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山老区农村党员数量与质量研究成果

山老区农村党员数量与质量研究成果

时间:2023-12-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十三章对优化山老区农村党员数量与质量问题研究史小林一、山老区农村党员队伍的基本状况及存在问题截至2010年底,阳城县共有基层党组织1208个,其中农村党(总)支部467个。但我们认为这一比例结构比较适当,既反映了阳城县作为革命老区的特定优势,同时也是近几年来阳城县各级党的组织始终坚持从实际出发,创新基层党组织建设,党员队伍的数量、质量与结构都发生了可喜变化的结果。其三,党员意识淡化。

山老区农村党员数量与质量研究成果

第十三章 对优化山老区农村党员 数量与质量问题研究

史小林

一、山老区农村党员队伍的基本状况及存在问题

截至2010年底,阳城县共有基层党组织1208个,其中农村党(总)支部467个。共有党员23992名,其中建制村党员13845名,占农村党员总数的78.46%,占全县农业人口(310479)的4.46%。这与全国67415万居住在农村的人口中,共有党员2442.7万,占3.6%相比,似乎偏高;但与全国总人口137053.7万中,共有党员8026.9万,占5.86%相比,又似乎偏低。但我们认为这一比例结构比较适当,既反映了阳城县作为革命老区的特定优势,同时也是近几年来阳城县各级党的组织始终坚持从实际出发,创新基层党组织建设,党员队伍的数量、质量与结构都发生了可喜变化的结果。主要表现在:第一、农村党员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新鲜血液及时得到了补充;第二、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要求,农村党组织建设全面推进,覆盖面不断扩大,“十一五”期间全县符合组建党组织的48个非公有制企业,全部组建了党的基层组织;第三、农村党员队伍结构更趋合理,党员队伍的性别和学历结构不断得到优化。

“十一五”期间,阳城县大力实施“三培三带”工程,即:着力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农村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党员致富带头人培养成村干部,切实提高农村党组织和党员带头创业发展、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带动和谐新农村建设的能力。五年来,共发展农村党员1616名,其中:致富能手1292名,占到80%。45岁以下的3759名农村党员中,被培养成为致富能手的3196名,吸纳带动当地群众创业就业12780人。

根据有关数据以及基层调研情况,我们认为:当前阳城县农村党员队伍总体上是好的,素质较高,作风扎实,是一支靠得住、过得硬的队伍,但同时也要看到,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相比,还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农村党员队伍结构与数量不合理,缺乏干事创业的朝气

在农村党员队伍中存在着比较突出的年龄偏老、文化偏低、高素质党员偏少的“三偏”现象。近几年来,阳城县委组织部积极采取指标倾斜、重点培养等一些相应措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由于多年矛盾的积累,这种“三偏”倾向一直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特别是党员老化问题更为严重。全县2000年、2005年、2010年的农村党员总数分别为15686名、16389名、17654名,45岁以下的分别为7018名、6674名、5894名,占党员总数的比例分别为44.74%、40.74%、33.39%,十年下降了十个百分点。建制村中的45岁以下的党员所占的比例更低,2010年建制村13845名党员中,其中45岁以下的4362名,仅占31.51%;55岁以上的农村党员6292名,占到了45.44%。从文化程度看,初中以下的9674名,占到了69.87%;从数量上看,建制村党员仅占全县党员总数的57.71%,而占全县农业总人口的比例就显得更低了,仅为4.46%。结构不合理问题的存在,加之农村繁重的劳动,以及系统性学习提升的机会几乎没有,使得大多数党员,特别是老龄党员停留在原有的知识水平和认识水平,对新知识、新事物知之甚少,工作方法和思维模式守旧,缺乏竞争意识和开拓意识,客观上使农民党员队伍缺乏应有的生机和活力。

