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紫阳民歌文化研究:自然、社会风貌与客民怀乡情感的呈现

紫阳民歌文化研究:自然、社会风貌与客民怀乡情感的呈现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据此推断,这首歌当是原籍江苏的紫阳客民从原籍传入紫阳的民歌。很显然,这原是流传在湖北荆州所辖地区的民歌,后随移民流传到陕西紫阳。这支歌是反映黄州客商生活的民歌。例4紫阳民歌《五姐与孟才》。

紫阳民歌文化研究:自然、社会风貌与客民怀乡情感的呈现

第二节 移民源流区的自然、社会风貌和客民的怀乡情感在紫阳民歌中的反映

例1 紫阳民歌《桑木扁担》,互联网上有署名张勇的文章认为“直接来源于南方的唱本”[18]。我们不了解张勇先生这一说法的依据是什么,不了解他是否对原始资料做过考证研究,因此我们对“直接来源”一说持保留态度;但从对紫阳《桑木扁担》一歌的歌词内容来分析,至少可以肯定,它所反映的不是紫阳的社会生活,而是江南地区(尤其可能是江苏一带)的社会生活。

《桑木扁担》在紫阳有三种版本:两种山歌调子,一种小调

山歌调子之一:

桑木扁担软溜溜,我挑担白米下苏州。

苏州买我好白米,我买苏州好丫头。

有钱之人吃白米,无钱之人泪双流

山歌调子之二只有两句:

桑木扁担软溜溜,装船白米下荆州

小调:

桑木扁担软溜溜,挑担白米上扬州

扬州爱我好白米,我爱扬州好丫头。

第一首歌词在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上有自相矛盾之处:首先,挑担卖米养家糊口的农民绝对买不起也养不起丫头即婢女;其次,“我”既然买得起丫头,就必然是一个“有钱之人”,又怎么会发出“无钱之人泪双流”的感叹呢?难道他边买丫头边同情穷人吗?如果有人说歌词中这个买丫头的人不是给他自己买的,而是受主人之命,为主人代买丫头,也是于理不通的:有资格为主人采买丫头的人必定是主人信得过的高级奴仆(即“管家”之类),绝不会是一个挑着担子卖米的劳动者。

第二首歌词虽然只有两句,但两句之间的矛盾也是明显的;第一句既然唱的是“扁担”,为什么第二句却甩开扁担把白米装上了船呢?这样两句之间就失去了联系。如果有人认为第一句用的是“起兴”的手法,不必坐实,那也是讲不过去的,因为从第一首和第三首的歌词看,“桑木扁担软溜溜”是写实,而不是起兴。相比之下,第三首的小调歌词就很合情合理。一个乡下农民进城卖米,为城里姑娘的美貌所动心,心生爱意,这是人之常情。因为是“爱”不是“买”,所以这首歌词里的“丫头”就不宜再作“婢女”解,而应作“姑娘”解。至今在许多方言中还是把小姑娘称作“丫头”的。

通过比较,可以认定,第三首(小调)《桑木扁担》,是比较真实可信的最初传唱的民歌《桑木扁担》,而前两首山歌调子是在紫阳传唱的过程中或由于本地歌手的改造,或由于字音的以讹传讹,而发生了变异的作品。从第三首(小调)《桑木扁担》的歌词来看,它所反映的应当是江苏特别是扬州一带的社会生活。紫阳距离扬州有数千里之遥,当时又不通车船,绝不可能有人挑担白米到扬州去卖。据此推断,这首歌当是原籍江苏的紫阳客民从原籍传入紫阳的民歌。有趣的是,改造这首歌的紫阳民间歌手们靠山唱山,靠水唱水。第二首山歌调子《桑木扁担》是原洞河公社的歌手唱的,洞河集镇是紫阳境内汉江著名的水运码头,又是湖北客民的聚居地,于是,洞河的民歌手按照他们的理解,“理所当然”地把“挑担白米上扬州”改为“装船白米下荆州”。殊不知地处江汉平原的荆州是湖北著名的鱼米之乡,紫阳的白米运到荆州肯定是没有市场的。而第一首山歌调子《桑木扁担》是原双安公社的歌手唱的,双安地处川道坝子,远离汉江,不通舟船,本地人运输货物,习惯于挑担,所以双安的歌手认同了原歌的“挑担白米”而没有像洞河歌手一样改为“装船白米”。

例2 紫阳通山歌《郎在荆州考秀才》:

