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如何提升道德修养与品德品质

如何提升道德修养与品德品质

时间:2023-12-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铬是一种毒性很大的重金属,进入人体内容易蓄积,具有致癌性并可能诱发基因突变。加快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有助于保证市场经济沿着社会主义轨道有序健康的发展。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道德建设提出的新要求,要坚持公民承担社会责任与社会尊重个人合法权益相一致,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相结合,着力培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观念,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道德环境和有力的道义支撑。

如何提升道德修养与品德品质

专题五 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如何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案例41 “毒胶囊”横行

【案例文本】

据媒体报道,河北一些企业用生石灰皮革废料进行脱色漂白和清洗,随后熬制成工业明胶,卖给浙江新昌县药用胶囊生产企业,最终流向药品企业。记者调查发现,9家药厂的13个批次药品所用胶囊重金属铬含量超标,其中超标最多的达90多倍。铬是一种毒性很大的重金属,进入人体内容易蓄积,具有致癌性并可能诱发基因突变。救人的药品变成了害人的“毒药”,不法企业的行为之恶劣让人震惊。据悉,不少知名药企,如修正药业、通化金马药业等均卷入其中。小小的胶囊竟然暗藏如此玄机,实在令人震惊。我们今天吃的一些胶囊药物却成了名副其实的“臭皮囊”。药品本来是防病治病的,如果作为药品外衣的胶囊铬含量超标,成了“毒胶囊”,“良药”便变成了“致病”的毒药。

【问题思考】

(1)“毒胶囊”事件说明了什么?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什么要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案例解析】

“毒胶囊”横行,源于企业道德失守和监管失范。从报道中来看,使用工业明胶生产药品胶囊已是业内公开的秘密。为了逃避监管部门的追究和打击,原料供应企业明知自己是用工业废料生产“工业明胶”,却强迫胶囊生产企业同自己签订“食用明胶”供货合同以推脱责任,而胶囊生产企业为了图便宜居然毫无异议。更为不可思议的是药品生产企业,明知这种工业明胶生产的胶囊危及患者身体健康,竟然也无所顾忌地投入药品生产使用。明胶厂、胶囊厂、药厂对“有毒胶囊”的来龙去脉都心知肚明,却集体失守了企业的责任底线,心照不宣地开展合作,这也暴露出监管的死角和盲区。根治“毒胶囊”,一方面要打破违规者处罚不力,造假成本过低的现状;另一方面出了问题不能就事论事,要从根源上、体制上堵住“毒胶囊”横行的制度漏洞。“毒胶囊”很可怕,但生产企业道德底线的迷失和监管无所作为却更加可怕。“毒胶囊”横行告诉我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一方面,作为市场经济,它同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在运行规则上有相通或相似之处,现代市场经济的共同属性和一般规律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遵循的。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是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结合在一起的,它要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要求,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市场经济可以和不同的经济制度与政治制度相结合。要把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制度有机结合起来,离不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加快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有助于保证市场经济沿着社会主义轨道有序健康的发展。实践证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利于增强人们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意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社会的道德进步。但也要看到,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如趋利性、自发性等也会反映到道德生活中来,反映到人与人的关系上,容易诱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消极现象,这些因素都会干扰社会主义的道德建设,阻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适应新的形势和要求,建立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确立全体社会成员共同遵循的价值导向和行为准则,提高全民族的道德素质、全社会的文明程度,已成为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紧迫任务,也是大学生在成长成才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道德建设提出的新要求,要坚持公民承担社会责任与社会尊重个人合法权益相一致,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相结合,着力培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观念,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道德环境和有力的道义支撑。充分发挥社会主义道德对市场经济的价值导向作用,形成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规范,发挥市场经济的积极效应,避免市场经济的消极效应,促进和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康发展。

【教学建议】

本案例适用于专题五“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关知识点的教学。

【案例来源】

案例选编与解析:赵婷、王恩江,北京联合大学。(根据卢漫、刘夏、王哲洋/文,“13胶囊涉用皮革明胶停售停用,最多超90多倍”,《新京报》2012年4 月16日报道改编。)

