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校服务型行政的构建-新时期高校管理与发展路径探索

高校服务型行政的构建-新时期高校管理与发展路径探索

时间:2023-09-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高校服务型行政文化的构建。高校行政活动实践是高校服务型行政文化产生的前提和基础,这一方面要求把全体师生的意愿放在第一位;另一方面又要求不能扰乱高校各个系统的正常运营。高效服务型行政文化主要有以下四个中心思想:第一,服务思想。所以,有限行政理念要及时注入服务型行政当中。在服务型行政建设过程中,高校行政管理部门要严格遵循责任行政的管理准则。服务型行政组织理论认知。

高校服务型行政的构建-新时期高校管理与发展路径探索

1.高校服务型行政文化建设

(1)高校行政文化的界定。高校在校内举行有关行政文化的实践活动,从而形成的高校行政文化,是高校行政活动和行政关系之道德现象、精神状况和心理的体现。高校行政管理活动由专门的行政管理人员负责,与其他行政文化相比,高校行政文化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殊性:

第一,高校行政文化来源于高校行政实践活动的开展。高校行政管理是促进高校教学资源、人力资源和其他无形资源发展的重要核心,高水平的高校行政管理能够在促进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等方面打下坚实基础。我国高校的规模在高等教育事业的推动下不断扩大,要想在高校之间的竞争中脱颖而出,高校就必须提高日常行政管理工作的水平。虽然高校一般将重点放在教学科研上,但随着高校行政活动逐渐专业化,行政人员的职业水平越来越高,行政管理理论得到了充实和完善,在行政管理活动实践中形成的道德伦理和其他思想观念也成就了完整的个体。由此可见,高校的行政管理实践活动为高校行政文化的萌芽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第二,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在进行行政管理活动实践时,促进了高校行政文化的产生,进而对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行为产生了约束或规范。诚然,高校行政文化也有其不足之处。高校行政文化是由行政管理人员在日常实践活动中的思想、心理、情绪等转化而来的更高层次的道德规范、行政规定和行政习惯,但是这些行为准则或道德规范会在很大程度上限制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日常实践活动。

第三,高校行政文化在某种程度上起着管理职能的作用。管理不仅是一种手段,也是一种艺术和文化,管理理论中特定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又推动了管理实践的开展,也促进了管理理论的完善和丰富。高校行政文化不仅产生于高校的行政管理活动,也受到当今文化环境的影响,换句话说,高校行政管理活动也是文化的产物。

(2)高校服务型行政文化的构建。我国当下高校行政文化的发展趋势与我国高校建设道路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换句话说,高校行政文化已然成为高等教育事业前进道路上的障碍,所以建设更高水平的高校行政文化体系迫在眉睫,这需要将“服务”作为高校进行文化行政体系改革的核心理念,在行政管理实践活动中促进服务型行政文化的产生和发展。高校行政活动实践是高校服务型行政文化产生的前提和基础,这一方面要求把全体师生的意愿放在第一位;另一方面又要求不能扰乱高校各个系统的正常运营。行政管理的服务对象是全体师生及其利益,因此,高校行政管理在决策实施等方面不仅要充分考虑全体师生的需求,而且要把这种行政理念向社会公众传播。高效服务型行政文化主要有以下四个中心思想:

第一,服务思想。高校行政管理采取的是自下而上的监督方式,而不是自上而下的管制运行方式。行政部门是为全体师生提供服务的对象,为全体师生提供高质量高水平的服务和产品是行政部门的职责,要做到这一点,需要行政管理部门与师生之间建立密切的联系,及时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和需要,尤其要注意有关师生个人发展的问题,为提高工作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有限行政。滥用职权、越位错位、泛化扩大等现象不仅使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本末倒置,而且无法满足广大师生的实际需求,这在很大程度上使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开展更加艰难,同时也分散了相关部门处理重要事务的注意力。所以,有限行政理念要及时注入服务型行政当中。换句话说,就是要对行政部门的职权进行限制,要将行政权力的重点放在为师生服务上,而不是让其成为限制师生行为的规章制度。更重要的是,要在服务所需要的范围内行使相关职能,不能越界。有效行政能够将行政部门分散的精力聚集到高校整体发展方向问题上,从而提高行政效率,另外,也让师生重新获得了属于自己的权利,可以促进师生的自我管理