郎在荆州考秀才,写封书信带回来。

书信高上没写别的样,

叫姐打把金锁银锁铜锁铁锁,

一锁东门,二锁南门,三锁西门,四锁北门,五锁姐的房门,不准开,

留到情哥慢慢来。

封建社会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也和今天参加高等学校招生考试的考生一样,必须遵守属地原则。明、清时,紫阳县属陕西省兴安州,只在明代一个很短的时间内曾划归四川,后来重新划归陕西兴安州。紫阳从明代正德七年建县以来,从来没有划归过湖北荆州。按常理,紫阳人考秀才,只能在兴安州城所在地参考,而不会跑到远隔千里之外的湖北荆州去参考。很显然,这原是流传在湖北荆州所辖地区的民歌,后随移民流传到陕西紫阳。当然,在流传到紫阳以后,也和其他外地民歌一样,发生了本土化的变异,如从金锁数到铁锁,从东门依次数到北门,这种用文学上的排比句音乐上的“跺字句”(即一字一顿的句子)来把某种意思加以强调的手法,就是紫阳本土民歌的常用手法。

例3 紫阳山歌调子《倒扳桨》:

河下撑船河下划,岸上大嫂喊喝茶。

不吃烟来不喝茶,黄州转来到你家。

到你家来到你家,蜜蜂不采窝边花。

从紫阳沿汉江行船到湖北老河口汉口,再继续沿长江而下可到黄州(今黄冈市)。在明清时代直至上世纪70年代以前,这是一条黄金水道,紫阳本地商人和外地客商大都沿此航道贩运山货特产。后来襄渝铁路贯通紫阳至武汉,加之汉江沿线几座电站大坝的阻隔,这一条水路交通线才变得萧条起来。但历史上,老河口和汉口从来都是紫阳以至整个陕南的货物集散地,紫阳的商人都是把山货特产装船运至老河口或汉口卖出,再采购货物装船原路返回紫阳。黄州与汉口相比是小码头,一般不会有紫阳商人过汉口不卸货而转航黄州。只有到紫阳贩运山货特产(特别是茶叶)的黄州客商,才会不在汉口卸货而直航黄州。湖北在明、清大移民时是紫阳县第一大客民源流区,当时有大批黄州人移住紫阳。后来有许多黄州客商凭借这些同乡关系,在紫阳和黄州之间做生意。由此可知,这个唱“黄州转来到你家”的歌手不是紫阳商人,而是常年往返于紫阳至黄州两地之间的黄州客商,或者黄州客商包租的货船上的水手。这支歌是反映黄州客商生活的民歌。

例4 紫阳民歌《五姐与孟才》。这是一支叙事歌,又名《犯法五更》。歌词一共十五段,叙述清朝乾隆五十三年时,湖北省郧西县刘孟才与五姐相爱,后,刘孟才因杀人罪坐监,五姐用银子打通关节,县老爷答应可以不判死刑。

这个民间故事不是如孟姜女故事、梁祝故事那样在全国广泛流传的经典故事,而仅仅是一个局部流传的地方性故事,在一般情况下,难以越过省界,传入远隔千里之外的紫阳县这样一个当时信息非常闭塞的山区小县。所以,可以推断,这首歌是通过移民途径,由流入紫阳的郧西人传入的反映郧西社会生活的民歌。

例5 紫阳山歌调子《麻篮调》:

黄州麻篮广东线,一步挑在姐门前。

乖姐出来买麻篮,请问麻篮多少钱?

别人要买三毛三,你今要买不要钱。

买你麻篮给你钱,为何说出不要钱?

《麻篮调》是一支叙事歌。据目前收集到的资料,共有九种曲调。九种《麻篮调》其歌词大同小异,仅有完整与不完整的区别。这里所引歌词是比较完整的三种之一,内容是货郎与小姐调情。其中第一句提到“黄州麻篮”,值得我们注意。

麻篮,即北方人所称“笸箩”,是一种家用器具,形如脸盆,比脸盆稍扁,常用来装针线、布头等女工用品。麻篮以竹子和藤条为制作材料,先用竹篾条编成骨架,再在篾条上缠以藤条即成。竹子和藤条在紫阳满山皆是,麻篮的编织工艺也并不复杂,紫阳的普通篾匠都会编,货郎完全没有必要舍近求远,到千里之外的湖北黄州去进货。即使黄州出产的麻篮特别精致、美观,是著名的地方特产,这种本小利薄、装船运输所占空间又大的商品也不值得长途贩运,因为从黄州到紫阳,要在长江和汉江上逆水行舟上千里,贩卖麻篮的利润还不够付船费,商家不会不算这个帐。那么,合理的解释就只有一种:这本来就是一首反映黄州地方风情的黄州民歌,由于移民的原因,从黄州传到紫阳,又经紫阳歌手的修改、加工,演变出了其他几种词曲的《麻篮调》。例如,有一种《麻篮调》在挑货叫卖的前边,加上了砍竹、划篾、编织的叙述,把“黄州麻篮广东线”改成“麻篮编起广藤缠”,等等,这样,贩卖就变成了自产自销,货郎的身份相应就变成了篾匠的身份。调情的主要情节没有变,后半部分歌词也大体相同,但“贩运”的痕迹却荡然无存,就这样,这支黄州民歌就演变成了紫阳民歌。

