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努力构建新时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

努力构建新时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

时间:2023-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以“三创新、五结合”为指导努力构建新时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记西南交通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宁维卫陈华陈丽田瑞琪长期以来,西南交通大学领导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心力论坛”是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学术讲座品牌,已形成了规模化、体系化,制度化。

努力构建新时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

以“三创新、五结合”为指导努力构建新时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记西南交通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宁维卫 陈 华 陈 丽 田瑞琪(西南交通大学)

长期以来,西南交通大学领导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早在20世纪80年代,学校就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并于1996年正式成立“西南交通大学心理研究与咨询中心”,与此同时成立了“西南交通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2006年5月,西南交通大学心理研究与咨询中心成为学校二级教学、科研机构。在这十余年间,西南交通大学心理研究与咨询中心实现了由一个虚体机构到集教育教学、咨询服务、科研为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综合服务机构的实质转变。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前进道路上,“三创新、五结合”心理健康教育新体系不断发展、日益完善,在长时期的理论浸润和实践磨砺下焕发着勃勃生机,成为四川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品牌。

一、“三创新、五结合”的指导思想

始终致力于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是西南交通大学在百余年办学历程中一以贯之的追求。学校结合新时期人才培养的特点,坚持推进修身教育,并着力加大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在指导思想上确立了“三创新、五结合”的思路(“三创新”——观念创新、制度创新和方法创新,“五结合”——心理素质教育与综合素质教育结合、课内与课外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研究与咨询相结合、专业与非专业教师结合、教师指导与学生自我心理教育结合),如图1所示。

img3

图 1

——在教育观念上: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学校整体素质教育中,致力于大学生的创造力和心理潜能的提高。当一些高校还在为学生不断出现心理疾患疲于应对的时候,学校就已经注意到这一教育规律,提出了“使健康者更健康,使有心理疾病患者能治愈”的理念,在多年实践中升华为“以人为本、教育为先、积极疏导、预防为主”的教育理念,并以主动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危机干预等措施替代单纯的被动咨询,使心理健康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一起成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两翼”,有力推动了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如图2所示。

img4

图 2

——在工作体系上:学校以制度规范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较早地构架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完整体系。即:在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方面的三级预警体系;在组织管理方面的“四级联动”工作网络;在教育内容方面的“五位一体”结构模式,并在日常实践中不断整合、相互促进,卓有成效地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如图3所示。

img5

图 3

——在服务手段上:学校创造性地使用符合学生实际需要且行之有效的新的教育方法与手段,包括较早地全方位运用心理测验与心理统计技术(进行本科生、研究生心理普测,自主招生的甄选、辅导员招聘的甄选);在省内高校中最早将团体心理辅导技术和心理情景剧活动应用于心理咨询与心理教育;首先将实验手段应用于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活动;较早创立了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平台。

二、“三创新、五结合”理论指导下的主要教育成果

经过十余年的潜心探索和不懈努力,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在课程集群、服务平台、防御体系、工作网络和结构模式等方面日趋成熟,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新体系,并获得了丰富的教育实践成果。

1.一个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集群

学校提出了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已经从最初单一开设的“青年心理学”课程发展到内容丰富的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的教育体系。

(1)体系完备的第一课堂教学体系

学校狠抓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注重课程的全面覆盖,面向全体本科生、研究生有针对性地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课程。

1996年开设的“青年心理学”于2006年被评为四川省省级精品课程。10多年来,选课学生人次超过万余人。已选该课的很多同学都表示该课程的学习有助于了解大学生的普遍的心理规律,认清自我和进行自我规划,而且也很喜欢教师幽默、诙谐的授课风格,该课成为全校最受欢迎的选修课之一。在此基础上,我们针对同学们的需要,构建了以青年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卫生、就业心理指导为主的核心课程;以女性心理学、音乐心理学、沟通技巧与心理训练、成功心理训练、压力管理心理学、情绪心理学、心理学原理与应用、社会心理学、组织行为学科学创造心理学、人际交往心理学、消费心理学、法制心理学、咨询心理学等28门个性化的完整课程体系。十多年来选课人数超过六万人。据不完全数据统计,91%上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同学均表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不同程度上对自己的生活有帮助,63%的同学表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自己的人生发展抉择上重要的影响因素。

