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常见鸣禽的驯养及繁殖

常见鸣禽的驯养及繁殖

时间:2023-12-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灰文鸟在我国最早的繁殖记录是1953年。灰文鸟常在居民区内的屋脊处、廊檐间,以及其他较高大的建筑物上营巢繁殖。每对灰文鸟可饲养在45厘米×45厘米×45厘米的繁殖箱笼中,内设适宜的栖架,饲养得当便能很快达到繁殖。灰文鸟甚喜水浴,故需经常供给其足量清洁浴水,以利健康及繁育。

常见鸣禽的驯养及繁殖

八、常见鸣禽的驯养及繁殖

(一)金山珍珠

金山珍珠鸟通用名,它的别名很多,常称其为锦花鸟或锦花雀,也有人称为锦华鸟。原产于澳大利亚,现已传到世界各国,饲养为观赏笼鸟。我国于1953年首次由香港引进,最早在天津人民公园饲养展览。约1954年首次在天津人民公园繁殖。此后传入北京动物园、上海动物园等饲养展出。1959年开始成为北京等地民间玩赏和繁殖的鸣禽,目前各地均有饲养繁殖,深受广大玩赏者喜爱。

成鸟体长约100毫米,雄鸟头顶青灰色,眼前方灰白色,眼后下方有棕红色圆形大斑,上体大部羽毛棕灰色;翅羽黑褐色,肋部棕红色并有白色珍珠样点斑;尾羽黑色并有较规整的白色横纹,尾端呈圆铲形;喉及颈侧淡灰色,并有黑色横纹,胸腹部土灰色。嘴壳朱红色,足趾肉红色,雌鸟羽色暗淡,头、面颊、喉均呈青灰色;眼下方具有黑色纵纹;上体羽色为淡灰褐色;胸腹皆为淡灰色;嘴壳红色略淡于雄鸟,足趾红色也淡于雄鸟。人工饲养的金山珍珠鸟尚有全身羽毛纯白色或淡茶色的变种。

金山珍珠鸟是体态娇巧玲珑,羽色艳丽,鸣声轻悠的观赏笼鸟。其生活力及适应性较强。野生的金山珍珠鸟,以谷物及各种植物种子为食,其中大部分是杂草种子,也采食部分植物的芽、叶等为食。巢营于洞穴间,以雄鸟为主营巢,以雌鸟为主孵卵。

按我国民间的习惯,一般常用较大的笼舍或木箱结群饲养,以雌雄等量或雌雄成鸟数量相近结群于同笼,繁殖效果最佳。有人以较大的木箱为材料改装为繁殖笼,饲养3~5对或10余对成鸟,其繁殖效果比大群饲养条件下更好。金山珍珠鸟较怕冷,在我国北方,冬季室温应保持在8℃~15℃为佳。其饲料可采用白玉鸟的混合粒料,同时饲以白玉鸟的混合粉料,每日饲以足量的青绿叶菜,隔日饲喂少量鲜果类。成群饲养及繁殖的金山珍珠鸟,对矿物质饲料需求较多,可将墨鱼骨贝壳、砂砾等矿物质饲料经常投喂,供其随时取食。此外还需供给适量的浴水。

金山珍珠鸟是易于繁殖的笼养观赏鸣禽,在饲养环境中全年都可孵化育雏,但为了种群的健壮,最好在每年7~8月间清洗消毒其笼舍及巢箱,使之停止产卵和孵化,这样有利于种鸟健康和换羽以及秋季再次繁殖。金山珍珠鸟的人工巢箱可采用边长12~14厘米的木箱,巢口直径3厘米,巢口下缘距巢底5~6厘米。巢口过低,幼鸟易落巢外致死。繁殖期中,需供给足量的软草,细短的纤维、兽毛、鸟羽、棉花等。每巢产卵4~8枚,孵化期约14天,育雏期约25天,雏鸟离巢后3~7天独立生活。饲养得当,一对成鸟每年可产卵并孵化育雏5~7巢雏鸟。

(二)灰文鸟

灰文鸟是饲养笼鸟中文鸟科的代表种,它的别名有灰芙蓉、文鸟、禾雀、爪哇稻米雀等。原产于马来半岛、苏门答腊和爪哇岛等地。目前已有很多国家引进饲养为观赏笼鸟。在我国1949年以前已引进少量灰文鸟,1949年以后又多次引进饲养并展出,现在国内各地动物园(公园)多有饲养展览。灰文鸟在我国最早的繁殖记录是1953年。

成鸟体长为130~140毫米,体重约18克。头顶、后头及喉部羽色乌黑;眼下颊部有椭圆形白斑;上体及胸部银灰色,下腹及体侧土灰色;尾羽及翅羽略近黑色。嘴壳朱红色,眼周裸露部分为粉肉色,足趾及爪粉红色。雌雄体色相近,但雄鸟嘴峰隆起明显,嘴壳表面略显粗糙,眼围裸露皮肤色深;雌鸟嘴峰略显平直,眼围色淡可供鉴别。

灰文鸟在人工饲养环境中,已选育出全身羽色纯白的变种,其嘴壳及足趾皆呈粉红色,眼围裸露的皮肤亦粉红色,称之为白文鸟或白芙蓉,已在很多国家饲养展出,我国动物园自1953年由日本引进展出白文鸟。近年又引进另一灰文鸟变种——驼色文鸟,其全身羽色为淡棕驼色,头顶,喉部及颊部有暗色斑,因其体羽及暗斑均近于驼色,故多称其为驼文鸟,因数量稀少,目前很受玩赏者青睐,售价略高于灰文鸟和白文鸟。

灰文鸟在原产区属于常见鸟类,数量较多,栖息范围很广泛,包括田园、耕地、城镇、农村等场所易见其踪迹。灰文鸟常在居民区内的屋脊处、廊檐间,以及其他较高大的建筑物上营巢繁殖。并且也常栖落居民住宅取食、活动。在野生环境中灰文鸟主要以草类和谷物的种子为食,在稻谷成熟期可造成部分危害。

冬季灰文鸟结群栖息取食,常数百只结群于茂密竹林或灌丛中过夜,当地居民常于夜间张网捕猎后,运销世界各地供作玩赏。因其对环境适应能力较强,故在世界很多地区都能正常生活及繁殖后代。

饲养灰文鸟(白文鸟、驼色文鸟)的笼舍多种多样,可以用较大的笼舍结群饲养,也可用箱式繁殖笼成对或小群饲养,均能顺利的达到繁殖并育成幼鸟。每对灰文鸟可饲养在45厘米×45厘米×45厘米的繁殖箱笼中,内设适宜的栖架,饲养得当便能很快达到繁殖。在我国北方地区饲养,冬季温度需要保持在12℃~16℃。

灰文鸟的巢箱为深洞形,巢内光线较暗,利于亲鸟安静地在巢中产卵和坐巢孵卵,若巢内光线强则亲鸟孵化效果不佳。一般常用巢箱长20厘米,宽15厘米,高15厘米,一端开口直径5厘米,开口下缘距巢底不少于6厘米,巢箱置于背光处为佳。此外也可选用草编的长颈瓶式的人工巢,或以直径11~12厘米的粗竹筒,开一直径5厘米的洞口作为人工巢基。灰文鸟的垫巢物种类繁多,如细草根、碎草茎、碎草叶、棕榈纤维、鸟羽、兽毛、碎软纸片等,由雄鸟衔入巢中铺垫筑巢,雌鸟便能顺利产卵孵化。若为家庭居室内饲养,可选择暗处设置巢箱,有利亲鸟孵化及提高育雏的成活率。

每年8月下旬,灰文鸟新羽生齐,开始求偶选巢,9月至来年4月是其繁殖盛期,此期雄鸟频频鸣叫,在栖架上不停地跳跃,雌鸟进出巢箱频繁,即可看到雄雌亲鸟形影相随及交配,不久即开始产卵,每巢产4~6卵,孵化期16~17天,育雏期约为35天。饲养得当,每对亲鸟在一个繁殖期内,可以产卵孵化并育成雏鸟3~4巢。

灰文鸟的饲料以稻谷为主食,补以少量的谷及小麻籽,因后者脂肪含量较高,故其饲喂量可掌握在总饲料量的10%~15%为宜。此外,还需饲与足量的青菜及鲜果类;砂砾、墨鱼骨及贝壳需经常保障供给。繁殖育雏期间,饲与鸡蛋米及白玉鸟混合粉料。

灰文鸟甚喜水浴,故需经常供给其足量清洁浴水,以利健康及繁育。

(三)五彩文鸟

别名五彩芙蓉、七彩文鸟等。它原产于澳大利亚北部森林中现在世界各国均有饲养。因其羽色艳丽已跃居笼养观赏鸣禽之首。中国早在40年代就已引进饲养,但未能大量繁育幼鸟;1949年以后又曾多次引进,因以展览为重,饲养于观众面前,繁殖效果均不理想;80年代开始,我国建立了以繁殖为重点的观赏鸣禽养殖场,五彩文鸟开始较为正常的繁殖并育成较多的雏鸟,但目前数量有限尚难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要。

成年雄鸟体长约110毫米。头顶及面颊为艳丽的朱红色,喉部黑色,后头、颈侧及下喉部羽毛略现淡蓝色界线不分明的环纹;上体艳绿色,翅羽及尾羽暗绿色,两枚中央尾羽延长如箭形;胸部蓝紫色,腹部及体侧金黄色。嘴短而粗壮略呈锥形,嘴壳淡红色。足趾及爪肉黄色。雌鸟羽色暗淡,尾羽稍短,胸腹羽色更暗淡。目前笼养五彩文鸟有3种色型(变种),即红脸五彩文鸟,黑脸五彩文鸟和黄脸五彩文鸟。

五彩文鸟是生活在热带森林和开阔草原的小型鸟类,常依溪流或水塘而栖。非常喜欢高温的湿热气候,在40℃高温环境中它最活跃,尤其喜在阳光下鸣叫飞舞,阴天和低温的天气对五彩文鸟不利,常表现精神不振。

野生五彩文鸟在草原或森林中的树洞内营巢,巢以鸟羽、软草及多种纤维等筑成。其食物较杂,包括植物种子、嫩芽、果类等等,有时也以虫类为食。

以观赏为主要目的,可将五彩文鸟饲养于精制的玩赏笼内,或可异种同群饲养在展览房舍内,供作观赏展览。以繁殖五彩文鸟为目的,最好采用单笼成对饲养,或小群繁殖箱笼饲养,这样可以达到玩赏与繁殖的双重目的,并能取得繁殖育雏的理想效果每对五彩文鸟生活及繁殖所需的箱笼略同于金山珍珠鸟箱笼;巢箱及垫巢物均可参照金山珍珠鸟。饲养五彩文鸟的环境温度不得低于15℃。

五彩文鸟的饲料是多种多样的,一般可采用白玉鸟的混合粒料,同时饲以白玉鸟的混合粉料,每天饲喂足量的青绿叶菜和鲜果类。繁殖育雏期间加饲熟鸡蛋,饼干等软料,同时加饲墨鱼骨、砂砾及贝壳等,有利幼雏发育。

五彩文鸟经过多年人工饲养繁殖,目前已有早熟现象,在良好的饲养管理条件下,其幼鸟离巢不久已开始鸣唱,并出现求偶表现,一般在8个月龄时已开始繁殖。有些个体因提早繁殖而推迟其成羽的更换时间,以致尚未换上成鸟羽衣,就已繁殖幼鸟,如此可大大加快人工饲养下五彩文鸟种群的发展。

我国各地虽已有较多城市饲养展出五彩文鸟,并开始繁殖育雏成活,但对其繁殖及育雏技术仍处于探索阶段。据有关资料,五彩文鸟每年9月开始求偶并营巢,直至来年5~6月均有繁殖育雏记录;每巢4~6卵,孵化期约14天,育雏期22~24天;每对亲鸟饲养得当,每年可繁殖育成2~3巢幼鸟。为增加五彩文鸟的繁殖数量,可以人工取出五彩文鸟的种卵,送入十姐妹巢中代孵,雏鸟孵出后以十姐妹为“保姆鸟”,使之育雏,可大大提高五彩文鸟的繁殖成活率。也可以将五彩文鸟幼雏放入人工保温巢箱内,定时饲喂雏鸟人工合成饵料,均为提高五彩文鸟繁殖率的重要途径。

