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面向实践的反思:转向大文化观20世纪后半叶

面向实践的反思:转向大文化观20世纪后半叶

时间:2024-03-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转向大文化观20世纪后半叶,“文化”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热门话题。与视文化为社会即人的世界之一部分的小文化观不同,大文化观视文化为人的世界之全部。从大文化的观点来看世界,可以区分为自然世界和文化(人化)世界。这三大领域中的文化,从其主要方面来说,就是经济文化、政治文化和思想文化。应当指出,大文化观作为一种文化整体观是以广义文化概念为科学依据的,它不同于时下流行的那种泛文化观。

面向实践的反思:转向大文化观20世纪后半叶

转向大文化

20世纪后半叶,“文化”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热门话题。临近世纪之交,这种势头不见消减,以至人们禁不住要预言:21世纪将是一个“文化的世纪”。但细加推敲,我们会发觉这个说法并不正确,至少是不准确的。因为按照广义的文化概念,人类历史就是文化的历史,人类走过的所有世纪都是“文化的世纪”。即使退一步,将人类文化得到发展(而非衰退)的世纪称作“文化的世纪”,那么在历史上也有许多个这样的“文化的世纪”,而不会仅仅是未来的21世纪。

若力图体现由20世纪后半叶到21世纪世界文化发展的特点,似乎可以说21世纪将是通过反思文化而自觉文化的世纪,也许这才是21世纪文化的特征。在这种形势下,哲学的文化观的重要性越来越鲜明地显现出来。立足于广义的文化概念的大文化观是一种世界观人生观,同时也是一种方法论,一种认识和实践的方法论。从小文化观转向大文化观,不仅仅是观念上的变换,而且是方法论的转换;不仅仅是思维方式的变换,而且是行为方式的转换。人们在思想和行为上的根本性变化,理所当然地会给社会风貌带来深刻的影响。

在西方以往的文献中,有代表性的“文化”概念有100多种。加拿大学者P.谢弗按其产生的历史顺序分类排列为九种,加上他自己最后提出的一种,总共十种:(1)哲学称“文化是心灵的哲学(或修养)”;(2)艺术称“文化是所有艺术的总称”;(3)教育学称“文化是习得的行为”;(4)心理学称“文化是学习和追求完美”;(5)历史学称“文化是过去时代遗产”;(6)人类学称“文化是整个的生活方式”;(7)社会学称“文化是一个社会的所有成员共同享有的价值观念、传统和信仰”;(8)生态学称“文化是人类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手段”;(9)生物学称“文化是不同物种的组织结构和行为规范”;(10)宇宙学称“文化一般是指物种,特殊地是指人类观察和感知世界,把自己组织起来,处理自身事务,提高和丰富生活,以及把自己安置在世界上的那种方式”(1)。从这一系列文化概念可以看到20年来人类文化反思的大致历程。这种文化反思显然是一个加速运动的过程,在19世纪—20世纪达到高潮。

文化概念的历史演变,总的来说是由狭义的文化概念向广义的文化概念发展的过程。就文化观而言,实际上是由局部文化观向整体文化现的转变,即从只看到部分文化向对文化整体认识转变,也就是由小文化观向大文化观转变的过程。

文化观是对于作为社会历史现象的文化的总的观点或观念,是关于人类文化现象的总体性的解释框架或解释系统。同社会观、历史观一样,文化观也是一种哲学世界观。它是从文化的角度来看世界,包括对社会和历史的理解。文化观的变化意味着人们观察和解释世界的方式和方法的改变,当然会导致不同的认识结果乃至实践结果。

与视文化为社会即人的世界之一部分的小文化观不同,大文化观视文化为人的世界之全部。世界原本只是自然界,人类的产生、社会的产生、人类社会生活的产生,同时即是文化的产生。文化是世界由于人的活动而带来的变化,所以可以说“文化即人化”。由此可见,文化由于人而生成。但是,相反的命题似乎也能成立,人由于文化而生成。在人类世代延续中,正是文化把人造就成社会的人。在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人化即文化”。如果我们不去追究文化与人化孰先孰后,那么,“文化即人化”和“人化即文化”两个命题并无区别。

按照大文化观即文化社会观或文化历史观的观点,区别于纯粹自然界,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切都属于文化的范围。人以自身的尺度改造了的自然界即“人化自然界”,由于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而具有文化的性质或内涵。说人类是文化的存在物,即意味着是超越自然状态的存在物。“文”是相对于“质”的。文者纹也,即纹饰;质者料也,即物本身。质作为物本身是自然存在,将其打磨成某种形态,刻上花纹,才成为文化存在。这种活动不是动物式的自然本能活动,而是人类的文化创造活动。

文化活动是主体(人)通过中介(工具)作用于客体(对象)的过程。在这种文化活动中,不仅客体,而且中介乃至主体本身都是文化活动的结果。即是说,在文化活动中,客体、中介和主体都在变化。马克思说:“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2)实践作为能动地变革人的现实存在的活动,也就是人的文化的活动。这是解开前面所说的人与文化生成“二律背反”的钥匙。

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一定时期,会把文化中的某一部分(局部)突出出来。发展较快的部分可能具有较成熟的文化形态即更“文”,相比之下,其他部分较为粗糙即更“质”,似乎只有成熟的形态才是文化。这种文化整体中各部分的此消彼长,不能改变整个人类社会的文化本质。人类的文化观由小到大即由局部向整体的发展,反映了社会文化由部分发展向整体发展的历史进步。到20世纪末,社会文化的各个领域都相继得到长足的发展,社会越来越成为具有系统特征的文化整体,原有的小文化观即局部文化观越来越失去其根据。在文化观上,未来的21世纪应当是大文化观的世纪。

