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吴阶平教授的性健康教育成果

吴阶平教授的性健康教育成果

时间:2023-12-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吴阶平教授还重视全社会的性健康教育,为在中国普遍开展性健康教育做出了多方面的贡献。性健康教育的重点虽在于青少年,但整个人口的其他组成部分也必须接受性健康教育,才能形成健康的社会性观念和文明的性行为规范。目的无论是青少年或是成人的性健康教育,都应该达到如下的目的:①普及性生理和性心理知识,消除性神秘、性愚味和性无知。中国进行性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建设中华民

吴阶平教授的性健康教育成果

健康教育

性健康教育 sexual health education  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目标的系统教育活动,进行关于性知识和性道德的教育,使受教育者具有科学的性知识、正确的性观念、高尚的性道德和健康的性行为。

沿革 19世纪后期,欧美开始出现有关性教育的论著,但是将性教育引入学校教育课程则是20世纪初期的事。美国的C. A. 摩洛医生提出,性行为轻率、混乱会使人传染多种性病。在他的积极活动下,促使美国于1905年成立了美国卫生与道德防疫协会,宗旨是以卫生、道德和行政措施来制止性病流行。摩洛还帮助一些学校开设卫生课,强调以宗教信仰的道德规范来约束性行为,目的是防止性病流行。1914年,美国国家教育协会呼吁重视性卫生教育的重要价值,要求在公立学校讲授性卫生知识。但是这些早期的努力都未能实现在学校开展系统的性教育。1957年,瑞典率先在公立学校设置性教育课。从60年代起,欧美国家普遍开始重视学校性教育。

中国在抗日战争前就有潘公展、张竞生等学者提倡过性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周恩来总理十分重视青少年的性教育,曾为此征求过吴阶平、叶恭绍等学者的意见,并在1963年夏向北京高等院校应届毕业生发表的讲话中阐述了对青少年进行性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没有可能实施性教育。在改革开放后的80年代,中国著名医学家吴阶平教授撰文系统地阐明了性教育的重要意义,强调指出性道德教育在性教育中的突出地位。他在《开展青春期性知识和性道德的教育刻不容缓》一文中明确提出:青春期教育对人一生的成就有极重要的影响,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不仅是关系到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而且是关系到国家前途、民族兴衰的重大课题。吴阶平教授还重视全社会的性健康教育,为在中国普遍开展性健康教育做出了多方面的贡献。进入90年代后,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肯定了上海在中等学校开展性教育的成功经验,并发文指令在全国中等学校开设青春期教育课。计划生育机构也越来越重视群众性的性健康教育。1994年,中国性学会成立,普及性健康教育作为该学会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为在中国普遍开展性健康教育创造了条件。

欧美国家在20世纪早期提倡的性教育都非常明确地把性的伦理教育放在突出的重要地位,密切结合宗教的性道德观念,旨在教育青少年接受性约束,不要有婚前性行为;宗教教义也告诫成年人忠诚于婚姻,不要有婚外性行为。随着60年代掀起的性自由浪潮,使社会的性道德观念变得极为淡薄,以至在性问题上的是非界限消失。在性自由思潮的直接影响下,中小学性教育课程的内容也发生了重要变化。有的国家在讲授性生理课时,着重讲解性器官和性交过程,指导使用避孕套;强调性是青少年应该得到自由满足的天性,谁也不应阻止青少年去追求性满足。有些国家则完全取消了性伦理教育,甚至连性道德一词也不再提及。亚洲的日本,原来以纯洁教育为名的偏重道德教育的学校性教育,到70年代也改名为偏重性知识的性教育。正如早就对这种变化感到忧心忡忡的西方有识之士所预料的那样,60年代以后的性教育已经成为唆使青少年过早进行性交的教育,并因此造成了严重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和终身幸福的消极后果。以美国为例,从80年代起,每年都有100万以上的少女怀孕,其中有半数会生下孩子,并因此中途辍学。1995年,1419岁的少女中有40%怀孕,每天有2756名女学生因怀孕退学和1340名少女分娩。据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报告,1995年,美国青少年因为性行为而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人数在继续上升。在2540岁这一年龄组中,艾滋病已成为第一位死亡原因,这些人中的大多数都是20岁以前通过性行为染上艾滋病病毒的。日本在70年代将纯洁教育改为性教育后,在19751985年的10年间,1019岁的少女人工流产上升131.1%。面对性自由对性教育产生的严重消极影响,美国中小学的性教育开始加强以推迟发生性行为年龄为目的的禁欲教育和性伦理教育,提倡尊重异性和对性行为后果负责。然而,由于整个美国社会的性自由现状和社会道德观念变迁,加上许多性教育教师本身存在性自由行为,不能以身作则,学校性教育已难于扭转青少年过早和过于轻率的性行为。

性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原本在于使青少年获得有利于身心健康发展的科学性知识,以帮助他们顺利地经受青春期的重要转折,最终是推迟发生性交的年龄,减少学生中发生性交者的比例。如果达不到这个目的,便是国际公认的失败。鉴于西方性教育严重失败的教训和80年代以来中国青少年中出现的性自由倾向,中国的性教育从国情出发,突出性道德教育在性教育中的主导地位,使性教育成为名副其实的性健康教育。性健康教育的重点虽在于青少年,但整个人口的其他组成部分也必须接受性健康教育,才能形成健康的社会性观念和文明的性行为规范。有了这样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学校的性健康教育才能获得成功的社会保证。

目的 无论是青少年或是成人的性健康教育,都应该达到如下的目的:普及性生理和性心理知识,消除性神秘、性愚味和性无知。树立对性的正确态度,既要改变谈性色变,又要防止性庸俗化。确立科学的性观念,认识性道德的科学内涵,以及与人类生存发展和个人生活的重要关系。重视性道德的价值,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的性文明传统,既要消除历史遗留下来的错误观念,又要抵制西方性自由的侵袭。认识色情淫秽出版物对个人和社会的危害,视性乱和卖淫、嫖娼为社会丑恶现象,明确性商品化和权肉交易是社会腐败的产物。培育健康的生活方式,选择健康的性行为。防止儿童过早的性唤醒和性心理变态;避免青少年早恋;倡导男女对等的保持婚前童贞,理解婚前禁欲对个人身心健康和社会安定的重要价值(见婚前性行为);正确对待婚恋,重视婚姻稳定的价值,夫妻互相忠诚,促使婚后性生活和谐美满,防止纵欲和性功能障碍,不要有非婚性行为;洁身自爱,不受色情诱惑,不参与性乱和卖淫嫖娼。遵守男女平等社会公德。男性要尊重妇女,唾弃大男子主义;女性应自尊自重,自强自立。防止性病、艾滋病的流行。防止性罪错,消除性犯罪。中国进行性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的性文明。

内容 性健康教育,在普及性科学知识的同时,必须自始至终地将性价值观和性道德教育贯穿于每一个具体教育内容之中。由于性道德本身来源于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有着丰富的科学内涵,因此是有可能做到的。性健康教育的内容应包括:性别分化对于生物进化的意义。重视生命价值;接近1∶1婴儿男女性别比例是一夫一妻制度的生物学基础;同性恋行为违背生命进化规律。两性生殖器官解剖结构,第一性征和第二性征。男女之别既不神秘,也不庸俗。男性的骨骼和肌肉都较女性强壮,因此男性应该从多方面照顾女性。生殖系统生理功能。月经和遗精,经期卫生;精子和卵子的形成,受精过程,怀孕和分娩。怀孕使女性承担性行为的最直接后果,因此应格外自尊自重;男性要从道义上对性行为后果承担责任,只为发泄性欲而不准备承担社会责任的性行为是不道德的。性心理适应与保健性别角色养成教育;性欲是正常的生理心理过程;正确认识和对待手淫,消除心理压力;婚前禁欲无害和性冲动时的自制力培养;婚恋的排他心理,婚后夫妻的心理调适和性和谐;性功能障碍防治;已婚者在暂时分居独处时的心理适应和禁欲;离婚、再婚的心理适应;中老年的性心理;鳏寡心理;残疾人性心理;女性受性骚扰后的心理。计划生育和人口教育。避孕节育的技能,遗传与优生知识。性病的预防教育。洁身自爱是最重要的选择。性道德教育。形成性道德的历史和现实原因,性道德的科学内涵。性法制教育。与性有关的法律知识的普及。

教育计划的制定 开展性健康教育是一种有计划、有组织、有目标的系统活动,因此应该按照确定的程序有步骤地进行。计划的内容主要包括:确定教育目标人群,通过教育要解决什么问题和达到何种目的,选择什么样的教育内容、教材和教育方法,培训师资,编写教材,教育计划的实施过程,以及对整个教育活动效果的评价。

目标人群的确定 性健康关系着人的一生,不同年龄、不同生活状况的人群都应该接受有针对性的性健康教育。教育内容不仅要与教育对象的年龄相适应,也应与其所处的生活环境、性活动状况相关。就年龄阶段而言,儿童期、青春期、成年期、更年期、老年期,都各自成为不同的目标人群;就生活环境与性活动状况来说,相同年龄阶段的不同职业者又各自形成不同的目标人群。例如,同为成年人,军队士兵、矿工、纺织女工、卡车司机、海员,又分别成为不同的教育对象。这就是说,不同人群对性健康教育的需求,因生理变化的自然进程而有其共性;处于同一生理年龄阶段的不同个体,因为职业、身体条件(体格健全、疾病、残疾)等差异,还有其个性。同一年龄组的少年儿童,进入青春期的早晚不同;同一年龄组的青年,恋爱和结婚的早晚不一样;同属性发育成熟的青年,因为职业不同,有的组成单一性别群体,有的经常与异性相处。在已婚的成年人中,多数夫妻能早晚相处,但有一部人却要经常离家外出,甚至长期两地分居。多数夫妻婚后感情融洽,性生活和谐,因而白头偕老,共享天伦之乐;但也有不少夫妻丧失和睦,性生活不美满,乃至离婚;也有人不幸中年丧偶。凡此种种状况都表明性健康教育的复杂性,必须根据不同对象的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目标人群需求的调查 在确定目标人群后,必须对这一人群的性健康需求进行调查,了解他们中间存在着什么需要通过教育解决的性问题。通常运用社会市场学的调查方法,包括实地观察、访谈、座谈会、问卷调查等。调查内容为目标人群对于性的知识、态度、观念和行为的现状。

教材的编写 在需求调查的基础上,根据目标人群的需要确定教育内容,编写性健康教育材料。教材的形式要根据所选择的教育方法而定。由于是社会教育,教育方法不拘一格,形式更可多样化,不限于书面讲义,传单、折页、小册子、幻灯片、录音带、录像带都可选择。为了保证每一种教材都能被目标人群接受,以发挥最好的教育作用,任何形式的教材在定稿前都应经过预试验。预试验的方法犹如中国古代诗人白居易的创作传闻,即每写一首诗都要念给邻居老妪听,请其提出修改意见,老妪听得懂时才能定稿。预试验通常采取小组讨论形式,从目标人群中随机邀67人为一组,向他们展示教学材料,看是否能正确理解其内容,同时要求提出修改意见,直至满意为止。通过预试验的教材可以取得比较满意的教育效果。

教育方法的选择 为了达到教育目的,应该针对不同目标人群特点,选择容易为教育对象接受的方式和方法。通常采取的形式有:授课或讲座。多用于学校课堂教育和有组织的群体教育。这种方法在中国常习惯于老师讲,学生听,教师和学员之间交流不多。在授课内容贴切、课堂秩序良好、教育对象的需求和知识水平一致时,效果较好。如能适当进行提问和课堂讨论,效果会更好。讨论会或座谈会。参加的人数每次不宜超过10名,方能使与会者能不受拘束地畅所欲言,就各自关心的性问题进行讨论。主持讨论的人必须有正确导向,在听取发言的基础上,循循善诱地启发受教育者接受正确的性知识和树立健康的性观念。咨询。通常有面对面咨询和电话热线咨询两种。咨询作为个别教育方法,针对性强。由于性问题多半涉及个人隐私,不宜在公开场合暴露,求咨者在个别交谈中可以较少顾虑地谈出自己的需求和疑虑。咨询者应尊重求咨者的人格和隐私,严格为其保密。电话咨询是既方便又保密的个别教育方法,求咨者常常为自身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或急于得到的知识而寻求咨询。咨询双方由于不见面,不互通姓名,谈话本身就是秘密的,一般无须为隐私的暴露担忧。不论面对面的还是电话咨询,咨询人员在尊重求咨者能为社会认可的生活方式的同时,必须重视正确的导向,任何咨询都不是纯客观的和不带任何倾向性的,咨询应该成为精神文明的园地。展览会。可以是单一的图片文字展览,也可以集文字、图片、模型、录音、录像于一体的综合展览。社会性的展览会,教育对象的需求不同,文化水平和理解能力参差不齐,宜尽量深入浅出,力求通俗易懂。展览会除了群众性的以外,学校教育也可分别选择适用的形式,如图片展示、文字说明、模型示教、播放录像等。文字阅读资料。如课本、读本、科普读物、宣传折页、传单等。可以一般地介绍科学的性知识,也可以针对不同年龄段人群或不同的性问题出版科普著作。当前这类出版物大量涌现,但是内容重复互相传抄的不少,格调不高的亦常见。从事性健康教育的工作者应有选择地向教育对象推荐科学性强和内容健康的作品。大众传播媒介。无线和有线电台、电视台的广播、电视节目,覆盖面广,作为群众性的视听教育形式,是最重要的普及教育手段之一。80年代后期以来,中国各地广播电台开设的各种名目的性教育专题节目,有着大量听众并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对于中国的性健康教育起到了推动作用。报刊杂志也是重要的群众性的性健康教育阵地,自80年代中后期起,中国陆续出现的百种以上的卫生科普刊物,几乎每期都载有性知识内容。作者和编者应以建设中华民族现代的性文明为己任,发挥好卫生科普杂志在性健康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师资的选择和培训 提高性健康教育工作者的素质是性健康教育成败的关键。广义地说,性健康教育师资不仅限于从事学校教学的教师,也必须包括从事这一工作的短期培训班教学人员,咨询员,热线电话值班员,卫生科普杂志和报刊的编辑、记者,电台和电视台的有关节目主持人等。性健康教育人员必须符合职业素质要求和经过培训,才能适应工作需要。道德品质要求。凡从事性健康教育,特别是学校性健康教育的人员,首先要深刻认识自己工作的重要社会意义,应该加强修养,使自己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做洁身自爱、遵守性道德的表率。只有具备这样的素质,才能成为合格的性健康教育工作者。如果坚持有害的性观念,不论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都会对工作造成损害。尤其是本身具有性自由倾向、宣扬性自由、性行为不严肃和缺乏检点的人,是不适合从事这一工作的。知识的全面性。性健康教育内容涉及生物学、解剖学、生理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社会学、历史学和法学等多方面的知识。不仅有广度,而且也要求有一定的深度。性健康教育工作者需要较为全面地掌握有关知识,才能胜任本职工作。此外,还应该结合具体教育对象的特点,有重点地进行深层次的知识积累,以有助于不断提高教学水平。热爱性健康教育事业。性健康教育工作者必须有崇高的使命感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要深刻地认识和理解性健康教育是关系到提高国民素质、净化人们灵魂、改善社会风气的大事,不仅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未来,而且也关系着整个人类的生存发展,意义十分重大。培训原则。对性健康教育人才的培训必须循序渐进,90年代中国尚无可以培养性健康教育专业人才的高等院校科系,因此暂时只能从生物学、医学、心理学、教育学等主要相关学科领域中转化。转化要根据需要,缺什么学科知识就补充什么,先学从事性健康教育的急需的基本知识,然后逐步提高。要重视教育人员的知识更新,实施终身教育原则。

计划的实施 按照制定的教育计划内容,以日程表的形式顺序安排每一项教育活动内容,严格保证教育的质量和进度。在实施过程中应及时对教育对象的知识增长和观念改变情况进行了解,也应对教育人员的教学状况进行考核,这是任何教育工作都不可或缺的步骤。

教育效果的评价 在按计划完成一项性健康教育活动后,应对教育的情况做出评价,以确切了解是否达到预期的目的。评价分两部分:一是对教育的全过程是否严格按照计划的顺序执行进行评价,二是对教育的效果实行评价。重点是对教育效果的评价,即对教育目标人群接受教育后,在性知识、性观念、性态度和性行为发生何种变化的评价。教育的目标是希望受教育者按照施教者的教育意图产生积极的变化。由于教育的目标分为近期的和远期的,对教育效果的评价也必须与之相应。知识水平的提高、态度和观念的转变,都是近期目标,可以通过问卷调查进行了解。对比实施性健康教育前后目标人群有关性的知识、态度和观念的状况,就可以对教育的近期效果做出评价。通常可以将知识目标作为近期目标的代表,因为态度和观念是随着知识的增长或由错误到正确的认识转变而变化的。行为目标则是一项远期目标,如果把由行为导致的后果作为目标,需要通过观察进行评价的时间就更长。就学校性健康教育而言,教育的目标是使学生接受科学的性知识和树立正确的性观念。对中学生来说,较长远的目标是不要早恋,也不要于在校期间发生性行为,更长远的行为目标则是在离校后不要发生婚前性行为。对于性知识的教育效果评价可以通过考试成绩来进行,这是最直接的,但是不能代表对性健康教育的整体评价,因为知行不一是普遍存在的现象,这就需要对学生的性行为进行评价。在了解学生在校期间是否发生性行为有困难的情况下,对于性行为的后果进行观察也是一种评价方法。例如美国自80年代到90年代,每年均有100万以上的1419岁的少女怀孕。这是一项客观的评价指标,表明了学校性教育的失败。当然这种失败的原因不完全在于学校的性教育本身,还在于社会环境的影响。另一项可以作为性行为后果评价的指标是青少年的性病(包括通过性行为发生的艾滋病病毒感染)患病率。总之,评价对于性健康教育是必不可少的。

由性健康教育到性健康促进 性健康教育概念的提出是为了区别于西方性自由生活方式下的性教育。西方学校的性教育虽然开始得较早,但普遍受到重视却始于60年代,而性自由的高潮也正是60年代。这决不是偶然的时间巧合,因而西方性教育的失败也绝非偶然。西方的性教育从表面上看确实冲破了宗教传统对性知识的封闭,向青少年传授了充分的性知识。然而,这种教育并没有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带来任何预期的积极效果,相反,却因为性问题出现了更多的心理障碍,这是精神病学者和心理学家有目共睹的事实。更严重的是,性自由生活方式造成了人类历史上最大的破坏性社会后果,人们正在放纵性欲中毁灭精神文明的最高象征——人类伦理:家庭分崩离析,儿童失去双亲爱抚,老人凄凉孤独。于是,不得不由联合国出面,发起一个把1994年定为家庭年的世界性活动,呼吁人们重新重视家庭的价值。尽管有所谓多元化的家庭概念,但可以真正称得上家庭的,仍然是传统的、稳定的、一夫一妻的家庭。性自由生活方式还造成了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性病流行。艾滋病的流行已经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于是,又不得不由联合国出面,组成一个预防和控制艾滋病流行的世界性机构。性自由可以引起艾滋病流行,性自由也能滋生出比艾滋病更危险的性病。如果不改变性自由生活方式,如果不净化社会环境中大量存在的形形色色的性行为混乱,仅仅依靠性健康教育,是不足以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性观念和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为此,必须提出性健康促进的新概念,这就是在进行全社会的性健康教育的同时,依靠行政力量和全社会的参与,综合治理性的社会环境,最大限度地清除色情淫秽出版物,打击卖淫嫖娼,动员社会舆论谴责非婚性行为,理直气壮而又旗帜鲜明地反对性自由倾向,教育男女青少年保持童贞,提倡夫妻互相忠诚。没有社会的净化,性健康教育的成效将是极为有限的。不仅如此,还有可能重蹈西方性教育的覆辙,因为西方的性教育实际上已成为性自由浪潮的一个组成部分。尊重我们民族的性文明的优良传统,继承和发扬优良的文化传统,这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绵延不绝的根基。文化是有继承性的,性文明也是一样。人类祖先为什么要把生殖器官遮掩起来?为什么会产生羞耻感?为什么要对性行为进行社会约束?为什么要组成一夫一妻的家庭?为什么要尊老爱幼?难道这一切都是性禁锢、性禁忌、性封闭、性愚昧和性神秘吗?都是愚蠢的祖先无端地对人性进行残酷的压制吗?这些行为,不仅没有毁灭人性,没有使中华民族停滞在茹毛饮血的原始状态,反而创造了辉煌的历史文明,而性文明又正是这种文明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要创建中华民族现代的性文明,就必须将它建立在传统的优秀的性文明基石之上。性健康促进,就是要创建可以摆脱性自由灾难的健康的生活方式,推行健康的道德的社会性行为规范。社会决不能没有这种规范。实际上,放弃规范,就是容许性自由,而这必将招致严重的社会后果。因此,性健康促进将是创建现代性文明唯一可以选择的道路。

(朱 琪)

性知识 sexual knowledge  指有关性的各种知识。包括性解剖、性生理、性心理、性医学、性社会学、性文化、性道德、性法学、性历史学等方面的知识。

性解剖生理知识 指男女两性的内外生殖器官和第二性征的形态、结构和功能方面的知识。包括:男性阴茎和女性外阴的构造。卵巢的结构,卵子的生成,卵子的排放,输卵管伞的吸附,月经过程。睾丸的结构,精子的生成,精子沿输精管通过勃起的阴茎排放的射精过程。性交过程。怀孕过程。精子进入子宫,沿输卵管上行,和输卵管中已经存在的卵子结合成为受精卵,受精卵边分裂成桑葚胚边沿输卵管下行进入子宫,植入子宫壁内膜。流产或分娩过程。第二性征的出现,如男性嗓音变粗,肌肉骨骼粗壮,皮肤变粗,胡须的出现;女性因皮下脂肪沉着使形体变得丰满,皮肤变得细腻。男女阴毛的出现及不同性别的分布特点。乳房的构造和功能,乳房的发育成熟。

性心理知识 指伴随着个体生长发育,特别是性的生理发育成熟而产生的性心理变化方面的知识。包括:儿童性意识的产生,形成了男性或女性的概念,以及性别认同和性别角色。社会性别规范,包括言行举止、仪态、服饰、发型、玩具、教育方式等对男女性别角色形成的影响。性冲动和性欲的产生,传统错误观念引起对性冲动、性欲、月经和遗精的恐惧和罪恶感,对异性的兴趣,和异性的交往,对性欲满足的渴望,对性冲动的控制。恋爱过程,如爱情的产生与发展,两性之间的性接触。婚姻过程,如家庭的组成,夫妻之间的适应,夫妻感情,性生活和谐。性心理异常,如心因性阴茎勃起障碍,心因性射精障碍,性高潮缺乏,性欲低下,各种性变态。

性社会历史文化知识 人类的性是一种文化现象,具有社会历史性。在人类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性文化。有关性的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性社会知识的内容主要包括:性别角色。社会对男性或女性的行为规范。男女交往。社会对男女两性交往互动的规范。民族差异。不同民族有不同的发展历史,也就有不同的性社会知识。性的历史文化知识包括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各个时期的性活动状况,从原始社会、古代社会,直到现代社会的性文明发展的历史文化知识。

性道德和性法学知识 用于规范人类性行为的性道德和性法律方面的知识。性道德包括:恋爱道德。男女在恋爱过程中的关系是平等的,应互相尊重,保持专一,双方均要保持童贞,婚前不应有性行为等。婚姻道德。婚姻双方均不得强迫对方接受结婚,婚后不应有婚外性交,要保持对配偶的忠贞,夫妻之间也不应有强迫的性行为。在日常和社交场合,男女之间的交往必须符合社会规范,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非礼勿视、非礼勿听,这就是不应有带性色彩的粗俗和猥亵性言行举止,不用挑逗的目光盯视异性,不把目光较长时间地停留在异性身上的特定部位,不窃听恋人之间的交谈,以及不看不听色情淫秽的文字和音像出版物等。不轻视和歧视异性,主要是女性。性法律是维护社会两性秩序的强制性规范。例如调戏妇女是流氓行为,强奸是犯法行为,均要受到有关法律的制裁。此外,如乱伦、纳妾也触犯法律。

