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上海公共租界澳门路的法制发展

上海公共租界澳门路的法制发展

时间:2023-12-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00年上海澳门路路名的命名就是这一近代法制的产物。从中亦可见,澳门路路名的命名正是上海公共租界路名规定实施的一个实例。1899年上海公共租界董事会会议批准了扩展的租界分区的议案。

上海公共租界澳门路的法制发展

一、澳门路是上海公共租界相关近代法制的产物

现在,澳门路是上海普陀区的一条道路,东西走向,东起西苏州路,西至常德路,全长1233米。过去,它则在上海公共租界西区的地界内,东起苏州河,西到小沙渡路(今西康路),建成的时间是1900年。(1)此路既是上海城市发展的产物,也是上海公共租界相关近代法制的产物。其路名的命名、道路的建设和房屋的建造等都与上海公共租界的近代法制联系在一起

1.路名的命名是上海公共租界相关近代法制的产物

上海租界产生以前,上海的道路都在上海县城里,都是上海的传统道路,共有63条。它们的命名方式是传统方式,主要有以下一些:以族居者的姓氏来命名,如谈家弄、赵家巷等等;以当地官吏名人的姓氏或职业来命名,如唐家弄、王医马弄等等;以沿路的商铺、作坊行业来命名,如彩衣巷、果子巷、面筋街等等;以沿路的建筑来命名,如三牌楼街、观澜亭巷等等;以沿路的机构、设施来命名,如仓桥弄、馆驿街等等;以河溪水流之名来命名,如梅溪弄、白漾弄等等;以道路的方位、地形、路面结构等状况来命名,如东街、新路巷等等;以仁和吉祥之意来命名,如太平街、如意街等等。(2)这种传统的路名在地方不大的上海县城里,易为华人所熟悉、运用。

上海租界出现以后,特别是上海公共租界形成前后,随着上海城市的区域扩大,人口的增多,特别是大量的外国人、外地人也纷纷入户上海后,上海传统的地名命名方式已明显滞后,不利于大家记忆,不适应上海城市发展的需求了。于是,从上海公共租界的前身上海英美租界(1899年改名为上海公共租界)开始,便利用近代法制手段,制订相关规定,整治界内路名,规范路名。经过多次酝酿和讨论,上海英美租界工部局董事会会议于1865年12月13日正式通过了改定界内路名的议案。此议案规定,界内道路命名的办法是:南北走向的道路以中国省份的名称来命名,东西走向的道路则以中国主要城市的名称来命名。为了使界内的华洋居民都能知晓新路名,议案要求工部局的下属机构广泛散发路名表,表中要列出相关路名。(3)从此以后,界内的路名开始规范化。上海公共租界沿袭这一规定。南北走向以中国省份名称命名的路名出现了,如四川路、西藏路、云南路等等;过去不是以省份名称来命名的道路也进行了必要的调整,如教堂街改为江西路,栅路改为河南路,庙街改为山东路,石路改为福建路等等。东西走向以中国城市名称来命名的路名也出现了,如香港路、厦门路、芜湖路等等;过去不是以城市名称来命名的道路也进行了必要的调整,如领事馆路改为北京路法院街改为天津路,教会路改为福州路,北门街改为广东路等等。这些在近代法制规制下的路名便于华洋人共同记忆和使用,也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1900年上海澳门路路名的命名就是这一近代法制的产物。那时的上海公共租界是从上海英美租界改名而来,仍然沿用英美租界的近代法制。根据规定,澳门作为中国一个城市的名称只能作为上海公共租界内东西走向道路的路名。以澳门来命名的这条道路正好符合这一规定。它地处当时大市鸣钟地块的北侧和小沙渡渡口的南侧,是一条东西走向的道路。从中亦可见,澳门路路名的命名正是上海公共租界路名规定实施的一个实例。

2.道路建设是上海公共租界相关近代法制的产物(www.xing528.com)

在上海租界出现之前,上海的道路都在上海县城内。县城之外,则是阡陌田野芦苇纤道,没有城市道路(4)县城内的道路也只是上海传统的道路,即道路狭窄,肮脏不堪。(5)上海租界出现以后,用相关的近代法制规范租界内的道路建设,使界内的道路渐呈近代道路。在上海澳门路建成以前,上海的英美租界已有关于道路建设的近代法制,以后的上海公共租界承续和发展了这一法制。澳门路的道路建设正是这一法制规范下的产物。

