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时期高校管理与发展路径探索

新时期高校管理与发展路径探索

时间:2023-09-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高校中,无论是教师、学生还是学校管理者,都有义务和责任对学校的质量提升做出积极贡献。而计算机技术具有模拟、虚拟等功能,教学设计者可以通过设计小程序为学生提供虚拟实验室。虚拟实验室相比传统实验室具有低风险、低成本的优势。这种情况下,可以利用虚拟实验室达到实践操作的训练目标。根据高校改革的若干意见,目前的高校课程体系评估也需要进行转变。

新时期高校管理与发展路径探索

1.高校教学管理的理念改革。高校教学管理中,除了师资队伍、办学建制外,更重要的是先进管理理念的引进并使之发挥作用。当今是信息化建设飞速发展的时代,高校管理者在具备坚实的管理能力之外,还应具备以下的先进管理理念:

(1)审时度势、主动适应的思想。主动适应是指教育管理者在发展教育时应该注重社会发展需求的分析,及时将人才培养的方向与社会总需求相结合,向社会输送高素质、高技能、适应性强的人才。高校应主动对接企业、用人单位,针对不同人才需求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建立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紧密联系。主动适应性思维作为高校教育的主要指导思想,具体体现在人才培养方面的适当放权,即根据外部环境变化,主动调整和变化教学要素,积极与社会需求接轨,灵活应对社会发展潮流。

(2)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全面质量管理是一个组织,把质量当作核心,将全员共同参与作为根基,目的在于让组织中全部成员与社会受益,而获得持续成功的路径。高校教学管理实践当中的全面质量管理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全过程质量管理。想要把教育目标作为核心,科学有序地实施教育教学活动,就要加强对教育教学环节质量的全方位把控,尤其是要管理好接口,保证不同环节的有效衔接,有效确定不同环节要达到的质量标准。

第二,立体化、全覆盖质量管理。在加强高校教育管理时,要做好学校各个部门的质量管理监测,一旦发现影响教学的因素,要通盘考虑,研究对策。例如后勤部、人事管理部门等学校自身管理系统的运行质量会直接影响教学以及其他工作,这是我国高校的现实情况。

第三,全员参与质量管理。在高校中,无论是教师、学生还是学校管理者,都有义务和责任对学校的质量提升做出积极贡献。作为管理者应当注重发动全校师生的力量,共同参与学校建设,从每个部门、每个院系出发,做好全员管理工作,从而培育高素质人才队伍以及建立一流高校管理机制。

2.高校教学模式与管理模式的改革。

目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与日俱增,学校应该努力培养出一批专业技能高、综合能力强的高质量人才精英。因此,改革教学模式和管理方式势在必行,信息化也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条件。在信息化社会,教学培养人才的方式应突出以下方面:

(1)引入学生参与式教学。学生虽然在课堂上属于教学客体和教学目标人群,但也是课堂的重要参与者。因此在教学方法上,要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将教学方法加以改进,以课堂提问式教学、开放性教学为特征,引导学生进行开放性、发散性思考。有些探讨的问题可以没有标准答案,有的甚至不留作业、论文,留给学生充足时间进行思考和探索,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课堂之外,学生可以利用网络大量收集信息来解答问题,教师再对学生加以辅导,使之完成知识学习的系统化和内化,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基于这样的学习实践过程,学生可以利用网络技术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网络教学方式还能促进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进行知识扩展,获得多方面的学习收获。另外,教师需注意不同知识基础的学生的教学进度问题,在学习个性化和基础综合并重上下功夫,加强因材施教,完善学习规划,尽可能使每个学生都获得最新、最全的知识结构。

(2)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目前部分高校的教学设备配备还不齐全,很多学校的实验品供应不足,仪器仪表硬件设施等还不齐备。这些客观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实践课程的开展。而计算机技术具有模拟、虚拟等功能,教学设计者可以通过设计小程序为学生提供虚拟实验室。在网络上,学生可以进行虚拟实践操作,不受空间、时间、硬件等限制,从而可以进行多次实践。如网上虚拟数码青蛙的解剖手术,即可以使学生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虚拟解剖。虚拟实验室相比传统实验室具有低风险、低成本的优势。在计算机系统上,学生操作次数不受限制,可以失败重来、反复训练,直到熟练,并且简单易操作。有的实验有危险性或是肉眼不易观察,实验环境非常苛刻,建立实验室难度较大。这种情况下,可以利用虚拟实验室达到实践操作的训练目标。(www.xing528.com)