案例42 爱心是幸福的源泉

【案例文本】

在去四川藏区福利学校支教前,胡忠、谢晓君夫妇都是成都中学的老师。2000年,胡忠对妻子说,国庆长假我们去甘孜塔公草原旅游吧,也好给孩子断奶。一路上,谢晓君为塔公草原美丽的景色所倾倒,但更触动她内心的是在塔公乡的西康福利学校,看到了众多孤儿渴求知识的双眼。回来的路上,两口子没怎么说话。后来,丈夫胡忠告诉妻子自己哭了一路。和妻子商量以后,胡忠向学校交了辞职信就去西康福利学校任教了。虽然孩子还不到1岁,但谢晓君选择了无条件支持丈夫,“当时也没考虑什么,只觉得那些孤儿太可怜了,他们需要老师”。胡忠以志愿者身份到学校当了一名数学老师。这期间,谢晓君的所有假期都在西康福利学校度过的,她为孩子们排练节目,教唱歌、舞蹈,教汉语。时间长了,藏区像一块磁石一样吸引着谢晓君,她和孩子们的感情越来越深。回到成都的日子里,那些孩子们纯净的眼神常常让谢晓君魂牵梦绕、难以割舍。她产生了无比强烈的愿望:到塔公去。2003年,成都市教育局选拔一批教师到甘孜州支教,谢晓君立即递交了申请,最终如愿以偿到了西康福利学校。第一年,她担任的是音乐老师、自然老师、图书管理员和生活老师。这是一次艰难的转型,在成都最好的中学担任专职音乐教师的谢晓君开始硬着头皮学做实验,学图书管理,学做“妈妈”。在家从未踩过缝纫机的她学着在缝纫机上给孩子们做鞋垫。一双鞋垫她要做半天,但当看到孩子们拿到鞋垫时欣喜的眼神,谢晓君感到由衷的快乐,于是为孩子们做了几十双鞋垫。刚到塔公的那个冬天,停了一个月的电,连开水也没得喝,她学着用炉子烧开水。“我不会烧炉子,一个藏族老师就帮我烧,她端着炉子在操场上跑,说这样有风,很辛苦地把开水烧好了。我第一次发现原来喝开水也那么幸福”。一年过去了,学校让谢晓君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并任教四年级和一年级的语文。学校缺乏教参,谢晓君让妈妈从成都买来很多语文教学配套参考书,认真备课、负责地教这些不会说汉语的藏族娃娃。第二年,谢晓君又主动向石室联中提出继续支教的申请,并连续支教了3年,这3年中她连续2年被西康福利学校授予“优秀教师”称号。2007年2月,谢晓君将工作关系调入康定,成为康定县塔公乡木雅祖庆学校的一名汉语教师。谢晓君说:“对这一重大决定,我至今没有任何遗憾和失落。相反,我的内心拥有了从未有过的满足和幸福,我坚信我在履行一名教师应尽的职责。”2007年春季,谢晓君作为康定县的公办教师来到新建的塔公乡木雅祖庆学校,教两个班汉语兼任学校大队辅导员。她把7岁女儿也带来读书,自己住教师宿舍,女儿住学生宿舍。女儿在学校喊她“老师”,她说:“我的女儿和学生是一样的,学生就是我的孩子。”这期间,胡忠一直在西康福利学校默默工作着,他先后担任过3个年级的班主任,从教务主任、后勤主任直至升任校长。12年间,胡忠仅回过5次家,在学校,143个孤儿都叫胡忠“阿爸”。胡忠不仅教会了他们知识,给了他们一个家,还以自己的经历感染着这些孩子。毕业的学生中,44人考上了大学,10多个孩子已经跟胡忠约好,毕业后回到藏区工作。今天的西康福利学校占地50多亩,篮球场、教学楼等一应俱全。木雅祖庆学校也从最初的600名学生发展到了1650名,校舍从4间板房变为面积超过9000平方米的现代化楼房。如今,作为校长的胡忠,身份却仍是志愿者。长年的高原生活,谢晓君落下了背痛的顽疾,而刚刚40岁出头的胡忠已是满头银丝。谢晓君在被评为感动中国人物后说:“爱心是幸福的源泉。我们相信,爱心会传递下去,力量会越来越强,甚至可以改变一个地区的命运。”

【问题思考】

(1)胡忠、谢晓君夫妇的事迹说明了什么?

(2)如何理解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

【案例解析】

胡忠、谢晓君带上自己年幼的孩子支教12年,为的是更多的孩子能够上学,他们放下自己苍老的父母,成为高原孩子们最好的父母。这两位老师的事迹告诉我们,人最大的富庶在于爱和为人民服务。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这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客观要求,是社会主义道德区别和优越于其他社会形态道德的显著标志,应当在给为人民服务的要求注入新的时代内涵的同时,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大力倡导和积极实践为人民服务的道德。为人民服务伟大而平凡,高尚而普通,它并非高不可攀、远不可及,而是可以通过不同层次、不同形式表现出来。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于不同利益群体和不同觉悟程度的人们,为人民服务的具体要求不可能是完全一样的,对于不同层次的人们应该有不同的要求。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无私奉献是为人民服务;顾全大局、先公后私、爱岗敬业、办事公道是为人民服务;同志间、师生间、同学间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是为人民服务;热心公益、助人为乐、见义勇为、扶贫济困、帮残助残是为人民服务;遵纪守法、诚实劳动并获取正当的个人利益,同样也是为人民服务。事实证明,在我们的社会中,不论从事何种职业、处于何种岗位,也不论能力大小、职务高低,每个人都能够通过不同形式实践为人民服务。

