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不良行为和网络问题心理咨询

不良行为和网络问题心理咨询

时间:2023-04-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七节不良行为和网络问题心理咨询因不良行为做心理咨询的青少年主要在吸烟、酗酒、赌博、追星、网络成瘾、违法犯罪等方面寻求帮助。因此,解决青少年追星问题的关键是正确引导。

不良行为和网络问题心理咨询

第七节 不良行为和网络问题心理咨询

因不良行为做心理咨询的青少年主要在吸烟、酗酒、赌博、追星、网络成瘾、违法犯罪等方面寻求帮助。

一、青少年吸烟、酗酒、赌博等不良行为咨询

吸烟、酗酒、赌博都是成瘾行为,在各个年龄阶段都可以习得,但青少年更容易受环境的影响、同伴的胁迫,通过学习而形成。吸烟、酗酒对青少年会带来破坏性影响,对他们的发育成长不利。青少年赌博的危害性更大,参赌青少年有不同程度的学习成绩下降、诱发严重失眠、精神衰弱、记忆力下降等,同时,会使青少年的道德品质下降,社会责任感、耻辱感、自尊心都会严重削弱,而自私自利、见利忘义、拜金主义恶习则日益增强,甚至促使他们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青少年参赌和药物成瘾实质上是他们的一种依赖行为,是一种“瘾”。经常赌博、吸烟和酗酒的青少年常伴有焦虑和抑郁。赌博、吸烟和酗酒作为一种社会问题,不但影响着青少年的生活、学习和身心健康,还会影响整个社会的安定。

对于青少年的赌博和药物成瘾行为,我们主张多进行心理教育、个别及集体心理咨询,如认知治疗、家庭治疗精神分析治疗等,也可以根据条件反射原理,使用“负性强化”方法来消退赌博和药物成瘾行为。如使用“厌恶刺激治疗仪”电击,联想因赌博和药物成瘾造成的种种被辱场面,戒则给以温情关心,不戒则对之冷漠、疏远。当然,具体措施因人而异。

二、追星心理咨询

所谓“追星”指青少年对影视明星、歌星及体育明星的盲目崇拜和迷恋。追星族的表现各式各样,例如:

1.收集明星们的照片或者画像,装在随身的包里,贴在卧室的墙上,或压在写字台玻璃板下,不时欣赏。

2.模仿明星们的做派、言行、装束。

3.为了得到明星的签名或一睹明星风采,不惜迢迢千里追踪,在漫漫寒夜里苦等。

4.为了能和明星握个手或触摸一下明星的身体、衣衫,甘冒被狂热的人流挤伤致残的危险。

5.对明星的身世、行踪、血型、星座婚恋等情况津津乐道。

6.头戴耳机、身挂“随身听”,经常光顾音像商店,一有新出版的明星音像带,就设法买来听。

7.在歌星演唱会上欢呼雀跃,喊哑了嗓子,拍红了手。

8.不厌其烦地给明星写信、寄物,虔诚地表达对偶像的崇拜和爱慕。

一些研究学者认为,一定程度的偶像崇拜本身对青少年成长并没有多大坏处。随着青少年心理的日益成熟,明星们取代他们的父母,成为心目中的英雄,明星自然成为青少年聚会时闲聊的话题,这扩展了他们的社交圈,也使他们摆脱了对父母的依恋,实现了“情感自治”。因此,解决青少年追星问题的关键是正确引导。

首先,我们要学会尊重青少年,理解并坦然接受孩子对明星的崇拜。学校也应关心学生的偶像崇拜现象,对他们的崇拜心理和行为要进行科学的干预和适当的介入。通过性格教育、认知教育及情绪教育等方法,培养学生正确的偶像崇拜观。

其次,针对个别追星青少年的盲目性,在辅导时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形式要生动多样,切忌大话、空话、套话;同时,也要通过个别交谈等形式,让他们认识到过度的偶像崇拜也是一种幼稚的心理不成熟的表现,反映出对自己的能力缺乏信心,对自己的学习、生活、前途缺乏明确的目标,借崇拜、模仿的行为,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和成人感;要帮助他们提高分辨能力,避免人云亦云,盲目随大流。