(四)栗腹文鸟

栗腹文鸟俗称紫沉香或紫文鸟。产地包括我国云南省、海南岛,以及亚洲南部各国。

栗腹文鸟体长约130毫米。成鸟头顶、后头部、喉部及颈部羽色乌黑;背部、腹部、翅羽、尾羽等均为栗紫色而略现光泽;尾端略呈铲状。嘴壳及足趾青石色。雌雄成鸟体表羽色相同。

在产区内栗腹文鸟是常见的小型鸟类,由于其体形优美,活动灵敏,羽色诱人,故常被产区居民养作笼鸟玩赏。野生栗腹文鸟常栖居于农田及村寨等处,性喜结群觅食,多以杂草种子及谷物为食,每年5~8月为其繁殖期,多于灌丛中营巢,以细草及嫩枝叶筑成长圆形巢,每巢产卵4~8枚,卵壳纯白色。

栗腹文鸟是动物园(公园)中重要的观赏鸟类之一,因其食性较杂,饲料供给容易,体态美丽所以在国内动物园中很受观众欢迎,但因其鸣声单调,我国民间尚无驯以鸣唱供作玩赏的习惯。饲养展览栗腹文鸟的环境及饲料均同于金山珍珠鸟。我国北方冬季饲养展出可保持在8℃~12℃为佳。栗腹文鸟在我国属于易得的玩赏笼鸟,故很少有人研究其笼养环境中的繁殖习性,故在人工饲养环境中尚未见栗腹文鸟繁殖育雏的报告。

(五)梅花

又名珍珠鸟、红珍珠雀、青珍珠雀、红梅花雀等等。产于我国云南、贵州、海南等省;国外见于缅甸、印度、柬埔寨和东南亚等很多国家。

梅花雀的体形与其他文鸟相似,但体躯更小些,成鸟体长只有85毫米左右,是一种小而秀丽的观赏笼鸟。雄鸟体羽大部分为浓淡不等的红色,头、颈、翅膀及尾部暗红色;腹部深红色;胸部及体侧暗褐色并有明显的白色点斑,形似珍珠,因此得名珍珠鸟。雌鸟头、颈、翅膀及尾羽均为暗褐色,其他部位羽色淡褐,体侧白色点斑少而不明显。雌雄鸟嘴壳均朱红色,足趾肉粉色。

梅花雀性喜群栖,多生活在气候炎热而湿度较高的地区,常出没于苇丛,灌丛、草丛及竹木丛生的地带。取食杂草子实,也取食谷类种子等农作物,对产区农作物可造成一定危害。据有关资料,每年9~10月间产卵及孵化为盛季,巢以细草营造,内垫柔软的植物纤维。是深受玩赏者欢迎的笼鸟之一。

在动物园或游览场所饲养梅花雀,最好是小群笼养,可采用较大的箱式繁殖笼饲养展出,即可展览又能达到繁殖的目的。只是因梅花雀的体形更小些,所以其箱笼的网孔直径不能大于1.5厘米。笼内除设足够的适宜栖息物(树枝或栖架)以外,还需供给其过夜栖息的人工巢箱,这对北方地区冬季防寒大为有利。据产区居民报告,此鸟冬季有入巢过夜的习惯,常成对或数只共栖一巢过夜。

饲养梅花雀的饲料,以小粒种子为主食,如谷子、黍子、稗子等,少量小米及苏子为补充饲料,并饲喂少量青菜、根菜(切片饲喂)及水果等。繁殖季节还需增喂白玉鸟混合粉料,有利于雏鸟的生长。

人工饲养下的梅花雀,每年早春开始求偶营巢,此时需提早选用木质巢箱(同于金山珍珠鸟巢箱),或以草编壶形人工巢悬挂于笼内适宜位置,每天供给鸟羽,兽毛、细纤维及软草等物,由成对亲鸟自由选用,垫入巢中,一般情况筑巢期约1周,每巢4~8卵,孵化期约2周。

梅花雀的体态小巧,羽色艳丽诱人,饲料易得而经济简便,目前已引起国内外玩赏者的重视,除国内较广泛的饲养外,已有部分笼鸟远销国外。作为玩赏或家庭副业适量饲养及繁殖梅花雀,是国内当前极有发展前途的笼鸟养殖业之一。

(六)白腰文鸟

白腰文鸟俗称谷雀、十姐妹、算命鸟、白背文鸟等。产地遍布我国江南各地,包括江苏、浙江、广东、广西、四川、云南及贵州等省。

成鸟体长108~116毫米,体重11~12.5克。背、喉、胸部羽色为栗褐色;腰部有明显的大型白斑;尾羽及翅羽近于黑褐色;尾端呈尖铲形;腹部羽色略近淡灰色。嘴壳黑褐色,下嘴壳略现暗灰蓝色。足趾灰褐色。雌雄鸟的体形及羽色相近。

白腰文鸟常见于平原及近山区的丘陵草原地带,在农村附近的树丛和稻田也很常见。秋冬季多结小群活动览食,常见十余只的小群活动,冬夜多结群过夜,或十数只共入一巢取暖过夜,故被称为“十姐妹”。冬季白腰文鸟也常与麻雀和斑文鸟以及鹀类等混合结成大群,于田野耕地间活动觅食。其食物以多种植物种子为主食,特别喜食稻谷,并能轻快自如地将稻谷外壳剥掉,偶食昆虫,繁殖期间喜食尚未成熟的青稻谷穗,此时这些半青的子实中含有大量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是繁殖育雏不可缺少的营养成分

白腰文鸟为我国江南留鸟,每年4~10月繁殖,每年可产卵孵化育成雏鸟2~3巢。巢距地面1~10米,多筑于高大的阔叶树上;巢以竹叶松针、草茎及多种植物纤维编成球状,巢中垫以软草等物,巢口开于巢的侧方,巢口向外凸伸如颈状。

饲养白腰文鸟供作玩赏,可以选用白玉鸟笼黄雀笼;若以繁殖为主饲养,则可选用适宜的木箱加以改装为繁殖箱笼,其尺寸为长35~40厘米,宽35~40厘米,高45~50厘米。笼箱内设栖架,笼箱前方以铁丝网封闭并留便于开关的门,以利饲喂及清洁管理等,箱笼其他五面均以木板封闭,有利于亲鸟孵化及育雏的安全感。箱笼底部垫细砂,可供亲鸟取食有助消化,也有利箱内清洁。

白腰文鸟是较易饲养和驯化的笼鸟,其饲料种类非常广泛,多种饲料均可取食。为便于饲养及营养全面,可用白玉鸟混合粒料饲喂,同时饲予少量白玉鸟的混合粉料及青鲜叶菜,就能取得良好的饲养效果,也能顺利繁殖并育雏成功。白腰文鸟甚喜水浴,故每日或隔日供其清洁浴水,洗浴全身的羽毛,有利健康。

经过驯养后的白腰文鸟,可在饲养人员的指挥下表演放飞、衔物等有趣的技艺。饲养者若能将雏鸟(初生12~15天)从巢内取出,放入麦秆或稻草编结的巢形小筐中,内垫棉花,软布等物,每天按时饲喂人工合成的饲料,如此饲喂成长后的笼鸟与饲养人员有浓厚的感情,可以放出笼外跟随饲养人员飞舞,也更便于学习技艺。

饲养中的白腰文鸟易于繁殖,可以供给金山珍珠鸟或灰文鸟的巢箱及垫巢物,每巢5~8卵或更多些,卵壳纯白色,平均大小为14~18×10~12毫米,孵化期约14天,育雏期22天。因白腰文鸟易驯化和易于繁殖,也常有人以白腰文鸟作为多种珍稀文鸟的抱窝鸟,使其代为孵卵和育雏,均能获得理想的育雏效果。

(七)黄胸织布鸟

俗称织布鸟或四季花雀。属于热带鸣禽,在我国仅分布在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国外见于缅甸、印度等地。

黄胸织布鸟体长约140毫米,体重约18克。雄鸟在繁殖季节(4~9月)的羽色艳丽,额部、头顶、枕部及胸部羽色金黄而略现光泽,故而得名黄胸织布鸟。背部羽色棕黄而有褐色斑,腹部羽毛为淡黄色。非繁殖期的雄鸟,体色近似雌鸟,头顶栗棕色;背部深棕色并有棕黑色丛斑;翅羽及尾羽黑褐色;头侧棕褐色,嘴基至眉纹为栗棕色。尾端齐铲形。嘴壳黑灰色,足趾肉黄色。

黄胸织布鸟主要活动在开阔原野及耕地附近,多于树丛、草丛、棕榈树间和近水处等地觅食。喜结群栖居和营巢,有时可结成数十只甚至多达百只的大群活动。喜食各种植物种子,包括产区农作物子实。有时在稻谷成熟期可见到黄胸织布鸟窃食部分谷物,对产区农作造成一定的危害。但在其繁殖育雏期,主食昆虫,有利于农作物增产。

黄胸织布鸟喜集群营巢于一处,其巢为鸟类中最显露不蔽的代表,巢以多种青鲜的植物纤维编织而成,巢形为长颈瓶状或长梨状,悬吊于高大的枝头。巢距地面高度不等,有时高达十数米,或于池塘距水面处甚近。多为数巢或数十巢群集一处,远远望去十分醒目。此鸟营巢的又一特点是在其巢区内均有较大的野蜂巢群,此鸟习惯与凶猛的毒蜂共居,这有利于保护其巢,卵及雏鸟,免受敌害。营巢所用的青鲜而柔软的植物纤维,均由雄鸟独自选取于近巢处,多得自禾本科野草或大形竹叶以嘴折断而撕取,纤维长度100~300毫米不等。雌鸟在巢区守候,以雄鸟为主营巢,但有时雌鸟略有协助。由紧系枝头的巢颈开始编织,很快完成巢颈、宽大的巢室及开向下方的巢口。为减少巢因风摇摆,亲鸟还取些泥团,砂石等重物置入巢内。巢内垫以软草、兽毛、鸟羽等软物后而产卵,每巢产卵4~6枚。

饲养黄胸织布鸟于展览笼舍,其笼舍要求及管理方法均同于灰文鸟。其饲料以稻谷为主食,并饲以青菜、根菜及水果,补饲少量小麻籽或苏子;也可补饲白玉鸟混合粉料。在我国北方饲养,冬季室内保温10℃~12℃为佳。

饲养黄胸织布鸟的幼雏,则以动物性饲料为主,笔者曾于1965年在西双版纳收集到黄胸织布鸟幼雏30只,多数为出壳7~10天雏鸟,正处于针羽期的雏鸟,每天人工饲喂碎的生肉并混以熟鸡蛋黄、大米粉及钙粉,雏鸟发育正常,全部顺利成长。这些幼鸟成长后十分驯熟,估计不难驯以技艺。

人工饲养在动物园展览室内的黄胸织布鸟,曾有雌雄成对生活,并有营巢等表现,但因其他多种笼鸟对其干扰,并有些鸟曾破坏其巢,故未能繁殖育成幼鸟。

(八)黄雀

通称黄鸟或黄雀儿,有些地区也称其为金雀或芦花黄雀。北京地区称其雌鸟为黄麻。黄雀繁殖在我国东北部地区,迁徙途经内蒙古、河北、山东、江苏等省;在河北、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台湾等地过冬。

成鸟体长110~120毫米,体重12~14克。雄鸟头顶及喉部中央为黑色;背部暗绿色,腰部羽色金黄;翅羽黑色而具有金黄色斑;下体前黄后白,并有黑褐色纹。雌鸟头顶暗绿色,喉部无明显黑色斑,下体黄色并不明显。

