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企业持续发展与伦理文化

企业持续发展与伦理文化

时间:2023-12-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章导论对伦理文化与企业持续发展研究的目的,是要探索在具有浓厚伦理文化色彩氛围的现代中国,在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传统伦理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有着举足轻重作用的企业的健康发展问题的重要意义。

企业持续发展与伦理文化

第一章 导 论

伦理文化与企业持续发展研究的目的,是要探索在具有浓厚伦理文化色彩氛围的现代中国,在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传统伦理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有着举足轻重作用的企业的健康发展问题的重要意义。企业持续发展问题既属于企业成长理论研究的范畴,又是一种对于企业成长研究的拓展,因为企业持续发展研究的不仅仅是企业的成长过程,而且是一种对于永续成长的追求。同时,企业持续发展与企业可持续发展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企业持续发展讲的是企业永续成长的意义、影响企业持续发展的各种因素以及如何去实现永续成长;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则侧重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着眼于企业健康成长的环境条件。本文的研究,主要是立足于企业永续成长的追求,在企业成长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从传统伦理文化对企业管理过程主要环节影响的探讨,探讨如何发挥伦理文化的积极作用去有效地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

第一节 本文研究的意义

本文研究是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和中国人民开始构建和谐社会伟大历史工程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的,是从伦理文化对于经济社会的影响特别是对于企业持续发展影响的视角展开的,因此具有重要的理论以及实践上的创新意义。

一、历史的选择与现实的需要

知识经济伴随着21世纪的脚步悄然而至,信息技术使得“地球村”的预测越来越清晰可见。不知何时人们突然发现经济生活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关于商业道德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社会责任等方面的挑战,企业的持续发展问题越来越多地涉及了传统的竞争效率和新生的合作因素方面的重新考量。

长期以来,竞争战略是企业赢利和发展的根本战略,企业核心竞争力是竞争条件下企业获利能力从而也是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正当人们还沉迷在竞争的光环中的时候,2005年“蓝海战略”的问世,突然揭示了当代市场经济中的一个悖论:今天,在越来越多的产业中,竞争白热化,而需求却增长缓慢甚至停滞萎缩。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去瓜分和拼抢有限的市场份额和利润,无论采取“差异化”还是“成本领先”战略,企业取得获利性增长的空间都越来越小。于是,世界哗然,久久困惑不解的许多问题——最重要的是竞争战略与企业获利能力再也难以像原来那样成正比例发展,让人们不得不回过头来检讨竞争思维,对传统的竞争战略和新生的合作因素的此生彼长、孰轻孰重问题进行重新考量。

本研究认为,这一悖论产生的深层次原因:一方面,是与人类社会在21世纪所面临的各种挑战联系在一起的;另一方面,如经济伦理学的研究所揭示的,传统的竞争性思维和竞争战略中充斥的非伦理道德行为和影响是催生这一悖论的根源。理论和实践同时说明,建立于“适者生存”这一生物界规律之上的竞争性思维和竞争战略已经过时了,因此所谓的核心竞争能力也就会越来越失去了昔日的效用,而与合作性因素相联系的商业道德、环境保护、社会责任等方面的考虑越来越对企业能否持续发展显示出重要的现实意义。正如在《国际经济伦理》中学者G.R.S.拉奥所指出的那样:“在各种企业组织和公共、私营部门中,将资源和技术进行转化的不同步伐以及市场竞争产生的影响力均体现了达尔文的‘适者生存’假说,它被当作国内社会经济增长的手段来运用。当一些团体组织起来,用或明或暗的形式,通过贸易补贴、‘避税港’和对‘社会条款’(Social Clause)进行有选择的和单方面的应用以便取得贸易最惠条件时,基于同一逻辑,其他团体却受到剥削,面临经济和市场的崩溃。市场因素带来的不同影响不仅会在一个国家的范围把一些团体推向生存的边缘,同样也会在一个多国团体中把不同的国家推向生存的边缘。……随着国内社会经历不同的层次,以及发展模式陷入到各种价值观、利益和身份的矛盾冲突当中,全球社会开始认识到人们普遍关心的一些问题,它们在有关环境(1992)、人权(1993)、人口(1994)、社会发展(1995)和性别平等(1995)的一系列全球政府首脑会议上均有所体现。同时,全球社会开始探寻一种规范化的、具有普遍性的法则来保护和促进人类休戚相关的命运。技术和媒体正在打破物质障碍,使人类社会逐渐缩小成一个地球村落。这会帮助人类认同他们休戚相关的命运,并使‘地球村’——公民身份、共同的价值观(普遍人权)和共同关心的问题(像全球变暖和可持续发展问题)逐渐形成。”另外一位学者阿马提亚·森的研究认为:为了脱离以自我为中心的经济和缺乏自我的伦理观这一延续的传统,建立多元化的认识是我们必须跨出的一大步。所以,就其内容和范围而言,人们应更均衡地看待商务原则和道德情操……这样便产生了各种处理方法,使伦理学处于个人和集体决策的核心。

所以,“蓝海战略”祈求于通过“彻底甩脱竞争”和“整合”去开创“蓝海”这样一个“无人争抢的市场空间”,从而实现其所谓的“价值创新”,或者是“新的利润和增长的契机”。无独有偶,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西方管理学研究中不断发展的利益相关者理论,则是基于伦理道德的考量,从统筹兼顾与企业存在各种利害关系的团体和个人的利益需要出发,追求双赢或者共赢目标的实现。伴随着21世纪和知识经济的来临,一种从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挖掘和传统管理的历史扬弃中创新发展的中国式的和合管理,提倡遵循以人为本与和合价值观准则,通过“和气生财,合作制胜”的路径选择来实现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这些新的思考都告诉我们,新的世纪,新的经济,要求我们去重新探索市场经济新时期保证企业健康成长的新的发展能力和实现企业持续发展的新途径。

过去关于企业持续发展的讨论,从企业的一般获利能力指标——资产、产值、利润的评价,发展到企业核心竞争力构成因素——企业发展原动力学习能力、变革能力、组织能力;市场力、客户服务力、战略应变力等更广大范围内容,诸如商业道德、生态环境保护、社会责任等方面的探讨。知识经济给全球带来的挑战,使得企业为了更健康地发展,不仅必须认真思考关于商业道德、生态环境保护、社会责任等方面的现实挑战,而且同时还必须认真思考市场经济新发展所涉及的传统的竞争战略和新生的合作因素的考量。

按照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发展阶段性的观点,市场经济也应该有着阶段性的发展。竞争与合作因素作为与市场经济相伴生的一对矛盾范畴,其双方力量的对比会随着市场经济的实践而不断发生着此消彼长的变化。当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对于合作因素的需求超过竞争需要的时候,市场经济就会发生转型,渐渐地由竞争型阶段转化到合作型阶段。上面所讲的关于“蓝海战略”所揭示的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悖论,就是市场经济这一转型时期或者过渡阶段的必然表现。“蓝海战略”、利益相关者理论和中国式的和合管理所证明的就是市场经济这种阶段性转化的历史趋势,以及论证与此相适应的企业发展战略、企业的获利能力和企业如何在市场经济新时期健康成长问题。当前的金融危机中揭露出来的种种诈骗腐败和道德沦丧,以及所折射出来的对于企业健康成长的意义,历史性地证实了伦理道德因素对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市场经济新发展的现实,需要我们在应对人类共同面临的商业道德、环境保护、社会责任等方面挑战的时候,必须特别注重这些挑战给企业持续发展带来的新问题。只有把企业的成长问题与全球面临的可持续发展等共同问题联系起来,才能正确地认识和把握市场经济新时期企业持续发展的能力之所在,从而才能有效地实现企业的持续发展。

