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家谱与文献-处州文化与地方文献

家谱与文献-处州文化与地方文献

时间:2023-12-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进入魏晋南北朝的门阀社会后,家谱在政治、社会生活方面的重要性大大增强,家谱的主要作用是证明门第,做官以至婚姻嫁娶及社会交往都是以家谱为依据,家谱已由家族文献转而成为一种政治工具。编修家谱成为家族内部的事情,家谱的作用也随之发生变化。尽管有相当部分华侨已加入所在国的国籍,但民族与文化认同并没有改变。

家谱与文献-处州文化与地方文献

四、家谱文献

1.家谱的含义

家谱是一种以表谱形式,以记载一个血缘家族的世系与事迹为主要内容的史类文献。家谱的起始与士族门阀制度有重要的关系。

唐朝以前都称家谱,宋代有宗谱或族谱之谓。到了清代以后,名称更多,如宗谱、世牒、世谱、家谱、家乘、家志、谱录等。家谱的形式有多种,在文字家谱出现之前就有口授家谱和结绳家谱,后来有用图表裱制垂挂于中堂的家谱,也有的装订成册供家人翻阅的。历史上,官宦人家一般都是采用装订成册的家谱,而平民百姓、经商士绅、豪门则多为悬挂供后人供奉的图表式家谱。

2.修谱的目的

从商周到汉代,家谱的主要作用是祭祀祖先、证明血统、辨别世系,同时,又是权力和财产继承的依据。进入魏晋南北朝的门阀社会后,家谱在政治、社会生活方面的重要性大大增强,家谱的主要作用是证明门第,做官以至婚姻嫁娶及社会交往都是以家谱为依据,家谱已由家族文献转而成为一种政治工具。

隋、唐两代,取仕多由科举,家谱在选官方面的政治作用削弱,但在婚姻等方面的作用增大。宋代以后,取士、婚嫁不看重门第,各社会阶层的成员升降变迁也很频繁,家谱的政治作用基本消失。编修家谱成为家族内部的事情,家谱的作用也随之发生变化。

宋、元、明、清几代家谱的纂修主要是为记录家族历史,纯洁家族血统,尊祖、敬宗、睦族、团结、约束家族成员,教育后代,提高本家族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声望。家谱的教育功能增强,家谱中大量出现家族祖先的善举恩荣和各种家训、家箴,对于传播封建伦理、稳定社会秩序发挥了一定作用。明初,浙江籍政治家方孝孺提出了重建宗族制度的三条具体措施,其中之一是修撰家谱,“为谱以明本”。方孝孺把修谱和孝道联系起来,认为宗族修谱以后,同宗三人每月在祠堂聚会时,通过宣读宗谱,使族众知道他们本为同一祖宗所生,由此加强同族间的感情联系,使宗族成员间贫富相济,危苦相救。宗族组织在明代中叶以后,在乡村社会里普遍发展起来,成为一种流行的社会风尚。处州府的松阳县,“人崇信义,家置祭田,綦建祠宗,兢兢乎报本追远之风”(万历《栝苍汇纪》第193册,第454页)。遂昌县“各建家祠,有古立宗法崇祭祀之意”(雍正《浙江通志》卷九九,第521册,第552—553页)。处州府民间“春秋聚族合祭于家庙,生辰讳日各祭于家,新岁寒食祭于墓,虽极贫不敢弛”(雍正《浙江通志》卷九九,第554册)。

因而,家谱的纂修无论是唐代以前还是宋代以后,往往都得到政府的支持和鼓励。此外,明清两代科举取士,各地中举名额都有一定数额,一些考生往往冒移籍贯,避多就少,迁往文化相对不发达地区,以期容易考上,就如同当今高考前变更籍贯一般,为此,经常引起诉讼,家谱此时又将发挥证明作用。清代旗人袭爵、出仕,需要出示家谱以为凭据。

