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北大学百年回眸,西北大学发展历程

西北大学百年回眸,西北大学发展历程

时间:2023-03-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西北大学,一所西北地区创建最早的高等学府,彪炳于中国高等教育史册的著名大学,经历了20世纪的洗礼,迎来了百年华诞。1923年,陕西省以法政专门学校为基础,同时并入陕西水利道路工程专门学校和甲种商业学校,再度设立国立西北大学。新中国建立初期,西北大学直属教育部,是全国14所综合大学之一。在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风风雨雨之后,西北大学进入了蓬勃发展时期。新中国成立后,西北大学焕发出了更加高昂的建设热情。

西北大学百年回眸,西北大学发展历程

西北之光 辉耀世纪——西北大学百年回眸[1]

李军锋 孙 勇

陕西,一方渗透着中华文明精髓的圣土,中国古代大学教育的发源地,周之辟雍,汉之太学,唐之国子监皆肇始于此。

西安,一座蜚声中外的历史文化名城,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的重镇,文脉汇聚,名校比肩。

西北大学,一所西北地区创建最早的高等学府,彪炳于中国高等教育史册的著名大学,经历了20世纪的洗礼,迎来了百年华诞。

巍巍学府 世纪沧桑

西北大学的发轫与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制度的确立是同步的。

1902年,在陕西巡抚上呈的《奏为遵旨开办大学堂所拟订详细章程奏明之案折》上,光绪皇帝亲笔朱批:“著即督饬,认真办理,务收兴学实效。”陕西大学堂应运而生。陕西大学堂的创立,标志着近代高等教育在陕西乃至西北地区的诞生。1905年,陕西大学堂易名陕西高等学堂。

1912年,中华民国秦军政分府大督都张凤翙以“关系于现时之建设”、“关系于将来之建设”、“关系于外部之防御”的远见卓识,合并陕西高等学堂、陕西法政学堂、陕西实业学堂、陕西农业学堂与陕西客籍学堂,设立了西北大学。1915年,陕西政局出现遽变,西北大学被改为陕西法政专门学校。1923年,陕西省以法政专门学校为基础,同时并入陕西水利道路工程专门学校和甲种商业学校,再度设立国立西北大学。1926年,军阀刘镇华部长达八个月之久的“西安围城”,致使西北大学元气大伤,于1927年被收束改办西安中山学院,1928年又改为西安中山大学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奉教育部令,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和北平研究院与9月内迁联合组建了西安临时大学。1938年,西安临大南迁汉中城固,改名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1939年,西北联大改称国立西北大学。1946年,西北大学复员西安。1948年,著名学者杨钟健任校长期间,运筹帷幄,巧妙周旋,抵制了国民党当局将西北大学南迁四川的成命。1949年5月,西北大学师生与古城西安一起,迎来了解放和新生。

新中国建立初期,西北大学直属教育部,是全国14所综合大学之一。1958年,为支援地方建设,西北大学下放陕西省举办。在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风风雨雨之后,西北大学进入了蓬勃发展时期。

改革开放以来,西北大学焕发出强大活力和勃勃生机,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1978年,成为全国第一批重点大学之一;80年代中期,主动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在全国高校中率先实行了与中央部门、大型企业和地方的联合办学,创出了一条地方综合大学兴校强校的新路;1996年,跨入了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院校行列;2001年,学校“211工程”“九五”期间建设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受到了验收专家组的高度评价。同年,被教育部确定为西部大开发国家重点支持院校。从1981年被批准为全国首批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单位以来,西北大学现已有一级博士学科授权点3个,二级博士学科专业19个,硕士点学科专业65个,专业学位授权点2个,设立了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校现有66个本科专业,涵盖9大学科门类,6个专业为国家基础学科教学与科研人才培养基地,7个专业是陕西省高校名牌专业,并建有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建校以来,已为国家培养了10余万名专门人才,目前有各类在校学生19000多人,13个学院,39个系,形成了规模适中、培养层次齐全和具有鲜明特色的办学格局。全校1100多名专任教师中教授、副教授占到60.8%,既有院士、文理科资深教授和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担纲领军,又有一大批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跨世纪优秀人才作为中坚和骨干。从国家重点学科、国家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博硕士学位授权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位等一系列具有重要显示度的指标来看,西北大学居全国地方高校的前列,在全国高校中的排名不断攀升,整体实力和竞争能力持续增强。正是在这样的发展基础上,西北大学迎来了百年华诞。