第三,责任行政。在服务型行政建设过程中,高校行政管理部门要严格遵循责任行政的管理准则。高校行政管理工作要坚持责任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在制定和实施相关规章制度时,要把师生利益放在首位,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做到履行职责和为师生服务相结合。

第四,透明行政。社会的发展使得对高校民主自治等方面的要求逐渐提高,越来越多的师生主动关注学校发展,并积极参与到学校行政管理的工作中,这就要求学校加快党务公开和校务公开的进程,鼓励全体师生参与到高校行政管理工作当中来,让高校行政具有公开性、透明性。另外,促进高校行政工作透明公开有利于保障全体师生对行政管理工作及工作人员的监督权。

2.高校服务型行政组织建设。

(1)服务型行政组织理论认知。行政组织是一个双重概念,动态的行政组织是指一个活动过程,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组织目标而实施的领导、计划、决策、执行、监督、协调等一系列活动;静态的行政组织则是指一个机构体系,是为了达到组织目标而按照一定的权责关系组合在一起的、具有合理结构的公共管理活动群体。

传统行政组织理论包括古典组织理论、行为科学组织理论和现代组织理论。古典组织理论主要包括科学管理组织理论、以法约尔为代表的行政管理组织理论和以韦伯为代表的官僚组织理论。古典行政组织理论将工业管理中的专业、分工、协作等概念引入到行政组织管理中来,强调行政组织管理的程序化、层次化、制度化,改变了以往行政组织根据长官意志运行的状况,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规范组织活动。古典行政组织理论的局限在于它将行政组织作为一个封闭的静态系统来研究,忽视了行政组织系统与外界整个社会系统之间的交互作用。

行为科学组织理论在古典组织理论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对组织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其重点在于研究人以及人的行为对组织效率的影响,还开辟了对“非正式组织”的系统研究。行为科学组织理论开始了对组织内部行为主体的研究,使行政组织研究从静态转向了动态,但其研究还不够深入,特别是对作为整体的行政组织的研究仍带有封闭性。

现代行政组织理论引入了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研究成果。他们认为,行政组织不仅是一个结构合理、分工明确的整体系统,更是一个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开放系统,任何一个组织的外部环境与组织内系统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特别是随着信息化、网络化社会的到来,人与人之间、组织内部各系统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的沟通方式发生了根本变革,行政组织的组织结构、管理方式、行为方式也必将发生根本变革。

服务型行政组织理论逐步发展完善,与传统行政组织理论不同,服务型行政组织改变了过去统治行政和管理行政的组织模式,从理论基础和实践手段上对以往的组织理论进行了根本变革。服务型行政组织增强了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性,提高了行政组织对服务对象需求的快回应性,它不仅试图解决组织目标与组织内部成员之间的矛盾,更力求从根本上解决组织目标和利益与组织外部需求和利益之间的矛盾冲突。服务型组织就是把服务作为一种基本的理念和价值追求,将行政组织定位于服务者的角色上,把为组织内外成员、社会公众服务作为自身存在、运行和发展的基本宗旨。

(2)高校服务型行政组织的构建。一般行政组织具有的属性,高校行政组织也有。本质上来讲,高校是一个社会文化组织,主要是为教育和科学研究服务,这是高校行政组织的主要目的。因此,在建设高校服务型行政组织的过程中,首要目的是进行教学科研,除此之外的其他属性,都应该排在这一属性之后。为此,应该从以下四方面着手构建高校服务型行政组织:

第一,构建创新行政组织结构。组织结构规定了组织框架的系统,该系统决定了组织能否科学有效地运行。这一组织结构也是高校组织结构的重要部分之一,体现了高校行政组织的建立、隶属和等级关系,反映了高校行政组织与学校中其他组织之间的关系。高校传统的行政组织结构通常表现为金字塔结构,或者是树形结构,这种组织结构的优势是可以确保需要实施的决策得以集中落实下去,但是,当管理层级较多时,这一组织的弊端也会更加明显。

扁平化组织更适合于高校以服务为导向的行政管理需求。所谓的扁平化,指的是减少管理过程中的中间层级,让相应事务的执行者具备最高决策权。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实行的是分权管理,在相应的技术基础上,这一组织结构在降低管理成本的同时也提高了执行效率。目前中国大多数高校实行的三级管理制度,实际上也是一种扁平的组织结构的演变。然而,二者的具体实施过程仍旧存在一定差异,其原因主要是上级对下级的权力下放程度还不够,因此要对行政组织进行管理,让相应的部门得到决策权,并且执行决策时也应该受到监督。