【教学建议】

本案例适用于专题五“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相关知识点的教学。

【案例来源】

案例选编与解析:吴巧慧,北京联合大学。 (根据“感动中国人物教师篇——胡忠谢晓君夫妇”,《中国教育报》2012年2月7日报道改编。)

案例43 舍己救人优秀大学生

【案例文本】

2012年4月25日,长安大学30名学生和老师一起前往一个名叫西沟的写生地点。13时30分许,在前往写生地点途中,班上一名同学不慎滑入深水潭中。见同学失足落水,曹鹏和洪志文等同学奋不顾身地跳入水中救人。与此同时,老师和同学拨打110、120求助。听到呼救声后,附近群众也很快加入救人的队伍中,落水的同学被救了起来。当大家为救起落水同学而松口气时,突然发现3名参与救人的学生仍在水中没有上来。于是,大家再次跳入水中对3名学生进行施救。经过近一个小时的施救,一名溺水学生脱险。然而,当大家拖着疲惫的身体将曹鹏和洪志文救出后,经医务人员确认,他们已停止了呼吸。面对两名救人同学冰冷的遗体,现场20多名同学泣不成声。不少参与救人的群众和消防官兵等也忍不住转身偷偷擦拭眼泪。长安大学认定曹鹏、洪志文2人因救助落水同学而遇难,属于舍己救人,决定追授他们“舍己救人优秀大学生”荣誉称号,并号召全校师生向他们学习。为表彰他们的先进事迹,教育部决定追授曹鹏、洪志文同学“全国舍己救人优秀大学生”荣誉称号。

【问题思考】

(1)如何看待曹鹏、洪志文的选择?

(2)曹鹏、洪志文的事迹对我们有何启示?

【案例解析】

曹鹏、洪志文同学在紧急关头,不怕牺牲、挺身而出,用实际行动展示了当代大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精神风貌,在高校和社会各界引起热烈反响。他们是学习弘扬雷锋精神的优秀代表,是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典范。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大学生成长成才和培育文明道德风尚具有重要的规范、激励和指导作用,能够增强个人作出正确道德选择的能力,使个人自觉进行自我反省、自我批判、自我激励,提升道德境界。只有知荣辱、辨善恶,一个人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一个社会也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同学们要深入领会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大意义和深刻内涵,准确把握“八荣八耻”的基本要求,以“八荣八耻”为座右铭,时时对照检查自己的言行举止,自省自警、自珍自爱、知荣求善、知耻改过。经过反复的实践和逐步的养成,使社会主义荣辱观转化为自己内在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要向曹鹏、洪志文同学学习,学习他们热爱人民的赤子情怀,学习他们临危不惧、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学习他们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努力提高道德认知、促进道德养成、投身道德实践,牢固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争当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奉献社会的模范。

【教学建议】

本案例适用于专题五“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相关知识点的教学。

【案例来源】

案例选编与解析:郝卫峰,北京联合大学。(根据刘振/文,“大学生野外写生时落水,两男生为救同学溺水身亡”,《西安晚报》2012年5月2日报道改编。)

案例44 大学生逃票还怒砸售票机

【案例文本】

北京某大学学生何某乘坐城铁不买票,被人识破后,恼羞成怒抄起椅子就砸售票机,带到派出所拒不认错,还百般狡辩。

何某来到城铁西二旗站准备用交通卡刷卡进站乘车。当他发现走在前面的一个人用磁卡通过自动售票机时,会有几秒钟短暂的通过时间,就想钻个空子白坐城铁。于是,他快速跟上前面的人,没刷卡就通过了售票机。可当他到达目的地西直门站的时候麻烦来了,因为他的交通卡里没有进站记录所以无法出站。服务员对他说:“请你补刷一下交通卡。”何某跟服务员狡辩道:“我刷了,是你们的售票机有问题。”服务员坚持让他补刷交通卡,何某一下子就急了,非要强行出站。再次遭到拒绝后,恼羞成怒的他抄起椅子砸向自动售票机。最后他被带到派出所写检查,他还挺不服气。在检查中,他将自己用椅子砸售票机的行为说成是“举起椅子碰到了机器”,还对自己的行为归结为“家里有急事,自己身体不适”等,最后还没忘补上一句:造成这种后果情有可原。

【问题思考】

(1)大学生何某的行为说明了什么?

