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校图书馆建筑缺乏人性理念

高校图书馆建筑缺乏人性理念

时间:2023-03-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是,我国高校有不少图书馆建筑缺乏“以人为本”的人性理念。从高校图书馆选址的基本原则来看,高校图书馆选址需要形成以人为本的理念。《通则》作为各类民用建筑都必须遵守的共同规则,高校图书馆建筑也不例外。这些规定体现了图书馆建筑应有的人文关怀。

高校图书馆建筑缺乏人性理念

一、图书馆建筑缺乏人性理念

有人认为,建筑是一种与人和社会同构的文化载体,其本质可以说是用独特的建筑语言,表述建设者的艺术精神和文化哲学观念以及他们对人生观价值观宇宙观的把握和理解。图书馆建筑的本身就具有文化属性,赋予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并以其特有的建筑文化给使用者以潜移默化的人性熏陶和陶冶[5]。图书馆是体现文化品位的标志性建筑,是人们进行知识学习、信息获取、文化休闲、科学研究的重要场所。图书馆建筑作为一种功能性强的建筑,它包含了读者、各种知识载体与媒介、工作人员三大要素所需的空间,其建筑本身反映了图书馆的功能特点。鉴于图书馆的公众性、开放性、文化性,它历来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往往成为反映当地的科技水平、文化特色的代表性建筑,是一个地区的文化窗口及文化标志[6]。故作为文化标示的图书馆建筑往往是一地或一单位的标志性文化形象,更是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地区的文化内涵和品位。为此,它要求图书馆建筑其形象不但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还能启迪人们去体会其深邃的文化内涵。同时图书馆建筑的文化特性还要求在图书馆建筑内外环境的布置上,努力营造一种浓郁的文化气息[7]。高校作为文化知识的生产地和传播场所,其文化特性较任何一个部门都要显著和凸显。因此,高校图书馆的建筑应当是高校的标志性建筑,是一件文化艺术品,是学校的一张名片;同时它又是一所大学实力的体现。高校图书馆建筑应当充分反映和满足读者的文化要求,营造出建筑环境与读者的和谐关系,使读者的生活空间舒适和轻松,以达到读者与建筑环境的完美协调。但是,我国高校有不少图书馆建筑缺乏“以人为本”的人性理念。

(一)高校图书馆选址问题

高校图书馆读者流通量大,来馆频率高,读者来馆时间又相对集中。因此,图书馆选择馆址时,不仅要考虑到选址与教学区、生活区的距离问题,还要具体分析读者流向与流量,注意自然环境的影响。高校图书馆选址的基本原则:一是方便读者借阅。馆址既要与教学区接近,又要与宿舍生活区距离不远,应当是学校的活动中心地带;二是地势高爽,避免在低洼地带建馆,以防潮湿;三是避开周围噪音,保持室内安静,以免分散读者和工作人员的注意力;四是充分利用自然采光,避开周围高大的建筑物,以免挡住阳光;五是四周留有扩建余地和绿化地带⑤。从高校图书馆选址的基本原则来看,高校图书馆选址需要形成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人为本就是要站在读者的角度,为读者考虑,使读者能够快捷、便利、舒适地获得图书馆的服务。但是,由于受城市空间的限制,大部分高校的校园建设受到了严重制约。在这种制约下,不少高校在图书馆选址的过程,已经无法考虑到其选址的基本原则,或者忽视了其选址的基本原则。

第一,如前所述,“以人为本”的选址理念,要求高校图书馆选址应在距教学区和生活区都比较接近的地方;公共图书馆则应选择在交通方便、人口稠密的地方,便于读者从四面八方进入图书馆。但是,目前中国有不少高校却忽视了这个基本原则。比如有些图书馆离教室太远,师生到图书馆去要步行很远的距离;而有些图书馆则离教室太近,上课老师的一言一行能尽收眼底,严重影响了图书馆学习的师生。