二、中国企业持续发展的需要

21世纪伊始,中国人民开始向着小康社会迈进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蓝图。在这一史无前例的历史大进军中,中国企业作为经济社会进步的基本细胞,担负着无可替代的历史重任。为此,中国企业要在新的历史时期更加健康地成长,在应对21世纪人类经济社会进步面临的共同挑战的同时,还必须认真探索在具有浓厚伦理文化氛围的国情条件下怎样去弘扬历史、发展历史和创造历史,研究伦理文化对于企业健康成长的积极影响作用就成为一个重要的历史性课题。

Ariede Geus在一项研究中发现,现今世界上的主要企业(大型的、目前发展良好的企业)100年之后大概只有40家还能见到它们的身影。假如只包括那些不仅自己存活下来,而且还能为社会、环境创造良好的效益的公司的话,那么这个名单还会更小。另据世界权威统计:大约80%的企业寿命还不到3年,10%的企业寿命只有8年,只有2%的企业寿命能达到40年以上。无论主要企业还是一般企业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如何实现企业的持续发展?这正是企业的持续发展所研究的主要内容。Ariede Geus的研究和世界权威的统计都证明了企业的持续发展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现代化步伐的加快,由人类活动所引起的生态平衡的破坏而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尤其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机器大工业的迅速发展,大量废弃物排向大自然,整个自然环境的污染空前严重,自然净化能力下降,自然资源再生能力衰竭,许多地方环境污染发展成为社会公害,企业持续发展受到了史无前例的挑战。面对生态环境的恶化,人类的经济社会活动必须确立以人与地球、环境之间休戚与共的战略伙伴关系为核心内容的生态经济伦理学精神。因此,可持续发展成为现代企业追求的最高目标。

20世纪90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话题是世界范围内的热门话题。1987年,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发表了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在报告中可持续发展被定义为:“发展要满足当代需要,而不损坏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也就是说,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使我们的子孙后代能够永远发展和安居乐业,使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报告中提出为迎接人类面临的挑战,未来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中指出“可持续发展”是21世纪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正确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间相互关系的共同发展战略,是人类求得生存与发展的唯一途径。之后,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来自世界178个国家和地区的领导人通过了《21世纪议程》、《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等一系列文件,明确把发展与环境密切联系在一起,响亮地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并将之付诸全球的行动。从此之后可持续发展问题成为世界各个国家的战略问题,成了整个人类社会在21世纪以至于未来发展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随着国际竞争的激烈,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战略地位以及竞争带来的对于可持续发展方面的要求,变得日益明显。著名竞争战略专家米歇尔·波特认为:“竞争实际上不是在国家之间,而是在公司之间进行的。”英国剑桥大学“中国管理办公室”高级经济学家休·诺伦说:“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集中体现在该国大型企业集团的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上。”所以,没有强大的公司就没有国际竞争力,也不可能有经济的持续发展。同时,企业的发展受到它所处的经济、政治、环境和所拥有的资源的制约。而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的相互关系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目的。所以企业在持续发展中首先考虑的就是这些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影响,从而承担了更广泛的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世界上很多成功企业在21世纪到来之际都对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提出了明确的目标。美国福特汽车公司提出了“创造舒适的产品和环境,迎接未来的挑战”。日本三洋电器公司提出“热爱人类和地球”。这些目标的提出,其目的都是为了经济、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并为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仅仅以利润最大化为核心目标的企业应该属于传统企业而不属于现代企业,现代企业是以可持续发展为最高宗旨和最高追求的经济组织。

跨世纪企业面临的环境是:世界经济一体化,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的到来,创新的步伐加快,金融工具使用频繁,市场瞬息万变,全球竞争日趋激烈。企业生存发展所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多,而且很多挑战是潜移默化和悄悄进行的,这容易使企业防不胜防,稍不留意就会陷入生存和发展危机。在这种情况下产品生命周期、企业寿命在不断缩短。因此,如何才能保持企业“长久不衰”,成为各国企业决策者研究的重要内容。在可持续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今天,不能游离于整个社会的现代企业要想在未来取胜必须接受可持续发展的挑战。如美国第二大化学工业公司总裁、美国总统可持续发展委员会主席戴维先生所说:“在你一开始选择确定企业的产品及考虑它的发展战略时,就要有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在全社会呼吁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企业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中国企业发展绿色宣言》表达了我国企业界追求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诚意和决心。企业可持续发展理论和观念成为21世纪中国企业面临的主要挑战,也是未来企业发展理论的主流。

三、开辟企业持续发展能力新渠道的需要

长期以来,面对着众多企业的起起落落、兴衰更迭,人们一直在探求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为什么有的企业能够长久不衰、持续发展和壮大,而有的企业却像是过眼云烟、逐步衰败和消亡?决定企业生存和发展背后的最本质的因素究竟是什么?“大企业的寿命很少超过人类寿命的一半。1983年壳牌石油公司的一项调查发现,1970年名列《财富》杂志‘500大企业’排行榜的公司,有1/3已经销声匿迹。依壳牌石油公司的估计,大型企业平均寿命不及40年,约为人类寿命的一半”。

长期以来的传统观念认为,企业能否持续地发展,取决于企业有无核心竞争力。在现代经济学界与管理学界具有广泛影响并为人们所普遍认同的由普拉哈拉德与哈默提出的核心竞争力理论提出,企业是一个能力系统或能力的特殊集合,企业能力的差异是产生企业竞争优势的深层次因素。企业所有能力中最核心、最根本的部分就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它以向外辐射的方式作用于其他各种能力,影响着其他能力的发挥和效果。1997年英国经济学家情报社等所做的《展望2010年》调查报告显示,当前全球67%的公司是基于核心竞争力来推动竞争优势的,到2010年这一比例将达到85%。

当前,我们正处于一个以高新技术和信息化为主要内容的崭新时代,在竞争激烈的时代大背景下,许多企业的产品质量、产品中的科技含量甚至是产品的生产成本都相差无几。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观念的不断进步以及人们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现在的人们在选择商品时关注更多的是产品的品牌、声誉而不是价格。传统的靠提高产品质量,加快企业科技创新,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加强售后服务等竞争手段已渐渐演变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一个基本前提和保障,当前的企业竞争正在向企业形象企业文化力和企业伦理等精神因素上转变。普拉哈拉德与哈默提出的企业是一个能力系统或能力的特殊集合的观点继续具有实践意义,但由此产生的认为企业所有能力中最根本的部分就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及企业核心竞争力就是企业持续发展能力的观点应该随着市场经济实践的深入不断地得到修正。在今后的市场竞争中,人才与科技的优势必将取代传统的经济发展优势,而人才与科技的优势又必然是在一定的企业文化背景中孕育出来的,因此,文化力这一经济增长背后的超经济因素必将成为企业获利能力以及企业持续发展能力的发展方向。