百年奋进 自强不息

发端于风雨如磐的晚清末年,苦斗于动荡不安的民国初期,中兴于抗日战争烽火岁月,新生于共和国百业俱兴的火红年代,腾飞于改革开放的全新时期,一百年来,西北大学走过了一条百年创业、百年奋进的兴校强校之路,形成了“公诚勤朴”的校训和“团结、进取、民主、奉献”的校风,铸就了“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西大精神。在一百年的办学实践中,西北大学求真务实,励精图治,不断完善办学理念,愈益体现出鲜明的办学特色。

1.一以贯之的办学宗旨:兴学求强,以学报国,追求进步,振兴中华。一百年来,西北大学经历了几次时代变迁和学校改制,但其跨越时空、一以贯之的办学宗旨则始终为兴学求强,以学报国。1902年陕西大学堂的创立,目的是学习新的知识,拯救民族危亡。辛亥革命胜利后的第二年,陕西都督张凤翙为国育才的心愿充分体现在了当时西北大学“以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宏材应国家需要”的办学宗旨中。抗战烽火中的西北联合大学,是在“教育为民族复兴之基本”、“为国家命脉所系”的思想指导下,于神州山河破碎、民族危亡之际,为了坚持高擎中华文明火炬、延续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而组建的。新中国成立后,西北大学焕发出了更加高昂的建设热情。1952年,学校主动请缨,在全国率先举办了石油地质专业,培养出的千余名毕业生远赴新疆,转战东北,挺进中原,涉足东南海域等地,撑起了我国石油事业的大半个天空,为甩掉贫油国的帽子作出了无与伦比的贡献,西北大学被誉为“中华石油英才之母”。侯伯宇教授创立的“侯氏变换”、王戍堂教授创立的“王氏定理”,为中国人在国际上争光添彩,收入新华社新闻图片社《中国的骄傲——以中国人姓氏命名的科技成果》之中。改革开放以来,西北大学高扬科教兴国的伟大旗帜,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更加优异的成绩,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智力和科技支持。

西北大学根植陕西百年之久,周秦汉唐文化奠定了它深厚的历史底蕴,黄河黄土给予它丰富的滋养,巴山汉水给它以深情的庇荫。一个世纪来,服务陕西,开发西北,积极推动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构成了百年西大的显著办学特色。

清末陕西大学堂的办学目标之一,就是为陕西地方培养人才,教育学生热爱陕西承续关学,为乡梓献力。1912年西北大学的设立,更是由于“西北闭塞日久,若不早日培植,必少合格人才”。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西北大学紧密结合并直接服务于西北地区的经济、文化建设,在陕西地方志修撰与方志理论建设、城固张骞墓发掘和汉中各县诸葛武侯遗迹考察、关学研究、西北方言考察、西北民歌收集、西北文物考古与西北史料整理研究、秦巴山区植物调查、陕南地区矿产资源勘察、关中地区地理考察研究、西北区域经济调研、培训地方师资骨干、兴办地方企业、医院诸方面,都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西部大开发战略全面实施以来,在将陕西建设为经济、科技、教育、旅游等强省的各项决策中,西北大学进一步发挥了思想库、智力库、人才库的重要作用,为陕西大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智力和人才支持。

2.百年铸就的西大精神:艰苦创业,自强不息,开拓创新,发愤图强。历经百年铸就的西大精神,在1996年“211工程”预审中得到了淋漓尽致地体现,由多位院士、著名大学校长组成的专家组所有成员均为之动容,深受感动,大加赞赏。

