有用的东西,借鉴有益的东西,不断丰富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

(三)民族精神的时代价值

1.民族精神是弘扬中华民族复兴事业的推动力

在社会的大系统,经济、政治、文化三个子系统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又作用于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现代不能脱离传统,经济不能脱离文化,任何经济模式和经济活动都体现出一种文化精神,都渗透着一个民族的传统精神。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渊源深厚的民族,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国文化,并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地积淀和聚纳成为我们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我国各民族的精神支柱,也是我们在新时期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推动力。

首先,爱好和平、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能增强我们民族的凝聚力,为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中华民族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在长期的交流中,增强了凝聚力,具有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团结统一精神使我国56个兄弟民族联合成一个民族共同体。当前,世界民族和宗教冲突加剧,我国却能始终保持着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良好社会环境,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党的正确的民族政策,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另一方面在于中国共产党始终高举民族精神的旗帜,贯彻“一国两制”的方针,恢复对香港和澳门行使主权,严格执行香港特别行政基本法和澳门特别行政基本法,使香港和澳门社会经济保持稳定。对台湾问题,坚定地贯彻“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坚决打击“台独”分裂势力的猖狂活动,大力推动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力图创造一个稳定发展的两岸关系。在对外关系上,我们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同发达国家建立了适应国际形式发展变化的多样化的合作关系,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同我国的周边国家建立各种不同类型的伙伴关系,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构建了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

其次,爱国主义精神,为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要有资金、技术、人才的投入,还必须有精神的投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生产社会化、经济市场化”的经济形式,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在调控市场,但人的精神力量可以影响市场经济的发展。由于社会分工和协作的关系,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环环相扣,任何个人、企业、部门和团体的经济行为,必须遵循价值规律和市场规则。坚持规范的市场经济的原则,除了依靠法律的力量外,还必须用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特别是在我国市场经济还很不完善,法律、制度、规则还不够健全,更需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只有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才能正确处理好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诚然,追求利润最大化是驱动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但如果一味追求自身的利益,不顾甚至损害国家、民族和他人的利益,市场经济也无法运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表明,只有坚持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才能推动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

再次,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民族精神,推动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项全新的开创性事业,是我们党的一个伟大创举。从1989年6月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到十七大召开的18年,是我们党和我国发展史上极为重要时期。国内生产总值居同期世界各国年均经济增长率之首。在1995年和1997年分别提前实现了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目标,经济总量由居世界第10位跃升到第6位。这些辉煌的成就,是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基础上取得的,是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艰苦卓绝奋斗的成果。没有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成就。

民族精神不仅具有明确的价值取向和道德取向,能够凝聚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奋斗,而且它所具有的强烈感召力和推动力,已成为人们克服各种困难的精神动力。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中,我们只有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同心同德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www.xing528.com)

2.民族精神是应对全球化挑战的精神武器

“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9]文化的力量包括民族精神的力量,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是民族文化的精华。因此,民族精神的培育与弘扬,直接关系着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关系着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关系着中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能否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全球化浪潮下的国际竞争突出表现为综合国力的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是全方位的竞争,包括着精神力量的竞争。“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尺度。综合国力,主要是经济实力、技术实力,这种物质力量是基础,但也离不开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精神力量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10]我们要在日益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高度重视弘扬和培育强大的民族精神,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民族竞争力。

古往今来,成败兴衰,无不证明一条规律: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增强综合国力、应对国际间综合国力竞争新态势的需要。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决定精神,精神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精神力量虽然不是物质力量,但作为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一种精神成果,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成为强大的物质力量,强大的精神力量不仅可以促进物质力量的发展,而且可以促使物质力量发挥更好更大的作用。因此,我们不仅要创造强大的物质力量,而且要保持强大的精神力量。近年来民族精神等“软实力”已日益成为国际上林林总总的综合国力测定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和重要指标,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高度重视并纷纷将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作为提升综合国力的重要战略,以增强自身的国际竞争力。毫无疑问,我们也应当高度重视民族精神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作用,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以增强我们的综合国力。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投入,文化全球化已经成为客观趋势。在文化全球化的相互激荡中如何保持自身的民族性已作为一项新的课题摆在了我们面前,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培育民族精神。

世界范围内不同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具有两重性:它一方面为不同思想文化体系之间的交流与借鉴提供了有利条件;另一方面也向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总体上处于弱势的国度,提出了如何维护自身的文化独立与文化安全,进而维护国家主权、国家安全和民族利益的严峻挑战。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利用自己在科学技术方面的优势及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强势地位,不遗余力地进行文化扩张和文化渗透,设想“普世文明”的发展,醉心于绘制没有文化差异图标的新的世界文明。实际上,“普世文明”即使在西方学者看来,也不过是“西方对付非西方社会的意识形态”,是“为西方对其他社会的文化统治和那些社会模仿西方的实践和体制的需要辩护。”[11]结果,发展中国家往往处于不利地位,成为一些发达国家推行“文化殖民主义”的对象。面对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不同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现实,江泽民曾深刻地指出:“保持和发展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大力弘扬民族精神,积极吸取世界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实现文化的与时俱进,是关系广大发展中国家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12]事实上,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当前许多包括一些发达国家不是淡化了民族意识,而是更加强化了民族精神教育。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要在世界范围内不同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背景上维护自己的文化独立和文化安全,有效防止西方一些发达国家“西化”、“分化”中国的图谋,就必须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积极进行文化创新,不断提升自身文化的先进性和民族性。