管理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告诉我们,当前的市场经济正在由以竞争性因素为主导向着以合作性因素为主导的新的发展阶段转化,西方的“蓝海战略”所揭示的经济发展悖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和中国式的和合管理就是对这种市场经济新发展的新思考。从竞争力到核心竞争力,曾经是长期以来的竞争型市场经济时期保证企业持续发展的力量之所在,市场经济的新发展客观上提出的越来越多的对于合作的需求,使得我们必须重新探讨企业在新的形势下能够继续健康成长的新途径,探索市场经济新时期促进企业持续发展的新能力。

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实践,日益向人们揭示出一个企业成功与持续发展的真谛:企业文化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于企业文化的研究,成为当今企业管理研究的重要课题。正如有的学者所述,当代企业文化理论的兴起,提供了思考和分析企业运行的一个全新视角:认为企业管理和文化之间的联系是企业发展的生命线。有学者预言,文化就是明天的经济,要进一步推动企业的发展,要真正成为世上第一流的企业,就要借助于企业文化的力量。企业文化之所以引起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广泛关注,根本原因在于其给企业注入的生命活力,在于其给企业带来的有形的和无形的、经济的和社会的双重效益。因此,从企业文化可以给企业注入生命活力,从不同的企业文化对于企业持续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来看,企业文化的力量就是企业文化力。企业伦理文化是企业文化力的基础,企业文化力是企业持续发展能力的一个特殊而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人类经济社会进步共同面临着商业道德、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等世纪性挑战的今天,研究企业伦理文化对于企业持续发展的影响作用,是开辟企业持续发展能力新渠道的需要,更有着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四、应对SA8000等国际标准的需要

欧美等发达国家在2004年5月1日对我国出口企业强制推行社会责任国际标准体系(SA8000),虽然未成事实,但已经引起了中国政府、学术界和企业界的高度关注。SA8000是社会责任国际标准体系(Social Accountability 8000 International Standard)的简称。它是1997年8月由美国经济优先认可委员会(CEPAA,2001年更名为社会责任国际组织SAI)依据国际劳工组织宪章(ILO宪章)、世界人权宣言及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内容制定的,以保护劳动环境、劳动条件和劳工权利为主要内容的管理体系。SA8000的主要内容是:①童工(Child Labor)。企业必须依法控制雇用工人的最低年龄,不应使用或者支持使用童工,应与其他人员或利益团体采取必要的措施确保儿童和应受当地义务教育的青少年接受教育,不得将其置于不安全或不健康的工作环境和条件下。②强制雇用(Forced Labor)。企业不得进行或支持使用强制劳工,不得在雇用中使用诱饵或要求抵押金,企业必须允许雇员轮班后离开并允许雇员辞职。③健康安全(Health&Safety)。企业须提供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对可能的事故伤害进行防护,对员工进行系统的健康安全教育,提供卫生清洁设备和常备饮用水。④联合自由和集体谈判权(Freedom of Association and Right to Collective Bargaining)。企业尊重员工建立和参加工会并进行集体谈判的权利。⑤差别待遇(Discrimination)。企业不得因种族、社会地位、国籍、伤残、性别、生育倾向、会员资格或政治派系等原因存在歧视。⑥惩罚措施(Disciplinary Practices)。不允许体罚、精神和肉体上的强制行为和言语攻击。⑦工作时间(Working Hours)。企业必须遵循相应法规,雇员每周工作时间不得超过60小时;加班必须自愿,雇员每一周至少有一天的假期。⑧报酬(Compensation)。员工工资不低于法定和行业规定的最低报酬,并在满足基本要求外有任意收入;员工能自由处置收入;雇主必须发给津贴、代扣保险等费用;不得以虚假的培训计划规避劳工法规。⑨管理体系(Management Systems)。企业必须制定一份公开的、切实可行的规定,以保证适用法律和法规的实施;确保管理层回顾、反省过去的工作;指定代表监督执法情况;计划并实施控制;选择同样满足SA8000标准的供应商;建立提出问题和建议的途径;公开与审查员的联系;提供依法办事的依据;出示支持的证明文件和记录。而且,当SA8000的以上内容与国内法发生冲突时,不优先适用国内法,也不优先适用SA8000,而要采用最严格的标准。

SA8000标准的挑战实际上并非是针对某一个国家,欧美等发达国家在2004年5月1日对我国出口企业强制推行社会责任国际标准体系(SA8000)不过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经济全球化已经使全世界各个国家共同面临着一些命运休戚相关的问题,因此必须遵守一些共同的标准以共同积极应对这些问题。社会责任仅仅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还有全球气候变暖、日益严重的污染和生态环境变化问题,以及商业道德问题,等等。对这些问题的认识与“考克斯圆桌原则”有着直接的联系。在瑞士的一个美丽的叫作考克斯的小山村召开的由日本、美国和欧洲的商业领导人参加的圆桌会议,于1994年7月通过了“考克斯商业经营原则”(Caux Principles for Business Conduct,亦称“考克斯圆桌原则”)。“考克斯圆桌原则”发起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时处华尔街投机兴旺时期和80年代后期出现的“伦理繁荣”之前,正是为了应对和解决这种投机兴旺和伦理繁荣交织的困惑。“考克斯圆桌原则”以“商业行为:为了更美好的世界”为副标题,首先就表明了一种伦理方面的追求。继而在“前言”中指出:必须赞同当今已经很明显的全球化进程的意见,承认各机构都不能从法律或市场中找到条款或方法,即“行为指导”,来解决道德问题。“相关利益者”(Stakeholder)这一概念的使用在1985年远比今天有创意,它确实应该是决策者行为的指导框架。在“序言”中继续写道:就业与资本的流动性使经济活动及其影响不断地全球化。在这种背景下,法律和市场的制约很必要,但还不能充分地指导商业行为。公司的基本职责是对公司行为和政策负责,并尊重相关利益者的尊严与利益。而共同的准则(包括对共同繁荣的承诺)对小规模人群和全球人群同样重要。由于上述原因,我们提出以下原则作为商业领导者的讨论基础和履行公司责任中的行动基础。我们也肯定道德准则在经济决策中的合法性与中立性。没有道德准则,就没有稳定的经济关系和全球的可持续发展。在正文部分则提出了这样七条原则:其一,公司责任:从股东变为相关利益者;其二,公司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面向革新、公正与全球性社区;其三,公司行为:从遵守法律条文发展为信任精神;其四,遵守规则:从贸易摩擦发展为贸易合作;其五,支持多边贸易:从孤立迈向世界;其六,关注环境:从保护环境发展到改善环境;其七,防止非法运作:从利润发展到和平。

“考克斯圆桌原则”向我们显示的是,不仅有着社会责任的精神,而且还有着利益相关者的考量,以及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要求,而这些都是与道德准则联系在一起的。同时还明确指出,针对市场经济日益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已经无法在过去传统的竞争性思维及其指导下的“法律或市场中找到条款或方法,即‘行为指导’,来解决道德问题”,因此必须“肯定道德准则在经济决策中的合法性与中立性”。更重要的是指出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和平发展与合作性要求,使我们必须重新认识市场经济的新发展,探讨伦理文化对于企业在市场经济新时期健康成长的特殊意义。文化因素,特别是伦理文化,于企业对于社会责任的认识和履行,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正确认识和发挥伦理文化对于企业加强社会责任的认识和履行作用,以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以及SA8000等国际标准的挑战,是新时期市场经济有效地促进企业持续发展的需要。