(二)一些农村党员的党性观念相对淡薄,缺乏起模范带头作用的意识

主要表现在:其一,党性意识不强。有些农村党员对党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根本宗旨,特别是党的性质、党员的权利和义务等基本理论知识学习不够、知道不多、理解不深,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有所动摇、有所丧失。不能正确分析和认识农村改革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认为理想太遥远;对党内一些消极腐败现象以偏概全,看不到主流,时常宣扬“世风日下,今不如昔”的理念。特别是对于群众对党以及党的组织发表的不满言论,不但不能作出正确解释,甚至于随声附和。还有的党员只要个人利益不要集体利益,只想群众尽义务,不为群众搞服务,个别的农村党员干部利用职权为自己谋取私利,处事不公道,办事不公正,想个人多想群众少,对群众的困难不关心、不帮助;有的方法简单、作风粗暴,引起了群众的强烈反感,党群干群关系紧张;有的攀比思想严重,不是比工作,比贡献,而是比资格、比待遇。其二,组织观念淡化。有的党员只要权利不要义务,只要自由不要纪律,“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对党组织的各项决议、决定,有利的就执行,没有直接利益的就不执行;有的不积极参加组织生活,甚至向党组织开展的活动也讲价钱,要报酬,甚至明顶暗抗。还有一些老党员倚仗资格老,干脆不参加组织生活,不服从党组织的安排,不及时参加学习,对国家、集体和社会公益事业漠不关心。特别是每逢农村支村两委换届选举的敏感时期,一些落选的村党员干部,对现任支部工作不支持,对支部安排的工作不去做,甚至带头上访,做出了一些违背组织原则和党纪法规的事。其三,党员意识淡化。一些党员没有光荣感和责任感,感觉与群众没什么两样,把自己混同与一般群众;有的经不住金钱利益的诱惑,不该说的话说了,不该做的事做了,不该拿的东西拿了,在群众中造成了不良影响;有的党员自身模范作用差,斤斤计较个人得失,不能起示范带头作用,体现不出先进性。这些都不仅影响党员干部自身模范作用的发挥,也影响了支部班子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客观上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消极的作用。

(三)一些农村党员缺乏致富本领,“双带”作用难以发挥

相当一部分农民党员的素质与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很不适应,他们想问题、做事情习惯于老一套,满足于“三饱一倒”,不思进取,小富即安,不富也安,安贫守穷,缺乏带头致富的积极性和光荣感;有的虽有致富的愿望,但因文化程度低、年龄不占优势,对新知识、新技术接受能力不强,致富路上一遇到困难就退缩,反而埋怨社会、不满领导;有的面对农业结构调整与激烈的市场竞争束手无策,无所适从。从调查的情况看,不少的农村党员特别是偏僻山村的党员,以及年龄大的党员,家里的经济条件和日常生活还不如当地的普通非党群众,因而被人瞧不起,当然就根本谈不上在致富路上起带头作用的问题,失去了在农民群众中的号召力和感召力,党员在新形势下的“带头”和“带领”作用成为空谈,严重影响了农村党组织的先进性。

(四)农村优秀青年数量日趋减少,党组织发展的后备资源短缺

据统计资料,现在农村中60%以上的优秀青年人才通过升学参军、外出务工经商等途径,从刚成年开始就离开家乡外出打拼,许多青壮年劳动力也大部分时间在外打工,留在村里的大都是妇女、儿童和老人,被群众戏称为“386170”部队。这种状况造成了许多农村“发展党员无苗子可选、选拔干部无人才可用”的窘迫现象。这种要求入党人数减少的状况,使农村基层党组织面临着后继乏人的危机,一定程度上将使未来的农村党员队伍更加缺乏活力源泉和质量保证。另外,在党员发展上存在的城郊农村好于边远山区、先进典型村好于贫穷落后村的不平衡现象,使许多“老、少、边、山、穷”地区几乎成了党员发展和发挥作用的“沼泽地”,急需引起各级领导重视和未雨绸缪。

二、优化山老区农村党员数量与质量的对策措施(www.xing528.com)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必须具备质和量两个规定性,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党员数量的多少标志着党的存在和发展的范围、规模,但真正决定党的性质的,不是党员的数量,而是党员的质量。结合当前山老区农村的实际,对解决农村党员年龄偏老、文化偏低、高素质党员偏少的“三偏”问题,实现农村党员数量与质量的进一步优化,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通过创新选任方式,以一批优秀农村支部书记领头干事创业的表率行为,改善山老区农村党员在数量与质量上的不足