明代初年所修的家谱,一般仅记载祖宗及其后代宗族成员的姓名、讳字、年号、年龄、卒葬及其行事等,内容较简单。明代中叶以后,随着建祠祭祖蔚然成风,编修宗谱才日渐盛行起来,内容也更加丰富,增加了族规家仪、家族迁徙、族田祠产等内容。体例也相当完备,举凡谱序、谱例、世系图、世系谱、家规宗范、家传、家仪、家训、祠墓、神像、居址迁徙、仕宦、诰敕、恩纶、文献等内容,几乎涵盖了宗族生活的方方面面。(www.xing528.com)

3.家谱的价值

宗谱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三大文献(国史、地志、族谱)之一,属珍贵的人文资料,对于历史学民俗学人口学社会学经济学的深入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其价值有如下几方面:

(1)对于古代人物研究具有相当权威的资料价值。我们知道,查考古代人物,主要是通过正史中的传记,古代的文集、笔记和方志等。一些不太有名的人物,在这些资料中就很难找到,可以通过家谱查考。家谱的特点是记录家族人物,在世系录中于每人之下均注明属于何支、何房及名、字、号、行第、生卒年月日时、享年、妻室、子女、墓地,尤其对功名、官阶等记载较详,艺文中还收录了有关行状、传记、墓志等资料,重要人物还专门写有传记。通过家谱,我们不仅可以知道我们所要了解的人物本身的情况,还可以了解他们的世系,即祖先情况和子女情况。

(2)对于人口史研究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家谱中的世系,是家谱中最基本的部分,对于族人的出生和死亡,都有详细记载,比官方记录要详细而可靠得多。通过家谱,我们可以了解到本家族各个时期的人口数量、人口结构、人口的增减速度和原因、人口的社会构成、职业、文化状况、婚姻状况、寿命等。

(3)为封建时代宗族制度的研究提供了最基本的资料。宗族制度是封建宗法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封建统治的基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家谱中对于封建宗族制度的介绍和体现是非常全面的。家谱中记载了有关宗族的构成,祠堂的组织、规模、结构、职能、管理范围与官府的关系等,祠产的类型、数量、形成、经营方式和收入用途,族学的规模、收录学生的范围、资金来源、维持方式、奖励内容等。家谱中的族约、宗规、家训、家箴,是用封建的伦理道德来约束族人的思想观念。祠规、家礼规定了各种祭祀、婚丧礼仪和行为规范,包括不准从事的职业,立、继嗣的程序以及违背之后的惩罚措施等。封建的神权、族权和夫权在家谱中都有很明显的体现,这些资料,在其他类型文献中是很难如此集中地出现的。

(4)为移民问题的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在中国历史上,各朝代人口的流动是很频繁的,而任何一部家谱都要记录族源和迁徙情况,本家族的始迁祖由何处而来,迁居原因,经何处而定居此地等,都须一一交代清楚。此外,家族定居后又有哪个支房迁出,迁移的原因、数量、迁居何处、移民生活、移民与当地土著的关系、迁居与本房的关系等,都有记载。

(5)是联系团结海外华人,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因素。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尊祖敬宗、追本溯源的文化传统。丽水青田人侨居国外已有300多年历史,目前已有20余万青田华侨分布在世界70多个国家,且在逐年增加。尽管有相当部分华侨已加入所在国的国籍,但民族与文化认同并没有改变。近年来,在海外华人和港、澳、台同胞中,回大陆寻根的浪潮日益高涨。在现代的侨乡家谱中,都普遍记录了不同时代出洋人的姓名、辈分、生卒年月日、婚配、子女、出洋时间与原因、侨居地点、从事职业、卒葬地点与原因、在海外的际遇与建树、同故乡故国的联系与贡献等内容。有些还辟有专章、专传介绍,这就为他们的后裔寻根问祖提供了可靠的根据,也增加了他们对故国故乡的依恋之情。

在利用家谱的正面价值作用的同时,也要注意其负面的作用。由于家谱是私人纂修,有些记述往往华而不实,言过其实,尤其在先人功名、宦迹、婚姻等方面,有些内容甚至妄相假托,我们在使用中要注意鉴别,不可盲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