性医学知识 指与性有关的功能性疾病和器质性疾病方面的知识,包括病因、症状、诊断、治疗、预后、药物对性的影响等。器质性疾病:阴茎过小、包茎、乳房疾病、不孕症、生殖系统肿瘤等;生育调节:避孕知识、流产、人流、引产等;高血压、糖尿病、肥胖、机体残疾等对性功能的影响;抗高血压药物、安眠药等对性功能的影响;性功能障碍:阳痿、早泄、性高潮缺乏、性欲冷淡、阴道痉挛、射精障碍等;性传播疾病:艾滋病、淋病、梅毒、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等;性变态:同性恋、露阴症、窥阴症、恋物性异装症等。

(朱 琪 徐震雷)

性的生物属性 biological aspect of sexuality  性的自然属性。即性的生物学基础。从生物学意义上来认识性活动,对于全面了解性的本质具有重要意义。在生物进化过程中,性别的产生是与生殖进化密不可分的,从无性繁殖到有性繁殖,生命进化经历了一次关键性转折,增强了生物的适应能力。有性繁殖的性活动是为了物种的繁衍与进化。

生殖细胞的产生 繁殖是生命最重要的特征之一,从形成最简单的单细胞生物开始,就有了细胞的分裂繁殖。生命由简单到复杂朝着多细胞生物的方向进化,多细胞生命的特点是细胞分化成许多具有不同功能的细胞群,互相配合,构成复杂的高等生命,其中也分化出了生殖细胞。

两性生殖细胞的产生 生物进化朝着分成雌雄两性的有性繁殖方向发展,有性繁殖通过不同性别生殖细胞的基因结合,提高了生物的适应能力,对于物种进化具有重要意义。无性繁殖过程是细胞的直接分裂,把遗传基因的载体——染色体DNA全部传递给下一代,使得下一代和自己完全一样。雌雄异体的有性繁殖,是不同性别的个体产生的生殖细胞通过减数分裂,使得生殖细胞的DNA在一分为二后各留下一半,然后雌雄两性的生殖细胞通过受精作用合二为一重新构成下一代的DNA。新形成的子代就拥有来源于两个不同亲体的DNA,这样就把两个生命体的优点结合在一起,使下一代从遗传上获得双亲的适应能力,从而促进了进化,保证了物种的生存发展。

性欲的产生 细胞分化形成两性生殖细胞,不同性别的性细胞分别属于两个生命体,自然选择决定了性成熟后的动物两性个体具有互相吸引,并使生殖器官交接的驱动力,这就是性欲。这一能把两性结合在一起的驱动力使雌雄两性在发情期能够互相吸引,并实现性交,从而使雌雄性细胞结合在一起,完成繁殖后代的使命。由于繁殖后代事关动物物种的生死存亡,自然选择保留了那些性欲足够强烈、有能力完成繁殖使命的个体,代复一代,就形成了动物的强烈性欲,性欲驱使动物在发情期不顾一切地要和异性结合。

人类的性活动 人类从动物进化而来,具有动物的生物学本质。人类的性活动也具有动物的共性,其目的也是为了满足性欲,体验由此带来的强烈快感。性欲是驱使动物通过追求接触异性身体,最终达到两性生殖器官直接交合,并从中获得强烈快感的动物本能欲望。性欲的生物学意义是促使动物完成繁殖使命。对于动物来说,这是一种无意识的本能过程,动物不可能知道性交可以达到繁殖后代的目的,而只可能体验到性欲满足时的强烈快感。没有这种激励因素,动物就不会进行繁殖活动。但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具有自我意识,只有人才能认识到性活动的实质是繁殖后代,而不是追求快感本身,从而使得人类的性活动不仅具有生物学意义,而且具有社会学意义。

(朱 琪 徐震雷)

性的心理属性 psychological aspect of sexuality  人类的性从本质上看是一种心理现象,因此性有其心理属性。性的心理属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性别 性是指男女两性在生物学上的差别。性别则是指男女两性在心理学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性格、气质、感知觉、情感和智力等方面。男女在心理发展上、智力上是有差异的,但仅仅是差异,而不存在谁优谁劣的问题。美国斯坦福大学出版社于1974年出版了《性差心理学》(马可比和杰克林著),该书评述了历来认为的男女心理特征的差别在50种以上,而他们将其差别归纳为10项:女孩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好;男孩的视觉和平衡能力较强;男孩的数学能力较高;男性更为好斗;女孩的触觉更敏感;男孩在交友方面更主动;女孩更容易表露和叙述害怕、焦虑等行为和体验;男性更富于竞争性;男性更喜欢支配他人;女性更倾向于顺从。显然,这些性差主要是由社会环境、教育和家庭影响所造成的。随着社会的进步,男女在心理上的共同性逐渐增多。

性别同一性 一个人在生物学上的性,与他在心理学上的性别、社会学上的性别角色,并不总是一致的。在性心理学上,把人们在体质、性格、能力和行为等表现特征抽象出来,即为男性度和女性度两大类。性度在每个人身上的表现各不相同。

性欲 是人的一种基本欲求和需要。虽然性欲是由激素的分泌产生的,但是它受到人的社会性、文化观念的制约,主要成为人的情感的强烈表现,所以它是心理现象。

性爱 人的基本情绪和情感可分为喜、怒、哀、惧、爱、恶、欲7种。其中的就包括性爱,性爱是人的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等高级社会性情感的集中表现。

性行为 这是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必然受到人的心理活动的支配和调节。性行为本身是由做爱过程的动作系列和内心的情绪两部分有机结合而成。从动作系列来看,性行为有本能的成分,但是人的性行为已经超脱于本能之上,而区别于其他动物。在一定时间或环境中,是否适合发生性行为,以何种方式实施性行为,必然受到个人的文化观念、性态度、行为习惯和情绪体验等诸多心理因素的制约。

性变态 偏离常态的性欲和性行为模式就是性变态。性变态的原因虽然很复杂,但心理因素起关键作用。儿童在心理发展过程中,有一个性别自认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出现心理偏差,常常是酿成性变态的根源。

性功能障碍 人类特有的疾患。根据国内外性科学专家的研究,性行为功能的某种缺损或不全,即性功能障碍有85%~90%都是心因性的,即由心理因素造成的。夫妻关系不和睦、情绪紧张、焦虑、忧郁等是引起性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所以,进行必要的心理治疗,可使80%以上的性功能障碍者康复。

(徐岫茹)

性的社会属性 social aspect of sexuality  人类的性行为与社会发展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与制约作用。人类的性行为具有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生理学和性医学研究的是人类性行为的生物属性,即性卫生知识;性社会学则主要研究人类性行为的社会属性,社会属性才是人类性行为的本质,人类性行为的生物属性也总是通过其社会属性表现出来的。人类性的社会属性,主要从4个方面的社会因素的制约与影响来加以分析。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人类性行为的方式是社会文明发展水平的曲折反映。人类通过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逐渐认识到性行为的方式和后代体质强弱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社会对人类性关系的干预和限制也越来越严格。在原始社会,人类毫无限制地群婚杂交。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先是限制父母辈与子女辈的性交,再限制兄弟姐妹间的性交,以后是近亲不婚等,直至发展到近代社会的一夫一妻制。虽然社会生产力水平并不直接影响人类的性行为,但它是通过一定的生产关系的建立,来对人类的性行为产生影响的。

社会文化的发展水平 人类的性行为本身就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正像人们的饮食、饮水有许多规矩、礼仪和科学知识一样,性行为也同样有许多社会规范、礼仪和科学知识,并且受到人们的道德观念的影响。社会文化从广义上去理解,它所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即为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一般认为,社会文化是指人类的精神财富,例如科学、艺术、道德、法律、宗教、社会制度等。狭义的理解是指科学文化知识。所以,人类的性行为,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发展时期,受到不同的道德观念和种种制度、法律的制约。现代人的性行为还受到许多科学知识的指导,包括性社会学在内的性科学系统,已经成为当代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人们的社会需要 人类的社会需要可分为不同的层次,主要有生存需要、发展需要和享受需要。出于不同的社会需要,决定了人们性行为的不同目的。反过来,不同社会时期的社会风貌,也折射出人们性行为的不同社会需要。性行为曾经仅为性本能所驱使,只为繁衍后代,这是最低层次的生存需要;争权夺利者施展美人计,是政治的需要;屡禁不止的卖淫行为,多是出于经济目的;现代人追求夫妻性生活的科学与和谐,通过文明、健康的性生活使自己变得更高尚、更幸福,就是一种比较高级的发展和享受的需要了。

人的思想意识与文明程度 人的意识支配行动,人类的性行为是有意识的社会性行为,所以,这种意识是一定社会条件下的产物。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的意识可发挥3个方面的作用:从过去吸取教训;为现在建立一个思维方向;预见行为后果,预测未来。因此,人类的性行为是可以自我控制的,能够做到使人们的性行为适应社会规范的要求,在社会规范允许的条件下满足自己的生理与心理的需要,同时从中获取幸福和欢乐。

(徐岫茹)

性价值观念 sexual values  对性的总的认识和态度。包括对性生理、性心理、性行为、性道德、性规范和性文化等的总的认识和态度,有恋爱观、婚姻观、对性别角色的看法等。可分为社会性观念和个体性观念。

社会性观念 人类社会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经过不断变化和发展逐渐形成的对性的总的认识和看法。这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具有社会历史性。不同国家、不同民族,虽然因发展历史不同,会形成不同的性观念,但人类文明发展的共性是主要的,多数文明民族均有着相似的性文化。由于所处的人文环境不同,民族的特征不同,不同的国家和民族之间的性观念既有其相同的部分,又存在着差异。80年代后,西方性观念对中国传统性观念的冲击,使中国社会的性观念面临着剧烈的变化。发扬传统性观念中的精华,抛弃其糟粕;吸收西方性文化中的合理成分,拒绝性自由,以期形成中华民族的现代性观念。性是人类的自然生理现象,是人类正常生活的组成部分。性活动不仅是为了生育后代,也能从中获得快感,并有益于健康。婚姻要建立在爱情基础之上,强调夫妻互相忠诚,夫妻性生活应男女平等,互相尊重对方的意愿和人格。谴责试婚和非法同居,反对婚外和婚前性行为。适度手淫无害,但过度手淫会损害健康,也可能影响婚后性生活。严禁买卖婚姻,禁止重婚和纳妾,禁止卖淫、嫖娼,惩处强奸、乱伦、猥亵等违法犯罪活动。性变态和性障碍是性生理和心理发展不正常的结果,非器质性病变的患者是可以治疗的。提倡男女对等地保持童贞。青少年婚前自觉克制性冲动不仅无害,而且还有利于健康成长。

个体性观念 指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对性的总的认识和态度。由于个体的生活经历不同,所形成的性观念也有差异。个体性观念主要是通过家庭、学校的教育,社会传播媒介和周围环境等的外因影响,以及起决定作用的内因的个体人格特征的参与而最终形成的。在此过程中,最早形成的是对自己是男还是女的认识,并逐渐形成了男性和女性的观念。对自己性别的认同是性观念的启蒙时期。青春期是个体性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和快速发展期,在此期间,青少年非常关心性问题,渴望获得性知识,所以是帮助他们进行系统性教育、接受性道德的最好时机。青少年在与异性的接触过程中,不断地形成、修正和完善着有关恋爱、婚姻等重要的性观念。青春期后进入成年期,对性问题有了比较系统和稳定的认识和态度,此时性观念已经基本形成。个体一旦形成特定的性观念,就很不容易改变,这是性观念的稳定期。

社会性观念和个体性观念的关系 社会性观念是个体性观念的总和,反映出大多数社会成员性观念中的共同性。个体性观念是在社会性观念的影响下形成的,反映社会性观念的内容。由于不同的国家和民族有不同的社会性观念,所以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人的个体性观念也各有差异。通常,为了尊重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一般不以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性观念去衡量另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性观念,也不以一个国家的性道德去评价另一个国家的性道德。但是性观念并非没有积极和消极之分,正确与错误之别。性观念是性文明的体现,它与人类的生存发展密切相关,性观念决定着人们的性行为方式。因此,凡是有利于个体和群体的身心健康、婚姻稳定、家庭和睦、子女健康成长、社会安定的性观念,也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是积极的、健康的、正确的、值得提倡的,否则就是消极的、不健康的、错误的、应该改变的。近代西方的性自由就是一种不利于人类生存发展的错误性观念,中华民族必须拒绝这种外来文化。

(朱 琪 徐震雷)

性愚昧 sex ignorance  错误的或不科学的性观念及由此产生的错误的或荒谬的行为。性愚昧的产生与缺乏正确的性健康教育有直接的关系,社会性观念的错误或不科学是愚昧产生的根本原因。如果政府不是有计划、有目的、有导向地对全社会进行性健康教育,个体便不能接受系统的科学的性知识,而是错误地接受各种社会媒体传播的不科学的性观念,这是性愚昧产生的直接原因。

错误的或不科学的性观念的产生 和认识任何事物一样,人类对性的认识也经历了不断地从错误到科学的修正过程。性,作为一种文化,也和其他社会文化现象一样,一旦形成错误的性观念,就会一代一代地流传下去。现代的性愚昧和人类祖先对性的不科学认识有着相似的原因。古代,人们不能理解性活动的冲动性和不易控制性,就用超自然的臆想来解释,认为这是在和神沟通,从而产生了对生殖器的崇拜。由此形成的不科学的性观念就是性的不可知性和神秘性。中国古代的传统看法认为,精液是人体最精华的东西,丢失精液会损害健康,因此强调固精,并衍生出相应的不科学的性观念,如遗精会损害健康,手淫有害,可引起肾亏等。中国封建社会的夫权统治,为加强对女性的控制,认为性生活是男性的权利,女性只能顺从和被动地接受;女性只是传宗接代的工具,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能生儿子才是好妻子。由此而来的极端的性观念便是女性是没有性欲的,否则就是淫妇。为了巩固封建大家庭的稳定,确立家法的威严,强调婚姻必须遵照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从根本上否定了爱情是婚姻的基础,由此产生的不科学性观念视结婚目的是为了孝顺父母,虚伪地掩盖了性欲需求。

现代性愚昧 性愚昧的产生不仅来源于本民族的文化传统,也受外来文化的影响,特别是在受到处于强势的外来文化的强大冲击时。中国目前的状况正是如此,传统的性价值观念受到了西方近代性观念的猛烈冲击,社会性观念产生很大变化。这种变化的积极方面是使人们逐渐认识了性科学,并开始屏弃历史遗存的古代性愚昧,但同时也带来了西方新的性愚昧。由于这种性愚昧披着现代的和科学的外衣,所以更具有欺骗性,更易被处于性观念形成期的青少年所接受,故称之现代性愚昧。性自由就是典型的现代性愚昧。在西方性观念发生变化的过程中,性解放确实对冲破中世纪的性愚昧和推动妇女解放做出过功不可没的贡献,但由于性解放向着否定一切必要的社会性约束方向发展,乃至形成了追求性放纵的性自由,因此造成的危害也日益严重,其中最突出的有离婚率高,家庭不稳定,少女怀孕,性病泛滥,继发不孕症增多。更严重的后果是引起艾滋病迅速蔓延,乃至出现疫情难以控制之势,使很多人死于自己的性愚昧。从80年代后期起,正当西方因性自由带来的严重社会弊病而开始反思性解放、性自由的得失时,中国却在一些人群中出现了不加分析地接受西方腐朽的性自由观念的倾向,代表现代性愚昧的性自由曾一度被某些不负责任的人宣扬,并因此造成了极为消极的社会后果。婚前和婚外性行为大量增加,未婚先孕增多,卖淫嫖娼可耻的观念淡薄,乃至性病发病人数急剧上升,通过性传播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也迅速增多。一大批接受性自由观念的社会成员成为直接受害者。

个体性愚昧的形成 和其他性观念的形成一样,个体性愚昧是在个体成长的社会化过程中接受了社会上存在的错误性观念而形成的。中国至今尚未开展广泛而系统的性健康教育,个体很难通过规范教育的途径获取科学的性知识,并由此形成健康的性观念。由于父母辈中存在着中国传统观念中的性愚昧成分,社会媒体也不乏宣扬低级庸俗和现代性愚昧的内容,人们在家庭熏陶和各种社会传媒的消极影响下,往往会形成性愚昧观念并产生相应的行为。青春期是个体性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为此必须在这个时期加强科学、系统的性健康教育,才能在最大程度上消除和减轻未来社会的性愚昧。

(朱 琪 徐震雷)

性健康 sexual health  生殖器官的解剖结构正常并无疾病,性生理功能、性心理功能正常,并有健康的性观念和性行为。若较详细地叙述即为:第一性征生殖器官的解剖结构完好,没有畸形,第二性征发育正常;生殖系统生理功能正常;性心理正常,不存在性心理变态;生殖系统没有任何功能性或器质性疾病;具有健康的性观念和性行为。

生殖器官的解剖结构正常 作为第一性征的男女内外生殖器官解剖形态在正常范围之内,没有两性畸形、阴茎短小、尿道下裂、隐睾,或阴道闭锁、子宫和阴道阙如、双子宫、双阴道或其他先天异常。青春期性器官发育良好,第二性征的喉结、乳房发育,阴毛、腋毛和其他体毛的分布正常。

性生理功能正常 女性月经周期规律,排卵正常,生育能力完好,没有停经、经血过少或过多、经期过长或过短、子宫功能性出血等功能异常。男性阴茎勃起和射精功能正常,精液内精子数量、形态、活动能力正常,没有勃起不能、勃起不全和异常勃起,也没有射精过早和射精不能等功能障碍。

性心理功能正常 性欲正常,性欲指向正常,没有任何形式的性心理异常。具有与社会环境相适应的性欲克制能力。性欲强度与获取满足时的性兴奋程度有着明显的个体差异,与性交时的心境和外部环境也有着密切关系。由于每个人的性欲强度和性满足程度只是个体体验,他人不可能感知,也难于用客观方法测定。因此,不宜在不同个体之间作无法体验的比较,也不宜提倡或要求人们去追求和获取更强烈的性欲满足。否则,一方面会破坏性心理的平衡,造成夫妻之间的性生活失去和谐,甚至引起婚外性行为和婚姻破裂;另一方面还可能促成纵欲和性功能障碍。

生殖系统没有疾病 既没有生殖器官的功能障碍,也没有生殖系统的器质性疾病。除了女性的阴道痉挛、男性的阴茎勃起功能障碍等严重影响夫妻性生活的功能障碍明显地表现为性不健康外,男女内外生殖器官的器质性疾病,如炎症、结核、肿瘤,以及包括艾滋病在内的多种性传播疾病,对性健康的危害更大。此外,男女性的不育不孕症虽然不一定直接影响性生活质量,但是不论是功能性的还是器质性的不育不孕症,即使夫妻双方均不希望有孩子,也都不能被视为性健康。

健康的性观念和性行为 健康的性观念决定于科学的性知识和符合中国国情的性道德要求。因此,应树立正确的性观念,婚前克制性欲,不论男女都保持童贞;婚后夫妻互相忠诚,不应有婚外性行为;以性乱为不道德,以卖淫嫖娼为耻辱。这样才能保证绝大多数社会成员心身健康,促进夫妻和睦,维护家庭稳定,减少性罪错,防止性传播疾病和艾滋病流行。总之,没有健康的性观念,就不会有性的全面健康。

(朱 琪)

性道德 sex moral  人类调整两性性行为的社会规范的总和。为了维持社会秩序的稳定,保证社会生活的正常进行,需要用这种规范来约束人们的性行为。

作为一种道德现象,性道德不仅表现为一定的观念、情感、思想,而且体现在具体行为和各种活动之中。因此,通常可以把性道德的内容概括为:一个核心——性道德规范,三个性道德范畴——爱情观、贞操观和生育观,三种性道德关系——婚前性关系、夫妻性关系和婚外性关系,一个外部条件——性环境道德。

规范 特定社会文化背景对人们性行为的基本要求。以中国为例,这种要求有三个基本点:性行为必须以合法婚姻为基础。因为性行为必然导致社会后果,所以必须把性行为限制在合法婚姻的范围内。中国的合法婚姻是指符合法定条件经由政府登记而结成的夫妻关系。这种关系产生的性行为才是合法的,才能受到法律的保护,也才合乎道德。此外,一切非婚性行为都是不合法的,不道德的。性行为必须建立在爱情基础上。性行为是男女之间精神与肉体结合的统一,不仅是生理上的满足,更是精神生活的满足。只有建立在爱情基础上的性行为才能达到精神与肉体的和谐统一,才是性行为主体的自由意志的体现,因而才是高尚的、道德的。这是鉴别爱情生活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性行为双方必须对性行为的后果负责。已婚男女双方都有自己的性权利,同时也都履行相应的义务,承担一定的责任。主要有3个方面的责任:一是向对方负责;二是性行为要对社会负责,要符合社会规范,有益于社会风化;三是对性行为结果负责,包括对对方的健康和下一代负责。

范畴 反映和概括性道德现象的特性、方面和关系的基本概念就是性道德范畴。性道德要研究和阐明与人类性行为紧密联系的3个范畴:性欲与爱情的关系即爱情观,由性行为而产生的贞操观,以及由性行为而带来的生育观。

爱情观 爱情是男女之间发自内心的相互爱慕并渴望对方成为终身伴侣的感情。性的吸引是爱情产生的自然前提。但爱情和性欲又有质的区别,爱情是人的一种社会感情,单纯的性欲只是动物的本能。现代的性爱同古代的爱有着根本的不同:第一,它以互爱为前提,妇女处于同男子平等的地位;而古代的爱情则不一定都要征得妇女同意。第二,情爱常常达到强烈和持久的程度,如果不能结合而彼此分离,对双方都是难于接受的不幸。爱情的特征表现为:对等性。双方以互爱为前提,情投意合,互相给予。专一性和排他性。爱情是一个男子与一个女子的爱慕关系,不允许第三者介入,因而是排他的。持久性。爱情是持久的感情生活,要求双方忠贞不渝,经得起人生道路上种种磨难的考验。

对待爱情的态度,反映出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和道德品质。一个有道德有修养的人应当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事业高于爱情。没有事业的爱情是空虚的。事业和爱情并不矛盾,处理得当可以相得益彰。爱情只是生活的一部分,不是生活的目的,人生最崇高、最重要的是事业。因此,必须坚持事业高于爱情,自觉做到爱情服从事业,而对事业的执着追求也会促进爱情。尊重对方自愿选择的权利。男女双方在从恋爱到结婚组成家庭的过程中,要通过合乎道德的方式求得相互了解,必须尊重对方自愿选择的权利,任何强迫、威胁、欺骗的手段都是不道德的。坚贞专一。这是爱情生活最重要的原则。恋爱双方要互相忠诚,互相信守,不可见异思迁。负责与自重。恋爱过程中,应该用符合道德要求的方式表达互相爱慕的感情,理智地驾驭自己的行为。恋爱期间,双方都应保持贞操,自尊自重,也应互相尊重对方。