阳城县河北镇史山村是个偏远的小山村,长期以来,几百口人守着人均几亩贫瘠的口粮田靠天吃饭,村组干部缺乏市场经济意识,自己致富尚且困难,更不用说带领群众致富和发展地方经济,要办一点事情还得向群众摊派,根本谈不上什么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2008年,镇党委打破原来“羊群里选骆驼”的模式,放宽视野选干部,将该村多年在外经商的企业家吴双龙请回村担任村委主任,后又接任支部书记。不到两年时间,村里的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原来破烂的支部院成了漂亮的小楼房,原来泥泞的村间小路变成了干净的水泥路。投资300多万元建起了现代化的养鸡场,村民就近就业成了现实。支部还是那个支部,党员还是那么几个党员,群众还是那样的群众,但因为有了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村党支部在短短几年时间从一个后进支部脱胎换骨,成为了多次受到县委、镇党委表彰的红旗支部。

阳城县类似史山村这样打破固有模式选任支部书记的村还有很多。这些村的发展条件各有不同,有的地处城郊,条件优越;有的地处山区,环境恶劣,在由后进村、乱村变成先进村的蜕变过程中,无一例外地是因为选准了一个有致富能力的支部书记,把陷入困境的支部拖出了泥淖,点燃了党员群众的希望,带出了一支能征善战的党员队伍。活生生的例子带给我们的启示是:村党支部书记是落实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农村发展的基层组织者,是带领农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带头人,是基层党组织的主要负责人,是村级党组织发挥作用的关键。一个地方农村党支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如何,不仅直接影响到农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而且影响到党在农村的执政地位。因此,必须结合新形势下的新任务要求,进一步创新农村支部书记的选任方式,打造一批靠得住、有本事、善共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农村支部书记队伍,通过“车头”的示范带领作用,带动整列“火车多拉快跑。

要把农村支部书记队伍打造成为带领群众致富的领头雁,服务群众的排头兵,基层组织的领头羊,党员群众的主心骨,就必须以创新精神,抓住城乡党建统筹重要契机,探索出一条放眼全县干部队伍,多渠道选好配准农村支部书记的新路子。一是坚持标准“选”。对多年来换届选举工作比较顺利、党员群众民主法制意识较强、村内有党组织书记合适人选的村实行“两推一选”。在党员和群众推荐这个关键环节,注意加强宣传教育,明确候选人资格条件、推荐程序和步骤,引导党员群众从村民根本利益和本村长远发展出发,切实把符合条件的优秀人才选出来。二是公推直选“竞”。在党组织领导班子坚强有力、党员作用发挥好、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较快的村实行“公推直选”。采取村党组织提名、个人自荐、党员联名和村民代表联名推荐、召开党员和村民(村民代表)大会推荐等方式,推荐村党组织书记预备人选,由乡镇党委差额确定村党组织书记候选人正式人选。在竞选时召开村党员大会让候选人公开竞职演讲。由候选人围绕农村经济发展、带领群众致富等内容进行竞职陈述和承诺,对当选村党组织书记的竞职承诺存档备案,并在村务公开栏公布,接受党员和群众监督。三是依托地缘“引”。为进一步打破地域和身份界限,拓宽选人渠道,切实把政治素质好、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能力强、群众公认的优秀党员选拔到村党组织书记队伍中来,在集体经济比较薄弱但具备一定发展潜力、村内没有党组织书记合适人选的村,把从本村出去的大中专毕业生退伍军人和本村在外地、县城有经济能人致富能人聘请回本村任职。同时探索以县或乡为单位公开选拔村党组织书记的新途径。四是因地制宜“派”。对经济基础较差、班子软弱涣散、村内没有合适人选的后进村,加大选派县、乡机关干部到村任职力度,重点从县、乡后备干部中选派村党组织书记。选派干部在村任职期间与原单位工作脱钩,身份、级别、待遇不变,保留原工作岗位。对其定期进行考核,考核优秀、任职村发展变化较大的,给予表彰奖励,具备条件的优先提拔使用。几年来,阳城共下派干部担任村支部书记、第一书记的共32名,先后涌现出凤城镇岳庄村梁东亮、北留镇史山村的刘小江等受中央、省市表彰的先进模范。五是结合实际“联”。对那些山区农村人口外迁多、党员发展难、村干部选拔难、党组织、党员发挥作用难的“一多三难”的村,功夫就要下在借力借智上,要下在“挂靠联姻”上,即:要打破传统的以建制村为单位设立党组织的方式,采取撤小并大,集中连片方式设立联合党支部、穷村党支部直接并入强村支部等种种措施,准确地将自己一村人嫁出去,找个强村支部书记为我所用,实现合作与互利共营的目标。目前,阳城县共有14个联合党支部,润城镇润城村人多地少、资源缺乏,但经济实力雄厚。董封乡西哄哄村地处大山深处,封闭落后,但却有得天独厚的优质矿泉水资源和大量天然七彩石。2007年两村联合组建党组织以来,优势互补,共谋发展,两村党员群众携手互助,共集资1400万元,在西哄哄村建起了矿泉水厂、七彩石加工厂、40亩苗圃基地和特色旅游景点,新增就业岗位300多个,党组织联建让两个村的党员群众都得到了实惠。