政府宣传部门要求媒体坚持正面的舆论导向,承担起社会责任。对各类偶像的宣传、报道和评价,要充分展示其真实、丰富、生动的人格魅力,给予青少年以理性的启迪和感情的教育,从而强化正面偶像的榜样作用,并且为青少年提供为社会、为历史发展做出贡献的不同行业、不同类型的高尚榜样供他们借鉴,如举办英模、劳模报告会等。

三、青少年违法犯罪心理咨询

由于社会转型和社会结构的急剧演变,社会原有的平衡机制被打破,社会形态日益复杂,诸多问题由此产生。青少年中出现的以强暴手段或其他危险方式对人或物施暴为特征的暴力行为剧增便是其表现之一。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外部行为是个体心理活动的直接表现和结果,而这种心理活动又受制于客观环境的影响。从近年来青少年暴力行为持续增多现象可以看到,它是青少年不成熟心理在社会转型期特殊环境下的必然反映。首先,它是青少年偏激、易冲动心理对社会转型期复杂矛盾的反映。其次,它是青少年好奇、好模仿、求同求异心理对社会不良文化的反映。按社会心理学的观点,人具有模仿和接受暗示的本能,这种本能又因自身信念体系的强弱而逆向增长。青少年由于涉世未深,人生阅历浅,接受知识有限,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是非观都还未能建立完善,因此支撑自身信念体系的基础较薄弱,模仿的本能表现就更为明显。同时由于年轻,他们好奇、精力充沛、好刺激,对周围自身感兴趣的事物热衷于模仿,喜好实施被模仿的行为,渴望成为被模仿的对象。对于所模仿的对象,他们往往缺乏甄别,不加选择。再次,它是青少年脆弱心理对不良生长环境的反映。

遏制这一现象,需要全社会协调合作、共同努力。

(一)调适影响青少年行为的主观环境

1.广泛建立青少年心理咨询机构,加强心理普及教育 为心理有不良倾向的青少年提供高质量的心理咨询,及时地解决他们的问题,将暴行消灭于萌芽状态,并针对性地举行一些心理问题讲座,全面优化青少年的心理素质

2.提高个人素质、加强内在约束 个人的行为产生受其心理活动的影响,也因个人素质的不同和法制调控力度的不同呈现极大差异。青少年暴力行为的产生有其生理和心理原因,如果对他们进行充分适当的教育,尤其加强他们的与人为善教育、英雄观教育,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道德是非观,对其暴力倾向就会形成一种内在的约束。而加强法制教育,对青少年会形成较强的外在约束力。研究表明,组织严密、生动活泼、参与性强的教育形式易于为青少年所接受,有助于教育目标的实现。为加强教育效果,学校、家庭、社区,相关部门应携起手来,造就一种教育网络,多采取参观、座谈、现身说法的形式。并且针对青少年求新好奇的特点,注意利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科技手段,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教育。

3.加强青少年防暴意识,提高其心理承受力和防暴能力 青少年暴力行为的对象主要是青少年。青少年自我防卫意识差和缺乏防卫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青少年暴力行为的肆虐。犯罪行为实施系数受制于犯罪的难度系数。同理推论,增大暴力行为实施的难度系数,可以相应减少青少年的暴力行为。暴力行为实施对象如果警惕性强或积极反抗,无疑会加大施暴人的难度,使得他们在行为前权衡利弊,三思而行。因此,在团体活动之时,专门人员还应有意识地对青少年进行防暴行为教育,培养他们的自我防卫意识,增强他们的防暴能力。

(二)优化影响青少年行为的客观环境

1.针对青少年的团体依附心理,协助搞好青少年自身组织建设 有关部门应该在学校、社区的配合下,协助青少年建立种类多样、形式健康的活动组织,比如网络俱乐部、足球俱乐部、文艺小组等。应有专人在这些组织中进行指导工作,让青少年在活动中宣泄自己的情感,引导他们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对于活动中出现的问题,专门人员应及时地对他们进行教育,使青少年公平、文明地参与活动,体验融洽的团体协作精神,减少他们实施暴力的倾向。

