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当代中国建筑领域伦理失语现象观察与反思

当代中国建筑领域伦理失语现象观察与反思

时间:2023-12-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代中国的建设不断遭受着来自伦理层面的质问和批评。如果结合“现象观察一”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建筑界所面临的困惑与西方有着某种意义上的“同步”,亦即,这些问题在建筑领域体现出一种世界范围内的共性。

当代中国建筑领域伦理失语现象观察与反思

0.2 现象观察二:当代中国建筑领域伦理失语

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推进和经济腾飞的步伐,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及其建设量是惊人的。在繁荣背后,各种矛盾不断凸显。一方面,巨大的建设成就极大地改变了我们城市的面貌,也重新塑造着人们的生活;另一方面,由建设速度所掩盖的破坏和诸多不协调,甚至是正在产生的新的落后、新的差异和新的对立,也日益成为公众瞩目的焦点。当代中国的建设不断遭受着来自伦理层面的质问和批评。(图0-2~图0-4)

img2

图0-2 某境外事务所设计的上海人民大厦。具有典型的“商业性”与“政治性”相结合的创作意图

img3

图0-3 故国家园的消逝。拍摄于同一角度的北京城鸟瞰。(上图摄于1912)

img4(www.xing528.com)

图0-4 厦门思明区的拆迁。大量的城市公正问题由此而生或由此显现

李泽厚先生指出:人类文明史表明,社会存在的“本体”(工具——社会本体)的改变先在思想领域,继而在习俗、政治、法律各个领域,必将引起连锁的变革。由于现代大工业社会的来临,科学技术、生产力、生产方式的巨大改变,中国传统的“宗教、政治、伦理三合一”,亦即社会性道德与宗教性道德相交融的伦理格局,不断面临新的挑战。从戊戌到五四是第1次,20世纪80年代至今是第2次。建立在现代化的工具——社会本体之上的、以个人为基础、以契约为原则的现代社会性道德,对上述传统的“三合一”、“两交融”开始形成巨大的威胁和破坏[14]。因之新旧道德观念的冲突斗争,社会行为中的无序混乱,内心世界的矛盾重重,思想理论的含糊杂乱,形成了今日所谓“道德危机”、“信仰危机”的症候群。其具体表征为:权大于法、利重于义、德屈于情。

与我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社会状况相比,上述现象的共同根本在于一种信仰的淡化或丧失,或者是一种统一意识形态的残破。显然,这类问题的解决已超越了法律的职能,而需要寻求一种伦理化的解决方案作为前导与辅佐。

在这样一种宏大叙事中的伦理失语状态下,当代中国的建筑领域无可避免而且更加突出地表现出了这一系列的时代症候。东南大学朱光亚教授在南京大学作过以《海德格尔之梦》为题的学术演讲。他在演讲中指出了中国当代建筑设计界所面临的8点现状:(1)视觉作用前置;(2)模拟取代体验;(3)建筑语言左右建筑师;(4)建筑师自身被解构;(5)时尚与包装成了商品;(6)权利、金钱、知识三维力场中建筑师的定位质疑;(7)价值主体的复杂化;(8)建筑学科定位的质疑。[15]朱先生洞察到中国建筑界所面临的困境,其主要表现是当前国内建筑市场上出现的职业行为活动规范的严重缺失,以及建筑学和建筑职业定向能力的模糊。

如果结合“现象观察一”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建筑界所面临的困惑与西方有着某种意义上的“同步”,亦即,这些问题在建筑领域体现出一种世界范围内的共性。事实上,这些问题的解决对于深谙设计手法的建筑师本身而言颇有力不从心、无能为力之感。另外,建筑学科自身也面临着“问题域”的枯竭[16],也有学者提出,今天我们正经历着一场“建筑的革命”[17]。总之,无论在职业实践上,还是在学科定向上,当下的中国建筑界常常面临着许多的尴尬和困惑。面对日益复杂的城市和建筑问题,我们已经习惯了技术的、经济的或政治的解决,是否该有伦理与道德的解决方式呢?

现代主义建筑运动先驱的社会主义伦理关怀理想,到2000年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对于当代建筑伦理问题的批判及反思,建筑的伦理话语在一个多世纪前后似乎在诉说着相似的主题。在当代中国,无论是就建筑风格、建造技术而言,还是就市场运作而言,现代性无疑仍居于主导地位。当代中国建筑领域的诸多问题涉及多方面的因素,当有学者指出当代中国建筑还应补好现代主义这一课时,我们更多关注的是技术和建造层面,而似乎忽略了现代建筑发生和发展的伦理特征。新世纪西方建筑理论界对这一问题的重新审视,则为我们考察这一问题提供了契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