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善用问题开启学生智慧之门:初探语文课堂中的提问艺术

善用问题开启学生智慧之门:初探语文课堂中的提问艺术

时间:2023-12-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孔乙己是因为偷窃被丁举人毒打致残后逐渐走向死亡的。学生不难找到原因——孔乙己好吃懒做,缺乏经济来源,有偷窃的恶习。学生可进而想到是由于孔乙己一生笃信科举,自视高人一等,以致缺乏谋生的技能。学生自然会想到有社会上的相关部门和周围人的帮助,也不会有孔乙己式悲剧的上演。至此师生共同努力找到了造成孔乙己悲惨命运的三大原因:自身性格的原因,封建科举的毒害和当时民众的麻木冷漠。

善用问题开启学生智慧之门:初探语文课堂中的提问艺术

善用问题开启学生智慧之门——初探语文课堂中的“提问艺术

胜山中学 代 强 郝 丹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绝不仅仅是知识的接收站、存储器,教师更不可能越俎代庖在课堂上唱独角戏,引导学生自主思维才是教学成功的关键,而问题永远都是思维的起点。 作为课堂“导演”的教师,在教学中提什么问题,怎样提问题,显然是一个十分重大的课题。从教6年来,笔者越来越强烈地感觉到:课堂设疑和提问,不仅是一项重要的技巧更是一门值得深入探究的艺术。

偶尔读到陶行知老先生的一句话:“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从教之初笔者深切地感受到了愚者的种种尴尬。 下面将曾经亲历的或所见的提问误区总结如下:

1.表面性提问:旨在追求热闹场面,往往要求一问齐答,表面热烈,实则空洞。

2.习惯性提问:教师将结论或看法和盘托出,以提问“是不是”“对不对”作结,形同口头禅。

3.提问过难:如一开篇就问学生“课文主旨是什么”“有哪些写作特色”。试想他们对课文的内容还没有感性认识,怎么能回答得上?

4.课堂提问缺乏趣味性、艺术性,提问太过于程式化,形式单调、呆板。

5.提问后仍以自己预定的思路为主,未能仔细倾听学生的回答,对学生的答案缺少评价、追问、激励,缺少互动。教师的未置可否,极易让学生产生挫败感。

6.提问后过于急于求成:发问后学生没反应,或作答偏差较大,老师马上代而回答,事实上演变成了教师的自问自答,严重削弱了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7.提问次数不够适度:提问并非多多益善,要根据教学内容而定,要掌握一个度。过多,学生易紧张而来不及思考,整堂课疲于应付;过少,则缺乏必要的启发,学生听课容易懈怠。

8.提问厚此薄彼:课堂提问常局限于个别“尖子”学生,成为少数人的游戏,成绩差或不善言谈的学生常常被忽略。

9.惩罚性提问:发现某一学生心不在焉,突然发问,借机整顿,久而久之学生视老师提问为畏途。

语文属人文类学科,对于一篇课文,学生在上课之前已有了既定认识,但这种认识往往比较感性或片面,语文课就是要让学生不停留在既定的认识上,转而深入挖掘文本,获得情感体验。因而语文课更呼唤学生的参与意识。课堂提问作为教师与学生最直接的对话方式,就是通过设置一系列问题情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把他们拉进文本。而以上的种种做法带来的最直观的危害就是扼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谈不上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了。那么怎样的课堂提问才是科学可行的呢?笔者认为,至少应具备以下几个原则:

1.指导性和启发性原则:问题要紧紧围绕教学目的,体现教材的重、难点,要能引起学生的思索,激发学生的质疑意识,要给学生“自己说话”和“说自己话”的权利,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2.可思性原则:所提的问题,力求难度适中,太浅显的不必问,太深奥的不宜问,难度较大的可分几步问。设问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知识面、能力,使他们回答问题时既可望又可即,每一个问题对于应答的学生都应属于“跳一跳就能摘到的苹果”,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中解决问题。

3.延续性原则:语文课是一个由多个紧密相连的环节构成的有机整体,是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这就决定了教师所提的问题整体上也应是一个连续性的整体。这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就所提的问题有一个宏观的预设,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又可以避免语文教学杂乱零散的弊端。(www.xing528.com)

4.适时性原则:课题提问要适时设问,随机应变。过早发问,会造成气氛紧张,学生内心茫然;过晚发问,学生不需要思考就能对答如流。教师要善于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问题的难度,切入的角度及提问的方式。

5.兼顾公平原则和因人施问原则:语文课属于课堂上的每一个学生,因此,教师在提问时切勿厚此薄彼,要给每一个学生答错问题的权利和得到老师肯定,获得成就感的机会。但在选择学生回答问题时,应因人而异:难度较大的由优等生回答,一般的由中等生回答,较容易的让差生回答,比较专业的问题让有这方面特长的学生回答。实践证明:因人施问,对培养各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对破除中差等生对提问的畏惧心理有很好的效果。

6.趣味性原则:提问要灵活多样,巧妙新奇,语言简洁生动。要引起学生的注意,就必须设计得巧妙有趣,像磁铁一样吸引学生。同时要经常变换提问形式,不能堂堂一个样。

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从内容上看语文课的确包罗万象,纷繁芜杂,这就决定了语文课提问的技巧也是不一而足,无穷无尽,但着眼点仍旧只有一个,即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激发其探索的热情。下面是笔者总结的几种课堂提问的应用策略,以供参考:

1.多层设问,化整为零:这一方法同样是应付课堂中那些艰深的问题。在学生思路无法打开时,教师不妨多层次,多角度地引导学生思考。比如在《孔乙己》中在分析造成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原因时,我们不妨可以把原因分成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孔乙己是因为偷窃被丁举人毒打致残后逐渐走向死亡的。为什么孔乙己会被毒打致残呢?学生不难找到原因——孔乙己好吃懒做,缺乏经济来源,有偷窃的恶习。教师可以进一步发问:什么原因让孔乙己好吃懒做,不能像正常人一样靠劳动谋生呢?学生可进而想到是由于孔乙己一生笃信科举,自视高人一等,以致缺乏谋生的技能。于是,我们便找到了孔乙己悲剧的深层原因——科举制度的毒害。 如果孔乙己生活在我们这个时代,那还会悄无声息、悲惨屈辱地死去吗?学生自然会想到有社会上的相关部门和周围人的帮助,也不会有孔乙己式悲剧的上演。于是,学生不难想到孔乙己所处的社会环境:周围短衣帮的嘲讽和冷漠,让孔乙己在笑声中走向灭亡。至此师生共同努力找到了造成孔乙己悲惨命运的三大原因:自身性格的原因,封建科举的毒害和当时民众的麻木冷漠。

2.化难为易,启发式提问:课堂提问不宜过难,但在引导学生文本细读的时候难免遇到拦路虎,对待这些艰深的问题就需要教师进行多方面启发,化难为易。比如,学习《愚公移山》这一课,讲到“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时问学生:“这两座山上有很多东西,有花草树木,有飞禽走兽,还可能有悬崖陡壁和飞泉瀑布等,为什么文章不写这些东西,而一开头就写山的高大呢?”学生如果答不上来,教师可再问:“本文的主要内容是移山,那么写山的高大和移山有什么关系呢?”如果学生仍答不上来,则进一步提示:“山越高大,移山就越困难,山的高大,是移山存在的客观上的困难条件,客观条件越困难,就越能看出人的精神和意志。大家可以想一想我们的筑路工人是如何修建青藏铁路的。”这样一提示,学生思路开阔了,也就理解了《愚公移山》一开头就写两座山的高大是为了显示愚公坚韧的意志,学生从中也受到了教育和启发。

3.巧设悬念提问:实践证明,设悬念提问往往可以造成教学的最佳心理状态,不仅可以唤起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体会作者的巧妙安排、情节的曲折变化,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浅显中见深刻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思考,而不是消极接受的读书习惯。譬如,笔者在讲授《大自然的语言》这课,在引导学生理解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时,为了激发学生对枯燥的说明性的探究激情,在阅读前先提出了“出行计划”的预案:桃花通常在三四月间开放,你若在五六月间仍想看到桃花落英缤纷的美景,你可以安排怎样的出行计划?大部分地区通常在十二月份真正进入冬季,但你若想在十一月份就提早领略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银装素裹的世界,你可以怎样选择出行计划? 另外品味这两句我们已学过的诗词:“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让学生体会这里蕴涵的物候差异,思考原因。这四个问题要么贴近大家的生活,要么学生比较熟悉的,很容易吊起学生的胃口,这样他们在阅读课文6~10的内容时就不会觉得兴味索然了。

4.抓关键词发问:关键词抑或叫做文眼。往往是进入文章深层意蕴的突破口,抓住关键词发问,是启发学生思维的重要方法。例如,在《藤野先生》这课中,开首一句便是“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教师可提问“这样”是怎样?引导学生对下面几段文字的阅读,也可以加深学生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特殊时代背景的理解。另外,“无非”是意义非常丰富的一个字眼,教师可以抓住“无非”一词发问,体会作者蕴涵其中的感情色彩,引导学生把握套篇作品中一次贯文的作者爱国主义情感。再比如《与朱元思书》这篇古文中,有这样一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教师可抓住“奇”“异”二字,提问学生:“与我们所见过的自然山水比较,富春江及浩岸山奇在哪里,水异在何处?”引导学生对全文优美的描写性文字展开形象思维

5.比较式提问:语文教学中的比较因素是很多的,仅阅读教学中就会涉及作者的比较、文体的比较、主题立意的比较、写作技巧的比较等。在教学中通过比较式提问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信息之间的横向联系,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养成思辨的习惯。譬如,在教习八年纪下册的《与朱元思书》这篇课文时,就可以联系八年纪上册的《三峡》设置问题。两文无论是写景的内容,还是写作的手法上都有很多相似之处。又如,九年纪下册《孔乙己》这篇文章,在认识孔乙己的形象时可对比《范进中举》中的范进这一形象。同为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两人的命运有怎样的相似点和不同点?相信在老师比较式提问的启发下,肯定能加深学生对“科举制度残害了大多数读书人的命运”这一结论的认识。

当然,课堂提问的技巧是无穷无尽的,我们所面对的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我们的语文课堂也应该是动态的。因此,真正行之有效的提问技巧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需要指出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做到单向发问是不够的,提问应起到投石激浪、推波助澜的作用,让学生在讨论中互问,与教师对问,这才应该是语文课的理想状态。

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大门的钥匙都毫无疑问是问号。”每一位教师在每一节课之前都应扪心自问:我手中的这些问号能打开学生智慧的大门吗?高质量的课堂提问,不仅是诱发学生登入知识殿堂的先导,更是促进学生去探索真理的动力,让我们共同行动去充实、完善这门教学的艺术。

参考文献

[1] 孙志云,《谈初中语文教学的课堂提问技巧》,2005.6.17.

[2] 张京苏,《浅谈语文教学中提问法的应用》,2006.5015.

[3] 魏伯河,《课堂提问艺术浅谈》,2003.1.7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