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师研究文化助推教师成长

教师研究文化助推教师成长

时间:2023-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多年的教育研究与实践中作了这些反思研究后,我认识到,面对不断变化的学生及与之对应的教育,专家型教师还必须能将部分自己的“默会知识”在某种环境里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使之成为属于自己的教育理念,并成为指导自己今后工作的重要依据。教师研究文化既然是教师成长的肥沃土壤,也必然会加快属于本校的具有特色的优秀学校文化的形成,从而推进整个学校的发展。

教师研究文化助推教师成长

教师研究文化助推教师成长

学校是什么?学校不仅仅是一个教育的机构、大楼、图书馆、大师的集合,多年的实践让我认识到,在当下这个时代,学校更应是:学校师生及其在教育活动中沉淀下来的学校文化的集合。在这种意义下,学校文化的核心就跃然于纸上,学校文化的主要内涵是学校师生的行为方式习惯与价值观,即学校师生的文化形态,而其中的教师文化必然是学校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面对我们这样一个“权威不再永恒,知识未必总是有力量”的信息化社会,教师研究文化也必然成为教师文化的最重要组成部分。

一、教师成长的方式

在解释教师的成长方式之前,我们先来看看教师知识的特点。

在教师知识方面,我非常认同波兰尼关于明确知识与默会知识的划分。根据教师专业的特征,我认为,教师的专业化水平高低主要是由教师的人格魅力与教育智慧决定,这种魅力与智慧属于默会知识范畴,占据了教师整个知识的大部分,用上海教科院顾泠沅博士的“冰山”论来说,是冰山的水下部分。而且,这种智慧与魅力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能通过传统的学习模仿进修得来,是教师在教育实践中不断体验、反思、交流、研究中形成的。所以,我认为,德莱弗斯提出的专家型教师具有的知识大多为默会知识对教师来说是正确的,但无法通过基于认知理论的“五段成长”来达到。而伯雷特和斯卡达玛丽亚的与生命同步的“成长策略”是非常有说服力的(有关这方面的内容可参见本书《专家型教师只有从课堂与教育科研中走来》一文)。

在我国,传统的教师成长过程是:新教师→合格→形成特点→专家,主要是通过“学习模仿——实践——学习反思”这样一个循环形成的。

但是今天,教师们应该意识到,教育面对的是鲜活的、不断变化的生命,永远不可能有现成的教育答案;在瞬息万变的信息化时代,教师也不可能永远是学生知识与精神的权威。教师必须不断面对学生与教育本身的挑战,必须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思想与行为。所以,教师只有在“能力极限边缘工作”。与此同时,根据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时代教育,教师必须自觉地将教育现象“问题化”,反思研究这些问题,并最终较好地解决这样的问题。在这样的“能力极限边缘工作”、“问题研究”的过程中,教师的教育智慧与魅力逐渐形成,并成长为专家型教师。

在多年的教育研究与实践中作了这些反思研究后,我认识到,面对不断变化的学生及与之对应的教育,专家型教师还必须能将部分自己的“默会知识”在某种环境里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使之成为属于自己的教育理念,并成为指导自己今后工作的重要依据。而这种用教师自己语言表达出来的先进教育思想又将与新的教育问题融合,通过教师新的反思研究,发展成与时俱进的“默会知识”。这样周而复始,教师在反思、研究中不断成长。所以,我认为,教师的教育“默会知识”不是不变的,而是与生命一样,具有生成性与生命性。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得出结论,现代专家型教师的最大化成长机会是,进行适合自己与学校实际的与教育实践结合的教育反思研究。

二、教师研究文化与教师成长

教师开展教育研究的成果可以有两种成果表现:一种是文本,诸如各类著作、文章等;另一种是学校教师的精神状态、教育理念、教育价值以及教育行为方式的改变等。这种变化比起文本类,更具深层次内涵,是学校文化的重要部分。我认为这是教师的研究文化的主要表现方式。过去,我们常常关注教科研文本的表现,不太看重文化的表现,今天,当教育越来越关注人的生命意义的实现,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教育研究主要是一种“人学”范畴的研究,而不是“物性”范畴的研究时,教师研究文化在教育中,特别是在教师成长与学校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根据这些理解和佐藤学的教师文化规范(教师所持有的范式性的职业文化,它包括教师的规范意识与价值观、思考、感悟和行动的方式),不妨给教师研究文化作如下定义:教师研究文化是指教师在教育研究过程中心理和精神活动的反映,它包括教师群体对教育研究的认识、情感态度、价值信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以及群体气氛等。

