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师生沟通中常见的心理障碍分析

师生沟通中常见的心理障碍分析

时间:2023-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通过心理学家的研究发现,师生沟通中教师常见的心理障碍主要有以下几种:1.角色固着角色固着是指过分拘泥于特定角色的心理倾向,表现为对自己理解过分简单化。相反,当教师扮演的角色十分适宜时,师生沟通就会比较顺利。一些教师常常认为自己的意见是最好的意见,把自己的喜好强加给学生。这位教师的做法引起了全班学生的反感。

师生沟通中常见的心理障碍分析

1.师生沟通中常见的心理障碍

一、教师常见的心理障碍

教师的心理健康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教师在班级的心理场中占主动支配地位,与学生接触的时间比家长与孩子接触的时间更长、有效,中小学生心理不完善,极易从教师处受到暗示和影响,因此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多维度的。调查显示,心理健康水平高的班主任所在学生心理水平高,两者相关系数高达90%。

通过心理学家的研究发现,师生沟通中教师常见的心理障碍主要有以下几种:

1.角色固着

角色固着是指过分拘泥于特定角色的心理倾向,表现为对自己理解过分简单化。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许多不断变化的角色,如父亲、儿子、领导、下属、顾客等。

教师的角色更是多种多样的,一些教育研究者罗列出了教师的12种不同角色:

img9

如果教师固守于“教师”这个角色,不能根据环境要求随时随地改变自己的角色,会给教师带来心理困扰,影响师生间的沟通。相反,当教师扮演的角色十分适宜时,师生沟通就会比较顺利。

有这样一则案例,在迎元旦的联欢晚会上,学生们兴奋异常,唱歌、跳舞、讲笑话,玩得很尽兴。这时,学生们的胆子比平常大了很多。他们把一贯很严肃的班主任也硬拉上了台。这位班主任在学生的强烈要求下,勉强地唱了一首歌,之后就用四平八稳的声调说了一段话:“同学们,咱们玩归玩,学习是第一要务。大家要努力学习,不能掉以轻心。平时要注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勤思考勤提问;要……”本来情绪高涨的学生,心里一下凉了一大截,每个人的行为都开始拘谨起来,整个晚会就在沉闷中结束了。学生们都在心里说:“好不容易有个放松的时间,真没劲。”

要克服角色固着的心理障碍,就要学会调节角色行为,即根据身份、场景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举止。调节角色行为在一般情况下是不难做到的。虽然人的大脑有根据情况随时调节人的行为的技能,但如果在非常熟悉的人面前,这种机能就会失效,即使对方在对你有所暗示时还不能察觉。教师在学生面前就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况。因此,教师要克服角色固着的心理障碍,关键是要在司空见惯的场景中保持清醒的自我意识,经常告诫自己要“随机应变”,把自己塑造成一个成功的沟通者。

2.强迫癖

强迫癖的表现有两种:一种是将自己喜爱的观念或事物强加于人;另一种是将自己不喜欢的观念或事物强加于人;教师的强迫癖一般表现为前一种。一些教师常常认为自己的意见是最好的意见,把自己的喜好强加给学生。把学生视为灌输自己一切价值观的最好对象。

img10

跟有强迫癖的教师交往和沟通,学生不但不会有愉悦感,而且还会有被剥夺自由和自主权的感觉。所以,学生碰到这样的老师,就会拒之千里。造成强迫癖的主要原因是以己度人,甚至还有些自恋和自大的性格。所以,教师应该经常对自己的自我意识做一些反省。强迫癖的克服,主要是要真正懂得了解与尊重他人的情感和需要。“己所不欲,勿施与人”,教师经常进行“换位式”思考,切身体会学生的感受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方法。

最重要的是不断接受各种新思想、新理念,不断完善和塑造自己的良好性格才是克服这种心理障碍的根本途径。

案例1:

一个高二的学生虽然文理俱佳,但他很喜欢文科,打算在高三时转入文科班读书。这时,酷爱理科的班主任每天都对这个学生进行“策反”,翻来覆去地向这个学生灌输自己的想法:

“你啊,太年轻了。文科有什么好,学的东西都是空的,有时还要受政治的冲击,不像搞理科的人那么稳定‘文化大革命’中,这样的例子太多了……”

“过去说掌握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现在看来还是对的。你看,出国的人也是搞理科吃香。所以,我坚决反对你学文科!”