例6 紫阳小调民歌《回麻城》:

这是一个男女二人且唱且说,有简单故事情节的类似小歌剧的作品,共有八段唱词七段对白。男角是一个来自湖北麻城的算卦先生,女角是一个独守家门的少妇。女子要求算一算丈夫几时回家,男子回答说今明两年不能回来,进而劝说女子跟他一块儿,“到我麻城去玩一玩吧”。女子一开始是骂他“放屁”“烂腮”,后来就慢慢打听起麻城的出产、吃食以及此地到麻城的路程。算卦先生高兴地一一做了介绍。最后,二人一齐上路向麻城进发。歌中那位来自湖北麻城县的算卦先生提起家乡便问一答十,喋喋不休,夸赞不已的自豪劲儿,鲜明地表现出他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再从唱词和对白的语言来分析,女子用的是紫阳方言,如“麻城先生奴的哥,奴家脚小走不到个么多。”“个么多”就是紫阳方言,即“那么多”的意思;而男子用的是湖北方言,如“哎,娘子,该莫是问我麻城吃些什么东西的话?那清早起来,烧酒一瓶,黄酒一罐,瓜子、花生,把娘子吃得肥肥胖胖,这都是我麻城过早的东西。”其中“该莫是……的话?”就是湖北方言中常见的句式,即“是不是……”的意思;“过早”也是湖北方言,即“吃早餐”的意思,至今,紫阳县的湖北移民后裔聚居地的居民依然把吃早餐称作“过早”。这两种不同方言在歌词和道白中的运用,也从一个侧面表明了两个人物的不同原籍。

例7 紫阳小调民歌《十里墩》:(www.xing528.com)

这首歌的内容是情姐送别情郎,从一里墩依次送到八里墩沿途所见景物和景物所引发的情感。“墩”是田野里凸起的棱柱体高大土堆。紫阳为土石山区,土层一般只有一寸到几寸厚,以下便是石头,很难见到土墩这样的地理景观,因而也没有“×里墩”这样的地名。而湖北、湖南常有土墩之地貌,常见“××墩”之类地名。可见,小调《十里墩》原是一首两湖地区的民歌,反映的是两湖地区的自然和社会风貌。

例8 紫阳小调《卖杂货》中,货郎与买货的少妇之间有这样一段对唱:

(女)货郎你贵姓?你不像这里人,

家住某州并某县,说与奴家听。

(男)家住苏州绍兴村,龙安县里人,

离城不过二三里,小小王家村。

嫂嫂你贵姓?你不像这里人,

家住某州并某县,说与货郎听。

(女)我家住苏州绍兴村,奴家本姓陈。

请问你卖的什么货,说与奴家听。

从中可以看出,二人都是苏州移住紫阳的客民,仍保留着原籍口音,互相听出对方不是紫阳本地人。货郎说自己“家住苏州绍兴村”,可又说是“龙安县里人”,似乎是把自己现在的家庭住地与祖籍分别来介绍的。查《辞海》(1999年版),龙安为“古县名。唐武德三年(620年)置,因龙安山名,治今四川安县东北。……蒙古中统五年(1264年)废入安州。”再查“安县”条,安县“唐为龙安、西昌、神泉等县地,元为安州,明改安县。以县北龙安山得名。”大概货郎祖上原住四川省的安县,后来迁居苏州。货郎本人“一出家中五六春,走州过省份,贩卖杂货过光阴”,从苏州来到陕南紫阳县,又巧遇自己的苏州老乡、从苏州移民到紫阳的这位大嫂。这首民歌就讲述了这样两个江南老乡在北方巧遇的故事。

例9 紫阳民歌中还反映了来自湖广的商人利用紫阳客民中的老乡关系到紫阳收购、贩卖茶叶的历史事实:

让我们先看一首紫阳小调《上茶山》。据现在收集到的,这支歌有四种不同的版本,其中比较完整的只有两种,另外两种只有片断的歌词。现在我们只对这两种比较完整的歌词进行分析。

《上茶山》(版本一)