五、建立有中国特色管理科学的需要

乔治·斯蒂纳和约翰·斯蒂纳在《企业、政府与社会责任》一书中指出,企业与社会之间存在一种基本协定、一种社会合约,如果企业组织得不到社会认可,就无法长期地生存和发展下去。能否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成为决定企业能否在全球化运作中取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本文的研究类似于经济伦理学的研究,但又不完全等同于经济伦理学,而是基于新制度经济学和企业文化建设的视野来探讨中国伦理文化对于企业持续发展的影响问题,可以说是一种旨在提高管理效率以追求企业永续成长的创新性努力。

经济伦理学是20世纪70~80年代以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它综合运用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哲学等多门学科知识来分析哲学伦理文化对于经济发展及组织行为的影响。伦理学以道德作为研究对象。伦理学首先规范的概念被用以描述那些绝大多数人认为正确或错误的行为,还包括对这些行为进行调整与控制的规则,以及这些行为中所体现的、所包含的和所追寻的价值理念的总和。20世纪80年代开始,经济伦理学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并得到了较快的发展。1991年,美国参议院颁布了《联邦审判指导准则》,为公司对自身行为是否触犯各种法律进行判断提供了依据。该准则中的一条重要条款给予公司在触犯法律时得以豁免处罚的机会,其前提是该公司有充分证据显示自身确实为开发出“防止和察觉违法行为产生的有效机制”采取了必要的措施。这些措施包括建立了公司员工必须遵循的行为标准与模式,设立专门高层机构对整个机制进行监督管理,采取有效步骤促使其达到标准并对员工的接受服从情况进行监控,通过有效激励机制实施这一准则,以及当某种违反标准的行为产生时对该机制进行及时和必要的修正。尽管从法律的范畴只是强调行为与法律内容的一致性,事实上却成为一种动力促使各公司超越法律条文的规定而寻求建立企业内部的道德氛围,从而对企业员工任何触犯法律的动向起到防微杜渐的效果。这种行为的直接结果是公司伦理主管职位的出现,他们的职责之一就是对公司道德机制进行整体监控,经济伦理学成为企业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的“企业非道德性神话”趋于破灭,企业伦理文化以及企业文化建设,越来越成为提升组织效率的重要手段。

Adam Smith的研究,对于道德的作用、经济学和实际生活中伦理问题的相互交叉给予了肯定,认为社会道德(或诚信)不可能简单地产生,在一定限度上,它可以通过教育来获得一种集体性的办法,但是要做到行之有效,需要花费相当多的实际资源和时间。这种教育也许成本很大,但是对于保持社会的凝聚力是非常重要的。经济伦理学的研究认为,正如传统社会关系是由“根深蒂固的习惯”所决定的一样,“由行为人的具体情感和感受状态决定”的社会关系对于经济活动赖以产生的一般环境的形成也起着一定的作用(Weber,1968)。情感或者传统不可能通过理性的行为建立出来,通常,它是一个时间问题。为了说明这一点,考察一下人们之间有关诚信的现象是有益的。没有相当程度上的一般性诚信作为基础,“社会自身将会分裂”(Simmel,1978)。显然,诚信无法——比如通过使用强制力或金钱——被即刻建立起来。诚信是演化过程的产物,而演化是需要时间的。不考虑其他,它需要共同价值观(社会共识)的发展,以及让这些价值观适应新的环境。利用道德情感而不是机械的正式合约,能够更好地解决个人之间较为紧密关系中的承诺问题。对付未来的物质激励的变化,最好的保险方法是加强情感关系。

按照经济伦理学的研究,伦理文化一直渗透于经营活动之中,伦理文化对于企业的影响以及被企业所采纳的内容,形成企业伦理文化,构成了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企业伦理文化形成以后,无论是作为一种正式规则或正式制度安排,或者是非正式规则或非正式制度安排,对于形成、培育和提升企业的持续发展能力都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随着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需要,高校教育必须不断地拓宽教学领域和补充教学内容,在经济伦理学以及基于合作因素考量的诸如利益相关者理论、“蓝海战略”和中国式管理理论的各种创新理论越来越显示出无可替代的时代意义的今天,注重传统伦理文化的挖掘以及其对于企业成长影响等现实问题的研究,进行经济伦理学的研究并进行创新性拓展,也是加强学科建设和建立有中国特色管理科学的需要。

第二节 论文的基本研究方法

任何一种科学研究,都必然伴随有相应的方法论问题。同时,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与企业持续发展的研究作为一个新的研究课题,有着许多未知的内容和不确定因素,有着许多新的问题需要去探讨。为了使我们的探讨尽可能地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因此在这一研究过程中,相应的方法论研究无疑是很重要的。所谓研究的方法论问题,其中心内容就是指研究方法。

管理的一个根本特点是其实践性,因此,管理学更多地可以说是一门实践的科学,更讲究即时管理和方式方法的运用。管理学的不断完善和发展的生命力源泉,也正是在于实践。理论来源于实践,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也是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原则。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分析伦理文化与企业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及所涉及企业管理的主要方面及与之相适应的研究方法,将构成本章的主要研究内容。

一、关于研究的一般纲领

科学研究的方法论研究告诉我们,一切正确的科学研究都必须有自己的研究纲领。使用“研究纲领”概念应该比一般地使用“范式”概念似乎更为确切。因为,所谓“范式”这一概念,只能解释前后两种不同理论的区别,但是,却不能说明一种学说自身的结构,不适宜对科学发展与科学革命做更为精密的研究。科学哲学家拉卡托斯关于“科学研究纲领”的研究则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对学说内部的基本结构进行分析的理论架构。按照拉卡托斯的说法,科学研究纲领一般由其内核即一组方法论规则和其外围保护带即由方法论规则所决定的种种辅助假说组成。

本研究认为,在社会科学研究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方法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正如西方学者罗布代尔所指出的:“马克思的天才,马克思的影响经久不衰的秘密,正是他首先从历史长时段出发,制造了真正的社会模式。”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也是马克思主义者或者信奉马克思主义的学者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指导原则。马克思的理论研究正是基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基本研究规则,才使得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内核到外围保护带都具有了完整性、一致性和必要的坚定性的可能。

本文把伦理文化对企业持续发展影响的根本研究规则,或者说是根本研究方法,确定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原理。这是由管理学在社会科学的研究中最具实践性的特点所决定的,同时,还是由本书所要研究的伦理文化对企业持续发展影响的历史性特点决定的。

从本质上来说,管理学是一门实践的科学。管理理论来源于对于实践过程的认识和实践经验的总结,又服务于实践和指导实际的管理工作,并且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原理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思想、认识、理论来源于实践;社会意识一旦从实践中形成以后,会对社会的客观存在或者说是实践过程有积极的或消极的反作用;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与时俱进”的科学发展观,就是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继承和发展。由此可见,管理科学的思想内涵和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历史唯物主义原则是相通的。