(2)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体系

在第二课堂体系建设方面,学校采取了“教师指导与学生自我心理教育相结合”的方针,积极探索学生喜闻乐见的心理教育方式和手段:一是邀请校内外专家在“心力论坛”进行系列讲座,从2006年“心力论坛”设立到现在累计讲座200余场,听讲学生近5万人;二是指导大学生心理学会、创造学会和研究生心理学会等学生社团,面向全校大学生积极开展受挫训练、毕业生减压训练、心理沙龙、心情故事征文、心理电影展播和推出“心理健康三字经”等活动,从而建立起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互助体系,如图4所示。

img6

图 4

——“心力论坛”。“心力论坛”是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学术讲座品牌,已形成了规模化、体系化,制度化。规模化是指每年至少都有数十场讲座,2006年40余场,2007年60余场,2008年90余场。体系化是指以不同主题构成论坛系列,如“大学生生涯发展规划”(8讲)、“大学生的社会适应”(7~11讲),“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4~9讲),“压力管理、潜能开发”(4~6讲),“震后心理调适与应对”、“专家谈心理健康”(6~8讲)等。制度化是指这些系列讲座在每年定期举行,对学生心理学会的骨干还实行严格考核,并颁发校级第二课堂教育证书,一般有30%的学生最终获得该证书。“心力论坛”不仅在全校师生中普及了心理健康知识,提高了师生们的心理健康意识,还培养了大量的心理健康教育学生骨干,心力证书也成为毕业生就业时重要的能力证明。目前“心力论坛”已经成为学校知名的学术讲座品牌,每学期受益人次都超过万人。

——大学生心理社团。本着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挖掘学生心理潜能的理念,校心理研究与咨询中心指导成立了大学生心理学会、大学生创造学会和研究生心理学会。这三个学生社团以丰富多彩的活动活跃在西南交通大学校园,受到广大同学的认可和称赞,这是我校心理健康教育不可或缺的力量。广大会员不仅在学会中获得了自我探索和自我成长的机会,也学会了如何帮助他人,并在帮助中获得快乐和自身的成长。这些学会的会员是我校心理健康教育普及活动的中坚力量,同时也是“四级联动”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网络最基层的核心成员。大学生心理学会在成立之后连年被授予“校最佳社团”和“校明星社团”的光荣称号,连续多次获得“黄袁奖学金”,曾荣获四川省十佳社团和全国优秀社团等荣誉称号,已被全校师生公认为交大的“龙头社团”。

——心理情景剧。针对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学校充分利用校园心理剧的教育作用,用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进行教育。剧本的编写、表演均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学生承担,表演者和观众均能从现场的氛围中得到教育,受到了学生的喜爱。心理中心于1997年在全省率先开展校园心理剧的教育活动,开创了四川省高校心理情景剧的先河。到目前为止,我校已举办心理情景剧30场,参演学生3千余人次。从1997~2004年,我们举办了五届成都市高校大学生心理情景剧会演。由于效果好,四川省教育厅将这项活动倡导为全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活动。

——心理素质拓展训练。针对学生中出现的人际交往困难,自卑,心理承受能力差,缺乏合作等现象,心理中心运用心理学原理设计一系列趣味性的素质拓展训练和心理小游戏,帮助其激发自身的潜能,重新认识自我,培养自信心和团队合作精神,提升个人交往沟通能力,激发创新意识,更为乐观勇敢地面对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挑战。2004年至今,一共举办了近48场心理素质拓展活动,受到广大同学的热烈欢迎,受益人数近5000人次,越来越多的院系、班级和师生个人都纷纷要求参与该活动。由于该活动的参与性和互动性强,不少院系已经将此项活动开展常规班级活动了。

