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心理因素相关生理障碍心理咨询

心理因素相关生理障碍心理咨询

时间:2023-04-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心理因素相关生理障碍心理咨询一、进食障碍的心理咨询(一)神经性厌食症的心理咨询神经性厌食症是一种来访者自己有意造成和维持的以节食达到减肥或其他目的的进食障碍,常导致营养不良、代谢和内分泌紊乱,可有间歇性发作的暴饮暴食。告诉来访者神经性厌食症的死亡率极高,告诫她们要及早接受治疗。根据来访者导致神经性厌食症的不同原因,设计相应的心理治疗方法。

心理因素相关生理障碍心理咨询

第一节 心理因素相关生理障碍心理咨询

一、进食障碍的心理咨询

(一)神经性厌食症的心理咨询

神经性厌食症(anorexi ervosa,AN)是一种来访者自己有意造成和维持的以节食达到减肥或其他目的的进食障碍,常导致营养不良、代谢和内分泌紊乱,可有间歇性发作的暴饮暴食。神经性厌食症最常见于青少年女性,男性极少,尤以女中学生和女大学生为多,发生年龄多为16~17岁。

对神经性厌食症的发生情况、临床表现、社会心理情况等有关因素进行了解之后,根据CCMD-3的诊断标准,确立诊断应该不是很难的事。确立神经性厌食症的诊断之后,进一步咨询应侧重于以下几点:

1.把与神经性厌食症相关的知识耐心给病人作解释,让来访者知道这只是一个心理功能的障碍,不是一个重病,从而解除来访者对此症不正确的认知和不该有的惧怕。如果来访者对继续节食仍有强烈的愿望,在解释清楚本症之后,可特别强调节食会导致营养不良、代谢和内分泌紊乱的严重危害,尤在病人已出现体重低于标准体重下限或已经停经、消化功能减退、乏力、全身功能减退等情况时,就必须告诫病人,严重的厌食症治疗是很困难的。在营养不良、代谢和内分泌紊乱达到严重程度的时候,机体一些重要功能的损害是不可逆的,几乎有50%的来访者虽经全力抢救,终是难免一死。告诉来访者神经性厌食症的死亡率极高,告诫她们要及早接受治疗。激励她们主动求治的自觉性。

2.积极引导来访者探索厌食的原因。神经性厌食症的病因虽然尚无定论,但一般情况下与下列因素有关:

(1)社会文化学说:女孩都受以“苗条为美”的社会文化习俗的影响,持续强烈要求自己减肥而节食。

(2)家庭病理学说:认为子女的进食行为障碍是作为父母双方矛盾冲突的缓冲剂而延续并固定下来的,孩子常以拒绝进食来吸引父母的注意,以缓冲父母之间的矛盾。

(3)精神动力学说:强调个人童年早期的不幸经历,尤其是性心理发育上的创伤性经历在发病中有一定作用,认为异常进食行为具有象征性意义。

(4)体验回归学说:童年的或过去的与肥胖有关的体验,形成强迫性的先占观念,一旦想到或接触与过去体验相似的环境或氛围,旧时的体验重现,观念也得到了强化。

(5)丘脑下部功能障碍学说:此学说认为与进食行为有关的神经内分泌中枢功能失调可能是AN的生物学基础,现已证明AN病人存在内分泌系统的严重障碍。

(6)食欲反弹学说:受贪食症影响,食欲的放纵或膨胀状态有时诱导出食欲的收敛,甚至接近消失状态。

目前认为有多种因素参与AN的发生发展过程,如不幸的生活经历,追求苗条的时尚,偏执、强迫的个性特征及冲动攻击的应付方式等在异常进食行为的产生和维持中起重要作用。

以此部分厌食症病人为例,她们一开始时具有因害怕发胖而故意节食的心理和行为,继而过分而没有限度地限制饮食,最后食量减少到惊人的程度,体重日渐降低,终至十分消瘦,来访者对自身体象的感知有歪曲,虽已骨瘦如柴,仍认为自己太胖,而不能增加食量,有的病人为减轻体重,不惜采用人工呕吐、过度运动及腹泻等方法。

3.心理治疗

(1)认知疗法:前已述及,以神经性厌食症的相关科学知识改变病人旧的认知结构。既承认“不断感觉肥胖,不断要求减肥”的先占观念,又要在理性上接受自己营养不良、生理功能下降、内分泌失调的现实,要科学对待。