翻开西大校史,每一代西大人那种炽热的爱校情和美好的强校梦,强烈的进取心和高度的责任感,便会扑面而来,令人热血奔涌,感奋不已。1912年张凤翙凭着“荡舟激流,势难中止”的决心和勇气,力排北洋政府的阻挠,合组陕西五学堂设立了西北大学。1938年,组建于颠沛流离之中的西安临时大学,在西安仅驻足半年就再次跋山涉水,迁往城固,且一住8年,虽然条件非常艰苦,但师生们却表现出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使西北大学绛帐重开,弦歌复响。就是在这不寻常的岁月和艰苦的穷山僻壤,西大人确立了自己“公诚勤朴”的校训,创造了卓尔不凡的业绩。

解放以后,西北大学全校上下众志成城,顽强拼搏,鼓起改革的风帆,抢抓各种机遇,积极开拓,大胆创新,使这所百年老校生机勃发活力强劲,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大变化。联合办学使学校冲破了旧观念和旧体制的束缚,拓宽了办学方向,改善了办学条件,闯出了发展的生路。争取“211工程”的奋斗过程和“九五”期间的埋头建设,弘扬了西北大学百年铸就的传统精神,彰显了西大人兴校强校的世纪情怀,催生了一批标志性重大成果,推动了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为学校实现的全面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和更高的新起点。

3.以人为本,夯实根基,坚持不懈地致力于教师队伍建设:荟萃名师,培植新秀。著名历史学家,新中国第一任西大校长侯外庐1950年就任后,首先抓的大事就是教师队伍建设,百年西大之所以薪火相传,教泽绵延,成为莘莘学子向往的殿堂,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这里荟萃了大批杏坛名师,云集着众多学界俊彦。邵力子、胡小石、罗常培、吴芳吉、熊庆来、李仪祉、汪胡桢等知名学者曾在陕西大学堂和早期西大执掌教席、传道授业。1924年暑期,国立西北大学邀请鲁迅先生等十多名京津沪名流学者来校讲学一月有余,西北大学一时声誉鹊起,名驰遐迩。抗战时期的西北联合大学,师资阵容更是极一时之盛,堪称全国一流,黎锦熙、许寿裳、杨晦、罗章龙、沈志远、季陶达、黄觉非、张伯声、岳劼恒、王耀东、李建勋、袁敦礼、曹靖华、陆懋德、罗根泽、傅种孙、张贻惠、虞宏正、侯宗濂等著名教授曾在校长期任教。此后著名教育家马师儒、著名科学家杨钟健曾出任校长。著名历史学家侯外庐任校长时,既十分尊重原有教授,又设法广为延聘著名学者来校任教。傅庚生、张西堂、陈登原、陈直、马长寿、江仁寿、李中宪、傅角今、黄国璋、王成组等名教授纷纷就教于西大,在这里口耕笔耘,教书育人鞠躬尽瘁。侯外庐校长还立足于学校的长远发展,运用“下水游泳”与“压担加码”的方法,培养和选拔了大批中青年新秀,不仅使学校形成了阵容整齐的中青年教师梯队,更为西大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创造了传世经验。

目前,西北大学的1100多名教师中,有中科院院士2人,双聘院士6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和省级有突出贡献专家32人,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得到加强,为学校新世纪的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师资基础。

4.通专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滋兰树蕙,桃李芬芳,毕业生素质优良,才任天下。百年来,西北大学集天下英才而育之,已为国家培养了10万多名专门人才。他们毕业后,绝大多数成为所在行业、地区或部门的骨干,其中建功立业、卓有成就者不可胜数。中国科学院院士阎隆飞、田在艺、任纪舜、刘昌明、侯洵、张国伟、张殿琳,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彦仲,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任益民,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牛文元,荣立一等功、受到江主席和中央军委表彰的弹道专家阎章更将军,新中国第一代爆破力学专家王如芝,著名播音艺术家齐越,著名诗人牛汉、雷抒雁,文坛奇才贾平凹,著名文艺评论家何西来,中国岩画学开拓者山林、著名考古学家韩伟、巩启明,青年经济学家张维迎、魏杰,全国知识分子的楷模罗健夫、献身于大漠戈壁的杨拯陆烈士、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李玉虎,担负省部级以上党政领导重任的申健、冯岭安、宋汉良、安启元、王岐山等便是西大近几十年毕业生中的杰出代表。“地质英才看西大”、“中华石油英才之母”、“经济学家的摇篮”、“西大放飞的作家群”等赞誉,更是社会对西北大学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的充分肯定。