当年幼鸟,背部羽色甚似雌鸟,但其后颈部有淡赤褐色横斑;眼后方、颈侧、喉及胸微具黄色横斑,但并不相连;下体纵纹较成鸟更多。幼鸟雄性的背部纵纹明显,幼年雌鸟的头及背羽褐色较重。第二年夏末秋初,幼鸟体羽全部换齐,羽色全同于成鸟。

黄雀生活于山林、丘陵和平原地带,秋季和冬季多见于平原地区或山脚林带避风处,多栖息于柳、杨、榆等大树的顶端。偶见栖于针叶林或灌丛间。在华北地区的冬季,过去曾见百只大群出没取食,近来甚难见到如此大群的黄雀。飞行力甚强,飞行时其翅膀多作快速鼓动,常循看直线前进。

黄雀以多种植物的果实和种子为食,兼食多种昆虫,嫩芽及杂草子实等。野生黄雀营巢于林间较高的树上,雌鸟是营巢的主力,巢以蛛网、苔藓、各种野蚕茧、细草茎、草根及各种纤维缠绕编织而成,巢内垫以软纤维、兽毛、鸟羽等。巢似深杯状,雌鸟担任孵卵,雄鸟在孵化期中替雌鸟觅食。每巢4~6卵,孵化期约14天,由雌雄亲鸟共同承担育雏任务,但雌鸟育雏任务大于雄鸟。

野生黄雀捕食部分害虫并采食大量杂草种子,有利于农林业生产。黄雀的羽色较艳丽,而且体态活跃,灵巧多姿,再伴以悠扬动听的叫声,是一种较易驯养的鸣禽。

很多玩赏者,喜用精美的竹制漆笼饲养黄雀,每笼只养一只雄鸟供作玩赏。在动物园或公园等公共场所展览黄雀,可以数只群养展出,也可以同其他品种体形大小相近、食性相近的观赏鸟同舍饲养展览。黄雀的饲养房舍用不大于1.5厘米网孔的铅丝网或厚玻璃围成,供作展出。饲养黄雀的环境温度以8℃~16℃为宜。若为家庭饲养,可于居室内保持通风的环境即能生活得很好。在北京地区饲养的黄雀,冬季日间,可将驯养竹笼移至室外背风向阳的露天环境,使之在观赏中接受新鲜空气,有利黄雀的体质,有利健康。

新捕获的黄雀,首先以苏子诱食,最初2周可以苏子为主食,以后逐渐改为白玉鸟混合粒料,同时饲以白玉鸟混合粉料,供给少量青菜和足量的清洁饮水,即能取得良好的驯养效果。体质健康的黄雀,春夏季节,还需每天或隔天供给浴水,任其洗浴全身,但洗浴时间的长短,需由驯养者依据笼鸟体质、环境温度及天气情况,于以适当掌握。

在北京地区饲养黄雀,春秋气温变化较大时,有些个体还处于换羽期中,故需掌握较均衡的环境温度,不宜忽冷忽热,保持空气新鲜和适宜的光照等都是养好黄雀的重要条件。

笼养黄雀的鸣唱优劣,是衡量黄雀质量的最重要依据,北京的玩赏者审查标准是“叫三口”,即调教的黄雀学会3种虫、鸟叫声,要求三种叫声学得真切,前后次序排列有条不紊。3种昆虫鸣声和鸟鸣是灰喜鹊、沼泽山雀(吇吇红)、油葫芦(一种大型蟋蟀的俗称)。也有人称这三种鸣声是笼养黄雀的“三大口”。此外,其他鸣唱均不理想。北京人最不喜黄雀学得燕雀或锡嘴雀的鸣唱声,偶尔学得燕雀或锡嘴雀的鸣唱的黄雀,其价值则一落千丈。经过调教后的黄雀,“三大口”的鸣唱,是自然界黄雀所不可能掌握的,因其在自然环境中,生活着各种善于鸣唱的鸟类和昆虫,黄雀自幼就会陆续学得很多很杂的虫鸟鸣声。因此,要想驯成没有杂乱鸣声的“三大口”黄雀,必须从幼鸟开始驯养,从雄鸟开始鸣唱前开始驯养和调教,方可取得理想的效果。驯养良好的黄雀,每年可鸣唱6~8个月。饲养方法得当的黄雀,可笼养8~10年之久。

黄雀在我国民间驯养及玩赏,已有悠久的历史,但在笼养环境中尚无繁殖报道,这可能与我国民间习用单笼饲养玩赏只限于雄鸟,以及黄雀繁殖条件要求较苛刻有关。

(九)白玉鸟

俗称玉鸟或白燕,也有人称为金丝雀或芙蓉鸟等。原产于大西洋的加那利、马狄拿、爱苏利兹等群岛和南部非洲。现早已驯养成为半家化的玩赏笼鸟,世界各国均有饲养并繁殖后代。约在500年以前输入欧洲,最先在德国、英国和中欧等地饲养。我国约在19世纪40年代开始由国外引进,首先在较大城市饲养和玩赏,以后传入河北、山东、江苏等省的农村,并开始在农村逐渐形成具有各自特征的地方品种,如产在山东省夏津、惠民、德州等地的山东玉岛;产在江苏省扬州地区的扬州玉鸟等,均早已驰名中外,历年均有一定数量的玉鸟运销世界各国。白玉鸟在我国山东和江苏省顺利的繁殖并形成各自的地方品系,其原因可能与当地自然条件适宜,盛产粟、黍等优良饲料,以及适宜的人工饲养方法有密切关系。

白玉鸟体长为120~140毫米,体形较瘦俏。野生原种体羽略呈灰色,经人工饲养及繁殖选育后,羽色变化较多较大,在我国境内,以淡黄色、乳白色、纯白色为最常见品种。此外,尚有橘红色品种、草绿色品种、咖啡色品种、灰褐色等多品种。其个体间尚有体羽深浅等不同的差异。眼球又有红眼和普通眼之分。经过长时间人工饲养及选育下的白玉鸟,其体形也出现较多的变异,有普通形、直立形、弯月形、直角形、卷羽形、菊冠形(菊花顶形)等人工品种,各具其独特的玩赏价值(见图2-3)。

img8

图2-3

目前在我国最常见有3个主要品种,即德国的萝娜品种、山东品种和扬州品种。在上海等地,比较习惯饲养和玩赏德国的萝娜品种,该鸟体形细长,羽色变化较多,有橘红色、乳白色、古铜色、银灰色、桂皮色等。有的个体其头顶羽毛向四方翻开呈蓬头样的变化。其最大特征是其鸣声长而悠扬婉转,音调轻捷,鸣唱时鸟的嘴壳闭合从不张开,只见其喉部鼓起和颤动。山东省夏津等地饲育的白玉鸟,体形较粗壮,羽色为乳白色,淡黄色或纯白色,其鸣声响亮曲折,生命力较强,较适宜粗放饲养管理,繁殖力强,育雏成活率高。江苏省扬州地区的扬州白玉鸟,体形略小于山东白玉鸟,羽色有淡黄、纯白两种类型为主,还有杂色个体,其鸣声均较婉转,但不甚嘹亮。

野生原种的白玉鸟多结群栖息,觅食多种植物种子及嫩芽为食。白玉鸟以善鸣唱而名扬于世界,是最善鸣唱的鸣禽类笼鸟之一。不同品种的白玉鸟,其鸣声略有不同,我国的山东白玉鸟,其鸣声为连续短促的“唧唧唧唧——加加加加——”;上海习惯饲养的德国“萝娜种”白玉鸟的鸣唱时发出紧密的颤音,声如“吉立——”,“举举——”,或“觉郁——”。白玉鸟也较善于仿效其他鸟类的鸣声,如画眉、百灵鸟等多种鸣唱声音。

在人工饲养环境中,白玉鸟笼舍宜略宽大,需有足够的运动量,除在繁殖期外,雌雄成鸟最好分笼饲养,有些品种还需每笼只养1只成鸟。1~7月是白玉鸟的繁殖期,此时需雌雄成鸟合笼饲养,使之求偶和营巢繁殖。白玉鸟的繁殖笼规格为46厘米(长)×30厘米(宽)×35厘米(高)。笼底需垫细砂,供亲鸟啄食砂粒和沙浴之用,有利消化和营养之需。笼内不同高度设足够的栖架,栖木粗度以鸟趾站稳为佳。笼内还需有适宜的食水用具。非繁殖期使用的饲养笼可以略小些。

日常可饲喂白玉鸟混合粒料及混合粉料,每天需饲喂足量的青绿色叶菜及水果。较硬的水果或根菜如胡萝卜等,可切成片送入笼内,任其啄食。在白玉鸟繁殖育雏期间,宜饲喂贝壳及墨鱼骨等矿物质饲料,这对成鸟产卵、孵化及雏鸟发育均有良好作用。在繁殖育雏期中,还可以酌情增喂煮熟的鸡蛋,可将熟鸡蛋连同蛋壳切成两半,放入笼内供其自由取食。

白玉鸟很爱清洁,常喜在清水中洗浴全身的羽毛,故需依环境温度情况,每日或隔日供给浴水洗浴。若因条件所限,最少也需每周洗浴1次,有利健康及增进食欲。每次洗浴后宜在较暖环境中休息,待羽毛干后再移入通风的环境中,否则常会引起病患。

阳光是白玉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但长时间的强光照射,也会使其艳丽羽色变淡。萝娜种白玉鸟,在直射强光长时间照射后,表现兴奋和引吭高鸣,其鸣声变得强直粗硬。故最好每天在柔和的阳光下1~2小时,不宜曝晒。

每年7~11月是白玉鸟换羽期,此时其体质甚弱,如饲养不当,常会引起发病或伤亡。在此期间需保持日夜间较均衡的环境温度;避免强风;注意供给营养丰富而易于消化的饲料如熟蛋、青菜、墨鱼骨等,白玉鸟混合粉料的供给也很重要。

一般家庭饲养白玉鸟,常供给多种家庭中的食品,如饼干、窝头、水果皮、核、各种菜类等。总之,白玉鸟的饲料种类繁多,并需多种轮换供给,有利于健康及繁殖。

白玉鸟的人工巢,可用稻草编制或竹丝编制而成,外形似碗状,上口直径11厘米,深5厘米。繁殖期到来前将人工巢挂于繁殖笼内的上方适宜角落处,笼内同时供给软草、短棉絮、兽毛、鸟羽和细碎的纤维等,亲鸟便可自由选用上述垫巢物垫入巢内。每巢产卵4~6枚,卵壳淡青色,有红棕色及青褐色斑。一般雌鸟于产第一枚卵开始坐巢孵卵,为保证全巢雏鸟同时出壳,需将先产的卵取出保存,待产至第4~5枚卵后,将全部卵送入巢中,供亲鸟孵化。取出的种卵要存放在通风阴凉处,需防蚊蝇污染,环境温度在5℃~15℃为宜。由雌鸟担任孵化,孵化期14~16天,初生雏双眼闭合,无视力,全身裸露仅有少量绒羽,约经3周育雏期后雏鸟羽毛生齐,开始离巢活动取食。

为减轻亲鸟因育雏劳累而造成的体力消耗,可在雏鸟出生1周后将其取出,人工保温和育雏,这样有利亲鸟恢复体质,有利再次产卵孵化。一般亲鸟可在雏鸟取出后2周开始交配和再次产卵。新生雏鸟6个月龄开始鸣唱求偶,9~10个月龄开始繁殖。

(十)锡嘴雀

北京人称锡嘴雀为“老西儿”,或称西嘴、西嘴鸟。锡嘴雀在我国东北部及内蒙古的东北部营巢繁殖,迁徙时节遍及我国各地,如河北、辽宁、甘肃、山东、河南、湖北、四川等省。在江苏、安徽、浙江及福建等地越冬。