(3)加强全面型人才的培养。加强全面型人才培养力度,鼓励学生宽口径、跨学科学习。随着社会不断发展,新的学科和交叉学科不断涌现。因此在教学中需要注意强化综合培养意识,建立交叉学科培养的教学机制,突出宽口径教学和跨学科教学,使学生在未来竞争中具备突出优势。高校管理者要充分调研市场需求,借鉴国内外成功的跨学科教学做法,并注重与本校的实际相结合,将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加以科学分类和交叉学习,加强校内院系学科的互通性,包括文理交叉、跨门类交叉。这样可以充分锻炼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更具创新性和创造力

在专业设计上,高校管理者要提供更多的专业和课程,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制定符合自身优势和兴趣导向的培养目标,从而提升学习积极性,开展自主学习。学校要为学生提供跨专业、跨班学习的便利条件,完善课程积分机制,抓住交叉学科的优势,组织教研人员和配备教师,形成有机制、有规划的跨学科教学体制,激发多个部门的创新意识,从而为社会培养更多的综合型人才。

这种新的教学培养模式必然要求转变管理方式。当前很多高校都实行学分管理制度,并没有改变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以学分确定学生培养程度的方式,不够灵活,条条框框和约束太多,造成无法使教学和学生实现多门类、跨学科发展。目前,应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在教学管理上提倡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辅助,建立以学生为主导的学生服务中心,即高校应建立一个相对完善的管理部门,针对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建立心理咨询急救救援、学习指导、工作导向研究等一系列配套机制。取消班级制度,以宿舍管理体制为基础,建立由一个教师带十名左右学生的互学互助小组。小组中引入高年级或研究生班级的优秀学生,帮助参与管理和指导学科学习。这样有助于学生加强自我管理、互助学习,提升主动性,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锻炼,并有效推动每个学生积极、健康、全面发展。

3.高校教学管理课程体系的改革。根据高校改革的若干意见,目前的高校课程体系评估也需要进行转变。一是要加快学科课堂体系的整合力度。对各个学科应不断深入研究其课程目标、课程范围、教学基础设置,以不断加大整合力度。二是要强化课程体系的完整性。教学内容越丰富,课内外时间有保证,学科的课程体系才能越来越完整。三是要保证学科课程体系可持续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目前的课程体系应及时进行自我调整和自我更新,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四是要保证课程体系的平衡结构。在课程内容设置上,要保证课堂的传统设计理念与新思路、新思维的高度协调,保证课堂的原发性和继发性层次结构与内部关系高度整合,共同发挥作用。因此,优化课堂设置,应该注意以下方面:

(1)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保证课堂的科学性、前沿性和创新性。传统课程已经无法满足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需求,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科前沿知识,将最新科学成果引入到现有的教学课程中;还要与实践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兴趣;还可以网络学习辅助课堂教学,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以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2)跨学科课程建设应提上日程并加以实践。理工科与文科的相互渗透,能够让学生更具有社会竞争力和创新能力。教育管理者、学科建设者、一线实践者要密切关注综合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创建与发展,集思广益,注重实践。

(3)在师资培训方面,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主要来自四个方面:大量优秀教师的引进;不拘形式的教师的培养;考核不达标教师的分流;教学型、科研型、实验型三种类型的教师激励机制和竞争机制的引入。

(4)借鉴成功的课程设置和教学经验,达到教学改革目标。近年来,大部分高校改革都在有序开展,国外也有很多成功的案例,比如校企结合、学生工作部的建立、跨专业学习等。加快改革进程,可以借鉴外来经验,扩展教学内容和加快管理体制建设,还可以增加课程设置的种类和数量。

(5)突出课程比例的平衡和合理设置。高校目前大多实行学分制,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种,两者有一定比例。但目前选修课普遍占比较低,无法满足学习多样化的需求,学分设置和成绩评估机制上有待提高。因此管理者可以在必修课程内加入一些选课系统,使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兴趣选择如数学物理、计算机应用等不同等级的课程,提高交叉学科学习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学习有效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