西北大学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了自己鲜明的办学特色和教育理念。城固时期,以“通专并重”为育人方针,40年代后期任校长的著名教育家马师儒十分重视通才教育与人格培养,杨钟健校长强调师生应“在知、情、意之方面交感共鸣,于和乐空气中进行人格陶冶。”侯外庐校长具有更加系统的教育思想和治校方略,他提出和建立了学校的“新三风”,即新校风、新学风、新研究风,提出了“一切为了教学,一切围绕教学,一切归到教学”的口号。

进入新时期后,西北大学的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工作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同时,进行了深入和全面的改革。目前已形成了一整套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工作方针、方法,确立了在加强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实施专业教育的教育观念,以“加强基础,强化应用,注重融合,激励创新,提高素质,体现特色”作为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以培养基础性和应用性两类人才为基本目标,把为区域经济和地方社会发展作为人才培养的重点。通过深化改革和加强建设,初步建起了既符合现代教育规律和特征,适应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又体现西北大学特色,能够激发学生个性、创造性,使其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和教学运行机制。

5.发展科学,传承文化,津梁学术,服务社会:精心构建学科体系,奋力攀登科学高峰,传播和创造先进文化。在一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中,西北大学形成了具有自身优势和特色的学科体系,聚集了一大批学术造诣精深的学者、专家,在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已成为我国高层次人才培养和高水平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www.xing528.com)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开展“211工程”建设以来,西北大学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带动学校的各项建设,确定了“突出重点,全面提高,优化结构,注重创新,发挥优势,体现特色”的学科建设方针,明确了“文理并重,理工结合,优化基础,发展应用”的工作思路,学科建设形成了覆盖面较宽、基础学科实力雄厚、综合优势突出的良好态势。经过多年建设,拥有了诸如构造地质学、古生物学与地层学、植物学、专门史(中国思想史)、政治经济学、矿产普查与勘探、世界史、分析化学、理论物理、科学技术史、计算机软件与理论等一批实力雄厚的基础学科,它们在学科建设中发挥了显著的示范和带动作用。综合大学的传统优势,使西大具有学科多样性和方向多样性的特色,发挥这一优势,依托多种学科,通过文理渗透,理工结合,近年来学校的应用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边缘学科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前景,如环境科学、分析科学、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电子信息科学、材料科学、旅游管理等学科不断发展壮大并取得了一批突出的研究成果。在“211工程”“九五”建设期间,“中国思想文化史综合研究”、“中国西部山——盆动力学及其资源环境效应”、“理论物理与光子学”、“分析科学、物力无机化学与现代分离科学”、“中国发展经济学与陕西经济发展”、“现代生物技术和秦巴山区资源的保护与开发”、“计算机软件新技术及其在电子信息产业中的应用”等7个学科在国家立项,进行重点建设。这7个重点建设的学科,包容了西北大学现有28个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学科的80%以上,具有很广的覆盖面,发挥了我校传统优势和地缘优势,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立足于学科前沿,跟踪当今科技发展的新趋势,以实现知识创新、科技创新为目标,“九五”期间取得了一批标志性重大研究成果。

张国伟院士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秦岭造山带岩石结构、演化及其成矿背景”,其研究成果获“教育部1998年科技进步一等奖”和“1999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以他为学术带头人的构造地质学,被评为全国重点学科,在该领域处于国际一流、全国领先的地位。舒德干教授在被称为“当代自然科学十大难题之一”的“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他作为第一作者在世界顶尖学术期刊《NATURE》上发表的6篇重要论文,公布了他在进化生命科学领域取得的系统性科学发现。尤其是他将脊椎动物起源前推了5000万年,建立了“古虫动物门”,更是在国际学术界引起强烈反响,这两项成果分别入选1999年和2001年“全国十大科技进展”、“1999年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1999年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舒德干教授2000年荣获第二届“长江学者成就奖”一等奖,2002年被授予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称号。高鸿院士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生命科学中的电化学分析和分子光谱分析法研究”,将示波分析由示波滴定发展到了示波测定的新阶段,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被专家一致鉴定为“特优的成绩,达到了一流的学术水平”。学校被SCI收录论文数在全国高校的排名由1996年的第56位提高到了2000年度的27位,基础科学研究显示度进一步得到了攀升。