成鸟体长180毫米,体重45~55克。嘴壳甚粗大,呈短圆锥状,嘴壳灰蓝色。雄鸟头部羽色土黄,颏、喉部有黑色斑,颈羽灰色;背羽灰褐色;翅羽黑色并杂有少量灰白色浅斑;尾羽黄褐色,末端灰白色;下体色淡而无斑。雌鸟全身羽色均较雄鸟暗淡,雌鸟头顶褐灰色。

锡嘴雀多生活于平原地带,喜栖息于高大的落叶树的枝头。在华北地区的深秋及冬季,锡嘴雀常集结数十只甚至百只的大群活动觅食。它们在枝头上的活动,多采取横着身体向左或向右侧跳跃,有时可向一侧连跳几步。也有时每跳1次,其头尾转到与原来的相反方向。

锡嘴雀的巢营于丘陵果林或林木稠密的叶簇中。巢以嫩枝、草茎、细根等筑成如杯状,内垫植物纤维、毛发、鸟羽等。每巢产卵4~6枚,卵壳灰绿色,并有紫褐色斑。

锡嘴雀属于我国北方常见的玩赏笼鸟,它不但易饲养易驯熟,而且也易于学习多种技艺,如放飞、衔物、接物等等。

锡嘴雀的嘴壳坚实有力,善于折坏笼具,故需饲养在比较坚固的竹笼或铝丝笼内;若在其颈部系以细环及绳索进行驯养,比较易于驯熟和调教各种技艺。

笼养情况下,秋冬季节可饲喂锡嘴雀混合粒料,每天适当加喂少量青菜或水果;春夏季节可酌情减少脂肪含量高的麻籽等粒料,否则会导致过肥或于初夏时节死亡。

在人工饲养环境中,锡嘴雀多为秋冬捕获驯养,于冬春季节玩赏,尚未重视其饲养环境中的繁殖研究工作,亦无人工饲养环境中的繁殖记录。

(十一)红交嘴雀

俗称交嘴或交嘴雀,也有人称青交嘴雀。广泛分布于我国东北至长江下游很多地区,在东北及江苏曾有繁殖记录。

体长为160~180毫米,体重30~42克。此鸟嘴形奇特,上嘴壳和下嘴壳的尖部互相交叉,是鸟类中很独特的嘴形。雄鸟体羽大部为朱红色,头顶亮红色,各羽片中略显褐色;耳前方至嘴基有一块明显的朱红色斑;颈部、肩部及背部羽色红褐而无光泽;腰部羽色朱红而略有光泽;翅羽及尾羽黑褐色;下体略现红色。雌鸟体羽大部为灰褐色,且略现青绿色。幼鸟体羽近似雌鸟。雌雄鸟的嘴壳均青石色,足趾黑褐色有时略显肉红色。

交嘴雀是生活在山林中的鸣禽,冬季见于我国平原地带。多出没于针叶林中,如松林、杉树等。食物以松、杉等针叶树的果实为主,也吃树芽及杂草种子,以及水果和昆虫。

野生交嘴雀繁殖于每年12月至来年4月。营巢在针叶林区的高大树上,巢以松针及植物枯枝构成,内垫地衣和藓类等,每巢产卵3~5枚,卵壳白色或略现浅绿色,并有紫灰色或红褐色斑。由雌鸟孵卵,在孵化期间,雄鸟采食送至巢中饲喂雌鸟。孵化期12~14天,幼鸟出生后约2周离巢。

人工驯养的交嘴雀,可饲养于坚固的竹笼或铁丝网笼内,也可饲养在较大的展览笼舍中或系于架上驯养。在人工饲养下易于成活。其饲料及饲养方法均同于锡嘴雀。有人也饲以花生、胡桃、松子等,因上述饲料脂肪含量甚高,不宜饲喂过多。春夏季需供给浴水,有利健康。

交嘴雀雌雄鸟均易驯以技艺,其学习技艺的本能不低于锡嘴雀。但人工饲养中,尚无交嘴雀的繁殖记录。

(十二)黑头蜡嘴雀

北京俗称梧桐、梧桐雀或桐嘴雀。此鸟繁殖在我国的东北部,迁徙经过河北、河南、山东、江苏、四川等省,在湖南、广东、福建等省越冬。

成鸟体长约210毫米。雄鸟头部黑色,上体羽色大部呈灰褐色;翅羽及尾羽皆黑色,翅长达110毫米。雌鸟头部及尾羽灰褐色,是与雄鸟的重要区别。黑头蜡嘴雀的嘴壳强大而坚硬,呈粗圆锥状,嘴壳为黄铜色,故而得名铜嘴雀。

在华北地区的秋冬季节,常见黑头蜡嘴雀结成数只或数十只的大群,出没于山林,耕地或居民区活动觅食。活动时常栖于树上,也常于地面觅食。食物多为树木的果实、种子及农作物落粒。每年3~4月间开始雌雄成对生活,5~6月间在山林中营巢繁殖。巢呈碗状,由枯枝、草根及树皮筑成。繁殖育雏期间,亲鸟兼食昆虫及浆果。繁殖季节亲鸟的鸣声嘹亮而婉转,鸣声如“格尔——菊——菊其——菊菊落”。

黑头蜡嘴雀的嘴壳坚实有力,较易拆毁竹木结构的鸟笼或鸟舍,故需饲养在较坚固的金属网笼或木质箱笼内。若在其颈项间系以细链或及绳索进行驯养,比较易于驯熟和调教多种技艺。

在笼养环境中的黑头蜡嘴雀,可饲喂锡嘴雀混合粒料,同时饲喂适量的青菜及水果。春夏季节可每周酌情饲与少量昆虫,有利换羽也有利营养的补充。夏季天气炎热,可以适当减少脂肪性饲料,适当增加些相思鸟混合粉料。含脂率较高的麻籽或苏子,是黑头蜡嘴雀喜食的饲料,但不宜过量,否则将会导致肥胖而死于盛夏。有人认为,黑头蜡嘴雀的跗蹠(足趾),需经常保持较淡的肉红色,若出现较深的肉红色,则为其体内脂肪积存过多,需及时减料减肥,有利于存活。

嘴壳强大有力的黑头蜡嘴雀,当饲养人员捕捉时,常被咬伤,故需注意,首先以拇指和食指卡住其头颈,使其头部不能转动,即可免于咬伤手指。

黑头蜡嘴雀是我国北方的重要笼鸟,也是我国北方笼鸟中训以放飞和接物的主要玩赏鸟。每年秋季或初冬,我国北方很多村镇或城市,驯鸟人常将捕后不久的黑头蜡嘴雀训以多种技艺,如放飞、空中接取弹丸,为观众衔送糖果、香烟或火柴等,具体驯养及调教方法可参照野鸟初驯和技艺调教章节。

(十三)朱顶雀

北京俗称朱顶或朱点儿,也有人称其为朱点雀。其繁殖在我国的东北地区,秋冬季节南迁至我国江南各省过冬。

成鸟体长约100毫米。上体灰褐色而有暗褐色斑;腹部淡灰色,翅膀及尾羽深褐色;头顶具有朱红色大斑,故得名朱顶雀。雄鸟胸部略染粉红色。

朱顶雀多栖息活动于山区林野间。秋冬时节结群迁徙,活动范围甚大,有时也与黄雀、燕雀等鸟类同群活动觅食。其食物以多种树木及杂草种子为主食,也吃少量昆虫。巢营筑于高大的树上,每巢产卵4~5枚。

朱顶雀是一种体态轻巧,性情温顺而优美的小型鸣禽,在我国北方较为常见,也较易饲养和展出。一般情况下,捕获后经过1周初驯阶段,便能习惯于人工环境及饲料。以白玉鸟混合粒料饲喂,可取得较满意的效果。饲养笼舍及环境同于锡嘴雀及黄雀等鸣禽。在人工饲养环境中,尚无朱顶雀的繁殖育雏报道。

(十四)百灵鸟

俗称百灵或沙百灵,也称为蒙古鹨。是国内外熟知的观赏笼鸟之一。产于我国内蒙古广大地区及河北省的北部,青海省东部等地。多为终年留居或繁殖鸟。

成鸟体长约190毫米。体重约30克。雄鸟额部、头顶及后颈部均为栗红色;眼前、眼周及眉纹为棕白色,左右两侧眉纹延伸至枕部相接而现棕色;背、腰栗褐色;翅羽黑褐色;尾羽栗褐色,最外侧尾羽色淡近于白色;额、喉白色,上胸左右侧各有一黑色条斑,于上胸部相接;下体大部羽色棕白。雌鸟羽色接近雄鸟,但头顶和颈部栗红色较少,羽色略近棕黄色;上体栗色较淡,而近于淡褐色;上胸左右两侧黑色条斑不明显。嘴壳土黄色,足趾肉粉色,爪褐色。后爪长于一般鸟类的后爪,并向后方直伸。

野生百灵鸟栖息于广阔的草原,高飞时直入云霄,且飞且鸣,姿态优美,是有别于其他鸣禽的独有美态。百灵鸟善于在地面上活动,是一种易于驯养的鸣禽。在野生环境中,百灵鸟能顺利度过夏季30℃以上的高温干热天气,也能度过结冰的低温,但在大雪之际,为觅食充饥,常会作短暂的结群迁徙。多半时间,百灵鸟栖于荒漠草原,出没在草滩沙丘间,甚喜沙浴,用以降温防热,并可清理羽毛和体表的污物。

食性较杂,春食嫩草芽,杂草及杂草种子等等;夏季和秋季主食昆虫;冬食草子和多种谷类,也取食昆虫及虫卵。百灵鸟从不危害农作物,在春末和夏季育雏期内,捕食大量昆虫为食,是产区内的重要益鸟。

百灵鸟营巢在地面稍凹处或丛草间,巢区内多有杂草掩蔽着。有时其巢也营在耕地的胡麻、小麦、莜麦等农作物的植株间凹陷处。巢由雌雄亲鸟共同营筑,以枯叶,杂草及泥土垒彻而成。卵产于5~7月间,卵亮呈白色而略现沙黄色,壳面光滑并有褐色细斑。孵化期12~15天,雏鸟出壳前1~2天,雌鸟停止离巢觅食,常由守卫巢旁的雄鸟衔食归巢饲喂雌鸟。

初生雏鸟留巢7~8天,以后随亲鸟离巢活动,但仍由雌雄亲鸟饲喂,在22~25日龄雏鸟开始飞翔,捕食,能独立生活。每对亲鸟一年可产卵1~3巢,育成1~2巢幼鸟。

供作玩赏的百灵鸟,饲养在独具特色的竹制百灵笼内,也可饲养在较大的笼舍内展览。笼内铺垫细砂,笼内不设栖架,并需供给足量的饮水及浴水。

人工驯养的百灵鸟,最好自雏鸟开始,成长后易鸣善舞,其玩赏价值远远高于捕自成鸟的个体。一般认为出生1周的雏鸟开始人工饲养效果最佳。有经验的驯养者,多于每年6月上旬,从野外捕捉初生的百灵雏鸟,这是头窝雏鸟,其体质好,易成活。

7龄的雏百灵鸟,不会取食,要人工填食,每隔1.5~2小时填食1次,每天填食4~6次;每次填食2~3口。具体作法如下:

饲料配制:豌豆粉(蒸熟)500克,绿豆粉(蒸熟)100克,熟鸡蛋5~10个,蟋蟀及蚂蚱等昆虫粉100克,混合均匀后晒干备用。

填食方法:将配制好的混合粉料用凉开水调成不黏手的面团,制成直径0.7~0.9~1厘米,长2~3厘米的颗粒,进行填喂。可依需要略浸水后填喂。一般个体填喂7~8天后,雏鸟羽毛开始覆盖全身,可训练雏鸟自行取食,此时可将雏鸟放入备有食水罐的笼内,供给调制好的饲料,任其自由啄食。在此期间,应依需要适量填食。但要减量或减少次数,直至雏鸟完全独立活动取食后,方可停止人工填喂。