2.为青少年提供洁净、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为保持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创造有利环境,立法机关和司法行政机关应加强立法,注重实施,整治文化市场和校园周边环境,为青少年提供洁净、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立法机关应在科学的宏观的细分后,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综合制定适合各年龄段孩子的文化分级审核制度,以法律形式将文化宣传品的等级量化,防止未成年人接触自身不宜的文化形式。司法机关一定要组织专门力量在法制范围之内迅速、准确、严厉地打击文化犯罪和整治校园周边环境,并常抓不懈。

3.加快应试教育素质教育转换的步伐 我国的初等教育制度正逐渐向素质教育模式过渡。然而要培养21世纪的适合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时代的建设人才,我们必须加快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四、网络心理问题咨询

(一)网络聊天

人是天生需要交流的动物。现实生活中,除了文字,人们还大量使用文字上不易表达的内容,包括口音、声调以及身体语言。如动作、姿势、表情、服饰等,这些都是沟通手段。而传统的交流方式形成巨大的限制,因为人们要维护自身的形象,不想在直面交流时损害自身形象,因此有些人必然会掩饰甚至刻意地压抑自己。网上聊天则不然,面对的可以是陌生人,可以尽兴地展示“本我”。QQ上形形色色的聊天室已成为众多网民进行情感交流的好去处。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一项调查表明,以聊天为上网目的的网民占了四成多。

有人认为网上的朋友只不过是偶然相识的,充其量只是个网友,谈不上真正的友谊。他们主观地认为没有面对面的接触而建立起来的关系是没有什么意义的。而一项研究正在表明,网络上的友谊正遍地开花,并且比很多人,至少是置身其中的人想象得更深切动人。人们都了解,网上的人际关系非常活跃,网络朋友,甚至是浓烈的恋爱每时每刻都在形成。当然,网上的关系有的认真持久,有的松散短暂,但这并不影响参与者为之投入的热情。

网络聊天有如此大的吸收力,反映了人们对交流的渴望。现代物质生产迅猛发展,给人类精神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如工作压力、经济压力、家庭压力、学习压力以及感情压力等,都已经成为影响人类生活的至深的问题。外在环境激烈的竞争和挤压,使人与人之疏离感和不信任感日渐加剧。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渠道越来越多,隔膜却越来越深。而互联网给人们带上面具,却打开了心灵的枷锁。通过它,许多人疏解了压力、宣泄了积郁,更多地将鲜有机会表露的“本我”显现出来。

网络交往,由于是间接交往,彼此面对的只是电脑屏幕,这种交往的距离往往给人们带来安全感,表达情感更加自由。人们希望显示出自己最期望展示的一面,为此人们会表现得与现实中的自己完全不同,甚至会撒谎。同时网络世界中的规范远远没有现实社会中那么繁杂,所以人们没有太多的后顾之忧,人们更多的只是为了实现比传统的人际交往具备更强大、更完善的自我满足功能。

网络很宽容,它是孤独的坟墓,它容纳所有的来访者,不管现实的你是什么样子,在网上都可以尽情地装扮自己,展现自己。网上不乏真善美的情感,也遍布充满着污言秽语的聊天室。现实中的谦谦君子在网上变得丑恶无比的现象屡见不鲜。不少人把网络当成宣泄的场所,把郁闷、愤怒发泄在不会给自己带来麻烦的虚拟空间里,似乎是个不错的选择。网络世界真的可以降低实际生活中言语攻击造成的对抗吗?人们在网上用实际生活中很少用到的刻薄言语发泄自己的情绪,真的对人有好处吗?心理学家分析认为每个人都有攻击的欲望,而一次性地发泄出来对我们是有好处的,如果不能一次性地发泄出来,它们则会积聚起来,结果会害人害己。所以有人认为发泄掉攻击的冲动便会减少日后发生攻击行为的压力。这种观点乍听起来有理,可不幸的是,有心理学研究提示,攻击性的行为似乎总是在增加,人们进攻性的倾向并没有因此而减少!