——心理主题班会。主题班会是以班级学生共同关注的问题作为核心主题,如“如何戒除网瘾”、“如何增强同学之间的沟通”,运用心理学知识,特别是团体心理咨询的理论,借用心理素质训练的模式进行的体验式班会。心理主题班会兼顾了团体咨询和班会的功能,能有效地解决班级所面临的问题,有助于班级沟通,构建和谐班级。开展近三年的时间里,该活动越来越受到师生的欢迎。

2.两个心理健康教育综合服务平台

学校十分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综合服务功能,精心建设了全国首家心理健康教育开放性试验室:“大学生心理测评与咨询实验室”和西南地区首个心理健康综合服务网站“心力网”。

(1)“心理测评与咨询实验室”。2005年,学校创建了“323”重点实验室工程——大学生心理测评与咨询实验室。该实验室是国内第一家专门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性、综合性、开放性和专业性实验平台。2008年被评为“省级示范实验教学中心”。实验中心构建了一套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实验教学体系。该体系由三个层次组成:第一层次是学生心理测评实验,分为普测和自测。对所有入校新生(本科生与研究生)进行心理状况普测,有利于学校及时了解学生心理状态,对心理有问题的学生进行跟踪和干预。实验中心还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自我心理测评实验,学生可以通过这些测评实验了解自我心理状态,根据结果和建议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调试。这个层次的测评实验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监控平台,年均受益人次为72 000人次。第二层次是情绪调节与心理疏导实验。这个层次的实验是为那些在测评中发现或者自我感觉不适学生提供心理调节与情绪宣泄的实验。如:生物反馈实验、虚拟现实实验,音乐实验等,年均受益人次为6600人次。第三层次是心理潜能开发实验。心理健康教育不单是改变不良的心理状态,而且更重要的是应用心理学原理开发学生心理潜能。此类实验有团体人际互动实验、心理剧实验、心理素质拓展训练实验、心理动力学实验等,年均受益人次为22 700人次。

(2)“心力心理测评与咨询网”。 2006年我们创建了“心力”大学生心理测评与咨询网站(http://xinli.swjtu.edu.cn/),拓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领域。网站自2006年9月开通以来,点击率已超过150万人次之多。全校学生都可以凭实名认证方式登录网站,进行心理自测、在线咨询、网络预约、学习心理学知识等,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自己、认识自己、进行心理求助,拓展学习视野,加强自我教育能力;也是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心理状态、进行心理危机干预、探索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进行课题研究的重要基地。2007年5月,四川省教育厅与我校签订了共建“四川省心理援助与咨询网”(http://xinyuan.swjtu.edu.cn/)的协议,经过两年多的建设于2008年11月10日正式开通,该网成为全省各高校提供心理健康教育交流和沟通的信息平台。

3.三级心理健康危机防御体系

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西南交通大学逐渐形成了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体,以文化素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为两翼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体两翼”工作体系。作为重要的“一翼”,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放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整体推进,相互促进。在大学生心理健康危机防御方面,学校努力健全心理危机监控网络,逐步构建了三级防御体系。

——针对危机个体的一级防御体系,重点做好危机排查与干预工作。学校每年都要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测,筛选出部分学生进行个别约谈,并建立了心理健康档案库。同时建立了危机排查和干预制度,及时发现和识别高危人群,并快速有效地处理急性危机情况。心理中心还与成都心理卫生中心建立了绿色通道,为及时、有效的转介工作提供了有效平台。

——针对问题人群的二级防御体系,重点做好心理咨询工作。学校实行24小时心理咨询值班制度,为有心理疾患的学生提供在线咨询和面询服务,对一些问题较为严重的学生,重点采取个体咨询;对一些学生中常见的共性问题,重点采取团体咨询。

——针对广大学生的三级防御体系,重点做好面向广大学生的发展性教育。一是深入开展学生群体心理状况调研,并进行应对方式和处理策略研究。二是针对不同专业学生自身的特点和他们所面临的特殊问题,采用专业性、互动性、贴近性更强的方式开展教育工作,如心理情景剧、心理素质拓展训练、心理主题班会等。

