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江阴民俗特产:穿针乞巧,七夕风俗盛行

江阴民俗特产:穿针乞巧,七夕风俗盛行

时间:2023-12-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穿针乞巧观彩云被誉为“苏南江阴两词人”之一的夏孙桐,曾回忆幼年所历“乞巧节”的情景。这说明江阴在古代便已有七夕月下乞巧、穿针乞巧、浮影乞巧以及食巧果等习俗,而且茶食店里还专门有巧果出售以应时,可见当时七夕风俗之盛。此风俗唐代最盛,崔颢的《七夕》诗记述的便是穿针乞巧: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巧果堆盘卿负腹,年年乞巧靳双星。穿针思乞巧,月影小楼移。

江阴民俗特产:穿针乞巧,七夕风俗盛行

穿针乞巧观彩云

被誉为“苏南江阴两词人”之一的夏孙桐,曾回忆幼年所历“乞巧节”的情景。那一年,他的父亲将要参加乡试。七夕之夜,几位姑姑在院子里焚香点烛供瓜果,拉着他父亲同拜牛郎织女。突然,一只蛤蟆跳到他父亲衣服上,姑姑们一齐祝贺道:“此蟾宫折桂兆也。”那年秋榜,他父亲果然中举,当时传为佳话。夏孙桐在词中写道:“儿时喜,乞巧烛花红。信道仙桥留鹊影,艳闻秋榜兆蟾宫。瓜果拜庭中。”

农历七月初七之夜,即七夕,相传牛郎织女于此夕鹊桥相会,民间有乞巧的习俗,故将这一天称为“乞巧节”。

据明嘉靖《江阴县志》记载:“七月七日,乞巧月下,穿针辨目力,其饤果皆谓之巧,市中卖巧果为节。”清道光《江阴县志》则记曰:“七月七日夕,穿针乞巧,或有以盆盛水曝日中,抛针浮影,验其巧拙者。”这说明江阴在古代便已有七夕月下乞巧、穿针乞巧、浮影乞巧以及食巧果等习俗,而且茶食店里还专门有巧果出售以应时,可见当时七夕风俗之盛。

织女、牵牛本是银河两岸的两颗星名,从东汉起,开始演变出牛郎、织女的故事,《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中已出现描写牛郎、织女隔河相望却不能交谈的诗句,六朝时,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已较为完整,后经不断充实,广为流传,成为我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唐代杜牧的那首《秋夕》诗,便是咏七夕的双星渡鹊桥: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随着这一神话传说的深入人心,牛郎织女广泛地受到人们的同情和尊敬。传说中的织女为天帝之孙女,是一个聪明能干、心灵手巧的仙女,据说天空中变幻无穷、绚丽多彩的云霞均为她亲手所织。古诗中有:“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之句。封建时代妇女,为了符合、适应以男性为中心的宗法社会对女性的要求,都希望自己能像织女那样心灵手巧,聪明能干,加上织女曾在凡间将织布绣花的技巧传授给妇女们,因而,每当牛郎织女七夕相会,民间妇女都要趁织女与牛郎团聚,心情愉悦之时,摆香案,备瓜果,且拜且祈,向其求赐纺纱织布、缝衣绣花的技巧,于是,形成七夕“乞巧”之习。此风俗唐代最盛,崔颢的《七夕》诗记述的便是穿针乞巧:

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
仙裙玉佩空自知,天上人间不相见。(www.xing528.com)

早先,七月初七这天,江阴女子都要采下红色凤仙花,捣烂后涂染指甲,以乞手巧。同时,于午昼取来井水和河水,各半贮于盆中,称为“鸳鸯水”,曝于日下,各轻投一枚绣花针,使之浮在水面,其影留在盆底,看谁的针形像宝塔或笔状,以分辨各人的巧拙程度,谓之“测巧”,越像,便越巧,也越吉利。另以油面糖作饵果,其形状有花果飞禽等,也有地方捏成人形,经油氽,金黄酥脆,因花样奇巧,又是用来乞巧,故名“巧果”。实际上,这也是妇女间相互比试手巧的一种方式。将“乞”到了“巧”的“巧果”吃到嘴里,称为“吃巧”,意味着“巧”已被自己所拥有。江阴话中,“吃”与“乞”为谐音,故“吃巧”即“乞巧”。

清代蔡云《吴歈》诗云:

几多女伴拜前庭,艳说银河驾鹊翎。
巧果堆盘卿负腹,年年乞巧靳双星。

七夕之夜,妇女们要在月下食巧果,结彩线,并以丝缕等穿七孔针,鉴别是否能“得巧”,穿得快者,即为得巧,表示能多乞到巧。民国年间,江阴陶社女诗人杨浣芬的《七夕》诗记述了这一习俗:

玉露金风夜,良宵七夕宜。
人间逢令节,天上亦佳期。
银汉填桥候,琼筵设果时。
穿针思乞巧,月影小楼移。

夏天的云彩变幻多姿,人们习惯在七夕夜月升空之时,观察月轮周围是否有彩云出现,称为“看巧云”,能看到彩云者,即为巧,看不到,即为拙。晚上阖家在室外乘凉时,观天河,辨认牵牛、织女星,大人给小孩讲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故事。江阴顾山等地还有七夕看天河、卜米价贵贱的习俗。天河即银河,俗称七夕银河若晦暗,米价将贵;银河若清晰,则预示米价会贱。此旧俗似乎并没有什么科学道理,也许当时的人们认为七夕银河状况与气候、收成有关。但不论有无道理,此俗反映了人们对生活必需品米的价格变动情况的关注。

蜘蛛算得上是昆虫中的“能工巧匠”,能吐丝结网,而且被人们称为“喜蛛”,可预兆喜事。江阴民间有七夕蛛网乞巧的习俗,即将蜘蛛藏在一个小锦匣里,第二天打开盒子看结果,如蜘蛛在盒中吐丝结网,便称之为“得巧”,同时亦是吉祥之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