雏百灵鸟羽毛生齐后,需移入适宜的笼内驯养和调教。首先需选择已调教成功并有理想鸣唱的成鸟带鸣和听唱,使之有优美鸣声学习。最善鸣唱的百灵,能学得多种优美的鸣唱声:麻雀扰林、家燕报春、山喜鹊鸣唱、母鸡报蛋、猫叫、蟋蟋叫等。总之,驯养调教得当,1只百灵鸟可以掌握多种鸣唱,是有序的连唱,并能连续轮唱数次不乱。

成年百灵鸟的日常饲料可采用百灵鸟混合粉料、鸡蛋小米,以及少量昆虫等。有经验的饲养者,常将昆虫隔笼饲喂百灵鸟,驯其从手中取食昆虫或其他饲料,可获得更佳的驯养及调教效果。

(十五)八哥

有些地区称为黑八哥或中国凤头八哥。广泛分布于我国南方各省。成鸟体长约250毫米,体重约150克。全身羽色乌黑而有光泽。额羽略长而耸立于嘴壳基部的上方,很似冠状;初级飞羽的基部和初级复羽的先端均为纯白色,形成明显的翼斑,飞翔时尤为明显,形如八字,因而得名“八哥”。尾羽乌黑色,除中央尾羽外,均具有白色羽端。嘴壳乳黄色,足趾近于淡黄色。雌雄鸟体态无明显区别。(www.xing528.com)

八哥是我国南方最常见的留鸟之一,遍布于平原的村落、田园和山林的边缘地带。性喜群栖,常数十只共同活动觅食。更喜栖于村落枝头,农家房舍,水牛背及猪背上均较常见。夜间可宿竹林、大树枝丫处及苇丛中,也常与椋鸟、乌鸦或其他鸟类混群过夜。

八哥属于杂食性鸟类,在农村耕作期中,它常追随耕牛及耕犁之后,啄食梨锄后新翻出土的蚯蚓、昆虫、蠕虫及虫卵等;也喜啄食牛、猪等家畜体表的虻、蝇及壁虱等;其他如蝼蛄、龙虱、象img9、蝗虫、金龟img10、蝇蛆、田园青菜、软果实、杂草种子等均喜取食。

每年3~7月是八哥的繁殖期,一对亲鸟每年可繁殖并育成2巢幼鸟。巢多筑于高大的古建筑物、农家房舍或枯树洞内,也有时选用椋鸟等废弃巢,略加整茸即产卵孵化。其巢穴内垫以稻草、松针、细苇茎、兽毛、鸟羽及碎屑等物。巢形甚大而松散不规整。每巢产卵4~6枚,卵壳呈蓝绿色。雌雄亲鸟共同孵卵,孵化期约18天;雏鸟经25天育雏期而离巢。

八哥是国内外知名的笼养鸣禽,其饲养方法比较简便,供作家庭玩赏,多采用较大的八哥竹笼单只饲养玩赏,便于调教技艺和观赏。在公园中饲养展出,适于饲养在较高大的笼舍内,并备有树洞或适宜的人工巢箱,可以达到繁殖的目的。如笼舍高大也可与其他小形鸣禽或雉鸡类同笼饲养展览。其饲料以鸡蛋大米为主食,适当加喂黄鹂混合粉料。每日喂饲1~2次,每次取食15~20分钟。每天或隔天喂给少量昆虫,如面粉虫、蝗虫、玉米虫、蚯蚓等,每天喂适量软水果。

八哥甚喜水浴,每天或隔天供给清洁浴水1次,如天气晴和,气温较高,则可连同竹笼置入水盆内,任其戏水沐浴,有利清洗嘴壳及羽毛的污物,增加运动量,也可增强食欲及消化力。

供作玩赏的八哥笼鸟,可以调教其学习简短的人语或多种鸟兽的鸣声,其调教方法可参阅本书有关章节进行。自幼雏人工饲养的八哥,可以放出笼外,随主人左右且飞且舞,也可适时发出优美的鸣唱。曾有人驯养八哥幼鸟,放出笼后,立于主人的头、肩,或栖于手掌上,颇能引起笼鸟玩赏者的兴趣。八哥在人工饲养中已有多次繁殖并育成幼雏的记录。

(十六)鹩哥

另有别名“秦吉了”。鹩哥在我国的产地只限于云南省的南部、广西南部及海南岛。产区小,现存数量较少。国外产区包括亚洲南部少数国家。

鹩哥体长约280毫米。体重为200~220克。通体羽色乌黑而具有亮紫色的金属光泽;翅羽黑色,自第2~7枚初级飞羽的羽基处,具有较宽阔的纯白色斑,此斑在飞翔时尤为明显,是鹩哥体态的重要特征。另一特征是其后头部的金黄色肉质垂皮沿颈侧向前方延伸至眼后方,并于颈侧处伸出分枝,与眼圈裸露皮肤相连,此金黄色肉垂因个体不同,大小略有差异。有人认为肉垂小的个体,其性灵敏,易学人语及动物叫声,可能不准确。

鹩哥的嘴壳橘黄色;足趾呈柠檬黄色;面颊裸露小区及肉垂均金黄色。雌雄鸟体态无明显区别。

野生鹩哥喜栖居田园和阔叶林间,常3~5只同时活动觅食。有时也与椋鸟或其他种热带鸟类同群活动,喜于日出前后栖于果实成熟的树冠枝头取食野果。鹩哥是极善鸣唱的鸟类之一,其鸣声极富音韵而多变,很似铃声,也很似吹哨声。北京动物园饲养展览的鹩哥,曾鸣唱真切的“你好!几点钟了!喝茶吧!万岁!再见——”,以及能学猫、狗的叫声等,其发音清楚逼真,是其他鸟类实难相比的。

鹩哥的食性较杂,以昆虫及果类为主食,也取食部分植物种子,包括多种杂草种子。生活在云南西双版纳的鹩哥,是当地的留鸟,一年大部时采食高山榕树果实和白蚁,喜食蚁卵。

繁殖期自3月开始,每年可产卵1~2巢;巢多营于枯朽的老树洞中,有利用其他鸟类旧巢穴的习惯,也有历年同用一巢产卵孵化的习惯;巢距地面4~5米,最高有距地面10米的记录,巢穴内堆积枯叶、草茎、细枝、鸟羽、蛇皮等物为巢;巢洞直径15~20厘米,深25~30厘米,出入巢口直径10~15厘米。每巢产卵3~4枚,卵呈椭圆形,卵壳呈鲜艳的蓝绿色。80年代初,天津动物园用较宽大的箱笼及繁殖巢箱,饲养成对的鹩哥,曾获得较好的繁殖效果。其孵化以雌鸟为主,雄鸟任巢区的守卫,当人接近巢区时,雄鸟惊叫的同时还以嘴啄人。孵化期15~18天,雏鸟第7~8日龄睁眼,11日龄雏鸟头部出现肉垂,14日龄雏羽盖满整个体表,20日龄头部肉垂比成鸟略小而色淡。雏鸟26日龄离巢,30日龄开始独立生活。曾有一对成鸟,一年内繁殖育成两巢幼鸟。

人工饲养条件下的鹩哥,以鸡大米为主食,同时加喂黄鹂混合粉料、水果(香蕉、葡萄、西瓜、香瓜等),也可饲喂熟白薯,熟南瓜等。每日还需喂给大量昆虫和生肉,如面粉虫、蝗虫等。冬季室温应保持14℃~18℃为宜。每日或隔日供给清洁的浴水,以清除体表及足趾的粪污,同时清洗嘴壳及面部的食物残渣等。

(十七)松鸦

有些地方称其为山和尚。其产地遍布我国南北各省,但新疆,青海及内蒙古没有松鸦的分布。

成鸟体长约320毫米。头部、背部及肩部均为红褐色;额、喉及下体羽色较上体略淡;腰部及尾基纯白色;尾羽中部略具灰色和黑色相间的横斑;翅羽栗黑色并有艳蓝色斑块。嘴壳鸟黑色,足趾肉粉色,爪端暗灰色。雌雄体表羽色相近。

松鸦属于山林鸟类,一年大部时间生活在山区林野间,很少到平原地带活动,多栖于针叶林、阔叶林及针阔混交林中,较少见于农村及田园。平时多雌雄成对生活,秋冬季节有结小群的习惯,常随食物而游荡于山林,偶至农村短暂活动觅食。

春夏季松鸦以昆虫为主食,包括金龟img11、象img12、天牛、松毛虫、地老虎及其他多种农林害虫。也食雏鸟及鸟卵。秋末及冬季,主食植物性食物,如豌豆、野果及多种植物种子等,间食少量昆虫及虫卵。

每年4~5月,松鸦多选在稠密的灌丛林间大树枝丫间筑杯形巢,以苔藓及嫩根等物构成,内垫细软的根类及鸟羽等。巢体多接近树的主干,每巢产卵3~5枚,卵壳呈淡灰黄色,并且有紫褐色及黄褐色斑。孵化期约17天,多于5月份出雏,6月中旬雏鸟离巢并开始独立生活。

人工饲养松鸦,可选用八哥竹笼或更大一些的箱笼单只饲养;在公园展览多饲养在较大的笼舍,可与一些大型鸟类同笼饲养展览,可自由飞翔和鸣唱。但若与小型鸣禽同笼饲养,常有捕食或伤及其他小型鸟类,或破坏其他小鸟的巢卵,对繁殖有较大的不良影响。松鸦的饲料以鸡蛋大米为主,同时饲喂黄鹂混合粉料。每天喂给少量生肉、水果及青菜;产卵孵化期间的松鸦,每日需喂给较丰富的昆虫及熟鸡蛋。松鸦甚喜水浴,春夏秋三季供给浴水,尤为重要。

松鸦的鸣声比较单调,但甚善于效仿其他动物的叫声或鸣唱,如鸡鸣、狗叫、猫叫等多种音韵不同的鸣叫声,学习效果较好。松鸦是易于饲养的笼鸟,家庭中多种食物都能供作饲料投喂。北京的冬季饲养于露天笼舍,应选择背风环境,供给不结冰的饮水和饲料,松鸦能生活得很好。饲养在较大笼舍内的松鸦,较易达到繁殖。自幼人工驯养育雏的松鸦,其成长后驯服,并能放出笼外不会逃失,更易调教技艺或鸣唱。松鸦是长寿笼鸟,在人工饲养条件中,寿命达10年以上。

(十八)红嘴蓝鹊

俗名长尾蓝鹊,麻喜鹊或长尾山鹊。广泛分布于我国华北、华中、华南和西南等地。

红嘴蓝鹊是一种体态美丽的笼鸟,尾羽长而秀丽。成鸟体长可达580毫米。头、颈、胸部暗黑色;头顶羽端白色;枕、颈部羽端白色;背、肩及腰部羽色为紫灰色;翅羽以暗紫色为主并衬以紫蓝色;中央尾羽紫蓝色,末端有一宽阔的带状白斑;其余尾羽均为紫蓝色,末端具有黑白相间的带状斑;中央尾羽甚长,外侧尾羽依次渐短,因而构成梯状;下体为极淡的蓝灰色,有时近于灰白色。嘴壳朱红色,足趾红橙色。雌雄鸟体表羽色近似。

红嘴蓝鹊多生活在山区或近山区的开阔平原地带,有时见于近山区的耕地或果树林间,但多以针叶林、阔叶林、竹林或针阔混交林为主要栖地。一般成对活动,也有3~5只共栖。取食昆虫为主,偶尔捕食小形鸟兽为食;喜食鸟卵及果类,也吃多种植物的子实。喜食的昆虫有:蚯蚓、蝉、蝗、蝼蛄、蜗牛及鱼、虾等。

每年的3~5月为繁殖期,巢营于高大的树干或枝丫处,巢距地面3~6米或更高些,巢以嫩枝、须根、藤类及卷须等物缠堆而成,内垫细根,软草,软纤维等。筑巢任务由雌雄亲鸟共同担任。每巢产卵3~6枚,卵呈椭圆形,卵壳淡褐黄色,壳面有紫褐色及红褐色斑。在繁殖期间,亲鸟护巢性甚强,性甚凶悍,人若接近其巢区,则啼叫飞舞不止,甚至触及人体进行攻击。