不用怀疑,网络上充斥着谎言。互联网的隐蔽性,遥远的距离感,给了谎言舒适的温床。说谎者不受约束,几乎不存在社会压力,因不受监视,让他们随心所欲。而上当者明明知道网络不可信,仍忍不住要去相信它,因为远在网络那头的骗子已经被上当者理想化了。当然许多人时刻在提防着欺骗,对网友的疑心和对网友的欺骗构成了一道不和谐的风景。即使在现实生活中,对欺骗的心理学研究表明,绝大多数人不能很好地辨别真伪,即使是专业从事识别工作的警察或海关人员同样如此。有意思的是,那些最肯定自己的判断、最自信抓到说谎者的人,出错的可能性最大。在实际中,人们用于试图揭穿谎言的线索,全都是非言语形式,如言语的停顿、语调的变化、面部表情微小改变以及自体运动的控制等。而这些感性认识无法在网上看到,即使装了摄像头,我们是测谎专家(事实上我们根本不是),我们在网上看到的只是电子成像物,它不能百分之百的真实,因此我们依然处于不利的处境。事实是明摆着的,欺骗是那么的容易,而且不会被轻易发现。毕竟,如何防止被骗和怎样不上当越来越成为上网者尤其是聊天者较大的心理负担。

(二)网络游戏

网络游戏在很多人的印象里负面成分较多。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它?它真的是罪大恶极吗?

客观地说,网络游戏毕竟也是一种游戏,是一种现实与想象相结合的、满足人们认识和身体需要的轻松自由的学习活动。心理学上有不少阐释游戏的理论:弗洛伊德(S.Freud)的心理分析学派认为,游戏能帮助儿童发展自我力量。游戏是由愉快原则促动的,它是满足的源泉,游戏也是缓和心理紧张和使儿童掌握大量经验的净化反应。现在儿童学习越来越紧张,成人的工作、生活压力越来越大,通过游戏,可以放松心情,得到休息。桑代克(E.L.Thorndike)的学习理论认为,游戏是一种习得行为,游戏遵循“效果律”。“效果律”认为强化会增加一种反应出现的可能性,惩罚则会减少它出现的可能性。游戏通过不断地奖惩来促使游戏者服从游戏规则,让自己与其他人和谐相处。格罗斯(Groos)的生活准备说强调游戏的功用,把游戏看成是儿童对未来生活的准备。把这一理论应用在对电脑游戏的考察上,就会发现,其实角色扮演类游戏就是培养儿童在未来社会中所需要的能力,作为爱好者,运动本身会带给我们乐趣。而一旦成为专业运动员,运动被职业化后,其中的乐趣便大打折扣。而网络游戏让玩家体会到的成就感,是在拥有充分主动权的基础上,运用自身努力达到的成功。所以就更类似马斯洛的自我实现。

由于少数青少年游戏成瘾,使得网络游戏受到来自社会、家庭和学校的批评,甚至将它与毒品等同。的确,成瘾儿童玩游戏可以废寝忘食,一天不玩则心神不宁。为了获得游戏资金不惜撒谎,甚至偷窃。一般来说,对网游的批评可归于如下几方面。(www.xing528.com)

1.暴力倾向 的确,网络游戏中的暴力表现实在不胜枚举,而且效果越来越逼真。玩家在游戏中不用承担任何后果,可以毫无顾忌地大杀大砍,在成功地砍杀“敌人”或将其揍得粉身碎骨时,自然形成内心的欢欣与满足感。“胜利者”的满足感是促使他们不断深陷的重要原因。成人不只担心青少年对暴力会变得麻木,更担心他们会以攻击的暴力来解决真实世界里的麻烦。国外学者研究了攻击性媒介对个体攻击性相关变量的影响,结果发现,攻击性媒介提高了现实生活和实验室情境中个体的攻击性观念、感受和行为,个体表现出对世界的更多敌意。2005年国内有研究提示,攻击性网络游戏对个体内隐攻击性有明显的影响,但心理机制尚未明了。

究竟我们应该怎样看待网络暴力这个问题呢?客观地讲,古今中外的孩子们从来没有离开过暴力游戏,有哪个儿童没玩过“打仗”的游戏呢?只不过以前的孩子拿的是小木棍、玩具手枪,而现在孩子手里握着的是键盘、鼠标。男孩的文化传统就是暴力和侵略性的,孩子们彼此伤害,以此宣扬自己的男子汉气概。电脑游戏取代了肢体冲突,而实质是同样的。成长于一个自由企业竞争文化中的男孩,在游戏中学习与人竞争,主宰他人,这并不意外,电脑世界反而可能成为孩子们最重要的训练场所,让他们学习如何在男人与男孩两极分明的社会中成长为男人。