“有句古话说得好:‘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以后你一定会懂得我是真正的为你好。所以,不管怎样,现在我得全力阻止你的愚蠢想法。”

……

案例2:

一位教师酷爱通俗歌曲。所以,他希望他的学生们也能跟自己一样。但是现在的学生是时尚的先锋,大多数学生喜欢流行音乐。于是,这位老师就经常对学生说通俗歌曲如何淳朴自然,流行音乐如何庸俗、无病呻吟。一旦发现学生听流行音乐他就会奚落或训斥学生一番。甚至在家长会上,他还向家长灌输流行音乐的缺陷,要求家长们尽量禁止学生听流行音乐。这位教师的做法引起了全班学生的反感。

img11

3.唠叨

教师爱唠叨的主要表现就是话特别多、啰哩啰唆,并经常不分场合、事无巨细地指责学生。现在的学生有一种天不怕地不怕的“精神”,但最怕老师没完没了的长篇大论。我们很多老师都有这样一个坚信:浪子回头金不换,只要我坚持不懈地唠叨,就一定可以“金石为开”。

曾经听学生这样描述他的老师:“我们语文老师好啰唆,而且都与学习无关。每节上课前五分钟,她总是先说上几句,什么今天早上谁没戴红领巾;谁课前没准备好书本文具;谁桌下还有纸屑……她像个敏锐的侦察员,用她那双明亮的眼睛扫视一圈,准能发现谁谁有什么毛病。再比如放学排队回家吧,她的九个字‘肩并拢,口闭紧,一条线’一定要记牢,要不然,她会和谁说上一通大道理,说是要有集体荣誉感啦,班级被扣分多可惜呀。从早到晚,总是她不停地说呀说,你说我的语文老师她是不是特别爱唠叨?”

唠叨病的主要危害是让学生对教师产生越来越严重的厌烦感,认为教师真是一个“烦老师”,一有机会就想从教师身边消失,因此教师即使有再好的沟通愿望也无法实现。

如果教师发现自己有唠叨病的症状出现,教师首先必须反省自己的师生观是否正确。为了改变唠叨的毛病,教师可以尝试着做以下的事情:

img12(www.xing528.com)

(1)故作深沉。低沉的语气常常能令人感到理性的存在,使师生都能冷静下来处理问题。而且,用与平常不同的语调来说话,可以使学生感受到与往日不同,这样能唤起他们的注意,侧耳倾听老师的训导,同时还可以纠正学生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坏习惯。

(2)沉默是金。对于屡教不改的学生不妨改用沉默的方法取代指责。那些听惯老师责骂声的学生,在犯错之后,自然会等待老师的责骂,如果老师始终保持沉默,用表情来显示自己对学生缺点的不高兴,反而会使学生紧张的情绪保持一段时间,并反省自己的错误,扪心自问:“我这样做,是不是使老师彻底失望了?”

(3)说一不二。老师在说话前用强调性语言说:“我只说一遍……”如果学生没有听见,老师也不再重复,让学生品尝不听老师话的苦果,下次他们自然会注意听了。只要老师能养成只对学生说一遍的习惯,学生知道老师不会再说第二遍了,自然会注意倾听,教育效果也会随之大增。

二、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

1.自卑心理

对老师盲目崇拜,过分顺从。与老师相处,好像自己抬不起头来,矮老师半截。老师说东,不敢向西,即使有时候老师的处理欠妥当,却也顺着老师的意见办事。这种心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相互了解,影响感情的健康交流。

对于有自卑心理的学生,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以引导:

(1)引导学生重新认识自卑。自卑心理是个人普遍具有的一种心理状态。一定的自卑心理对个人的发展具有激励和促进作用。为什么这样说呢?一定的自卑感正是促使我们改变自身状况、追求更好发展的动力。它能够激励我们动员所有的力量,发展自己的才能,充分挖掘自己的潜力。如果没有自卑感,只是程度不同,表现也不同。所以我们应当正确地对待自卑,不能只看到自卑的危害,更不能因为自己有自卑感而自卑。

(2)引导学生正确客观地评价自己。人的个性特征是多维度的,应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自己进行分析评价:①学习能力、思维力、创造力想象力和实践能力;②特殊能力,如绘画、音乐、书法、写作、体育运动等;③学习态度方面,如兴趣、爱好、勤奋刻苦、好胜心和独立性等;④人品和个性特征,如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以及道德品质、理想信念等。

