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心理危机及其特征的介绍,心理危机的发展演变

心理危机及其特征的介绍,心理危机的发展演变

时间:2023-04-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此后,心理危机理论得以迅速发展,出现了许多关于心理危机的定义。在个体的成长过程中,危机事件的不可避免性决定了心理危机的不可避免性。

心理危机及其特征的介绍,心理危机的发展演变

一、心理危机及其特征

1.心理危机的理解

被称为“现代危机干预之父”的凯普兰(Caplan,1961)认为,当一个人面临困难情景(Problematic Situation),而他先前的处理危机的方式和惯常的支持系统不足以应对眼前的处境,即他必须面对的困难情境超过了他的能力时,这个人就会产生暂时的心理困扰(psychological distress),这种暂时性的心理失衡状态就是心理危机。此后,心理危机理论得以迅速发展,出现了许多关于心理危机的定义。

美国加州大学心理学教授Kristi Kanel认为不管哪种方式的定义,心理危机实质上都包括三个基本的部分,即:①危机事件的发生;②对危机事件的感知导致当事人的主观痛苦;③惯常的应付方式失败,导致当事人的心理、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功能水平较突发事件发生前降低了。Kristi Kanel的这一定义比较全面、准确地概括了心理危机的过程和实质,因而得到了许多研究者和临床工作者的认同。

由此可见,心理危机本质上是伴随着危机事件的发生而出现的一种心理失衡状态。在个体的成长过程中,危机事件的不可避免性决定了心理危机的不可避免性。根据凯普兰的观点,成长是通过为将来的发展提供基础的不平衡或危机状态来继续的。

心理危机是当个体面对重要生活目标受到阻碍,但又无法利用现有资源和通常习惯的应对机制加以处理时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个体在这种状态中,常常感到自己无能为力、不能有意识地主宰自己的生活等。个体遭受到重要生活目标的挫折,或其生活周期和应付外界刺激的方法受到严重的破坏,并因这种挫折或破坏而产生害怕、震惊、悲伤的感觉,同时个体可能有过多次失败的解决问题的尝试。心理危机往往是突发的,出乎人们的预期,如果不能得到很快控制和及时缓解,就会导致人们在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上出现功能失调。

凯普兰(Caplan,1964)指出,心理危机往往是个体面临突然或重大的生活逆境(如亲人死亡、婚姻破裂或天灾人祸等)时所出现的心理失衡状态。严格地说,处于转折点上事情可能突然有所改进,也可能突然变坏。在医学上被用来描述疾病的一个转折点,也常被用来特指个体生活或社会事件的正常进程突然中断,这时必须对个体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加以重新评估。这种日常活动的正常基础的丧失就是危机这一术语的主要含义,并且得到广泛应用。例如某人正经受一次心理危机,是指在他的日常生活中突然发生了背离常态的事件,比如亲人去世、人际关系紧张、失业及诸如此类的事情。

须要注意的是,危机是不可控制的事件,它有着自己的发展进程。一般说来,危机具有两面性,它包含着危险和机遇两层含义。一方面,心理危机是危险的,如果危机严重威胁到一个人的日常生活和家庭的其他成员,而个体又无法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它可能导致个体严重的病态,包括杀人和自杀。另一方面,危机也是一种机会,因为它带来的痛苦会迫使危机面临者寻求帮助,如果危机面临者能够利用这一机会,则危机干预不仅会防止危机的进一步发展,而且可以帮助个体学到新的应对技巧,从而使个体心理恢复平衡,能够帮助个体成长和自我实现。也就是说,心理危机孕育着成长和变化的机缘。在伴随心理危机的不平衡中,焦虑情绪总是存在的,这种情绪导致的不舒服为成长和变化提供了动力。在很多情况下,个体只有在焦虑达到极限以后,才会承认他们对问题已经失去了控制。