贞操观 指男女双方对爱情坚贞不渝的节操。是人类生存发展需要的历史性产物,也是对男女双方共同要求的一种美德。现代贞操观不反对爱人死后再娶或再嫁,不认为这是对以前爱情的不忠,恰恰相反,应该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贞操观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婚姻的缔结必须以爱情为基础,确认彼此具有共同的生活理想和志趣,具有共同生活的人格特征;确认婚后能自觉承担相应的义务和责任,能给双方带来精神上的愉快和生活上的美满。婚姻双方自觉维护建立在这种基础上的婚姻便是贞洁和合乎道德的。如果缺乏爱情基础,而仅仅是基于金钱、地位、美貌而结合,则是不贞洁的,缺乏生命力的。只有以爱情为基础的结合,才有肉体接近的权力。贞操是双方对等的,并应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现代贞操观结束了古代对女性的片面约束,成为对男女双方的共同要求,彼此要以正确的人生观对待两性关系,珍视和保持各自的贞洁,提倡两性关系的严肃性和对爱情的忠贞不二。婚后不见异思迁,共同承担家庭责任,是互尊互爱,互谅互让,互相体贴,保持婚姻美满的基础。贞操观对维护家庭的幸福、培育子女、净化社会风气、保持社会安定,建设健康文明的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生育观 指对于人类生殖和养育问题的总的观念。生育观,一方面是经济基础的反映,另一方面又表明了人类自身生产是社会生产的一部分,对于社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当代中国生育观要求把生育的权利与义务统一起来,把生育的意愿同对社会、后代的责任统一起来。具体包括:从社会整体利益出发,树立生育为公的道德观念,要求生育者以社会的利益和要求作为生育动机,避免把生育单纯当做实现个人或家庭目的的手段。生育为公的道德观反映了中国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人口再生产,从形式上看,生育活动是在每个家庭内部进行;从内容上说,所生育的子女绝不是个人的私有财产,而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问题。个人的生育应从国家的需要出发,要服从国家利益。生育为公的道德观是通过生育目的、生育动机和生育的结果反映出来的。计划生育、优生优育是生育道德的行为规范。计划生育和优生优育是中国的基本国策,目的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使人口的发展同物质资料的生产相适应。计划生育是运用科学的方法来控制生育的时间和密度,以达到有计划地生育子女。具体内容包括:提倡和鼓励晚婚和节育;要求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子女。优生优育是采取人为措施,使出生的儿童具有优良的遗传素质,同时进行科学养育,以提高人口质量。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的道德规范对夫妻的性生活提出了相应要求:首先,要求人们接受避孕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其次,为了达到优生优育的目的,需要夫妻间性生活文明、科学与和谐。坚持晚婚晚育,是中国当代生育道德的一个重要内容。医学研究表明,青年人生理上的成熟,一般在2325岁之间。如果过早结婚和生育,由于生理发育尚未成熟,不仅影响个人的身体发育和健康,同时也会影响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农村早婚早育、早生儿子早得福是生育为己的封建道德观念。要从科学道理上认清,早婚早育不仅有害于身体发育和健康,不利于后代的优生优育,而且还会导致人口增长过快,影响国家现代化进程,这是当代中国生育道德所不允许的。

关系 性道德关系是性社会关系的特定形式,它建立在一定利益和义务的基础之上,并以一定的性道德规范形式表现出来的人与人之间的性关系。包括婚前性关系、夫妻性关系和婚外性关系。

婚前性关系 指未婚男女的性交行为。双方可能均未婚,也可能一方已婚。不论是否以结婚为目的,婚前性行为和试婚都是有害的、是不被社会接受的。

恋爱是婚前男女双方培育爱情的过程。恋爱者虽只是两个人,但恋爱绝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它涉及他人和社会,因此存在社会责任。恋爱的道德要求是:注重双方的品德、情操和志同道合。在选择情侣时,需要考虑到性格、爱好、经济收入等,但是品德、情操和志同道合始终是爱情纯洁、持久的重要基础。尊重对方情感,平等履行义务。恋爱关系的建立必须出于双方共同的意愿,双方应处于完全平等的地位,任何一方都不能强迫或诱骗另一方接受自己的爱。同样,任何一方也不要违心地去勉强爱一个自己不中意的人。双方一旦确定爱情关系,就要对等地共同承担这一关系所包涵的全部义务。坦诚相待,长期考验,忠贞专一。从确定恋爱关系到结婚之前,彼此之间还要有一个全面了解的过程,要坦诚相待,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双方必须忠贞专一,不能同时有其他情侣,或轻率转移爱情。即使发现对方不宜和自己共同生活,也应当通过正当方式与对方中断爱情关系后,才能再去选择新的情侣。高尚的情趣和健康交往。爱情关系确定后,双方在加深交往过程中必须以理智驾驭情感,切忌性冲动超出社会道德规范。

婚前性行为和试婚必然促成性行为轻率和性乱,使终身结为伴侣的特殊而珍贵的关系黯然失色,直接破坏婚姻制度,背离以始终不渝的爱情为基础的婚姻,并带来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

夫妻性关系 指合法夫妻之间的正常性生活。要保持夫妻间性关系的和谐,双方必须恪守一定的道德要求:平等与自愿。男女平等体现在夫妻性生活中应有同样的权利与义务。不论是丈夫还是妻子,既有主动要求与对方过性生活的权利,又有尽可能满足对方性要求的义务和责任。平等的权利与义务就要排斥占有观念,决不是谁占有谁、谁服从谁,而是双方在人格和感情上完全处于平等地位。性生活是夫妻双方在自愿基础上进行的,违反自愿的原则是不道德的。尊重与体谅。夫妻性生活的和谐离不开互相尊重,互相体谅。首先,丈夫要尊重体谅妻子,在性生活可能危害妻子生理或心理健康时,不要勉强或强迫妻子过性生活。其次,妻子要尊重和体谅丈夫,了解丈夫的情感和需要,注意调适自己,努力使自己的性意向与丈夫一致,通情达理地对待和满足丈夫的合理要求。在性生活问题上,大男子主义不对,大女子主义同样也有害于夫妻感情。互相忠诚。忠诚是指在有人或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不背叛、不亵渎另一方的感情,不对妻子或丈夫以外的人滥用情感。夫妻双方彼此忠诚,是保持和发展爱情、促使性生活和谐的道德基础。

婚外性关系 这是指已经缔结法定婚姻关系中的一方与婚外另一异性发生性关系的行为。中国的婚姻法律已在客观上为爱情与婚姻的统一创造了基本条件。《婚姻法》不仅给予人们自由结婚的权利,也赋予了人们离婚的自由,这就在最大程度上防止了没有爱情却必须同床异梦有情人却不能结成眷属的状况发生,但这并不能防止出现婚外性行为。现实生活中,由于社会环境、当事者的思想意识和道德水平等原因,婚外恋还会不断出现。婚外恋大多发生在以下情况中:以金钱、地位、权势或名誉为基础的婚姻;夫妻感情在婚后趋于淡化和破裂的婚姻;缺少道德品质修养的婚姻;性生活不和谐的婚姻。导致婚外性关系的原因既有金钱、名利等因素,也有感情因素,但主要取决于当事者的道德观念。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性文明否定婚外性关系,其理由是:婚外性关系使性与婚姻、爱情与婚姻分离,这种分离使当事者有可能逃避与性行为相关的社会责任,不论对家庭、配偶,还是对婚外性对象,都是不负责任的行为。婚外性关系违背夫妻忠诚的规范,是对配偶人格的不尊重,伤害夫妻感情,使夫妻关系名存实亡,是不道德的行为。婚外性关系会使婚外性对象陷入生活困境,主要对其婚姻和家庭发生重大的不利影响,带来种种烦恼、痛苦和不幸,将会破坏对方的夫妻关系,严重的会使对方家庭破裂。婚外性关系违反了道德自律原则,使自己的心灵深处蒙上不光彩的阴影,随时都要受到风浪的冲击,要付出道德代价。一旦被揭露,会招致当事人和婚外性对象身败名裂,给家庭、事业都带来严重影响,对子女的成长发育也是十分不利的。

性环境道德 对影响和制约人类性行为的各种环境的道德评价和道德要求。性环境指影响和制约人类性行为的自然及社会的客观环境。在现实生活中,尤其是当前受西方生活方式的影响,由于性本能对社会约束的抗拒,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性环境污染。所谓性环境污染是指在影响人类性行为的客观环境中,混入了不符合性道德要求的成分。如观念上的性环境污染主要是受西方性解放性自由的影响;文化上的性环境污染是黄色文化;经济上的性环境污染是商品经济渗透到两性关系中,把严肃的两性关系变成了商品关系。性环境污染破坏了两性关系的合理秩序和性道德的纯洁性,也威胁着人类生存的健康环境和社会的安定团结,特别是严重影响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因此,加强性道德教育首先要从改造性环境道德入手:改造家庭性环境道德。个人的性道德观念的形成,首先是通过父母教育和对父母行为的模仿,父母性道德观念是否高尚,对子女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在子女面前要防止轻佻的性举止,性生活也要回避子女,要杜绝婚外性关系。良好的家庭生活环境和夫妻间的和谐关系,对子女健康的性道德形成具有重要意义。改造性社会环境。性社会环境主要是社会治安、社会舆论和社会教育环境。对符合中华民族优良性道德的行为应给予鼓励,对违反性道德的行为必须予以惩戒。性道德教育需要社会舆论和社会教育的支持,并以法律的强制力量为依托,以正确的道德评价和教育为社会舆论导向,形成一种合力,才能净化社会风气。改造性文化环境。文化是人类性行为的重要诱导因素,文化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性道德实践,尤其对青少年的道德行为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新闻、文化工作者要树立良好的性道德观念,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要禁止出版色情淫秽出版物,严厉打击色情淫秽出版物的作者、出版者、贩卖者。同时要推进全社会的健康文明的性教育,特别要重视青少年的学校性健康教育。

(李传俊)

性别角色行为教育  sex role action education  两性个体在特定的社会和群体中,以及在两性活动过程中要占有适当的位置,每个人都将按照这一位置所决定的行为模式进行活动,这种不同性别的位置就是性别角色。又称性别角色。男子或女子在社会生活过程中都应当知道自己的责任和行为规范。

性别角色行为,是在性别角色认同的基础上,个体接受社会对不同性别个体的角色要求,并形成一种行为规范。性别角色行为的形成是不同性别个体的一种学习和培养过程,要通过教育和具体实践才能逐渐达到。对性别角色行为规范的学习,将终身影响个体的活动。因此,我们应当在不同的性发育阶段,在个体可能接受的范围内,向他们进行性别角色行为教育。

性别角色行为教育包括童年期、青春期、婚前期和婚姻期的不同教育。童年期性别角色行为教育有4个环节:帮助儿童对性别的理解,从孩子幼年时期的外形、行为举止、服装打扮上认识自己在社会上所处的性别角色以及社会所认可的行为模式。家长、幼儿园老师对儿童进行性别教育,有助于儿童形成正确的性别自我认识、性别自我表现和性别角色行为规范。对儿童进行性知识初步启蒙教育。帮助儿童形成最初的性行为规范。教育儿童与异性同龄者处理好关系。青春期性别角色行为教育主要是进行性别角色观教育,明确性别角色的权利与义务,并初步形成对各自性别特质进行自我评价的能力,初步学好处理两性间关系和对于性的态度。婚前期性别角色行为教育的核心是爱情道德教育,认识到爱情是一种高尚的感情生活;爱情既是权利,又是义务;爱情既需要理智,又需要情感表达,两者融为一体才具有高尚性和纯洁性。恋爱的目的应该是结婚,恋爱双方要恪守爱情生活中的道德准则:互相尊重、互相信赖的原则;非占有的道德原则;负责与自重的原则,不应有婚前性行为;事业第一、爱情第二的原则。婚姻期性别角色行为教育是婚姻法与道德教育,主要有3条: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互相忠诚,不允许有婚外性行为;保护妇女、儿童和老人的合法权益;实行计划生育是夫妻双方的责任。

(李传俊)

性礼貌教育 sex courtesy education 为使两性在交往中的行为符合社会要求的准则,而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进行教育、培养和造就文明人的过程。礼貌是反映人的思想、道德等内在品质的行为方式。性礼貌是指在两性交往中,尊重对方,平等待人,言行举止文明,态度和蔼,言语得体,仪态大方,姿态端正,讲究卫生,行为有节制。性礼貌的对立面是性粗野,如言语举止轻浮、有猥亵行为等。

性礼貌教育,是教会人们在两性人际交往中,正确而又恰如其分地交换意见,表达情感,交流思想,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两性人际交往形式 主要分为语言交往与非语言交往两大类型。

语言交往 又分言语交往与文字交往两种。言语交往可以使两性交往富有直接性和现实性的特点,是两性相互了解、沟通的重要手段。言语的这种特点,使得运用言语交往的两性之间,可以随着言语的内容而明显感受到感情的起伏,更直接地测量出双方的文化、知识、态度、价值观念以及道德情操。两性间的言语交往应当谦逊、耐心、有涵养。文字交往除了要有足够的思想深度和文字表达能力,切忌空洞无物或格调低下外,尊重对方是最重要的异性间交往准则。

非语言交往 面部表情可以清楚地表明一个人的心理活动,能以最灵敏的方式,把复杂的内心世界充分反映出来。在两性人际交往中,一般来讲,微笑表示友好、喜悦、接纳。作为一个有修养的人要掌握好微笑的分寸,微笑要自然、大方、有修养。男子失去自尊的微笑和女子不恰当的媚笑,很容易造成误会,妨碍两性间正常人际关系。姿态、目光接触和两人之间距离远近的运用等,在两性交往中更有重要作用。目光接触的多少可以反映双方相互接纳、喜悦的程度,持续的目光接触能引起强烈的情绪反应,转移视线可提示不欢迎、不同意、反感、内疚、恐惧和拒绝。有学者认为,两性相互正视对方的时间如果超过10秒钟,就表明含有某种爱恋的成分。人际距离与朝向取决于两性关系密切程度和不同场合,如关系密切者或恋人之间会见时距离较近,甚至可以有躯体接触;一般的两性关系是面对面的会见,并保持一定距离。如果超过了某种限度就是对对方的不尊重、不礼貌。总之,两性正常交往时要恰当掌握好姿态、目光接触,注意相互距离等,做到自然而含蓄、热情而不媚俗、友好而不委琐,切忌持续凝视、娇羞的斜视,或做出挑逗姿态,以及保持不恰当的相互距离等,以免显得轻浮、不自重、不文明。

两性交往中的礼貌 在两性交往中,男女的表达方式存在着一定的性别差异。一般是男性主动,女性比较被动;男性更多地通过言语和动作,女性则较多地通过面部表情和体态表达自己的感情;女子更爱笑,她们往往通过各种各样的笑来扫除两性交往中的障碍。

两性人际关系中的特殊形式——恋爱,同样要注重文明礼貌。一个讲文明、有修养的青年往往以含蓄、谨慎的方式自然地表露心曲。不讲文明礼貌,不注意检点行为的恋爱方式是对高尚纯洁爱情的亵渎。众目睽睽之下,与恋人搂脖抱腰,放纵亲昵,生硬地对陌生异性求爱,凡此类庸俗之举,均与人类社会的文明格格不入。要教育、引导青年在恋爱时注意检点,讲究时间和场所,行为要端正,要考虑后果及必须承担的责任。在表达爱慕之情时要遵循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明,讲人格,讲国格,不应盲目模仿外来方式谈情说爱。未婚者之间的求爱是一种权利,对此表示接受或者谢绝也都是一种权利。对待求爱者无论是接受还是谢绝,都要严肃认真,尊重对方的人格。如果一方表示谢绝或结束恋爱关系时,另一方要理智地控制感情,不要伤害对方,戏弄对方,羞辱对方,这些有失礼仪的作法都是不文明的。

夫妻之间要保持性关系的和谐,首先要坚持平等与自愿的原则,在性生活中,双方享有同样的权利和义务。另外,在相敬如宾举案齐眉的传统伦理基础上,夫妻双方应互相尊重和体谅,彼此理解、忠诚,不能有不尊重对方的粗俗语言和举止,不得使用讥讽挖苦的语言伤害对方。(见性道德)

(李传俊)

女性自尊教育 female sex self-respect education  为维护女性自身的人格尊严,培养女性自尊、自重和不容他人歧视、侮辱的道德情操,而有计划、有目的地向其传授知识和施加影响的活动。

女性自尊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在与异性交往过程中,女性应自尊、自爱。自尊意识,是把自己作为不从属于对方的主体来尊重的一种道德情感,这种情感的基础是对自身尊严的认知。有自尊心的人,以合理地维护自己的尊严,来赢得他人的尊重,维护自己的独立人格。在自尊控制下表现出的道德行为,就是自爱的体现。因此,女性在与异性交往的过程中,应该不卑不亢,态度稳重,举止大方,使异性敬重,不敢轻视、无礼;在服装上,既要讲究适合时尚的美,又不应过分暴露;言谈举止不可轻浮,不可矫揉造作,更忌卖弄风骚,或挑逗异性。要严肃对待异性的失礼之举或其他不当行为。总之,女性在与异性交往中应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坚持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在与异性交往中,要注意培养自制力。自制力既表现为控制自己心理和感情的能力,又表现为使自己的行为自觉服从于社会规范的能力。自制力的培养需要有对道德规范、准则的认识,有相应的自尊感,对错误行为的厌恶感等道德意识。在培养自制力的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做到与异性接触时控制自己的言行举止,冷静、沉着,切忌感情冲动,与异性保持一定距离,不主动去靠近、接触异性身体;与异性谈话时的口气、方式、称呼要有分寸,不开出格的玩笑,不谈论性问题等等。在与异性交往中,划清友谊与爱情的界限。女性应该把握两者的本质区别,自觉地遵守友情道德和爱情道德,切勿混淆友谊和爱情。友谊与爱情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感情。友谊是同志或朋友间互相信赖的关系,不应该有性的内容;爱情是以维护婚姻和家庭为目标的道德标准为基础,具有排他性和持久性的男女之间的特殊的社会关系。友谊与爱情之间的界限在于道德规范,异性朋友可以有多个,爱人却只能有一个。因此,女性在与异性交往中,应切实注意友谊与爱情的区别。忠诚于爱情,没有婚前和婚外性关系是女性最大的自尊。

(李传俊)

 人约黄昏后

红墙无语

湖畔情侣

求”、“允”镀金铜牌。男家携往女家提亲,女家允亲,则留“求”还“允”

年庚帖,又称八字帖。订婚男女互换年庚帖,俗称合八字

吉日良辰帖。上写迎娶吉日,由男家遣人送往女家

新娘在婚前赠予新郎的女红

嫁妆:生活用品

清代安徽黟县招婿用的抛绣球楼

湖北山村的嫁妆

嫁妆画:民间性教育用品,藏于嫁妆箱中

描金嫁妆箱

土族嫁妆

右为调箱,订亲、行聘和送嫁妆时盛放细软及食品等物的仪具

山东潍坊年画(清代):状元娶亲

迎亲(清末)

迎亲(清代)

花轿(民国)

陕北黄土高原的迎亲队伍

满族迎亲

彝族婚俗:不允许新娘过桥、由堂兄弟背过溪流

敦煌壁画:唐代婚礼图,内有男拜女不拜

哈萨克族婚礼上的新嫁娘

水上婚礼

藏族婚礼:互赠哈达

喜堂内拜天地(清代)

土族婚礼:新娘必须踏着毛毡进洞房

洞房(清代)

闹洞房

辽代彩绘瓷笔筒

清代象牙雕刻

清代压箱底

清代盖碗

民国秘戏瓷雕

清代秘戏瓷雕

成人期性教育

人工授精前吸取贮藏的精液

人工受精

1988年3月10日中国第一例试管婴儿诞生

女性急性淋病性尿道炎

男性一期梅毒硬下疳

男性急性淋病性尿道炎

男性二期梅毒皮疹

艾滋病患者左胸的卡鲍内瘤皮肤损害

三期梅毒皮疹

艾滋病患者(初期)

女性尖锐湿疣

男性软下疳

念珠菌病

男性生殖器疱疹

女性生殖器疱疹

女性软下疳

男性尖锐湿疣

阴道环及放环工具

阴道隔膜(避孕帽)

避孕海绵

女用避孕套

宫颈帽

避孕套

宫颈帽

男性自尊教育 male sex self-respect education  为了维护男性的尊严和人格,不因自己的行为而受轻视、歧视和侮辱,而有计划、有目的地向其传授知识,树立自尊观念和培养正确行为的活动过程。

男性自尊教育的主要内容是:①在与异性日常交往中,既要尊重、爱护对方,又要自尊自爱,对自己的行为要负责,以实际行动确证个人尊严的存在。与异性交往时,应该态度端正,举止大方,诚恳热情,使对方感到彬彬有礼,而不是虚伪做作或哗众取宠,更不是粗野、轻浮。②在恋爱过程中,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自觉地约束、规范自己的行为,对此应有强烈的责任感,要以高尚的道德感来控制性冲动,不放松对自己的性约束,切忌失去理智和道德感,任由本能摆布,轻率地处理两性关系。对男性的自尊、自爱教育是有效控制婚前性行为的基本保证,并可培养男性坚强的道德意志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从而有益于培养良好的人格。③已婚男性的自尊自爱首先是尊重妻子,没有婚外性行为,确保家庭和睦。只有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关系内的性行为,才是合乎道德的。婚外性关系,不论对家庭、配偶,还是对婚外性对象,都是不负责任的行为,因而为性道德所不容。就社会而言,有婚外性关系的男性远较有婚外性关系的女性为多;在婚外性关系中,一般男性应承担的责任也大。因此,加强男性的自尊自爱教育尤为重要。男性自尊自爱的意识愈强,责任感愈强,就愈能用理智来驾驭情感和行为,一旦萌生不正确意念,也容易克制不良行为的发生。这对维护家庭和睦,提高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安定团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李传俊)

性义务 sexual obligation  人类的性行为双方不仅仅为获取性欲满足,而且必须对行为的对象和行为的后果承担的相关责任。就法律规定的一夫一妻制社会而言,婚姻双方对配偶、子女和家庭应尽的不以报偿为目的的个人和社会的责任,即为广义的性义务。狭义的性义务是指夫妻双方有义务满足对方的性欲要求,不无端拒绝配偶合理的性需要;同样理由,夫妻双方也有义务对配偶保持忠诚,不与他人发生性关系;这种义务还可以延伸到婚前男女保持童贞。

性义务是人类的社会现象,但其根源则为动物的生存本能。动物的性行为实质是生殖活动。高等动物,繁殖数量相应减少,如鸟类,每窝仅产卵数枚,而鱼类每次产卵数以千万计,这就必须加强对幼崽的保护能力。多数鸟类为一夫一妻,雌雄双方均对孵卵、喂养幼鸟、鸟巢的安全、救助配偶及幼鸟等承担责任;而大多数鱼类在产卵后,便不再对卵的孵化和幼鱼的安全承担责任,仅仅依靠庞大的数量来保证物种的延续。雌性哺乳动物负有孕育、分娩、哺乳、保护幼畜安全的直接责任,但是只有雌雄双方都对后代和对方承担觅食、安全、抚育、救助的责任的物种,才更具备良好的生存适应能力,因而更有利于物种的生存发展,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雄性动物不对性行为后果承担责任的物种,生存适应能力就差,容易遭自然淘汰。作为高等哺乳动物的原始人类,同样继承了承担与性活动相关的责任的性状。经过漫长的文明发展,人类从性和生育活动的实践中逐渐认识到,一男一女组成的稳定家庭,夫妻双方对于由性的结合引起的一切后果承担责任,不仅对抚育和教养后代更为有利,也使绝大多数组成家庭的社会成员的生老病死获得可靠的物质和精神依托,这也是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所必须的。这是人类历史性地形成一夫一妻婚姻的根源。到近代,这种婚姻习俗更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成为婚姻制度。人类的这种社会选择顺应了接近1∶1的男女自然生育性别比例,巩固和强化了由自然选择决定的生存适应优势。

任何一个国家的婚姻立法都把性和婚姻结合在一起,唯有合法的婚姻,才有合法、正当的两性行为。因此,中国婚姻法更从传统观念出发,将性和婚姻紧密结合在一起,规定了要求履行的义务,上自瞻养孝敬父母,下至抚育教养子女,以及配偶之间的互相忠诚和对生老病死所承担的责任等与性行为的直接或间接后果相关的事件,在本质上都属性义务。

近代西方出现的性自由思潮提出性爱和情爱分离,性和婚姻分离,这就为婚前和婚外性行为的合理化制造了舆论根据。表面上看起来男女平等,双方都无须对性行为的后果承担责任,实际上是男性为推卸和逃避责任找到了理由。性义务不复存在的最大受害者是妇女和儿童。对性义务的否定从根本上动摇了传统婚姻的根基,造成大量家庭解体和很多人不再组成家庭。社会家庭总数的减少将直接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出现少女怀孕、辍学、单亲家庭、少年犯罪等;极不稳定的试婚和同居现象大量增加,加之婚前和婚外性行为骤增,促成了性乱和性病艾滋病流行;在性自由盛行的国家,尤其是性自由盛行的发展中国家里,孤寡老人增多,弃婴和流浪儿大量出现,一个低经济收入、低文化、低就业、低道德素质、高犯罪率的阶层日渐庞大。性义务的削弱和消失,正严重妨碍着社会文明的发展,因而必须引起社会的密切关注。