(3)引导学生适时调整理想自我。理想自我的目标定得过低,则会失去前进的动力,安于现状,不求进取。而理想自我目标太高或根本不适合自己,那么,在实践中就会不可避免地一次又一次地经历失败,这非常不利于自信心的培养和建立。中学生的心理正处于日趋成熟的阶段,但由于他们社会阅历少,对理想自我的设定往往不是很合适。所以,教师或家长应给予适当的引导,帮他们确立合适的目标,同时指导他们在实践中适时做出调整。

(4)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心理学家默顿曾提出“预言自动实现”的原则,认为人们具有一种促使预言实现的倾向。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积极的自我暗示的作用。告诉他们,当信心不足时,不妨自己给自己壮胆,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用“我有能力干好这件事”、“我一定会成功”、“我也有过人之处”等话语鼓励自己。抱着积极的心态,才能完全地调动自己的全部身心,全心全意地投入工作和学习中,才能正常或超常发挥潜能,完成工作或学习任务。

img13

2.猜忌心理

过多注意老师对自己的看法,一旦对老师有了成见,便疑虑重重,生怕老师跟自己过不去。对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很警觉和关注。老师批评班级中的不良现象,会猜疑是否在说自己;老师表扬某个同学,则认为是对自己的否定。处处想躲避老师,感情淡薄。

对于有猜忌心理的学生,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以引导:

(1)给予尊重,平等对待。尊重和平等是教师赢得学生信任的关键因素。教师在学生面前要放下架子,不可盛气凌人。在充分尊重学生人格的基础上与学生交往,进行心灵沟通,在思想上架起一座友谊桥梁。这样才能避免学生的猜忌心理,学生才会主动接近老师,敢于讲心里话,乐意接受老师教诲,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

(2)塑造良好的人格魅力。教师是以整个人格来与学生接触的,是以自己的思想、学识和言行,以自己的人格、形象的力量,通过示范的方式影响着受教育者。一个行为表现规范,人生态度积极,情感饱满适度,意志坚强可控,个性和谐统一,社会适应良好的教师,足以使学生对自己的钦佩与信任恒久。并且,这种良好的人格会以它独具的魅力,潜在性地影响学生的一生。教师完美的人格魅力,会对学生的心灵产生震撼的力量,而且,这种力量的影响是深刻而久远的。

(3)以身作则,表里如一。教育区别于其他劳动的一个特征就是它的示范性。学生听其言,观其行,教师在进行教育过程中时时处处都应以高度负责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言行,做到以身立教,言传身教,成为学生的榜样。言行一致,言而有信。言,要考虑其可能性、可行性。不提无法办到的要求,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应该做到。

3.羞怯心理

生怕与老师碰面,怕接触老师时会暴露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老师一旦与之交谈,便觉得心跳脸红,局促不安。遇到学习上和生活上的难题,宁可置之不管,也不愿意去请教老师。老师很难与之接触,无法沟通。

对于有羞怯心理的学生,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以引导:

(1)要正视自我,取长补短。羞怯的学生往往认识不到自己的长处,只看到自己的短处,从而产生自卑。教师要帮助学生找出他所忽视的长处,学生一旦认识到自己也有长处,自信心就会重新显现,性格也会变得开朗、乐观起来。

(2)要以自我为主,不要陷于总和别人比较的思维定式中。有比较才会有结果,这是判断事物常用的方法。如果选的可比对象总比自己出色,就容易打击一个人的自信心。有羞怯心理的学生在不断比较中容易失去自我,因此,平时要引导学生多作纵向比较,通过自身的点滴变化来获取前进的动力。

(3)要尊重自我,不要把别人的评价当成自己行为的绊脚石。人与人的人格是平等的,要善于听取别人的评价,但有时别人的评价未必适合自己,而且总是生活在别人评价的阴影中,最终失去的只能是自我,自己就会在前进的道路上缺少进取心而变得裹足不前。只要自己行之有道,不必在乎他人的评价,“走自己的路让人家去说吧!”这是最好的阐释。

学生常见的其他心理障碍

失望心理

学生心目中的老师往往都是有渊博的知识,对学生和蔼可亲,心胸宽阔,公正平等,热情大方。但现实中的老师可能并非那么完美。理想与现实形成落差,容易使学生产生失望心理,不愿意与老师多交往。

封锁性心理

青春期的学生,内心世界极其复杂,不轻易将内心世界表露出来。老师想了解的状况,他们不仅不愿意如实反映,反而处处闪烁其词,使得老师无法了解到真实情况。

等待心理

现在大多数中学生都是家庭中的重点呵护对象。进入学校以后,有些学生仍然消极地等待老师围着他转,不主动接触老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