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研究学生在备课中的意义、应遵循的原则

研究学生在备课中的意义、应遵循的原则

时间:2023-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深入研究学生的过程,就是不断弘扬学生主体精神的过程。许多研究表明,起点能力同智力相比,对新的学习起更大的决定作用。其目的是确保学生在接受新知识前已具备适当的起点能力。学习的准备性原则是教学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

研究学生在备课中的意义、应遵循的原则

第四节 研究学生

一、研究学生在备课中的意义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并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的过程。教师在研究教材的同时,还要分析学生对将要学习的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合理采用适合学情特点的教学方法,设计适应学生个性、能力发展的教学内容,以及对学困生应采取的补救措施等。教师通过研究学生,加强备课的目的性、针对性和实效性,进而优化教学过程,发展学生潜能,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二、研究学生应遵循的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任务,是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深入研究学生的过程,就是不断弘扬学生主体精神的过程。

教师通过研究学生,解决学生现有水平与教学要求之间的矛盾,起到调节学生与教材之间关系的作用。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提高、行为习惯的养成,归根到底是学生学习的结果。因此在备课中教师应多创设给学生自由活动和展示自我的内容,使学生通过学习获得欣赏自我、体验成功的喜悦。

(二)差异性原则

教师要做到尊重差异,承认差异,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不同情况,有的放矢地备课。备课中要利用多种反馈渠道,积极创设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的条件和情境,尽可能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施展才华的机会。无论是优秀生还是学困生都各有长短,应注重在教学中进行“分层指导”、“因材施教”。

(三)发展性原则

教师要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充分调动每一个主体的能动性。要客观地分析、研究学生,相信学生的能力,用“你能行”的期望来激发学生“我能行”的自信。学生的潜能包括潜在性、终身性、系统性、模仿性、补偿性以及无定向性等特点。小学生身心发展尚未成熟,教师不能一味地重视学生成绩的高低,而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忽视一些学困生身上隐含的潜在能力。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智力潜能和非智力潜能,并据此设计教学环节让学生能“跳一跳摘到果子”。

三、研究学生的内容

(一)知识基础

对学生的知识经验的分析就是为了确定学生的起点能力。[1]起点能力指学生在接受新的学习任务之前原有知识、技能的准备。起点能力是学生习得新的能力的内部前提条件,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教学的成败。许多研究表明,起点能力同智力相比,对新的学习起更大的决定作用。教师可以通过诊断测验、平时作业批改和提问等方式来确定学生的起点能力。依照布卢姆的掌握学习原则,学生必须达到规定的教学目的的85%,才能进行下一步学习。其目的是确保学生在接受新知识前已具备适当的起点能力。

奥苏伯尔曾经指出,如果不得不把教育理学的所有内容简约成一条原理的话,他就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知的内容。只有弄清了这一点后,才能进行相应的教学。每个学习者都有以前经历所形成的独特的知识结构网、信念和态度,这一切是获得和整合新知识的基础。如果没有对意义的接受和理解,没有一定的经验基础,知识甚至是难以用词语来传递的。

按照奥苏伯尔的原理,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形成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新知识被纳入原有认知结构之中并与之产生相互作用时,知识意义便能够在学生的心中产生。

(二)能力基础(www.xing528.com)

在学科教学中,学生的基础学习能力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等。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具备以下六种能力,即合作交往能力、创新能力、选择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抗挫折能力、终身学习能力。教师首先要将这六种能力结合所教年级制定出应达到的目标,合理地进行备课。以“数学学科创新能力”为例,制定的目标是:低年级能够按照教师讲的内容、提出的问题进行独立思维,随学随用数学概念解题,能想出有直接联系的知识,掌握三步以内的思考过程。中年级能围绕一个中心内容进行思维创造,能够联想到新知识与所学过知识的联系、区别,有层次地思考问题,具有初步的思维创造方法。高年级能够有理、有据、有层次地思考问题,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能多角度、灵活、敏捷地思维问题,联想迁移能力较强。

(三)认知基础

教育心理学家确认,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乃是学习准备的重要标志。学习的准备性原则是教学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可以将学生当前的学习准备状态称作准备状态,指的是学习者在从事新的学习时,他原有的知识水平和原有的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合性。[2]而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的准备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学是否有效。

现有的认知结构是学生已经具备的知识及其组织结构,广义上指学生个体已经具备的全部知识以及组织结构,狭义上指与新的学习直接相关的那些知识以及组织结构。认知结构对教学有很大影响,因为学生学习总是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进行的,尤其是有意义学习就是通过理解而进行的学习,总是通过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知识建立起联结而进行的。

分析学生目前的状态,认知发展准备是一个重要因素。认知发展准备是指学生在从事某种学习时,已经具备的认知功能和一般认识能力发展水平。学生的认知发展准备对其学习有很重要的作用:任何学习都是在已有的认知发展水平的前提下进行的,已有的认知发展水平的高低制约着新的学习的水平和速度。

另外,学生的认知风格的不同也会制约教师的教学策略。学生是整体性思维还是系列性思维,是求异思维还是求同思维,是场独立型还是场依存型,对教师教学策略的制订都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例如,人民出版社出版,“历史必修三·专题一·第二课《宋明理学》”一课中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具备一定的阅读、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但欠缺对历史材料的正确分析和把握,故须重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认识与分析能力的培养。关于“宋明理学”的相关内容,学生是相对比较陌生的,一方面是因为理学家的思想比较深邃和难懂,另一方面是因为年代的久远而产生的时间隔阂。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注意到这样的情况,提供相关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和感受古人的智慧,从而拉近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距离。

(四)情感因素

情感因素,是备课环节中一个重要成分。情感因素是伴随着知识经验的掌握、观念的形成以及内部智力的成熟而发展起来的,它对外部智力的形成和创造能力的发展起着决定的作用。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发展服务,因此,作为教师要采用多种途径和方法,在与学生接触中,了解、分析、记录学生们存在的各种问题,调整方法、制定相应措施。

教师只有在充分了解学生、尊重学生志趣的基础上备课,在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设计教案,才能备好课,进而上好课,达到“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境界,为培养21世纪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打好基础。

教学准备的结果是教学方案,也就是教案。教案是为课堂教学而准备的书面计划。它本身涉及的问题很多,包括以上所介绍的各个方面,还包括教案的一般规范问题,这些内容我们教师都了解。同时,教师的教案有很大的差异,具有明显的个性化倾向。如何使自己的教案能更好地帮助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可以在一般程序(内容和方法)以外,再加上一个简短的“备注”,这部分十分有用,它可以包括教案中其他部分不易包容的信息和评论,如对问题与困难的预想,课的某一点上可采取的其他行动过程,可能需要根据班级或时间因素而对材料进行省略或扩充等等。这部分的价值还在于,教师在实施前可以在脑中反复排演课的方方面面(时间安排、组织、材料的量),或者设想在教学现场引入其他的计划。精心准备各个环节且富有个性化的教案是实施有效教学的重要保证。

当然,要强调的是,有效的教学准备并不一定就能实现有效教学。因为计划的实施不是贯彻计划,大多要根据课堂情境进行调整。导致调整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班上学生的反应。计划毕竟是带有主观性的设计蓝图,在实施时灵活性非常重要。这就还需要我们掌握教学实施和评价策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最终实现我们所要达到的目标———有效教学。

【注释】

[1]皮连生:《智育心理学》,第235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2]邵瑞珍:《教育心理学》,第250页,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