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别推卸做母亲责任给老师,母亲的责任要自己承担

别推卸做母亲责任给老师,母亲的责任要自己承担

时间:2023-12-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引言承担起做母亲的责任如果说世界是由上帝创造的,一定会有人表示异议,但如果说世界是由母亲缔造的,相信多数人都会赞同。母亲,是一切生命的给予者,是一切种族的延续者,更肩负着培养人才、推动文明发展的重任。但母亲从不这样认为,她给予了小爱因斯坦无限的爱和信任。在另外实验中,将出生不久的小猴与它的母亲隔离,单独饲养在一个物质条件很丰富的笼子里。

别推卸做母亲责任给老师,母亲的责任要自己承担

引 言  承担起做母亲的责任

如果说世界是由上帝创造的,一定会有人表示异议,但如果说世界是由母亲缔造的,相信多数人都会赞同。母亲,是一切生命的给予者,是一切种族的延续者,更肩负着培养人才、推动文明发展的重任。

一、母爱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最大动力

世界上没有一种爱可以和母爱相比,高尔基说:“母爱是世间最伟大的力量。没有无私的、自我牺牲的母爱的帮助,孩子的心灵将是一片荒漠。”可以说,母爱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最大动力。

世界上许多有重大成就的人,都得益于有一位称职的母亲。

提到科学爱因斯坦的成就,就不能不感谢他伟大的母亲,正是母亲的悉心抚育使爱因斯坦健康成长起来,更是她的耐心教育人类培养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

爱因斯坦的母亲非常重视学习,并鼓励爱因斯坦和他的妹妹在学校勤奋学习。母亲还鼓励爱因斯坦要尽自己所能探究、质疑世界。5岁时,母亲给了他一个指南针玩。他对针的摆动感到很好奇,对探究事物背后隐藏的世界发生了浓厚的兴趣。

爱因斯坦小时候常常提出一些怪问题,如:指南针为什么总是指向南方?时间是什么?空间是什么?这些问题在很多人看来是无法回答也无需回答的,因此别人都以为他是个傻瓜,看不起他。

但母亲从不这样认为,她给予了小爱因斯坦无限的爱和信任。

有一次,母亲带他到郊外游玩,别人家的孩子都在一起嬉闹,唯独爱因斯坦一个人默默地坐在河边。亲友们不安地问道:“小爱因斯坦为什么总是一个人发呆?是不是神经有毛病啊?”可爱因斯坦的母亲却十分自信地对他们讲:“我的小爱因斯坦没有任何毛病,他那不是发呆,而是在沉思,他将来一定是位了不起的教授。”

母亲用她的双手将爱因斯坦推上了科学的巅峰,爱因斯坦则用他的智慧将世界推向了一个新的时代。

有句话说得好:推动世界的手是摇摇篮的手,母亲的素质决定了世界的未来。在伟人们促进时代进步的同时,我们不能忘记、更不能忽略那一双双在他们身后默默支持的手。

从心理学角度讲,母爱对儿童形成良好的性格有重要作用。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如果儿童在从出生到2岁时能够得到父母细心周到、无微不至的关怀,儿童就会对周围的人产生信任感,否则就会有不安全感。他进一步认为,儿童由于得到母爱而产生的信任感是形成健康性格的基础。

西方的心理学家曾进行过这样的实验:

将小猴与其母亲分开,将它放在一个笼子里。在这个笼子里,有两个假的人工制成的母亲,一个是铁丝制成的,身上有一个奶瓶,另一个也是铁丝制成的,只是外面用绒布包上了,研究人员观察小猴会去找哪个“母亲”。结果发现,小猴只有在饿的时候才去找有奶瓶的那个妈妈,等吃饱以后,就回到没有奶吃、用绒布包着的那个“妈妈”身边去。

这个实验说明,对于猴子来讲,也并不是有奶便是娘,猴子也是需要母爱的。

在另外实验中,将出生不久的小猴与它的母亲隔离,单独饲养在一个物质条件很丰富的笼子里。一年后发现,这个失去母爱的小猴表现出了情绪不稳定、不合群、畏缩、攻击性强等特点。母爱被剥夺的雌性动物成年后生崽,对幼崽也缺乏母爱。