2.脱离现实 在现实生活中,儿童也在玩角色游戏,如“打仗”、“过家家”等,儿童一般在2~5岁时对此游戏感兴趣,如把洋娃娃当成自己的孩子,把竹竿当成刀剑,把床单当成超人的斗篷,把凳子当成城墙,但在这些游戏里,孩子都十分明白那些道具的实际身份。年龄再大一些,则彻底失去了进行角色游戏的兴趣,转向与真实自我更为接近的技巧比赛和竞争类型的游戏,如体育项目等。而网络游戏则不同,电脑营造的环境越来越逼真,玩家有如身临其境,在这样的环境中,电脑里的角色与自己融为一体,随着角色状态的变化而决定自己的情感流露方式,或是开心,或是沮丧,宁可自己废寝忘食也不能耽误情节的发展。在现实生活中总会有各种让人烦恼的事件发生,而一旦进入网络角色,这些烦恼也就被暂时抛到九霄云外。我们以前会听到有人说一本书改变了一个人,一部电影改变了一个人,不可否认,网络比他们更加强大,更显魅力,不管承认与否,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或正在被它改变着。网络游戏的吸引力不光对孩子,即使对有良好控制力的成年人的吸引力也不容小视,以至于网络游戏已成为一个巨大的产业,并且仍在不断壮大。如果不把真实生活与虚拟世界分隔清楚,那么逼真的伪产品将逐渐挤压现实,结果造成玩家对现实的彻底冷淡,而流连于虚拟的网络世界中。

3.生理影响 玩家如此投入,甚至通宵达旦。超长时间坐于屏幕前,而且神经异常兴奋,必然造成内分泌失调、视力减退、身体疲惫,正常的生长发育受到较大影响。

尽管网络游戏受到批评,客观来说,这都不是网络游戏本身的错。有些青少年沉湎于游戏中,因而耽误学习,甚至误入歧途,简单地归因于电脑游戏是不恰当的。在电脑时代以前,就没有步入歧途的孩子吗?无法对照。所谓因网络游戏而堕落的孩子,如果不接触游戏是否就一定不会堕落。技术及技术带来的产品都是中性的,它的目的性也是人赋予的,只要对玩家给予正确的引导,网络游戏甚至可以成为学习的对象。如果将网络游戏一概封杀,那么它的有益性也就一同被扼杀了。是不是坐下来做题目才叫学习,只有教科书才是学习内容,现代社会里的人们越来越明白,一切能引起人的能力、思想和情感变化的载体均可成为青少年学习的内容。

(三)“网络成瘾综合征”(IAD)

网络上的种种诱惑使很多人沉湎其中,不能自拔,于是导致另一个问题的产生——“网络成瘾”。这个问题很早就已出现。

先让我们来看一下网络瘾君子的自画像:

1.看到有下划线的地方,都情不自禁地想用鼠标去点一下。

2.上厕所的途中都要折回来查看一下有无E-mail。

3.好朋友全是未曾谋面的网虫。

4.与人见面的第一句就是“你的主页是什么”。

5.点击到一个无法打开的页面时会全身感到不安和烦躁。

6.为自己、为自己的孩子、为自己的小猫小狗都设计了精美的网页。

7.看到任何感兴趣的东西都想加入自己的“收藏夹”中。

8.每天都要到“Cha oom(虚拟聊天室)”等待“网上情人”,一日不见,便用ICQ呼她一百遍方才死心等。

美国匹兹堡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基姆伯莉博士创办的IAD研究中心表明,IAD病人最明显的症状,就是在网络上工作时间失控,为了达到自我满足,不惜增加网上工作时间,试图减少操作时间却难以做到,并为此常对人说谎;早晨醒来后有一种立即工作的欲望;有关网络上的情况,反复出现在梦中或想象中;病人多沉湎于网上自由说谈,或网络互动游戏,而忽视现实生活的存在,或对现实生活不再满足。患上IAD后,学生常出现成绩下滑,考试不及格,人际关系淡漠等现象,而成为“网络型动物”。