在人工饲养环境中,因红嘴蓝鹊的尾羽甚长,不适于在小型观赏竹笼内饲养,一般多用较大的笼舍饲养展览为佳。有人以绳索系其颈项部,置于架上饲养,其饲养效果较好。人工饲料以鸡蛋大米为主,同时饲喂少量黄鹂混合粉料及生肉,以及水果,青菜等。隔日或每日喂给少量昆虫。

红嘴蓝鹊性甚耐寒,它可以在冰雪环境中度过寒冬。在不结冰的季节里,每天供给足够的浴水洗浴,有利健康。在饲养环境中,红嘴蓝鹊常有藏贮食物的习惯,如将昆虫或肉块藏入笼舍内的缝隙间,以便来日再食。为防饲料变质,需及时清除。北京动物园1954~1956年,饲养在雉鸡笼内的红嘴蓝鹊,曾在5~6米高的松树上营巢,并产卵孵化成功,连续两年各育成3只幼鸟。

(十九)红喉歌鸲

红喉歌鸲俗名红点颏或红脖儿。可在我国的东北,内蒙古及甘肃等地繁殖,迁徙季节遍及华北和华东各省。

体长约150毫米,体重22~26克。成年雄鸟上体呈现橄榄褐色;头顶和额部棕褐色;翅羽及尾羽暗褐色;眉纹规整,自嘴基伸展至眼后方为白色;眼先及颊均为黑色;颏和喉赤红色;腹部近于纯白色。雌鸟颏和喉部略近白色,老年雌鸟颏及喉部略染粉红色;胸部呈褐色;眉纹棕白色而不如雄鸟明显规整;其他部分体表羽色近似雄鸟。嘴壳暗褐色,近嘴基部色淡,足趾略近角黑色。

红喉歌鸲为地栖性鸟类,常栖息于平原地带的灌丛,芦苇丛或竹林间,更多活动于溪流近旁,多觅食于地面或灌丛的低地间。鸣声多韵而悦耳,晨昏鸣唱最多,鸣声尤为动听。食物以昆虫为主食,如蝗虫、蝽象及蚁类等,此外,也吃少量野果及杂草种子。繁殖于4~6月,巢椭圆形,由杂草、枯叶、细根等构成,一侧有出入口,巢内垫以细草及纤维等,巢置于地面草丛间。每巢4~5个卵,卵壳呈略灰的蓝绿色,或具赤红色点斑。

红喉歌鸲是较难于驯养的软食鸣禽,新捕获野鸟表现烦躁不安,惊而拒食,需要扎结翅羽驯养,并给以较黑暗而安静的环境,耐心的填饲或诱食,使之逐渐习惯于人工饲养环境和人工饲料,一般约经1周便可适应人工饲养。北京地区常将新捕获的红喉歌鸲,结扎翅羽后用绳索系于颈部,置于架上驯养,以活虫诱食效果很好。过度烦躁不安的个体,也可在体羽上喷水少许,有利其安静和加快驯熟。

供给红喉歌鸲的饲养环境,北京地区多用精细竹制的点颏漆笼,配以精美的点颏特有的细瓷食水罐,单笼饲养雄鸟,供作玩赏其鸣唱。其饲料以百灵鸟混合粉料加入生肉末,以水调成糊状饲喂,每天加饲昆虫3~5条。人工饲养中的红喉歌鸲甚喜水浴,在正常情况下,室温15°以上,每天供给1次浴水,应控制在体羽洗湿而不过寒为度。此鸟在笼养环境中,常因粪污黏结足趾而活动不便,甚至使趾爪腐蚀脱落,故需保持日常环境及体表清洁,勿使足趾及体表被粪污染。

因我国玩赏习惯只限于雄鸟鸣唱,很少饲养雌鸟,故尚无成对饲养红喉歌鸲进行其繁殖育雏的研究工作。

(二十)蓝喉歌鸲

俗名蓝点颏或蓝脖儿。在内蒙古等地繁殖,迁徙途经我国大部地区。

成鸟体长约140毫米。雄鸟上体羽色略近土褐色;尾羽栗褐色至黑褐色;头顶黑褐色;颊部暗褐色,并有棕白色眉纹;额和喉部灰蓝色,略有栗红色点斑;腹部苍白,肋部略现淡棕色。雌鸟体色略似雄鸟,但颏喉部棕白色。雌雄成鸟的嘴壳黑色,嘴基略呈角灰色。足趾肉褐色至暗褐色。

蓝喉歌鸲多于地面草丛或灌木丛中活动,也喜在芦苇或竹林中短距离的急飞。有时柄于较低的枝头。食物以多种昆虫为主食,在昌黎果区,蓝喉歌鸲的食物几乎全部为象img13等昆虫,偶有取食少量杂草种子的记录。

5~7月为繁殖期,巢以杂草,枯叶、根类等筑成,内铺垫细草和毛类等,巢筑于地面稍凹处,巢区内有较多的灌木及丛草。每巢产卵4~6枚,卵壳呈暗淡的绿色或橄榄褐色,钝端略有褐色斑。

饲养环境及饲料均与红喉歌鸲同。

(二十一)画眉

有人称其为金画眉。产地广布我国浙江、安徽、江西、江苏、湖北、陕西、四川、云南、贵州等省。

成鸟体长约230毫米。体重60~80克。眼圈白色,并于眼上方向后延伸形成眉纹,因而得名画眉。眼先及耳羽褐棕色;额部棕色,头顶、后颈和上背棕褐色;下背橄榄褐色,至腰部转为棕褐色;翅羽棕色;尾羽浓褐色,并具有不明显的暗褐色横斑。

嘴壳尖而略弯曲,呈尖锥状,嘴峰角色,边缘色较浅,下嘴壳呈浅橄榄黄色,基部略呈黄色。有些老年笼鸟其下嘴壳呈纯黄色,足趾角灰色。

野生画眉多栖居于山丘的灌丛和村落附近,有时也见于竹林或庭院中。常喜独自活动或结小群觅食。翅形短而且圆,飞翔力较弱,善于在灌丛中且飞且跳。雄鸟性甚好斗,常驱逐其他鸟类。

画眉是极善鸣唱的鸣禽,无论是在繁殖季节或非繁殖季节,每当清晨或傍晚,均喜引吭高歌,常喜在枝头跳跃觅食,有时偶落地面翻动枯草落叶寻觅食物。其食性甚杂,以昆虫类为主食,包括蝗虫、蝽象、松毛虫,蚊类、金龟img14、蛾类及蜂类等。也吃野果和少量的植物种子等。

4~7月为繁殖期,每年可繁殖并育成2巢雏鸟。巢多筑于地面草丛中,或离地面30~200厘米的灌丛枝丫间。巢呈杯状,外层由树叶、竹叶、杂草、卷须及枯枝筑成,内垫细草、松针、卷须、苔藓等物,巢外层比较粗糙。每巢产卵3~5枚,卵椭圆形,卵壳呈宝石蓝绿色或玉蓝色,有时还有较大的斑点。每年4月中下旬第1巢雏鸟离巢。

画眉不仅是国内外珍贵的笼鸟,在自然界中也是保护农林的重要益鸟。在农作物生长期中,画眉捕食大量害虫,故应大力宣传加以保护。

画眉供作玩赏据有悠久历史,它较易于饲养,若自幼鸟开始驯养,则更适于调教。产区的笼鸟玩赏者,常根据画眉的不同年龄,区分为“窝雏”、“软毛”、“齐毛”和“老毛”4个生理阶段。窝雏是孵化初生不久,羽毛不齐,尚未离巢的雏鸟,待窝雏的羽毛长齐,可以离巢时,称为软毛;由软毛阶段至第2年换羽后,称为“齐毛”;2周岁以后的成年画眉,称为“老毛”。窝雏、软毛、齐毛均属于幼鸟,幼鸟阶段的画眉,性情较温顺,容易驯养和调教,适于初学者饲养,但其鸣声较短,且鸣唱音调不如成鸟悠扬动听。新捕获的成年画眉,性情急躁不安,但若驯养得法,则可鸣唱不休,鸣声激昂动听。

新捕获的成年画眉,最好饲养在一面竹栅的板笼内,必要时还需加罩笼衣或其他遮盖物,以利野鸟安静,待略驯服后,再换入普通玩赏竹笼内饲养,使之逐渐接近饲养人。

画眉的饲养以鸡蛋大米为主,同时饲以小量昆虫或熟虾,也可饲与少量生肉条。画眉性喜浴水,笼养画眉除严寒冬季外,每天均需供给清洁浴水,尽情洗浴,有利健康和鸣唱。画眉过冬环境温度以14℃~18℃为最佳。

画眉在笼养环境的鸣唱质量的优劣,常与日常饲养管理有密切关系。一般认为,笼养画眉最好每天清晨或傍晚,带至空旷安静的田园、林圃等处游荡,使其有较多的时间观察自然景物,接触足够的清新空气,有利于健康,并能提高鸣唱质量。

(二十二)白颊噪眉

俗称土画眉、小画眉、白眉、噪眉或山画眉等。终年留居我国南部地区,如四川、贵州以及江南各省。

成鸟体长为220~230毫米。额部和头顶栗褐色;眼先及眉纹白而略染棕色,颊部棕白色;颈部葡萄褐色;背、腰及翅均为橄榄褐色;飞羽黑褐色;下体几近棕、灰色;尾羽棕褐色。雌雄鸟羽色相近似。嘴峰褐色,下嘴壳暗褐色,足趾灰褐色。

白颊噪眉生活在平原和山区,多见于山丘及耕地附近的丛林中,山区的深谷灌丛也较常见。较喜群栖,极善鸣唱,鸣声嘹亮,音颤而急促经久不息,因而颇受玩赏者喜爱。不甚善于长距离的高飞,习惯在荆棘灌丛间穿行,且蹿且跳,同时发出悦耳的鸣声。

全年以昆虫为主食,如蝗虫、金龟img15、蝽象、松毛虫、白蚁等;冬季食物难觅时,也常采食少量植物种子或果类。繁殖期为3~6月,巢营筑在林野间的茂密灌丛。巢以苔藓、细根、枝条、卷须、细草茎及软叶筑成,有时也利用大量竹叶筑巢。每巢产卵4~5枚,卵近于椭圆形,卵壳浅蓝色或近于白色。

白颊噪眉在野外捕食大量农林害虫,是我国江南重要益鸟之一,其鸣声嘹亮悦耳,属于重要玩赏笼鸟。其饲养环境及饲料均与画眉相同。

(二十三)红嘴相思鸟

俗称相思鸟,红嘴玉、红嘴绿观音等。主要产区为四川、云南、浙江、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安徽等省。

红嘴相思鸟体长140毫米。体重20~25克。额、头和枕部为橄榄绿色,额部有时略呈黄色;背、腰及尾基部的羽色,橄榄绿色略显暗灰;翅羽金黄色和黑褐色,且具金黄色和朱红色翼斑;尾短而尾端呈叉形,尾羽为暗灰的橄榄绿色;眼先和眼周淡黄色;耳羽橄榄黄色;颊和颊的下侧暗灰绿色,绿色羽延伸至颈侧,与颏、喉的鲜黄色形成明显的分界线;下体乳黄色;胸、腹侧略现灰黄的橄榄色。雌鸟体色略暗淡。

成鸟嘴壳朱红色,基部略黑。足趾呈现橘黄色。

此鸟多栖息沿海地带,有时也在海拔2000米的山地生活,常因季节变化而有迁移。多见于阔叶林,常绿落叶混交林的灌丛或竹林中,多在地上和树上觅食,喜群栖,多雌雄相伴活动。食物以昆虫为主,也取食多种植物种子。