上海公共租界以及此前的上海英美租界道路建设的一个重要背景是租界内人口的增多和面积扩大。据统计,1876年有76713人,其中外国人占1666人;1880年增长到110009人,其中外国人占了2197人;1890年增至171950人,其中外国人占了3821人;到了1900年增加到352050人,其中外国人占了6774人。(6)界内的面积也在扩张,1899年为3650亩,1893年扩张到10676亩,1899年又增加到33503亩。(7)于是,租界内的近代道路需要增多,建设力度需要加大,近代法制也同样要跟上。1899年上海公共租界董事会会议批准了扩展的租界分区的议案。此议案规定,把租界分为4个区,沿苏州河、泥城浜和虹口浜划线,分别称其为北区、东区、中区和西区。(8)以后,澳门路就建在西区的范围内。同时,对道路的宽度也作了规定。1900年编制的《上海租界西区道路规划图》显示,干道的宽度均为70英尺(21.3米),爱文义路(今北京西路)、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戈登路(今江宁路)等都是如此。1905年编制的《上海租界东区道路规划图》显示,干道的宽度在70至80英尺之间,东百老汇路(今东大名路)、华德路(今长阳路)、庙海路(今海门路)等都是如此。(9)还有,道路施工必须保持清洁。1854年规定:“起造修整道路、码头、沟渠、桥梁,随时扫洗净洁”。(10)另外,道路的质量也不断提高,建材不断升级,近代技术也不断被使用。1890年始用水泥铺建人行道,1893年又用柏油、水泥或其他混合材料铺筑人行道,1906年又用铁藜木铺设南京路等等。(11)新建成的上海公共租界道路四通八达,异常清洁,车不扬尘,与华界传统的道路相比是“天壤之异”。(12)可见,上海公共租界的近代道路建设与近代法制同行。上海公共租界内的澳门路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建设起来的。它使用的是近代规划、近代技术、近代材料,是一条近代道路。

3.房屋建造是上海公共租界相关近代法制的产物

上海租界出现以前的上海城内房屋都是中国传统建筑,不是近代建筑。这些房屋都是土木结构,阴暗潮湿,老鼠很多。上海公共租界的建筑则是近代建筑。这种建筑包括了公共建筑、工业建筑、居住建筑和娱乐建筑。(13)上海公共租界制定过一系列规定,用其来规制这些房屋的建设,主要内容是以下这些方面。第一,规定不准建造易燃房屋。在1845年就规定:“界内不许架造易燃之房屋,如草棚、竹舍、木房之属”。(14)第二,规定了建造房屋的审批程序。1898年规定:“凡欲造新屋或旧屋翻新,须将各图样呈送公局,听候核示,准示应于十四天内示知;倘造违式房屋,经公局派人拆去,所用工费,向屋主或承造者追缴,按控追偿款之例行。”(15)第三,规定了中式新建房屋的规格。1901年还对新建中式房屋的规格作出了规定,内容涉及多个方面。比如,普通住宅和店铺高度不得超过两层;房屋地基要高于人行道3英寸;房屋的地面至少要铺设6英寸厚度的优质石灰或水泥混凝土,并且要修整抹平;茶馆剧院、娱乐厅或雇用10人以上的商店,均应配备适当的厕所,以供雇员、顾客使用;成排的两层楼房,每隔96英尺要设一垛隔火墙,其材料为砖头或石块不易燃物质等等。(16)这些规定都是澳门路建造房屋的相关法制依据。

根据这些规定,上海澳门路在建造道路的同时,道路两侧的房屋也逐渐拔地而起。至1939年,澳门路已是一条成熟的近代道路,两边的房屋都已建成,包括:居民住房和里弄、商铺、工厂、学校茶室等等。其中,居民的住房和里弄有:华人住宅、日本人住宅和大有里、德明里、第安坊等;商铺有:顺心诚号、李顺兴成衣、协和五金号、王茂海成衣、五金号、藤器号、盛昌号、华商永宁有限公司、朱泽洋行、大昌铁号等;工厂有:中华书局印刷厂、电器厂、电镀厂、荣森织绸厂、申新九厂、三益丝厂、荣昌丝厂等;学校有:水月华童小学等;茶园有:第一茶楼、茶园等。(17)这些房屋都是近代房屋,居住舒适,造型美观,布局合理,生活安全。其中,有的房屋还在世界上具有领先水平。1935年在澳门路上新建的中华书局的印刷厂被称为是“远东第一流的新厂”。(18)中华书局为中国的图书出版作出过很大贡献,《中华大字典》、《辞海》、《四部备要》、《古今图书集成》等等都是它的出版成果。可见,上海澳门路的房屋建造和发展都与上海公共租界相关的近代法制联系在一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