张岂之教授领导的中国思想史研究独树一帜,其主编的6卷本《中国思想学术史》,继承和拓展了20世纪中国思想史研究的优秀成果,形成了具有独立见解的思想史研究代表作;他新近主编出版的6卷本《中国历史》被列为教育部“九五”重点教材,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彭树智教授主编出版的《中东国家通史》丛书,是我国第一部集中东各国通史于一体的大型丛书,受到史学界的高度评价。何炼成教授主编出版的《中国发展经济学》丛书,系统地建立和完善了中国发展经济学的学术观点和理论体系。近年来,以何炼成教授为首的研究群体承担了国家和省上一大批关于西部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其研究成果被地方政府和企业广泛采纳应用。“西北大学中国西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是全国高校中唯一的研究西部经济的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三峡库区淹没区文物抢救与保护”、“城固宝山遗址发掘”、“扶风案板发掘”等考古项目取得重要突破,在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同时,其他学科领域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中国古典数学与数理天文学的研究,解决了一系列中国数学史上的重大疑案、悬案,李继闵教授对“《九章算术》及其刘徽注”的研究,获1999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曲安京教授2002年8月在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上作了45分钟的大会邀请报告,是我国作大会邀请的11位数学家中最年轻的专家。现代分离科学、有机合成新反应和新方法、驾鹿金矿床含氧金矿物及新矿物、综合地质物化探多参数直接探测油气理论方法与效果、世纪之交理论物理重大问题、强场激光物理和飞移超快过程、物理无机化学、西部地区资源调查开发和利用、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研究,都分别承担了国家“攀登计划”、“863计划”、“973计划”和“九五”重点攻关项目任务,取得了一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和直接应用于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成果。

在高新科技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方面也显示出良好的势头。毕业于西北大学的原美国加州大学基因实验室主任陈超博士返回母校工作,建起了设备和技术为国际一流的西北大学生物芯片研发中心,受到了李岚清副总理的关注和赞许,得到了科技部、教育部和省市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已成为陕西省六大科技产业基地之一。生物医药研制重组蛋白药物生产线及关键设备的开发生产、三维医学可视化系统、计算机文物复原技术、纳米系列材料技术、农业科技等方面的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呈现出良好势头,初步形成以生物医药、农药、纳米技术为优势和特色的科技产业格局。

在“211工程”建设中,学校投入6000多万元进行科研基地建设,重点建设了10多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购置了核磁共振波谱仪,X衍射荧光谱分析仪、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光学多道系统激光器等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大型仪器和设备。硬件条件的改善,校园信息网、图书文献信息保障系统的建设,为学校今后的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创造了更为良好的条件。

6.植根古老陕西,胸怀五洲四海:走向世界,开放办学,博采众长,融通中外。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西北大学不断扩大对外开放视野,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先后与美、英、日、法等国家的40多所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交流关系,李政道、杨振宁、李约瑟、米尔利斯、哈肯、牛满江、周策纵、唐德刚等著名科学家和资深教授先后来校讲学或作学术报告,多名外籍教授担任学校的名誉教授、客座教授和兼职教授,派出大批教师赴国外留学、进修或做访问学者,大力发展留学生教育,已培养外国留学生千余名。

一个世纪以来,从学堂时期的肇始奠基,筚路蓝缕,到合组学堂创设西北大学时的荡舟激流,义无反顾;从西北联大的联辉合耀,文化开秦陇,到抗战胜利后复员西安的苦心经营,抵制南迁;从新中国建立初期的“改造旧西大,建设新西大”,到50年代末归属关系的重大变化;从70年代末的拨乱反正,百废待兴,到80年代联合办学闯出一条生路,一直到90年代进入发展的快车道,实现了新时期的腾飞,一百年来,西北大学历尽沧桑,不断探索和追求,才迎来了今天的大好局面。