因此,高校行政组织的关键方法,是直接建立管理部门,并下放学校行政决策的权力。这样的组织结构可以将有限的人力资源最大程度地利用起来,充分将高校的多学科优势发挥出来,执行的决策也可以面向更多的人群,使得服务对象能够直接受用。因此这一模式不仅非常高效,也和市场原则相匹配。

第二,整合行政机构职能。高校行政机构职能是指高校行政组织依照法律规定对高校行政事务进行管理时应承担的职责和具有的功能。当前我国规模相当的综合性高校,机构设置几乎都按照党群机构、行政机构、直属机构来划分。通常党群机构下设党委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保卫部、人武部、纪委、工会、团委等;行政机构下设校长办公室、人事处、财务处、基建处、科技处、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教务处研究生处(院)、学生处、审计处、监察处、保卫处、保密处等;直属机构一般包括图书馆、档案馆(校史馆)、信息中心、电教中心、后勤集团、校医院、出版社、校办产业集团等。高校的这种行政机构设置和职能分工有以下方面的弊端:

首先,如果单纯地依照政府部门对职能进行划分,并不符合高校行政管理的特点。从本质上分析,高校是一个社会文化组织,其最根本的属性是学术性。因此,高校行政机构的建立和运作都应侧重于教育和科学研究。如果是依照政府部门的模式进行职能划分,则必然造成对学术性这一属性的忽视,即使有主观意愿,客观效果也难以显现。这种模式虽然让行政管理的执行力变强了,但是它的服务功能却削弱了,这也导致高校的行政管理更加重视政治,表现得具有强制性,只关注上级下达的决策,难以做到真正地为学校师生服务。

其次,如果是参照政府部门的职能划分,容易导致高校内多个部门职能的重叠或偏离,这种职能划分会降低行政效率。例如,高校中的部分工作与审计、监督办公室重叠,保安室和保密室的功能也有重叠。其实,许多高校建立的视听中心和计算中心可以放到学校的教务部门中。在实际工作中,由于这些部门相对独立并且拥有多个领导者,如果将不同部门纳入同一任务,不可避免地会降低工作效率。

最后,如果参照政府部门的职能划分,将导致高校各个部门之间的权力失衡。教育和科学研究工作是高校的根本目的,其他工作是在此基础上展开的。但是,目前高校的职能划分使部分职能部门的话语权增加,掌握的学校资源更多,导致发展不均衡。比如,高校中的财务部门、人事部门等,会比教学部门和科研管理部门的话语权更大,这肯定会影响高校的整体健康发展。

整合现有行政机构的职能,意味着具有类似管理职能的部门和工作内容密切相关的部门将被整合成一个部门,进行统一管理。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也可以让行政机构更好地处理高校中的各项事务,为所有师生提供更好的服务。这种整合与当前我国为改进政府机关管理而实施的大部制改革相类似。

第三,开放行政组织体系。根据系统组织理论的相关知识,每个行政组织不仅是一个整体系统,还是一个开放系统。这一个系统结构合理,分工明确,与外部环境也在积极发生作用。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高等教育体制深化改革的作用下,高校体系与整个社会体系,以及高校内部的某些体系等之间的相互作用越来越强,双方的整合也在逐渐加深。高校行政管理部门在管理过程中,应该做出改变。以往,高校行政管理部门实行的是单向管理控制,即仅仅对自己下属的部门提供服务,这是单向的。高校应该将其行政控制职能和服务职能两者分开,使相关部门和社会组织都参与到决策中来,并监督行政决策地制定和执行,这将会大大提高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因为这样的组织系统是非常开放的,高校的行政组织不再是过往的权力拥有者,而是有了更多角色,它既是服务的生产者、提供者,也是服务的组织者。这样,也可以使行政服务更加贴近学校师生,能够充分调动组织内部的潜力,通过各种方法实现不同组织之间的良好互动,让行政执行更加灵活,为学校的所有师生提供更加高质量、高效率的服务。

第四,行政服务方式可以市场化。市场有着双重含义:一个是商品进行买卖的场所;另一个是指特定区域内的商品或服务的提供与支付能力需求之间的关系。市场是社会分工的产物,与商品经济的关系非常密切。市场化是一种由市场需求驱动的运行机制,市场讲究的是优胜劣汰,并通过这种竞争方式达到有效且合理的资源分配,并实现效率最大化。