(朱 琪)

性约束 sexual restraint  人类的性行为必须符合一定的社会规范。规范就是约束。人类个体随着青春期性发育成熟而产生性欲,性欲驱使人们以各种形式去接近和追求异性,最终指向通过两性生殖器官的直接接触而获取性满足。对于动物来说,只要双方自愿,不遭对方拒绝,交配便不受限制。然而,实际上即使是动物的性行为,也决不是完全不受约束的,在群居动物中,弱者的性行为会遭到强者的剥夺而受被动约束。约束有利于淘汰不良遗传基因,这种无意识的自然选择是物种生存发展的需要。人类性行为从无序到有序的规范,是以习俗、宗教、哲学、科学对性的认识为基础,以性禁忌、性道德、性法律的形式出现,反映了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是一个从自发到自觉、从蒙昧到科学的渐进过程。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性约束的表现虽有差异,但凡是表现为有共性的内容,则都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所不可或缺的。例如在古代乃至当代的文明社会里,非婚姻的两性行为通常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否定,甚至是受到严格约束的。性约束的严格与宽松,与不同历史阶段的政治、经济、文化和自然科学的发展水平有关。约束的过与不足,或恰到好处,则主要取决于当时左右着社会人群的认识、态度、观念和行为的主导舆论。在古代,这种舆论基本上是习俗的、宗教的或哲学的。然而,不管是属于哪个原因,都不应忽视或否定其存在合理的科学内涵,把古代性约束完全归之于封建性禁锢是违背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原则的。在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水平应是决定人类有关性的认识、态度、观念和行为的主导舆论的基础。性社会学离开了自然科学这一基础,就会陷入盲目性和主观片面性,崇拜性本能,而否定合理的性约束。

性约束的范围主要包括:可以发生性关系的对象(主体)、年龄(时间)、场所(空间)。达到结婚年龄,通过合法婚姻手续结成夫妻的配偶,在没有第三者在场的情况下,双方自愿的性行为才是不受任何约束的。婚前性行为、婚外性行为、试婚、同居,全受到社会舆论约束,也即道德约束;卖淫、嫖娼、性乱、群交、乱伦、强奸,要受到法律的约束。不同文化习俗,不同宗教信仰,均有各自的性约束。性约束可以是自觉的主动行为,也可以是被动的行为。例如,一名青年学生,如果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具有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有做一个品质高尚的文明人的强烈愿望,他就会自觉地主动克制性欲,拒绝婚前性行为;如果害怕怀孕,担心染上性病、艾滋病,或者慑于纪律处分或法律制裁,也可以被动地克制自己的性欲。

性约束可以是个体行为,也可以是群体或社会的行为。出于个体的认识和态度而对性行为进行自我约束的,是个体的性约束;基于群体的共同认识和态度所形成的对群体内成员的性约束,是群体的性约束,其典型是宗教的性约束;如这种约束为社会的大多数成员所接受,就成为社会约束。

(朱 琪)

性别歧视 sexism  一种性别成员对另一种性别成员的不平等对待,尤其是男性对女性的不平等对待。又称性歧视。正是两性之间的这种不平等,造成了社会的性别歧视。值得指出的是,性别歧视者不只限于男性,一部分女性由于受到社会性别歧视的影响,自己轻视自己,同时也轻视别的女性,她们也是性别歧视者。

性别歧视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有其历史渊源。人类社会早期,男女本是平等的。在母系氏族社会中,由于母系血统在社会群体中的重要性,女性居社会统治地位。妇女在原始社会物质生产中的重要作用,是其受到社会尊重的经济基础。私有制出现后,男性在经济上的地位显著上升,母系氏族制被父系氏族制取代,这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从此,男性对女性的歧视成为延续千年的社会问题。男子是世界的主宰,女人只是男子的附属品,她的职能只是生育子女。社会还用道德和法律等手段,维护和支持歧视妇女的社会现象。

文艺复兴运动期间,“天赋人权”的思想震动了妇女界,追求社会进步的人们开始注意到占人类半数的妇女的社会地位,提出男女平等的要求。1517年德国的宗教革命,1688年的英国革命,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都对社会性别歧视现象进行了冲击。1948年12月10日,联合国大会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宣称,世界各地所有男女毫无区别地有权享受各种权利和自由,提出了保护妇女合法权益。当代女权运动明确提出,妇女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各方面应与男子享有平等权利。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不少国家存在着男女事实上的不平等,性别歧视十分严重。美国社会传统地对妇女抱有偏见,认为妇女智力低下、大脑较小、缺乏天赋、易于冲动、简单幼稚,致使妇女受教育的机会有限,在选择职业上也受到限制,妇女的平均收入不足男子收入的70%,妇女失业率比男子失业率高30%以上。性别歧视是一个世界性问题,在其他国家里,歧视女性也是一大社会问题。中国尽管法律规定了男女权利平等,并对保障女性权益做了明文规定,但由于受封建习惯势力的影响,仍存在着某些性别歧视现象。

性别歧视不仅表现在受教育、择业、收入等方面,还表现在性别商品化倾向上,西方把卖淫妇女称为商业性工作者,这种使色情行业合法化的词汇是比妓女称谓更严重的性别歧视,旨在使妇女的人格尊严受到更加公开和直接的践踏。此外,把女性当做装饰品和商品广告等有损女性尊严的现象,在一些国家也已经引起人们的不满。为了维护妇女的合法权益,必须谴责在商品广告和出版物中利用妇女受侮辱的形象牟取利润的不光彩手段。凡是有损妇女尊严的广告和展品,都应该受到禁止。

(李传俊)(www.xing528.com)

性自私 sex selfish  个体性行为的自私性。表现在心理上是妒忌,表现在行为上是排他性。在失去社会约束的前提下,如条件允许,就会尽可能多地占有异性,最大限度地满足性欲,以更多地繁殖具有自身基因的后代。这是一种生殖本能,在男性表现尤为突出。性自私的另一层含义是发生性关系时,一方只顾自己的性欲满足而不顾对方的意愿和痛苦,或不承担性行为可能产生的后果。这种情况也以男性的表现为突出。

性自私的生物学基础在于每个生命均有尽可能多地繁殖自身后代的本能,以使这一物种能更好地繁衍发展,这种由生命基因决定的生物性状表现为自私性。由动物进化而来的人类继承了这种生物学特性,在生殖行为上本能地存在着自私倾向。个体的性满足,包含着种群的生存繁衍,每个物种都是由无数个体在竭力争得自身的性满足中获得延续和发展的,否则这个物种就会自然消亡。这种自私性中还包含着一个物种内生存竞争的优生劣汰过程,具体表现在雄性个体之间为争夺雌性而进行的斗争,斗争失败不仅意味着不能得到性满足,也意味着自身失去繁殖机会,个体的基因将因此消失。到了人类社会,这种由自然选择决定的种内冲突如果仍保留其原始状态,便越来越显得与文明进步不相适应,乃至危害着人类的生存发展。因此,在漫长的文明社会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种种有关性和婚姻的习俗、道德、法律,使人类的性行为变得有序和规范。性自私的社会化过程,也就是人类性文明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并非消灭性自私,而是使之适应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

个体的性心理和性行为具有自私特征,表现在恋爱和婚姻上就是对象的专一性和排他性。恋爱对象的专一和排他,使得两个个体的情爱逐渐加深、巩固、稳定,最后导致婚姻和性爱。但是如果没有道德和法律约束,恋爱和婚姻都可能随时受到性自私本能的破坏。性的自私性促使个体把性爱对象指向多个异性,希望能占有多个异性,却又竭力排斥自己的性爱对象被他人所占有,这就会引发严重的社会冲突,需要社会制约机制来进行调整。性习俗、性道德、婚姻法律,都是规范人类性行为并约束性自私的制约机制。

人类经过漫长的充满为争夺异性而进行赤裸裸的激烈冲突的群婚时代,进而进入较为文明的对偶婚和多妻制时代,最终选择了建立在恋爱基础上的一夫一妻自由婚姻制度。得到法律保护的一夫一妻婚姻,否定婚前和婚外性行为的社会道德舆论,既承认和满足了性的自私性,又制约了可以由自私性引发的人类社会内部冲突,使性爱和情爱最终统一起来。稳定的一夫一妻家庭是社会安定发展的基本保证,反映了人类文明对源自动物的性自私本能的妥善处理,因而这是一种超越自然选择的社会选择,是人类在性问题上经过数千年的痛苦摸索而探求到的生存发展之道。

(朱 琪)

禁欲 abstinence  严格制止对性的欲望并且不使发生性行为。禁欲的含意,因对禁欲概念的不同理解和阐述而有差别。最严格的宗教禁欲概念是不仅不准许接触异性身体和有性交,而且也不容许出现手淫(自慰),甚至不允许有欲念。这就是佛教的“色空”。一般的禁欲概念则是指没有性交,而不包括偶尔的自慰行为。不论是因为个人身心健康、宗教习俗,或是出于家庭和社会的原因,也不论是东方、西方,还是古代、现代,都存在禁欲的理论和实践。禁欲可以是主动的、自觉自愿的,也可以是被动的、强制实行的。禁欲可以是终身的,也可以是暂时的。禁欲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特有现象,但压制性欲并非始于人类,在动物的生存竞争过程中,雄性弱者因角逐雌性失败而丧失性交机会是普遍存在的。人类社会的禁欲有其多方面的原因,不能不加分析地认为凡是禁欲就是对人性的压制,就是有害的。事实上人类性行为在形成社会规范的情况下,必然要求每个个体在某种情况下接受禁欲,因此对于文明人来说,没有一个人是不曾禁欲的。按照常见的禁欲现象,大致可以分成以下几类:

宗教禁欲 最严格的戒律,如天主教的主教、神甫、修女,佛教的僧、尼都必须终身禁欲。某些宗教把享乐看做罪恶,性乐更是首当其冲。因此,严格禁止性欲,甚至出现欲念都是罪过。由于这种强制禁欲违背人的天性,因而自古以来背叛教规的现象总是不断发生。到了近代,宗教禁欲已逐渐出现宽松趋势,例如与天主教同源的基督教就允许牧师结婚。宗教禁欲除了对神职人员的苛求外,对教徒也有要求,如基督教、(包括天主教、东正教)、佛教等都不准信徒有婚前和婚外性行为,对于未婚者而言,也就成为禁欲。此外,有些宗教在斋戒期间要求信徒禁欲。然而,并非所有宗教都禁欲。

民俗禁欲 不同的民族都有一些禁欲的习俗。同一种禁欲习俗,有的似与宗教影响有关,有的则没有关系。例如多数文明民族对保持童贞的婚前禁欲要求就属这种情况。民俗禁欲对女性的要求比对男性要严厉得多。如处女的贞洁;丈夫长期外出时妻子的独处禁欲,欧洲古代甚至强迫远征军人的妻子带上金属的贞洁带,以防止失贞。中国明清时代寡妇不准改嫁,更不得失贞。

道德禁欲 凡是违背禁欲要求的,通常都被认为是不道德的。由于道德的成因非常复杂,往往与宗教、习俗、哲学、健康等多种因素相关,因此对于具体的禁欲要求就应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地加以肯定或否定。例如中国古代对男性的禁欲要求就是一种道德禁欲,“坐怀不乱”、“慎独”、“富贵不能淫”等,都要求男性洁身自爱。儒家认为“万恶淫为首”,这里的“淫”是泛指过度的追求享乐,而不仅仅是性欲的放纵。由于中国历史上有过太多的因为沉湎情欲而身败名裂甚至家破国亡的教训,因此,男性在特定条件下遵守禁欲要求,就成了一种有着积极意义的传统美德。

保健禁欲 出于健康原因的禁欲。是禁欲中最重要的具有积极意义的组成部分,对古代处女的要求,即少女的婚前禁欲就是最突出的例子。尽管对少女童贞的要求可以是宗教的、道德的或民俗的,但其真正的重要合理内涵之一却是健康原因,这是无需加以说明的。月经期禁欲、妊娠期禁欲、产褥期禁欲等都是保护女性健康的禁欲。中医对于某些疾病有禁欲要求,通称“忌房事”。有些武术流派也要求习武者在练功的一定阶段严格禁欲。在性病、艾滋病严重流行的当今,防病禁欲更是一种最有效的保健措施。世界卫生组织倡导的预防艾滋病ABC中的A就是禁欲,B是夫妻互相忠诚,C是用避孕套。对于未婚青少年来说,不论男女,婚前禁欲保持童贞,无疑是预防艾滋病最可靠的方法;至于已婚者,不论丈夫或妻子,婚外禁欲,不要有婚外性行为,同样是预防性病和艾滋病的最好途径。

特殊群体禁欲 某些特殊群体出于使命需要禁欲。

禁欲与健康 禁欲对身心健康的影响,取决于禁欲者对禁欲的认识和态度。一名虔诚的佛教徒笃信教义,自觉遵守色戒,理智地克制欲念。由于对宗教的忠诚,并不会发生因强烈的性欲而引起的心理冲突。在这种情况下,禁欲不会损害身心健康,即使终身禁欲也一样可以保持心理平衡,健康长寿的高僧便是证明。对于婚前暂时禁欲的青少年来说,只要认识到禁欲对于保持心境宁静地投身学习、锻炼,对于预防性病、艾滋病和避免少女怀孕的重要性,对于完成学业、成才和实现未来献身祖国理想的必要性,就会非常自觉地克制性欲冲动,因而也就不会造成心理不平衡,更不会影响身心健康。只有在胸无大志,整日沉湎于欲念冲动之中,而又得不到满足时,强烈的心理冲突才会对健康造成损害。

(朱 琪)

性享乐主义 sex hedonism  以追求性欲满足时的乐趣为生活中的最大享受。性快感是驱使动物进行繁殖活动的生理心理现象,追求性欲满足是与繁殖过程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原始人类的性活动与动物一样,其实质就是生殖活动。因此,性乐与生殖是完全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没有对性乐的追求就没有物种的繁衍。随着文明的发展,人类开始追求性乐与生殖活动分开的性活动,由于男性不承担性活动的直接自然后果,包括妊娠、分娩、哺乳、抚育的责任,更容易以单纯追求性快感为性活动的目的。母系社会结束至今,人类文明处于发展加速的阶段,而这也正是男性居于统治地位的时期,男性就以女性为发泄性欲获取性乐的对象,女性甚至沦为性奴隶、性工具。一夫多妻的存在,突出地表明了男子的性享乐是建立在女子的牺牲和痛苦的基础之上的;近代卖淫嫖娼更以牺牲女性的人格尊严为代价。把女性视为商品而出现的“商业性工作者”和“性服务”等词,名义上是消除对妓女和卖淫的歧视性称谓,实质上是为使女性进一步沦为商品制造舆论根据,使她们从精神上和肉体上甘愿成为男性追求享受性乐的商业性工具,因而这是对女性人权的严重蔑视和侵害。

古代对女性的享受性乐实行严格约束,不仅是因为男性将女性视为私有财产的社会原因,而且还有其生物学原因。古代的性活动是与生育联系在一起的,男性的婚前和婚外性行为不会对自身造成不良后果,而女性却不是这样。为了防止非婚生育,必须限止女性获取婚前和婚外的性享乐。近代,随着妇女解放和避孕工具、避孕药品的出现,追求性享乐的女性也开始得以消除精神顾虑。不论男女,都有权获取性欲的满足,但必须以合法的婚姻为前提。为追求享受性乐而出现的婚前和婚外性行为必须受到约束和反对,卖淫嫖娼、性乱、重婚、纳妾、强奸、乱伦等伤风败俗和违法犯罪行为必须受到严厉禁止。限制人类享受性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优生、女性生育任务、生殖健康、性病流行等。不论这种限制的形式属于习俗、宗教、伦理、道德,还是法律,其核心内容都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而并非毫无原因的和完全违反人性的封建性禁锢。

对于传统的对性享乐的约束,必须分清精华和糟粕,不能一概而论地加以否定。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避孕方法、流产技术、抗菌药物等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解除了人们对怀孕和性病的后顾之忧,使性乐和生殖分离成为可能,于是以追求性享乐为目的的纵欲行为大量增加。然而,自然规律是严酷的,动物和原始人类的强烈性欲,源自于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必须有强大的激励因素去促使动物不断进行繁殖,物种才得以延续和繁衍。这种激励因素就是性欲,自然选择使具有能强烈驱使动物去进行生殖活动的性欲的物种繁殖得更好,更能经得住恶劣环境造成后代夭折的自然淘汰。当近代人类生活、医疗条件改善,繁殖变得容易进行,后代更易成活时,过于强烈的性欲对于人类生存是有害的。按照生物学规律,人类性欲的强烈程度将出现逐渐减弱的趋势,但在出现人类以前,决定生物进化的自然选择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其速度已与社会文明发展的需要不相适应。在这种情况下,种种约束人类性欲的社会选择便起着加速削弱人类性欲强度的作用。这是一个不以放纵追求性享乐的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过程,人类对性欲实行约束的历史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那些具有不能约束性欲的个体,不论是受到法律制裁的强奸犯,还是因纵欲而罹患艾滋病的不幸者,都正在受到自然选择和社会选择的双重淘汰。

(朱 琪)

性解放 sexual emancipation  在性行为上完全抛弃传统道德观念约束的主张和实践。又称性自由或性革命。20世纪前期开始于西方的一种性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变革。性解放,最初是反对性别歧视,争取妇女与男子享有平等社会地位和政治经济权利的女权运动,同时要求改变基督教禁止离婚的戒律,主张婚姻自由。此后,从这些合理要求逐渐演变为对宗教性道德的全面否定,认为性交是人人都应有的与生俱来的自由权利,性行为是个人私事,只要双方自愿就可以发生两性关系。性行为不应受与婚姻有关的道德和法律的限制,他人和社会对此无权干涉。性自由者反对一切性约束,主张性爱和情爱分离,性和婚姻分离,否定童贞和贞洁观念,提倡婚前和婚外性行为,要社会接受试婚和同居。一些极端的性自由者不仅主张娼妓合法化,甚至认为乱伦也不应受到指责,更不应受到法律制裁。

性解放的出现有其深刻、复杂的社会根源和特定的历史背景。19世纪,欧洲受英国维多利亚女皇时代严厉的宗教性禁锢影响极深,对童贞和贞洁的要求非常苛刻,妇女受到严重歧视;严格的终身一夫一妻制,感情完全破裂的夫妻也不准离婚;手淫被认为是亵渎神灵的罪恶;不准谈性,不准进行与性有关的科学研究和艺术创作。为此,人们普遍受到沉重的性压抑。S. 弗洛伊德正是在这种社会条件下观察到大量神经症患者和精神病人都与性压抑有关,因而形成其泛性论学说。这一学说对于性自由的萌现有着重要影响。罗素的婚姻革命观则是针对不合理的宗教性禁锢而产生的较为严肃的婚姻变革学说,对早期的性解放起过积极的作用。促使性解放改变性质的一个重要消极因素,是昆虫学工作者A. C. 金西对美国社会男女人群性行为的调查报告。金西采用的调查方法违背了统计学的基本原理,调查结果偏差性很大,片面地把主要存在于性行为放荡不羁和不严肃的人群中鲜为人知的背离性道德状况,夸大为整个美国的普遍现象。追求性本能自由满足是源自原始人类的天性,但是社会的生存和发展不可能不对个体的性行为进行必要的约束。性对于人类的生存繁衍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个体的性行为如果不遵循一定的社会规范,整个社会就会处于无序状态。金西的调查报告以夸大了的数字,将这一人类历史上从未绝过迹,当时又有所增加的秘密公诸于世。遮羞布一旦被揭去,人们又为夸大的数字所震动,因而更多的人不再约束自己,也不再对违反传统观念的性行为感到羞耻和罪恶,这就加速了性自由的发展。作为一名曾经从事昆虫学研究的动物学家,金西始终无视人的社会性,他离开人类社会行为的整体性,而仅仅从本能的单一角度出发,把社会人的性行为与动物性本能的发泄等同起来,笼统地和不加分析地把宗教性道德完全视做对人性的不必要约束,实际上是把人和动物等同起来。此外,青霉素广泛用于医治当时的主要性病梅毒和淋病取得了特殊疗效,激素类避孕药的出现,乳胶避孕套质量的提高,均消除和减轻了人们对婚前和婚外性行为引起性病和怀孕的顾虑;两次世界大战使欧美国家人口性比例严重失调;世界性青春期发育提前和婚龄推迟造成的庞大性饥饿人群;西方个人至上的价值观促使越来越多的人在性行为上缺乏社会责任感;生产力发展,消费资料丰富促成的追求享乐和纵欲的潮流等,都成为加剧性解放蔓延的重要因素。1968年开始于法国大学校园的“五月风暴”作为性解放顶峰的标志,使性解放狂潮迅速席卷西欧、北美,并影响到许多发展中国家,使大量年轻人的性行为完全处于混乱状态,“性解放”一词至此已完全失去妇女解放的主要内涵。

性解放使西方社会离婚率激增,大量家庭解体,单亲家庭和非婚生儿童增多,家庭教育职能明显削弱,青少年犯罪现象激增。80年代,美国每年有100万以上的少女怀孕,其中40%成为少年母亲;英国50%的儿童为非婚姻产儿。这些就是这种严重后果的表现。最为严重的是,性解放引起全球范围的性传播疾病蔓延,性病发病率骤升,流行的性病种类增多,欧美70%以上的成人患过性病,直至出现威胁人类生存的世界性艾滋病大流行。性解放造成的严重消极后果已经使西方社会重新审视性道德的重要性,因而正在出现性道德回归的趋势,表现为要求青少年婚前禁欲,保持严格的一夫一妻的两性关系,有些国家还出现了提倡童贞的少女贞洁运动。

(朱 琪)

性自由 sex freedom  见性解放。

性道德回归 sex moral regression  西方社会由性自由、性解放开始向稳定的夫妻生活认同和回归的社会现象。又称性道德否定之否定。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西方国家经济快速发展,进入所谓“福利社会”,高消费、高享受盛行。这种促使人纵欲的享乐主义,再加上代表个人至上的唯我主义和个人自由一律不得干涉的观点便成为性解放、性自由急剧发展的直接原因。同时,西方女权运动的兴起及各种避孕药具的发展和大量生产,以及色情文化充斥社会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性解放、性自由带来的两性关系不受社会约束,其后果是灾难性的:破坏了婚姻家庭制度,败坏了社会风尚和伦理道德,一夫一妻制面临解体的危机,越来越多的已婚男女只把他们的配偶当成满足感官需要的工具,造成性淫乱多发,离婚率高,非婚生子女多,犯罪率高,性病发生率高,青少年身心遭到伤害,老年人晚景凄凉,人们心灵空虚、道德衰退,社会混乱等一系列严重社会弊病。物极必反,到80年代中期,曾经流行性解放、性自由的国家和地区,人们面对严重的社会问题,痛定思痛,如果大量社会成员仅仅为了个人的感官满足而生活,联系社会的纽带就会断裂,社会赖以存在的凝聚力就会完全消失。严峻的现实使人们重新认识爱情与性欲的关系。许多人开始对性解放持厌恶态度,反对所谓的性爱与情爱分离,主张维护传统的婚姻,保持持久的夫妻关系,追求稳定、温馨的家庭生活。从80年代中期起西方“性保守主义”抬头,提出“反对性解放”、“反对性自由”,特别是由于艾滋病的困扰,美国等西方国家的不少学者和社会团体重新提出贞操观念,把贞操观提高到公共卫生的高度来认识,鼓励女孩保持贞洁,一些报刊杂志也开始不再把男女主角送上床。这种“性保守主义”成为一种正在兴起的趋势,标志着对性解放、性自由的彻底否定,肯定并恢复传统性道德的价值,正酝酿着新的健康文明的性道德观念。对传统性道德的否定之否定,即性道德回归,已成为西方性道德发展的必然趋势。

(李传俊)

