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解放战争大将粟裕的战功卓著

解放战争大将粟裕的战功卓著

时间:2023-12-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解放战争中战功卓著,评为“第一大将”的粟裕1955年在解放军授予大将军衔的十人中,担任总参谋长的粟裕排名第一。因此,他按照资历被授予大将军衔,中央却在公布的排名顺序中列为“第一大将”。解放战争初期,粟裕率部在苏中“七战七捷”,被毛泽东作为歼敌的模范战例向全军推广。全面内战开始后的一年内,解放军在各战场歼敌2万以上的战役共11次,其中粟裕指挥的就有6次。

解放战争大将粟裕的战功卓著

解放战争中战功卓著,评为“第一大将”的粟裕

1955年在解放军授予大将军衔的十人中,担任总参谋长的粟裕排名第一。当年和后来的一些人曾感叹,论起解放战争中打大仗和歼敌的战绩,粟裕功勋卓著、名列前茅,为什么没有评上元帅呢?

解放战争中的粟裕(中)。

当时授予元帅军衔,不仅看现任职务和解放战争中的功战,更要看各个历史时期的全面表现和担负的职务。评上元帅的标准,应该是本人职务在红军时任军团主要首长(军团长、政委)、抗日战争时期战略区主要首长(几大战略区的司令员、政委)、解放战争中的大战略区、野战军的正职。

按这三个标准,粟裕几乎都不够。红军时他最高职务是师长和军团参谋长(师级),抗日战争时期在华中战略区内不是主要领导而是新四军一师的师长,解放战争中是华东野战军三野)的副司令员,在后期代理司令员却仍不算是正式的正职。因此,他按照资历被授予大将军衔,中央却在公布的排名顺序中列为“第一大将”。

许多人的理解是,粟裕按战功和军中的地位应该列为大将的首位,如同朱德在元帅中很明确地是“第一元帅”。不过仔细而论,当时大将名单公布的排序毕竟与元帅有区别,很大程度上却不是按照历史地位,而是按总参、总政、总后和各军兵种的顺序。粟裕作为总参谋长,按总参的单位序列才排名为第一。

尽管粟裕未评上元帅,粟裕在革命战争中的卓越战功早就全国传扬,尤其是解放战争期间他在华东战场上的辉煌业绩备受全军称羡。作为一名从普通战士成长起来的指挥员,他的成长道路在军队中也更具有特色。

粟裕于1907年出生于湖南西部会同县一个地主家庭,6岁上私塾,后随家迁入县城上小学。粟裕为反抗封建习俗的压抑,离家出走到常德,先入平民中学,又考入省立第二师范,受革命思想影响于1926年加入共青团。1927年夏国民党发动反革命政变时,他潜往武昌参加了叶挺的第二十四师,到教导队当战士,同时正式转为共产党员

参加革命军队后,粟裕从战士、班长干起,后跟随朱德、陈毅走上井冈山,在枪林弹雨中成长。1927年8月他随军参加了南昌起义,在警卫队当班长。部队于粤东北失利时,他负了伤,却仍以坚定的革命意志跟随朱德、陈毅走上了井冈山。在红军时期,他几次身受重伤,靠盐水消毒且忍痛动手术取弹。解放后有人问:“你开刀用什么麻药?”粟裕回答:“麻绳就是麻药。”这便是让战士用麻绳把他绑在凳子上,硬是咬着牙挺了过来。

在井冈山斗争中,粟裕因工作需要时而任连长,时而任党代表。后来,他在红军中担任师长、军团参谋长等职。主力部队长征后,他率红十军团战败后剩余的几百人在闽浙赣地区度过三年艰苦的游击战生活。粟裕回忆,这是他一生中最艰苦的生活,一次走了三天三夜,到了一个秘密基地倒头睡了40个小时才醒来。一次伤了脚踝,没有药就只好用菜叶贴起来跑路,两个月伤才好。在那一千多个日日夜夜里,粟裕大部分时间是露营,青天作帐,大地当床,很少脱过衣服睡觉。

抗日战争爆发后,粟裕担任新四军第二支队副司令员,率部挺进江南,发挥游击战的特长一再痛歼日军。1940年他又和陈毅一同率部渡长江北进,在黄桥决战中以8000兵力粉碎国民党顽固派一个军,从而开辟了苏中根据地

解放战争初期,粟裕率部在苏中“七战七捷”,被毛泽东作为歼敌的模范战例向全军推广。华东野战军正式组成前夕,毛泽东便确定:“在陈毅领导下大政方针共同决定,战役指挥交粟裕负责”。国民党向解放区进攻时,1/3的作战部队投入华东战场,而粟裕在这里指挥的作战一再创下辉煌战绩。全面内战开始后的一年内,解放军在各战场歼敌2万以上的战役共11次,其中粟裕指挥的就有6次。后来歼敌55万的淮海战役中,粟裕指挥的华北野战军(三野)的战果便占44万人。

