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北大学教育基础,为西北建立高等教育基础

西北大学教育基础,为西北建立高等教育基础

时间:2023-03-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西北建立高等教育基础刘季洪[1]抗战以前,我国高等教育机关集中于平沪一带,西北、西南广大地区,大专院校为数甚少。是时,中央作长期抗战计划,教育部有意为西北建立高等教育基础,特于是年七月令西北联大将农、工两学院分出独立设置。同时,将西北联大之教育学院改称为师范学院。此时,西北大学仅余两学院,遂分文理学院为文学院及理学院和法商学院共为三学院,指定西安为永久校址,暂留城固。

西北大学教育基础,为西北建立高等教育基础

为西北建立高等教育基础

刘季洪[1]

抗战以前,我国高等教育机关集中于平沪一带,西北、西南广大地区,大专院校为数甚少。二十六年(1937年)抗日军兴,平津沦陷,教育部令国立北平大学、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国立北洋工学院合组为国立西安临时大学,二十七年(1938年)三月再迁陕南,四月部令改名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是时,中央作长期抗战计划,教育部有意为西北建立高等教育基础,特于是年七月令西北联大将农、工两学院分出独立设置。即原有北平大学及北洋大学之工学院与国立东北大学之工学院及私立焦作工学院合组为国立西北工学院,院址仍设城固;原有北平大学之农学院与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合组为国立西北农学院,院址设于武功。同时,将西北联大之教育学院改称为师范学院。二十八年(1939年)九月再进步将联大改组为国立西北大学,其中师范学院及医学院亦分出独立,而为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及国立西北医学院,师范学院迁往兰州,医学院仍设南郑。此时,西北大学仅余两学院,遂分文理学院为文学院及理学院和法商学院共为三学院,指定西安为永久校址,暂留城固。

在此期间,余正在教育部服务,不仅得悉西大改组建立经过情形,且有若干公文直接参与处理,故印象至今犹新。至抗战胜利后,三十五年(1946年),西北医学院又并入西大,同迁西安。西北各省青年在战前升学多远至北平,自有此数校后,求学机会增加,就西大而言,至三十八年(1949年),全校学生1500余人中,陕、晋、甘、宁、青、新疆各省学生约达半数,可见当时西北建校教育政策甚为重要,而对以后西北地区发展更具有远大影响。

当时,目睹西大师生千余人居此山区僻地,校务进行须先注意以下数端:一为在物资困难中,先谋生活之维持;二为在战局沉闷中,尽力鼓励精神之振奋;三为在设备缺乏中,仍求教学研究工作之推进。

陕南汉中地区在历史上有若干动人史迹,但因对外交通困难,他乡人士平时少有前往暂住可能。西大师生自二十七年(1938年)至三十五年(1946年)前后停留达八年之久,虽在抗战后期鄂、豫邻省沦陷,强敌压境,陕南始终平安无事,弦歌未辍,实可庆幸。城固虽为一县城,居民不过两万,四周皆为农田,纯为农业社会。西大师生居留此间,未受战事直接波及,亦未遭受空中轰炸[2],课余之暇,尚可散步田野游泳汉江

在教学研究方面,西大前身为国立北平大学及师范大学,历史悠久,优良师资萃集其间,惟因迁移仓促,图书仪器未及运出。加以战事时紧,情绪不安,故学校更需对于教学研究工作尽力策划鼓励,以谋学术空气之保持。当时经常与各院系商讨,除加强课业讲授及考核外,并在可能范围内,因地制宜,注重西北地区资料,进行研究工作。如中文系研究西北方言及民歌,历史系搜集陕、甘、宁、青、新疆等省史料,成立考古室。三十四年(1945年)教育部更将所属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历年所集资料,拨归本校[3],遂将原有之考古室扩大改为西北文物研究室。教育系与陕西教育厅合作,利用各中等学校投考试卷,作改进国、英、数三科教材、教法之研究。此外,生物系作秦岭植物调查,地理系作汉中盆地地理调查,经济系作西北经济调查,并编制物价指数及工人生活指数。直至抗战胜利迁校西安后,始对教学研究设备大谋充实。一方面,拨经费在京沪及国外购置图书仪器,一方面就美援物资中分得大批理科仪器与医科仪器。

回忆本校迁移西安,在种种困难情形之下,能于一年内将全部校舍布置就绪,建立永久基础,实为全校同仁共同努力之结果。(www.xing528.com)

深信我毕业校友出身之母校,必巍存于汉唐故乡,而将继续发展扩大。

【注释】

[1]西北大学前校长。江苏丰县人,生于1904年。1925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继赴美国华盛顿大学,获教育硕士学位。1930年复获化学博士学位。归国后,历任湖南大学校长、河南大学校长、国民政府教育部总秘书、教育部社会教育司司长。他在城固时期,曾积极筹款,尽量提前购置米粮、烧柴及照明之土蜡、汽油,并将校长专用黄包车改为食堂生活用车。他提倡学生一律参加早操,加强课外活动,增加师生生活兴趣,并将汉中军用全套戏箱商洽转让学校,使西大的平剧演出更为精彩。他秉承当局旨意,加强校内国民党务、三青团务和训导会议,不准成立教授会、职工会、学生自治会,也曾组织反苏游行签名活动,结果曾在1946年4月15日酿成学潮,逮捕起诉20余名学生,开除或勒令退学68名学生,在全校乃至全国引起轩然大波。《新华日报》《解放日报》《晋察冀日报》《人民日报》、上海文汇报》《时代日报》等曾发出消息,声援学生,并使在押学生获释。他在抗战胜利后,作为学校迁建委员会主任,主持将学校由城固迁回西安,并与各方交涉,争取到国库拨款10余亿元和教育部拨款2亿元用于复员迁校费用(1946年西大全年经费仅8000余万元),又收回“陕源”西北大学旧址,并与于右任促成医学院校址的扩充,从而奠定了西北大学的永久基础。本文题目系姚远据原文另拟,节录自其《国立西北大学回忆记略》,原载尹雪曼:《国立西北大学建校卅周年纪念刊》,台北:国立西北大学校友会,1969。

[2]1945年某夜,曾有一场虚惊,以为敌机轰炸。有一飞机在位于城外之西大法商学院上空盘旋甚久,可能因见有二排教室汽灯明亮,误为汉中飞机场,后竟降落在附近失事,人机俱毁。

[3]这批文物现藏西北大学博物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