性法制教育 sexual legal education  对人们进行有关性的法律规范和守法意识的教育。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性法制教育的目的,是使人们充分了解国家的法律、法令和有关政策的规定,自觉地树立守法意识,并遵守国家法律规定,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调整或约束自己的性行为,更有效地保护自己,使人们的性行为合法化。其意义在于使人们提高性道德观念、防止性罪错的发生,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家庭的稳固。性法制教育涉及不同年龄、不同心理和生理特点及不同职业的人。性法制教育应该从儿童开始,直至老年。使人们具有符合其性别特征的角色期待,认识到性行为是一种社会行为,懂得并能自觉遵守关于调整性行为的法律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进行性法制教育与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有很大关系。许多国家都设有性教育的专门组织机构,并制定有相应的法令。

中国长期处于“性禁锢”状态,性法制教育刚刚起步,一切尚不完善,某些性教育内容夹在计划生育工作之中。调整人们性行为的法律、法令散见于各个法规、政策文件之中,可以归纳为3个方面:①民事法律方面。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婚姻登记管理条例》、《计划生育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护法》等。这方面的法律是规范性的,指导人们应该怎样做才能使两性行为合法化,调整和规范人们的性行为。②刑事法律方面。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惩治走私、制作、贩卖、传播淫秽物品的犯罪分子的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严禁卖淫嫖娼的决定》、《国务院关于认定淫秽及色情出版物的暂行决定》等。这方面的法律、法规是惩罚性的,规定何种性行为是性罪错行为,如卖淫嫖娼、强奸等性行为是法律所不许可的,要受到国家法律的制裁。③其他方面。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性病防治管理办法》、《艾滋病监测管理的若干规定》等,这是和人们的身体健康直接相关的法律、法令,以此指导人们的性行为。

(罗大华 李雅君)

婚外恋 extramarital love  成年男女在法定婚姻关系以外产生的恋情。婚外恋是夫妻关系不稳定的产物,也是婚姻纠纷、家庭解体的常见原因,且易于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婚外恋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自己有配偶,但在心理上倾慕与行动上追求配偶以外的已婚或未婚异性,或接受配偶之外已婚或未婚异性的追求;另一种是自己尚未婚配,但在心理上与行动上追求已婚异性,或接受已有配偶的异性的追求。婚外恋多发生于婚后适应期以内,尤其是在配偶间出现感情危机时。

产生基础 如果现实生活中的婚姻质量不高,就难以经受婚后感情的波折和打击。以金钱、地位、容貌、住房等为条件缔结的婚姻占有相当比重,造成了婚姻关系的不稳定性。婚姻关系的稳定与否,取决于夫妻双方对婚姻生活的满意程度,这种满意程度与对婚姻原有的期待值有关,同时也受自我感受和外向比较两种参照系的影响。自我感受参照系是一种涉及肉体和心理的自我感受,是婚姻关系最直接、最基本的体验,对婚姻关系的稳定十分重要;外向比较参照系是通过对他人婚姻关系的评估而引起的心理感受。一对婚姻关系自我心理感受很差的夫妻,在和他人的婚姻相比较时,往往会强化他人婚姻中的美满和对自己婚姻的不满。在一定条件下,这种情况比较容易促成婚外恋情,并通过和婚外恋人产生的感情同自己的配偶相比较,使婚姻的矛盾激化,加剧婚姻的不稳定性。从实际情况看,中国的婚外恋呈逐年增多趋势的原因相当复杂,而并非因为缺乏真正的离婚自由。一些已经“死亡”或应该“死亡”的婚姻固然应该以离婚告终,然而,婚姻和家庭决非纯属个人私事,在婚者必须对配偶及未成年子女承担社会责任的优良文化传统并未在中国人心中泯灭。因此,一些出现夫妻矛盾的家庭在受到各方面(包括工作单位、婚姻登记机关、家人及邻里)舆论的干预时,不愿贸然离婚;有些当事人则因为受子女、住房、经济等条件的限制,感到离婚的代价太大而却步,这样的当事人并不一定转而寻求婚外恋情。发生婚外恋情,更多的是出于性本能的缺乏自我约束和社会约束,喜新厌旧,不重视婚姻双方的感情巩固。尤其是受西方性自由的消极影响,在权钱许可的条件下,婚外性行为大量发生。因此,这是社会道德风尚衰落的表现,而非没有离婚自由。

两性差异 婚外恋中男女两性的差异显著。从初始动因看,男性一般是为了寻求新鲜感、卸却事业和家庭的重负感、满足征服欲,女性则一般是出于补偿心理、依托心理和回报心理。从恋情特征看,男性婚外恋多因性诱惑,具有随缘性、偶发性和即兴性,恋情的爆发速度和力度甚于女性;女性婚外恋情则更注重情感基础和心理感受,在情爱的深度和持久性方面甚于男性。在角色特征上,男性呈现主动性、冲动性和阶段性,女性则更具被动性。从婚外恋的行为结果看,男性婚外恋的一般历程是从“喜新而不厌旧”到“不厌旧而弃新”,而女性婚外恋的一般历程是从“厌旧喜新”到“弃旧图新”。出现这种差异是因为男性一般更注重事业、前途,更现实;女性则多把爱情作为人生的主旋律。两性婚外恋的差异使女性在婚外恋情中容易受到更大的伤害。

类型 与主体的自身心理素质、婚姻境遇、社会氛围条件有关。常见的有:①怀旧型。当事人对现实婚姻不满意,进而与旧日的恋人、知己或好友产生婚外恋情。②情投意合型。夫妻双方在理想追求、生活情趣等方面缺乏共同语言或婚后感情交流不足,导致另寻知音而发生的婚外恋情。③寻求安慰型。夫妻两地分居或一方对另一方的冷漠、虐待等原因,使深感孤独、失落和屈辱的一方从婚外异性身上寻求抚慰和满足,因而发生婚外恋情。④感恩回报型。多见于已婚女性因图报异性对自己的帮助、搭救之恩,混淆友情与恋情界限而产生的婚外恋情。⑤崇拜型。对婚外异性的才华、魅力由敬慕到爱慕,进而发生婚外恋情。多见于女性。⑥报复型。配偶一方爱情转移,另一方为取得心理的暂时平衡或报复对方而与婚外异性交往,进而产生婚外恋情。

道德评价 婚外恋是当今社会中的一个较普遍现象,大多数人对婚外恋持否定和反对态度。婚外恋现象在中国的现实生活中是复杂的,不能采取简单的处理方式,关键是提高婚姻的质量。尽管婚姻质量有待提高,但是爱情婚姻仍是主流。同时,《婚姻法》也明确规定,人们完全可以通过合法的途径,解除不幸的婚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婚外恋不但会破坏他人的婚姻家庭关系,而且也是损害自己配偶利益和对配偶人格价值不尊重的行为,这是道德和情理所不允许的。当夫妻生活出现矛盾时,需要正视并正确地予以处理。在婚姻关系未解除之前,忠诚是婚姻关系的基本要求。保持性爱的专一性,实行一夫一妻制是中国婚姻制度的基本原则,婚外恋正是对合乎人性的一夫一妻制的挑战。一夫一妻制反映了社会文明的发展和道德的进化,并最终表现为男女双方对对方人格价值的尊重,婚外恋行为也有悖于此。因此,不论在中国,还是在流行“性自由”、“性解放”的西方,婚外恋均为大多数人所否定和反对。

法律责任 对婚外恋行为本身,中国法律并未明文规定。但是,因为婚外恋行为引起的虐待、遗弃、重婚、暴力干涉婚姻自由、溺婴、伤害、凶杀等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行为结果,中国的婚姻法、刑法及一些单行法规均有相关的规定。对于婚外恋引起的上述行为,必须依照国家法律的规定,按不同罪名,依法定罪量刑,坚决予以严惩。

(罗大华 李雅君)

童贞教育 virginity education  没有婚前性行为,结婚前必须是童男贞女的教育。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封建社会的性道德观念均把童贞作为对女性的苛求。婚前不能保持童贞的女性称为失贞,失贞是极大的过错和耻辱,轻则受到家庭、家族和社会的歧视,重则会遭到宗法制度下私刑的迫害,甚至被处死。封建社会单方面要求女性保持童贞,反映了夫权制度下男性对女性的人身占有,以及通过对童贞的严格要求保证私有财产的血缘继承。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对女性的童贞要求有其积极的一面,即保护少女的身心健康和生殖健康的实际需要。如果少女在婚前不受性约束,不但容易受到男性的性侵害,而且也难发生自愿的性行为。婚前性行为的主要后果是未婚先孕,男性可能对此不承担任何责任。少女怀孕会带来一系列严重后果,古代堕胎十分危险,常常引起大出血或感染,甚至危及生命;如果生下私生子,不仅个人和家庭的名誉严重受损,而且直接影响门当户对的婚姻,妨碍一生的幸福。此外,婚前性行为也可能传染性病和引起女性生殖系统的非特异性感染,子宫、输卵管的炎症会使少女的身体健康和生育能力受到损害。诸如此类的种种因素都促成了对女性童贞的要求。因此,古代对女性童贞的严格要求也体现了人类生存发展的历史性需要,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不能简单地认为这是封建社会对女性的束缚和压迫。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反对男尊女卑、提倡男女平等、废除封建包办和买卖婚姻的基础上,不仅实行了恋爱自由和婚姻自主,而且还形成了男女在婚前都要保持童贞的新风尚。作为一种新的性文明观念,使历史上片面要求女性保持童贞发展为对男女两性的平等要求,这是妇女解放运动史上的一个革命性进步。现实生活已经证明,这种变革是有利于人类生存发展的,既有利于预防艾滋病、性病和保护生殖健康,也有利于青少年身心的健康成长和社会安定。

西方的妇女解放运动却向着另一个方向发展,即女性追求性自由,反对贞洁观念,要求像封建社会的男性一样不受性约束,婚前不必保持童贞。对婚前保持童贞的否定招致了一系列严重的社会后果,出现大量少女怀孕和少年妈妈,中途辍学少女的文化程度低下和缺乏谋生能力;单亲家庭中的未婚子女教育不足和重蹈父母覆辙,进而一代代形成恶性循环,造成一个就业能力低、犯罪率高的底层社会。青少年吸毒、卖淫、暴力,艾滋病性病蔓延,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否定童贞的严重后果已经困扰着西方社会,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中小学的性教育已经开始强调不要有性行为的禁欲教育,要求男女青少年都推迟性行为,并且正在掀起一个男女青少年都要保持童贞的贞洁运动。

中国必须汲取西方社会性自由的教训,不仅要在中小学,而且应该在高等学校开展童贞教育。男女青少年都应保持童贞,这样才有利于促使形成良好的性文明社会风尚,这应该成为社会舆论导向的重点。

事实证明,有理想、有抱负、积极向上的青少年,能够比较容易地克制性欲冲动和约束自己的行为,因此有益于排除由性问题引起的种种可以干扰学习的消极因素,而不致对身心健康带来任何损害,这对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非常重要的。相反,缺乏良好教育和正确社会舆论引导的青少年,往往胸无大志,沉湎于寻求感官刺激,放纵性本能,结果严重损害身心健康,影响事业前程和一生的幸福。近代心理学关于情绪智商的研究表明,善于克制本能欲念的冲动,延迟欲望满足的自制力,能够有效调整自己的情绪,具备这种品质的青少年,无论在学习成绩和未来事业发展上,都明显优于缺乏这种能力者。对于性欲冲动的约束能力则是评价情绪智商的一个极重要指征,童贞教育的重要意义也正在于此。由此可见,童贞教育实质上是关系着文明人类的事业和幸福,以及文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重大课题。

(朱 琪)

贞洁 chastity  男女两性在性行为和性爱情感上没有污点。无论男女都存在性贞洁问题。可分为生理贞洁和心理贞洁。生理贞洁是指性行为上没有污点。只要同异性发生过性交行为,都是生理上的失贞。初次性交,个体的生理行为或生理结构上会残留一定的标记,在性行为上可以形成一定的习惯动作,同时获得相关的性体验——性快感或性疼痛。这些现象男女都存在。只是初次性交使女性生理结构的变化较男性明显。女性生理失贞的主要标志是处女膜破损及少量出血,男性生理失贞在生理结构上无明显标记。这也正是社会伦理特别重视女性生理失贞的原因之一。心理贞洁指人们在性爱情感上没有污点。心理贞洁是防止生理失贞的重要力量,也是人们重视初恋的原因所在。心理贞洁与生理贞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完全同一,即生理失贞的同时心理也失贞(如女性卖淫行为和男性嫖娼行为);心理贞洁与生理贞洁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完全不同一,即心理失贞不一定生理失贞(如以恋爱为名骗取钱财),生理失贞不一定心理失贞(如女性在无自身过错情况下被暴力强奸)。一般人只重视生理贞洁,而完全忽视两性活动中的心理贞洁。在封建社会,性贞洁是女子的最高价值标志,社会性伦理对女子的生理贞洁十分重视,以“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的畸形观念来约束、禁锢女性。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以所谓“性解放”、“性自由”否定性贞洁。两种作法均不可取。应该用正确的贞洁观辅佐法律规范人类的性行为,这种约束力的强度以不违背人的天性、不造成两性生活的悲剧为原则。

(罗大华 李雅君)

儿童性教育 children sexual education  对0~12岁的儿童进行的性启蒙教育。性教育的初始阶段。儿童性唤起能力在出生时即存在,性教育应从0岁开始。

人类的性活动并不是在生理发育成熟后才开始的。生理学证据表明,由于生物因素和心理因素影响,男婴会产生阴茎勃起,女婴会出现阴道润滑现象。如果刺激3~4个月的男女婴儿的生殖器区即会引起微笑等愉快的表现。从3岁或4岁开始,儿童对怀孕、生育、分娩、乳房等表现出兴趣,有时会询问“宝宝是哪里来的”等问题。有时他们通过自我观察、自我触摸刺激生殖器产生快感,获得不同程度的体验,这就是儿童手淫(自慰)。有一些儿童将这种自我行为扩展为观看和触摸其他儿童的生殖器,要求观看和触摸成人(如父母)的生殖器等,这种现象纯粹是出于好奇,而并非成年人意义上的性活动,应该视为正常现象。总之,儿童的性活动常常表现为玩弄、触摸或暴露性器官,脱衣显露裸体,亲吻、贴脸,性疑问,追究男女性器差异、排尿方式差异等。如果不能耐心解答他们的问题,或讥笑和压抑孩子对事物的探索,将影响孩子对性的态度,并会在其后长久地存在很多年。

主要任务 一方面指导孩子树立正确的性态度,防止产生性压抑和性的神秘感;另一方面帮助孩子培养正确的性别自认和性别角色意识。具体的教育内容可根据儿童各方面成长的状况分3个阶段进行,3个阶段在时间上相互重叠,不能截然分开。

“抚爱式”教育(0~3岁) 这是儿童性教育的第一个阶段。这个时期,儿童主要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理应承担对孩子的性启蒙职能。这个阶段的性教育主要通过接触、裸体、防止自慰行为几个方面进行母子间的交流,在这种交流中传达的信息对于婴儿的身心发育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这个阶段给予的是一种“抚爱式”教育,包括母爱与父爱。新生儿主要通过皮肤接触感觉信息,以后随着视觉、听觉的发展逐渐认识世界。因此,婴幼儿满足性欲的方式与成年人不同。现代育婴提倡母乳哺养,婴儿吮吸母亲的乳头,得到丰富的乳汁,满足饮食本能的需要,母亲成了婴儿的营养来源。同时吮吸可能使婴儿产生快感,母亲的乳房也是婴儿快感的源泉,母亲成了婴儿第一个“爱的对象”,从母亲的爱护中,婴儿产生了信赖与感情心理。

母亲应多拥抱孩子,婴儿在母亲的怀抱中可以得到温暖,获取抚爱的体验。因为胎儿在子宫内受到母亲心跳节律的安抚及体温的维护,一朝分娩离开母体给新生儿带来不适,母亲的拥抱就可感到体温与心跳的熟悉环境。这是新生儿入世后第一次体验到的愉悦,也是个体性感的起始。许多母亲不仅经常怀抱婴儿,而且在劳动时用背带将婴儿伏在背上,睡觉时母婴同床而卧,母亲轻轻拍打孩子的身体,使其安稳入睡,这些都有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尤其是有助于乐观情绪的发展。但是母子的这种接触并不是成人意义上的性活动。

现代育婴还提倡母婴同浴,婴儿与母亲湿润皮肤的接触,母亲用温水轻拍在孩子的裸体上可起抚慰作用。只要室温允许,孩子的衣服尽可能少穿,尽可能增加裸体活动的时间。

被剥夺母爱或缺少父母爱抚的儿童死亡率常较高,即使长大成人,由于这一原因,也常常导致人际交往的障碍。

“问答式”教育(4~10岁) 这是儿童性教育的第二个阶段。这个时期,孩子已进入幼儿园及小学低中年级。由于智力快速发展,语言能力迅速增长,所以发问特别多,有关性的内容提问也不少。此阶段的性教育主要是回答孩子的性提问,父母与教师应坦然对待,与平时回答其他知识性问题的态度一致。为了及时做出恰当的回答,父母与教师都应该学习一点有关儿童性教育的知识。父母在儿童性教育中的作用是他人无法替代的,父母扮演的角色是耐心倾听,有问必答,平等交谈。幼儿园与小学教师可归纳儿童提出的问题,分门别类地主动用图片、幻灯、录像等方法进行教育。努力为儿童的发育成长打下尽可能扎实的基础,以便孩子日后能够正确理解和应对有关性方面的问题。

“顺序式”教育(11~12岁) 这是儿童性教育的第三个阶段。这个时期,孩子已进入小学高年级阶段,并进入青春期前的性发育增速期,对性的兴趣增加,渴望得到性知识。这一阶段除了父母给以释疑、关怀、指导以外,更重要的是学校应有性教育大纲,根据儿童性生理、性心理变化的自然规律,制定符合他们年龄特点、性别特征和知识水平的性教育计划,依据儿童身心发展序列,有目的、有顺序地确定恰当的教育时机,选择有针对性的教育内容,组织适当、多样的教育形式,使儿童得到身体生长发育、男女性别差异、月经、遗精、情感发展、家庭组成等知识,从而能科学地认识自身变化,对性持有正确的态度。

原则 实践证明,儿童性教育必须遵循如下原则。

①容许孩子的性好奇。1岁或2岁的孩子喜欢玩弄自己的性器官,尤其是男孩,一伸手就可以摸到自己的阴茎,抚摸时又会产生一种无法形容的舒服感,因而常常会有趣地去玩弄,就如同玩弄自己的手、脚、耳朵那样。孩子在探索新事物时首先体验自己的身体,这是十分自然而正常的表现。孩子长到三四岁以后,还会对异性性器官产生兴趣和好奇。应该懂得,孩子对性器官的好奇,与对身体各部位器官的好奇是一样的,父母不必大惊小怪,更不要带有偏见地训斥孩子。否则,幼小的心灵中会留下这样的印象:“性器官是不好的、污秽的、罪恶的……”从而不利于孩子性意识的发展,甚至会造成性的压抑。应该允许孩子的性好奇。

②顺其自然地进行教育。对幼小的孩子来说,无论是摸耳朵、吮脚趾、玩性器官,都是出于好奇的动机,此时,应因势利导地帮助孩子认识身体各部位的名称:耳朵、鼻子、肚脐、阴茎……使孩子懂得身体各个器官都是自身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如果孩子触摸玩弄性器官,可以用玩玩具、看图书、讲故事等方式转移孩子的注意力。稍大一些的孩子,可以告诉他,手脏有细菌,不能吮手指,不能用手揉眼睛,也不能用手摸弄性器官。对八九岁的孩子,不仅要告诉他,玩弄性器官有时会抓破皮肤引起炎症,还要告诉他要爱护自身的性器官,阴茎很娇嫩、很敏感,要经常保持清洁卫生。教会孩子在每次洗澡时,把包皮翻开,让龟头与阴茎体连接的冠状沟完全露出,用温水轻轻地洗净。3~4岁的儿童开始注意男女的区别,有的女孩子模仿男孩的小便姿势把裤子弄湿,有的女孩指着男孩的阴茎问妈妈“为什么我没有这个”,也有的孩子想通过游戏来了解男女的差别等等。此时,也是因势利导进行性教育的好机会。可告诉孩子:男女的区别是生来就有的,男女孩子要互相友爱、尊重,偷看别人性器官是难为情的事等。对个别孩子的异常举动,应进行个别交谈、指导,切忌当众盘问和训斥。

③坦诚地回答孩子关于性的提问。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有关性的问题就会多起来。对于儿童的提问,正确的态度是自然、坦诚和有信心地给以正确的回答。不要回避、撒谎或责骂。儿童性教育不必讲究系统性。孩子的发育阶段不同,提出的问题也就不同,要根据孩子的需要和知识水平,给予他们能够接受的性知识。一般4岁左右的幼儿常常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妈妈,我是从哪里来的?”对此,古今中外的许多母亲,大多会采取“骗”、“回避”、“骂”等方式不予正面回答。这些做法造成的后果,一是儿童可能因此减少对父母的信任和尊重;二是可能在孩子心灵上留下自己来历不明的阴影;三是可能使孩子对性产生神秘感,长大后会对接受有关性知识的指导带来障碍,包括容易从不正常的渠道接受荒诞、淫秽的说法,以至给一生带来危害。正确的做法是说实话,至于说到什么程度,应根据儿童的年龄和理解力而定。下面是一种具体的回答,可供参考:“你不是看见过老母鸡生蛋,鸡蛋可孵出小鸡来吗?妈妈肚里也有一种很小很小的像蛋那样的东西,蛋又叫卵子。爸爸身体里也会产生一种很小很小的东西,叫做精子。爸爸的精子和妈妈的卵子结合,就变成一个受精卵,受精卵也很小很小,但他在妈妈的子宫里慢慢长大,大约经过10个月就会变成一个小孩,这时他就要离开妈妈的身体,出世了,所以孩子都是妈妈生下来的。”孩子会继续提问:“小孩是怎么从妈妈肚子里出世的呢?”如果反问孩子,大多数孩子会说是从肚脐里出来的。因此母亲要进行正确的解释:“妈妈下身部位有一条专用通道,叫做阴道,小孩是从这条通道出来的。在生孩子的时候,阴道像气球一样鼓得很大,小孩就能出来了。”孩子如果继续提问,这时仍应正确回答。要是感到孩子太小,对一些科学知识尚不能理解,可以告诉孩子:“这里面还有许多复杂的知识,等你长大学到更多的知识后,就会更加明白了。”类似这样的回答,既能够满足孩子的要求,又能鼓励孩子的求知欲,是比较合理的。

④准确用词。1~2岁的孩子经常在父母身边,自然会看见父母的裸体,应该提倡在这个年龄段看看男女的裸体,同时告诉孩子人体各个部位的正确名称和机能。幼儿有时会用自己特有的绰号称呼身体的各个部位,如阴茎称“鸡鸡”、乳房称“奶奶”,对此,没有必要强行制止,但父母最好使用标准用语。要让儿童从幼儿时代就听到乳房、阴茎、小便、大便、子宫、阴道、肛门、睾丸等词语。这样,孩子在成长中词汇量不断增加,和父母、医生、朋友谈话时,不会产生不便或障碍。

(姚佩宽)

性别认同教育 sexual identity education  通过教育,使儿童认识到绝大多数人的性别自认与其生物学上的性是一致的。男女在生物学上的差别称为“性”。男女在心理学上的差别称为“性别”。男女在社会学上的差别称为“性别角色”。一个人把自己看成男人或是女人就是“性别自认”。儿童的性别认同是在生物性征的基础上学习得来的,主要受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一般分3个阶段完成。

无意识的影响 孩子出生后,父母就开始以各自性别的活动特点对儿童施以影响,这种影响是不自觉的、无意识的,他们在与孩子交往接触中表现出不同性别特点的抚爱方式。这种不自觉的、无意识的性别模式影响,对不能自主地认识自己性别的婴儿虽然表现出某种性别认同导向,但真正决定性别自认的基础是儿童的生物学性征。

