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陶德麟《中国特色现代科学技术史》

陶德麟《中国特色现代科学技术史》

时间:2023-12-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部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科学技术史专著童鹰教授的《现代科学技术史》是他继《世界近代科学技术发展史》之后的又一专著。本书对现代科学技术史的论述恰恰在这一方面有明显的优势。

陶德麟《中国特色现代科学技术史》

一部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科学技术史专著(1)

童鹰教授的《现代科学技术史》是他继《世界近代科学技术发展史》之后的又一专著。在本书出版之际,他嘱我在卷头写一点意见。我不是这方面的专家,学养欠缺,本不敢命笔;但作为读者群中的一员,觉得也不妨借此机会谈一些感受,于是不揣浅陋,欣然从命了。

科学技术史的名著在世界上已经为数很多,国内学者也出版了不少高水平的同类著作。罗素(Bertrand Russell)在他的名著《西方哲学史》美国版序言的开头说过,他写这本哲学史并不是为了在众多的哲学史中增加一部,而是要揭示哲学并非卓越个人的孤立思考,而是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的组成部分。我想对童鹰教授的这本《现代科学技术史》也可以作如是观。这本书的特点和优点是非常突出的,我想至少可以说到几点。

一、作者撰写本书的目的和旨趣非常明确,就是为了通过史实的叙述帮助读者理解科学技术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现代科学技术的革命性的发展根本改变了世界的面貌、社会的结构、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凡是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都无法逃脱科学技术的巨掌,都会亲身感受到现代科学技术的神奇威力。即使是反对科学技术最激烈、把科学技术视为魔怪的人,实际上也无可奈何地从反面承认了科学技术的不可抗拒的力量。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对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影响,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为人们所广泛认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在当代已经成了人们的共识,这已是无需争论的事实了。但是,这并不等于所有的人都理解了科学和技术。黑格尔说得好:熟知非真知。对科学技术的顶礼膜拜也好,忧心忡忡也好,谴责诅咒也好,都并不表明人们理解了科学技术。恰恰相反,倒是表明人们在眼花缭乱中的迷惘和困惑。事实上,“科学技术是什么?”仍然是一个言人人殊的问题,由此而引发的其他问题更是不可胜数。这些问题的不同解答关系到人类的未来,特别是关系到正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我国人民的未来。不重视科学技术固然会带来灾难,盲目地崇拜科学技术而不理解科学技术也会带来灾难。要理解科学技术,除了学习科学技术发生发展的历史,是没有别的途径可走的。这是因为,科学技术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就寓于科学技术的历史之中,离开了历史就一无所有。只具有个别科学技术领域的专门知识的专家未必能理解科学技术的本质和规律,其原因就在于此。然而事实的罗列并不就是科学技术史,只有反思科学技术发生发展的过程,把科学技术作为社会历史的产物来考察,对各门科学之间的关系,科学与技术之间的关系,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结构、政治结构、文化结构的关系,科学技术与人本身的关系等等作出总体的剖析和考察,从中发掘、梳理、概括、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才是名副其实的科学技术史。我以为,作为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人,无论从事何种职业,如果对科学技术的本质和规律过于无知,就应当说是缺乏现代人的必备的素质,就很难成为积极的社会成员。对我们正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广大干部和群众来说,通过科学技术史的学习,在不同程度上掌握科学技术的本质和规律,其重要性并不在掌握一门专业科学技术之下。本书对现代科学技术史的论述恰恰在这一方面有明显的优势。

二、作者是自觉地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观为指导来研究和论述科学技术史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特别是恩格斯对19世纪的科学技术作过高屋建瓴的总体论述,有许多远远高出于当时自然科学专家的深刻见解。当然,他们没有看到20世纪科学技术的革命性的发展,他们的有些具体见解和论断已经落后于现代的认识水平。但是,他们考察科学技术现象的方法论原则,作为这种原则的理论依据的唯物辩证法认识论和唯物史观,却仍然站在当代理论思维的制高点,为现代科学技术的成就所证实、丰富和发展,仍然是剖析科学技术现象的最有效的工具。可惜,能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述科学技术史的学者并不很多。贝尔纳(J.D.Bernal)1954年首次出版的《历史上的科学》(Science In History)算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写成的一部名著,但是也过去快半个世纪了。童鹰教授的这本书是力图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的,并且做得比较成功。他并没有引证多少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词句,对他们的论断也不是简单地演绎,而是渗透于具体史实的分析之中,作了创造性的发挥。他也大量吸纳了其他科学技术史的材料和观点,但不是照搬或改编,而是经过自己消化融会后再创造。本书的事实材料是丰富而精练的,但作者的着力点主要是透过对事实的分析找出规律性的东西。这对读者是特别有教益的。