中国伦理文化根植于以道家、佛家、儒家为代表的易学、佛学、儒学之中。易道是中华民族文化之源,也是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价值之源,其重要特点是坚持用自然生成的观点来解释世界的本源,提倡“无为”精神地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坚持“变易”观点,承认事物的发展变化包括思想意识的不断丰富发展。佛学自印度传入中国后,与中国的和合文化融合发展,宣扬“和合因缘”与“善缘”思想。儒学集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之大成,强调以《周易》、《中庸》等为代表的思想文化对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指导作用,倡导以人为本与和合思想指导下的“仁政”。可见,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中蕴涵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理论来源于实践,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理论服务于实践,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理论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历史唯物主义精神,当然,它只是一种朴素的历史唯物主义。

运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作为根本研究规则,要求坚持历史和逻辑的结合。按照历史和逻辑相结合的要求,以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作为指导思想对中国传统伦理文化进行历史考察和逻辑分析告诉我们,在中国古代从作为中华民族文化源头的易道之说,到其后的道家、儒家、佛家、兵家、农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思想中所倡导的伦理文化,贯穿了由易学的阴阳五行、太极八卦演化而来的有所谓的“仁、义、礼、智、信”,“礼、义、廉、耻”,“忠、孝、节、义”,“三从四德”的说教,也有“以人为本”、以“德为先”、“和为贵”、“信而立”的提倡。这些伦理文化是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柱,不仅维系了数千年的中国古代文明,创造了世界东方古代封建大国的神话,同时也影响、滋养、孕育着人类文明史的发展。

尽管在20世纪初的“五四”运动的新思想时期,以及20世纪50年代以后,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中的许多内容,常常被斥之为“封建主义”而遭批判,但是时至21世纪的今天,我们对中国传统伦理文化进行历史的“扬弃”和重新实践检验,又重新可以看到了它的生命力所在和积极意义。中国传统伦理文化尽管难免存在封建主义的糟粕,但是其中的积极成分绝不能被淹没。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党中央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战略任务,是对传统伦理文化的批判继承、发扬光大和创新实践,再次道出了伦理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意义和与时俱进的要求,是我们重新认识和考察伦理文化对企业持续发展的积极影响的锐利思想武器。所以,由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科学研究规则的考量,可以成为本文研究纲领的基本规则。

二、关于研究方法的集合

按照哲学辩证法的基本原则,不同的问题要用不同的方法解决,而对于复杂事物的认识和复杂矛盾的解决则要求综合运用多种不同的方法。对于伦理文化于企业持续发展之影响这一新的而又充满许多未知而又复杂问题的研究,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基本纲领的指导下,还必须有一组相应的研究方法之集合。

1.历史和逻辑相结合的规则

根据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根本研究规则,必须坚持历史和逻辑相互结合或者说是有机统一,尊重历史、以史为鉴、与时俱进、批判地继承是应该采取的正确态度和方法,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的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这种反映是经过修正的,然而是按照现实的历史过程本身的规律修正的,这时,每一个要素可以在它完全成熟而具有典范形式的发展点上加以考察。”

在一般意义上来说,任何一门社会科学首先都应该是一门历史科学,因为,按照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历史唯物主义规则,任何一门社会科学都有其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都是源于社会实践而且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所以对任何一门社会科学的研究都必须尊重历史、以史为鉴。同时,伦理文化在中国有着更为源远流长的历史和丰富的内容,在今天的历史进程中又日益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意义。因此,历史的研究方法,以史为鉴,古为今用,是本文进行伦理文化对企业持续发展的影响研究之必要方法。同时,任何一门社会科学研究又必须坚持逻辑的研究方法,也正如恩格斯所言:“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的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这种反映是经过修正的,然而是按照现实的历史过程本身的规律修正的,这时,每一个要素可以在它完全成熟而具有典范形式的发展点上加以考察。”所以,“逻辑的研究方式是唯一适用的方式”。

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可以说是历史和逻辑有机统一而不是相一致的方法,因为历史的进程和逻辑分析不可能是完全一致的,历史和逻辑的有机的统一是有条件的统一,是坚持相互结合、相辅相成的统一。黑格尔在论述哲学体系时曾经说:“逻辑开始之处实即真正的哲学史开始之处”,“早期的哲学体系与后来的哲学体系,大体上相当于前阶段的逻辑理念与后阶段的逻辑理念的关系”。黑格尔的话指出了逻辑方式与历史方式只是在开端之处是一致的,而在逻辑和历史的排序上只能是“大体上相当”,同时,黑格尔还明确指出:“哲学史总有责任去确切指出哲学内容的历史开展与纯逻辑理念的辩证开展一方面如何一致,另一方面又如何有出入。”可见,哲学大师黑格尔也是认为科学研究中的正确方法是历史和逻辑相结合,或者是二者大体一致,是有条件的有机的统一。

本文研究的伦理文化对企业持续发展的影响,是为了有效利用伦理文化的正效应。伦理文化根源于中国古代的和合文化及其哲学思想,无疑要坚持历史的研究方法。但是,成长于封建社会的中国传统的伦理文化,不可避免地沾染有封建主义的泥污,于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又会有负效应,因此我们就不仅要遵循历史研究的方法,而且更要遵循逻辑研究的方法,坚持和服从逻辑研究的要求,即在剔除糟粕、吸取精华的原则下,深入探讨传统伦理文化对于企业健康成长的积极作用。

2.借鉴与创新相结合的规则(www.xing528.com)

遵循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的研究规则,历史与逻辑的顺序不可能完全一致,当历史与逻辑的顺序发生矛盾的时候,要么遵循历史的顺序,要么遵循逻辑的顺序,而二者不可能同时兼顾。借鉴世界上先进的文明成果,学习或者引进外国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就成为科学研究和创新发展的必要方法。

本文的研究借鉴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新制度经济学的核心思想是,制度对于经济运行的绩效是至关重要的。制度被定义为一组正式和非正式的规则,以及规则的执行安排(Schmoller,1900)。当然,制度的目的是为个人行为沿着特定的方向发展提供一种指引。就成功地实现这一目的而言,制度为日常生活提供了一种行为准绳,从而降低了不确定性(North,1990)。一种较为全面的观点是,制度可以被定义为一组运行规则,它们是用来决定在一些场合谁有资格作出决策,什么行为是允许的或者要被限制的,什么样的一组规则可以被采用,应该遵循什么样的程序,必须或者不必提供什么信息,应该如何根据个人的绩效制定支付条件……所有的规则包含禁止、允许或者要求某种行为或结果这样一些条件(Ostrom,1990)。诺思指出,制度提供框架,人类得以在里面相互影响。制度确立合作和竞争关系,这些关系构成一个社会,或者更准确地说,构成一种经济秩序……制度是一整套规则、应遵循的要求和合乎伦理道德的行为规范,用以约束个人的行为。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使用“无摩擦”的竞争模型和不完全竞争模型似乎不再具有合理性,因为这些模型是建立在零交易费用、完全个人理性和外生的给定制度结构这样一些严格的假定之上的。作为对旧制度经济学的矫正和补充,新制度经济学的基本内容包括交易费用理论、产权理论与合约理论。在真实的生活中,无论正式的社会规则还是个人合约都不是完美的,个人无法完全理性地行事。特别地,正式约束中的缺陷在某种程度上是由非正式规则来填补的。然而,后者是无法完全地由法律来执行的。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我们知道非正式的惯例产生于正式的、法律上可执行的规则之前。伦理道德作为一种非正式规则,或者说是一种非正式的制度安排,一直存在于经营活动之中,并且对组织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由于真实世界中所存在的不完美性,正式的制度安排,比如宪法、法律、合约以及特许证等,必然是不完全的。应该承认并尽可能地应对这种内在的局限性。一些重要制度契约、文件在制定上应该为通过非正式规则的自发发展来迅速适应不可预见性留有一定的空间。采取这种有弹性的做法,就减少了由不确定性和不对称信息所带来的道德风险等问题。