第二,天然采光和自然通风是良好的生活与工作环境所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是阻断疾病传染源和防止图书馆日趋严重的电磁与化学烟雾污染的最佳手段,是建设生态建筑的重要要求。对于自然采光问题,有些高校图书馆建筑的进深过大,自然采光根本满足不了需要。虽然它们的技术十分先进,建筑的立面处理、虚实对比、构图比例、材料质感、条块布局等都很好,但进入阅览室和办公室却感觉仿佛到了傍晚,白天都必须通过人工采光才能学习、研究和办公;有的图书馆采用了全封闭中央空调和全人工通风模式,但由于设计、产品质量、能源供应和营运成本问题,往往导致通风系统不能正常运作;有的图书馆注重了造型的美观,建筑结构却不甚合理,造成通风效果很差[8]

第三,《民用建筑设计通则》第5.2.2条规定:“东西朝向不宜布置主要房间。”《通则》作为各类民用建筑都必须遵守的共同规则,高校图书馆建筑也不例外。因此,在城市和校园的总体规划中,选定图书馆位置时必须考虑建筑南北朝向的需要。因为南北向布置,夏季太阳高度角高,阳光几乎不进窗台;冬季高度角低,阳光可深入房间较多。这样,图书馆室内可以做到冬暖夏凉,光线充足。但是,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设计中很少会有意识地考虑这个基本原则。(www.xing528.com)

(二)图书馆建筑设计理念

由于高校图书馆对所有人开放,因而图书馆建筑需要适应不同类型、不同年龄、不同层次读者的需求,包括残疾人、盲人、老年人、少年儿童等特殊类型读者。“以人为本”实现了对读者价值、尊严、人格与精神的种种关怀。但是,很多图书馆虽然在外观和内部装饰上颇下功夫,而内部的功能布局却有很多不足:

第一,我国高校图书馆建筑中,往往采用高台基、多台阶设计。这种建筑设计手法,从好的一面来讲,它的确营造了一种凝重优雅的气息,使图书馆建筑似神庙般严肃,让人一望便生敬畏。有人更是把图书馆大门前的一级级台阶“寓意人类文化知识的积累和知识高峰的路程”,认为能引发入馆读者产生一种对知识信息渴求的欲望。但是,它却明显地违背了“以人为本”的社会理念:一是这种设计理念虽然增加了图书馆建筑的宏伟感,却使图书馆显得高高在上,影响了图书馆建筑对社会公众的亲和力;二是这种设计理念不便于读者,特别是残疾读者出入图书馆;而且在雨雪天,读者在台阶上行走,很容易滑倒摔伤,隐患明显;三是这种设计理念不符合高效原则,浪费了读者的时间和体力,影响了读者获取图书馆服务的效率[9]

第二,《图书馆建筑设计规范》(JGJ38-99)规定:“建筑设计应进行无障碍设计。”《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第十九条规定:“高等学校图书馆应保护读者合法、公平地利用图书馆的权利。应为残疾人等特殊读者利用图书馆提供便利”。这些规定体现了图书馆建筑应有的人文关怀。因此,图书馆要进行无障碍设计,应配备专用的设备帮助残疾人阅读和利用馆藏资料以减少空间移动障碍,保证残疾读者能方便到达各处以获取所需服务。但是,非常遗憾的是,在我国高校中绝大多数图书馆都没有把上述规定落实到图书馆设计中。这样给那些老年人、小孩、残疾人等带来了极大不便,这也是高校图书馆设计中没有重视“以人为本”设计理念的重要表现。

第三,美国建筑大师路易斯·康提出,建筑物要满足人们生理物理需要,更要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当你建造一座建筑物的时候,你就是创造了一个生命,它会跟你谈天。”他认为,建筑物如果只是牢固、适用,那就像工具一样。建筑物必须有思想、有性格、有美丽的容貌。然而,在我国传统图书馆建筑造型上,似乎片面追求图书馆建筑功能上的需要,而忽视了图书馆建筑精神上的需要。80年代的图书馆大都是书库面积大于阅览室面积,书库成了图书馆建筑的一个鲜明象征物。工字型、日字型、田字型或工字型的变体,阅览室在前,书库在后,中间连接处为目录厅仿佛已成为图书馆建筑的固定模式。虽然从这些建筑物本身而言,也具备了图书馆建筑的特性,使人一眼看去能感觉得出是图书馆,但建筑物本身具有的思想、性格、美丽的容貌却是漏得一干二净[1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