(二)通过创新教育方式,以有针对性的教育培训改善农村党员政治素质不高和缺乏致富、带富本领的问题

农村党员是带领农民脱贫致富的领头雁,其综合素质和思想境界直接影响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加强农村党员教育,充分发挥农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使广大农村党员干部真正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的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是巩固党在农村执政地位的重要环节。新时期的农村党员教育,要重点突出及时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三个特点,敢于触动党员的思想,贴近时代、贴近实际、贴近工作,避空谈,重实用,讲实效,以求实现内容与方法、要求与手段、任务与目标的有机统一。

按照这些标准,探索农村党员教育“五个结合”新模式势在必行:一是探索基本教育与分类教育相结合的新模式。基本教育主要是关于党的性质、宗旨、任务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教育。分类教育指的是针对农村党员文化程度、认识水平和职业需求参差不一的实际,选定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层次分明、重点突出、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如对新党员和青年党员,应着重进行党的基础知识、理想信念和优良传统教育,进一步让他们从思想上入党。对中老年党员,应着重进行新形势、新政策、新理论教育,使之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切实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二是探索集中教育与分散教育相结合的新模式。针对体制变更以后,农村的各种经营活动相对分散,党员流动性大,集中党员开会和学习比较难,因而要善于将党员教育活动分散到党支部或党小组进行,这种教育方法能够适应新形势下农村党员分散不定的特点,教育的效果比较明显。同时,为了保证农村党员能系统地学到更多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县、乡、村三级组织要制定出党员教育长期规划,定期组织党员分批次集中起来到乡镇级以上党校进行轮训,以保证每个党员对党的知识掌握的系统性。三是探索规范化教育与一体化教育相结合的新模式。把党员教育的总体任务转化为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具体指标,包括培训测评合格率、党员评议合格率、后进转化率、违纪违法降低率、文明单位率等,并把这些指标按目标管理的方法分解到各基层支部和党员,变“软任务”为“硬要求”,切实提高各级党组织规范化管理党员教育工作的程度。与此相结合,同时抓好“一体化”,力求达到两个“融为一体”,即:把学理论同学科学种养知识融为一体。轮训党员时,既开设政治理论课程,也开设科技信息、农业技术课程;既使党员学到党的基础知识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又学到生产上的实用知识。把“理想、责任、能力、形象”教育与发展农村经济教育融为一体,既使党员进一步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牢记当好排头兵的责任,增强为群众服务、带领群众加快发展的能力,树立求真务实、艰苦奋斗的良好形象,又使党员学到科技知识和经济知识,在发展市场经济中想在前、干在前、走在前,成为农村勤劳致富的带头人。四是探索传统教育与创新教育相结合的新模式。党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对开展党员教育形成了一系列的好传统、好做法,应该继承和发扬。