(2)如何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

【案例解析】

大学生何某逃票还怒砸售票机的行为说明了其诚信意识和诚信品质的缺失。大学生的诚信意识、诚信行为、诚信品质,关系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关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在一定意义上关系中华民族的未来。大学生要肩负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使命,就必须把诚信作为高尚的人生追求、优良的行为品质、立身处世的根本准则。诚信是大学生树立理想信念的基础。一个没有良好诚信品德的人,不可能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诚信是大学生进入社会的“通行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需要每个人诚实守信、遵守契约,民主法制建设需要社会成员遵纪守法、相互信任。大学生只有树立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信用意识和道德观念,“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努力培养诚实守信的优良品质,奠定立足现代社会的道德基石,才能成为高素质的人才,承担起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教学建议】

本案例适用于专题五“大学生与诚信道德”相关知识点的教学。

【案例来源】

案例选编与解析:王东红、王恩江,北京联合大学。(根据李佳/文,“不买票就想白坐城铁,北京一大学生逃票还怒砸售票机”,《北京娱乐信报》2010年12月5日报道改编。)

案例45 大学生捐献造血干细胞

【案例文本】

天津科大经管学院大学生刘建东来自内蒙古呼伦贝尔的一个农村家庭,他乐观积极,热心助人,勤奋执著。2010年6月2日,刘建东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开始采集造血干细胞,采集过程持续至中午1点左右完成。当日中午,他捐献的造血干细胞送达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7医院,经检测后回输到一名21岁吉林籍的男性白血病患者体内。据悉,现在天津市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者约有3万5千人,其中60%以上为大学生志愿者。刘建东是全国第1668例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者,同时也是天津市第49例成功捐献者。刘建东把这次捐献看做一次有意义的经历,他希望回去之后把自己的经历和感想写出来同大家分享,并希望有更多的人加入到无偿捐献造血干细胞的行动中,去帮助更多人。刘建东获得2010年度“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入围奖、中国红十字会最高荣誉“博爱奖章”、捐献造血干细胞荣誉证书、“国家励志奖学金”等。

【问题思考】

(1)如何看待刘建东的选择?

(2)刘建东的事迹对我们有何启示?

【案例解析】

大学生刘建东的事迹展现着津门学子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高尚情操,彰显了青年学子大爱无疆的时代精神,是大学生学习的楷模和榜样。

【教学建议】

本案例适用于专题五“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相关知识点的教学。

【案例来源】

案例选编与解析:郝卫峰,北京联合大学。(根据朱虹/文,“天津科技大学学生刘建东捐献造血干细胞”,《人民网》2010年6月3日报道改编。)

案例46 烈火锻造的铁血将帅

【案例文本】(www.xing528.com)

回忆起“7·16”大连新港火灾事故,许多人心有余悸。2010年7月16日傍晚,大连新港的输油管线在油轮卸油作业时发生闪爆,造成管线内原油泄漏发生火灾,火势顺排污渠蔓延。公安部副部长、纪委书记刘金国第一时间率领专家组赶赴现场指导救灾。面对长达数千米的火线、数十个储量巨大的油罐随时有爆炸的危险,刘金国在前沿连续指挥了7个小时,直至将大火扑灭。每逢重大突发事件,刘金国都亲临一线指挥。2008年的“5·12”汶川特大地震救援中,他担任公安部前线总指挥,紧急调集、指挥全国2万多名公安专业救援力量,从废墟中搜救出被埋压人员8335人。铁血将帅的另一张面孔是两袖清风的忠诚卫士,1995年刘金国调到河北省公安厅,搬家时他的全部家当只有半卡车旧家具和一台黑白电视机。单位分给他一套房子,需要交4.6万元的集资款,但刘金国硬是拿不出这笔钱,最后只能找银行贷款。担任领导职务的几十年,刘金国亲手审批过近20万个“农转非”指标,可他自己的38个亲属无一跳出“农门”。

【问题思考】

(1)刘金国的事迹说明了什么?

(2)在他的身上体现了什么道德品质?