三、作者对现代科学技术的论述贯串着历史主义的精神。他对开创新局面的科学巨人的杰出作用是作了充分论述的,但是他更着重分析的是产生巨人的社会历史条件。他是把科学技术作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完善自我而持续奋斗的一个侧面来刻画,放在丰富多彩的全部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宏大背景下来着墨的。作者笔下的科学技术史不是一连串巨人在孤独的思考中创造奇迹的记录,而是合规律的自然历史过程。这种历史主义的精神,是理解科学技术的必备条件。毫无疑问,现代科学技术比近代科学技术对我们的现实生活重要得多。从近代科学技术到现代科学技术是质的飞跃,是一种断裂(rupture)。现代人尽可以傲视从哥白尼到19世纪末的350年,似乎那不过是明日黄花。但是,这是一种非历史主义的肤浅之见。飞跃和断裂决不意味着两者的无关。恰恰相反,每一时代的科学技术都是历史的产物,也是前人认识成果向广度和深度进一步发展的产物。从1543年的“哥白尼革命”(以《天体运行》的出版为标志)到19世纪末经典物理学“危机”的显露(以X射线、放射性和电子的发现为标志),这350年左右的历史,正是近代科学技术发轫、鼎盛和显露局限性的时期,也是现代科学技术从孕育到临产的时期。不了解这个孕育和临产的过程,就不可能了解现代科学技术的来龙去脉,“科学革命”就成了莫名其妙的突发事件,许多现代科学技术的成果就成了不可理解的“神迹”,我们也不可能从科学技术发展的轨迹中学到任何东西。本书作者是深谙此理的。他在本书引言中突出地论述了历史主义的原则,并且贯串于全书的始终。值得顺便一提的是,作者在撰写本书之前还出版了另一著作《世界近代科学技术发展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出版),以近80万字的篇幅论述了从16世纪中期至19世纪末期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我以为这两部书可以看作姊妹篇,是应当连贯起来读的。(www.xing528.com)

四、作者在写作方法上也有独到之处。他论述的领域是力求全面的,材料也是新的。作者和对每一科学领域的革命性变革的叙述都不是泛泛而谈,而是相当准确、相当细致,同时又深浅适度,没有过分专业化,使一般具有一定科学知识的读者能够看懂。作者特别注意论述每一学科在什么背景下一步一步地发展,怎样由于认识的深化而出现了“危机”、“乌云”、“灾难”,又由此推动科学革命的发生,对这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曲折道路的生动描述,确能引人入胜。作者还用“引言”和“结语”提挈全书,从现代科学技术的历史由来说到发展趋势,使读者对现代科学技术有一个总体的历史的理解。作者把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归结为科学技术整体化、基础科学网络化、技术科学综合化的分析是符合实际的。作者在写作中力求体现科学史的科学价值、哲学价值和人文价值的统一,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做到了这一点。本书决不是枯燥无味的科技成果编年史,决不是一个照章办事的记录员的冷冰冰的“客观”陈述,而是在史实的叙述中贯串着哲理的启示、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凸显和对人类崇高理想的讴歌,饱含着一位中国学者的个人激情和憧憬。作者在冷峻严格的分析中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决不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在文风上,作者善于以具有中国气派的语言陈述问题,清晰畅达,生动隽永,没有食洋不化,佶屈聱牙的毛病。书中还以较多的篇幅分析了科学技术史上一些有典型意义的轶事,给读者以趣味的享受和理论的启迪。这些都大大增强了本书的说服力和影响力。

20世纪科学技术的革命变化和成就超过了以往人类历史科学技术业绩的总和。以三十余万言的篇幅论述一百年的历史,决不是一件轻松的工作。这是作者多年艰苦探索的结果。我相信细心的读者会从字里行间体会到作者的勤奋、艰辛、学养和胆识。这本书当然不能说已经尽善尽美,无懈可击;但我认为迄今为止,它仍然是最好的作品之一。我从本书得到的教益很多,我极愿意把这本好书推荐给广大的读者。

2000年7月9日

【注释】

(1)童鹰著《现代科学技术史》一书序,该书由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10月出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