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道儒言论思想对照:楚魂

道儒言论思想对照:楚魂

时间:2023-12-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粥熊早于老子约500年,老子的言论显然继承了粥熊的思想,再加以发挥、改进、总结。现在为了进一步证明三子的继承关系,再将三子的主要精神和重要言论分条叙述,并加以对照如下。

道儒言论思想对照:楚魂

54.道儒言论思想对照

前《鬻子》列为道家之首,并云:道家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这些特点也正是《老子》主要内容。粥熊早于老子约500年,老子的言论显然继承了粥熊的思想,再加以发挥、改进、总结。晚于老子10多岁的孔子[110],又“问礼于老子”,可以明显看出:道儒思想体系同出一源于鬻熊,在春秋一脉相承,同为一体。换句话说,楚哲学思想起始于粥熊,老子、孔子加以继承。现在为了进一步证明三子的继承关系,再将三子的主要精神和重要言论分条叙述,并加以对照如下。

(1)“仁”的传播

“仁”这个词,是三子的学派所主张的最重要的道德原则,“仁”的基本含义是“爱人”。《说文》:“仁,亲也,从人、从二。古文仁从千心。”寓意博爱。

贾谊《新书·修政语下》,周成王问道于鬻熊。答曰:“为人下者敬士爱民,以其终身,此道,之要也。”又问使民富且长寿如何?鬻子答曰:君积于仁,吏积于爱,民积于顺,民免于四死而得四生,民可以长寿。还说:“除去天下之害,谓之仁”;“诸侯听狱断刑,治仁于人者,谓之文诛矣”。

老子继承了粥熊的哲学思想,也很重视仁。荆门郭店出土的老子竹筒,仁字书为“心身”,从心从身,出现的频率最高;而王弼注《道德经》本出现的仁字仅8次:“上仁为之而无以为”;“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大道废,有仁义”;“绝仁弃义”;“天地不仁,以万物为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111];“死而不亡者,寿”。仁字虽少,但是,《道德经》仁字的精华却常见。

孔子的《论语》中,有人统计,仁字出现有109次,如:“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颜渊》);“巧言令色,鲜矣仁”(《学而》);“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仁者安仁,知者利仁。为仁者能好仁,能恶人”(《里仁》);“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宪问》);“能行五者(恭、宽、信、敏、惠)于天下,为仁矣”(《阳货》);“仁者寿”(《雍也》)等等。

仅以一个仁字来看,始于粥熊,约500年后老聃继之,孔子又问礼老子,在《论语》中更发挥“仁”的精髓。

关于“仁”,老子、孔子相继发挥,其传播极深远。基督教中有一“黄金律”,就是圣经耶稣一句箴言——“无论何事,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因为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其意义是指,这句话像黄金一样的珍贵。西方世界中“黄金律”很流行,这句箴言简而言之是“爱人如己”。正如《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忠恕之道。

(2)三子对三代的观点也是一致的

鬻子:

“昔者五帝之治天下,其道昭昭若日月之明然,若以昼以夜然。舜禹以上而已矣”(《鬻子》);又“禹之治天下也……得七大夫以佐其身,以治天下而天下治”;“汤之治天下也……得七大夫佐以治天下,而在下治二十七世,积岁五百七十六岁至纣”。粥熊不但颂扬五帝之治若日月之明,还举出汤至纣有27世、积岁576年的统计数字。在我国浩瀚的古籍中,能举出此数仅此一例,与《竹书纪年》出土的数字629年更接近“三代工程”的554年。[112]

老子:

五千言中未见五帝的尧、舜、禹、汤等名称,而以“圣人”泛指,据统计王弼《道德经》出现“圣人”23次。

孔子:

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论语·尧曰》)

禹,吾无间然矣。

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美夏禹之功德)(《论语·泰伯》)

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论误·颜渊》)

(3)关于道德

鬻子:

君子不与人谋之则已矣,若与人谋之则非道无由也。(《群书治要·鬻子》第18页;逄行珪《鬻子》)

凡人者,若贱若贵,若幼老,闻道志而藏之,知道善而行之,上人矣;闻道而弗取藏也,知道而弗取行也,则谓之下人也。(《新书·修政》六《鬻子》)

老子: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容乃公,公乃王,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为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有精似真,其中有信。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以抢阳,冲气以为和。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孔子: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也。(《论语·里仁》)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

