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南联大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

西南联大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

时间:2023-03-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西南联大的学生社团活动丰富多彩,能够较为典型地反映大学生文化选择的内容和选择方式。所以在西南联大早期的学生社团及学生社团的早期活动中其主要活动内容还是满足学生兴趣的学术与文艺活动。南湖诗社和群社是西南联大成立最早的学生社团。皖南事变后,戏剧研究社被迫停止了活动。

西南联大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

一、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

学生社团活动作为大学学生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构成了大学校园文化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西南联大的学生社团活动丰富多彩,能够较为典型地反映大学生文化选择的内容和选择方式。从中可以分析联大学生文化的内容、特点及其对西南联大文化总体面貌的影响。

抗战前,三校都有自己的学生自治会。组建联大后,经过三校的相互了解和磨合,学校教学、学习生活逐步稳定有序,1939年西南联大成立了学生自治会,并制定了《西南联大学生自治会章程》。在学生社团管理方面制定了《西南联大学生社团管理规则》;在学生课外团体活动方面制定了《西南联大学生课外团体作业规则》;在学生壁报管理上也制定了《学生壁报管理办法》。西南联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为学生毕业走向社会提供了锻炼机会,同时也让学校领导和教师腾出时间和精力从事学校管理、教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等工作。西南联大的学生社团,多为根据兴趣爱好自发成立的组织,先后有数十个,这些社团开展政治文艺、学术、体育、社会服务等各项活动,各社团一般都有自己的社团宗旨和壁报,办刊也有指导方针。拿壁报来说,就有“群声”、“冬青”等二三十种。西南联大学生通过演讲会、壁报、读书会辩论会、文艺演出、社会调查和服务等活动,不仅丰富了自己的校园生活,锻炼了实际能力,提高了自身修养,而且一些活动也辐射到校园之外的社会群体中,传播了抗日救亡思想和民主科学精神,提高了民众的文化素养。

西南联大的学生社团由于申办的程序简单(到训导处登记、有负责人及一位指导教师即可)、学校学术自由的空气浓郁,加上教师热心扶持,因而社团数量和种类都比较多,可谓蔚为壮观。从其宗旨、活动内容可分为:文学类社团,以文学鉴赏和创作为主。代表如南湖诗社、冬青社、文艺社;艺术类社团,如以话剧表演为主的西南联大剧社、戏剧研究社、青年剧社和以音乐美术为主的群社歌咏队、高声唱歌咏队,阳光美术社等;时事类社团,主要以评论时政、发表自己的政治观点为主,以神曲社、现实社、南针社为代表;体育类社团,以锻炼身体、开展体育运动为主,如铁马体育会、悠悠体育会;还有综合类的如群社。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社团,如以年级为单位组织的“级会”,全校性的组织有学生自治会和女同学会,三青团是官方组织。

对这些社团进行历史考察,可以看到,西南联大学社团活动的内容和特点明显地分为两个时期:以1941年“皖南事变”为界,此前学生社团的活动主要以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促进学生知识水平、学习能力提高和进行抗日宣传为主,和一般的大学学生社团活动无太大差别;后期则主要以政治活动,即民主运动为主。

作为学生社团,首先要满足学生自己发展兴趣、促进自身学术水平文化素养提高的需要。在这一点上,西南联大的学生社团与一般学生社团并无二致。所以在西南联大早期的学生社团及学生社团的早期活动中其主要活动内容还是满足学生兴趣的学术与文艺活动。南湖诗社和群社是西南联大成立最早的学生社团。南湖诗社成立于西南联大文法学院甫迁云南蒙自的1938年。活动的主要内容无非是写诗、论诗。诗社中发生过的争论主要是重新诗还是旧诗(格律诗)等学术问题。群社是在1938年底由西南联大学生中的中共党员和“民先”(全称为“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队员为骨干发起成立的。群社成立后开展的活动主要有出壁报、开演讲会、辩论会、讨论会、组织学习小组、对民众的抗日教育宣传和为学生服务(组织旅行、办伙食)。群社规模较大,一般有200多成员,前后有1000多人参加。群社的壁报为《群声》,主要内容有时政分析、文艺创作、新书评介、漫画等。学习小组组织社员学习哲学经济学、文学及办俄语世界语讲习班,社员均为学生。讨论会或辩论会所讨论的问题大多是政治性不强或不大敏感的问题(如一次是辩论是否应结婚)。1940年成立的冬青社,以诗歌创作、诗歌朗诵、诗歌讲习研讨、杂文写作为主要内容。1940年在四川叙永的联大分校学生也成立了流火壁报社团。“流火”“很注意学生青年的特点,时常组织写一些有关青年修养和配合大一课文(数学、历史、语文等)学习的文章”,“流火”的副刊“鹦鹉”主要是解释一些大一英语课本中的课文及疑难问题。联大文艺社则是将讨论作家和作品作为“一项经常性活动”。