繁殖期4~6月,此期雄鸟鸣声多有变化,音调十分悦耳,常站立于灌木枝头的顶端处,振翅高歌。每日清晨,歌声尤为嘹亮。营巢于灌木丛的矮枝丫间,也有在茶园或竹林中营巢的。巢呈深杯状,以树叶、竹叶及杂草的茎叶,以及其他柔软物质并杂以新鲜的苔藓构成,内铺以细草和软根。巢距地面约1米。每巢产卵3~5枚,卵壳浅绿色或蓝绿色,并有灰紫色斑,卵呈椭圆形。

此鸟的羽色艳丽,体形优美多姿,鸣声悠扬动听,再加上饲养方法简便,易于成活,故已成为国内外重要观赏笼鸟。很多地区的群众,常以此鸟作为爱情的象征,赠送亲友,以表达新婚佳期的祝贺。在我国一些产区的居民,多于冬季此鸟结群期间,以网捕获后,供作笼养玩赏,运销各地。新捕获的红嘴相思鸟,性较羞涩怕人,故多在板式暗笼内初驯,待其急躁野性渐消以后,换入白玉鸟竹笼内饲养。

在人工饲养条件中,红嘴相思鸟的饲料以鸡蛋小米为主食,同时饲喂相思鸟混合粉料。此外还需供给足量的瓜果类饲料,如香蕉、番茄、熟南瓜、熟白薯等。每周定期饲喂少量生肉和昆虫,有利营养、健康及繁殖。

红嘴相思鸟性喜清洁,在温暖的饲养环境中,可以每天或隔日供给浴水,自行洗浴体羽,这样可以增加其运动量,增进食欲,并且提高玩赏价值。

北京动物园饲养展出的红嘴相思鸟,1956年以来一直群饲在雉鸡笼内,此笼高6米,面积约150平方米的露天网笼内。除相思鸟外,此笼内还饲养展出多种雉鸡和其他鸟类。1958年夏,成对的红嘴相思鸟在此笼内的珍珠梅(灌木)丛中筑巢十数个,巢以青鲜的嫩枝及鲜树叶构成,巢距地面1~1.5米。但因同笼内的雉鸡及鹊类的干扰,红嘴相思鸟未能孵出雏鸟。

(二十四)大山雀

俗称吇吇黑或白脸山雀。产地几乎遍布亚、欧大陆,其中包括我国绝大部分地区,向南可达到印度尼西亚。

此鸟体长为120~140毫米。体重13~14克。头顶、枕部以致后颈部乌黑色,并有蓝黑色金属光辉;后颈左右有黑色条纹延伸,与颏、喉及前胸的黑色区相连接;眼下方、颊、耳部至颈侧为纯白色并形成卵圆形白斑;上背灰黄色,下背至尾基灰蓝黑色;尾羽灰黑色而略现蓝色光泽,最外侧尾羽近于灰白色;翅羽黑色;颏、喉及前胸黑色;腹部纯白色,腹中央贯以黑色纵行带状斑。雌雄鸟体羽颜色甚相似,但雌鸟腹部中央黑色纵行带斑较细小。嘴壳黑色,足趾乌黑色。

大山雀喜生活在针叶林或阔叶林中,在平原林野间,或在农家庭院中均常见。其性甚活泼,经常在枝丫间上下跳跃。鸣声尖锐善变,略似“吇吇黑,吇吇黑黑黑”,因此而得名“吇吇黑”。

大山雀是驰名国内外的食虫鸟,主要捕食松毛虫、img16虫、天牛幼虫、蝽蟓、蝗虫、蝇类等害虫,是农业、林业及果区中极为重要的益鸟。有人曾于50年代,以人工鸟巢置设于果园内,用以招引大山雀栖居于果园内繁殖幼鸟,使之捕食大量果园害虫,获得极大的果类丰收。

野生大山雀繁殖于3~8月,多于树洞内营巢,巢呈精致的杯形,以苔藓混着细草茎和地衣等构成,内铺垫以兽毛、残羽、棉絮等。巢距地面2~4米,经5~6天即可筑成新巢。每巢产卵6~9枚,卵壳粉白色,壳面有红褐色点状斑。主要由雌鸟担任孵化,孵化期15天。雌雄亲鸟共同育雏,而以雄鸟育雏为主。一对亲鸟一天喂雏多达百次以上,育雏期14~16天。

大山雀在我国分布广、数量多,是重要的益鸟,需大力宣传保护和招引方法以及人工巢箱的制作、悬挂方法等。为大山雀创造适宜的繁殖条件,以利招引及增殖。招引大山雀所用的繁殖巢箱尺寸为10×10×22(立方厘米);出入口的位置在距顶部1/3处,出入口直径为3.5厘米。巢箱以木板结构为佳。

人工饲养大山雀,可从育雏开始,也可于秋冬季捕获成鸟驯养,均较易驯熟。我国北方,多有玩赏大山雀的习惯,一般人多玩赏其婉转多变的鸣声为主,但也有驯以简单技艺的。

一般以精制的点颏竹笼单笼饲养雄鸟。其饲料以鸡蛋小米及绣眼鸟混合粉料为主,同时饲喂少量昆虫,如蝗虫、蝉、img17虫、面粉虫等,它能生活得很好。一般人认为冬季需增加饲喂少量含脂肪高的饲料,如核桃仁、花生、苏子等,以增强其御寒力,也有利于羽毛的光泽度。有人将小块的生猪油置于笼内任其啄食,其效果也很好。其食性很杂,大山雀可选食少量多种植物种子,对营养和健康有益。饲养大山雀的环境需通风良好,冬季室内的温度以不结冰为宜。大山雀较喜水浴,在春夏季节应每天或隔天供给浴水。

在我国饲养玩赏的大山雀,尚无人研究其笼养环境中的繁殖生态,也无人工饲养环境下的繁殖记录。

(二十五)绣眼鸟

俗称粉眼儿或绣眼儿。在我国有两种绣眼鸟。暗绿绣眼鸟主要分布在南方各省;红胁绣眼鸟主要分布在北方及沿海各省。

两种绣眼鸟的成鸟体形相近,一般体长为100~110毫米。暗绿绣眼鸟的体羽大部分为暗绿色。红胁绣眼鸟的体羽大部为蓝绿色,胁部栗红色。两者腹部均为灰白色,眼周均具有白色眼圈,故此得名绣眼鸟。雌雄鸟体色相近。嘴壳黑褐色,足趾铅灰色。

绣眼鸟性情甚活泼,常出没在果树、柳树或其他阔叶树及竹林间。春夏季,雌雄鸟成对生活。冬季喜集结数十只或多至百只的大群,共同活动觅食。以毛虫、甲虫、蚜虫、蝗虫、天牛、蚂蚁等害虫为主食,也吃花蜜和植物种子或多种野果。

每年4~7月繁殖,巢小巧而精致,多筑巢在阔叶树,针叶树及灌木丛的枝头,巢距地面只有1~2米。巢为吊兰式,形圆而深,由嫩枝、棉絮,杂草等筑成,内衬以细根、松针、羽毛等轻软物,外敷以蛛丝、纤维和地衣等物。巢多以蛛丝悬于水平的细枝上。每巢产3~4个卵,卵壳天蓝色或纯白色,卵重约1克,孵化期11~12天。

绣眼鸟是性情活跃的小型鸣禽,很多玩赏者喜欢观赏其秀丽的体态及动听的鸣唱,在笼养条件下,绣眼鸟经常是鸣唱或攀跃于笼缘间,其动作灵敏很少休息,尤以跳跃动作更是姿态万千,倒悬、侧挂、仰望、栖架上的后滚翻等动作都很独特。北方饲养绣眼鸟,常选用精制的绣眼鸟竹笼,冬春季天气多变,可加罩笼衣防寒。冬季环境温度以8℃~15℃为佳。

其饲料以绣眼鸟混合粉料为主,同时饲喂足量软水果、青菜和昆虫等,鸡蛋小米、熟白薯、饼干及玉米面窝头等,都是绣眼鸟的良好饲料,可以每天轮换饲喂,更能引起其取食的兴趣。

绣眼鸟甚喜水浴,在温暖的环境中,可以每天或隔天供给其浴水,任其洗浴,否则,绣眼鸟也常利用饮水戏弄头部羽毛,不利饮水卫生。目前尚无人工饲养条件下绣眼鸟的繁殖记录。

(二十六)白头鹎

俗称白头翁或白头公。分布在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

成年的白头鹎体长约180毫米。成鸟额部及头顶亮黑色;喉部、枕部及眉斑均纯白色;眼先羽色灰白;颊纹狭小,前端黑色;后端淡褐色;上体羽色橄榄灰色;翅羽大部为灰褐色;尾羽暗褐色;腹部羽色淡略近于白色,而有不明显的暗黄色条纹。雌雄鸟羽色相近。嘴壳黑色,足趾黑褐色。

此鸟在我国南方极为常见,多生活在丘陵或平原地区的灌木丛间,也常见于针叶林中。性甚活泼,不太怕人。冬季有时结数十只的群体共同觅食,甚喜啄食樟树及楝树等果实。春夏季是其繁殖期,则雌雄成对生活。食物种类有金花虫、金龟img18、夜蛾、步行img19等。也吃一部分植物的芽、嫩叶、果实及种子。

每年3~8月繁殖期,筑巢于桑树、茶树及各种灌木丛中;巢距地面2~3米,也曾发现个别的白头鹎筑巢在高大的乔木上。巢呈深杯状,用草茎、杂叶、芦苇叶、草穗及根类等构成,内垫软的纤维及细草。每巢产卵3~5枚,卵呈椭圆形,卵壳淡红色,并有紫红色细斑。

白头鹎是较易驯养的南方软食笼鸟。一般于秋冬季节捕获的成鸟或当年生的亚成鸟,略加驯养,即可适应人工环境及饲料,很快即可开始鸣唱。产区居民,也有由巢中掏取雏鸟进行人工育雏的习惯。幼雏需饲喂生肉、昆虫及白玉鸟混合粉料,调湿后饲喂,雏鸟不同发育阶段饲喂的饲料湿度及每天次数不同,可参照本书人工育雏一节进行饲喂。自幼饲养的白头鹎,更宜训熟和调教技艺,供作玩赏。饲养成年或半年的白头鹎,可使用画眉笼饲养,也可放入较大的笼舍异种群饲。其饲料以鸡蛋大米为主食,适当的喂些白玉鸟混合粉料,同时饲与软水果和瓜类,如苹果、香蕉、木瓜、葡萄、西红柿等,北方的熟白薯、柿子、熟胡萝卜等均为其喜食的饲料。每天或隔日喂给少量昆虫及生肉。白头鹎甚喜水浴,在温暖的饲养环境中,可每天供给浴水。饲养得当,当年的幼鸟,秋冬季即开始鸣唱。在我国饲养的白头鹎,尚无繁殖记录。估计若能供给适宜的繁殖环境,此鸟不难进行繁殖。

(二十七)寿带鸟

别名较多,如绶带、紫带子、白带子、长尾鹟、一枝花等。夏季遍布我国东部及南部,包括东北及华北、江苏、四川、云南、广东、甘肃,以及东南沿海各省。

寿带鸟的羽色有白、栗两种色型。白色型和栗色型的寿带鸟,其头部及颈部羽色均呈蓝黑色,有金属闪光;头顶具有蓝黑色枕冠;眼围裸露区较宽阔,呈亮蓝色;嘴基甚宽,适于捕食飞虫。

两种色型的雄鸟,其中央尾羽两枚甚为延长,雌鸟尾羽长度约为雄鸟的一半。雄鸟体长约300毫米,雌鸟体长约180毫米。

栗色型寿带鸟,是青年期的羽色,其背部栗红色,胸部及腹部灰白色,尾羽栗红色。白色型寿带鸟,是老年鸟的羽色,其胸、背及尾均呈白色,并杂以黑色羽干纹。两种色型的寿带鸟,其嘴壳均为蓝黑色,足趾铅灰色。