一项网络调查表明,100名互联网用户中有22名认为使用网络有类似吸烟上瘾的感觉,有12人认为使用网络能像吸烟那样令人轻松,而最具成瘾危险的则是那些在家操持家务的妻子或丈夫,而非年轻学生。在“无网不至”的美国,因网络而离婚的人数已占离婚人数的1/3,而对婚姻造成最大威胁的多是虚拟聊天室(cha oom),不少人因沉湎于上网而忘了身后的家庭。由于在网上人们比在现实中更易于也更敢于表露自己的情感,因此更易于形成“网上关系”,这种虚拟的网上关系会冲淡婚姻关系,甚至出现“网上情人”挑战现实婚姻的尴尬局面。

以下问题中如果有5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就可以断定你患了“网络依赖”症。

你是否着迷于互联网?

为了达到满意你是否感觉需要延长上网时间?

你是否经常不能控制自己上网和停止使用互联网的行为?

在停止使用互联网的时间里你是否感觉烦躁不安?

每次在网上的时间是否比自己预计的要长?

你的人际关系、工作、教育或者职业机会是否由于互联网受到影响?

你是否对家庭成员、治疗医生或其他人隐瞒了你对互联网的着迷程度?

你是否把互联网当成了一种逃避问题或释放焦虑不安情绪的方式?

根据调查,网络依赖者每周花在网上的时间为38.5小时,而非依赖者为4.9小时。而更重要的是使用网络的目的,非依赖者主要用于信息收集,而依赖者用于聊天、游戏等。

心理学专家对上网者及其亲属提出如下忠告:

(1)严格控制网络的使用时间,一天不宜超过8个小时。

(2)每天应抽出2~3个小时与同事、家人进行现实交流。

(3)及时发现形成IAD的各种症状。

(4)IAD尚无特效治疗方法,一旦出现,只有强制限定使用时间,必要时进行心理治疗。

(四)网络成瘾的心理咨询

有许多迷恋网络的青少年在谈到上网原因时认为上网可以帮助他们舒缓学习压力,寻求快乐;摆脱孤独,寻求伙伴;寻找自我,满足成就感。从这些方面也暴露出我们当今教育中的一些问题。

预防网络成瘾可从全方位入手,主要措施包括:

1.加强正确引导 我们要引导青少年把互联网作为学习知识、获取信息、培养创造力的工具,还要关注学生的网上生活,教育学生学会选择,提高自控能力。

2.加强青少年的闲暇指导 引导青少年树立起科学的闲暇意识和态度,合理安排自己的闲暇时间,组织多种多样的活动,在关注学生智力发展的同时,关注他们的道德发展,减轻过重的学习压力。

3.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许多家长只关心孩子的学习,不过问他们的课余生活;还有的家长把网络视为妖魔,不准孩子在家上网,也不让孩子游戏,结果把孩子赶到了网吧;有的家长由于文化水平低,对计算机不了解,或者知道孩子玩游戏,但不知道具体的游戏内容。这些都说明教育的滞后,学校应通过家长会等形式对此加以指导。

4.规范市场,完善未成年人保护的法律体系 此外,青少年本身还要提高自我心理调节能力。不良的个性特征容易导致网络成瘾,所以青少年在自己的日常学习生活过程中要注意提高自己的调节能力,加强自身修养,培养良好的个性特征。①要加强学习,使自己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增强抵御网络环境负面影响的能力。②要养成良好的网上生活习惯,要根据学习要求和生活规律规定自己的上网时间。③要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加强人际交往、增加社会阅历,不断锤炼自己的意志,提高自己抵御焦虑、抑郁、孤独等各种不良情绪的侵扰,使自己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远离网络成瘾。

开展网上心理教育对于青少年成瘾行为的防范也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源于网络,因此要积极利用网络来解决问题。①要在网上建立心理健康网站、加强网上心理知识教育。②要广泛开展网上心理咨询服务工作。通过心理咨询服务帮助青少年认清网络成瘾的原因及危害,认清自身的需要,引导他们端正上网态度,并在学习、人际交往等现实生活方面给予心理指导,使他们能辩证看待并处理现实生活和虚拟生活的关系,达到心理平衡。③通过建立一些健康有益、适合青少年品位的娱乐网站,将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这些网站中来,为学生营造健康有益的网络环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