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21世纪主旋律:实践之反思

中国21世纪主旋律:实践之反思

时间:2024-03-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创造:21世纪中国的主旋律21世纪已遥遥在望。我认为,从根本特征上讲,21世纪将是中国通过创造走向复兴的世纪,创造是21世纪中国的主旋律。生气勃勃的创造精神将成为中华民族在新世纪中的时代精神,因而21世纪的中国哲学必然是充满创造性和激励创造性的哲学。奋发有为,开拓进取,不断创新,将成为21世纪中华民族进行曲的主旋律。

中国21世纪主旋律:实践之反思

创造:21世纪中国的主旋律

21世纪已遥遥在望。人们在思考和想象,这个新的世纪将给我们中国带来怎样的变化?21世纪的中国哲学将成为一种什么样的哲学?我认为,从根本特征上讲,21世纪将是中国通过创造走向复兴的世纪,创造是21世纪中国的主旋律。生气勃勃的创造精神将成为中华民族在新世纪中的时代精神,因而21世纪的中国哲学必然是充满创造性和激励创造性的哲学。

中华民族是具有无穷的创造能力的伟大民族。几千年来华夏文化人类文明发展的巨大贡献,是中华民族杰出的创造力的证明。英国学者坦普尔依据李约瑟博士对中国科学和文明历史的研究,得出这样的结论:“人所未知的最大历史秘密之一是:我们生活的‘现代世纪’是中国和西方种种成分的独特综合而成的。‘现代世界’赖以建立的基本创造发明和发现可能有多一半来自中国。”(1)记住我们祖先创造业绩的辉煌,并不是为了仅仅在历史的回顾中得到精神的满足,而是为了在现实中继续创造足以使后代人同样感到自豪的成就。

创造是人类普遍具有的一种能力,不只属于某些民族或某些个人。在人与世界和人与人的关系中,作为主体的人不满足既成的一切,而是力图通过自己的认识和实践活动改变已有的状态,造成新的对主体更有价值的状态,这就是创造。创造性是人的主体能动性的最高表现,是人类文化、文明和社会进步的推动力量。对于一个民族或个人来说,问题不在于是否具有创造能力,而在于是否发展和发挥了创造能力。马斯洛的心理学说认为,自我实现的人是较充分地发展和发挥了自己的创造能力的人,他们大约占人们中的百分之一,大多数人所具有的创造性还远远没有被挖掘出来。人类的创造能力,是一种比任何自然界的能源都更为重要的能源。开发这种能源的实际效益,是难以估量的。

民族是具有历史、文化传统的人群共同体。一个民族的创造力是其全体成员的创造能力的综合,形成一种系统整体状态。由于各个民族人口的数量和质量、活动的空间范围、历史和文化的传统等等的不同,因而作为民族创造力的整体状态也会有所不同。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人数众多、历史悠久、活动范围广阔、包含着内在的多样性而又富有凝聚力的民族共同体,在几千年间保持着有自己特色的民族文化发展的势头,不可能不在整体上表现出巨大的创造能力。近代以来,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我们民族的创造力受到了严重的压抑,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但是,中华民族并没有失去创造力,压抑是能量的蓄积,“蓄之既久,其发必速”(2)。在创造力受压抑时,这种创造力首先表现为冲决压制、为创造力的正常发挥创造条件的努力。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半世纪以来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就是要为我们民族创造力的发挥创造适宜的社会条件。解放生产力、政治解放和思想解放,意味着在经济、政治和思想上解放我们民族的创造力。我们所追求的中华民族的解放,归根到底是中华民族创造力的解放。

经过漫长曲折的道路,我们终于迎来了中华民族创造力解放的曙光。那些妨碍我们民族创造力发挥的各种障碍,有些已经被摧毁,有些正在被搬开。尽管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但方向已经明确,道路已经开通,这个大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我们现在所进行的改革和开放,本身就是创造性的活动,目的在于保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全面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中国现代化建设是中华民族在当代的创造力的集中体现。中国现代化的实现,只能靠充分发挥中华民族的创造能力。21世纪,对于走向现代化的中国来说,无疑是一个创造的世纪。