与时俱进 开创未来

欣逢百岁华诞,我们既感到无限自豪和光荣,更感到肩头的责任重大而神圣。在新的百年里,如何引领西北大学奔向灿烂辉煌的未来,在新的起点上,怎样使西北大学开创21世纪的崭新开局,是每个西大人必须用实际行动回答的一个重大问题。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为我们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天地,科教兴国战略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召唤着我们弄潮先行,大显身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教育创新”的动员令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提供了行动的指南。

2001年底,西北大学第十次党代会规划和确定了21世纪初学校发展的奋斗目标:到2012年,即建校110周年时,把西北大学建设成为研究型、具有特色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综合大学。

新的百年,新的起点。在新世纪初,我们要做好以下工作,为西北大学实现新百年的腾飞开创良好局面。

1.坚持以发展为主题,进一步加快学校的建设步伐。当前要全力抓好“211工程”二期和长安新校区两大建设。以重点学科建设为龙头,集中力量建设若干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学科,使其成为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和较强竞争力的学科。朝着建设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大学的方向,按照“文理并重、发展应用”的学科发展思路,进一步调整学科布局,优化学科结构,促进学科之间的综合和融通,巩固和提高优势学科,扶持和发展新兴、交叉学科,积极构建新的学科体系。认真规划全面启动长安新校区建设,使校区面积扩大两倍,为学校的持续快速发展奠定充裕的资源条件和物质基础。

2.深化改革,锐意开拓,积极推进教育创新。坚持和发展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教育思想,牢固树立当好西部大开发的先行的思想,坚持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为西部大开发陕西大发展服务,深入探索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和地方大学发展的新途径,更新教育观念,确立与21世纪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教育观、人才观和学科发展思路。不断深化校内人事分配制度、院系管理体制、后勤社会化等项改革,为学校新世纪的腾飞提供强大动力。

3.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保持和建立一支素质较高,结构合理,充满活力,流动有序的教师队伍。按照江总书记“九八”讲话对广大教师提出的“志存高远、爱国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谨笃学、与时俱进”的希望和要求,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大力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营造有利于创造性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的力度,构筑引领学校教学科研上水平的人才高地。

4.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改革教学的内容、方法和手段,完善人才培养模式,牢固确立在加强素质教育基础上实施专业教育的观念,以“加强基础,强化应用,注重融合,激励创新,提高素质,体现特色”作为教学工作的指导思想,建立符合学生全面发展规律、激发学生主动性、创造性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使每个学生都充分发挥自身潜能,实现全面发展,加快扩大研究生规模的步伐,更好地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建设者、管理者和领导者,为西部大开发、陕西大发展输送各类专门人才。

5.继续发扬基础研究的优势和传统,积极开拓应用研究的新领域,在生物芯片等高科技研究开发方面力争获得重大突破。继续保持和增强基础科学的优势,承担更多的国家重大项目,依托多学科的交叉优势,努力进行知识创新、理论创新和科技的源头创新,成为继承传播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场所和交流借鉴世界进步文化的重要窗口,成为新知识、新思想、新理论的重要摇篮,成为地方政府决策咨询的思想库、智力库。

6.迎接教育全球化的挑战,以开放的精神和胸怀,坚定不移地走国际化的发展道路,不断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增强国际竞争力,使西北大学成为国际学术交往和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和窗口。

党和国家与省委、省政府历来十分关心西北大学的发展建设,我校百年华诞之际,李鹏、李瑞环、李岚清、李铁映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为我校题词或发来贺信,他们充分肯定了我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更对我校的未来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寄予殷切希望。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上,西北大学将以自强不息、与时俱进的姿态迈上新的征途,创造新的辉煌。

西岐有凤,鸣于昆冈,在新的世纪里,中国和世界都将会听到西北大学高亢的声音!

西部之光,辉耀世纪,在新的百年里,西北大学必将会谱写出更加光辉灿烂的篇章!

【注释】

[1]该文原载《光明日报》2002年10月11日C3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