4.“四级联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www.xing528.com)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组织管理体系上,学校不仅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2006年又将心理研究与咨询中心作为学校二级教学、科研机构,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心理中心、学生处——院系学生工作组——楼栋、班级”的四级联动工作网络。学校还实施了“三个一”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延伸工程,实现了每个院系有一个“心力支部”,每栋宿舍楼有一名“心力天使”,每个班级有一名“心理委员”,使得心理健康教育深入院系、深入班级、深入园区,形成了“四级联动”的工作网络,保障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在建设“四级联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过程中,学校强调队伍建设的重要性,采取“专业和非专业相结合”的方针来建设层次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

——专(兼)职教师队伍。自1996年创建心理研究与咨询中心以来,学校就着力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不断探索创新,通过毕业生招聘、引进人才、在职培训等方式打造了一支团结奋进、朝气蓬勃、富有战斗力的年轻团队。中心目前已有18名专职教师,10名兼职教师,专职教师是中坚力量和主导力量,兼职教师是支撑和援助力量。这支团队知识结构合理,本科、硕士、博士相结合,职称结构呈金字塔形,教育学、心理学与教育管理相结合,既有广泛的知识面,又有深度的纵向知识;年龄结构合理,中、青年相结合,以老带新,传帮接代;文化结构合理,校内专职教师和校外兼职教师相结合,既可根据学校自身特色开展工作,又注入了鲜活的外来思想。这种对人员配备的重视程度和发展规模在全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领域里走在了前列。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延伸工程。学校逐步完善专职、兼职两支心理服务队伍的延伸工作,一是专职心理教师定期到院系的“心力支部”,督导辅导员和班级心理委员开展工作,使他们更切实有效的维护学生心理健康;二是从学生心理社团中选拔“心力天使”,负责每栋宿舍楼“心力活动室”的管理,向学生提供和推荐心理刊物、心理书籍、心理测评表等资料,方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自我心理健康辅导。学校采取推出与引进两种交互方式促进心理服务团队的建设与成长:一是针对心理教师的不同专业技能和研究方向,推荐到专业心理培训机构学习深造,提升为师生服务的能力;二是组织“心力培训班”和“心力论坛”,聘请国内外相关领域的专家来校讲学,做好学生心理骨干和学生心理咨询员两大系统的培训工作,截至目前,获得结业资格的学生达610人,初步建立起学生心理成长的互助体系。邀请兄弟院校的资深心理学教育专家来校讲座、研讨,促进校与校之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交流与互动。目前学校100多名辅导员都经过了系统培训,在实际工作中能很好地将解决学生的心理困惑与解决实际困难结合起来,对贫困生等弱势群体给予热情帮助,从而较好地缓解了学生的心理压力,把学生的心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通过举办“学生骨干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培训班”,在学生中培养了大批具有心理危机识别和心理预警知识的骨干,全校450余个学生班中,每班至少有一名“心理健康学生辅导员”。

5.“五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结构模式

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内容上,学校从最初单纯的“教学+咨询”发展到了教育、测评、咨询、干预、研究等“五位一体”的结构模式。首先通过组织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心理健康教育,全面传授和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通过开展心理普测、网络自测和实验室测评等测评方式给学生提供认识自我、了解自我的平台;通过开展个别咨询、团体咨询、现场咨询等咨询方式帮助学生摆脱心理困扰;在测评、咨询以及院系排查中发现的危机个体或群体,学校及时进行危机干预;在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危机处置过程中,研究工作获得了丰富的土壤,同时也能更好地用理论指导实践。

(1)心理测评方面:心理中心负责每年的新生心理测评工作,还为学校教师招聘和自主招生工作提供心理评估服务,并开展多方面专业测验和个性化测验组合等测评工作,如表1所示。