创造的行动是贯彻着创造的思想、洋溢着创造的精神的过程。可以想见,21世纪的中国精神是创造精神,这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是我们国家、民族21世纪的时代精神。奋发有为,开拓进取,不断创新,将成为21世纪中华民族进行曲的主旋律。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21世纪的中国哲学作为自己民族创造精神的集中反映,应当是一种创造的哲学,是创造的世界观和创造的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本质上是批判的、革命的。批判和革命是为了改变旧世界,最终目的在于创造新世界。人民群众是社会生活的能动的主体,是人类历史的创造者。实现这种创造的现实的物质手段是社会实践,特别是物质生产实践。从手段上看,最重要的是实践,因而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的唯物主义”;从目的上看,最重要的是创造,因而也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创造的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本来就是一种创造的哲学。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本性,是它的旺盛的生命力之所在。

在20世纪,中国人民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创造了崭新的社会生活面貌。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中国人民的历史创造活动相结合,在实践中得到创造性的发展,从而具有鲜明的中国特点。在未来的新世纪中,马克思主义哲学会更加中国化,扎根于中华民族的创造实践,汲取东西方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创造的优秀成果,进行理论思维上的再创造,逐步形成更富有创造性的现代中国哲学。这是一个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思想成熟的伟大民族的成熟的哲学,是能够有效地指导中国人民展开空前的创造事业的创造的哲学,是在精神上足以代表中华民族与世界上其他大民族的哲学相匹敌的新世纪的中国哲学。

21世纪的创造的哲学是从今天的中国哲学发展起来的。近些年来,我国哲学界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认识的本质和作用、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活动和实践规律性、实践唯物主义等等的讨论,都内在地贯穿着一条红线,就是对人的创造性活动和人的活动的创造性的关注。循着这一思路,中国当代哲学正在走向一种创造的哲学,即突出创造主题的以创造为明显标志的哲学。未来的创造的哲学既与我们今天的哲学体系保持着连续性,又会增加新的内容和形成新的表现形式。(www.xing528.com)

创造的哲学是以人的创造性活动和人的活动的创造性为思考重心的哲学,但不会是只以创造为对象的哲学。因为创造并非孤立自生的现象,仅仅就创造本身是不能完全理解创造的。必须从主体与客体、人与世界、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中,从人的活动、实践、劳动中,从人的思想、行动与客观事物和规律的联系中,从社会结构和功能的历史变化中,从人类文化、文明的发展中,才能真正把握人成为创造的主体的奥秘,才能把原来似乎唯有神才具有的创造能力还给世间的人。由此也可见未来的创造的哲学与今天的哲学在研究范围上大体一致。二者的区别是哲学自身的发展造成的,这就是,未来的哲学将不停留在分散的研究上,而是越来越集中于人的活动的创造本性。把它称作创造的哲学,是为了指出其最显著的特征,不能因此而将它的视野限制在一个狭窄的范围里。

毫无疑问,以创造性为对象的哲学本身就应该是创造性的。创造是人类活动中最生动活泼、日新月异的方面,用凝固、僵化的方式不可能理解和说明人的创造性。创造的哲学只有通过创造性的努力才能真正形成,并且只有以自身理论上的不断创造才能永葆其青春。为此,必须彻底否定由于放弃创造性而使我们的哲学凝固、僵化的教条主义倾向,让中国哲学走上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创造之路,成为创造的哲学。时至今日,我们无须在要不要创造的问题上犹豫不决、徘徊不前,重要的是继续勇敢地创造下去,坚持不懈,以期在未来世纪创造出具有鲜明个性和世界水平的中国哲学。

创造的哲学是高扬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的哲学,是推动中华民族发挥空前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哲学。中国社会正在走向现代化。在未来的世纪中,我们民族不仅将面临过去前辈们从未遇到的新情况,而且将面临同时代世界其他民族未遇到的新问题。即使抽象看来是同样的问题,由于要由我们这样的国家来面对和解决,也会成为与其他民族不同的具体问题。在大量的、复杂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面前,我们当然需要借鉴前人和他人的经验,但更重要的是必须以创造性的态度和方法来对待和解决。创造的态度和方法是根据具体情况实事求是地解决问题的态度和方法。我们不能指望别人为我们提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现成经验和模式,而只能以创造性的努力来取得自己的经验,形成自己的模式,这就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了实现中华民族在未来世纪的复兴,必须充分发挥我们民族的创造潜力。以创造为主题的中国哲学,将为之做出自己的贡献。

创造,创造,再创造!中华民族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重新焕发,将给我们古老而又年轻的祖国带来崭新的面貌。21世纪这个创造的世纪呼唤着创造的哲学。既然我们的民族需要它,就一定会把它造就出来。

(原载《社会科学战线》1993年第1期)

【注释】

(1)[英]R.G.坦普尔:《西方欠中国的“债”》,《哲学译丛》1992年第3期。

(2)《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版,第394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