(2)树立科学的审美观,学会正确的美学判断,注意病人的亲人、朋友、同学等对来访者是胖还是瘦的评价,少渲染以瘦为美的文化气氛。

(3)其他心理治疗:如系统脱敏疗法、行为治疗、分析性心理治疗等。根据来访者导致神经性厌食症的不同原因,设计相应的心理治疗方法。

(4)增进食欲

1)心理学方法增进食欲,阳性强化鼓励进食,渲染进食的良好氛围。成年人可通过刺激性欲求的方法,增进其对进食行为的需要。改善食物的种类和提高色香味对食欲的刺激作用等。

2)可在医师的严密观察下,食前半小时肌肉注射胰岛素2~8IU,直到体重恢复常态。

(5)转至精神科或神经症门诊,或建议住院治疗。尤对重症病人,必须紧急予以救治。对有严重营养不良者,应供给高热量饮食,如有呕吐、拒食现象,应给予静脉补充营养,补充多种维生素,维持水电平衡、酸碱平衡。内分泌改变者可予激素治疗。对一般较重病人,每天食谱能量为12555kJ(3000kcal),分3~4次进食,希望每周体重增加0.5~1kg,注意让来访者按时按量进食,饭后不要呕吐食物。

(6)精神药物应用:尤以抗抑郁药物应用比较重要,如盐酸氟西汀(百忧解)、帕罗西汀(赛乐特)、马来酸氟伏沙明(兰释)等,兼有抗抑郁、抗强迫的效果,临床疗效也比较好。若能在用药的基础上辅以心理和其他治疗,疗效更好。

注意点:本症常为慢性迁延性病程,缓解和复发呈周期性交替,常伴有持久存在的营养不良、消瘦及人格缺陷,病程长,对伴贪食症状,伴自发或诱发呕吐及人际关系不佳者,常会出现预后不良,需及时转介。

【案例】 一女生,17岁,为减肥常自动节食年余,不愿吃饭,仅食部分蔬菜水果,身体消瘦,身高1.58m,体重仅37kg,经常头晕,不能运动,月经稀少,已停经5个月,进食越来越少,食量稍有增加,即气胀、便稀或便秘。父母十分着急,带其来进行心理咨询。

经初诊接待,了解一般情况,得知该女16岁前体型略偏胖,为何后来自愿节食而减肥呢?经耐心细问得知,某日自修课,她听到坐在她后排的两男生在小声议论(议论谁她听不清)“她胖得像猪……”她自己肯定男生在说她胖得像猪,于是脸红心慌,从此不敢在这两个男生面前出现。“胖得像猪”从此深深烙在她的脑海里,一称体重也确实超过标准体重1kg。于是下了决心,开始节食、减肥,经过近一年的艰苦努力,终于减到37kg,可是在她的脑海里依然顽固地存在“胖得像猪”的坚强观念,不停地逼着自己继续减肥。

该来访者在有效的躯体支持治疗的基础上,并接受了5-羟色胺再吸收抑制剂(百忧解)的治疗,同时接受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的重点是动摇“胖得像猪”的观念。在做认知治疗的时候,特地请来当时那两位男生,解释他们议论“胖得像猪”的“她”是谁,两位男生都证实是议论另一位姓朱的胖女生,从根本上去动摇来访者“胖得像猪”的观念。接着给病人施行催眠疗法,在催眠状态下澄清事实,接受现实“瘦得像猴”观念。进行催眠同时,由医护人员、家人、探视的同学等,全力营造“瘦得像猴”的现实评价的氛围。同时天天称量体重,讲解营养、体重与相关生理功能的关系,同时注意增加关爱、温暖和信赖,改善方方面面的条件,充分尊重她个人的意愿,让她生活很开心。经过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和良好的医学干预,由于她病程较短,恢复得比较快,一个月的时间内体重增加至40.5kg,月经也来了,精神状态也明显好转。

(二)神经性贪食症的心理咨询

神经性贪食症(bulimi ervosa,BN)是指反复发作性暴食及强烈的控制体重的先占观念为特征的综合征,来访者有难以克制的进食过度和进食后的自我催吐。本症以女性多见,患病率为1%~3%。平均起病年龄为18~20岁。