表1 2004~2007年度新生心理测评状况有效问卷统计表

img7

注:2007年排查标准从一般心理问题标准改为心理危机干预标准。

(2)心理咨询方面:学校分别在三个校区精心布置了6个环境温馨的心理咨询室,每天都有教师值班,同时通过预约咨询、现场咨询、团体辅导、心理拓展训练、心理电话热线、网上咨询和开放心理阅览室等多种形式为10多万人次大学生提供了咨询服务。其中,举办心理素质拓展48次,参加学生2000余人次。个别咨询人数从1996年每年的几十人,一直增加到2008年的每年1400多人,咨询人数的增加主要是由于心理健康教育宣传的力度加大,使广大学生都知道西南交通大学有一个心理研究与咨询中心,当面对生活、学习困扰时可以向心理中心寻求帮助,心理咨询是正常学生调节自我心理状态的有效手段;此外也是因为不少接受过心理咨询同学感到咨询对自己的帮助很大,从而推荐其他同学来访。根据心理咨询效果反馈调查显示95%的同学认为“心理咨询对自己有很大帮助”,如图5所示。

从图5可以看出,从1996~2008年同期心理咨询人数逐年增加。

(3)心理危机干预方面:学校构建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心理中心、学生处——院系学生工作组——楼栋、班级”四级联动模式,还与成都市心理卫生中心联合开通了心理关怀绿色通道。近年来,学校共干预了近50名严重危机状态的学生,使我校从1995~2006年连续12年来未出现1例因为心理问题而导致的学生恶性伤亡事件。

(4)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方面:随着机构建设、实验室建设以及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的进一步发展,心理中心在学术研究方面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一是中心教师先后出版著作8部,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二是定期举办“心力论坛”,邀请省内外著名心理学专家来校讲学;三是主持了多项省部级科研课题: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项目“世纪初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特点与教育对策”、“地震灾区学校心理重建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等,积极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学术探索和实践研究,并将取得的成果用于指导日常的教学和咨询工作。其中,“一体两翼构建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思考与实践”2004年获得四川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img8

图 5

三、西南交通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特色与创新点

经过十余年的努力探索与实践,西南交通大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有一些自己的做法,并积淀成较为鲜明的工作特色。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特色

1.领导重视、机构完整、投入大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否能做好的首要因素取决于校领导的重视程度。西南交通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开始就得到了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在1996年就成立“心理研究与咨询中心”三级虚体机构时,校主管学生工作的领导任中心主任,亲自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随即成立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学校主管学生工作的校领导担任组长,副组长由心理研究与咨询中心、学生处、保卫处、校医院的负责人担任,成员由学生处、教务处、心理研究与咨询中心、各院系、保卫处、校团委、校医院、后勤集团等单位负责人担任。并在2006年5月将心理中心升级为学校二级教学、科研机构,18名专职心理教师的人员配置居全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人数首位,同时每年20万元的心理健康教育专款支持心理中心工作,仅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室建设就先后投入330余万元,保证了心理健康教育手段的先进性。

2.时间早、观念新、连贯性强

“三创新、五结合”在1996年就被提出,这在2006年是省内较早的系统、完整的教育理念和指导思想,启发了其他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13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完善。随着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很多新理念和新方法都能够及时融入这个体系中,例如前文提到的诸多成果都是与时俱进的改革与发展,但所有的发展都符合“三创新、五结合”的指导思想,这些都体现了该体系良好的拓展性和连贯性。

3.体系完备、内容丰富、师生喜爱

由于开展时间早,学校高度重视,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在课程集群、服务平台、防御体系、工作网络和结构模式等方面均已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工作体系。目前每年选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生超过万余人,每年平均举办心力论坛讲座70余场,听课人次近2万余人,接受个别咨询1400余人,团体咨询1600余人,各种心理素质拓展、心理演讲、心理情景剧、心理知识竞赛等活动的总受益人数也超过万人,几乎每个学生在入校时都建立了心理档案。全方位、多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获得了学校师生的一致好评。

4.培养效果好、扩散效应强、美誉度高

在十余年的努力下,西南交通大学学生心理素质得到了有效提高,尤其在从事高速列车驾驶、青藏铁路修筑等艰苦地区工程建设的学校毕业生身上得到了很好的反映,“神舟六号”飞船点火者就是我校毕业生。在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中,西南交通大学师生的心理素质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不仅是全校师生在地震中经受住了巨大考验,同时土木、建筑、机械、环境和心理等专业充分利用专业所长投入到抗震救灾的工作中去。