同时,又要根据形势发展的客观要求及党员队伍结构的变化情况,大胆注入新的内容。在教育中,坚持民主平等的原则,变“居高临下”的说教为互教互学,变单向灌输为双向交流,开展讨论、对话、竞赛等互动式和开放式教学活动,让党员在同各种各样的观点和形形色色思潮的接触中增强识别是非的能力和对腐朽思想的免疫力;坚持教育形式的多样化,善于运用广播、电视、录音、光盘等手段和文艺汇演、理论讲座、专题报告会、参观学习等形式,开展形象、直观的教育,做到寓教于乐,增强党员教育的科学性、趣味性、知识性、生动性及感染力。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逐步建立远程教育系统和数字化图书馆。条件许可的地方可立足党校系统现有的远程教育培训基地,与相关高校、科研院所联网,建立全国联网的党员学习网,最大限度地共享培训资源,以弥补师资和场所不足的缺陷,提高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效能。五是探索先进典型教育与反面典型教育相结合的新模式。开展“请理想崇高者谈理想、请守纪模范谈纪律、请廉洁公仆谈廉洁、请道德雅士谈道德、请先进工作者谈事迹、请社会实干家谈经验”的“六请六谈”等正面教育活动,用看得见、摸得着的模范人物及其先进事例激励党员。同时,我们还可通过反面典型现身说法或组织党员观看警示电教片等形式,对党员开展警示教育。通过正反两方面教育,促使党员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筑牢反腐防变的思想防线。润城镇党委探索携手晋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开办厨师、美容美发、装潢、电工等十多个专业技能班教育新模式,三年下来,共有1000多名创业无路子,就业无技术,学业无资金的“三无”党员群众实现了就业或创业。町店镇党委探索把现代化的远程教育手段引入到合作社、基地、党员和农户之中,创建了“教育站点+基地+党员+农户”、“远程教育+专家辅导+基地实践”等学用模式,取得较好的效果。

(三)通过创新组织活动方式,以别具特色的活动载体改善农村党员管理难和发挥作用难的问题

阳城县在创先争优活动中,积极探索对基层党员实行星级化管理这个载体。实践证明,对基层党员,特别是农村党员实行星级化管理能够有效促进不同层次、不同类别、不同年龄段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的发挥。一是要求每名党员对照星级标准,结合自身实际,作出具体“岗位履职承诺”,并进行张榜公示,接受群众监督。二是党员以具体行动实践岗位承诺,每季度进行一次述职;基层党组织对党员日常表现定期记录写实,作为组织评定的重要依据;三是采取党员互评、群众测评、组织评定相结合的方式,百分制评定党员星级。达到三星级和四星级的党员,由各党(工)委授星表彰;达到五星级的党员由县委授星表彰。星级化管理使评定党员由“空对空”为“实打实”,给党员教育管理提供了新抓手。每位党员践诺后,都有了各自的“责任田”,干什么、怎么干、干成什么样,清清楚楚。史山村党支部书记感慨地说:“以前,党员只要不犯错误,就算称职;如今,党员只要履行不好岗位职责,落在别人后边,就算不称职,哪个党员都得憋着劲干。”芹池镇共有农村党员653人,其中无职党员557人,占党员总数的85.3%以上。为此,芹池镇把开展有职党员“岗位承诺”、无职党员领岗定责活动作为党员星级化管理的主抓手,灵活设岗、依岗承诺、定期考核,开创了“党员人人有岗位,立足岗位争先进”的生动局面。阳陵村无职党员李书庆、张世红认领“劳动致富岗”后,投资300余万元,新建了采沙场和水泥管厂,安排村内剩余劳力40余个,并与贫困户李家瑞、张改花结成帮扶共富对子,使他们走上了致富路。油坊头村无职党员吕如林在认领“社情民意收集岗”后,通过组织农民群众收看远程教育养鸡视频,感觉群众对养鸡产生了浓厚兴趣,及时向村里提出了兴建蛋鸡养鸡场的致富思路,党支部在充分进行调研、科学分析市场的基础上,通过“四议两公开”法议事,决定投资500余万元,兴建10万只规模现代化蛋鸡养殖示范园区,促进了群众增收。经济落后的南宜村党支部,15名无职党员在认领岗位后,积极建言献策,筹集资金60余万元,实现了户户通水泥路。