神经性贪食症的心理咨询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1.神经性贪食症的病因寻找 诊断确立之后,心理咨询的目标应侧重于病因的探索,直至目前,我们对BN的确切病因及发病机制了解甚少,目前多倾向于从生物学角度寻找病因,人们也认为心理社会因素在该症的发病中亦起作用。

笔者在自己20余年的心理咨询服务中,接咨的神经性贪食症数十例,无一例无明确的心理社会因素,主要导致神经性贪食症的心理社会因素是能引起来访者内心矛盾和焦虑的生活事件。在女大学生群体中,主要是恋爱、交往、学习、考试压力以及家庭变故、亲人不幸等较多见。她们在遭遇这些生活事件时,整天处在矛盾和焦虑之中,坐立不安,心情苦闷,于是非常自然地大吃大喝起来,通过大吃大喝使她们明显缓解焦虑,疏泄了压力,感觉到了一时的轻松愉快和满足,但在她们把超出平时饭量2~3倍的食物吃完之后,新的负担又来了,马上增肥了怎么办?于是重新陷入另一种忧虑或痛苦之中,就想到了呕吐,把食物吐掉……

人们遭遇的各种生活事件,内心的矛盾、冲突、苦恼和焦虑,使人承受巨大的心理痛苦。自古以来,人们都会以大吃大喝,甚至酗酒、抽烟,或者倾诉、大喊大叫、泼妇骂街等形式缓解焦虑,重获心理平衡。事实上这也是每个人从一生下来就会做的事。弗洛伊德说的“口欲期”就是从生下来就存在的,孩子通过吮吸乳头、手指、玩具获得抚慰,得到快乐,或者通过大哭、大叫向父母提出要求,并宣泄自己的痛苦和焦虑。

贪吃是人的共同特性,尤其是女性,贪吃在有控状态下是正常行为,贪吃达到无控状态时可诊断为贪食症。若人返回到过去的体验中,如果把成人的大吃大喝看成是由“口欲”发展而来的成人取乐方式,那么把BN可以看作是成人使用了儿童期以吃来缓解焦虑的行为,说它是心理变态,还不如说成是心理防御机制。

2.神经性贪食症的心理咨询 若了解了相关资料,尤其是现时的主要临床表现,过去的有关类似的发作和相关的社会心理因素后,诊断应不难确立。

3.神经性贪食症的心理治疗 BN的心理治疗目前应用较多的是认知行为治疗,它能减轻贪食行为,改善抑郁情绪,改善病人对体型、体重、减肥及企图通过诱吐方式控制体型与体重的不恰当看法,对巩固疗效、预防复发有一定作用。

BN的认知治疗可因对BN的认识不同而不同,现有的认知疗法都是以把BN当作一种疾病为前提的,要求来访者认识BN的病因、病程、预后、如何诊断、如何治疗等等。以科学的态度正确面对,积极配合治疗,努力克服过盛的食欲,加强对自我行为的控制,必要时积极配合药物或住院治疗,战胜BN。

笔者提出另一种把BN当成心理防御机制为前提的认知疗法。具体告诉来访者遇到了麻烦,要么是压力,要么是烦恼,情绪不佳,成天在困惑和焦虑之中度过时,在潜意识中,应有应对或缓解焦虑的经验——面对大吃大喝表现出的贪食症的症状,既要认识到它的危害性,又要告诉他大可不必担心。可选择或综合运用下列方法来控制食欲。

(1)面对或者除去焦虑和烦恼:已经发生的不幸或灾难要坚强面对;可以补救的过失,要全力补救,哪怕只是亡羊补牢,也要去做,做一点好一点;已经受过的伤疤不能急揭,已经承受的苦难,不求减免,面对挫折要坚强,面临失败要有胆量,坚忍不拔,百折不挠,以乐观主义的态度征服焦虑和烦恼。一旦除去病因,焦虑和烦恼也就不攻自破。