【案例解析】

刘金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保卫人民和财产安全,用自己的血肉之躯诠释了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人民服务的高尚道德,让老百姓能够放心、舒心的安居乐业。他无愧于一名共产党员的称号。内心有道德追求的人,行为永远不会逾越内心的道德底线。当他的道德追求具有高尚的精神需要时,他的内心有无限的满足感,刘金国完成了这种道德实现。正因为头顶有国徽,心中有人民,他才能如此清正廉洁,疾恶如仇,临危不惧,知难而上。

【教学建议】

本案例适用于专题五“社会主义道德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相关知识点的教学。

【案例来源】

案例选编与解析:刘欣欣、王恩江,北京联合大学。(根据2012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详细事迹及颁奖报道改编。)

案例47 武汉16岁少年因车祸脑死亡捐全身器官救6人

【案例文本】

不顾众多亲属劝阻和反对,武汉江夏区悲情父亲王良喜两次在遗体捐献协议上签字。他16岁的儿子王政被宣布为“脑死亡”。王良喜做出的这个惨痛决定,最终会拯救至少6位素不相识者的性命。悲剧发生在2012年6月3日下午,当时江夏区实验高中高一学生王政上完课不久,刚和同学们在离学校不远的食街吃完晚饭,一行人正准备返回学校。在路过一个十字路口时,大家见到红灯亮起,便停在路口耐心地等待绿灯。然而就在此时意外发生了,一辆水泥罐车经过路口时挂住了架空电线,巨大的拉力拖倒了电线杆,电线杆横扫下来直接扫中了王政的双腿,导致他双腿4处严重骨折,失去重心后仰头倒在地上,后脑勺受到强烈撞击引起严重颅脑损伤。事发后,在现场逃过一劫的其他同学赶紧拨打电话向老师求助。不久,老师赶到现场,叫来了120急救车并通知了王政的父母。随后,王政被送往武汉市第14医院救治。然而,王政的伤势确实太重了,14医院不敢贸然手术,将其转入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治疗。当晚10点,医生首先为王政进行了双腿手术,随后将其送往重症监护室观察。不幸的是,此后不到一天的时间里,王政脑部伤情快速恶化最终导致脑死亡。

王政的父亲王良喜是一名司机,也曾开过水泥罐车。他告诉记者,事故可能与事发路段的电线空高过低有关,他并不怨恨那名水泥罐车司机,儿子的去世是一件让人心疼的意外。王良喜经过了两天多痛苦抉择,决定捐献儿子的器官。他告诉记者,捐献器官这事与家乡的丧葬风俗完全相背,但这两天来他阅读了大量宣传资料,被其中不少事迹感动了,最终做出这一决定。王良喜说:“我的儿子很优秀,但他的人生还没有真正开始就结束了,我希望他活的时候优秀,走的时候也优秀,能最后再帮助一下其他人。”王良喜将自己的想法告诉给了妻子胡运枝。王良喜说:“我们把儿子的器官捐出去吧。我想让儿子的生命更有意义,以这种方式重生。”于是,他在遗体器官捐献协议书上签了字,这意味着捐献的法律程序已经生效。但王政的亲人、同学、老师还在不断赶来,要见这个阳光善良的男孩,源源不断的探视人群让王良喜感觉儿子还在这里呢,他没有走。亲人们不忍放弃治疗,捐献受阻。虽然王政自主呼吸已经停止,只靠呼吸机维持着机械呼吸,但王政的亲人们,谁也不忍心提出拔管。下午14时45分,王良喜和胡运枝提出见儿子最后一面。重症监护室的门一打开,就再也合不拢了,王政的亲人们一拨拨往里挤。重症监护室是无菌病房,严格控制外来人员进入,但看着双眼通红的家属们,医生们一句话也说不出来。谁料到,“最后一面”让之后的捐赠充满心痛的纠结。从重症监护室出来的亲友们把王良喜、胡运枝拉到一边,狠狠地斥责,孩子身上还是热的,肚子还一起一伏有呼吸,怎么能放弃治疗呢!这时,已经有家属按捺不住直接找到医生,提出要继续抢救,“孩子还是活的”。与此同时,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器官移植中心主任唐礼功教授已做好了摘取器官的准备,家属意见突然出现分歧让他很为难。他和市红十字会的劝捐员尽力调解,无奈“继续抢救”的意见占了上风。

在一片反对的声浪中,王良喜“坚持捐献”的声音几近于无。医院和红十字会也不愿意放弃,如果捐献成功,这次综合捐献可能挽救6名危重病人的生命。但他们也不得不考虑,假如无视反对意见,事后会不会引发医疗纠纷,会不会让这对丧子的夫妻又陷入亲友的指责之中?这时,市红十字会劝捐员提出,再签署一份遗体器官协议书,以此重新确认家属的心意。王良喜掷地有声决定:“放弃治疗,同意捐献。”旁边立即有人哭出了声,但王良喜态度很坚决:“你们赶快准备手术吧。”胡运枝的眼圈瞬间红了,但还是支持丈夫,随后两人互相搀扶着走进房间签下第二份遗体器官捐献协议书。市红十字会遗体捐献中心主任骆刚强说,这两份不同时间的遗体器官捐献协议书都具有法律效应,这对夫妻令人深深敬佩。医生轻轻拔管,王政心跳随即停止。1小时后,医生摘取了这位少年的心脏、肝脏、两枚肾脏以及双眼眼角膜。王政的心脏第一时间送往协和医院进行遗体捐赠心脏移植手术。

