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吕日周:教育改革家的闪亮印记

吕日周:教育改革家的闪亮印记

时间:2023-12-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作为改革家,吕日周在我的印象里,应该是一个风风火火、雷厉风行、锐意进取、精力充沛的人。吕日周要求,哪个地方拖欠教师工资,哪个地方的领导就停发自己的工资,在山西率先结束了财政拖欠教师工资的历史。还有一些巨石上刻着吕日周撰写的口号和要求。

吕日周:教育改革家的闪亮印记

2008年9月19日,早晨7∶30,出发去山西大同。11∶00到达高速公路神泉堡出口,山西省政协原副主席、山西省改革创新研究会会长吕日周已经在收费站迎候我们。

这次到山西来,是应吕日周主席邀请,参加农村教育调查研究论证暨左云县综合技术学校案例研究会。因为与其他活动冲突,一开始曾经犹豫要不要来,9月9日,吕主席专程到民进中央来找我,向我介绍情况。我们谈得非常投机,原定半小时的见面结果谈了两个小时,吕主席的激情与热情感染了我,当时就决定调整时间来参加这个活动。

作为改革家,吕日周在我的印象里,应该是一个风风火火、雷厉风行、锐意进取、精力充沛的人。真的见了面,发现这个个子高高、身体壮实的山西大汉,看起来虽然精神抖擞,但是岁月已经在他的脸上留下了太多的痕迹。岁月不饶人,真的没有想到,他已经63岁了。

吕主席对我说,日子过得太快,一晃就是几年。他当县委书记的时候,是山西省最年轻的,当市长的时候也是最年轻的。到省体改委一干就是10年,在长治3年,省政协5年,然后就退休了。

吕日周还在长治当市委书记时,就已经有人发出了“恐日周之迟暮”的感慨。今日见面,感觉他的热情和干劲,仍是一般人所不能比的。63岁的吕日周,仍然有很多理想,做着很多事情,离“迟暮”还远得很。吕日周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有实权干大事,有虚权干实事,没有权也能办好事。他说,“我现在干的是实事和好事”。

吕日周是中国改革的风云人物,电视剧《新星》的主人公李向南就是以他为原型的。1983年,他被破格安排到山西全省唯一的改革试点县——原平县当县委书记,他创造的原平经验,后来被全国许多地方借鉴。他的“搭台唱戏(即集体企业、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党政机关拿出资金、场地,吸引离土农民参与生产经营)”轰动全国,原平县工业利税达到周边13个县之和。先后到原平县参观学习的有500多个县8万多人次。20世纪90年代全国各地不同内容和形式的“搭台唱戏”就是从原平开始的。他领导的原平改革在山西引起了非议和争论。

1989年,吕日周调到朔州任市长,一年的时间,就把朔州搅得“天翻地覆”。他在朔州的举动引起了非议,1990年被调到山西省体改委当主任,一当就是10年。在这10年里,他跑遍了整个山西,成为最了解山西的人。

2000年2月,吕日周调任长治市委书记,在长治掀起了改革的风暴:“拆墙透绿”;督促《长治日报》对各级政府部门进行舆论监督,点名批评处级以上干部900多名;向全国新闻单位发出邀请信,欢迎对长治各项工作进行舆论监督;提出建立“五大监督”体系,拆掉市委大门。他的一系列举动,在山西乃至全国都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他本人就是长治和山西最具影响力的一张名片

2002年,我曾经去过长治,那是山西省东南部一个不大不小的城市,在所辖的13个县、市、区中,仅国家级贫困县就高达5个。但是,长治人却在2001年率先在全国的困难地区做到了两件当时看来令人叹为观止的大事:结束了财政拖欠教师工资历史;结束了中小学有危房的历史。当时,我对长治教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回来后写了一篇题为《长治教育行》的文章。为什么在全国多年来无法解决的顽症,在一个比较贫困的地区反而能够顺利治愈?通过调查,我得出一个结论:事在人为,只要真抓实干,农村教育的问题是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解决的。而在长治,真抓实干的决策者和主持人就是吕日周。

我们在民进中央交流的时候,吕主席对我说,他在原平当县委书记的时候,就提出用三分之一的财力、三分之一的人力、三分之一的精力来抓教育。当了长治市委书记以后,他用100天的时间把全市870所有危房学校的中小学13.7万余平方米的危房全部推倒,创造了一个教育的“神话”。教育部为此在长治召开了现场会。有评论说,在其他地方,不要说3个月,就是3年也干不成。 吕日周要求,哪个地方拖欠教师工资,哪个地方的领导就停发自己的工资,在山西率先结束了财政拖欠教师工资的历史。

吕日周是个非常务实的人,他在长治市委市政府大院里立了一块大石头,上面刻着三个“数学公式”:“开会+不落实=0”,“布置工作+不检查=0”,“抓住不落实的事+追究不落实的人=落实”。还有一些巨石上刻着吕日周撰写的口号和要求。比如,“到基层≠深入基层”,“见群众≠深入群众”,“发现问题没解决≠深入人心”。吕主席的工作方针和口号实,工作更实。他跟我讲,一到长治,他就解决了发工资、农村修道路、给老干部补发两费问题,解决了上访、社会治安、精神文明建设问题。“当时就有人说我不抓经济”。我说:“在青藏高原上才能产生珠穆朗玛峰,全面工作上去了,多因一果,才能促进经济发展。另外,抓经济不是政府的唯一任务,政府主要是搞公共产品,搞社会服务。政府创造环境,人民创造财富。”吕日周在长治三年,长治财政收入由14亿增加到25.8亿,他走一年以后,达到35.6亿。现在,长治已经是山西经济发展的排头兵,这与吕日周当年的经营无疑是分不开的。