(2)顺其自然,想吃就吃:生命从一开始就必须吃,不仅摄入营养,摄入信息,也在吃的过程中,感觉到温暖和满足。鼻的嗅觉、眼的视觉、舌头的味觉、妙趣横生的口感、咀嚼、吞咽、食管的蠕动、胃贲门的压力和胃容的扩充,无不给人一种舒适、恬静、满足之感。“民以食为天”,吃是天下人的快事,吃而忘饥,吃而克愁,吃带来快慰,带来欢乐,想吃为何不吃?想吃就吃,顺其自然,不会有什么痛苦。事实上很多BN病人是想吃又不敢吃,尤其不敢放开来吃,她们不仅是担心撑破胃,更担心发生营养过剩而导致肥胖,所以想吃又不敢吃,贪吃的行为也就变成矛盾的行为,结果吃完就焦虑,越焦虑越想吃,越吃越焦虑。干脆放开来吃,吃时的快慰缓解了焦虑,贪吃便不再增加焦虑,而是缓解焦虑,获得慰藉。

(3)对那些不能放开来吃的来访者,他们的病情或者是反复发生,病程迁延;或者是食后诱呕,导泻较频,或者认知心理治疗效果不佳者等,应施予综合心理治疗或者是心理、药物及营养状况调整等综合治疗。药物治疗类同AN,常使用百忧解等新的抗抑郁剂。营养状况的调整主要是靠重建正常进食行为模式,以维持正常营养状况,努力打破由于营养不良引起的躯体和心理后遗影响。心理治疗可试用催眠疗法、分析性心理治疗、行为疗法、森田疗法、理性情绪疗法等。

【案例】 韩某,22岁,某名牌大学数学系大四女生。快毕业考试了,她不愿去上学,父母急坏了,班主任也很不解,该女生在校时,人缘好、品德优,学习还不错。她成天呆在家里,白天父母去上班,晚上下了班就陪她,她也不说不上学的理由,老师通知她近期要考试了,她的好友们到家来邀请她上学,她有时也能到校1~2天,但很快又回来,妈妈问她有什么不适,她支吾着说不出话来。爸爸跟她讲了许多大道理,她听了嫌烦……父母在心理咨询师的耐心劝导下,由他们耐心做了女儿的工作,终于使女儿走进了心理咨询室。随着咨询谈话的不断深入,韩某终于道出了她的苦恼,她在名校名系,马上就要毕业了,毕业考试自然非常重要,对她来说既要反映自己几年大学学习的成绩,也要为找个好工作打下基础。因此一定要考好,压力很大,她很痛苦,处在既想考试,又想逃避考试的矛盾中。她每天晚上都决定明天去上学,早上却又没有决心起床去上学,在家也不是她愿意的,怎么度过这烦闷的一天呢?父母上班以后,她就溜出家门,到超市买了大量食品和水果,边吃边看些碟片或电视。吃时忘乎所以,很快活,吃完了,父母也下班回来了,焦虑、烦恼又向她袭来。

心理咨询明确了诊断,了解到她因为学习考试压力导致贪食症。给病人做了必要的解释和支持性心理治疗,鼓励她吃,更鼓励她去完成学业。她是名牌大学名系的学生,学习了这么多年,该做的必须做,那就是参加毕业考试。在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下,她做出了决定以后,精神状态马上就有了改观;咨询师甚至鼓励其母每天还给她买零食,她吃了两三天也就不再吃了。

(三)神经性呕吐的心理咨询

1.与明确诊断相关的咨询 神经性呕吐是一种心因性呕吐,是由不愉快环境或心理紧张引起的反复不自主的呕吐发作,无明显恶心及其他不适,无明确器质性疾病基础。

为神经性呕吐病人作心理咨询,首先要详细了解呕吐发作的前因后果和具体临床表现,了解过去有无类似发作;其次要做必要的医学检查,如消化系统神经和心血管系统的相关检查,并请相应的各科医师会诊,在充分排除器质性因素存在的基础上,才能确立此诊断。

神经性呕吐的发生原因一般认为与个性心理特征和社会心理因素有直接关系。来访者的个性往往具有易受暗示、自我中心、易感情用事、有夸张做作的癔症样性格特点,在遇到不良刺激或特别压力时发作。

2.心理治疗 神经性呕吐的治疗以心理治疗为主,如认知疗法、行为疗法等。

主要采用认知疗法,特别是有明确的社会心理因素引起者,要纠正其不良认知,重新认识不良环境的压力,了解自己的应对能力,提高自信心;也可以揭示来访者呕吐的真相,是想以呕吐转移人们的注意力,还是想把自己伪装成病人,得到父母或其他人更多关爱,以帮助自己度过难关,消除心理冲突,恢复心理平衡。来访者是把神经性呕吐完全看成是心理防御机制,是在潜意识层面的一种“装病”,而并非真的有病。揭穿其伪装,让来访者自然意识到无病的真实性。同时在现实中支持病人去面对自己的困难,并努力去克服它。