有意识的影响 孩子稍大一些,父母应该有意识地施以影响:从抚养方式、取名、服饰选择到玩具购置都赋予明显的性别倾向。在感情表达、性格发展上也有意识地使孩子向着同一性别的方向发展。对男孩的教育是独立型的,要求他们勇敢、坚强;对女孩的教育趋向于保护型,希望她们温柔、顺从。在日常的活动中还应通过各种方式予以强化,对孩子做出与自己性别相符合的行为给以微笑、赞许和鼓励,而不合乎性别的行为要加以阻拦或纠正。使他们主动地掌握行为的性别模式,男孩像个男人样,女孩像个女人样。这种有意识的导向,实质上是Y基因和X基因表现的社会强化过程,这是顺乎自然的。

深化的影响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活动范围随之扩大至学校、社会。学校老师把学生分为“男生”和“女生”,儿童也这样区分。社会上的人在从事各项活动时的言谈举止都以男女性别模式予以区分。儿童喜爱的大众传媒塑造的男女主人公的形象,在无形中影响了男女角色的分化,使儿童的性别认同更加巩固。

一般情况下,3~4岁的幼儿已能清楚地体验自己的性身份,6~7岁的正常儿童已懂得性别的属性是不可改变的。如果性别自认紊乱,以后就很难改变。造成性别自认困难的原因很多,但主要是后天影响的作用,与父母的养育态度有很大关系。如有的父母期望有个女孩,但生下的却是男孩,于是给儿子梳小辫、穿裙子。当别人问男孩“你是男孩还是女孩”时,父母在一旁指教说“是小妹妹”。这样做使孩子的兴趣、性格向女性化方向发展,因而有可能造成性别认同紊乱。总之,从幼年开始养成男孩的女性化或女孩的男性化,会形成日后的性别自认倒错,有可能成为部分性心理变态的根源。因此,对孩子的性别自认教育,从幼年起就应与性征保持一致,始终如一地进行正确、健康地引导。

(姚佩宽)

儿童性游戏 children sexual play  以游戏形式出现的儿童的性活动。性别认同是儿童性意识发展的最初表现,性游戏则是儿童性意识发展过程中幼稚的表现。

表现形式 一般有3种表现形式。

自乐式性游戏 抚弄阴茎和用手刺激阴蒂是最普遍和最常见的现象。出生六七周的婴儿开始能用手触摸东西,常常会触摸衣服、被褥、自己的脸和脚等,偶然会碰到生殖器,并因此得到快感。以刺激性器官部位为游戏,男婴比女婴出现得早。从出生到1岁期间,男婴的自乐式次数是女婴的两倍。有人注意到在同一住宅群中,有61%的1岁以内的婴儿有此行为。由于摩擦生殖器有明显的快感,因此就有重复的趋势。据统计有1/3的孩子,婴儿期自乐式性游戏会延续至儿童期。有的儿童除用手玩弄生殖器外,也有用其他物品的,如用大腿摩擦床、被子、玩具等。极个别儿童在上幼儿园和小学时仍存在玩弄生殖器的现象。

友爱式性游戏 随着儿童性意识的发展,他们对同伴和异性同伴的身体开始感兴趣,想查看或窥视同伴的身体,同性孩子的生殖器是否与自己一样,异性孩子的生殖器究竟与自己有什么差异。但孩子们也知道这种游戏是不好的“秘密”事,常常因此窃窃私语、忐忑不安,而且关上门不让成人看见,时间也十分短暂仓促。类似的友爱式游戏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形式:①假扮医生检查。到了六七岁,儿童已清楚意识到性别的不同,这是有时互相观察裸体的原因。他们模仿医生,在肛门量体温,借以察看异性孩子的生殖器。②扮新郎新娘。孩子逐渐感觉到夫妇的存在、结婚等,三四岁的孩子有时会对父母或自己眷恋的人说:“我们结婚吧。”有时男女孩子在一起玩“结婚”游戏,男孩当新郎,女孩当新娘,性别角色绝不会颠倒换位。③过家家(见图)。4~6岁的孩子已知道婴儿是由父母两人所有,但并不知道怎么会有孩子。男女幼儿在一起玩耍时,会提出我们生个孩子吧,于是女孩将布娃娃放在裤腰里,两人接吻拥抱后,女孩取出娃娃说:“我当妈妈,给孩子喂奶,你当爸爸,带孩子玩耍……”④吵架扭打。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看到男女儿童无缘无故发生争吵现象,如有一个同性伙伴被异性伙伴欺侮,便会发展成同性和异性两伙人之间的争吵。⑤扒裤子。较多的出现在男孩子中,尤其是夏季,相互开玩笑,你扒我的裤子、我扒他的裤子,试图观看对方的生殖器。

过家家

探究式性游戏 儿童随着性意识的发展,自然地产生了某种思索与探究。女孩感到好奇的是,同样具有小便功能的生殖器,为什么在构造上不一样?在她们看来,男孩子的生殖器在小便时似乎更为方便,既可站着小便,又可任意控制小便方向,于是就会带着好奇心理予以探究。这种探究有时候表现为毫无顾忌地观看男孩小便,有时则不好意思地偷看。她们常常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女孩生殖器没有突出的杆状物。男孩也会带着好奇心理去探究女孩生殖器,有时对成年女性的乳房和生殖器也会产生一种渴望了解的心理,如有机会就观看成年女性哺乳情景,偶尔也会萌发偷看女性洗澡的欲望,并设法付诸行动。这一切都是在好奇心驱使下对性的探究,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好奇心并不十分强烈。

正确对待儿童性游戏 对待儿童性游戏首先要有正确的认识,这是儿童性意识发展中的自然而幼稚的表现。不过,也应认识到,男孩玩弄生殖器虽然如同玩弄自己的手脚一样自然,可以拉长和任意弯曲摆弄……但是玩弄性器官所产生的快感,可以诱使儿童形成手淫习惯,这是与玩弄身体其他部位不同的。友爱式与探试式性游戏,反映了儿童模仿周围成年人的生活方式,渴望了解人体构造。对此,既要保护积极求知的一面,又要制止消极的一面。当发现儿童互相观看裸体,或偷看异性洗澡等行为时,必须马上制止,但不要大声呵斥,而是应心平气和地耐心告诉孩子为什么不该这样做。教育儿童应该有恰当的引导方法:①转移注意力。如发现婴儿玩弄生殖器,便可用玩具转移其注意力。七八岁的孩子如仍有玩弄生殖器的情况应积极寻找原因,如系有尿意,可劝告孩子上厕所;要注意是否裤子太窄太紧,或是否有皮炎、尿道炎等病症。②扩大兴趣。丰富孩子的精神生活,培养兴趣爱好,如唱歌、弹琴、画画、练书法、做体操、打球等,孩子就自然地不会把兴趣只集中在人体方面。③如出现有关性的问题,应尽量给以合理的答复,在实践中尝试运用各种引导方法。④要重视预防性侵袭。当儿童与年长者玩耍时,要注意极个别品行不端的年长者会将儿童作为性玩弄对象,他们有时侵扰同性,有时侵扰异性。要告诉孩子重视保护自己,不能让别人随便摸弄自己身体的任何部分,特别是生殖器。在适当的时候,应告诉孩子个别年长者引诱的危险,引诱时会出现什么样的动作,引诱时该怎么办。为了保护自己的安全,不要去人少的小巷、地下室等处,不要接受陌生人送的东西等等。如受到侵扰,要立刻逃向人多的地方,并大声叫喊求救。

(姚佩宽)

青春期性教育 adolescence sex education  对11~18岁的青少年进行的性健康教育。这是整个性教育的关键阶段。主要向青少年传授科学的性知识,纠正与性有关的认识和行为偏差,树立健康的性意识。在性生理和性心理教育的基础上,将重点置于性的伦理道德、法制、情感、审美、人格等的素质培养教育上。吴阶平教授对此有过精辟的阐述:“青春期教育是针对青少年进入青春期生理和心理的特点进行的,从总体上说是人格教育、人生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遵纪守法教育、性知识和性道德教育等方面的综合性教育。”“性知识教育可以指导青少年保持性的生理和心理健康;而性道德教育则能够帮助青少年在顺利完成青春期转折过程中建立起高尚的情操;在性观念上的自尊、自重、自爱教育,有利于青少年人格的健全发展。”(《青春期性健康教育读本》的代序《献给青少年朋友们》)

青春期性教育的兴起和迅速发展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但它的确立却有一个争论不休的曲折过程。其争论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①无师自通与必须师教。持“无师自通”观点的人认为,孩子长大后,有关男女间的事情,他们自然而然地会知道,不必去唤醒他们,开展性教育是多此一举。持“必须师教”观点的人认为,性是人类最基本的生物学特征之一,人类的性和动物的性不同,不单纯是两性间肉体的结合,具有人类的特征,已表现为人化、文明化和社会化,要使男女的行为规范适应社会的需要和道德要求,必须进行性教育,培养正确的性观念,而不能“无师自通”。②封闭保护与顺应教育。持“封闭保护”观点的人认为,性知识不应用语言文字向青少年传授,青少年不谈性是道德纯洁。持“顺应教育”观点的人认为,青春发育是人生必经之途,由于性成熟而出现对性知识渴求和对异性向往是自然的。随着年龄增长,增多与异性交往是正常的,是不以人们意愿为转移的。结合身心发育特点,在青春期进行性知识、性心理、性道德等教育是顺应自然和社会需要的。如果封闭了正确的性知识,不但不能起保护作用,反而使青少年从其他渠道接受片面的、似是而非的以及色情淫秽的内容,因而会妨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发展。③诱发与引导。持“诱发”观点的人认为,性教育会造成性刺激,性知识传授反而起到诱发乱搞性关系的作用。有了“问题”再进行教育为时不晚。持“引导”观点的人认为,青少年中出现的性越轨现象决不是接受了正确性教育而诱发的。相反,正是因为没有得到正确的指导教育,才误入岐途的。性教育与性刺激不难区分,性教育内容与色情淫秽内容完全相悖。色情淫秽内容是故意激起性欲,以带性刺激的色情描写和淫乱行为的画面,使人因强烈的性兴奋而激动得无法自制,诱使青少年丧失理智并陷入性罪错。性教育内容则是以客观的态度,告诉青少年必须掌握的科学性知识,能使他们理智地知道应该怎样来对待自己的性问题。如果发现问题再进行教育、纠正就非常困难,已受损害的身心健康再要恢复就需要花出许多倍的力量。

沿革 青春期性教育经历了一个由禁到放的曲折过程,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可划分为4个阶段。

倡导阶段(1949年10月~1977年) 这一时期提倡进行性教育。周恩来总理在1963年对北京市高校应届毕业生的讲话中,提到要破除性的神秘感,对学生进行性知识教育。1963年在全国卫生科技规划会议期间,他指示要适时地对青少年进行青春期性卫生知识教育。1976年,周总理在病危期间,再次强调要把青少年性卫生教育搞好。但在实践中阻力很大,性教育仍是这一时期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的禁区。

兴起阶段(1978~1984年8月) 这一时期对性的旧观念开始破除,逐渐打开性教育的禁区。国外性教育信息逐渐传入,中国开始有较多性教育和性学书籍出版,报刊上亦有有关文章发表,从性医学、性社会学、性教育学等不同角度阐述了在青春时期进行性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北京、上海等地少数学校的教师结合本校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自编教材进行性教育尝试(见图),取得了成效,积累了经验。

青春期生理卫生课

发展阶段(1984~1987年) 这一时期,开始了有组织、有计划的性教育试验。对青春期性教育的时间、内容、途径、方法和原则进行了试点。在此期间,北京、上海等地召开了青春期教育研讨会,对青春期教育的地位、作用、目的、任务,以及课程设置和师资培训等进行了探讨。1988年上海市八届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上海青少年保护条例》,首次以立法形式,规定了家庭、学校进行青春期教育的任务。

推广阶段(1987年起至今) 这一时期,国家教委已把青春期教育正式列入学校的教育计划。1988年6月国家教委和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联合召开现场会,提出了具体实施的步骤与方案。1987年起“青春期教育研究”课题被列为教育科研的国家教委级重点研究项目。1987年7月、1990年10月和1992年8月召开了3次全国青春期教育理论和实践研讨会,为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青春期教育的理论体系奠定了科学基础。

性质 其涵义体现在独立性和特殊性两个方面。

独立性 青春期性教育已作为独立学科存在,其他学科无法取代。它运用生理学、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伦理学、美学、法学和医学等学科知识创立和建设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上述学科都涉及到青春期性教育的某个方面,但没有一门学科能取代它。

特殊性 青春期性教育的研究对象为11~18岁的青少年,属人生的“第二次诞生”与“第二次断乳”的特殊阶段。根据此阶段身心发展的自然规律,给以相应的、特定的青春期性教育。它的特殊性是将青春发育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统一起来,亦即将人的自身发展需要与社会发展需要统一起来,这是青春期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的特殊宗旨。

依据 当代青少年在成熟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生理、心理、社会三方面成熟的不同步性,与此同时,开放的社会文化加速了青少年性意识的发展。这些都是开展青春期性教育必须了解的情况,同时中国的法律、法规也为开展这一教育提供了依据。

性成熟前倾与社会成熟滞后的矛盾 根据90年代中期的最新研究成果,其矛盾性表现如下:①性成熟前倾。中国女孩月经初潮平均年龄是13.38岁,比60年代提前1年。中国男孩首次射精平均年龄是14.43岁,比60年代提前2年。首次出现关心性的事情、性冲动、手淫、性梦幻以及想接触异性身体等心理体验的平均年龄在14~16岁之间。开始初恋、约会、拥抱、接吻、爱抚、性交等性行为出现低龄化倾向,男女两性无明显差异。青少年发生性失误的现象增多。②社会成熟滞后。由于性本能和缺乏性健康教育,加上社会性自由倾向误导,多数青少年除了具有性是人皆有之的正确认识外,还认为中学时期谈恋爱可以互相帮助,有的还付诸行动。这与中国国情决定的社会规范是不协调的。一般情况下,中国青少年从性萌动到性成熟时产生对性的自然需求,直至能够发生为社会承认的合法性行为,需要等待10~15年。在这段时间里,要努力学习文化和技术,培养作为合格社会成员所必须具备的素质。因此,在学习文化技术的同时,必须学会正确处理性的困惑,积极培养良好的性适应能力与健康性意识。对于上述矛盾可以有4种选择:①升华,是指性情感的抒发能够符合自己和社会所能接受的范围,求得象征性满足,把自然的本能需要升华为社会的理性需要,他们在性的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矛盾中适应良好。②压抑,是指在矛盾面前找不到恰当的途径,但又理智地感到对性的需求必须抑制,因而伴随着欲达而不能的痛苦体验,他们需要帮助才能从被动适应转化为适应良好。③早恋,是指不顾社会舆论和长者的劝阻,已经开始恋爱。他们因此分散了学习和上进的精力,影响了青春时期应该完成的人生课程。过早的恋爱可以影响一生的事业成就和个人幸福。④失误,是指有些青少年在强烈的性诱惑情况下,急于模仿成年人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偏离社会规范的性行为,乃至怀孕、人工流产或生孩子,感染性病,损害了身心健康。更有甚者因此堕落、犯罪,甚至毁灭。

社会影响青少年的因素 研究结果表明,影响青少年性意识和性行为的因素有3个方面:①大众传媒影响最大,占70%以上;②周围的人物,如老师、父母、朋友和同学等,占20%左右;③学校课程影响甚微,仅占4%。据青少年们自述,报刊杂志、影视、文艺书籍等社会性信息有最强烈的刺激和诱惑,仿佛使他们进入一个使人神往的奇妙世界,体验着从未有过的复杂感情。尤其对外来文化良莠不分,有时还有性无知的干扰,因而造成性观念和性行为的偏离。

法律法规依据 实践证明,青少年能否顺利地渡过青春期与青春期教育实施是否得当成正比。因此,中国有关的法律中对青春期教育有明确规定。①《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1986年4月12日)第8条规定:“……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和儿童、少年身心发展的状况,确定义务教育的教学制度、教学内容、课程设置……”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1991年9月4日)第13条规定:“学校应当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对未成年学生进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以及社会生活指导和青春期教育。”③《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1988年12月25日)中有关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内容第5条规定:“进行道德教育和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中学阶段是学生身体逐渐发育成熟的时期,要结合生理、心理卫生教育适时地进行青春期道德教育。”④《中学德育大纲》(1988年7月)有关德育基本内容第7条规定:进行“青春期心理卫生和性道德教育,男女同学真诚友谊的教育。”⑤《关于中学开展青春期教育的通知》(1988年8月)中,国家教委和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全面部署了这一教育方案。

目标 帮助青少年认识和适应青春期身心的急剧变化,能够正确、理智地对待性问题,树立健康的性观念。引导青少年理智地认识对社会、对祖国的责任和义务,懂得青春期是为成人、成才打好基础的最佳时期,珍惜青春年华,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祖国的有用人材。

任务 通过传授科学性知识,帮助青少年解除青春期困惑,提高性本能社会化、文明化的程度,把性生理和性心理需要同社会道德原则结合起来成为日常生活准则,使青少年行为方式符合社会发展与社会行为规范,做一个有高尚情操的人。

内容 兼顾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形成“三理结合、自我保护、提高素质、同步教育”的框架。“三理”,指性生理发育与保健、性心理发育与保健、性道德伦理的培养。“自我保护”,指青少年学习和运用《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有关法律保护自己,警惕和抵制各种社会丑恶现象的诱惑与腐蚀,防范非法行为的侵害。“提高素质”,指不仅是传授性知识,还必须阐明人类的性与动物的性的区别,性与人类文明社会的关系,青春期的社会意义,青春期自尊、自爱、自律和自强等良好素质的培养。“同步教育”,指几方面的教育内容紧密联系,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共同体现了青春期教育的本质。

途径 应由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齐心协力,创造一个文明、科学、健康的性文化环境。在性问题上必须有一个有规律的、不能中断的、循序渐进的教育指导过程。①家庭是青少年赖以生存和成长的地方,家庭中虽然没有系统的性知识指导,但父母对子女的性启蒙,对进入青春期的子女特殊的关心爱护,解释子女的性提问,以及父母及家庭成员对待性的言行举止就是无声的示范,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影响着青少年健康性观念的形成。②学校是青少年学习性科学知识的主要场所,应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系统的性教育。它是家庭教育的延伸、继续与提高。学校教育应把塑造健全的人格放在首位,健全的人格是健康性观念的依托,而健康性观念又是健全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方法可开设青春期教育课程、青春期教育讲座,开展心理辅导和青春期教育系列活动等。学校青春期教育能引导青少年理解性对人生的意义,以形成正确的异性观、恋爱观,而健康的性观念对支配、调节性行为,正确把握学业、事业、爱情的关系起着决定性作用。③社会文化以生动、形象为特点吸引着青少年,因此在社会文化的发展建设中要注意建立健康、文明、科学的青春期文化,使之符合青少年特点,这对青少年健康性观念的形成起着引导作用。

原则 尊重、理解、关怀和引导是青春期性健康教育的方针和原则,应遵循:①性知识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②适时、适度、适当的原则;③不激发性欲的原则;④尊重隐私的原则;⑤共性与个性相结合;⑥严格要求与关心爱护帮助相结合。

(姚佩宽)

遗精 spermatorrhea; nocturnal emission; seminal emission  男性进入青春期后,在无性交状态下自然出现的射精现象。这是“精满自溢”的正常生理现象。遗精多数是在睡夢中发生的,所以又称“梦精”。清醒时发生的遗精则称滑精。两者本质上没有什么差别。

据20世纪后期的资料,中国男性首次射精年龄最小10岁,最大19岁,平均年龄14.43岁。也有少数人从来不遗精。绝大多数男青少年能以正常的心态来对待自身的变化,知道遗精是正常的,表明自己长大成人了,因而许多人并不特别注意或理会遗精现象;少数人误认为是由污秽丑恶的梦引起的,因而产生自责;极少数缺乏性知识的人则不知其因,因而困惑不解,但很快就会适应;个别人受“一滴精,十滴血”的错误观念影响,认为梦遗会伤害身体,因而感到忧虑,到处求医。

青少年遗精的间隔时间因人而异,一般每周到每月一次均属正常。如遗精频繁,一两天一次或一天数次,体质较弱的人会感到疲乏,这就需要就医检查找出原因。遗精频繁的主要原因:①受到社会上不良的性刺激,如受淫秽书刊、录像的影响,引起性冲动强烈而频繁;②生殖器官局部的不良刺激,如包皮过长、尿道炎、前列腺炎等刺激因素的存在;③内裤太紧或穿牛仔裤引起摩擦刺激,睡觉时被子盖得太厚,均可能引起遗精;④心理因素,学习或其他原因造成的紧张、焦虑情绪。有的学生会在考试期间滑精。只要注意纠正这些不良因素,遗精频繁问题是可以解决的。

遗精排出的精液与性交时射出的精液完全相同,故遗精对健康是无害的。有的人由于缺乏这方面的知识或因误听传闻,以为遗精对身体有害,而产生恐惧和忧虑心理,这种心理对健康倒是非常有害的。

(姚佩宽)

手淫 masturbation  在非性交的情况下,用手或其他物品摩擦生殖器官,以取得性欲满足的行为。又称自慰。

手淫是常见现象 青少年正处在性发育时期,当强烈的性冲动难于克制时,容易发生手淫。一般说来,开始往往在无意中发生,如有时由于衣裤太紧使生殖器受到摩擦的刺激后而引起;有人在洗澡时揉搓或触摸外阴部,意外引起性兴奋;有的由于看了带性色彩的小说、电影、电视,引起性冲动。在手淫引起射精时的快感驱使下,一些青年就会通过手淫来获取性满足。据国外资料,手淫是青少年中相当普遍的现象,男子约80%~90%以上、女子约50%~60%以上都有过手淫行为。中国青少年的初次手淫发生在14~16岁之间,因对手淫的传统认识通常忌讳谈及,因此调查时无法得到确切数据。但学校、医院、青少年组织、心理咨询机构及热线电话等经常接到青少年的提问。如“手淫是怎么回事?”“我有过手淫怎么办?”“手淫有害吗?”这表明手淫在中国青少年中也不少见。

手淫有害论的危害 自古以来就有手淫是可耻的和见不得人的观念,并且还认为手淫对身体有害。中国有“一滴精,十滴血”的说法,认为手淫会造成“肾亏”,损害健康,致使不少青少年对手淫产生恐惧感,但有些人的性冲动并不因恐惧而减低,也缺乏避免手淫的自制力,于是内心充满矛盾,每次手淫后懊悔、沮丧,因而常可引起神经症和其他心理障碍。这就是手淫有害论的危害。有调查表明,中国青少年中约有20%的人认为手淫无害,多数认为手淫是不好的行为。因此,对于多数因有过手淫而担惊受怕的人来说,手淫之害不在手淫本身,而是手淫后的自责自罪,因缺乏自制力而导致对个人价值和意志力的怀疑,自尊心因而降低,心理上受到巨大压力。这种心理状态会严重损害身心健康。

听其自然为度 随着性科学的发展,很多科学家检验了手淫与健康的关系,发现手淫本身和躯体疾病、神经症或精神分裂症等都毫无关系。青少年有无手淫与智能、日后成就和社会适应,以及婚后性功能等均没有直接联系。健康男子性发育成熟后,精液不断产生,当精囊充满后,就有可能反射性地排出体外,这是遗精的原因。手淫对于消除精囊充满后引起的性紧张,是一种自慰行为,因此偶而的和有节制的手淫对健康并无害处。手淫无害,并不是说必须手淫,更不是说可以无节制地过度手淫。手淫过度同已婚男女性生活过度一样,也会影响健康。所以,听其自然,只要不影响身体健康状况,出现适度手淫是无害的。

