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坚定不移的教育信念-中国仫佬族

坚定不移的教育信念-中国仫佬族

时间:2023-12-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仫佬族的祠堂碑、墓碑、禁约碑和公共建筑碑及诉讼碑等,都含有社会公德和行为规范的教育价值。仫佬族对教育的重视表现在许多方面。罗城四把乡大梧村的私塾到清末时,达到鼎盛的程度,最少时有3个,最多时5个。随着职业技术教育的大力发展,仫佬族的公民素质教育也在大大提高。

坚定不移的教育信念-中国仫佬族

第四节 坚定不移的教育信念

教育是人们获取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手段,是推动社会进步和民族发展的重要工具,仫佬族对发展教育具有坚定的信念。当然这种教育内容并不都是学校教育,除此之外,还有家庭、家族的传统伦理道德教育,社会公德和职业礼仪教育,劳动经验传授及技工技能培训教育等,内容非常丰富,十分广泛。

一、传统道德教育

仫佬族的民间传统道德和伦理美学教育多数是通过神话、传说、民歌、故事和家谱、族规、对联、碑刻及宗教活动等渠道完成的,这是仫佬族民间教育的杰作。仫佬族民歌中的《劝世歌》《忏悔歌》和《白马姑娘》等,都富含传统道德和美学教育的内容。仫佬族的家谱和字辈诗中,也都有美学教育的意义。仫佬族的祠堂碑、墓碑、禁约碑和公共建筑碑及诉讼碑等,都含有社会公德和行为规范的教育价值。这些在民间文化章节已经说明,在此不再重述。

二、廉政教育

罗城县是著名的廉政建设之乡,廉政建设历史悠久。被誉为“天下第一廉吏的”于成龙,曾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任罗城第三任知县,将中原文化“礼、义、廉、耻”的清廉之风带到罗城,治罗五年成效卓异,为后人敬仰。清末罗城诗人朱照南赋有《读于清端公傅有感》,系统评述了于成龙治罗五年的历史功绩和清正为官的人生旅程。后来在罗城建设的凤凰山公园,立有于公祠、于公亭和于成龙雕像,及清风桥、平安路、长安亭和历代清官廉吏展厅、廉政文化长廊等。于成龙雕像为大理石雕刻,高3米,重3.5吨,在社会上影响很大。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罗城县刻有县衙丧葬廉政制度碑刻,对当地官员的廉洁丧葬作了明确规定,深得民心,廉政建设已形成制度。

当代仫佬族的廉政建设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深入到城乡各地和仫佬族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在武阳江景区,两岸沿途的千年古松、龙角山水上相思林等众多景点都含有风清气正、浩然正气的寓意;被称为“十里画廊”的天河、怀群剑江,碧水悠悠,处处皆景,蕴含着“源洁流清”的廉政意境。仫佬族人民崇廉尚洁,凝聚了丰厚、深刻的文化底蕴,为当今罗城廉政文化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养分,如每年在举办山歌会、文艺演出、书画摄影展、民族文化旅游节及民族体育运动会等大型活动中,都融入廉政文化元素,让人们在民族文化的氛围里,自觉接受廉政教育;在活力四射的民族文体活动中,增强廉洁意识。

于成龙雕像(www.xing528.com)