卫生部器官移植医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南医院肝胆疾病研究院叶启发教授说,国际上一般将脑死亡定为捐献标准,是主流的器官捐献方式,约占9成。不过中国人根深蒂固的观念认为,心跳停止才是生命的终结,怎么能在亲人心跳呼吸都还有的时候,摘器官呢?这简直不可想象。叶启发教授说:脑死亡是不可逆的,救治手段已无任何意义,最终都会走向心脏死亡。但从医学角度说,脑死亡患者捐献的器官比心脏死亡的患者捐献的好,因为器官捐献、移植都讲究快,比如眼角膜,必须在心脏死亡后6小时内取下,否则会失去移植的价值。移植手术也是越早做越好。脑死亡病人需要大量药物维持生命体征,但药物又损害病人的脏器,维持的时间越长,药量越大,像升压药对心脏的损害就很多,早一天移植,成功率就越高。据卫生部统计,中国每年约有150万人需要器官移植,但是每年仅1万人能够接受移植手术,器官缺乏是主要原因。2010年3月,受卫生部委托,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启动人体器官捐献试点工作,至2012年3月16日,人体器官捐献试点范围扩大至16个省市。

【问题思考】

(1)武汉16岁少年因车祸脑死亡捐全身器官救6人说明了什么?

(2)如何看待人体器官捐献?

【案例解析】

武汉16岁少年因车祸脑死亡捐全身器官救6人,其父王良喜同意捐献,两次签下遗体器官捐献协议书的事迹体现了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观。作为父母做出拔去呼吸机之举,从而对自己的孩子宣判死亡是何等的不易。一边是亲属的反对,以便让孩子有尊严地离去;一边是可以挽救其他6个人,实现新的意义上的重生。王良喜做出了艰难的选择,他的选择让人心酸而心生崇敬之情。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核心”是指一事物或现象的灵魂,它体现着该事物或现象的本质。道德建设的核心是道德建设的灵魂,它决定着社会道德建设的根本性质和发展方向,是一种社会道德区别于另一种社会道德的标志。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服务作为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这是由人民在我国经济上、政治上所处的统治地位所决定的。任何社会或任何阶级,它的道德核心,总是同道德的根本目的联系在一起的。因此,道德核心的问题也就是“为什么人”的问题。从历史上看,一切剥削阶级道德的核心都是为少数人服务的,或者是为奴隶主阶级服务、为封建地主阶级服务,或者是为资产阶级服务;只有社会主义的道德核心,才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即为人民服务。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是社会主义道德区别和优越于其他社会形态道德的显著标志。为人民服务可以通过不同层次、不同形式表现出来,体现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的统一,应成为全民道德的准则。其最高要求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既是共产党的宗旨,也是对共产党员和一切先进分子的要求;基本要求是在人和人的相处中,要尽量做到替别人着想,力求自己的行为能够给他人和社会带来有益的后果。为人民服务不仅是对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的要求,也是对广大群众的要求。每个公民不论社会分工如何、能力大小,都能够在本职岗位,通过不同形式做到为人民服务。在新的形势下,必须继续大张旗鼓地倡导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观,把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贯穿于各种道德规范之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人民服务仍然是其本质要求。一切劳动者对自己正当个人利益的追求,其本身就包含着为他人、为社会服务的思想。同学们要树立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道德观,刻苦学习、热心公益,为人民、为社会多办实事、好事;反对和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道德观。

【教学建议】

本案例适用于专题五“弘扬社会主义道德”相关知识点的教学。

【案例来源】

案例选编与解析:郝卫峰、贾少英,北京联合大学。(根据余乐、戴维、伍伟/文,“武汉16岁少年因车祸脑死亡捐全身器官救6人”,《武汉晚报》2012年6月7日报道改编。)

案例48 临危不惧的“雷锋哥”