3.其他辅助治疗 辅助治疗中主要有:(www.xing528.com)

(1)躯体支持疗法:补充营养,补充水和电解质,保持体内环境稳定。

(2)药物治疗:可采用抗焦虑、镇静药,如阿普唑仑等,亦可在用药同时施予暗示疗法。

(3)针灸及中医药治疗等。

【案例】 刘某,18岁,新入校大学生。因不习惯军训的紧张生活,尤惧怕独立完成军训的动作训练,军训当日的下午4时许,突然诉说不适,接着便开始呕吐,一口接一口,吐掉了食物,后来就吐液体,连胆汁都吐出来了。老师、军事训导人员、同学都围过来了,校医也来了,还打了针,可呕吐仍止不住,呕吐时间长了,老师也没有办法,于是打了电话给刘同学的父母。父母当晚也就赶到了,见儿子仍吐个不停,打了“120”把儿子送至医院急诊中心做了急诊检查,后输液,但仍呕吐不止。次日送病房住院做检查,做CT,请外科、神经科会诊,均无诊断,经躯体支持治疗后转入心理咨询中心就咨。

在初诊接待之后,又询问了父母孩子过去有无类似的呕吐发作,父母证实孩子有过多次的呕吐发作,仔细回忆,每一次发作都是因为遇到特殊困难。例如,害怕特别难的考试或体育训练,或者犯了错,可能面临家长的惩罚等等。因无器质性的病理基础,过去又有类似的呕吐发作,证实了神经性呕吐的诊断。

在进行认知疗法时,直接揭穿来访者是为了逃避军训,而在无意识层面装病(呕吐),并借此得到父母的抚慰和关爱的事实。装病是假病的,无关紧要,但装病可以回避现实中的困难,在亲人的关爱下,逃过难关。要对来访者说明神经性呕吐是心理防御机制,不是病。不仅对来访者说明真相,而且对来访者周围的人(主要是父母)说明真相,使该症失去支持。

直截了当告知来访者,呕吐是因怕军训而起,努力去掉来访者对军训的恐惧,呕吐应当自然终止,于是给病人非常明确的保证:“这几天不用参加军训了。中午开始做父母的‘导游’,全程陪父母在本市玩三天,三天后回来取病假条。”三天后父母来了,说儿子已上学去了,从就咨的那天中午起,儿子就已经不吐了,中午饭也吃得很香。

二、失眠和睡眠障碍的心理咨询

(一)失眠的心理咨询

非器质性睡眠障碍包括失眠症、嗜睡症和某些发作性睡眠异常情况,如睡行症、夜惊和梦魇等。其中以失眠最为多见,失眠也常常是其他睡眠障碍的原因。失眠的心理咨询不仅仅是指失眠症,而且更扩大为所有失眠现象的心理咨询。失眠咨询的步骤如下。

1.失眠的分类 失眠咨询相当多见,根据部分城市的调查,有1/4以上的现代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失眠,但这些失眠是各种各样的,大体上可分为3种:①非器质性失眠症;②器质性或症状性失眠;③一般性失眠。其中一般性失眠占绝大多数。