现代制度经济学既讨论制度,也讨论组织。因此,作为一个特例,新制度经济学还包括所谓的新组织经济学(Moe,1984;Williamson,1991)。新制度经济学(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有时又被称作新组织理论(New Theory of Organization)。新制度经济学把制度与那些受益于制度的人合在一起被称为组织(North,1990),或者用Schmoller(1990)的术语就是“制度的人性方面”。按照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组织管理模式中的用以引导组织成员服从的规则,就是一种配套的制度安排,法律、法规、契约、司法等属于正式制度安排,或者说是正式规则;而一些约定俗成的惯例和伦理道德,则属于非正式制度安排,或者说是非正式规则。发挥诸如伦理道德等非正式制度安排的积极作用,不仅是对正式制度安排的有益而必要的补充,而且,在一定条件下可能有更大的作用。因此,研究基于伦理文化基础之上的企业伦理文化,对于完善组织行为和提升组织效率是有意义的。

诺思认为,信仰结构通过制度(包括正式的和非正式的行为规则)转化为社会和经济结构。思维模式和制度之间的关系就是明显的一例。思维模式是个人认识体系用以解释环境的内部表象。制度是个人认识体系用以建立和管理环境的外部(相对于思想机制)机制。卢现祥的研究认为,共同的文化遗产提供了减少思维模式分歧的方法,并形成了使统一的认识代代相传的方式。历史表明,理想、意识形态、神话、信条和偏见对历史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伦理文化的潜移默化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并且是根深蒂固的,积极的发挥利用有助于正式制度安排的效率最大化。

按照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本文把伦理文化看作一种正式的或者是非正式的制度安排。企业伦理文化是企业家基于个人偏好和企业文化建设需要从社会伦理文化中汲取的一部分精华,结合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凝集而成,是一种正式的或者非正式规则,或者说是一种正式的或者非正式的制度安排。本文进而探讨企业伦理文化对于加强企业内部的领导力、凝聚力、执行力以及外部形象的意义,以及对于减少交易费用与维护合约以提升企业管理效率的作用。

另外,借鉴的目的是为了创新,借鉴必须服从于创新。创新活动是指在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和实践过程中,能够形成别具新意的理论,或者能够独出心裁、发现并使用前所未有的和与众不同的方式或方法。本文学习和借鉴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服从于构建和谐社会之战略需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之现实,进一步弄清楚中国伦理文化对于企业健康成长的现实意义,同时,进行新制度经济学研究方法与经济伦理学研究方法相结合的创新努力,以有助于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又兼具时代特点的中国管理科学理论体系。

3.贯彻社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个体分析与整体分析相结合的规则、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的规则,是社会科学研究普遍遵循的研究规则,更是研究社会经济问题普遍运用的规则,同样,管理科学研究,包括本文的研究,也必须贯彻个体分析与整体分析相结合的规则、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的规则。

个体分析与整体分析是分析社会现象尤其是社会经济问题的一对相辅相成的方法,是确定社会科学研究起点的基本研究规则。个体分析方法的特点是强调把个人或者个案作为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起点,希望从个体研究中寻找出具有普遍意义的东西。个体分析是社会科学中所需要的一种研究方法,只要正确使用,它就能够帮助我们对于社会和经济问题的研究不进行这一分析就不能得到许多领悟。卢瑟福说:“大量的社会现象最终都能仅仅根据个人,他们的意向、信念、才智和相互关系来得到解释。”(Rutherford,1994)个体分析并不排斥整体分析,排斥了整体分析就走向了方法论个人主义的极端。这就是如哈耶克所代表的观点:“在理解社会现象时没有任何其他方法,只有通过对那些作用于其他人并且由其预期行为所引导的个人活动的理解来理解社会现象”(Hayek,1949)。

整体分析强调从事物的整体上以及相互联系中,去认识问题和把握问题的实质。整体分析的方法,特别是对于制度的经济分析与经济社会管理过程的分析是完全必要的。社会科学是研究人的,管理学更要研究人的行为,而其中的人力资源管理就更是研究人的问题。而人首先是社会化的人,人的社会性,决定了对于人的行为研究必须联系一定的社会关系和制度背景。西方管理学中著名的霍桑实验,不仅证明在班组中的工人宁可完成大部分工人所完成的生产定额,既不愿意超额,尤其不愿意过多地超额而做“高速非凡人物”,也不愿意做生产不足的“骗子”;而且,充分说明了是制度决定了个体行为,而不是个体行为决定了制度。任何个人行为,都建立在社会关系或者说是社会存在的客观基础之上。正如布劳所言:“一种社会的制度构成了社会的‘子宫’,个体就在其中成长和社会化,结果,制度的某些方面被反映在他们的人格之中,其他的方面对于他们似乎就是人类存在的不可避免的外在条件。”(Blau,1964)

整体分析方法不但不排斥个体分析,而且,正是为了引导个体分析的正确性。个体分析和整体分析相结合的规则,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所规定的科学研究方法。个体分析与整体分析必须相互结合,是因为无论是个体分析或者是整体分析,都只是观察了社会历史或者社会经济问题的一个视角,都只能反映真理的一个片段;就是说只采用其中任何一种分析方法,都不可能得到对于客观存在或被观察对象的完整、全面和可靠的认识,都会发生片面性和形而上学。只有二者相互结合使用,即个体分析必须以整体分析的相关结论为前提和指导,整体分析必须建立在基本的个体分析的基础之上,才能有相辅相成的功效。

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是进行经济社会问题研究的根本方法,对于管理科学的研究同样是适用的。如果说,在经济学的研究中,实证分析是关于事实的研究,要求回答“是什么”的问题;而规范分析是关于价值判断的,要求回答“应该怎样”的问题;那么,可以说,在管理学的研究中,还要在进一步的研究基础上回答“怎么干”的问题。萨缪尔森认为,所谓经济学中的实证分析,是描述经济中的事实、情况和关系。而这些问题,只有通过诉诸事实才能够解决(Samuelson & Nordhaus,1985)。实证分析并不仅仅是回答“是什么”的问题,而且其本质还在于证实或证伪命题中关于变量之间关系的“假说”,因此还包含一个“是什么”与“将是什么”的逻辑判断。管理学是最具实践性的科学,对于历史和现实进行事实的描述分析,回答“是什么”和进行“将是什么”的判断,以便为进一步回答“怎么干”总结经验和寻找途径,实证分析无疑是十分重要的。然而,只承认实证分析的结果,排斥规范分析的方法,过于推崇和确信实证分析就成为实证主义了,如弗里德曼所认为的“经济学中不存在价值判断”(Friedman,1967)。