【案例文本】

2011年7月12日,回家乡宁夏吴忠市过暑假的江西渝州科技职业学院大学生李潇和好友纳振东一起乘凉散步。“抢劫了!”当他们行至利通区金星路移动公司营业大厅门口时,被两位妇女的呼喊声震住。这两位刚下夜班的妇女,其中一位怀有7个月的身孕,遭遇持刀歹徒抢劫。作案后,两名歹徒沿街向西逃窜。见此情景,李潇和好友纳振东先后追了上去。追出800多米至义乌商贸城南门口时,两人拦住了歹徒的去路。穷凶极恶的歹徒见无路可逃,拔出随身携带的匕首向他们迎面刺来。李潇和纳振东没有退却,而是勇敢地与歹徒搏斗。在近20分钟的生死较量中,李潇背部、胸部、腹部等被捅13刀,纳振东身中4刀,鲜血顺着衣角、裤管流下。歹徒胆怯了,落荒而逃。生命垂危的李潇挣扎着拦下一辆出租车,告诉司机:“那两人抢劫,赶紧追。”恰在此时,巡逻到市医院第二门诊部门口的吴忠市公安局利通区分局民警的巡逻车开了过来。巡逻车停下,民警们看见了浑身是血的李潇和纳振东,连忙将他俩转移到警车上,欲送往医院。李潇却吃力地说:“先追歹徒,不要管我。”民警们在出租车司机的带领和李潇的指认下将2名犯罪嫌疑人抓获。随后,李潇被紧急送往吴忠市人民医院。因治疗需要,李潇的肺被切除了1/6。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授予他“见义勇为英雄”称号,共青团宁夏回族自治区委员会授予他“见义勇为好青年”称号,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等八部门授予他“2011年度感动宁夏人物”称号,宁夏回族自治区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授予他“见义勇道德模范”称号,共青团江西省委员会授予他“希望之星”、“雷锋哥”称号。

李潇见义勇为的英雄壮举与他平时的刻苦学习、思想上进、努力奋斗、诚实待人密不可分。2010年,李潇积极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成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发挥着模范带头作用。2010年,被学院评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先进个人”。2010年去学校路过湖南长沙时献过一次血,2010年在浙江丽水时献过一次血,2011年7月8日,从渝州学院回家休暑假的第二天,他又去火车站献了300毫升血。李潇的外婆马桂花对他说:“你1米75的个子,才106斤,还去献啥血?”李潇笑着说:“献血既是救死扶伤,又对自己有益,是每个青年义不容辞的责任。”

【问题思考】

(1)李潇的临危不惧是一时之举吗?

(2)你如何看待见义勇为的行为?

【案例解析】

一个90后大学生,谱写了一曲用鲜血生命铸成的正义赞歌。他的英雄壮举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从他的身上,人们看到了90后大学生心灵深处弥足珍贵的东西——崇高的正义感、责任感,看到了他们对社会舍我其谁的勇于担当。李潇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世人昭示:90后大学生可以肩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任、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李潇见义勇为的壮举是他点点滴滴优良品德累积、释放、升华的必然结果,诠释了其人生的精彩。作为新时代的大学学子,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崇尚正义,抵制邪恶,努力锤炼良好的个人品德。

【教学建议】

本案例适用于专题五“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相关知识点的教学。

【案例来源】

案例选编与解析:张桂焕、王京香,北京联合大学。(根据“2011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候选人李潇事迹”,中国大学生在线2012年4月16日报道改编。)

案例49 大学生德孝楷模

【案例文本】

周姝是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2007级法医学本科生。她是一个来自普通的单亲家庭的女孩,父母离异后,她和母亲相依为命,家中经济条件拮据,她和母亲一直靠低保维持着简单的生活。她知道家里的难处,利用课余时间打工,既是赚学费,也是养家。寒暑假,她像一只勤劳的蜜蜂不停地忙碌。本科5年,她几乎不向母亲伸手。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她的忙碌,让母亲非常心疼和自责。周姝经常安慰母亲,她告诉母亲,能通过劳动承担自己的学费。学习成绩优秀的她,曾多次获得国家励志奖、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自强奖、校优秀学生等荣誉。