从这个定义我们来看教师研究文化的特点:首先,教师研究文化体现个性和共性的统一,即对个体(教师)来说,形成教师自身独特的教育研究习惯、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等;对一个群体(学校)来说,形成共有的教育哲学思想和良好的教育研究氛围等。其次,如前文所讲到的,教师研究文化是动态生成的。一种教师研究文化从发动、实践、反思到形成,达到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但随着师生生命历程的变化、社会环境的变化,一种新的教师研究文化又将在原来的基础上发展而成。最后,教师研究文化更多的是隐性的、不可见的,却弥漫在人们的思想意识之中,但就像道德在社会中所起的作用一样,良好的教师研究文化在教育活动中同样起着规范教师的教育行为、引导教师的教育研究方向等方面的作用。

从上述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现代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是教育研究,而教育研究文化能提高教师对教育研究的认识,规范教师的教育情感态度、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等,从而让教师走进正确的教育研究,提高教师的专业化素养。所以,教师的教育研究是形成教师教育研究文化的基础和条件,而在教师自己的教育研究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教育研究文化是教师继续开展教育研究的肥沃土壤,并规范、促进教师教育研究的开展,从而带来教师教育专业化素养的提高。

学校是学校师生及其所表现的思想、精神和他们在教育活动中沉淀下来的学校文化的集合。教师研究文化既然是教师成长的肥沃土壤,也必然会加快属于本校的具有特色的优秀学校文化的形成,从而推进整个学校的发展。从“人”这个角度来看,学校是由“人”组成的,教师研究文化促进了学校中的教师发展,同样会促进姓“人”的学校的发展。

三、教师研究文化的培育策略

下面,我以上海市平乐中学的教师研究文化的培育为例来说明如何培育教师研究文化,以及教师研究文化在教师发展及学校发展中的作用。

平乐中学原是一所基础比较薄弱的学校,尤其是生源差。2000学年度,1021名学生中,记录在案的后进生(行为偏差、学习困难、心理缺陷等有问题的学生)就有217名。2001学年度,968名学生中,此类学生有197名,均占学生总数的20%以上。另外,平乐中学建校前8年,没有进行过一个高质量的、带有前瞻性的区级以上课题研究,学校大部分教师的教师观、学生观、教育观陈旧,当然更谈不上形成一种为全校师生认可的教育哲学思想与学校文化,学校教育行为处于一种半自然状态。

2000年9月,理解教育走进平乐。

在理解教育中,“理解是处于特定环境中的教育主体借助交流在认知、感情与行为上筹划并实现人的生命意义”。我们认为,教育过程是一个理解过程,人在理解中成长,理解是人的生命意义的表现。另外,从教育学这个角度看,理解不但是情感的,也是认知的;不仅是教育的目标,也是教育的手段;是教育的常规,更是教育的创新。在我们的研究过程中,根据我们的理解以及现代教育理论、哲学解释学观点,我们将理解教育定义为:教育的主体在教育过程中通过交流、活动,让教育主体的主体性和主体间性都得到合理发挥,从而理解他人、理解自己、理解认知对象,使教育主体的生命意义得以实现的过程。

由此可见,理解教育是一种关于“实现人的生命意义”的教育。所以,它既要研究教育的规律,同时,人的生命又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和外界条件的影响下时刻发生着我们不可预知的变化(生命的发展规律),所以,理解教育又必须不断去研究这种变化。在我们平乐中学3年的“理解教育”实践与研究中,我们体会着“理解教育”的生命性、发展性与研究性,平乐师生也就是在“理解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中得以发展。与此同时,在“理解”中,平乐人的创造与智慧已沉淀为平乐过去和未来发展的肥沃土壤——“平乐理解文化”,而且也逐渐培育了一种既是学校理解文化的下位文化,又是促进教师发展和学校“理解文化”形成的文化——教师研究文化。这种教师研究文化主要由学校的教师承担和创造并发生在教师之间、师生之间。(www.xing528.com)

平乐中学是如何来促进教师研究文化的形成,实现师生的生命意义,从而实现学校的发展呢?我们实行了学习化管理。

根据“理解教育”的教育思想和卡斯特管理的思想,我们的学习化管理是:通过全体教师的学习、实践、研究,形成学习型组织,建立我们共有的愿景,以此来协调组织中的各个分系统,实现理解与自我理解。

