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个体数字叙事目的-数字媒体叙事研究

个体数字叙事目的-数字媒体叙事研究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这个商业行为中,不仅厂商利用个体数字叙事的传播宣传了商品,达到了将产品广而告之的目的,博客写手们也从厂商处获取了所谓代言费用。

个体数字叙事目的-数字媒体叙事研究

三、个体数字叙事之目的

(一)秀出自己

我是个唯心至极的人,不相信“人定胜天”的鬼话,对上天的敬畏让我相信强悍的始终只能是命运;而自己不过就是空气中的一粒尘土,脆弱得就像身边那些擦肩而过的同类。我和他们一样,曾对未知的明天充满了恐惧和惊慌,因为微小而四处飘荡,因为惶恐而恣意妄为,可妄为的结果并不快乐,游荡的心依旧游荡,带着灵魂一起,在找不到家的路上迷茫了再迷茫……挣扎和痛苦之后,当我决定将信心交托给上帝,像个初世的孩童,闭上眼睛,把手塞进那个白胡子老头儿(总觉得上帝应该是个淘气的白胡子老头儿)的手里,在黑暗里沉淀地前行时,我才发现,不知不觉间,我已穿过阴霾的幽谷,来到艳阳普照的草地上……

上面一段是笔者本人在自己博客上所写的个体故事的开篇,你能通过文字阅读出这是怎样的一个人吗?除了有那么点自以为是的文笔之外,你能看得出笔者的喜怒哀乐和爱恨情仇吗?我们在博客里表达的是真实的自我还是希望别人以为如此的自我呢?和笔者一样,每个写博客的人都是利用简历、对感兴趣事物的链接、循环播放的音乐、精心挑选过的照片尤其是不断更新的文字日志来组合形成个体数字叙事,以达到对自我的表达和再现。在这里我们可以把自己想表现的一面表现出来,而隐藏不愿意表现的一面;我们也可能不断调试自己的表达内容和表达方式,让我们越来越受到观者的欢迎。可这真实吗?正如歌星王菲不断在新浪微博中用俏皮的玩笑营造出她的幽默和机智,可究竟有多少人能断言真实的王菲是不是就是如此,她又有没有阳光背后的阴暗面呢?无论是博客、微博还是Facebook,社交媒体中的自我始终是流动、可锻造、连续发生改变的。虚拟世界的身份认同不再是性别、种族、阶级划分、家庭背景、国籍、宗教信仰或者政治意识形态可以表达的事物,身份认同不再是一种固定的事实和本质,它是一个人在匿名的媒介表达中在线表演出来的样子,这个样子或许会不断改变,或许会和电脑屏幕背后的真实大相径庭。

每一个人在做每一件事情的时候都是有目的性的,笔者愿意勇敢承认,在写博客时所刻意描摹出不一样的自己就是为了更多地得到关注和朋友的喜爱。这是一种“秀出自己”的心态,社交媒体就是舞台,我们在这里把最好的、最愿意被人认知的才能尽情展现出来。

比如著名的网络博客“德拉吉报道”。一个普通的、学习成绩极差的美国人麦特·德拉吉,拥有对新闻和写作的狂热爱好,却没有能进入任何一家新闻机构工作的学历与经验,借由互联网的帮助以及对美国总统克林顿与莱温斯基性丑闻的披露,成为新闻界的一颗明星。虽然正统新闻界并不认同德拉吉,认为他作风草率,缺乏新闻道德,但“德拉吉报道”这一纯粹的个人新闻媒体却长期与CNN、《纽约时报》等新闻巨头并列于最受欢迎的新闻网站行列。德拉吉没有办公室,不雇请任何记者、编辑和技术人员,他位于好莱坞的小公寓里只有三台电视和一台电脑,他每天要浏览和收看各种电子媒体和电视新闻,每天通过电话和电子邮件接收到来自世界各地的“线民”向他提供的新闻线索,他的线民包括好莱坞的化妆师、记者、电视节目主管甚至国会助理。其博客在美国率先发布了黛安娜车祸身亡、CBS电视台解雇著名华裔主持人Connie Chung等消息,其点击阅读量每天超过四万人次。