同时,我校先后主持和承办了多次部、省级学术研讨会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年会。如:2005年的“四川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学术研讨暨2005年年会”,2007年“四川省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研讨会”,2007年四川省高校大学生“5.25”心理健康月活动启动式,2008年11月教育部“全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通过承办这些会议和培训班,不仅促进了学术交流、科研合作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同时也扩大了我校在业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有效地宣传和推广了西南交通大学首创的“三创新、五结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念。

西南交通大学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其独特的教育理念和良好的教育效果受到校内外广大师生和海内外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国内外诸多媒体先后对此做过报道:中央电视台曾于2006年10月底赴蓉做了专业大型节目《青春大地》报道,将我校列为全国仅三所心理健康教育报道高校之一。《成都商报》以中心实验教学项目之一——“情绪宣泄室”对中心进行“初露尖尖角”报道之后,立刻受到社会界各行各业人士的关注。随之,《天府早报》进行深入采访,就中心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了大篇幅报道。此后,《北京法制日报》、《中国青年报》、四川电视台、成都电视台、《四川日报》、《香港大公报》等媒体相继做过直接报道;全国各地各高校纷纷专程到我校参观学习,将西南交通大学模式有效地推广到全国各地,使西南交通大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广泛地被普通民众知晓,从而逐渐形成了“西南交通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品牌,提升了我校的社会美誉度。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点

1.指导思想上提出了以创新为核心的“三创新、五结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思路

“三创新、五结合”体系早在1996年便提出来了,它的最大创新之处就在于以创新为指导思想,以“五个结合”为手段大力推进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十多年的教育实践证明该理论充满活力和弹性,指导性强,充满生命力。

2.教育观念上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学校整体素质教育中,致力于大学生创造力和心理潜能的提高

当一些高校还在将焦点聚焦在心理疾患学生身上时,我校就已经提出了“使健康者更健康,使有心理疾病患者能治愈”的教育理念(后升华为“以人为本、教育为先、积极疏导、预防为主”),使心理健康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一起成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两翼”,有力地推动了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有机地融入了学校教育环境因素,有效地避免了将心理教育局限在个体层面的局限性,并结合社会需要,为社会培养了大批心理素质和思想政治素质过硬的人才。

3.教育体系上实现了危机防御体系、教育工作网络和教育结构模式的整合

学校在省内率先系统地构架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完整体系,既在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方面的三级防御体系,在组织管理方面的“四级联动”工作网络,在教育内容方面的“五位一体”结构模式,并在日常实践中不断整合、相互促进,卓有成效地开展了相关工作。完整、健全的体系保证了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各环节的教育具有整体性和一致性,各部门能良好地协调合作,便于各方教育资源形成合力。

4.服务手段上创建了内容丰富、手段先进的服务体系

(1)在省内较早地全方位运用心理测验与心理统计技术服务于学生和学校:①包括对本科生、研究生进行心理普测,建立心理档案;②在自主招生中将心理健康列为甄选标准;③在辅导员招聘过程中进行心理健康的甄选,甄选心理健康的人才作为服务于一线的学生工作者,通过辅导员的言传身教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2)在省内高校中最早将团体心理辅导技术和心理情景剧活动应用于心理咨询与教育,我校1997年在省内率先探索心理情景剧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主办了5届成都市高校心理情景剧邀请赛以后,由于该活动的广泛影响,四川省教育厅将这项活动倡导为全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活动。

(3)首先将实验手段应用于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活动中,创建了“全国第一家专门用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开放性实验室”;较早创立了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平台——“心力网”和“心援网”。

经过13年的探索与尝试,由于学校对此项工作的始终高度重视和心理研究与咨询中心老师以及所有学生工作者的努力,开创了西南交通大学在1995~2006年连续12年来未出现一例因为心理问题而导致的学生恶性伤亡事件的工作局面。学校将励精图治、再接再厉,认真总结十多年来的工作经验,加强队伍建设,重研究,提水平,强实践,继续完善“三创新、五结合”工作体系,努力为构建新时期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而不懈探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