(四)通过创新党员进出口机制,以加快农村党员吐故纳新步伐改善农村党员队伍结构不尽合理的问题

一要严格落实发展党员工作责任制,严把发展党员“入口关”。在推荐发展对象上探索“三为主”,即发展对象在年龄上以35岁以下为主,在文化程度上以高中以上为主,在能力上以科技示范带头人和致富能手为主,力争通过几年的努力,使党员队伍年龄结构趋向合理,文化结构明显改善。在确保发展党员质量上,必须追究发展党员责任人的“三项责任”。对入党介绍人没有如实向党组织汇报发展对象真实情况,致使发展党员工作出现错误的,追究其失察责任;对确定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吸收预备党员和预备党员转正不按发展党员程序办事的,追究党支部书记的渎职责任;发展党员手续不全、政审不严和违反规定发展党员及党委没有按时召开党委会研究的,追究分管书记和组织委员的失职责任。近年来,阳城县为保证农村发展党员工作体现出民主、竞争、择优、公开透明特点,探索建立了“群众推荐、党委考察、支部票决、全程公示”的农村发展党员新机制。以群众推荐,把好民意关口;以党委考察,把好政审关口;以支部票决,把好民主关口;以全程公示,把好监督关口。民主、公开、竞争走进了新机制,使农村优秀人才、群众信得过的人才走上展示才华的舞台,改变了过去农村发展党员“党支部书记点人头,村里党员举拳头”做法,彻底断了那些把入党作为“卡”人手段的一部分有不健康思想的支部书记的念想。新机制推行以来,全县共发展农村党员2039名,其中,35岁以下的、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有一技之长的,分别比2005年提高了1.38%、2.04%、17.4%。党员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一批素质高、能力强、威信高的优秀分子加入了党组织,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二是探索建立党员告诫转化制度,增强农村党员的自勉意识。“党员告诫转化”制度建立在民主评议结果的基础上,对存在严重问题和不足党员,经村党组织核实形成书面调查材料报乡镇党委,由党委对村党支部上报需告诫的党员的材料进行进一步调查核实,研究确定告诫对象名单,并下达告诫转化通知书,由党支部明确2名正式党员与被告诫对象结成帮教对子,明确帮教目标,帮实帮教措施。告诫对象接受帮教并按期改正的,经支部全体党员评议,支委会研究后,形成书面材料报党委,申请解除告诫,党委研究后,下发解除告诫通知书,不能按期改正的,继续对其实行告诫,一年内连续两次受到告诫并未转化的党员,结合民主评议党员工作定为不合格党员,作出劝退、除名等处置。三是要探索党员退出机制,畅通农村党员队伍的“出口”。要做好处置不合格党员工作,首先必须探讨新形势下不合格农村党员的标准是什么,除党章规定的标准外,具体细化到各个村支部标准又是不同的。标准制定既要符合实际情况,又防止成为某些支部书记打击异己的新手段,引发新的不稳定因素。因此制定不合格农村党员标准,既要充分考虑现实问题,又要适当涵盖新形势下可能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制定的标准要广泛征求党内外意见,得到绝大多数党员和群众的普遍公认。其次要探索改进民主评议党员的方式方法。应积极尝试新路子,如实行“两票制”评议,即党内与党外相结合,由党员评议票加上群众评议票来综合评定党员是否合格,这样可以提高评议工作的准确性。最后,对评议认定为不合格的党员要进行批评教育,要求限期改正;经教育仍不改正的,劝其退党;拒不退党的,予以除名,以纯洁党员队伍,始终保持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作者系中共阳城县组织部部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