怀群剑江穿岩雄姿

三、素质教育

仫佬族的素质教育包括传统美德教育和日常生产劳动经验的传授等,从小就开始,并持续终生。仫佬族对教育的重视表现在许多方面。例如在生儿育女风俗上,产妇无论生男生女,都在临盆水里投放一支笔,意在祝愿孩子将来聪明伶俐,读书超人,做出好文章,这种传统习俗充分反映了仫佬族求知学艺的迫切心理。古代仫佬族先民还创作了许多寓言童话,例如《桃子树下》和《老鼠开会》,给孩子们带来了无穷的乐趣。在仫佬族的家庭,祖先中堂中都写有重视教育的对联:“绵世泽莫如为善,振家声还是读书。”古代仫佬族民间就有私塾。在各村寨,都有一位负责办学的长老,村民称之“天生”,即先生之意,“天生”的主要职责是筹备组办学堂、筹集办学资金以及其他办学所需用品和请老师等,而老师的报酬有多有少,村里筹不到钱就免费教育。罗城四把乡大梧村的私塾到清末时,达到鼎盛的程度,最少时有3个,最多时5个。清光绪、宣统两代,罗城县大梧村的私塾先生除一人是壮族外,其余的都是仫佬族。清末,罗城县的龙江商会在龙岸乡街设有宾兴馆一所,当时不少有作为的仫佬族人就是在该馆受宴后去柳州府赶考的,表明在很早以前,仫佬族就对人才教育培养高度重视。为了民族的未来,当代许多仫佬族人家都有“哪怕砸锅卖铁也要让孩子读书”的决心。

新中国成立后,仫佬族的中小学教育、成人扫盲教育、职工教育和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等得到蓬勃发展,现有职业技术学校、教师进修学校、农机学校、县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县汽车驾驶学校、罗城卫校、罗城壮文学校和县业余体校等多所职业教育学校。随着职业技术教育的大力发展,仫佬族的公民素质教育也在大大提高。现在仫佬山乡13个乡镇141个行政村、社区,乡乡有“秀才村”,村村有“秀才屯”,还有许多“状元之家”。罗城县东门镇风梧村上风立屯是仫佬族“秀才村”“文化之村”的典型代表。全屯现有186户800余人,都是仫佬族。1949年前,全屯有100户500多人,其中一人读过大专,7人读过中师,曾任国民党少将的民主进步人士潘鼎新就是该屯人。现全屯有大学学历80人、中专100人、高中程度130人、初中程度243人、小学程度393人,全屯学龄儿童全部入学读书。在外工作的有150人,其中高级职称13人,科级以上领导干部25人。曾任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常委、副书记兼宣传部长,现为广西文联主席的潘琦,高级工程师潘国雄、潘代业、潘国强、潘观文,以及原河池地区师范专科学校副校长吴善振和战斗英雄潘宜等都是该屯人。

仫佬族人潘素明一家,祖辈生活在罗城县,后迁至宜州市居住,9个子女,其中7人是大学生,另有两个孙子、一个儿媳妇和4个女婿也都是大学生,现分别在北京、江苏、福州、澳门及广西等地担任教授、主任医师、高级工程师或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罗城四把镇四把村吴昌寿祖孙三代,有大学生和研究生12人,吴昌寿是中南民族大学教授。罗城县东门镇章罗村大罗屯罗太利五代同堂,是一个庞大的家族,五代近100人,老奶奶100岁,是个长寿家族,有大学生18人、中专生20名,有的为人民解放军军官,有的为党政干部,有的为人民教师和企业家等,可谓福禄寿俱全,是仫佬族有名的“状元之家”。

有人曾将仫佬山乡概括为“三尖”,即“山峰尖”“筷子尖”和“笔头尖”。“山峰尖”讲的是仫佬族的地形地貌和地势特征,山势如剑,神奇秀气,清代于成龙曾写道:“山如剑排,水如汤沸。”“筷子尖”讲的是仫佬族热情待客。“笔头尖”讲的是罗城人杰地灵、人才辈出,古诗云:“罗城自古文章好,笔走龙潭起浪潮。今日凤凰吟盛世,蟾宫折桂上云霄。”现代仫佬族的《尖尖谣》赞美仫佬山乡山水秀美、物产丰富、人才辈出:“美丽的家乡,山水胜画卷,神奇的土地,人情最温暖,每当走近你,忍不住一千遍呼喊,那尖尖的笔杆、尖尖的筷子、尖尖的山,山尖水绕风光美,笔尖抒写好文章,筷尖生活多美好,三尖称奇把名扬。”当代的仫佬族,仅作家和文学作者群体就有将近200人。2010年以来,罗城先后获得“广西文学创作强县”“全区全民健身示范县”和“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2011年,罗城还被确定为首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县。明天,仫佬族地区的文化前景会更美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