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卫灵公》)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

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已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以惠,其使民也义。(《论语·公治长》)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

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论语·泰伯》)

克己复礼为仁,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颜渊》)

刚、毅、木、纳,近仁。(《论语·颜渊》)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生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4)关于善恶

鬻子:

知其身之恶而不改。(逄引珪《鬻子》二)

兴国之道,君思善则行之,君闻善则行之。君知善则行之,位敬而常之,行信而长之,则兴国之道也。(《新书·修政下》三)

行者善,则谓之贤人也;行者恶,则谓之不肖矣。

非非者行是,而恶恶者行善,而道谕也。(《群书治要·鬻子》)

人化而为善,兽化而为恶,人而不善者谓之兽。(逄行珪《鬻子》十三)

行者善,则谓之贤人也;行者恶,则谓之不肖也。(《新书·修政语下》六)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

老子:

善建者不拔,善抢者不脱。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

善之与恶,相去若何?

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也。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不争之德。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单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信信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孔子:

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论语·述而》)(www.xing528.com)

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论语·子路》)

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

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论语·里仁》)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颜渊》)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论语·颜渊》)

(5)关于生死

鬻子:

损盈成亏,随世(生)随死,往来相接,间不可省。(《列子·天瑞》)

故圣人在上则民免于四死,而得四生矣。(《新书·修政》七)

天下辟而万物生,万物生而人为政焉。不能生而无杀也。唯天地之所以杀人不能生。(逄行珪《鬻子》十三)

老子: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抱阳。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恒信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曰:坚强者死之徒也;柔弱细微,生之徒也。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恒;强大居下,柔弱微细居上。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

民之轻死,是以上求生之厚。

使民重死而不远徒。

死而不亡者寿。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孔子: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又问死)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论语·颜渊》)

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论语·颜渊》)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

仁者寿。

(6)关于强弱(刚柔)

鬻子:

欲刚,必以柔守之;欲强必以弱保之。积于柔必刚;积于弱必刚;积于弱必强。(《列子·黄帝》)

自长非所增,自短非所损。(《列子·力命》三)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也,以其无以易之也。水之胜刚也,弱之胜强也。

强胜者不若己,至于叵己者刚,柔胜出于己者,其力不可量。(《列子·黄帝》二)

老子:

见小日明,守柔日强。

将欲弱之,必古(故意)强之。

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致(极)坚。

气至柔,能婴儿乎。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兵强则不胜,木强则兵,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孔子:

吾未见刚者……枨也欲,焉得刚。(《论语·公冶长》)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论语·述而》)

天下无道,小役大,弱役强。(《孟子·离娄上》)

(7)关于祸福

鬻子:

观其所积,以知祸福之乡。(《列子·黄帝》)

发号施令,为天下福者,谓之道。(《群书治要,鬻子》,又见逄行珪《鬻子》十二)

观其所积,以知祸福之乡。(《列子·黄帝》)

老子: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休,孰知其极,其无正。

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儿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孔子:

攻乎异端,斯害也已。(《论语·为政》)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论语·泰伯》)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论语·颜渊》)

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子路》)

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

20世纪是中国科学考古世纪。科学考古开始于安阳殷墟的发掘,再经过甲骨文的研究,将中国的文明史上推了千年,证明商王朝的存在与司马迁的记录是正确的。20世纪下半叶,长江中下游两岸楚墓的发掘,出乎意外地发现长江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地下蕴藏着有高度文明的文化。20世纪末叶,我国“三代工程”的完成探讨了夏代约于公元前2070年开始和“楚学”的提出,使我国的文化学术百花齐放,不亚于近代欧洲的“文艺复兴”,预计新的21世纪将是研究楚学的高峰。“文艺复兴”是哲学、经济、文化等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而普及楚学也将是我国“文艺复兴”的领头羊。

新的学术与旧的道家、儒家的渊源关系及其哲学思想必须有深入的探讨,所以本节不厌其烦地引用鬻子、老子、孔子三子的言论进行对照比较,证明三子同出一辙,追根求源上溯到神农氏、祝融和三代。汉代学者曾伪托黄帝之名而另立“黄老”学派,其实黄帝在炎帝之后,粥熊又是炎帝和祝融的后裔。如其托称“黄老”,不如实称“粥老”为妥,粥老就是楚学的灵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