在新校舍大门内侧两边的墙壁上,学生社团开辟了一块“民主墙”,它是学生发表意见的阵地,上面粘贴的壁报,表示着学生对各种学术、社会问题的看法。比较有影响的有《群声》、《冬青》、《腊月》、《文艺》、《法学》、《社会》、《生活》、《耕耘》等,刊物有《文艺新报》等。虽然壁报办在校园内,但中学生和市民也会去看。同时还在校园外的大西门办了《大家看》,向市民宣传。联大学生叶方恬在《苦难中成长的西南联大》一文中对联大所办的壁报做过这样的概述:在木版上贴着30多种不同的壁报。那里有《纯文艺的文艺》、《新诗》、《冬青》等,有专门性的《法学》、《社会》等,有综合性的《现实》、《人民》、《大路》等,有专门报道同学们动态的《联大半月刊》。真是琳琅满目,美不胜收。它们的内容有现实生活的反映,有学术问题的探讨,有玲珑隽永的小品文,有时代的颂歌,有他们对时局的透视和主张。[1]如1943年10月1日成立了联大文艺,每半月出一期《文艺》壁报,其内容有小说散文、诗歌、论文、书评等,还有翻译的短剧。在李广田导师指导下,《文艺》提出“为人生而艺术”的观点,引发了与倡导“为艺术而艺术”的《耕耘》壁报关于文艺问题的论战,使全校的不少壁报都卷入了这一论战中。[2](www.xing528.com)

抗战时期的学生社团还比较多的从事对民众的抗日宣传教育活动。群社成立不久,就先后于1939年、1940年两次组织成员到昆明大板桥、龙潭街对民众进行抗战宣传。西南联大歌咏队组织的两次大的演唱活动均是走上街头或去郊县演唱抗战歌曲“黄河大合唱”、“游击队之歌”、“五月的鲜花”、“太行山上”、“中国不会亡”等。戏剧研究社将主要活动放在义演话剧,以此捐助联大贫困同学。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演出了田汉改编、郑婴先生担任导演的《阿Q正传》。收入结余三千多元,全部捐给了学生救济委员会。皖南事变后,戏剧研究社被迫停止了活动。

在联大后期成立的剧艺社,开创了西南联大戏剧社团自己创作剧本的历史,并紧密结合当时斗争形势的需要,宣传“反内战”的共同心声,尖锐地揭露了反动派发动内战、摧残民主的罪行,歌颂了人民不屈不挠的献身精神,在各阶层群众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鸣。

随着联大的解散,剧艺社也圆满地完成了它的任务,但它对复员后三校的戏剧社团的影响却是深远的,这不仅体现在联大剧艺社的作品为各校戏剧团体发扬、继承,更体现在联大剧艺社自创自演剧本的社团发展模式以及联系群众、贴近生活的活动形式等各方面给学生社团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就连以健康身心为主要宗旨的“铁马体育会”也和“怒潮剧社”多次组织“学生假期劳军宣传队”,慰问抗日将士。总体上看,这一时期西南联大的学生社团活动内容主要在学术活动、抗战宣传和为学生服务三个方面。

学生的社团活动,不仅对社团成员今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对西南联大的文化建设也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学生社团,作为学生自治管理的重要方式,有利于学校构建良好的学生管理模式;作为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个性发展;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有助于校园文化氛围的形成,学生社团的多重作用在这里发挥得淋漓尽致。

为了全力配合“一二·一”运动,文艺社联合新诗社等社团,以文艺为武器,发表悼念四烈士的祭文,声讨国民党当局的血腥镇压,宣扬全国人民“反内战、争民主”的共同心声,有力地声援了学生的正义斗争,教育和锻炼了各社团。剧艺社在“一二·一”运动中,结合斗争形势,迅速及时地自主编演了《匪警》、《凯旋》、《审判前夕》、《告地状》、《民主使徒》(《潘琰传》)等广场剧、街头剧,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共鸣。它们成为“一二·一”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