高等教育不同于商品市场,教育的产业化发展是不科学的,它与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是不相容的,但是像竞争和效率之类的市场理念和方法仍然可以被引入到高校管理中来。市场化观念对学习教育和研究中心的工作有一定的积极影响,高校行政管理部门应该根据学校师生的客观需求,吸收市场竞争和激励机制的优势,并将其发挥到具体的管理工作中,为师生提供更多方式、更高质量和更高效的服务。在管理过程中,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考虑:首先是在高校管理中引入市场机制,促进有效竞争的产生。有效的竞争可以避免某一个行政部门在管理过程中出现垄断行为,让管理更具活力。例如,由高等院校进行作风评估,使部门之间形成竞争,评选出最优质的服务。最终,这会有助于形成良好的作风效应。其次是改善行政机构的服务功能,增加服务提供者的数量,使师生对于行政部门有更多的选择性,选择自己最需要的服务,在获得相应的服务之后,还应该及时有效地评估这些服务的提供者。最后是模仿政府部门在高校建立行政服务中心,为学校师生提供一站式服务。

3.高校服务型行政制度建设策略。行政组织健全的标志,是行政法制得到了完善,这也是依法治国的重要手段之一。随着中央政府关于促进法治的各项政策出台,法治的进程也正在我们社会的各个行业和领域中加速发展。对于高校来说,加强和改善高等教育机构的建设是实施法治的基本原则,这些要求也体现在高校管理的各项规范中。在高校建立服务型行政管理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制度建设,高校在管理过程中,不仅要保证制度的合法性,还应该确保其是科学有效的,这与整个高校服务型的行政建设成功与否息息相关。高校服务型制度建设主要由以下方面构成:

(1)制定科学民主的决策制度。行政决策指的是,在高校管理过程中,要在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下去解决管理过程中的问题。行政决策表现出的特征:①行政决策的主体是确定的,是控制执行权的组织和人员;②行政决策范围非常广,包括整个社会或其中的大多数;③行政决策是权威性的,一旦宣布一项决定,它的约束力对于整个社会成员都是有效的;④行政决策必须反映国家或公共利益的意愿。因此,制定的行政决策一定是科学有效的,如果未达成这样的效果,就会对整个社会产生严重影响。(www.xing528.com)

与政府决策相比,高校行政决策除了具有一般性决策的特征外,还具有其自身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决策过程中的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两者之间的制衡。如果想做好科学的决策,就必须处理好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关系。高校决策制度包括高校的体制建设、规章制度等方面的内容。《高等教育法》规定,高校实现的是由党委领导,校长负责的制度。这是高校的决策方向,也是根本制度,高校中的所有决策都需要围绕此制度进行。构建科学民主的决策制度应注意以下方面:

第一,应该使决策的主体表现得更加多样化和民主化。我国高等教育正处在不断的发展之中,高等教育的管理体系也正在往多元参与方面逐步发展,这与之前的统一领导有明显不同。对于高校的发展,不应该仅仅只是依靠政府部门和高校领导者的管理,高等教育的成功还需要社会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学院的老师、学生以及与高校有关的每个人,都是教育中的利益相关者。这里的每个成员都有着迫切的愿望,都想要参与到决策中来,这也导致高校决策正在朝着多元化和民主化的方向发展,从而促进了高校决策的发展。

第二,在决策中,分级决策和分类决策应一并进行。分层决策和分类决策两者有着各自的优势,因此,在高校管理过程中,两者需要一起进行,这也有助于高校正确处理行政和学术权力之间的关系。高等教育可以分为以下六个政策领域:①总体规划和决策;②预算和财务;③入学方法和录取机会;④课程安排和考试;⑤不同级别教师的任用;⑥决策的领域。所谓分级决策,是指将高校里面的科研计划、教师组成、课程设置、考试安排等的决策权下放,让基层的学院做出决策。然而,分类决策意味着由校长领导的行政机关仅在学校的发展方向、保证条件等方面做出决定,而学术政策由学术委员会来决定,让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两者可以相互限制,在管理中达到权力平衡。