在人类的世界里,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有人观察发现:即使孩子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如果缺乏母爱,大都也会表现出冷淡、孤僻、性情粗暴、攻击性强等不良性格特征。为了孩子能够健康地成长,妈妈需要向孩子施予无私、无人可替代的爱。

现实生活中,有的家庭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地工作,孩子往往不能得到正常的母爱;有的家庭,父母虽然与孩子住在一起,但由于种种原因父母整天忙于工作,无暇与孩子待在一起,孩子也得不到母爱;还有的家庭,虽然父母与孩子天天见面,但由于父母的教育方式不当,孩子仍然得不到正确的母爱。

我们要告诫这些母亲,母爱应该是无条件施予的,只要有利于孩子成长,母亲就应该努力给予孩子所需要的爱。这种爱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口头上的,更要靠实际行动去体现。爱孩子,才能更好地引导孩子走向成才之路!

二、妈妈不能把自己的职责推给老师

人的成长和教育自家庭开始。家庭是孩子学习如何与他人相处的地方,学习什么是亲密的情感,什么是自我的感受以及如何表达;父母则示范什么是可以接受的,什么是必须禁止的……正如《联合国宪章》宣布的理想精神——家庭应该有利于充分而和谐地发展孩子的个性,特别是在和平尊严、宽容、自由、平等和团结的精神下,抚养他们,让孩子在幸福、亲爱、祥和的气氛中成长。

但遗憾的是,家庭教育又是最容易出错的地方。目前的教育模式分别由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大支柱支撑,后两者已经有了较为现代化的环境、科学的指导和法律规范,只有家庭教育还处于自发状态。(www.xing528.com)

首先,我们的父母大多没受过专门的训练,我们从小接受的家庭教育更多的是在生活中流传的观念:居高临下地对待孩子,以“家长”自居,“你是我生的,你得听我的”,“棒打出孝子”,“不打不成材”……无论是我们小时候,还是长大恋爱成家,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除非我们有自觉学习的意识,很少有人会对我们说怎么做父母。没有经过专门为父为母训练的我们,在教育孩子上难免会出错。

其次,父母与孩子间有天然的情感联系,特别是母子一体,母亲对孩子自然会产生期待,把自己没实现的、没做成的,都转而寄期望于孩子来完成。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容易使家庭教育不切实际。

最后,由于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是学校教育,有些父母忽略了自己的教育职责,把责任更多地推向了学校和老师。

随着早教观念的不断深入人心,很多年轻妈妈都听取各种专家、老师的意见,将孩子送进各式各样的早教机构,接收五花八门的早教训练。但事实表明,这些早教方式并未取得很好的成效。科学研究发现,不管是那些“小学化”式的超常教育,还是所谓的特长教育,既违背了婴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又脱离了孩子的天性和兴趣,不仅难以收到成效,还可能为孩子长远发展埋下隐患。

妈妈们不由得开始焦虑起来,一连串的疑问也随之产生:到底该把孩子送给谁去教育?谁才是真正的教育专家呢?什么方法是教育孩子最好的方法?

真正的教育专家不一定是拥有渊博学识、懂得很多育儿理论的人,但必须是最了解孩子、从心底深处爱孩子的人。常言说:“知子莫若母。”最了解孩子的人无疑是孩子的妈妈,她比任何人都清楚自己的孩子有哪些优点、哪些缺点、需要什么;从心底深处爱孩子的人当然也是妈妈,试问这个世界上还有哪一种爱比母爱更深沉、更伟大?所以说,妈妈才是教育孩子的最佳人选。

妈妈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庭就是最好的课堂,而生活则是最好的课本。正确的教育方法,需要妈妈在对孩子的长期观察和不断理解的过程中确立起来。妈妈与其带着孩子在幼儿园、特长班之间疲于奔命,不如和孩子一起做游戏,仔细观察一下孩子的言行,研究一下孩子在想什么,对什么感兴趣,特长是什么,有什么不足……然后,通过这些观察,总结出一个自己的教育框架,确立自己的教育方法。

这其中有一点非常重要,那就是妈妈一定要具备准确的判断力,能够分辨哪些方法适合自己的孩子、哪些方法可取、哪些方法应该摒弃。

我们都知道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孩子是我们家庭的希望与寄托。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母亲的言传身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育家福禄培尔曾说过:“国民的命运,与其说掌握在掌权者手中,倒不如说是掌握在母亲的手中。”因此,作为母亲——人类的教育者,一定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与素养,学会运用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更多地是用人格,用言传身教去影响子女。