在传统的小文化观的视野中,文化是狭义的,只是思想文化、精神文化,甚至只是思想文化、精神文化中的一部分。从大文化的观点来看世界,可以区分为自然世界和文化(人化)世界。文化世界还可以再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大领域。这三大领域中的文化,从其主要方面来说,就是经济文化、政治文化和思想文化。以上所讲的是横向划分的文化世界,是共时态的各个部分相互作用的社会文化整体。人类文化又是动态的历史过程,还可以对社会文化予以纵向的历时态的划分,这就是世界文化的历史变迁:从原始文化、古代文化到近代文化、现代文化乃至未来文化。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是文化主体的创造。

应当指出,大文化观作为一种文化整体观是以广义文化概念为科学依据的,它不同于时下流行的那种泛文化观。那种泛文化观的特点是把什么都称为“文化”,但并不放眼于文化的整体,而只着眼于文化的局部。这种文化观实际上是以小文化观为基础的泛化,即在原来的狭义文化范围之外又加上了诸如“茶文化”、“酒文化”、“食文化”、“虫文化”之类的局部文化。以大文化观点来衡量,泛文化观只是对原有的小文化观在量上的扩展,并不是文化观上质的突破。泛文化观不过是将局部文化泛化了,它所关注的仍是某种文化现象,本质上仍属于局部文化观,是一种外延扩大了的小文化观,远未达到文化整体观的高度。(www.xing528.com)

哲学层次的大文化观具有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双重内涵。在大文化观的世界观的引导下,我们可以运用大文化观的方法论去研究和处理人类社会特有的文化问题。

第一,文化整体论的观念和方法。社会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或经济文化、政治文化、思想文化等等构成人类文化的统一整体,不应人为地将它们割裂开来。我们至今关于“文化”的应用定义事实上仍是狭义的,早已不适应社会文化发展一体化的要求。从小文化观的文化局部论转向大文化观的文化整体论,不仅有重大的认识方法论意义,而且有重大的实践方法论意义。通过这种文化观念的转变,原来小文化观下外在于文化的事物和关系转化为大文化观下内在于文化的事物和关系,文化活动的性质、对象和任务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或调整。既然经济和政治也是文化现象,就理应作为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纳入文化活动总体来进行建设。思想文化与经济文化、政治文化的关系不再是文化与非文化的关系,而是社会文化整体内部诸种文化之间的关系。

第二,文化创造的观念和方法。文化是人的活动造成的,因而是运动和发展的社会系统。文化的生命源泉在于创造。否认文化需要创新的文化保守主义错误的,创造之源枯竭的文化之流必将干涸。要进行文化创造,首先须在观念中加以设计。就问题的心理方面来说,设计的前提是想象。想象——设计——创造,这是一个由理想到现实的文化创造过程。当然,文化的理想又来源于文化的现实,人依靠现实的力量进行文化创造,又通过文化创造改变现实。文化理想是推动人类文化进步的精神力量,本质上是人对属人世界之真、善、美的追求。在人类文化活动的想象、设计和创造中,应努力使其中的真、善、美三者统一起来。

第三,文化的发展观与多样性原则。人和社会的发展实质是文化的发展,是个人、集体、民族、国家、区域、全球文化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未来中国是充分发展的“文化中国”,未来世界是充分发展的“文化世界”。社会文化是多元化、多样性的存在,这是文化整体的特征。文化的单一性只有对于局部文化或部分文化的一定层次才是可能的。在文化的世界中,不同的文化是可以并存的,“和平共处”是不同文化的共处。所谓世界上的“文化的冲突”,其实质是不同的文化共同体在某些现实利益上的冲突,并非两种文化本身的互不相容。与文化有关的真正的冲突不是文化之间的冲突,而是文化与反文化的冲突。

第四,文化发展的负熵(增序)原则。人类文化与生物进化在方向上是一致的,都趋向于有序化。与此逆向的反文化和反进化一样,则是趋向于无序即混乱。用以衡量和标志系统混乱程度的概念是“熵”。就熵的变化而言,进步的、发展的社会文化是走向有序的,是负熵或减熵的过程。为了推动文化的发展,最基本的方法就是在社会和人的活动中减少混乱和无意义的成分,增强其有序性。如果一个文化系统的熵在增加或导致熵的增加,那么就意味着存在某种反文化的趋向,意味着该文化的衰落或退化。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反文化、熵文化现象,腐败、犯罪、不正之风、伪劣商品、信息垃圾、道德沦丧、人格变态等等,都在此列。抵制、批判、消除反文化、熵文化,“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韩愈《进学解》),使社会在系统整体上趋于有序而不是陷于混乱无序,这本身就是文化的努力。为社会所推崇的法制、道德、管理、教育、科学、艺术等等,都是增序减熵的文化。

文化与人的心态和作风相一致。在大文化的氛围里,每个人作为社会的文化人,应以文化的心态和作风理解和处理社会事务。而在小文化观念下,人们往往以非文化的心态和作风进入文化世界,看待和对待文化问题。以大文化的观点来看事物,在这种观念指导下去认识和实践,是一种全新的方式。它会使我们摆脱原先狭隘的眼界,以一种更广阔的胸怀即心态去理解和处理问题。大文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虽然不一定能解决我们的所有问题,但至少可能帮助我们解决许多问题。我们生活在一个文化的世界上,我们应当以自己的文化活动创造一个更文化的世界。

(原载《新视野》1996年第3期)

【注释】

(1)见闵家胤:《西方文化概念面面观》,《国外社会科学》1995年第2期。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5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