1.组建学习型组织

组建学习型组织是实施理解教育的手段和目的,也是形成教师研究文化的必然要求与过程。我们以课题的组织、学习、实施、研究为手段和目的,着手组建学习型组织。学校成立了“理解教育研究”(市级)的龙头课题,在总课题下成立了7个子课题,各教研组形成与之配套的课题研究,每位教师都全程、全面参与课题学习、实践、研究。

2.致知是实施理解教育的基础

我们不仅学习华东师范大学熊川武教授的理解教育理论与相关的教育理论,请熊教授和其他专家学者来校讲学或指导(开始时每两周就请专家讲学一次),我们还创造性地学习。根据我们的理解、研究与实践,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学校编辑出版了《理解教育读本》、《理解教育文集(一)》、《理解教育文集(二)》等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书籍,供教师们学习与研究。我们除了请熊教授担任总课题的指导外,又请了5位博士分别担任子课题的顾问

3.力行(实践与体验)是实现理解的最佳途径

“致知在实事上”(明代哲学家王守仁),最好的学习是实践与学习的结合。让教师们在实践中反思传统教育的弊端,揣摩新教育理念蕴含的先进思想;让教师们在实践中尝试先进理念指导下的教育方式,并在实践中尝试到成功。反过来,实践的进行又促使教师们不断地学习新信息,形成了学习——实践——学习的良性循环。

4.格物(反思、研究、创新)使我们走向理解

朱熹认为:“大抵学问只有两途,致知力行而已。”而我认为做学问,格物、致知、力行不可偏废。格物(这里我暂且将其理解成质疑、反思、研究、创新)才能将教育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才能使我们真正走向理解。在平乐,我们把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这块广阔天地交给了教师,让他们去研究,让他们去创造。教师们的研究,切入口小、操作清晰、针对性强,解决了大量实际问题。为了及时总结、推广第一线教师的成功案例和经验,学校多次召开市、区、校级“理解教育论坛”,更多的是课题组的研究与总结。在以熊川武教授为首的专家们的指导下,教师们不断研究、学习、实践,反思自己的教育模式,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

在这样的学习(研究)过程中,教师研究文化悄然形成。

在这样的教师研究文化背景下,教师们通过致知、力行、格物,开发了20多种具有科学性、针对性的具体的理解教育策略,如范型言说策略、动态分组策略、理解探究策略、教师奖励策略、校内留学策略、成功激励策略、分层理解策略、理解室策略、罚后安抚策略、生命周期策略、以信褒奖策略、体验理解策略、暗示意会策略、中介策略、耐心期待策略等;形成了200多篇研究论文,有几十篇已发表在各级刊物上;向各界开了100多节理解教育研究课,积累了大量成功的理解教育个案;形成了理解教育的基本话语系统和基本运行方式(心理准备;相互言说;沟通理解;实践理解;反思理解;档案跟踪理解);形成了学校“理解文化”——“理解学生,教在心灵;理解教师,勤学奋进;理解自己,塑造人生”。在理解中,平乐人大胆进行德育创新,建设学校理解道德场,形成了被中国著名德育专家、南京师范大学教授班华称为人性化德育典型的理解型德育。

同样,我们的教师在这种研究文化的熏陶中成长。

戚继兴老师创设的“范型言说”,让学生们检索信息、组织教案、走上课堂、合作教学、反思学习,享受着学习的快乐,理解了教育的艰难与劳动的快乐。

杨光老师开发的学科“留学策略”,让一颗失落的心回到了正常位置。

沈明娟老师研究的“奖励(精神)策略”,与志同道合者一起让孩子们享受“家”的关怀……

平乐教师与学生的生命意义就是这样在平乐的这种教师研究文化中得以实现。在这样的教育研究氛围中,充满爱与理解的平乐精神悄然形成。

3年过去了,平乐中学迅速由一所薄弱学校逐步走向上海市先进学校行列,被上海市教委有关领导称赞“为上海加强初中建设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透过成功表象看本质,我们发现,决定平乐中学过去、现在和未来发展的最重要因素是3年的教育改革过程中沉淀下来的平乐人的精神与平乐文化,这种文化带有深深的理解特征与平乐痕迹,我们谓之为“理解文化”,而这种文化的核心部分就是平乐的教师研究文化。

(2004年7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