家庭教育不是学校教育的翻版,不是简单的“家教”和督促孩子完成作业,而是要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衔接、相配合,共同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为孩子由一个自然人向社会人过渡做准备,为孩子获取谋生的本领、顺利就业做准备,为孩子终身幸福做准备。

千万别以为教孩子一定要靠什么专家、老师,因为最专业的专家就是妈妈自己!妈妈在面对孩子学习、成长的过程中,一定要认识到自己对孩子的职责,不能推卸责任。

三、妈妈要正确履行自己的职责

不恰当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会使孩子在心灵上受到伤害,在学习上克服不了困难,在道德上形成不良品行。这是教育孩子的失败,也是做妈妈的失职。

为人母者,一定要树立现代的家庭教育理念:孩子是终将独立走向社会的人,家庭教育的核心是教孩子学会做人,培养起在未来社会中生存和竞争的能力。良好的思想品德塑造是家庭教育的重中之重,一个人良好的品行、习惯,“律己”和“利人”最重要,有了这两方面品行,就一定是一个受欢迎、受尊重的好人。良好习惯的培养是家庭教育的奠基工程,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可以使人受益终身。

母亲不会教,不善于教是不行的。曾有人对某地115名死刑犯犯罪的原因进行了追溯调查,发现一个共同的特点:悲剧从少年时期就开始了。其根源往往是由于父母的溺爱、教育不当等原因所导致的。

人的一生中要接受很多老师的指导和无数朋友的帮助,但最早遇到的一位老师不是别人,而是妈妈,妈妈同时也是孩子最亲密的朋友。

有些妈妈十分认同“妈妈是孩子人生道路上的第一任老师”这个观点,因此处处以老师的姿态和孩子相处,但却忽略了做朋友的平等。她们总是像严格的老师一样要求孩子要这样做,不要那样做,应该学这些,不应该学那些。孩子虽然会因此而学到一些知识或懂得一些道理,但可能只是表面明白,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为他们对妈妈更多的是像对老师一样的遵从和敬畏,而少了一些亲近和平等。

有些妈妈甚至像“管教”一样,事无巨细,什么都管。她们虽然自己工作了一天很辛苦,但依然要看着孩子穿衣吃饭、看着孩子洗手洗脸,甚至看着孩子玩玩具……而且在“看”的过程中,还不停地唠叨、教训。最后搞得不但孩子不开心、缺少自信,妈妈自己也很疲惫。

专家指出,最优秀的妈妈不唠叨,没有过多的语言,只是用眼睛教育孩子;一般的妈妈是用嘴巴教育孩子,不会训练孩子,把教育变成了“叫”育;有的妈妈是用训斥甚至是拳头在管教孩子。方法不同,自然结果就不同,孩子的不同就源于此。在家里妈妈应尽量从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与孩子多交流,经常听听孩子的心里话,也可以试着在一些事上采纳孩子的意见,这样孩子的心与妈妈的心就会更贴近,感情就会更好,妈妈说的话也比较容易让孩子接受。

当然,有些妈妈过于偏重“做孩子的好朋友”这一观点,想尽办法能和孩子玩到一起,极端的表现就是处处迁就孩子,以物质来满足孩子的各种需要,最终导致对孩子的过分溺爱。这种情形往往会助长孩子的的骄横之气,目中无人、唯我独尊,稍不如意就会乱发脾气,更谈不上关心、体贴他人了。孩子的生活条件好了,“口袋”富有了,但他们对怎样做人的感悟却少之又少。

作为妈妈,应该把老师、朋友、母亲这三种角色相融合,教育孩子的时候,不忽视对心灵和情感的关爱,对孩子亲切、平等的时候,不忘记教育的责任。

美国语言学家斯特娜夫人有一则非常经典的比喻:“孩子的心是一块奇怪的土地,播上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播上行为的种子,就能获得习惯的收获;播上习惯的种子,就能获得品德的收获;播上品德的种子,就能获得命运的收获。”妈妈不经意的一句话,很可能让孩子终身难忘。如同播下的种子,花朵久开不败。我们常说,要“对孩子一生负责”,那就从现在开始,从小事开始,从每一句话开始吧!请你坚信:即使我们的孩子是普通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