第三,需要完善决策咨询、决策执行和决策监督的运作机制。事先进行决策咨询时,不应基于经验和主观假设,而应与专家充分协商,并应获得师生的建议。在决策和执行过程中,有必要理顺每个决策中的关系,让决策能够落实下去。不仅如此,还应该充分发挥监管部门在决策中的作用,避免决策过程中滥用职权,引入相关的问责制,对应决策失误需要让相关人员负责。

(2)推进校务公开制度的建设。高校校务公开是高校将改革建设发展和管理运行中的相关事务信息以确定的方式和时间在相应范围内公开其内容、程序、结果以求实现公众告知或公众反应的行政行为。高校校务公开是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完善高校法人治理的必然要求,是高校发展基层民主、保障高校建设发展的现实要求。校务公开保障了高校师生员工和社会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对于促进高校科学发展意义重大,因此,它已经从高校普通行政行为上升为一种具有强制性的民主制度形式。我国高校校务公开实践虽已开展多年,但是还不能达到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要求,工作中也还有一些问题需要探讨,比如怎样处理党务、政务、信息之间的关系,如何掌握公开与保密之间的界限等,因此校务公开制度在很多方面仍需要大力推进。

第一,完善校务公开的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高校校务公开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在高校党委统一领导下,实行校、院、系分级负责,各个职能部门分类负责的管理体制,同时要接受纪委监察部门以及职工代表大会的监督检查。在实际运行中应当确定一个部门负责校务公开的具体事务性工作,该部门负责每一个校务公开项目从项目确认、公开通告、监督检查到最后责任追究的全过程管理。

第二,建立校务公开的项目目录。校务公开项目分为决策事务公开、一般事务公开和依申请事务公开,其中决策事务公开、一般事务公开为学校依据规定主动或例行公开的学校事务,依申请事务公开是学校应相关人申请,依据规定被动公开或非例行公开的学校事务。建立校务公开项目目录就是要明确这三类公开项目所须公开的具体内容、形式、范围等,以目录树的形式固定下来,作为校务公开的依据和标准。当然这个目录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依据校务公开事项的实际情况不断更新完善。

第三,完善校务公开的工作制度。校务公开工作制度涵盖了校务公开的整个实施过程,包括项目确认制度、项目滚动管理制度、报告通报制度、监督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等,以制度的形式将校务公开工作的各个工作环节确定下来。

第四,重视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覆盖面广、受众面宽、传播速度快、社会影响力大的特点为校务公开开辟了一个全新的传播领域。但是网络是把双刃剑,校务公开在充分利用这个便捷、透明的网络平台的同时也要时刻警惕和防范网络中不良言论、谣言散播等现象迷惑学生、影响高校稳定、破坏高校发展成果。

(3)建立有效可行的沟通机制。沟通是人们交流想法、表达观念的手段,而管理则是为了达到某个目标而对资源进行分配的手段。为了使资源能够按照既定的目的进行配置,必须借助“沟通”这一媒介。可以说,沟通是贯穿管理活动始终的。因此,也就毫不奇怪,为什么管理者往往将沟通视为管理学中的核心课题了。沟通能够使得被管理对象了解自己应当在集体中扮演的角色,可以增强管理的效率和效果。有研究表明,在同样的资源总量下,良好的上下级沟通能够大大提升资源的利用率,从而提高管理目标实现的可能性。高校作为一个特殊的管理机构,在其行政机制运行过程中,当然也少不了沟通的存在。一般而言,良好的沟通机制应当具备以下特征:

第一,管理者拥有良好的沟通欲望与方法。作为管理者,其个人作风对整个团队的行为具有决定性影响。因此,在领导层面建立沟通文化是必要的。

第二,将沟通作为管理制度进行打造。诚然,主观的沟通同样能够发挥重要作用,但个人特征永远也不能取代制度的作用,因此,必须建立行之有效的沟通机制。

第三,讲求沟通的艺术。管理是一个充满人情味的工作,沟通也不例外。沟通不是简单的上行下达,不是机械的“充分理解”,而应当是消除管理信息通讯障碍的手段,因此,沟通应当是互动的,需要本着相互理解的态度进行。

(4)构建合理的服务评价制度。与沟通不同,评价是判断管理效果的一个手段。管理者可以通过被管理者及服务对象的评价来获知自身一段时期内管理效果的好坏。好的评价制度应当具备以下标准:

第一,建立行之有效的服务评价机制。管理部门应当将被管理者的各项工作予以量化,以便被服务者能够根据自身的被服务感受对服务提供者的工作进行数值化评价。同时,管理部门要及时对评价内容予以反馈,充分发挥评价制度的价值。

第二,高校特殊评价体系。具体而言,就是以师生为评价主体。在高校环境中,师生既是被管理的对象,又是被服务的对象,因此,建立以师生为主体的评价制度,使校园话语权向下转移,这对建立新型校园管理体系非常有必要。

第三,建立完善的评价反馈制度。评价要落在实处,就必须对评价内容进行追溯回访,并适当利用追责机制,确保评价中反应的问题能够得到及时解决。追责要按照首要负责人制度推行,避免执行过程中出现扯皮现象。此外,追责时限也必须有明文规定,以防懒作为、不作为现象出现。

(5)完善科学的人才管理制度。对高校而言,人才资源不仅包括教师、科研人员,还包括行政管理工作人员。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规模不断扩大,学生数量激增,高校与社会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内部与外部环境的变化给高校的行政管理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之对应的是,高校管理工作的薄弱和管理人才的匮乏已经严重影响了高校学生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工作,制约着我国高校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发展愿望的实现,高校管理工作人员与高校事业整体发展不相适应,一切服务都是空谈,因此必须大力加强管理人才建设工作。

第一,严格管理人员聘任制度,提高管理人员素质。从实际情况来看,一方面由于历史原因,过去国内高级人才整体匮乏,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人员的知识水平同高校教师群体相比明显较低,行政管理能力与服务水平先天不足;另一方面也是高校在聘任管理人员时要求不严,不仅容易滋生人事腐败,也容易造成管理工作进展迟缓。要提高管理人员素质,先要从管理人员聘任着手,严把管理岗位入职关口,实行管理人员资格准入制度。

职业资格准入制度是在职业专业化过程中出现的,“要求从业人员经过严格系统的教育和培训,获得能胜任工作的特殊知识和技能,获取职业资格证书以获得从业资格的一种职业管理制度”[4]。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对多个行业从业人员规定的基本制度。高校实行管理人员资格准入制度涉及许多国家层面的法律法规问题,但就高校自身而言,要做好以下工作:

首先,健全高校人事制度。科学设岗、合理设岗,让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同时,应设立明确的准入资格标准,让每一级别都有明确的职能范围,避免职权的交叉。

其次,建立全新的资格认定制度,设立全国统一的考试标准,规范高校工作人员的能力、素质水平。

最后,让聘用流程透明化。高校作为社会智力培育的中心,必须给社会树立一个良好的带头作用,因此,设立透明化的聘用流程,对于消除社会对高校工作的不信任感,提升社会对高校工作的信任感极为重要。

第二,建设高校管理人员二次教育体系。当今社会经济与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管理高校的难度也不可同日而语。因此,高校管理者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而跟上时代步伐的最大倚仗,就是不断学习,不断汲取新知识。要实现不断学习的目标,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做到理论结合实际。高校管理者既要重视管理学、心理学等管理过程中需要用到的理论知识教育,又要接受实践知识的教育,做到理论结合实践。

其次,定期培训与不定期培训相结合。定期培训最大的好处是能够使管理者持续地接收系统的知识训练,而不定期的训练则能够确保管理者及时获取针对特殊情况与新情况相关的知识。

最后,学习与自我学习相结合。一方面,强制性的学习是必要的,因为我们不能将希望只寄托于个人自制力。另一方面,培育管理者的自我学习意识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只有管理者自己最清楚自身的管理工作需要,才能最有针对性地根据需要制定学习计划。

第三,建立健全岗位晋升制度。在我国传统的考核体系下,年终考核模式扮演了决定性角色。这种“一锤子”式的考核模式很难反映一个管理者一年以来的完整表现,更不必说以此来决定一个管理者或被管理者的成败。现实情况是,年终考核往往只能体现年终最后一段时期内的冲刺表现。为了获得年终考核的良好表现,管理者常常难以做到从长期管理目标出发解决问题,因此,要改变这一现象,必须从改革考核模式入手。

另外,制度是现代高校得以持续运转的基石,也是决定高校能否真正承担起社会职能的关键。建设好高校制度,维护好高校制度,某种程度上就是为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表达意识、监督意识提供样本,是从根基上改变中国现有制度顽疾的有力保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