我觉得吕日周的改革,突出体现了他对人民负责的精神和敢于承担的性格。他曾经说过:“我们不求有好结果,只求人民有好生活。”他很喜欢于谦《咏煤炭》中的两句诗:“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他要求各级干部一定要做到“三不”:不怕吃苦,不怕吃亏,不怕惹人。

我一直认为,吕日周在长治的时间太短了,如果多给他几年,也许长治的改革实验,会给中国的改革带来更多的东西。中国需要更多的区域改革探索与实验。(www.xing528.com)

吕主席说,他现在的主要工作就是带领山西省改革创新研究会做调查,搞研究。在任时,吕日周就特别爱搞调研,我想这大概也是他的工作能够切中要害,受到群众欢迎的“法宝”。他介绍说,他大约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下乡调研。在长治三年,几乎跑遍了全市146个乡镇。为了进村方便,他还经常骑单车下乡,被称为“单车书记”。据说,仅2001年,吕日周下基层209天,住工厂、学校、农家86夜。

这几年他把农村教育作为调研重点。 吕主席认为,在现实中,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他说,农村小学校的合并,是好事,但不能一刀切,有的应该合并,有的就不应该合并。中国不能走英国、美国那种羊吃人的城市化道路,应当走农民就地变工人,农村就地变城镇,农业就地变工业的道路。农民进了城市,成为二等公民,对他们是不公平的,而且给城市带来巨大的压力;从农村来说,年轻人走了,能人走了,学校里学生也少了,这样的村庄怎么建设新农村?只有稳住农村,才能搞好农村的教育,搞好新农村建设。

他说,现在很多调查报告都是主要肯定成绩,讲到问题时,每个问题用一句话概括。而由山西省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和山西省改革创新研究会共同组织的调查,56人前后历时一个月,分赴山西(也到了内蒙)15个县、65个乡镇、250个村庄、250所学校,就农村教育现状进行调查,获得了大量第一手的资料,这些调查都是直面问题的。在此基础上,他们准备召开这次论证会。吕主席说,这次开会,目的就是想把一些问题弄清楚。

在来之前我就拿到了调研材料,厚厚的一本,其中反映的许多问题让我这个搞了几十年教育的人都感到吃惊,其中有很多“没想到”。为了让我有感性认识,吕主席特意安排我今天到他的家乡看他帮助的一个点——阳高县长城乡学校。 吕书记对这所学校倾注了不少心血,而且还是这所学校的名誉校长。

从神泉堡下了高速,又经过一段时间的行车,来到了长城乡中心小学。这所学校的部分资金是台湾王永庆捐赠的,也叫明德小学(前一阵子在滦平考察时到过一所明德小学)。

陪同考察的阳高县委书记曹世平介绍说,阳高位于山西省东北部,地处晋冀蒙三省(区)交界处,是大同的近郊区。全县国土总面积166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2万亩,辖7镇6乡,256个行政村,总人口28.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4.6万人,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山西省“两区”(晋西北、太行山革命老区)开发重点县。全县现有中小学165所,在校学生52247人,教职工3057人。

我问曹书记,目前农村教育面临的最大困难是什么,曹书记讲,目前教育面临的最大困难是投入不足。阳高是吃饭都非常困难的财政,一般性预算收入3500万元,而人头经费就要2亿多。普九二期国家投入了900多万元,都用在建村小上了,现在村小合并,资源整合,许多学生走了,一些村小就成了牛羊圈。许多孩子到城市读书了,城里的学校一般80多人一个班,教学质量很难保证。虽然当前教师工资问题解决了,但是城市没有钱建新校舍。其次是教师素质太低,他说,全县3000多名教师,很多是从民办教师转过来的,没有受过正规教育训练,三分之一可以胜任,三分之一勉强可以从事教学,三分之一不合格。想培训,县里没有钱。

我们到的时候,正赶上学生们吃午饭,值日生把米饭和菜用大盆打回来,平均分给宿舍里的同学。饭菜都比较简单,也没有吃饭的桌子,每间屋子住10多个孩子,除了一个大通铺,就只有一条过道了。房间里没有其他家具。寄宿生每月80元伙食费,加上住宿费,一年1000多元,对许多家庭来说,是不小的负担。

乡领导介绍,全乡6000多人,常住人口不到5000人,人均收入2000多元。目前只有一所小学,一所中学。我们考察的是小学,学生143人,教师21名,另有6名特岗教师。教师学历中专为主,也有少数大专。工资最少的1400多元。校长是高中学历,是代课教师转正,一个月收入2206元。

接下来看了教室和图书室。由于是午休时间,没有再多可看的,每间教室有一个大的电视机,是接收远程教育课程用的。图书馆里书不多,而且种类很杂,明显是东拼西凑捐来的,而且书都很新,平时应该是不给学生看的。借阅登记本证明了我的猜想,所有的借书登记都是同样的笔迹,整整齐齐,而且借阅日期居然都是同一天,显然是为了应付检查造出来的。我对校长讲,书是用来给孩子们看的,最好放到教室和宿舍去,让学生可以随时看,看烂了没有关系,看烂了说明有阅读量,说明书发挥了价值。看烂了还可以再想办法买,我们也可以想办法捐。关键是要让有限的书发挥作用。

教师素质确实是迫切需要提高,但我想,提高校长素质,培养好的校长可能更迫切,毕竟,一个好校长,往往就意味着一所好学校。

离开学校前,和吕主席一起,在他的名誉校长办公室前合了一张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