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促进师生沟通的原则的分析介绍

促进师生沟通的原则的分析介绍

时间:2023-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认同和赞同中包括沟通双方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和价值观等方面有一致性,都带入了自己主观的参照评价系统。在同情的心理活动中,交往的双方有高低、尊卑地位的差别;在同理心的心理活动中,沟通双方的地位是平等的,无高低之分。但是,在师生沟通中,学生更需要的是得到老师的同感,而不是同情和怜悯。因此,教师要和学生真诚地沟通。

促进师生沟通的原则的分析介绍

3.促进师生沟通的原则

一、同理心

1.同理心是什么

在人际的相处和沟通中,同理心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同理心的意思,就是指能易地而处,切身处地理解他人的情绪,感同身受地明白及体会身边人的处境及感受,并可适时地回应其需要。可见,同理心是同情、关怀与利他主义的基础,具有同理心的人能从细微处体察到他人的需求。

同理心的三个条件:

1.站在对方的立场去理解对方。

2.了解导致这种情形的因素。

3.让对方了解自己对对方设身处地的理解。

同理心不等于了解。了解是我们对事物主观的认识,是以个人的、主观的参照标准看事物;而同理心是沟通方暂时放弃自身的主观参照标准,尝试设身处地从对方的参照标准来看事物,使我们能够从对方的处境来体察他的思想行为,了解他因此而产生的独特感受。

同理心不等于认同。认同和赞同中包括沟通双方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和价值观等方面有一致性,都带入了自己主观的参照评价系统。同理心是对对方有一种亲密的了解,像感受自己一样去感受对方的内心世界,由此产生共鸣同感。

同理心不等于同情。在同情的心理活动中,交往的双方有高低、尊卑地位的差别;在同理心的心理活动中,沟通双方的地位是平等的,无高低之分。在沟通中,当同感出现时,给予者与接受者的地位是相等的,同时彼此不一定要有所认同。至于同情,是沟通双方往往处在不同的地位上,例如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无力交纳学费,教师们在同情心的驱使下,集体募捐帮助这个学生凑齐了学费。这种沟通的心态,有两个心理成分:一是教师们认同和分享了这位学生的困难,二是教师们处于一个较优越的地位,带有“我有资格来帮助你”的心态。但是,在师生沟通中,学生更需要的是得到老师的同感,而不是同情和怜悯。当学生需要得到老师的帮助时,通常在那一段时期常常较为敏感,自我评价偏低,假如老师对学生带有过多的同情怜悯,会更加强化这个学生的自卑感,对学生的成长是有损无益的。

同理心不等同于推理。推理是个体依据自己主观的判断,将自己的感觉加诸在他人的身上,认为他人应该有跟自己相同的感觉,推理忽视了对方本身的感受。而同理心是与对方产生共鸣,并让对方真切地体会自己的感觉。

人际关系中,如果沟通双方能够从同理心的角度去感受对方的感受、信念和态度,并有效地将这些感受传递给对方,对方会感到理解和尊重,从而产生温暖感和舒畅的满足感。这种感觉可以诱发出彼此充满体谅和关心爱护的沟通氛围。

2.教师如何传递同理心

教师关怀学生的过程就是同理学生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能够进入学生的情绪和思想的参照系统中,以学生的眼光去看“他的世界”,以学生的心情去体会学生的心情,而且,以学生的思想推理来思想他的一切。教师对学生同理心传递氛围的四个主要步骤:

步骤一:先体会自己的感觉,首先你必须能把自己的状态调整到可以发掘自己的感受,能体会这些感受。

感觉的产生:感觉是对一种情况或经验的自发性反应,大部分反应均来自我们的身体。身体与情绪是息息相关的,借着生理上的联系,感受也可以找得到。我们的身体不时地输送信号给我们,告诉我们现在觉得如何,而我们通常忽视此种信号。所以,传递同理心的第一步就是收听内在的声音。明白感觉与想法的不同,能分辨二者的不同是绝对重要的,因为这种分辨力是学习同理心的基础。师生彼此分享感受,即人际关系交流的感受,这种感受的分享与达到同理心的层次是息息相关的。