(四)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价值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十分重视在青年,尤其是大学生中培育民族精神,并指出,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在新世纪新阶段,高校担负着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任,面对全球化对当代大学生思想带来的影响和冲击,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是为国家应对全球化挑战提供优秀人才的需要

民族精神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球化进程中世界的竞争是全方位的,它体现在经济、政治、科技、军事等各个方面,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这种竞争,归根到底又体现为人的竞争,即人的素质、民族素质的竞争。大学生是未来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们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关系国家未来和前途,也关系到我国能否有效的应对全球化挑战,实现我国在新世纪的历史性大发展。因为在大学生的素质结构中,包括民族精神在内的思想道德素质占有关键地位,起着重要作用。只有使他们具有强烈的民族精神,他们才能保持旺盛的求知欲望,努力学习,刻苦钻研,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才能在今后将所学服务于祖国和人民;才能在全球化竞争中坚定不移地维护民族和国家的利益;也才能保证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简言之,应对全球化挑战需要大批优秀人才,而高校是我国主要的人才资源库,只有使大学生具有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奉献精神为主要内容的民族精神,高校才能为国家源源不断地输送应对全球化挑战的大批优秀人才。

2.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是激发大学生自觉投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伟大实践的要求

党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这个目标集中反映了全中国人民的心声和愿望。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全体人民的努力奋斗,尤其是需要包括大学生在内的青年一代的努力奋斗。只有使大学生具有强烈的民族精神,他们才能明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于中华民族的意义,才能树立起振兴中华的责任感,才能在今后自觉投身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实践表明,大学生的民族精神越强,他们投身于现代化实践的积极性就越高。因此,高校应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养,用民族精神来激发大学生以振兴中华为已任,从我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按照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的要求,把个人的理想和抱负,化为立志图强,报效祖国的实际行动,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添砖加瓦。

3.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是全球化进程中加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现实选择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培育以民族精神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当今时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离不开社会主义。内在需求,也是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中外文化的交流日趋频繁,新思想、新观念纷至沓来,这有利于大学生加强交流,开阔视野,活跃思想,增加见识,也有利于吸收世界各国先进文化成果,促进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西方国家的文化渗透是同经济扩张、政治霸权和军事威慑结伴而来的。建立在西方政治、经济和文化基础之上的资本主义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乃至一些消极、落后、腐朽的思想文化也必然随之进入我国。经过精美商业包装的西方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已经产生了一些不容忽视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一定要高度重视对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的教育,以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构筑大学生的精神支柱。要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唱响主旋律,提倡多样化,注意坚持把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同进行民族精神教育有机地结合和统一起来,坚决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思想,大力倡导追求真理、锐意进取、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乐于奉献的爱国主义精神;大力倡导顽强拼搏、艰苦奋斗的精神,鼓励一切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思想道德,使中华民族精神同思想道德建设有机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之中,成为中华民族奋发前进的强大精神支柱。

4.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是全球化进程中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内在要求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大学生的成长受到来自方方面面的影响,他们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代大学生的民族意识、民族信念、民族自信心不断增强。但是,有极少数大学生对民族精神认识不正确、理解不深刻、弘扬不得力,特别是漠视并淡化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追求;有些大学生在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下,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不良思想有所滋生。在他们身上,为民族着想少了,甚至还有极少数人为了个人的利益不惜丧失民族尊严,做出有损国格的事情。这些问题,有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因此,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必须用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精神来教育引导大学生,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为了国家的繁荣昌盛而刻苦学习,从而获得全面发展。

大量的事实表明,伟大的民族精神是塑造当代高素质大学生新的动力源。当代大学生在健康成长的过程中,需要铸造高尚的人格和灵魂,需要接受系统的、有组织的、有计划的民族精神教育。只有这样,大学生才能正确认识历史、认识世界;才能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善于吸收和借鉴人类文明的成果;才能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高尚的民族气节;才能激发起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才能成为一个精神世界丰富的人、一个有精神追求的人、一个高素质的人;才能自觉投身建设祖国的伟大实践并在实践中将民族精神发扬光大。

【注释】

[1][美]塞缪尔·享廷顿著,周琪等译,《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第24、26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1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76页。

[3]张岱年:《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教育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73页。

[4]《列宁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98页。

[5]江泽民在《全国抗洪抢险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1998年9月29日《人民日报》。

[6]伏尔泰:《历史哲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版,第93、104-105页。

[7]梁自洁:《中国精神》,济南出版社1990年版,第290页。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28页。

[9]江泽民:《全国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02年11月8日。

[10]江泽民:《在全国抗洪抢险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1998年9月28日),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1][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第55-56页。

[12]江泽民:《在中国文联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1年12月19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