手淫成习可以改变 有些青少年性欲过分强烈,手淫次数频繁形成习惯,这时对身心健康会产生不利影响。青少年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善,兴奋和抑制功能容易失去平衡,手淫成习后就频繁发生,难于自制,因而引起过度疲劳,乃至导致注意力不集中、疲乏无力、失眠多梦等神经衰弱的症状出现。手淫成习后怎么办呢?首先要正确对待自己的学习和工作,把注意力放在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上,不要再沉湎于主动以手淫来作为激起性欲和满足性欲的手段,而是相信自己有能力克制性欲,并且应该认识到婚前的禁欲是无害的,只有努力学习、工作,才能为成家立业打好基础,才能从健康和物质上为婚后的幸福生活做好充分准备。具体的做法是先从减少次数开始,尽量控制手淫的欲念,把手淫减少到偶然发生。这对青少年也是意志和毅力的锻炼。针对手淫经常在独处及就寝时或起床前发生的规律,可运用情景变换、自我暗示、活动转移等方法进行调节。如晚上一定要到很睏乏时再上床睡觉,早晨一醒就立即起床,白天生活、学习安排紧凑些,多参加集体活动,尽量减少一人独处的时间,不要对异性想入非非,多参加健康的文娱体育活动,不要接触色情淫秽的书刊音像出版物,不交结行为不端的朋友等。如能坚持下去,就能改变不良的手淫成癖习惯。

(姚佩宽)

新婚性教育 newly married sex education  对即将或新近结婚的男女所进行的性教育。当准备开始婚姻生活的时候,人们应当清楚地知道自己将对婚姻承担什么责任,以及怎样才能完满地履行这些责任。为此,就必须进行新婚性教育。人类的性行为不完全是本能的,没有性经验的新郎和新娘也许对此知之甚少,或有错误认识,以至感到羞耻和不快,这一切可以通过良好的性教育去解决。中国的新婚性教育是在进行结婚登记时通过观看性教育录像、新婚咨询、分发《新婚手册》等方式进行的。在有些国家,例如日本,设立了新婚学校,准备结婚的男女必须学完规定的课程,才能履行结婚手续。

社会学家、心理学家认为,新婚性教育应该包括8个方面的内容:①认识婚姻的性质。婚姻是彼此伴有相应的权利、责任、义务的契约。婚姻不但是双方自觉自愿的行为,彼此赢得了爱情,而且既有道德的义务,也有法律的约束。所以,婚姻不是随心所欲的,必然受到诸多社会因素的制约。②了解婚姻生活的要求。婚姻形成的家庭,是社会组织的细胞。婚姻不仅仅是两个人的世界,还必须处理好由此派生出的各种血缘关系和各种亲属关系。婚姻关系中的爱情关系、经济关系、性关系、法律关系,是通过夫妻双方的责任、忠诚和理解来实现的。③对配偶建立正确的期望值。在婚后最初的日子里,互相建立起一种实际的期望值,可使结婚成为治疗“幼稚病”的医院,自觉进行自我分析、自我认识、理解对方,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达到新婚夫妻的和谐相处。④正确对待认知特性上的夫妻差异。婚后会出现各种需要夫妻共同思考和决断的问题,相互应该了解男女思维方式上的性别差异,以便尽快建立双方认知态度的共同基础,双方都不应以自我为中心,而应将双方的差异作为处理问题上的互补因素。⑤实现夫妻间的角色平衡。夫妻间可能存在社会角色上的差异,在素质、个性心理特征和行为习惯方面的差异,会影响着夫妇在家庭中所扮演的角色。当新婚生活开始后,夫妻之间必须相互了解对方的要求和愿望,使自己的家庭角色既有个性,又有弹性,不断调节相互间的角色要求。双方都应该通过完善自己,发挥自己的长处,尽力缩短彼此的差异,来实现夫妻间的角色平衡。⑥适应对方的个性和生活习惯。婚后的生活中,夫妻双方必然带有自己原来家庭的生活习惯和自身的个性。双方必须学会克制、变通及相互的适应,尤其应注意抛弃自己的不良嗜好,努力改变自己个性中的弱点和缺点。双方应建立起相互尊重、信任和真诚相处的关系。⑦过好新婚性生活。夫妻发生第一次性关系前,必须有充分的心理准备。第一次性交时,女方处女膜破裂,可能会带来一些疼痛,丈夫要动作轻柔些。还可用多次渐进的方式,以减少女方的疼痛。新婚之初性生活也可能不成功,这也是正常的,可经过一段时间的相互适应以达到性生活的和谐。还可通过医生或性专家的咨询、指导,来达到夫妻之间性的和谐,在这方面精神心理的积极因素常常是起决定作用的。⑧应懂得有关避孕、优生、优育、优教的知识,懂得预防性病的知识。在新婚初期,双方都需要适应和调整,短期内可能并不适合养育孩子。所以,应该选择双方都能接受的避孕方式,并应制定适合双方的生育计划。随着社会的进步,为了提高人们的婚姻质量和人口素质,新婚性教育显得越来越重要,并且在不断充实它的内容,在形式上也在不断变革,使之更符合新婚男女的需要。

(徐岫茹)

成人期性教育 adulthood sex education  对18岁以上的中青年成人所进行的性教育。成人期之所以需要接受性教育,对他们的生活和家庭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他们本身作为受教育者,需要继续接受性教育;二是他们作为对后代的教育者,也需要接受性教育。

成人期的性教育主要有四项内容:第一,通过性教育帮助成年人建立幸福的家庭生活。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以及作为中国国策的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人们的婚姻观念已向着更为完善的方向转变,开始认识到婚姻的主要功能不仅仅是生育后代,而且从婚姻关系中可以获得最大的精神欢愉和人生的幸福。性教育就要向成年人及时提供有关性知识的信息。例如,了解男性和女性对于性生活的心理准备、表达方式、各自的期待等方面的差异;了解夫妇随年龄的增长,各自所发生的生理和心理上的变化;婚姻的幸福不仅取决于性生活的成功,还取决于精神上和情感上关系的沟通和调适,并且在婚姻出现裂痕或危机时,知道去适当的部门求助。第二,成人性道德规范的教育。不同时代、不同社会、不同文化和不同民族都对各自的性道德规范有其具体的规定。一方面靠有关法律法规加以确定;另一方面又必须通过各种教育,使人们提高道德水平,规范人们的性道德行为。例如,1981年5月,瑞典性教育协会在其年度报告中指出,对于男性和女性来说,性至少有三种功能:①使个人获得性欲的满足;②结成人与人之间的良好关系;③创造新的生命。虽然人们的性观念在不断走向进步,而现实生活中仍旧大量存在着歧视妇女、家庭暴力、婚外情、弃婴、各种形式的“两性战争”等性道德问题,必须通过性教育来逐步解决。第三,对成人的性卫生教育。这方面的性教育,目的在于保证人们的生殖健康,防治各种性传播疾病,向人们传播一切与性有关的卫生保健知识和信息。例如,有关怀孕、避孕、堕胎的知识;在中国广泛宣传教育和实施的“三优工程”——优生、优育、优教的知识;有关预防性病、艾滋病的知识等。近年来,艾滋病的感染率逐年升高,而且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预防艾滋病的健康教育可达到两个目的:①使人们清楚地了解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方法来消除人们的恐惧心理;②通过介绍具体的预防方法,以减少人们的危险行为,达到减少艾滋病感染的目的。第四,对于已生儿育女的成年人,应该学会如何对自己的子女进行性教育。家庭是儿童最早接受性教育的场所,做父母的必须坦诚地、明智地回答孩子提出的性问题。所以,自己必须懂得正确的性知识,才能对孩子进行适当的诱导和教育。同时,当孩子上学以后,尤其是孩子进入青春期时,作为学生家长,可配合学校对孩子进行系统性教育;家长还可在协助学校拟定和实施性教育计划方面起重要作用;并可与孩子交流对性问题的看法,以弥补学校性教育中被忽略的知识。

根据中国的现状,成人性教育可通过以下途径来实施:①列入高等学校课程;②列入成人教育课程;③通过中小学校设立的家长学校来传授性知识;④通过医院的健康教育;⑤利用大众传播媒介;⑥通过婚姻家庭咨询;⑦通过民间学术团体的学术交流和短期培训;⑧通过有关科研项目的干预和对有关人群的教育;⑨通过社区的健康教育。

(徐岫茹)

老年期性教育 old age sex education  对60岁以上的老年人所进行的性教育。世界卫生组织的最新观点,称老年期为“生命的质量期”。国内外的老年学家均认为,适度的性生活对老年人的健康长寿是有益的。由于老年人的生理原因,已不必再担心怀孕,因此可以无顾虑地从性生活中获得欢乐。但是,许多老年夫妇对自己的生理变化状况和性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却不甚了解,所以有必要对老年人进行性教育。在中国,由于过去社会的封闭和观念上对性的偏见,大多数老年人从未受过性教育,所以更应该补上这人生的必要一课。通过性教育,可消除老年人对于晚年性生活的自卑感和羞耻感,使他们了解保持性功能的必要条件以及如何创造这些条件,从而使老年伴侣生活得更幸福、更有乐趣。对老年人的性教育渠道,除了与成年性教育相似的途径之外,还可通过老年人活动站、老年大学、敬老院和老龄委的工作来进行。

老年性教育的主要内容如下:①树立正确的性观念。许多老年夫妇由于性观念上的冲突,或者由于缺少性科学的正确知识,而引起性生活的不愉快和种种心理矛盾,甚至老年离婚者也在日益增多。例如,一些长期缺少性生活的老年妇女,比起那些有着适当性生活的同龄人,会发生更大程度的阴道萎缩,在医学上称为“废用性萎缩”。实际上男性的性功能也有类似的情况。老年人在性观念、性兴趣和性能力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个体差异,通常是健康状况越好的人,其性欲的衰减程度也越小。在进入老年期之前,如果夫妇间一直有密切和谐的性生活的话,那么在老年期仍旧能够保持适当的性生活频度。②了解老年人性生理的变化特征。女性一般在45~52岁间进入更年期,排卵和月经停止;男性50岁起精子形成减少,60岁以后也可出现更年期症状。老年的生理变化引起的常见问题是:性激素分泌减少;性欲经常得不到机会发泄,配偶身体虚弱,性生活不和谐;不知道如何对性刺激做出反应;精神或身体上疲劳,饮食或饮酒量大,致使性欲减弱;担心丧失性功能等。这些都应通过性教育去解决。③认识老年夫妇性生活的特点。对老年人来说,美满的性生活已较少地依赖于性高潮,而是与夫妻间的亲密感有关的精神欢乐。这样,性活动就有可能以各种形式长期保持,就能充分体会由爱情和关怀给双方带来的愉快和安慰,带来感情上的满足,有助于消除孤独感,增强自信心。④懂得老年性生活与健康的关系。现代医学的研究证明,性机能随年龄增长而衰减的程度,远不如心、肝、肾、神经系统及其他器官衰减的速度快。只要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健全的心理,年龄对性机能的影响便可大为减少。⑤保持老年期的心理健康。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老年人健康长寿的相关因素也发生了变化,过去仅归之于遗传基因和生活习惯,是有一定片面性的。生物—心理—社会—环境的综合性因素已经受到重视,其中老年心理健康问题又是一个影响寿命的核心问题。因此,老年性教育必须包括性的心理健康和自我调节。

(徐岫茹)

家庭性教育  family sex education  在家庭内部对孩子进行的性别角色、性知识、性道德和性法制教育。这既是知识教育,也是高尚的情感教育。孩子的社会化过程,首先是从家庭教育开始的。人的成长过程是从生物个体变为社会成员的全过程,家庭、学校、社会在人的成长过程中都有着各自的重要作用,家庭教育更有其特殊的意义。在性教育的问题上,必须有一个有规律的、不能中断的、循序渐进的教育指导过程。在洪嘉禾等所著的《性的教育》一书中指出:“儿童早期所接受的有关性问题的准则和观念,是成年后的性心理基础,不论家长是否意识到,自己的言行恰恰也在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只是很多都是错误的教育。进行性教育最重要的时期是两个年龄段:3岁以前的幼童和进入青春发育期14~15岁的青少年。他们在这两个时期所接受的有关性的正确教育,不但将决定孩子一生有关性的方方面面,也对健全人格有良好作用。家庭的性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据国内外专家的观察研究,人类的性心理行为并不是在生理成熟后才产生的,而是伴随着整个生命过程。幼儿期性活动的特征常有下列表现:①触摸或玩弄性器官,暴露性器官,男孩的自慰行为,女孩有时以椅子边角摩擦阴部,其行为多为无意识的。②拉拉衣服或裙子,以显露肢体。③喜欢与亲人亲吻、贴脸、搂抱等。④模仿大孩子或成人讲脏话。⑤表露性关注和产生性疑问,例如提出关于怀孕、生育、出生、男女的不同、排尿方式的差异及父母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要求成人给予解答。父母对幼儿这些性活动的表现应该给以正确的引导。例如,从讲卫生和爱护性器官的角度,使幼儿懂得保持性器官清洁的方法;通过培养有益的兴趣爱好,使幼儿减少对性的方面的过分关注;坦然自若地回答孩子提出的性问题,认识动物、植物及人类的生物进化和繁殖过程,使他从小形成正确的性观念;对幼儿性别角色的心理行为的训练,可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性别自认。这些性教育内容,必须由家庭来完成,父母就是最好的性别角色的榜样。这个年龄阶段的性教育是很必要的。在孩子的整个童年,对性方面的问题有一个主动学习的过程,称为“性欲社会化”,即孩子是通过体验家庭、社会对其性活动的反应(奖励或惩戒)和给予他或她的知识和信息,来建立符合社会赞许的标准的性唤起和性活动的模式的。当孩子跨入青春期时,随着性的发育,第二性征的出现,生理上的巨大变化导致自我意识的变化;性的意识觉醒,性心理的发展促使青少年开始关心自己的发育成长,同时也增强了对异性的好奇心和兴趣。父母对青春期子女的性教育主要解决以下问题:①性生理发育的科学知识;②对女孩初潮、男孩遗精的态度和有关知识;③关于自慰的解释和态度;④青春期的情绪与情感的调节;⑤如何与异性健康交往,避免发生早恋;⑥心理上的独立与“断乳”,顺利渡过青春期。

家庭性教育,其实也是对孩子进行如何做人的教育,父母既不能对孩子过分娇纵,也不能使孩子生活在缺乏家庭温暖和爱的情感的环境之中。父母是家庭性教育的具体实施者,要对孩子身心的良好发育和性意识的健康发展负责。因此,父母要胜任性教育的职责,必须努力做到:有权威,能够平等地对待和尊重孩子,能和孩子进行双向的信息和情感的交流;要信任孩子,并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父母要做两性关系的良好榜样;要了解孩子性意识发展过程和青春期身心发育的特点和表现;要注意孩子德、智、体、美等的全面发展,把青春期性教育与全面良好的人格教育结合起来。父母还应注意,对待家庭性教育,要保持一种科学正确的态度,这是指:要容纳孩子的性好奇,顺其自然地进行性教育,坦诚地回答孩子的性问题。

(徐岫茹)

社会性教育 social sex education  使群众获得科学的性知识和确立健康的社会性行为规范的群众教育。通过各种大众传播媒介,以多种形式,有计划、有目的地把科学的性知识和健康的性观念传播给社会成员,使广大群众具有正确的性态度,进而使人们的性行为符合健康文明的社会规范,以发展中华民族新的性文明。

性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命本能之一,现代人的性活动是一种不容忽视的社会文化现象。自古以来,出于生存发展的需要,尽管人类一直在以社会约束来规范人们的性行为,使之脱离原始的无序状态,然而,由于在生命延续中起着决定作用的性欲,强烈地驱使着人们去追求肉欲满足,以致不时地有社会成员违反性行为规范,破坏社会正常秩序。性欲满足作为一种精神现象,可以和物质利益紧密联系起来。性,从来就是与种种实际利益联系在一起的,从普通民众的基本物质生活需要,到为追逐金钱和名利地位,乃至可以涉及重大的政治、经济、军事利益。合理的性约束有利于尽量减轻和制约性的消极社会作用。近代,资本主义的商品经济意识使某些社会成员看到了性的商品价值。为了追逐利润,能够激起人们性欲的色情淫秽的文字、图形、音像出版物,可以增强性欲满足的春药、淫具,乃至直接出卖肉体的色情行业,纷纷出现,成为一大社会公害。与此同时,反映人类原始本能对社会性行为规范进行抵制与抗拒的种种消极表现,被粉饰和美化后,以貌似合理的面目,大量出现在文学、艺术、戏剧作品和声像出版物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广大社会成员的性观念,促使婚前和婚外性行为大量增加,特别是诱使处于性饥饿状态的青少年去违背性行为规范,以致出现性罪错。此外,社会上还存在着传统的和现代的错误性知识和性观念。例如“凡是手淫都有害”、“遗精都是疾病”、“一滴精,十滴血”、“还精补脑”、“新婚之夜不见红,就一定不是处女”,宣扬三妻四妾的“好男占三房”,以及宣扬现代性自由观念的“性和婚姻分离”、“性爱和情爱分离”、“双方自愿就可以上床”、“夫妻纠纷的第一选择是离婚”、“追求最大的性欲满足”、“极大地提高性的价值”等。

社会性教育就是要针对种种错误的性知识和不健康、不文明的性观念,对广大群众进行正面教育。净化带有性色彩的不文明语言,也是社会性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例如露骨地把男女生殖器官名称作为骂人的口头语,这些污秽语言都是极不文明的,需要通过社会性教育来消除。由此可见,社会性教育包含着有关性的生理、心理、医学、伦理道德、法制等多方面的内容,其形式则可以是青春期性教育、新婚性教育、成人期性教育或老年期性教育。然而,不论是针对哪个人群的社会性教育,性道德教育都应置于最重要的位置。

(朱 琪)

军人性教育 military sex education  针对男性青年士兵和年轻军官的性健康教育。中国人民解放军对军人有着传统的性道德和性法制教育,早在红军时代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就有“洗澡避女人”的明文规定,以后又修改为“不许调戏妇女”(见图),一直沿袭到现在。战争期间的军法规定,奸淫妇女要处以极刑。按照中国国情和军队的传统,年轻军人的性教育应该以性道德和性法制教育为主;同时也重视必要的性生理和性心理教育,具体多为婚前禁欲教育、遗精和手淫教育;正确的恋爱观教育;境遇性同性恋预防教育及性病的预防教育等。

性道德和性法制教育 尊重妇女,不准对女性有不文明和不礼貌的言行举止;不阅读色情淫秽书刊,不看黄色录像,不涉足任何形式的色情场所;不要有婚前和婚外性行为,不参与同性恋性活动;严格遵守禁止卖淫嫖娼的法律。

性生理和性心理教育 出现性欲是正常生理现象,虽然不是邪恶,但是应该自我克制。婚前禁欲,即使在恋爱过程中也不应有婚前性行为,并不会影响身心健康。只要不沉湎于欲念,而是自觉克制,就能保持心理平衡,例如自古以来中国就有人为练习武功而长时间乃至终身不近女色。这样做的人都是自觉自愿的,因此能有意识地排除欲念,情绪稳定,故而健康长寿。在性生理和性心理教育的基础上,要使青年士兵懂得服役期间自觉克制性欲的重要性,只要思想意识健康,有理想,有抱负,积极上进,把精力放在学习军事技术、执行任务、掌握科学文化知识上,业余参加积极健康的文娱体育活动,接受军地两用人才培训,克制性欲就不是一件难事。遗精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不必惧怕,手淫(自慰)是青年士兵中常见的现象,多数人并不受手淫有害的传统观念影响而担惊受怕,也不会认为这是一种邪恶行为而内疚自责,但少数人可能因手淫而产生沉重的思想负担,造成心理障碍或发生神经症。应明确告诉士兵,偶尔手淫是无害的,只要不是频繁而有意识地把手淫作为满足性欲的习惯行为,就不会影响健康,以消除不必要的心理压力。

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红军 歌曲

程坦 编词

集体 改词

《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歌曲

正确的恋爱观教育 恋爱必须以准备结为终身伴侣的婚姻为目的,坚决抵制西方的性自由倾向,反对把交结异性朋友作为满足性欲的玩乐手段,严肃地对待个人的婚恋问题。

预防性病艾滋病的教育 在军人中开展这一教育极为重要,除了有关性病、艾滋病的严重危害和防治知识外,重点应突出性道德和有关的法制教育。此外,应重视士兵中的同性恋行为,同性恋的口交、肛交是传播艾滋病的高危行为。和教育青年士兵不应有婚前两性行为一样,应该禁止士兵中的同性恋活动,特别是劝阻和防止发生境遇性同性恋行为。

(朱 琪)

恋爱 love  一对异性之间发生爱情、建立爱情,直到结婚的过程。这是恋爱健康发展的一般规律。在国外的著作中一般只用“爱情”和“爱”这样的字眼,而在中国习惯于用“恋爱”这个词。爱情帮助人们理智地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和生活伴侣,所以,它有利于提高人的精神修养。

恋爱与社会生活 长期以来,恋爱的问题一直是哲学、宗教、心理学、美学、伦理学和社会学等学科激烈争论的问题。这是因为,恋爱与人们对社会生活的认识、人的教育和人的社会心理行为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关于人类的恋爱和道德的观念上,直接或间接地受到当时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男女的性爱和生育的本能是爱的生命力和内在的本质。社会生活的辩证法是深刻而复杂的,要全面、科学地研究恋爱问题,应该从观察人的生物本质开始,并以科学的哲学方法论和社会生活的历史唯物主义为根据,来分析人类恋爱的社会过程,只有揭示两性的秘密,才能进入对男女恋爱的高级精神领域的研究。自古以来,就产生了歌颂性爱的自然主义和禁欲主义两种截然相反的哲学观点。

恋爱的过程 爱情是人类的一种社会性情感。恋爱是一种过程,是爱情的主要存在方式之一。日本学者泉宇佐等把恋爱过程大致划分为5个阶段:①体会到性的魅力。青春期的男女,性意识已经觉醒。他们情不自禁地开始关注异性,表现为自己对异性的兴趣。同时,也希望引起异性对自己的注意。于是,青年人变得愿意与异性接触和交往。对于青年人来说,异性的面容、身材、声音等任何有关信息,都有一种说不清的巨大魅力。对异性的魅力的感受,一开始是宽泛的,无确定对象的,在心理学中称为青年期的“浪漫的恋爱期”。例如青少年中的“追星族”现象,就常表现为对异性歌星、影星或其他社会名人的魅力的迷恋。后来,才会集中在某一个异性对象的身上,他或她就会时时思念,希望与自己所喜欢的人在一起,这就是所谓的“初恋”。对异性的性的魅力的体验,有其主观性,反映着一个人的恋爱观念、审美情趣和人格特征等,这就是“情人眼里出西施”的原因所在。②想象期。青年人被某个异性所吸引,便会浮想联翩。由于种种外界条件局限,或是一时还没有机会直接接触,就会不断在自己内心猜测、揣摩和设想,尤其会想象对方的兴趣、人品、性格、家庭、对自己的态度等,也会更多地想象如何接近对方,以及如何寻找机会和见面的具体方法、可能的后果等。在这个阶段既不了解对方的态度,本人也还未进入角色,是处在“漂浮不定的恋爱阶段”。如果以后仍没有机会与对方接触,则可能出现三种后果:一是情感转移或淡化;二是陷入“单相思”,心绪不宁,倍受折磨;三是埋入心底,而长久难忘。③发生爱情。根据现代青年异性之间相互交往的特点,一对相互产生了爱慕之情的男女,一般首先要通过集体或小组的交往建立起友谊,成为朋友;随着相互了解的加深,而逐渐离开群体的活动,发展为一对一的约会。发生爱情的标志就是表白爱情,中国青年一般多是男性主动地向女性表白;随着人们观念的转变和开放,女性主动向男性表达爱情的情况也在日益增多。另外,中国这个东方文明古国有着美好的文化传统,许多青年也喜欢以含蓄的方式表达爱情,例如从对方的眼神、态度、言谈、举止,或是通过写情书、互赠信物,而双双坠入爱河。④确立爱情关系。在这一阶段,一对青年男女经过相互的深入了解和认真的思考后,决定确定恋爱关系,即进入热恋阶段。明确了恋爱关系后,恋人们的心情会发生明显的变化,由原来那种急切期待、焦躁或单相思式的想象,代之以喜悦、兴奋、甜密,甚至得意的心情。热恋中的青年人容易产生嫉妒、猜疑、对对方不信任等复杂的心理。这主要是由于青年人自己缺乏自信心,生怕失去心上人,而又未深入了解对方的内心世界,恋爱关系尚不巩固。⑤结婚。恋爱健康发展的最后结果必然是结婚,结婚是取得社会法律承认的家庭形式,结婚把一对男女互相爱恋的情感的密切和亲昵推进到身心全面交融的新的境地,从此成为终身的生活伴侣,共同创造未来的生活。

