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经断复来妇女阴道流血原因解析

经断复来妇女阴道流血原因解析

时间:2024-0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十三节经断复来妇女自然绝经2年以上,又见阴道流血者,称“经断复来”,又称“老年经水复行”。

经断复来妇女阴道流血原因解析

第十三节 经断复来

妇女自然绝经2年以上,又见阴道流血者,称“经断复来”,又称“老年经水复行”。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绝经后出血。若由生殖道恶性病变引起者,预后不良,故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一、临床诊疗思维

(一)病因病机分析

妇女49岁前后,肾气虚,天癸竭,太冲脉衰少,地道不通,故经水断绝。若素体气阴两虚,邪气内伏,致冲任不固,则可发生本病。常见的分型有气虚、阴虚、血热和血瘀。

1.气虚 素体中气不足,复加劳力过度,损伤中气,气虚冲任不固,血失统摄,致经断复来。

2.阴虚 早婚多产,阴血本亏,复加房事不节,更伤肾精,或老年忧思过度,耗损营阴,阴虚内热,热扰冲任,迫血妄行,致经断复来。

3.血热 素体阳盛,或过食温燥之品,燥热内蕴,或感受热邪,或怒动肝火,火热损伤冲任,迫血妄行,致经断复来。

4.血瘀 老年体虚,气血运行不畅,复加情志内伤,肝气郁结,气滞血瘀,瘀留冲任,新血误行,致经断复来。

病因病机示意图

(二)诊断思维

1.辨病思维

(1)诊断要点

①病史:早婚、多产、情志所伤史;既往月经情况、绝经年龄、绝经后白带情况,有无性交出血史或癥瘕病史。

②临床表现:自然绝经1年后发生阴道出血,出血量多少不一,持续时间长短不定,部分患者白带增多,呈血性或脓血样,有臭味,或伴有下腹痛、包块、低热等。

③检查:妇科检查:注意阴道出血及分泌物情况,宫颈、宫体、附件、包块及疼痛情况;注意腹股沟及其他浅表淋巴结是否肿大等。辅助检查:宫颈刮片细胞学检查,巴氏1~2级多属炎症,巴氏3~4级常见于宫颈癌。阴道镜下宫颈组织活检;宫腔镜检查;B超检查;CT或MRI检查。血沉增高,碱性磷酸酶、乳酸脱氢酶或转氨酶、CA-125升高多见于恶性肿瘤。

(2)鉴别诊断

①宫颈癌:阴道不规则出血,接触性出血,或见血性带下;重者腹胀腰痛,下腹痉挛性疼痛;妇检见宫颈糜烂严重,或呈菜花样改变;需行宫颈刮片细胞学检查,阴道镜检查。

宫颈炎:宫颈糜烂或息肉;巴氏1~2级。

③子宫肉瘤或子宫内膜癌:子宫出血反复量多,子宫增大无压痛。须作诊刮。

2.辨证思维 本病有虚证、有实证,也有虚实夹杂之候,当以出血的量、色、质、气味及全身证候综合分析,同时参考各种检查结果,辨明证属良性或恶性。一般年龄愈大,出血时间愈长,反复发作,下腹部肿块增大速度快,伴腹水、恶病质体质或红细胞沉降率异常增快者,恶性病变的可能性愈大。

(三)治则思维

治疗首分良性恶性,良性者当以固摄冲任为大法,或补虚,或攻邪,或扶正祛邪;恶性病变者应采用多种方法(包括手术、放疗、化疗)综合治疗,以提高疗效。

(四)辨证论治

1.气虚型

【证候】 自然绝经在2年以上,经水复来,血量较多,色淡质稀,小腹空坠,神疲乏力,气短懒言,面色img34白,舌淡红,苔薄白,脉缓弱。

【辨证】 气虚中气下陷,冲任不固,故经水复来,血量较多,小腹空坠;气虚脾弱,生化之源不足,故流血色淡质稀;中气不足,故神疲乏力,气短懒言;中阳不振,则面色img35白。舌淡红,苔薄白,脉缓弱,也为气虚之征。

【治法】 补气养血,固冲止血。

【主方】 安老汤(《傅青主女科》)。

【处方举例】 人参12g,黄芪12g,白术9g,当归9g,熟地黄9g,山茱萸9g,阿胶9g,黑芥穗9g,香附8g,炙甘草8g。

2.阴虚型

【证候】 自然绝经2年以上,经水复来,量不多,色鲜红,五心烦热,两颧潮红,夜睡不宁,咽干口燥,阴中干涩或灼热疼痛,皮肤或外阴瘙痒,大便燥结,舌红,苔少,脉细数。

【辨证】 阴虚内热,热扰冲任,迫血妄行,故经水复来;阴虚血少,血为热灼,故量不多而色鲜红;阴虚于下,阳浮于上,故两颧潮红;阴虚内热,虚火内扰心神,故五心烦热,夜睡不宁;阴虚津亏,故咽干口燥,大便燥结;肝经绕阴器,肾司二阴,肝肾阴虚,精血不足,外阴失养,故外阴瘙痒,阴中干涩,灼热疼痛;阴虚血燥,血虚生风,风动则痒,故皮肤瘙痒。舌红,苔少,脉细数,也为阴虚之象。

【治法】 滋阴凉血,固冲止血。

【主方】 清血养阴汤。

【处方举例】 生地黄12g,牡丹皮6g,芍药6g,黄柏6g,玄参6g,女贞子12g,墨旱莲12g。

3.血热型

【证候】 自然绝经2年以上,经水复来,色深红,质稠,带下增多,色黄,有臭味,口苦口干,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弦滑。