德拉吉此种作为的目的又是什么呢?因为对新闻的热爱而投身媒体行业?这在传统媒体的行规里恐怕是很难实现的愿望。但是,社交媒体的平台却公平地向每一个普通人敞开,德拉吉可以在这个舞台上秀出自己的才华,让自己言由所衷地用自由、民主的观点来报道新闻。(www.xing528.com)

当然,“德拉吉报道”中的新闻故事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可以被加诸“个体”二字,虽然它做的是新闻报道,应该客观真实,与个人主观意愿无关,但一个人完成从获取情报、采访、编辑到审核发稿的所有工作,这样得出的新闻从真实性方面是有待考量的。因此,也有很多人批评“德拉吉报道”是网络上的地摊小报,为了引起轰动效应不惜报道未经证实的新闻,并且报道多是以德拉吉本人的观点出发,形成的是个体的真相而非客观的真相。的确,Web 2. 0革命革的就是“真相”的命,社交媒体的民主化进程让所有平民都拥有了发言权,每个人说每个人的真相,而客观的事实真相却变得越来越模糊不清。正如世界最大的公关公司“艾多曼公司(Edeman PR)”总裁理查德·艾多曼(Richard Edeman)所说:“在这个媒体科技爆炸的时代,除了你自己所创造的真相之外,世上再没有其他真相了。”[7]

(二)商业价值

消费者在购买商品之前往往会经由多元的线上沟通和网络搜索功能来搜寻、传递和讨论产品资讯,网络论坛和电子布告栏曾经是网民聚集到一起探讨某个产品好用与否的地方,但随着博文、网络视频所引起的社会关注越来越大,社交媒体的社会效应、人群效应开始被很多商家所关注,商家利用其进行商品行销与宣传。根据安德鲁·基恩在《你在看谁的部落格》一书中的阐述,诸如IBM、通用汽车、美泰克家电等跨国企业都雇佣有伪装客观的御用博客写手,把有利于该公司的所谓“企业真相”写得像一则个人经验故事向网友兜售;[8]也有YouTube上很红的家庭录影带影片,实际上却是某企业为了让自己的商品引起消费者注意而制作的广告。类似情况在中国台湾更是多见,甚至从伪装宣传已经发展成了公开的博客背书。[9]越来越多的厂商邀请博客名人或者明星试用产品、试读新书,然后将他们的使用经验以叙事的方式记录在博客上面,借由其博客的高人气为产品提高知名度和可信度。有人甚至用“博客代言”一词来给这样的商业行为下定义,笔者记得曾在最近一期的台湾综艺访谈节目《康熙来了》中看到,节目组邀请五六位网络高人气博客写手,公开分享他们如何受厂商委托为产品背书的故事。

在这个商业行为中,不仅厂商利用个体数字叙事的传播宣传了商品,达到了将产品广而告之的目的,博客写手们也从厂商处获取了所谓代言费用。 目前,有一些写手为了维护自己的公信力,也会谨慎地在撰文中注明自己是在此行为中获取了利益的。

商家为了自身利益无所不用其极当然无可厚非,博客写手们为了养家糊口变相开了家广告公司当然也在情理之中,然而,当社交媒体中的人际交往和个体故事的创作都和“商业”、“金钱”这些字眼挂上钩之后,我们就很难再相信网络虚拟空间里还存在信任与真相,数字叙事的意义也就无法再和那些源远流长、经久传诵的经典相提并论了。安德鲁·基恩就用讽刺的口吻这样形容Web2. 0的信任危机:“谁能保证YouTube上头那个有名的性感马来西亚舞娘影片不是哪个马来西亚娼妓媒介集团出资拍摄的?或者YouTube上那个吃巧克力柑橘酱酥饼的英格兰女人,不是英国的联合饼干公司花钱雇的呢?谁又敢说亚马逊书店网页上那则大方赞美《你在看谁的部落格》‘聪明而具原创性’,还可能导致你去购买的评论,不是我假扮的热心读者去写的?”[10]

如果商业和利益成了我们沟通、创作的目的,甚至是我们在无所不在的虚拟空间存在的目的,那这个世界还剩下什么?我们还需要文化吗?我们还需要情感吗?没有了信任和真相,人与人之间除了暴力与自由市场之外,还剩下什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