非器质性失眠的诊断参照CCMD-3的标准,即每周至少失眠3次,并持续一个月以上的非器质性的失眠。

够不上失眠症诊断标准而又确无器质性原因存在的失眠则是一般性失眠。

器质性或症状性失眠亦称病态性失眠,常是某种疾病的伴发症状,既可能是躯体性疾病,也可能是精神类疾病的伴发症状。根据相应的疾病标准诊断。

2.关于睡眠机制的解释 要做好失眠咨询,首先对睡眠的机制要有所了解,并能给来访者作出正确的解释。

科学家根据睡眠时脑电的变化把睡眠分成非快速动眼睡眠(MREN)和快速动眼睡眠(REN)两大时相。前一个时相即从正常状态到松弛入睡并出现眼球浮动,又分为4个阶段,Ⅰ期是最浅的,经过Ⅱ期、Ⅲ期,至深达Ⅳ期,都以出现不同的脑电波来区分。快速动眼睡眠可同时出现快速的同步性眼球运动,睡眠深度相当于Ⅱ期,梦大多数出现于此期。Ⅲ期-Ⅳ期睡眠更深,脑电波以慢波为主,所以人们也称其为慢波睡眠。正常成人每夜的睡眠呈周期性变化,一般为4~5个周期,每个周期约90~120分钟,其中快速动眼睡眠占38%~50%,非快速动眼睡眠占比例多。非快速动眼睡眠是躯体消除疲劳的一种主要方式,尤其在Ⅲ期、Ⅳ期时垂体水平的各促激素如促肾上腺激素、催乳素、促甲状腺素、黄体生成素、生长激素等分泌增加,这对促进体内过程的恢复、消除疲劳、促进生长有重要生理意义,因此人们一般认为慢波睡眠的意义更大。慢波睡眠中中枢N系统的核糖核酸(RNA)合成增加,对信息进行加工,增加学习和记忆能力。

3.失眠的诊断 关于睡眠的需要量,个体差异极大,科学家把每天(24小时)少于5.5小时睡眠者称为短睡眠者,如拿破仑、爱迪生、周恩来等都是人们熟悉的短睡眠者。24小时内需要9.5小时以上睡眠者称为长睡眠者。爱因斯坦是大家最熟悉的长睡眠者,有人对一正常70岁老妇做5日连续的观察,她平均睡眠时间仅为67分/24小时即能满足,这是睡得够少的例子,另一位英国妇女,她每天只需睡2个小时。男士方面,有人介绍过一位40岁的澳大利亚人,他平均每天只需睡3个小时,日本人酒井洋从17岁起每天只睡3个小时。近年许多报刊曾报道有人根本不需要睡眠的消息,不一定可信,但可以提示我们,各人需要的睡眠时间并不是恒定的,有人多些,有人少些,而且并不是少睡一定不好,多睡一定就好。

那么人类到底应该睡多少时间合适呢?科学家为此做过80万人的调查,结果表明80%的人需要睡7~9小时,于是据此调查确定成人的标准睡眠时间为8~8.5小时。

4.失眠的心理咨询要点

(1)关于来访者失眠原因的搜寻:个人的失眠都事出有因,大体上可有内外两方面原因。外因主要是睡眠环境和生物药剂因素,如生活习惯改变、住所(或床)改变,光线、噪音影响,或是喝了咖啡、酒及浓茶,少数使用兴奋剂如苯丙胺、利他林或吸毒戒断等;内因主要是指躯体和心理因素,如疼痛、瘙痒、咳喘、尿频、腹泻或是各种刺激因素引起的紧张、焦虑、恐惧和担心等;少数人自幼就有不良的睡眠习惯,失眠也与遗传和个性人格特点有关。

笔者曾在千余人的失眠原因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失眠者都有胆小、认真、敏感、多疑、多虑和追求完美等性格特征。他们对自己关心备至,不仅关注躯体的健康,而且重视心理状态的良好,特别担心失眠和失眠的结果。他们常因为偶尔一次失眠,并由失眠而起的头晕、乏力、精神活动下降、工作效力不高而对失眠产生深深的惧怕,从而形成惧怕失眠和极度关注失眠结果的优势观念,并对睡眠数量、质量的不满引起明显苦恼。于是每当睡时都会出现对睡眠的担心,越是担心失眠,结果越是容易失眠,于是更担心,也就更失眠,进入持久失眠的恶性循环。

(2)失眠的处理

1)我们要重新认识睡眠:我们知道睡眠和觉醒是人的两个周期的相互主动转化的过程,每人都需要有1/3的时间处在睡眠之中,睡眠并不是神经细胞的完全抑制,只是改变了其活动方式,是一种主动调节重新组合以及整顿的过程,睡眠的质量影响到清醒,清醒的质量也决定着睡眠的质量。

睡眠和清醒转化的过程受生物钟的调节,少睡时可能在体内产生一种致睡物质加强睡眠。这个过程也容易受意识的干预,或延长清醒,或延期睡眠,就跟我们对待呼吸一样,可以有意识加快加深呼吸,或者屏气等,短时间随意调节无大影响,但若持续深呼吸或长时间屏气,都会影响生理过程,甚至致命。同理,睡眠和清醒亦可适当干预,但亦不能干预过多。有人会说,我只是担心睡不好,希望睡得好,为什么不能干预呢?实际上“担心了”、“关注了”就是唤醒了“惧怕失眠和失眠结果的优势观念”,于是会重复“越关注-越失眠”的固定程序,必然导致失眠。意识不去干预,睡眠和清醒的更迭就和呼吸过程一样,按照自身固有的节律运行。