实证分析尽管十分重要,但并不可能使命题得以确证。卡尔那普明确指出:“不可能有绝对的证实,只可能有逐渐的确证。”(Carnap,1950)社会现象特别是人的行为比单纯的自然现象要更为复杂得多,管理学研究要涉及社会的、历史的、政治的、文化的、人与人之间以及与各种自然因素之间的多重、多层次的错综复杂的关系,不可能有自然科学研究中的实验室方法,如拉卡托斯所言:“科学绝不是试错法、一系列的猜测和反驳。”(Lakatos,1979)按照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任何认识都只是相对的,只能具有相对真理性,而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又在不断接近绝对真理。

实证分析得到的对于相对真理的认识,要通过规范分析关于价值判断的进一步论证,因为任何理论都有着它的潜在的价值判断,对于具有鲜明的社会性的管理科学研究,作为进行价值判断的规范分析更是不可或缺、不可避免的。同时,规范分析并不仅仅是一种价值判断过程,它与客观事实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大量的规范分析并不直接与价值判断相关而主要与事实相关,并且,归根到底价值判断也是社会意识,而社会意识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可以说价值判断本身就是一个事实问题。

在管理学创新研究中贯彻个体分析和整体分析、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相结合的规则,就是为了力戒片面性和形而上学,即在认同个体分析方法的同时贯彻整体分析方法,在重视实证分析方法的同时也重视规范分析方法,就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原则和现代系统论的要求,要从“是什么”和“将是什么”的事实描述,到“应该怎样”的判断,最终寻找到“怎么干”的途径和方案。

第三节 研究框架结构与相关概念界定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是研究中国传统伦理文化对中国企业持续发展的影响作用。服从于以上方法论的要求,本论文认为,中国的传统伦理文化根植于中国古代社会,必然带有其特定社会的烙印,精华与糟粕混生,其中积极向上的精华成分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精神支柱,颓废腐败的糟粕成分对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则是一种阻碍因素。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及与时俱进的科学发展观,本论文主要研究伦理文化中的有益成分对于企业管理的积极作用,从伦理文化在企业组织行为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研究,进而探讨伦理文化对企业持续发展能力提升的重要意义;从伦理文化对企业发展战略影响的研究,进而探讨伦理文化对人力资源管理效率提升的意义;从伦理文化对人力资源不同实践过程影响的探讨,进而到伦理文化对企业社会责任具有重要影响的研究;从如何发挥伦理文化的积极作用以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高企业文化力的研究,进而归结到如何推动和保证企业持续发展的主题。

一、服从于逻辑要求的论文结构安排

按照历史和逻辑有机统一、整体分析和个体分析相结合以及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论要求,本文的逻辑结构如下:

本文包括“导论”部分,共分为十章。第一章“导论”,主要是从迅速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的特点对管理学创新发展要求的分析,引发伦理文化对企业持续发展的影响这一新课题研究意义的认识;同时,探讨这一新课题的基本研究方法,以及为了研究的需要而界定的几个相关的概念。第二章“文献回顾及相关研究评述”,是为了研究展开的需要,是基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考量,也是历史和逻辑有机统一的方法论的基本要求,是社会科学研究的普遍性做法。第三章“伦理文化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是按照历史和逻辑有机统一的方法论的要求,把伦理文化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作用放到社会历史发展的大背景下去考察,并结合新制度经济学、经济伦理学和管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的探讨,以为本研究提供进一步的方法论工具和理论基础。第四章“伦理文化与企业持续发展能力”,是基于伦理文化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作用的研究,继而探讨伦理文化对于企业持续发展的意义,并从市场经济发展的阶段性要求,分析市场经济不同发展阶段企业的不同发展能力。第五章“伦理文化与企业文化建设”,进一步研究伦理文化与企业文化建设之间的关系,探讨伦理文化对于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第六章“伦理文化与组织行为的关系研究”,是研究伦理文化在组织行为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探讨伦理文化对于组织结构、组织绩效和组织行为的具体影响,以进一步揭示伦理文化对于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第七章“伦理文化与企业发展战略”,是按照研究的逻辑要求,进一步深入到伦理文化对于企业战略的意义之研究,探讨基于伦理要求的企业战略的主要问题。第八章“伦理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开发”,是从整体上研究伦理文化对人力资源管理的积极作用,是通过规范性分析,努力揭示伦理文化对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的主要方面和全部过程的现实意义。第九章“企业伦理文化与企业持续发展案例研究”,是通过选择有代表性的企业个案进行分析研究,进一步论证以上的分析意见。第十章“结论与建议”,是对全文的总结和继续研究的希冀。最后安排的“后记”,道出了作者对恩师、父母以及所有关心支持者的真诚感谢,也表达了为科学研究事业终身勤奋努力的学子之情。

二、创新之处

按照经济学的观点,管理是一种资源配置过程,是指管理者对人、财、物等各种资源通过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活动进行有效配置,以实现组织的战略目标的过程。如帕梅拉·S.路易斯等所言:管理应该定义为切实有效地支配和协调资源,并努力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按照制度经济学的观点,管理又是一种制度安排过程,是管理者为了保证有效地实现预定目标,而对于如何营造一个能够让人们高效率工作的环境进行设计和维护的过程。如孔茨所言:管理就是设计和保持一种良好的环境,使人们在群体里高效地完成既定的目标。基于现代管理学的组织行为理论,管理又是一种社会合作活动,是通过人们之间的有机配合和相互协作有效完成工作任务的社会活动过程。如斯蒂芬·P.罗宾斯和玛丽库尔塔所言:管理这一术语指的是和其他人一起并且通过其他人来切实有效地完成活动的过程。

无论是资源配置也好,还是制度安排也好,或是合作活动也好,管理都是一种人的活动,是一种以人为主体的社会性活动,而财、物等以外的各种资源都只不过是被人所配置、安排的对象,是为了实现人们的预定目标而必须具备的客体资源条件。所以在其中,理念的指导意义是第一位的,进行资源配置或者制度安排所需要的方式方法的正确与否是至关重要的。而以人为本的理念是最为根本的,在传统的竞争战略指导下的市场经济实践日益暴露出来的商业道德、环境保护与社会责任等方面的问题与以人为本价值观发生了越来越严重的背离,时代进步所要求的和平、合作与发展主题也使得我们必须进行竞争性思维与合作性要求的重新选择的考量。所以,本研究立足于企业持续发展的需要,旨在从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挖掘和弘扬中,寻找伦理道德的力量对于企业健康成长的积极作用,探讨企业在市场经济新时期持续发展的力量所在和路径选择。