此鸟常见于山区或丘陵地带,多栖息于灌木丛和竹林间。惯于灌木枝头穿行或跳跃,很少在地面活动。飞行速度较缓慢,多作较短距离的飞行。飞时张翼展尾,长尾摇曳,绚丽多姿,极为醒目。鸣唱时枕冠耸立振展,鸣声激昂洪亮。其食物绝大部分是昆虫,植物性食物仅占全部食量的不足1%,主食蛾类、蝗虫、蝇类、金龟img20、松毛虫、金花虫等。极善于在飞行中捕食蛾类等昆虫,繁殖期5~7月,筑圆锥形巢于大树的枝丫处。巢距地面2~3米。巢以苇茎、竹叶、树皮、碎纸等堆积而成,外敷以苔藓、地衣等,巢内垫以蛛网、纤维等细软之物,巢甚精巧别致。巢高6.5毫米,外径约75毫米。每巢产卵3~4枚,卵壳乳白色,并有紫灰色斑。

寿带鸟捕食大量害虫,对农林业有益,是重要益鸟,故需严加保护。

寿带鸟是最难饲养的笼鸟之一,由于它习惯捕食活的昆虫,以及捕食飞行中的蛾类和蝇类为主食,故在笼养情况下很难满足其野生食性,因此多在捕获后1~3日内死亡。由于其体态美丽,鸣声悠扬,我国动物园自50年代初已多方设法饲养,到目前为止,饲养展出最长时间均不足一年。

新捕获的寿带鸟,首先结扎其双翅,用绳索系其颈部,置于支架上驯养绣食。最初以长镊子夹取活动的蛾类或蝇类等昆虫,在其嘴前方晃动诱食;同时以生肉末及少量的黄鹂混合粉料用水调成粥状,不时将此粥样饲料或其汁液涂抹于嘴边,此时因性急躁而口干欲饮水,故很易吸食这些饲料汁液。经人工耐心诱食,便可开始进食少量人工饲料,而耐过最初驯养诱食阶段,但必须在其自动啄食后,方可停止人工诱食和涂抹人工饲料。有人曾将新捕到的寿带鸟放入较宽大的鸟笼内,其笼外罩以窗纱,笼底开足够大的洞接通捕蝇笼,使蝇类直接进入寿带鸟的笼内供其捕食。此时也可以将死后不久的蝇蛾等昆虫插在竹扦上,伸入笼内晃动引诱啄食。经过1~3天诱食后,可在其笼内供给面粉虫等昆虫,也可供给肉类的混合饲料任其取食。总之,捕获后的寿带鸟,虽经精心驯养诱食,其成活率很低,能达到半数成活已属最佳效果了。

已适应人工初驯的寿带鸟,其饲料应以生肉末,黄鹂混合粉料及面粉虫为主食。应饲养在较为宽大鸟笼,以适应其飞舞。冬季饲养室温18℃~25℃为宜。若能从巢中获得寿带雏鸟,进行人工育雏,可能会获得更理想的效果。

(二十八)戴胜

在我国北方地区俗称臭姑鸪、山和尚、呼img21,有些地区称为鸡冠鸟。戴胜分布遍及我国各地,在长江以北地区为夏候鸟,长江以南为留鸟。50年代北京动物园的柳树洞内曾有戴胜营巢繁殖。

戴胜体长约290毫米。头顶具有显著的羽冠呈棕栗色,羽冠先端黑色;头、颈、胸部羽色为棕褐色;腰部白色;尾羽黑褐色并有白色横斑;嘴壳细长形如长锥状,嘴壳外形略弯曲呈乌黑色。足趾暗铅色。雌雄鸟体羽颜色相近,无明显区别。

此鸟常独栖,多在开阔的田园和郊野的树上或地面活动觅食。头顶羽冠稍遇谢动或惊扰,即耸立向前上方展开,其形色甚美丽。鸣声似“呼——img22——img23”,三声一度,故此得名“呼img24”。春夏季节鸣叫较多,鸣叫时羽冠耸起,随叫声音节其羽冠一起一伏,形声均甚优美。

戴胜以昆虫为主食,每日采食昆虫可占总食量的87%~90%。其中包括金针虫、天牛幼虫、蝼蛄、行军虫等。繁殖期4~6月,巢筑于树洞或岩隙间,巢内垫杂草、枯叶、根类及羽毛等,每巢产卵3~6枚,卵呈椭圆形,卵壳乳白色或略染淡绿色。在整个孵化及育雏期中成鸟无清理巢中粪污的习惯,以致使大量粪便堆积于巢内,因而臭气四溢,故此得名为“臭姑鸪”。

成年戴胜具有优美的体态和艳丽的羽色,是我国的常见笼鸟之一。饲养展览戴胜最好从育雏期开始,饲喂以昆虫,生肉末混以黄鹂混合粉料,幼鸟发育很快,极易驯熟。捕获成年戴胜,最初可用头型版式笼驯养,用活昆虫诱食,待适应人工环境及饲料后,改换用绣眼鸟混合粉料及肉糜的混合湿饲料饲喂。戴胜较喜以水洗浴全身羽毛,每周需供给1~2次浴水。冬季饲养室温以12℃~18℃为宜。

在北京动物园内自幼人工饲养的戴胜,成年后常发出洪亮的鸣唱,春季可以见到其求偶争雌的繁殖生态,在室内的枯树洞内营巢产卵和孵化,但因舍内其他鸟类的干扰,故未能繁殖育成雏鸟,据此估计,戴胜在人工环境中繁殖并不困难。

(二十九)太平鸟

太平鸟俗称十二黄或黄连雀。秋冬季见于我国东北、内蒙古、华北、山东及江苏等地。

成年的太平鸟体长约200毫米。体重约35克。雄鸟体羽呈灰红色;上嘴基部及眼前方为黑色并向眼上方延伸至后枕部;头顶有艳丽的羽冠,可向上方竖起;颏和喉部黑色;翅羽黑色,各羽端具白色斑,斜贯在两翅中央,甚为醒目;尾羽12枚,浓灰褐色,羽端近于黑色并具金黄色斑,因此得名十二黄。雌雄体色相近,但雌鸟羽色暗淡些。嘴壳黑灰色,足趾黑色。

每年秋冬季节,太平鸟常结成数十只至百只的大群,在北京地区喜栖居于松林或落叶树上,常见其在杨、柳等树的枝头近梢间栖息或跳跃。北京动物园内每年冬均可看到小群的太平鸟栖息于枝头。除饮水外,一般很少停息于地面。

冬季太平鸟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繁殖期则主食野生果实及多种昆虫。如蔷薇果、忍冬果、柿果、葡萄、卫矛的蒴果、鼠李科的核果、百合等。

6月开始繁殖巢多营筑在针叶树上,通常巢距地面4~5米。巢呈碗形,以松枝、藓类及枯草构成,巢内垫兽毛及鸟羽等。每巢产卵4~6枚,有时可多至7枚,卵壳灰色或灰青色,并有黑褐色斑,孵化期14天,经亲鸟育雏约2周后,幼鸟离巢。

太平鸟属中等体形的鸣禽类笼鸟,人工饲养并不困难。新捕获的太平鸟,在已驯熟的其他笼鸟的引诱下较易取食人工饲料。一般家庭玩赏,可利用画眉竹笼饲养,其饲料多种多样,可用相思鸟混合粉料加适量水调湿即可饲喂,同时加喂鸡蛋大米、熟白薯、熟南瓜、煮枣、软果类及多种熟的瓜果等均可取食。此外还可喂给少量昆虫或生肉末。总之,太平鸟在笼养环境内比较贪食,排粪较多,故其笼舍需及时清扫和刷洗,若为单笼饲养,每天最好2次清除笼内粪便,刷洗笼具1次。太平鸟在人工饲养环境中,所取食的饲料在其消化道内存留时间甚短,故其排泄物中常混有尚未完全消化的食物,若饲料给不及时或粪便清除不及时,则常会自食其粪便,对健康不利。

太平鸟甚喜水浴,当环境温度在15℃~25℃时,需每日供给浴水。冬季饲养室温保持5℃~10℃为宜。在笼养环境中,目前尚无繁殖记录。

此外,尚有体形略小,尾羽末端具艳红色斑的小太平鸟,别名“十二红”,其饲养方法与太平鸟同。

(三十)黄鹂

黄鹂又称黑枕黄鹂或黄莺,也曾有人称它为金衣公子。黄鹂广泛分布于我国的东北、内蒙古、华北和四川等地,均为春候鸟,并在上述地区营巢繁殖。分布于台湾和海南岛则为留鸟。

成鸟体长约250毫米,体重约85克。成年雄鸟通体金黄色,由额部通过眼围至枕部有一条宽阔的黑纹;翅羽大部为鸟黑色而有暗绿色的光辉;中央尾羽黑色,其余尾羽末端均有较大的金黄色斑,愈近于外侧尾羽,黄色斑愈大,最外侧尾羽仅有羽基为黑色其余部分均金黄色;嘴壳粉红色,足趾铅灰色。雌鸟体色与雄鸟相近,但羽色较暗淡,远不及雄鸟羽色艳丽。

此鸟主要生活在平原地带,也常栖于丘陵地区的林间或村庄附近的高大乔木。主营树栖生活,很少栖落地面。在空中飞行时,形似波浪。北京的夏天,常见黄鹂在高大的榆树、柳树、杨树间活动和鸣唱。它那金黄色的羽衣穿流于绿树丛中,配合着清脆的歌声,边飞边鸣,为林野增辉。50年代的北京动物园,每年夏季都有十数对黄鹂营巢繁殖,偶遇飓风暴雨,曾有雏鸟由巢中落地,因而被饲养人员收容育成后在园内展出,已有多次记录。80年代后,因使用杀虫药剂等原因,园内已无黄鹂栖息和繁殖,确实值得动物学者深思。

黄鹂以昆虫为主食,偶有取食少量野果,如桑葚、野葡萄之类。取食昆虫的种类繁多,如毛虫、蝇类、青虫、蝗虫、蝽象及金龟img25等,均属农林重要害虫。生活在华北地区的黄鹂,每年5~8月为居留期,迁来后很快进入繁殖期。其巢多营造于高大的阔叶树上,巢距地面3~5米,巢筑于近树梢而远离主干的水平细枝上。巢呈吊兰状,由麻丝、碎纸、棉絮、草茎等编成。营巢速度甚快,一般只需4~5天即可筑成。每巢产卵3~4枚,卵椭圆形,卵壳粉红色并有紫红色斑。孵卵由雌鸟担任,孵化期14~16天,雏鸟在雌雄亲鸟共同哺育下,经16天可离巢。

黄鹂的成鸟,捕获后不易适应人工环境及饲料,死亡率较高,多数成鸟捕后烦躁不安,以致拒食而死。曾有人试用暗光和安静的环境,并以活虫引诱取食,获得较满意的效果成活率可达50%~60%。从巢中获取雏鸟,人工育雏,饲喂昆虫及人工混合饲料(碎生肉、碎虫、熟蛋黄,豆粉、钙粉等混合后调温),较易成活。幼鸟艳丽的羽色需在4~6月龄后,开始显现。

成年黄鹂捕获后的前期驯养,最好能选用板式笼,此笼只有一面为竹栅可供观察,野性较强的黄鹂也只有一面能看到人,所以可以比较安静地生活。待略驯熟并初步适应人工饲料后,再转入玩赏笼内饲养,在北京曾有人试用绳索系于颈部,置于栖架上,进行人工诱食,但效果不理想。

人工饲养中黄鹂的饲料,以黄鹂混合粉料和鸡蛋大米为主,同时饲喂适量的昆虫和少量的瓜果。黄鹂的排便量较大,较易污染笼舍及笼具,需及时清刷,万勿使其粪便污染足趾,否则常会腐蚀足趾,致使足趾溃疡或致残。冬季室温保持15℃~18℃为佳。目前饲养展览黄鹂的寿命很少能达到5年。迄今尚无黄鹂在人工饲养环境中的繁殖记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