2)接受现实,坦然面对:由于各种原因,尤其是对失眠的过分关注和担心,已经失眠了怎么办?要有勇气接受这个现实,坦然处之,顺其自然,别害怕,按照惯常的逻辑,你会越想越怕,越怕越失眠,坦然接受了,就会不怕,真的不怕了也自然就能睡着了。也可以退一步海阔天空,准备一夜不眠,或者三日乃至五天不睡,好在有通宵电视(影)可看嘛!真的有了这个决心,也就不再怕什么或担心什么了,睡眠又是必然而至的事情了。

3)做一些积极放松的努力:担心、惧怕和极度的关注必然导致失眠,此时若能松弛下来,恢复平静和淡泊,生理节律才会自然引导你入睡。放松的办法很多,最简单的办法是让自己的注意力集中于某一点,如一块黑幕,一幅幽静的画面,或者是默念一组数字,或者专注于一个“松”字或“静”字等等;心理学上的松弛训练,自练气功时的“意气合一”,或者自我暗示、自我催眠等,也都能达到放松的目的。

4)还有很多有利于睡眠的方法均可试用,尤其推荐以下几点。

①生活要有规律,弛张有度:要积极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使生活作息与自己的生理节律协调一致,有定时睡眠的习惯则不易失眠。白天努力工作,让自己劳累或兴奋一些,晚上则不宜太兴奋激动。

②适当注意饮食与睡眠的相关性:晚餐少吃燥性食品,如肉、蛋等高蛋白食物,饮水不宜多,晚餐、夜宵不宜过饱,睡前少吃有兴奋作用的饮食和保健品,如烟、酒、咖啡、浓茶及红参等补品,睡前的食物可选用牛奶或含糖的清淡食物。

③争取少睡,提高睡眠质量:如果大块的睡眠时间睡得不好,可充分利用午睡和打瞌睡的办法,获得高质量的睡眠。因为午睡和打瞌睡,自知时间短暂,睡眠的周期明显缩短,很快会出现梦境(Ⅱ期睡眠),甚至更深的睡眠。据测定,瞌睡时几乎都是慢波睡眠,睡眠质量最高。

④合理、适当使用安眠类药物:靠自己的调节无效时,可选服一段时间的安眠药(或保健品)。许多人认为安眠药有毒,会损伤大脑,降低记忆和智力活动能力,这是一种误解。其实很多安眠药是十分安全的,毒副作用很小,不必有什么担心。服安眠药一来可以保证充足的睡眠;二来有助于调整睡眠习惯,重建定时睡眠的动力定型;三来可充分利用安眠药的暗示作用帮助重建睡眠节律,安眠药服一段时间后,偶尔换服维生素一类的药片,同样能睡得很好。或者你知道安眠药摆在家里但不服用,同样有着安眠的暗示效应。

你若根本不相信安眠药,劝你不用,你的心理作用会对抗安眠药的药理作用,你依然会无法入睡。现在安眠药的种类很多,最好能遵医嘱服用。

(二)其他睡眠障碍的心理咨询

其他睡眠障碍主要包括非器质性嗜睡症、睡行症、睡眠-觉醒节律障碍、夜惊、梦魇等。

1.嗜睡症的心理咨询 嗜睡症是指不存在睡眠量不足的情况下出现白天睡眠过度及睡眠发作,或醒来时达到完全觉醒状态的过渡时间延长的一种情况。嗜睡症的原因较多,包括心理社会因素、精神障碍及躯体器质性疾病等。非器质性嗜睡症是指不与任何器质性疾病相联系的嗜睡症,其发生原因常与社会心理因素有关。

(1)临床表现和诊断:本病主要表现为白昼睡眠时间延长,醒转时要想达到完全的觉醒状态非常困难,醒转后常有短暂意识模糊,呼吸及心律增快,常可伴有抑郁情绪。部分病人可在白天睡眠发作。上述情况的发生并非由于睡眠时间不足引起,病人常为此苦恼。白天的睡眠发作具有类似发作性睡眠的表现,但其发作次数少,无猝倒睡瘫及幻觉等附加症状,发作前具有难以控制的困倦感。病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常能阻止睡眠发作的发生,一旦入睡便持续较长时间的睡眠。脑电图检查为正常睡眠波型。部分病人有家族遗传倾向。