经历让她如此与众不同,她的无悔付出和优异成绩让她身上散发的光芒是如此的耀眼和夺目。在母亲的支持下,周姝从初中开始就与闸北区福利院的两位孤寡老人结对,常常去福利院看望这两位爷爷奶奶,给他们带些衣物,带些水果,最重要的,还是带去自己的一份关爱,始终如一地坚持着,一眨眼就是11年。11年的相处已使周姝和福利院的熊秀英、袁双麟两位老人建立了亲人般的感情。“做人不要计较太多,要学会付出。”这是奶奶说过的对周姝影响最深的话,记得有一次,周姝去福利院看望爷爷奶奶,听说奶奶病了,她立刻拿出刚刚从学校领取的奖学金,毫不犹豫地给了爷爷奶奶,在她眼里,这两位爷爷奶奶已然是她的亲人,她的家人,她以亲人的身份关怀他们,用家的温暖包围他们,无论寒冬酷暑都风雨无阻,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她用一颗爱心完成了一件平常又不平凡的事。她热心公益事业,积极参加公益实践活动,是特奥会志愿者、多次参加社区街道的捐款捐物活动,给邻居家的孩子们辅导功课,这些对常人来说看似平凡的爱心,周姝始终坚持着,并且把它传递给更多的人。在2007年特奥会志愿者服务的日子里,周姝非常出色地完成了各项任务,得到优秀志愿者的称号。收获的背后却有着不一般的付出,她在手腕骨折的情况下忍痛坚持培训,用自己的毅力和热情为特奥会默默无闻地奉献着。对于志愿者这项事业的热爱和持久的付出也为周姝赢得了很多宝贵的荣誉:2004闸北区优秀青年志愿者提名奖、上海医学院优秀志愿者一等奖,2010年全国大学生德孝楷模等荣誉称号。

【问题思考】

(1)周妹的所作所为哪一点给你的印象深刻?

(2)审视你自己在平时的孝德方面做得如何?

【案例解析】

周妹的活泼善良、热心于公益事业,以及对于生命的爱,对于理想的追求,化为她内心永远燃烧的烈焰。她始终坚信,人间自有真情在,只要你愿意付出,别人一定可以感受得到。10年的光阴在别人眼里可能只是蜻蜒点水,可是周姝却把这种坚持变成了一种习惯,一年,十年,甚至一生。她将福利院的老人当成亲人来照顾,将志愿者服务当成一项事业来完成,从一个系红领巾的孩子到今天巾帼不让须眉的法医人。11年的坚持不懈,4000余天的无私奉献,无微不至的关怀,如化学反应一般产生了剧烈的爱。不求回报、不求扬名,用一颗炽热的心去做了一件平常但不平凡的事。周妹这种尊老孝亲的美德应该在社会生活中大力弘扬。

【教学建议】

本案例适用于专题五“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和“社会主义道德”相关知识点的教学。

【案例来源】

案例选编与解析:王京香,北京联合大学。(根据小熊/文,“2011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候选人周妹事迹”,中国大学生在线2012年4月16报道改编。)

案例50 一个共产党人一辈子的坚守

【案例文本】

杨善洲,2011年全国道德模范,2011年感动中国人物获奖者。1951年5月参加工作,1952年11月入党,原任保山地委书记,1988年退休,2010年10月10日因病逝世。杨善洲同志从事革命工作近40年,曾担任保山地委领导,两袖清风,忘我工作,一心为民,为了兑现自己当初“为当地群众做一点实事不要任何报酬”的承诺,退休后主动放弃进省城安享晚年的机会,扎根大亮山,义务植树造林,一干就是22年,建成面积5.6万亩,价值3亿元的林场,且将林场无偿上缴给国家。“杨善洲,杨善洲,老牛拉车不回头,当官一场手空空,退休又钻山沟沟;二十多年绿荒山,拼了老命建林场,创造资产几个亿,分文不取乐悠悠”。这首流传于滇西保山市施甸县的民谣,不仅唱出了当地群众对云南省原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的敬重,还生动地向世人诠释了一名共产党人60年如一日对理想信念的坚守。

【问题思考】

(1)杨善洲身上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2)当代大学生应如何锤炼良好的个人品德?

【案例解析】

杨善洲的60年告诉我们:大公无私、坚守信念、一生奉献是党员干部的根本。杨善洲的一生是伟大的一生。同学们要学习杨善洲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首先要学做人,杨善洲有自己的信仰,坚持造福一方百姓,这一生可谓无愧于心。在他当地委书记时期,没有去利用官位谋取私利,依然住在农村,过着清贫的生活,体现了一个把人民群众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的共产党员形象。在任上,他狠抓农业,专注民生;退休后,他绿化荒山,造福子孙。他一心为民,两袖清风,鞠躬尽瘁。青山作证,他60年坚守共产党员的精神家园,用一生践行着入党时的誓言——做一个永不退休的共产党员。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最终要落实到提高个人品德上。锤炼个人品德就要有加强个人道德修养的自觉性,自觉自愿地去学习、去思考、去体验,向现实生活中的道德模范学习,不断提升道德境界。

【教学建议】

本案例适用于专题五“努力锤炼个人品德”相关知识点的教学。

【案例来源】

案例选编与解析:吴巧慧,北京联合大学。(根据“人民日报30年时间持续报道杨善洲”,《人民日报》2011年4月15日报道改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