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培养孩子健康心理,别推责任给老师

培养孩子健康心理,别推责任给老师

时间:2023-12-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重视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现实生活中有一些孩子表面看来好像很听话,学习成绩也不错,但情感淡薄、意志薄弱、性格脆弱,在德智体等方面发展潜力却极为有限。在这种条件下,即使家长意识到子女的心理问题,也不知道如何着手解决,有时因处理不当反而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甚至导致严重恶性事故的发生。要想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家长首先应了解到底什么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各种环境中,都能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培养孩子健康心理,别推责任给老师

重视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

现实生活中有一些孩子表面看来好像很听话,学习成绩也不错,但情感淡薄、意志薄弱、性格脆弱,在德智体等方面发展潜力却极为有限。

近几年来,我们不难发现:斗殴、偷窃、杀人、自杀等一桩桩青少年暴力事件常常出现在媒体上,在这个变化着的社会里,青春有时候让人觉得残酷异常。

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统计资料表明,近年,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全国公安部门的抽样调查也表明:在整个青少年犯罪中,18岁以下的青少年犯罪达80%以上。一组组的数据,一个个的镜头,让我们触目惊心。我们不禁要问:孩子们怎么了?他们有什么样的人格基础和心理特征?这些行为的背后到底存在着什么样的心理健康问题?

关注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不仅仅是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关注的问题,更是家庭教育应该思考的问题。

孩子的成长环境主要有家庭、学校和社会。其中,家长和家庭教育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和人格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信息时代的来临,一些全新的观念和生活方式正在极大地冲击着我们,而且以惊人的力量和速度改变着孩子的思维和行为方式。这就客观上要求家长和家庭教育要转变旧有的思路和模式,以适应新的变化。

然而,在当今的家庭教育中,家长却很少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而且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也十分缺乏。家长对孩子精神上的过度保护,如同身体上的过度保护一样,极大地降低了孩子自身的免疫力和抵抗力

令人不安的是,由于大部分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常识知之甚少,即使孩子已经出现明显的不良心理征兆,家长也不能及时发现,更谈不上给予重视和指导。在这种条件下,即使家长意识到子女的心理问题,也不知道如何着手解决,有时因处理不当反而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甚至导致严重恶性事故的发生。

要想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家长首先应了解到底什么是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各种环境中,都能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在这种良好的心理状态下,人不仅没有疾病,而且能够较好地适应外界环境,能够充分发挥自身潜在的能力。孩子不仅要注意生理卫生,还要注意心理卫生,这才能达到真正、全面的健康。

对于中国的孩子来讲,怎样才算是心理健康呢?综合国内外专家们的观点,结合我国孩子的特点,以中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例,心理健康的标准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着正常的智力

一个人的智力是不是正常,是一个人心理健康最基本的条件。因为,只有智力正常的人,才能进行正常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才能完整准确地认识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如果一个人连智力都不正常,还怎么要求他过正常的生活,并且还能够对世界有所认识呢?那么,一个人怎么样才算智力正常呢?(www.xing528.com)

一般人的智力发展水平可分三个等级:超常(智商130以上);中常(智商100左右);低常(智商在70以下)。前两个等级都属于智力正常,最后一个等级属于智力不正常,因而不具备正常人的心理机能。

二、了解自我、悦纳自我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体验到自己的存在价值,既能了解自己,又能接受自己,具有自知之明,即对自己的能力、性格、情绪和优缺点能做出恰当、客观的评价,对自己不会提出苛刻的非分期望与要求;对自己的生活目标和理想也能定得切合实际,因而对自己总是满意的,同时,努力发展自身的潜能、即使对自己无法补救的缺陷,也能安然处之。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则缺乏自识之明,并且总是对自己不满意,由于所定的目标和理想不切实际,主观和客观的距离相差太远而总是自责、自卑;总是要求自己十全十美,而自己却又总是无法做得完美无缺,于是就总是和自己过不去,结果是使自己的心理状态永远无法平衡,也无法摆脱自己感到的将会面临的心理危机。

三、接受他人,善与人处

心理健康的人乐于与人交往,不仅能接受自我也能接受他人,悦纳他人,能认可别人存在的重要性和作用。他们能为他人所理解,为他人和集体所接受,能与他人相互沟通和交往,人际关系协调和谐;在生活的集体中无孤独之感;在与人相处时,积极的态度(如同情、友善、信任、尊敬等)总是多于消极的态度(如猜疑、嫉妒、畏惧、敌视等),因而在社会生活中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较充足的安全。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总是与集体、与周围的人们格格不入。

四、有着稳定、乐观的情绪

情绪因素对于协调人与物、人与人的关系,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他的主导情绪一定是积极的、稳定的,并且会经常保持愉快、满意、开朗的情绪。因为这种心理活动会让人的思维敏捷、记忆力增强,也会让人充满信心,对未来充满希望。

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总是会生活在消极悲观、闷闷不乐中,精神状态也一定不太好,一直有这种情绪体验的人会对前途感到暗淡、渺茫,对自己丧失信心,反应也会相对迟钝。

一般来说,心理健康的人少有挫折感,偶遇挫折也能比较妥善地处理,并能在挫折中学习,把挫折变为动力。心理不健康者,就会自寻烦恼,即使遇到一点点儿小挫折,也可能认为是不可逾越的鸿沟。

五、热爱生活,乐于工作和学习

心理健康的人珍惜和热爱生活,积极投身于生活,在生活中尽情享受人生的乐趣。他们在工作中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个性和聪明才智,并从工作的成果中获得满足和激励,把工作看做是乐趣而不是负担。他能把工作中积累的各种有用的信息,知识和技能贮存起来,便于随时提取使用,以解决可能遇到的新问题,能够克服各种困难,使自己的行为更有效率,工作更有成效。

总之,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掌握科学的方法,明确教育的内容,注重教育的策略,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形成合力,才能真正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全面提高孩子的素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