步骤二:表达出自己的感受,重要的是选择表达感受的方式。

选择表达自己的感受就是和学生分享你在自己身上发现的感受。感觉的沟通是相当复杂和不易的,在表达时一定要注意字词的运用,因为说话的人和听话的人对这些字词可能会有不同理解。

第一,要使用个人的代名词,如我、我的,而不是说没有人、任何人、你、一般人、有人等。例句:“我能理解你的困惑。”“我感觉到了,你认为……”

第二,在倾听别人的时候,要澄清那些空洞的感觉,使用诸如谁、什么、何时、何地等词语,使沟通具体化。例句:“什么时候感到学习吃力的。”“谁让你不开心。”

第三,不要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学生,或者把自己的感受加在学生身上。

步骤三:完全的聆听。

首先教师要专注,要愿意付出代价,努力想办法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全神贯注。其次积极地聆听,全身心地从学生所表达的语言、感觉里面体会他此时此刻的感觉是什么。再次观察所看到的行为,再对这些行为加上某一种意义。这就为第四步反馈做了准备。

步骤四:用体谅回答学生的感觉。做出某种反应(最简单的如点头),并能让对方认为你听进去了,且能体会他的感觉。“你不喜欢他这样对你,所以你不跟他玩了”,“你在教室里待得很无聊”。

表达同理心时的六项基本立场

1.对学生能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深的信任感。

2.能由衷地、开放地接纳学生的情感

3.能意识到情感是能够转移、化解、消融的。

4.能由衷地帮助学生但不强迫其接受自己的意见。

5.能接纳学生的情绪但不沉溺(或陷入)情感的旋涡。

6.能帮助学生从表面进入到深层、帮助其看到自身的盲点。

案例:

一个表现一贯积极的二年级学生上课时突然变得沉默了,不愿意甚至排斥回答问题。

老师:某某,怎么今天上课老师没听到你的发言呢?身体不舒服吗?

学生:没有,就是不想说话。

老师:你提不起精神,老师也觉得没力气一样,我们班可不能没有你哦。

学生;老师,我和你说你可不能告诉我妈哦。

老师:什么事这么神秘啊,犯错误了么?

学生:没有,这次数学考试没考好,现在学什么都没劲。

老师:就因为这个啊。我以前读书时数学也不好,但是后来经过努力,我的数学成绩就很棒。你看,我现在还成为数学老师呢!

学生:我行吗?

老师:你也可以啊,你是最棒的,关键是你要相信自己才行。

启发:有效的沟通可以唤起学生对于求知的渴望,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因此,教师要和学生真诚地沟通。

3.做到同理心的基本技巧

(1)倾听的技巧

NO.1

倾听时用眼睛注视着对方,面带微笑。身体前倾,可轻柔地重复他的话。注视他的上三角区,保持目光接触。一般看眼睛及以上的部分,三秒钟左右作一次目光切换。

NO.2

适时地点头表示接纳,但不一定表示同意。

NO.3

避免心不在焉的举动或手势

NO.4

发问,主动针对对方的话题咨询。

NO.5

重述,用自己的话重述一次:你的意思是……

NO.6

避免打断对方的话。

NO.7

面带微笑,当你笑时,整个世界都在笑。(www.xing528.com)

(2)语言暗示

学会听话外之音,言外之意,用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发表观点,包括副语言暗示,如声音、声调变化,哭、笑、停顿等来实现。一句话的含义往往不仅决定于其字面的意义,还决定于它的弦外之音。同一句话,用不同的表达方式表现出不同的效果。

例如,学生小强用一个月的时间努力学习,但成绩还是没有提高,用不同的表达方式。

①哎,我用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努力学习,也不知道怎么搞的,成绩就是提不上去——他这可能是表达的一种无奈,他已经没有办法了。

②看来没希望了,我用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努力学习,但成绩还没提高——他可能对学习失去了信心,准备放弃。