(徐岫茹)

早恋 love too early  生活不能自立,而又比法定结婚年龄小许多的青少年过早恋爱的行为。这是一个尚有争议的概念。中国大多数教育工作者认为,中小学生中出现恋爱是不符合其年龄特征的过早行为,应该加以制止。

早恋行为的特点可概括为:朦胧性、单纯性、差异性和不稳定性4个方面。由于青少年常常盲目地模仿成人的恋爱,而不能分清友谊与爱情的本质区别,所以,大多数中学生认为“早恋无害”,只是寄托一种感情,不以结婚为目的。近年来国外大量发生的婚前性行为、少女怀孕和少女妈妈的现象,是提出早恋问题的根本原因。早恋产生的根源,主要与社会传闻和大众传媒对性自由倾向的宣扬造成的误导,家庭和学校缺乏正确的性教育,以及青春期提前等有关。性生理的发育引起性意识的觉醒,青少年对性的神秘感,激起探索和尝试的愿望;家长和教师对早恋问题的过敏和一味制止,又会加强他们的逆反心理;在当前信息发达的时代,中学生从各种大众传播媒介接受了大量与性有关的信息,视野急剧扩大,使朦胧的性意识变为自觉的追求。

青少年的早恋一般经过以下几个阶段:①确定目标。开始关注某一个异性,默默地思念,这一阶段可有眉目传情、暗送秋波的表示。有些中学生的早恋只停滞在这个阶段,成为“单相思”,不敢与自己喜欢的异性交往,也会形成情绪障碍,影响正常生活和学习。②有所行动。中学生异性之间写情书、递纸条、赠小礼物等,即是对某一异性有好感的表示。同时可有约会行为,如一起逛公园、看电影、外出旅游等。③频繁约会。逐步进入一对一的比较稳定的约会,可能公开化,似乎已经确定了“恋爱”关系。④发生性关系。虽属少数,但近年来有增加的趋势,尤其是在职业高中、中专、技校学生中。因认为自己即将走上社会,已经成人,发生婚前性行为也比普通中学相对多一些。但是,因为现在教育者在性观念和教育方法上不够统一,对早恋的界定常有扩大化的趋势,青春期健康的异性交往也常常被扣上早恋的帽子,所以也带来教育上的困难。例如,中学生自发的小组和集体活动,是青春期集群性的表现;异性之间的互相帮助和关心,偶然的单独活动;还有同龄人之间的友谊,青梅竹马的好友,等等,都不一定是早恋。

许多调查研究证明,青春期健康的异性交往对中学生的身心成长是有益的,应该得到支持和理解。减少早恋最好的方法是,提倡和促进中学生主动与异性交往,像兄弟姐妹一样友好和睦相处,使他们对异性的关注和好奇心得到合理的满足。早恋的问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有关专家认为,在小学高年级和中学开展青春期的性教育,是防止早恋的根本措施。

(徐岫茹)

情爱 emotional love  产生于一对男女之间的理性的情感。情爱反映了人类异性爱的社会性本质。爱情由情爱和性爱两个部分组成。人毕竟是人,人类的爱情不能归结为生殖本能;真正的爱情绝不是单纯的、盲目的性欲表现,而是恋人之间有意识、有目的的交往形式。人类的爱情在爱情对象上有严格的选择,这就是情爱的本质。人类寻求爱情,不单纯是为了性欲的满足,而是要建立一种特殊亲密、温馨的人际关系;这也正是人的爱情和动物的性冲动的本质区别。在动物界,只要是异性,原则上都能导致性的关系。但是,人类绝不是对任何异性都可以产生爱情的。人的爱情对象有多种条件,不但有生物学特征(年龄、面貌、身材、健康等)的选择,更要选择其社会性的特征,如社会地位、职业、文化学历、思想品德、物质条件、志趣爱好和能力等方面。人类对择偶的考虑说明,性爱是情爱的基础,而情爱是性爱的必要前提;只有情爱与性爱的完备结合,才可能产生名副其实的爱情。恋人之间的情爱是一种复杂的感受,它既包括同性本能和感觉紧密联系的简单感情,也包含与道德感、理智感、美感和人的其他精神生活相联系的高尚的社会性情感的丰富内容。所以,情爱是包含尊敬、友谊、同情、喜悦、恭敬、诱惑、依恋、自我牺牲、纯洁、体贴等多种高级情感的体验,是肉体接近和性结合时占绝对统治地位的情感。高尚的爱的情绪,使低级情绪处于“从属”的地位。因此,可以说,情爱是爱情的灵魂。

(徐岫茹)

性爱 sexual love  在人的精神文明支配下寻求性欲的性本能活动。恩格斯曾指出:“性爱按其本性来说就是排他的。”性爱只能在两个人之间发生,而决不容第三者介入。性爱并不是机体本能的简单冲动,它包括相互作用的构成部分。性爱可以看做许多无条件反射机能的综合。这种机能的最终结果是性爱,是生育本能。大自然使人体受精是运用性交的办法,人的这一过程是在隐蔽中进行的,因此,男女之间生理上的相互吸引是性爱的主要组成部分。从狭义的概念来理解,性爱的具体表现就是性行为,而性行为就是性交。但是,认真分析起来,性行为的概念要比性交广泛得多。刘达临在《性社会学》一书中认为,性行为可以分为以下3种:①目的性性行为。这就是性交。性交是性行为的直接目的和最高体现。②过程性性行为。这是性交前的准备行为,如接吻、爱抚和其他调情动作,这些动作的目的是为了激发性欲,实行性交。性交后,还要通过这些动作,使性欲逐渐消退。③边缘性性行为。这种性行为的范围比较广泛,其目的是为了表示爱慕,或仅仅是爱慕之心的自然流露,而不是为了性交。例如,包括眉目传情、微笑、互赠信物、写情书等,还包括传统的民间、民族习俗中各种表达爱情的方式,也包括不以性交为目的的拥抱、接吻和其他身体接触的行为。

人类性爱的特征可归结为6个方面:①普遍性。世界上任何一个人都是性爱的产物;同时,每个正常的人都有性的需求,都要结婚、生儿育女,也都有性爱行为。②重要性。性爱是人的最基本的生理和心理需要之一,是除了饮食之外的,人类的第二自然本能。人们在满足性爱的过程中,获得精神上的极大愉快。性爱的行为又是人类繁衍后代的必要手段,它和每一代人的身心健康,与民族、社会的发展都是密切相关的,所以从古至今人们都十分重视性爱问题。③长期性。现代科学的研究证明,人自幼儿时期开始就有性意识;到青春期性意识走向成熟,就有了性爱的要求;结婚以后实现性爱的实践,并伴随人的一生。④隐蔽性。性爱的排他性,决定了性行为的隐蔽性。在原始社会,由于人类处于群婚杂交阶段,性行为谈不上什么隐蔽性。以后,随着社会发展和一夫一妻制家庭的出现,妇女只能隶属于一个男子,对妇女的贞操严格要求得无以复加,因而性行为不能涉及第三者,也不能被第三者看见。在现代社会,在合法的夫妻之间,都可以表现性爱的情感和情绪,能够为社会接受和容忍。只是人们的性行为仍旧是隐蔽的,这是现代人类文明和性科学、性文化发展的必然。⑤严肃性。性爱虽然是发生在两个人之间的事,虽然是源自人类的本能的行为,但决不是个人的私事,也不仅仅只是满足寻欢作乐的要求,它要对对方、对后代、对社会发展负责,并受到法律和社会道德的制约,因而具有极大的严肃性,即要求人们对性爱采取严肃、认真的态度。⑥对立性。与严肃性相联系的是对立性。同样是性爱的行为,有的是高尚的、合乎道德的;有的却是低下的、不合乎道德的,甚至是违法犯罪的行为。这种对立性由社会道德标准和有关法律、法规所决定。按照中国的文化传统,性爱必须与情爱相结合,性爱必须与婚姻相结合,非婚姻的性交都是不被社会主导舆论接受的。

(徐岫茹)

婚姻 marriage  为一定的社会制度所确认的男女两性结合而成的夫妻关系。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婚姻泛指自群婚制出现以后的各种两性关系的社会形式,包括群婚制、对偶婚制、一夫一妻制的婚姻;狭义的婚姻仅指一夫一妻制的个体婚姻。婚姻,因结婚而产生,因夫妻一方死亡而死亡或因离婚而终止。

意义 一方面,婚姻的确定为人类满足自身性的需要提供了一种规范化模式;另一方面,婚姻是建立社会基本生活单位——家庭的需要,是繁衍人种、延续社会的需要,也是使两性关系规范化、维持正常社会秩序的需要。

生物性和社会性 婚姻的生物性即婚姻的自然属性,指男女两性的差别和人类的性本能,这是婚姻赖以形成的自然条件。没有这一自然条件,婚姻就无从产生。但在人类社会中,并非具备了自然条件的两个男女都可任意结合成夫妻关系。要结合成夫妻,还必须具备婚姻赖以形成的社会条件,即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确立并与之相适应的婚姻制度,这就是婚姻的社会性。婚姻的社会性是婚姻的本质属性,集中表现为婚姻必须为一定的社会制度所确认。不同的社会对于婚姻有不同的解释。1949年以前的中国,认为婚姻是“合二姓之好,上以祀宗庙,下以继后世”,多采取违背当事人个人意愿的由家长包办的婚姻。现代资本主义国家,婚姻被认为是民事上的契约,婚姻的缔结和解除都适用于民法中有关契约的规定,把调整婚姻家庭关系的法律规范均列为民法的组成部分。与上述两种社会不同,社会主义国家认为婚姻是男女两性的法定结合,这种结合形成的夫妻关系既包括人身关系,又包括财产关系,但主要是人身关系。所以,调整婚姻关系的婚姻法成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分,不再附属于民法。

历史演变 婚姻是随着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的。随着人类社会的变革,婚姻也发生了多次历史性变革。

人类社会初期的两性关系 在人类社会初期,生产力异常低下,人类与自然做斗争的能力极低,只能群居才能生存。同一群体的男女,在两性关系方面毫无限制,属杂乱性交关系时期,既无婚姻也无家庭。

群婚制 指一群男子与一群女子互为夫妻的婚姻形式。又称集团婚。存在于原始时代血缘家族公社时期至母系氏族社会前期,相当于考古学上的整个旧石器时代。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男女从杂乱性交关系中逐渐演变出各种群婚制的婚姻形式:①血缘婚,指同辈分男女可以互为夫妻,不同辈分男女不许通婚。这是群婚制的低级阶段,是人类婚姻史上的第一个禁婚限制,人类从此开始了婚姻家庭时代。②普那路亚婚,指排除兄弟姐妹两性间互为夫妻,而允许在血缘关系较近或无血缘关系的男女间结合的集团婚,又称半血缘婚。这种由一家之内扩展到一家之外,由最近血缘移至较远血缘甚至没有血缘(族外)的婚姻关系是一大进步。限制兄弟姐妹间通婚,完全合乎优生原理。因而,凡是普那路亚的部落,必然得到迅速发展。这是人类婚姻史上的第二个进步,由此引起了氏族的产生。

对偶婚 成对男女在或长或短的时期内过着相对稳定的夫妻生活的婚姻形式,即一个男子在许多妻子中有一个主妻,一个女子在许多丈夫中有一个主夫。原始时代母系氏族社会中、晚期的一种婚姻形式。对偶婚是从群婚向个体婚过渡的婚姻形式。对偶婚的特点:①男女服从父母所订婚约履行结婚;②对新妇氏族中最亲近的亲族赠以礼物;③离婚很自由,离婚时子女全归女方抚养;④与群婚相比,配偶的范围在逐渐缩小,最后相对集中为一对配偶;⑤与一夫一妻相比,成对配偶的同居不稳定、不牢固;⑥具有不断减少多配偶因素,增加个体婚特征的过渡性质,逐渐形成过渡到一夫一妻婚姻形式的条件。

个体婚 一夫一妻制婚姻。又称单偶婚。产生于原始时代末期。一夫一妻制的产生,并非自然选择规律的作用所致,也不是男女性爱的结果,而是以经济条件为基础。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在劳动分工中,男子由于身体上的优势,成为财富的主要创造者和财产的主要占有者,在经济生活中日益占有重要地位,逐渐导致母权制的解体和父权制的确立,要求财产按男系继承。一夫一妻制婚姻的特点:①男尊女卑,即男子对女子的统治。②片面要求女子严守贞操。一夫一妻制一开始就是片面的一夫一妻,即对妻子的一夫,不是对丈夫的一妻;是对妻子婚外性生活的限制,而不是对丈夫婚外性生活的限制,事实上男子通常实行公开或秘密的多妻制。③婚姻由父母包办。个体婚一开始就是家庭整体利益的一部分,婚姻成了男女两家的事,而不是两个人的事。因此,婚姻由两家父母包办,当事人只得安心顺从。个体婚对群婚和对偶婚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历史进步。但由于男子的幸福和发展是通过女子的痛苦和受压抑而实现的,因此,个体婚又是相对的退步。个体婚至今已有数千年历史,经历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等4个历史时期,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封建社会与奴隶社会的婚姻相比,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只是在男子对女子的统治压迫方面稍有放松。资本主义社会的婚姻与封建社会相比,最显著的改变是女子的人格有了一定自由。例如,不再被束缚在家庭里,婚姻不再完全被父母强迫包办,本人也可以自行决定。但资产阶级的婚姻关系,实质上已变成一种经济关系。如婚姻对象的选择,往往着眼于财产多寡;婚姻的缔结以经济为前提,如同订立商业契约一样,是根据利害关系而缔结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婚姻由其经济、政治、法律和道德所决定的,具有婚姻以爱情为基础、婚姻自由、男女平等、一夫一妻、保护妇女合法权益等基本特征,其优越性是一切旧婚姻关系不可比拟的。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婚姻问题上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残余,新型婚姻关系需要有一个形成和不断完善的过程。

基础 在一定的社会里,对婚姻成立、婚姻关系存废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即为婚姻基础。其含义是:①婚姻基础是整个婚姻赖以形成和存废的依据,包括结婚、离婚、夫妻关系存续在内的统一基础,不能仅理解为择偶的条件和因素;②婚姻基础是以社会为本位的,而不是以个人为本位的婚姻基础,因此,一个社会的婚姻基础是统一的;③一个社会的婚姻基础必须与该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适应,由统治阶级根据该社会的要求来确定,每一个公民不可以自由选定,个人的婚姻必须与社会的要求相适应才能成立;④不同社会的婚姻基础各不相同,不可能有一个适用于任何社会形态的统一的婚姻基础。在原始社会里,性的本能需求这一生物学因素是婚姻的基础;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家庭利益和需要是婚姻的基础;资本主义社会,个人享乐和经济利益是婚姻的基础;社会主义社会,男女双方的爱情是婚姻的基础。

(罗大华 李雅君)

早婚 early marriage  男女未达法定婚龄而缔结婚姻的行为。晚婚的对称。早婚普遍存在于原始社会和古代社会,是历史上长期流行的一种婚姻习俗。历史上的统治者为了增殖人口,满足其赋税和丁役的需要,弥补战争的消耗,竭力提倡甚至强迫人们早婚。如东罗马帝国的《查士丁尼法典》和欧洲中世纪寺院法规定的婚龄,男仅为14岁,女仅为12岁。中国后周武帝时规定:男15岁、女13岁为嫁娶之期。唐开元年间规定:男15、女13岁,听婚娶。明洪武令、清通礼均规定:男16、女14岁以上,可以婚娶。早婚对男女本人和子女以至整个民族的健康都有危害,因此破除早婚陋习是中国婚姻家庭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颁布的《婚姻法》规定:“男20岁,女18岁,始得结婚。”1980年颁布的《婚姻法》第5条规定:“结婚年龄,男不得早于22周岁,女不得早于20周岁。”这些法律规定对破除早婚陋习起了重要作用。但由于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广泛存在着小生产经济,个体家庭作为生产单位,为了满足对劳动力的迫切需求而早婚、早育、多生;同时受“传宗接代”、“多子多福”等宗法观念的影响,致使早婚习俗长期延续下来,至今在一些地区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早婚是违反《婚姻法》的行为,因而是无效婚姻,当事人双方不存在配偶间所具有的任何权利和义务。

(罗大华 李雅君)

晚婚 late marriage  男女均已达法定婚龄而适当推迟结婚时间的初婚。早婚的对称。对晚婚,各国没有统一的界定标准,英国、美国、法国、德国、日本等经济发达国家的实际结婚年龄平均为25岁。在中国,一般男25岁以上、女23周岁以上的初婚被认为晚婚。198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5条明确规定:“晚婚晚育应给予鼓励。”晚婚晚育与法定婚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法定婚龄是人们结婚必须具备的条件,在此基础上,国家实行晚婚晚育的政策。晚婚晚育与法定婚龄具有一致性,是在法定婚龄基础上的晚婚晚育。为此,婚姻法在规定法定婚龄的同时,又规定了晚婚晚育应予鼓励。作为提倡性条款,鼓励人们自觉实行晚婚晚育,并受到国家一定的优待。中国现行政策规定的具体鼓励方法是:男女双方晚婚的,除享受国家规定的3天婚假外,各另外增加奖励假7天。奖励假期间,工资照发,农民由所在村给予鼓励。晚婚晚育与法定婚龄在效力上的根本区别是不具有法律强制力,是提倡性条款。当事人已达法定婚龄要求登记结婚时,可动员教育其实行晚婚,经动员当事人坚持要求结婚时,应准予登记。如当事人所在单位以其仅达法定婚龄未达晚婚年龄为由,拒不出具结婚证明时,当事人可直接向婚姻登记机关提出申请,婚姻登记机关查明当事人符合结婚条件时,应准予登记,发给结婚证。

(罗大华 李雅君)

近亲结婚的后代,先天呆傻儿童

近亲结婚 consanguineous marriage  两个亲缘(血缘)关系很近的人结为夫妻的婚姻。又称近亲婚配。中国长期存在小农经济生产,广大农村聚族而居,安土重迁。亲属间通婚,亲上加亲,在经济上、生活上可以互相帮助。因此,近亲结婚比较流行,且得以长期保留下来。尽管封建王朝曾几度禁止,但终因民俗难改,禁而不止,禁而复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颁布的婚姻法采取“从习惯”的原则。1980年颁布的婚姻法为了改革这一落后的婚姻习俗,明文规定禁止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旁系血亲通婚。世界上许多国家在法律上都有明文规定禁止近亲结婚。如日本强调“禁止近亲通婚和实行优生,是我们对后代应尽的义务”。遗传学研究也表明,血缘越近,相同的基因(包括正常的和异常的基因)越多。因此近亲结婚将会使致病基因呈现纯合型状态的机会大大增加,从而导致隐性遗传病的发生率增高。隐性遗传病的种类很多,如聋哑病、白化病、痴呆(见图)等,其特点是致病基因隐而不显,但却可以传给后代。如果某两个相同的有病基因携带者通婚,子女中就可能会有人发病。在一般婚配情况下,如果一方某个基因是有害的,另一方的这个基因是正常的,有害基因即被正常基因掩盖,生下的子女是健康的。但如果父母一代血缘关系近,相同的病态基因就多,很容易把双方生理上和精神上的缺陷和弱点集中起来,遗传下去,贻害子女。因此,不准近亲结婚是中国婚姻法规定的禁止性条款。

(罗大华 李雅君)

五服 within five generation  中国古代丧服制度的统称。源于周礼,一直延续至明、清律,均以丧服的差别区分亲属关系的亲疏、远近。亲者服重,丧期长;疏者服轻,丧期短。丧服制共分五等,等级之间的主要差别是服式和服丧期的不同。①斩衰。最重丧服。用极粗的生麻布做成,左右和下不缝边。服丧3年。比如子为父母,妻为夫及承重孙为祖父母服丧。②齐衰。次重丧服。用稍粗的生麻布做成,下缝边。服丧期分年(1周年)、5个月、3个月等3种。比如夫为妻、孙为祖父母服1年,为曾祖父母服5个月,为高祖父母服3个月。③大功。中度丧服。用粗熟布做成。服丧9个月。比如祖父母为孙子女(在室)、父母为子女服丧。④小功。较轻丧服。用稍粗熟布做成。服丧5个月。如为伯叔祖父母、堂伯叔父母、再从兄弟姐妹(在室)、在室祖姑、出嫁堂姐妹服丧。⑤缌麻。最轻丧服。用细熟布做成。服丧3个月。如曾祖父母为曾孙子女、婿为岳父母服丧。在以上五服之内的亲属统称为五服亲,五服亲之间不能通婚。出了五服的亲属,称为袒免亲,可以通婚。古代法律也往往按五服亲等的远近来分别定罪量刑。如《唐律疏议·户婚》规定:“诸同姓为婚,各徒二年。缌麻以上,以奸论。”另《杂律》规定:“奸缌麻以上亲……徒三年。”丧服制公开推行男尊女卑的封建礼教,是维护以男子为中心的宗法制度的工具,现已被彻底废除。

(罗大华 李雅君)

婚前检查 premarital physical examination  已确定配偶关系的男女,在办理结婚登记手续之前进行的身体检查。又称婚前体检。是一次全面系统的健康检查,也是保障结婚禁止性条款贯彻实施的一项制度,对防止传染病和遗传性疾病的蔓延,保障婚姻家庭的幸福美满,保障民族后代的健康都有重要意义。

中国正在逐步开展并实行婚前检查的制度。民政部和卫生部关于实行婚前检查的联合通知主要规定:①凡交通方便,群众能接受检查,并具备检查麻风病、性病(包括艾滋病)医疗条件和医疗水平的地区,均应开展婚前检查工作。由当地卫生部门指定的妇幼保健院或医院挑选专人担任此项工作。②检查的项目按规定的体检表的项目进行,不得随意增加检查项目。需要检查规定以外的项目时,须经当事人同意。③已经批准开展婚前检查的地区,婚前检查是登记结婚的必备条件。在登记结婚时未进行婚前检查的应补办体检证明,否则不予登记。婚前检查表须由医生填写检查结果,注明能否结婚的意见并加盖医院公章后,体检证明方为有效。未开展婚前检查的地区,不得作为结婚登记的必要条件,个人自愿要求体检的,应予鼓励支持。婚前检查的重点是遗传性疾病和生殖器官。

婚前检查可分为查询和体检两个方面:①查询。主要查询本人的健康状况,包括各种急、慢性传染病史,身体各系统的主要疾病史,特别是有无遗传病、精神病等;查询直系亲属的主要病史,如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有无遗传病史、遗传缺陷、畸形、精神病等;男女双方有无血缘关系、近亲程度如何等。受检者要诚实坦率,检查者要认真负责,并对检查结果予以保密。②体检。由医生对男女分别进行全面系统的身体检查(见图),包括心、肺、肝、脾、肾等重要器官,主要检查有无器质性疾病,有无传染病,有无先天缺陷、畸形,有无精神、语言、行为失常,发育是否成熟。重点检查生殖器官(女性一般不做阴道内诊,所以不会损伤处女膜)。必要时要做X光、化验等检查。医生通过查询和体格检查对受检者做出是否健康的结论。凡健康可以结婚者,医生应向他们讲解有关的生理卫生常识,包括受孕和避孕的知识,指导他们过好婚后性生活,制定生育计划。对查出有疾病或畸形的人,医生要劝告他进行治疗或手术矫治,待身体康复后再结婚。对有遗传病不能生育健康孩子者,要向其讲清道理。婚前检查可以发现遗传病和遗传缺陷方面的问题,对受检者可以根据遗传学材料加以分析指导,这是优生的第一步;还可以发现一些不宜结婚的疾病,有利于男女双方及后代的身心健康;对检查发现的某些疾病,可以及时地处理和治疗,避免婚后的麻烦。因此,婚前检查是一项严肃而认真的社会卫生保健工作。

(罗大华 李雅君)

婚前检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