从创新企业持续发展理论的需要出发,本研究无论是在研究方法,还是在研究内容及理论探讨方面,都有着许多创新之处。

1.研究内容创新

就研究内容而言,从伦理文化影响作用的角度研究企业成长问题是一种新的探索,也是对建立有中国特色管理科学的新的拓展。一方面,需要涉及对中国传统伦理文化进行历史性的扬弃,要求在对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广泛涉猎中,批判地继承传统的伦理文化,剔除其糟粕,吸取其精华;在研究中坚持相互联系、相辅相成,以以人为本与和合作为价值观的核心内容和指导思想进行深入研究,为研究过程奠定了坚实的方法论基础。另一方面,要从经济社会和时代进步的现实需要出发,正确认识市场经济的新发展,正确把握市场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对企业持续发展战略及其所需要的持续发展能力提出的不同要求,以便对企业持续发展作出正确的路径选择。同时,还要从伦理文化对企业管理过程的各主要方面和主要环节的不同影响的分析中,寻找伦理文化的积极作用,以便充分发挥伦理文化对于企业健康成长的功用,特别是促进中国企业的持续发展。这些创新性内容表现在从“前言”中所概括的研究纲要,到主体部分的几乎每一个章节,都力求于一种创新性的努力。

2.研究方法创新

任何一种科学研究,都必须伴随有相应的方法论问题,也就是说必须要有相应的研究方法。在当前的学术研究中许多人都热衷于西方的做法,把所谓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作为唯一的方式方法,通篇都是数学模型和统计分析,甚至认为东方的理性思维尤其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方法已经过时了的情况下,如何在本研究过程中,能够不迷信盲从,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兼收并蓄各种相关的研究方法,在贯彻哲学辩证法思想的基础上融合众家之长为一体,从而为整个理论研究的进行提供科学的方法论指导,是本书的研究能否卓有成效的首要问题。本书在研究中,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借鉴伦理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的思想方法,立足于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实际和管理科学研究的需要,提出了一个按照社会科学研究要求的、由研究的元规则及其与之相适应的基本研究规则有机结合构成的科学的方法论体系,即与中国传统和合文化(承认世界本源的客观性以及客观世界对于主观世界的决定性)相适应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原理作为研究的元规则,把由此元规则出发并服从此元规则要求的历史与逻辑相结合规则、社会科学研究普遍适用的个体分析和整体分析相结合规则及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相结合规则等作为研究的基本规则,这些都进一步保证了研究的针对性和科学性。

3.研究结构创新

根据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的需要,本书对于篇章结构的安排也有未循常规的创新调整。成书的篇章结构顺序,没有按照先是介绍研究对象、研究范畴、研究内容及其逻辑结构,然后是展开理论论述,再后是作实践求证的一般顺序成文;或者是按照先进行理论假设,而后进行数理统计、模型演证和事实检验,再得出结论的现代西方研究程序;而是首先把关于伦理文化对于企业成长重要意义的认识放到经济全球化、市场经济新时期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大背景下去考察,从而使研究命题具有了鲜明的时代特征;接着对相关的研究成果进行历史性追溯考察,揭示经济社会和时代进步过程显示出来的伦理文化对于发展的客观影响作用,以为本文的进一步创新研究奠定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使研究命题具有了更加显著的现实意义;再接着是从企业文化力、组织行为、企业发展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等影响和决定企业成长的主要方面和主要环节探讨伦理文化对企业持续发展的现实作用;最后选取了两个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从而为全文的分析提供了科学的验证。

4.研究理论创新

在当今世界管理理论的丛林中,西方的许多管理理论正在积极地创新发展之中,但是还没有成长于中国土壤之上的管理理论之树,这与有着数千年历史文明和深厚文化积淀的泱泱大国是不相适应的,也与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存在很大差距。历史发展的要求和民族振兴的使命感,把对于有中国特色的管理科学研究提到了今天的重要日程。本书提出了研究伦理文化与企业持续发展关系的新命题,并就此进行了相关研究,力求对于丰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管理科学作出基础性和创新性的努力。本书在理论上的创新主要表现在:从开篇之“导论”中对于本研究意义的认识,到关于方法论研究中所提出的多种研究方法的集合;从伦理文化对于当今被认为是企业发展动力源的企业文化力的影响之研究,到伦理文化在企业管理的主要过程和主要环节——组织行为、企业发展战略、企业文化建设、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影响的研究;从理论的探讨到典型案例的分析等,比较系统地揭示出伦理文化对于企业成长的现实意义,特别是为中国企业在市场经济新时期的持续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选择。涵盖全书的理论创新研究,拓宽了中国式的企业持续发展理论,丰富了对创新中国管理科学的有益探索。

三、相关概念界定

为了研究的需要和方便,本论文在以下的进一步研究开始之前,认为首先有必要对几个相关的概念进行一下界定。

1.企业持续发展

所谓企业持续发展,就是指企业在生态环境保护和自觉履行社会责任的基础上,通过学习、人本管理等多方面的努力,培育适合自身的成长机制,实现利润的稳步增长和组织的长期发展。

2.企业可持续发展

所谓企业可持续发展,就是指企业在处理好环境污染以及自觉承担社会责任的前提下,保证赢利持续增长和企业战略发展目标的实现。

3.企业持续发展力

所谓企业持续发展力,就是指能够保证企业在长时期内得到持续发展的力量,企业持续发展能力是其内在能量的集合,企业持续发展力则是这种能力的外在体现。在市场经济的不同发展时期,企业的持续发展能力有着不同的表现。核心竞争力是长期以来的竞争型市场经济中企业持续发展的能力体现;通过不同形式的合作形成的一种合力,或者如中国学者所表述的和合发展力,是市场经济由竞争型阶段向合作型阶段的转化时期和以后的合作型市场经济发展阶段中企业持续发展的能力体现。

4.伦理管理

这是一种建立在经济伦理学理论研究之上的创新发展中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模式,它运用经济伦理学的理论和方法,以伦理关怀为基本方式,提倡人性化管理和激励原则,重视商业道德和市场形象,通过充分发挥伦理道德的影响作用以有效地提升和放大人本管理的效率和促进企业的发展。

5.伦理文化

伦理文化属于哲学范畴,是指一个民族或者国家由历史的沿袭而形成的习俗和约定俗成的行为准则。本文所要研究的伦理文化,是指中国传统的伦理文化,包括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习俗和约定俗成的行为规则及道德规范。同其他意识形态范畴一样,伦理文化内容中也有好坏之分,抑恶扬善既是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美德,也是我们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原则。本文的研究,旨在弘扬好的伦理文化对企业持续发展的积极影响作用。

6.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一种多重内容复合的复杂系统,以一定的哲学思想为理论支持,以约定俗成的社会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为基础,以企业家的成功理念、偏好和企业成功经验总结形成的具有企业自身特点的价值观、行为准则、经营宗旨等为基本内容。

7.企业伦理文化

企业伦理文化,是一般的社会伦理文化在企业的反映和凝结。企业伦理文化是企业文化的基础组成部分,即企业文化中以一定的哲学思想为理论支持,以约定俗成的伦理文化和伦理行为,由企业家的经验和偏好等融炼而成的、为企业所奉行的伦理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企业伦理文化是企业文化的承载,是企业文化力的重要源泉。

8.企业文化力

所谓企业文化力就是企业文化的力量。企业文化力可以理解为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各实践过程和环节发挥导向性、凝聚性、激励性等作用的集合。企业文化力是提高企业管理效率的关键因素,是现阶段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个特殊而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以优秀传统伦理文化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文化力也成为企业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表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