③说来也奇怪,我用整整一个月的时间努力学习,成绩还是那么低——他可能是想从你这里得到帮助,希望得到好的建议。

(3)行为暗示

用一些动作对学生进行暗示。比如,在沟通时,故作沉思,可以表示你对此问题有疑问;不时地点头,表示你对学生观点的赞同;在跟学生交谈时,用手轻拍学生肩膀表示鼓励。

暗示教育的种类

1.威信暗示

2.行为暗示

3.人格暗示

4.仪表暗示

住 院 记

三岁侄儿生病去看医生,从医生开始打针、吊上点滴,到医生离去,侄儿一直啼哭不止。

妈妈:小栋,妈妈拜托你不要哭好不好,医院的人都被你吵得受不了了!妈妈抱你,乖,小栋最乖,最听话。等一下我买玩具给你喔;小栋,你再哭,病就好不了喔!……

爸爸:你不哭,我就去买好吃的麦当劳给你,好不好?你一直哭,那么大声,被隔壁警察听到了,就麻烦喔!……

任凭爸爸妈妈怎么劝说,威迫利诱,这三岁的孩子就是哭个不停,声嘶力竭地哭叫,即使喉咙已经沙哑,仍断断续续地哭着。我去医院探望时,看他的爸爸妈妈正束手无策。

img6

我过去轻声地问孩子:“打针很痛喔!”

孩子竟安静听我说,且点点头,一句话竟使气氛改变,孩子觉得我的话有如仙丹。

我说:“你很想不要打针是吗?很想把这点滴拿掉是吗?”

孩子开始与我对话。

这是他住院以来,第一次不再哭闹而用言语表达意见。

我继续问:“你害怕打针打很久?我去问医生,可不可以不要打?”

我离开病房时,孩子在安静地小睡。隔十分钟再进入病房,孩子立刻睁眼问:“医生说什么?”我告诉小栋,医生在忙别的病人,等一会儿来看你。听我说完,孩子安心地睡了。

二、真 诚

真诚与其说是一种沟通技巧与原则,还不如说是一种人生态度。若要有效地帮助学生、教育学生,则需要真诚恰当地表达。恰当地表达真诚,不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艺术,因为那是一种真诚的自然流露。教师以坦诚的态度对待学生,会让学生感觉到老师是可以信任的,可以交心的。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以心换心才是最合理的,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只有自己先谈出心里话,才能让别人也谈心里话。心心相印,息息相通,推心置腹地交谈,才能使学生无保留地倾吐自己的全部真实情况,也才能使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所讲的道理乃至批评和忠告。

1.教师对学生的真诚是一种教育的力量

学生对教师施加的教育影响,是有选择性地接受的。这种对教育影响选择性接受的程度,决定于学生对教师的接受程度。学生在与教师的交往中,只有感到被信任、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生命全貌之后,才愿意去回应给教师信任感和对教师生命全貌的接纳。这种师生之间的真诚沟通品质是通过双向互动来发展和培养的。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和接纳度有多高,对教师所传递的教育影响的接受度就有多高。

学生对教师的言行是否一致非常重视。在一个言行一致的教师那里,学生的第一个心理体验是安全感,他不必担心这个教师的要求前后会不一致,不必担心教师会情绪化地变更对学生的各种管理措施,他从一个始终能够对他们关怀的教师那里得到稳定的情感支持。学生与这样一个表里一致、言行一致的教师沟通,本身就是在学习如何进行健康的情绪管理;让自己在这样的一个榜样面前,学习做一个表里如一、言行一致的人,学习对人真诚、信赖的品质。

img7

2.教师如何表达自己的真诚

教师对学生的真诚是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教师对学生的真诚也是教育成功的一个重要条件,同时也是教师本身不断成长的生命品质。真诚,对于每个人而言,都是需要在平时的工作和个人修养中去培养、成长的重要品质。

那么,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怎样培养和表达自己的真诚呢?具体有以下几点:

(1)自我接纳和自信。自我接纳是指教师自己有勇气面对自己的内心世界,去探索、了解自己内心世界中软弱、阴暗和脆弱的地方。在这个接纳自己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别人的内心世界感同身受,可以体验到每个人都有他的软弱、阴暗和脆弱的一面,每个人都需要得到外界的支持和宽容。这种通过进入自身内心世界,正视自己内心世界的方法,本身就是一个真诚的品质在成长的过程,个体越是能够接纳自己内心世界中软弱、阴暗和脆弱等过去不愿意去证实的一面,就越容易放下自我防御的面具,在与人沟通时流露出源自内心深处的真实,也就越有人情味,越能够对学生产生感染力。

(2)在恰当的时候勇于向学生承认自己也有无知、犯错误、存在错误偏见的时候,有分寸地向学生承认自己不是一个完美无瑕的人;因为接受了自己的不完美,也就可以接受学生的错误、无知和不完美。这样的表达可以缩短与学生的沟通距离。

(3)在与学生相处时,为学生事先制订教育计划时,要有明确的“教师意识”,但在与学生沟通和实施教育计划时,又要抛开教师的“优越感”,与学生平等的进行沟通。

(4)向学生表达真诚的自我体验,避免无条件地向学生“倾诉”自己的心态。如果感觉说出来的亲身感受对学生没有帮助,就没必要说出来。

三、尊 重

1.什么是尊重学生

虽然“尊重学生”四个字提得越来越响了,但是却不是每个教师都能真正懂得怎样才是尊重学生。

我们尊重学生的目的是什么?是让学生意识到自身的价值与尊严,从而使其能够积极主动地向前发展。这就要我们每位教师,相信每个学生通过教育和社会的影响都能够朝着美好的方向发展。因此,尊重学生,是教师从内心深处对学生的发展怀着积极、善良的期待,是为师者灵魂深处对学生关爱与负责的态度。

img8

尊重学生即意味着接纳学生,接纳学生的个性,接纳学生的思想,接纳学生独特的创见,还要接纳学生的内心感受。任何命令式、威胁式、训诫式的语言和行为都是对学生的不尊重,当然也只会招来学生对教师的不信任不尊重。然而,对学生的尊重并不等于教师不能拥有自己的观点,而是在坚持自己观点的同时,仍然能够给学生自由表达的空间,仍然能够给学生以鼓励,在内心深处始终对学生未来的成长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并给予热情的帮助。

2.怎样尊重学生

(1)尊重学生的人格

教师对学生有管理教育的权利,有按照社会主义教育目的塑造学生的权利,但在人格上与学生是平等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的真正尊严,并不是个人的主观感受,而是学生对教师的道德肯定、知识折服和感情依恋。

当教师故作尊严,甚至以牺牲学生的尊严来换取自己的尊严时,得到的只会是学生的冷漠的眼光,而当教师放下尊严,并随时注意维护学生的尊严,尊重学生的人格时,教师的尊严丰碑也在不知不觉中树立了起来。因此,教师尤其要注意尊重学生的人格,这也是师德的基本要求。

(2)尊重学生的感情

情感是行为的动力,学生在校的一切活动都与他的情感体验密切相关。学生只有在健康良好的情感状态下,才能安心接受教育。教师的专制、冷酷、高压式的管理方法,极易使学生产生紧张、焦虑、恐惧等负性情感。而这些负性情感一旦形成和发展,就会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个人感受、师生关系和教学工作产生强烈的冲击。因此,无论是从学生情感健康发展的立场出发,还是从减少负性情感对学生的不良影响出发,教师都应把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合作式的、愉悦的、相互信任的情感关系作为重要的工作目标。

(3)尊重学生的独立个性

独立性是创造性人才的基本特征之一,培养独立意识是激励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的土壤。每个学生都有各自不同的能力、气质、性格,也有不同的兴趣、爱好、世界观等,教师应予以尊重,并根据学生个性的不同特点,对学生正确引导,为其提供多元选择的教育,而非一种模式的“同化教育”,真正做到扬长避短、因材施教。唯有如此,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教育也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沟通者的誓言

无论我是否同意你的观点,我都将尊重你,都将捍卫你说出它的权利,并且以你的观点去理解,同时将我的观点更有效地与你交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