粟裕不仅是一个出色的战役指挥员,对于战略性问题也常有不凡的见解,而且敢于向上级提出意见。如刘邓大军于1947年秋挺进大别山后,毛泽东曾要求粟裕再率一个兵团于1948年进一步深入长江以南,以打击中原之敌。粟裕接到指示后,考虑到红军远征时伤病号掉队者甚多,难以安置,认为此举可能损失较大还达不到预想的结果,于是向中央提出与其付出这样的代价,不如将主力留在中原打大仗。1948年4月,他赶到中央所在地河北省城南庄,系统阐述了自己的想法。毛泽东听后,经过与中央其他领导研究认为有道理,并表示要粟裕任华东野战军司令员。粟裕则说自己可以代理,仍要调往中原军区的陈毅保留此职。

毛泽东身边的卫士回忆,自从毛主席成为领袖后,为了在党内不表现出亲疏差异,对来访的同志从不出门迎送。唯一的例外是那次对粟裕,不仅接受了意见还亲自将他送出城南庄村口。此事不仅表现出毛泽东的当时虚怀若谷、开张圣听,也说明了粟裕勇于提出不同意见对领袖作出战略决策时的战略决心起了重要作用。(www.xing528.com)

大陆解放后,中央又让粟裕负责筹划预定的解放全中国最后一役——台湾战役,同时担任指挥员。1950年6月美国出兵朝鲜,同年7月毛泽东又提出要粟裕指挥入朝部队,任命他为东北边防军司令员。因粟裕当时患病,边防军又由原来四野的部队组成,毛泽东才转而考虑派他人挂帅。

全国解放初期,粟裕被任命为副总参谋长、总参谋长,在1958年反“教条主义”中受到不公正对待,转任军事科学院副院长。“文革”前期,周恩来认为粟裕有战功打不倒,让他协助自己管经济。粟裕仍始终心怀国防建设事业,提出了许多设想。直至1984年因病去世。

粟裕在解放军第一代将帅中资历并不算太老,军事指挥天才却受全军称颂。他自己一向谦虚,历史上有“两让司令”的美谈,讲到战功时又总说这是上井冈山后跟随毛主席、朱总司令在战争中学习战争的结果。在朱毛红军的“青山大学”中成长,固然是他们这一代将领共同的经历,粟裕个人的特殊条件却也是成就事业的重要基础。

粟裕参军前只是个师范学生,没有上过正规的军事院校。不过他在同时代战士中有较高的文化水准,又经历过大革命时代疾风暴雨般的政治斗争,有着善于思索的特长,因此具有超出一般指战员的敏锐与见识。在战争年代,他总是抓紧时间刻苦学习,身为基层指挥员也注意研究思考战略问题,也就使他能很好地根据毛泽东的军事思想,在具体问题上处理灵活,比别人看得远。按现在的语言讲,便是具备“超前意识”。

天才都来源于实践,粟裕个人的经历也充分表现出这一点。他从军中职位的最低台阶士兵起步,在20多年不停息的战火中一步步地踏入高级领导岗位。每打一仗,他都站在理论的高度上进行思考总结,再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由士兵到大将的道路,就是这样一步步走来。

“在战争中学习战争”,是人民解放军第一代将帅的共同特点。从1924年中共开始军事工作,1927年正式建军,至1949年解放战争胜利,再进行抗美援朝战争到1953年结束,那一代将帅在这几十年里都是名副其实地身经百战。

那一代将帅交战的对手之众多和复杂,也基本上是空前绝后的,其中既有国内愚昧落后的土军阀,拥有国外装备的国民党中央军,以凶悍“武士道”精神闻名于世的日本军,也有世界上装备最精良的美军……而用劣势装备同这些对手长期周旋较量,人民解放军那一代高级指挥员的战斗经验之丰富也是世界上少有的。

朝鲜战争结束后,国际军界都不能不承认,中国的陆军是世界上一流的。同样,中国将帅对陆战的指挥水平也是一流的(当然还缺乏海空战经验)。经过残酷战争的千锤百炼,造就了当年的一代“军神”。

想要很好地进行战争,除了要有丰富的斗争实践经验,还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勤学精神。可以说革命战争中的解放军基层干部战士大多是没有多少文化、来自翻身农民的“土包子”,可是高级将领却不“土”,论起学历大多并不低。

解放军的十大元帅中,就有六名是到国外留过学的“海归”,即朱德、林彪刘伯承、陈毅、聂荣臻叶剑英。另外四个元帅,也有三个人在国内上过军事院校或大学,如彭德怀上过湘军讲武堂徐向前黄埔军校出身,罗荣桓青岛和武昌上过两所大学。

在条件非常艰苦的革命战争中,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又非常注重开办学校培养干部,如在江西瑞金便开办红军大学,到延安开办抗日军政大学。人民解放军老一代的中高级将领,大都在那里受到系统的军事理论教育

没有理论和文化素质的将领只能带出愚蠢的军队,缺乏实战或一线军事工作实践的人又只能带出“纸上谈兵”、好看不中用的部队。中国共产党在战争中能培养出那么多杰出的将帅,恰恰在于那一批人掌握了先进的理论又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同时又经历了极其丰富的战争实践锻炼。

解放军能打败装备和正规化训练水平比自己高得多的对手,这与在战争中拥有一批德才兼备、胆识过人的非凡将领是分不开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