每年有个三月三,收拾打扮上茶山。

人人都说茶山好,他做的活路要工钱。

左手拿个茶蔓子,右手又拿个大包袱。

上山银子五十两,下山银子五十双。

《上茶山》(版本二)

正月打扮是新年,二月打扮上茶山。

上山银子五十两,下山银子五十双。

挣得少来用得多,哪有银子讨老婆。

心想请个摇钱会⑭,人小面窄请不拢。

中间还穿插了男女对白,后面还有大段男女对唱,都是有关爱情的内容,与我们论述的主题无关,故从略。

从歌词中可以看出,这个上茶山的人是一个小本经营的茶叶商贩,他在每年的清明前后(农历三月三即清明节前后,正是头道茶采摘时节),上茶山收购茶叶。上山时他要向茶山主人交一定数目的购茶款(“上山银子五十两”),在山上他要付给采茶人一定的劳务费(“他做的活路要工钱”),这样,他在下山时合计已支出“银子五十双”了。“左手拿个茶蔓子,右手又拿大包袱”,正是他现场验收茶叶的生动写照。由于他“挣得少来用得多”,连老婆也讨不起。

那么,我们又凭什么断定这些茶叶商贩当中就有外地商贩呢?在紫阳另一首小调民歌《顺采茶》中我们可以找到证据。《顺采茶》共有13段歌词,从正月依次唱到腊月。第一段是:

正月采茶是新年,收拾打扮看姣莲。

自从今日看过你,朋友约我上茶山。

你在家中放耐烦。

二、三、四段内容与第一段基本相同,大意都是“朋友约我出远门”“做买卖”。第五至八段是妻子嘱咐丈夫早早回家,路上注意安全,注意健康。第九至十一段是妻子对丈夫的想念。第十二段是妻子对归来的丈夫的情感表白:“世上生意由你做,明年不许上茶山,丢下奴家受孤单。”第十三段是丈夫的回答:“世上生意我不做,明年我还上茶山,茶山顶上真好玩。”从这些歌词中可以分析出,这个“出远门”“上茶山”“做生意”的商人不是本地人,而是从很远的地方来的,因为他离家后妻子常年孤单,以至于害怕他第二年再去。如果是本地茶商,他在一季茶叶收购、贩运完毕后完全可以回家,到下个茶季再上茶山,用不着春天出门,到冬天才回家。

进一步探究,我们发现,在这些外地客商中就有来自湖广一带的茶商。关于这一点,同样有歌为证,紫阳山歌调子《有心恋姐你就恋》:

有心恋姐你就恋,你趁奴家在茶园。

再过三天茶摘完,郎回湖广姐回川。

相交一回难上难。

茶叶采摘、加工,有很强的时间性,正如紫阳农谚所说,“早摘三天是宝,迟摘三天是草。”紫阳是西北著名的茶叶主产区,每到采茶季节,全县茶农男废耕,女废织,全力以赴投入,仍然人手紧张,常要雇请短工,而且以女工为多,因为女子眼尖手灵,采茶效率常常超过男子。歌中这个抱怨男子不够主动的“姐”看来就是来自与紫阳山水相连的四川采茶女工。那个“有心恋姐”的男子,歌中已确指他来自湖广。他不可能和这个女子一样,是个采茶季节工。因为采一季茶最长不过一个月时间,假若他千里迢迢从湖广一带来紫阳采一季茶就回去,那他挣的工钱还不够他的路费。联系前面几首民歌(《上茶山》《顺采茶》),我们不难确认,这个从千里之外的湖广来到紫阳茶山的男子,正是一个茶商。

以上是我们对民歌歌词进行分析以后推断出的结论。那么,历史文献中究竟有无外地商人特别是湖广商人到紫阳收购、贩卖茶叶的记载呢?经查,在安康地方史学者陈良学的专著《湖广移民与陕南开发》和1989年版《紫阳县志·茶叶志》中都记载有这方面的史实。清代同治以来,商人深入农村收购山货土特产或以洋货换取山货的现象越来越多。每到茶季,外地客商即从各地纷至沓来,在紫阳境内沿汉江和任河的小镇宦姑滩、县城、洞河、瓦房店、毛坝关等地长驻茶行或茶栈,以现金或实物收购茶叶转销外地。紫阳茶“向东销售者,几全用水运,经湖北老河口转销于鄂豫两省西部之地”[19]。而两湖及江南客商在陕南各地经商,一般都是利用同乡关系,通过同籍移民的引荐和帮助而进行的,这在前述两部文献中都有大量记载。

综上所述,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紫阳民歌《有心恋姐你就恋》《上茶山》《顺采茶》,就是历史上湖广商人通过同籍移民关系到紫阳收购、贩运茶叶的真实写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