(2)诊断依据

1)白天睡眠过多或睡眠发作,且不能以睡眠时间不足来解释或清醒时达到完全清醒状态的过渡时间延长。

2)每日出现睡眠紊乱且持续超过一个月以上或反复的短暂发作,症状引起明显的苦恼或影响了社会职业的功能。

3)缺乏发作性睡眠的附加症状或睡眠呼吸暂停的临床证据。

4)不是由任何器质性疾病所引起,也不是某种精神障碍的组成部分。

(3)心理咨询和治疗意见:该症的心理咨询首先应消除发病的诱导因素,给予来访者必要的科学知识,以正确对待该症,可建议使用利他林、苯丙胺、匹莫林等中枢兴奋剂治疗,但须从小剂量开始,并防止该药的成瘾性。

2.睡行症的心理咨询 睡行症是睡眠和觉醒现象同时存在的一种意识模糊状态,本症多发于儿童,12岁时起病,15岁左右停止,当发生于心理性因素、遗传因素、发育不良或某些器质性疾病时,应激因素和情绪紧张可使发作次数增多。本症的心理咨询,首先是确立诊断,排除漫游症和精神运动性癫img80发作的可能;其次是消除减轻发病的诱发因素;第三是加强睡行症儿童的保护,当成人发现身处睡行状态的孩子,应迅速采取有效保护措施,扶持或抱孩子回床睡觉。切不可大呼小叫,做唤醒孩子的努力,尤其当孩子爬至高处或身处危险时,绝不可叫醒孩子,因醒觉的孩子发现自己身处险境,会惊慌失措而致危险;第四,必要时给孩子服用安定类镇静剂或中枢兴奋剂,可能有效;第五,可事前做好安全措施,如孩子的房间、通向阳台的通道(门窗)要封闭(加锁),厨房不宜让孩子随便进入等。

3.睡眠-觉醒节律障碍的心理咨询 睡眠-觉醒节律障碍是指个体睡眠的昼夜节律与正常的昼夜节律不同步,在该睡眠的时段失眠,而在应该清醒的时段出现嗜睡,病人为此感到痛苦。导致睡眠觉醒节律障碍的原因很多,如心理社会因素、外环境因素、某些食物和药物、精神疾病及躯体器质性疾病等。

该症的咨询,可先明确病因,努力消除或减轻各种致病因素,帮助病人认识疾病的性质及根源,消除对疾病的顾虑,引导病人养成良好的睡眠卫生习惯,逐步纠正睡-醒程序,使之更符合通常的昼夜节律。对失眠者还可以用镇静催眠药帮助建立正常的睡眠节律。有其他症状者,予以相应的处理,如有抑郁情绪者给予抗抑郁治疗等。

4.夜惊的心理咨询 夜惊症是出现于夜间的极度恐惧和惊恐发作,伴有强烈的言语、运动形式和植物神经系统的高度兴奋状态。过度疲劳、应激或睡眠不规则可增加发作频率。4~10岁的儿童多见。

本症常与睡行症同发。本症心理咨询和治疗方法也同睡行症,对应治疗或辅以某些药物,如安定或中枢兴奋剂等。

5.梦魇的心理咨询 梦魇是指睡眠中反复出现的以焦虑或恐惧为内容的梦境体验,内容生动,并多与自己的生存安全或自尊受到威胁有关。该症体验比较强烈,可有不同程度的植物神经兴奋,但无相应的言语及躯体运动发生。梦魇发作常导致病人从睡眠中惊醒,醒后可回忆梦境内容。

梦魇亦多见于10岁以下儿童,成人少,其发生多与精神创伤和心理冲突有关。梦魇的干预应以心理治疗为主,引导病人正确认识和对待现实中的冲突,了解睡眠生理和疾病的现实,减轻对疾病的过分顾虑。要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睡前学会放松,不要思考令人恐惧的事物,少担心将来可能会发生的不幸或灾难。必要时亦可配合抗抑郁药物或镇静安眠等药物治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