【辨证】 热伤冲任,迫血妄行,故经水复来;血被热灼,故血色深红,质稠;热灼伤津,故口苦咽干,小便短赤,大便秘结;热毒灼伤胞脉,故带下色黄,有臭味。舌红,苔黄,脉弦滑,也为血热之征。(www.xing528.com)

【治法】 清热凉血,固冲止血。

【主方】 益阴煎(《医宗金鉴》)加生牡蛎、茜根、地榆。

【处方举例】 生地黄9g,知母8g,黄柏8g,生龟甲9g,砂仁6g,炙甘草9g,生牡蛎12g,茜根9g,地榆8g。

4.血瘀型

【证候】 自然绝经2年以上,经水复来,血色紫暗有块,量多少不一,小腹疼痛拒按,或胞中有癥块,舌紫暗,脉弦涩或涩而有力。

【辨证】 瘀阻冲任,血不循经,故经水复来,血色紫暗有块,量多少不一;瘀阻胞脉,气血运行不畅,故小腹疼痛拒按;瘀血蓄于胞中,久则聚结成癥,故胞中有块。舌紫暗,脉弦涩,也为血瘀之征。

【治法】 活血化瘀,固冲止血。

【主方】 当归丸(《圣济总录》)。

【处方举例】 当归12g,赤芍9g,吴茱萸3g,大黄5g,干姜5g,附子8g,细辛3g,牡丹皮9g,川芎6g,虻虫5g,水蛭3g,厚朴9g,桃仁8g,桂枝9g。

(五)病程观察

1.在阴虚证型中,若出血期间,酌加生龟甲、生龙骨、阿胶;皮肤、外阴瘙痒甚者,酌加白蒺藜、荆芥何首乌;大便燥结者,酌加胡麻仁、柏子仁。

2.在血热证型中,若带下量多者,酌加车前子、土茯苓、薏苡仁;出血量多或反复发作,气味腐臭者,酌加白花蛇舌草七叶一枝花、半枝莲。

3.在血瘀证型中,若瘀积化热,症见手足心热,或低热不退,口干渴饮,尿赤便结,舌暗,苔黄而干,脉弦数者,去吴茱萸、干姜、附子、细辛、川芎,加三七、地榆、贯众;小腹疼痛剧者,加罂粟壳、延胡索;久病体虚,面色苍白,形体羸瘦,气短气促,饮食减少者,去虻虫、大黄,加黄芪、白术、太子参

(六)预后转归

若由生殖道恶性病变引起者,预后不良,故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七)预防与调护

1.注意绝经期卫生保健,保持心情舒畅。

2.定期妇科检查,及时就诊。

(八)疗效评定

1.治愈 阴道无出血,各项检查正常。

2.好转 阴道出血明显减少,各项检查尚未完全恢复正常。

3.未愈 阴道无出血,症状无改善,检查异常,合并其他疾病可能。二、名家医案

丁启后医案——肝肾不足,阴虚内热

张某,女,53岁,已婚。

【就诊日期】 1992年5月30日。

【主诉】 绝经后2年阴道流血20余天

【现病史】 述绝经已2年,绝经后带下不多,阴道干涩感。半年前单位普查未发现妇科疾病。20多天前阴道流血,量少色淡红,无规律,无腹痛,自服过“消炎片”“三七片”,流血仍现。10天前在某医院诊断性刮宫未发现特殊,仍给“消炎”“止血”药服。仍阴道出血未净,伴心烦口干,手心潮热。

【查体】 舌红苔少,脉细。

【诊断】 经断复来。

【辨证】 肝肾不足,阴虚内热。

【治法】 补养肝肾,清热止血。

【方药】 熟地黄12g,山茱萸12g,怀山药12g,枸杞子12g,仙鹤草15g,女贞子12g,墨旱莲12g,地骨皮12g,海螵蛸12g,茜草12g,阿胶珠12g,炒白术12g,木耳炭12g。5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1992年6月7日):服上药后阴道流血减少,点滴状,色淡。上方去枸杞子,加补骨脂12g,赤石脂15g。5剂,水煎服,日1剂。

三诊(1992年6月15日):阴道流血已止。上方去仙鹤草,赤石脂。5剂。

四诊(1992年6月22日):阴道无流血,精神好转,服“杞菊地黄丸”,5瓶善后。

【按语】 《傅青主女科·调经》:“夫妇人至七七之外,天癸已竭……如何能精满化经……非精过泄而动命门之火,即气郁甚而发龙雷之火,二火交发而血乃奔。”七七肾气衰,天癸绝,肝肾阴虚,阴虚生内热,热伏冲任,为经断复来发病之本。本例患者绝经2年复现阴道流血,阴部干涩,心烦潮热均为阴虚内热,血不养心之症。用傅青主“安老汤”为主治疗取效,方中熟地黄、山茱萸、怀山药、枸杞子补益肝肾;仙鹤草、女贞子、墨旱莲、阿胶珠、地骨皮、木耳炭养阴清热止血;海螵蛸收敛止血;茜草止血活血使止血而不留瘀。全方共奏补养肝肾,清热止血之效,后以杞菊地黄丸滋补肾阴而收功。

[选自贺兴东,翁维良,姚乃礼.当代名老中医典型医案集妇科分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