2.心理危机的特征

现实生活中的危机涉及面很广泛,既包括不同群体的各种不同心理危机,也包括同一群体不同时期的同一心理危机。不同的心理学家对心理危机具有什么特征持有不同的观点。

吉里兰德詹姆士(Gilliland &James,2000)认为危机的特征是:①危险与机遇并存;②有复杂的状况;③存在成长和变化的机缘;④缺乏万全的或快速的解决办法;⑤有选择的必要性;⑥普遍性与特殊性共存。

帕里提出了定义危机的八大特征,它们分别是:①一种关键压力事件或长期的压力情景;②个体的悲伤经历;③存在损失、危险和羞辱;④有一种无法控制的感觉;⑤事件的发生是预料之外的;⑥日常工作遭到破坏;⑦未来的不确定性;⑧紧张持续时间过长(从大约2个星期到6个星期)。

心理危机作为当事人面临的严重生活事件,概括起来主要特征有如下几点。

(1)心理危机具有复杂性和难以理解性。

心理危机不遵守一般的因果关系规律。危机的症状就像一张网,个体环境的所有方面都相互交叉在一起。一旦危机出现,就会有很多复杂的问题需要危机干预工作者进行直接的干预,而且个体的环境决定着处理危机的难度。家庭、老师和同学是直接影响问题解决和恢复到平定状态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很多人在同一时间受到危机事件的影响,那么整个系统就会卷入进去,这时以邻里、社区、地区或国家为单位的整个生态系统都需要干预。

(2)心理危机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

不管是哪一种心理危机,都伴随着不平衡和解体。说危机是普遍的,是因为在特定的情况下,没有人能够幸免;说危机是特殊的,是因为即使面对同样的情况,有些人能够成功地战胜危机,而另一些人则不能。相信一个人能够免于遭受心理打击,能够稳定、冷静地处理任何危机是不明智的,不管一个人接受了多少针对心理创伤的训练,当他面对严重的危机时,解体、失衡、迷惑及应付机制的破坏都是不可避免的。

(3)心理危机的解决缺乏万能的或快速的方法。

帮助处于心理危机中的人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对那些长期存在的问题,基本上不存在什么快速解决的方法。许多遭受严重应激影响的危机面临者的问题来自他们起先总是企图找到迅速解决问题的方法,通常是使用药物。尽管这样的解决方法可以延缓极端反应的出现,但对造成危机的原因毫无影响,因此最后会导致危机的加深。

二、心理危机的发展演变

心理危机的发生不是突然的,心理危机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在心理危机的不同阶段,个体会有不同的心理和行为表现。

凯普兰认为,处于危机中的个体要经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当一个人感受到自己的生活突然发生变化或即将出现变化时,其内心的基本平衡被打破了,表现为警觉性提高,开始体验到紧张。为了重新获得平衡,个体试图用其惯常的策略作出反应。这一阶段的个体一般不会向他人求助。第二阶段,经过前一阶段的努力和尝试,个体发现自己习惯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未能奏效,焦虑程度开始增加。为了找到新的解决方法,个体开始试图采取尝试错误的办法来解决问题。在这个阶段中,当事人开始有了求助的动机,不过这时的求助行为只是他尝试错误的一种方式。须要指出的是,高度情绪紧张多少会妨碍当事人冷静思考,也会影响他采取有效的行动。第三阶段,如果经过尝试错误未能有效地解决问题,个体内心的紧张程度持续增加,并想方设法地寻求和尝试新异的解决方法。在这一阶段中,个体的求助动机最强,常常不顾一切,不分时间、地点、场合和对象发出求助信号,甚至尝试自己过去认为荒唐的方式,比如一向不迷信的人去占卜。此时个体也最容易受到别人的暗示和影响。在这个阶段,当事人会采取一些异乎寻常的无效行动宣泄紧张的情绪,比如无规律的饮食起居、酗酒、无目的的游荡等,这些行为不仅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反而会损害个体的身心健康,增加紧张程度和挫折感,并降低当事人的自我评价。第四阶段,如果当事人经过前三个阶段仍未能有效地解决问题,他很容易产生习惯性无助。他会对自己失去信心和希望,甚至会把问题泛化,对自己整个生命意义发生怀疑和动摇。很多人正是在这个阶段中企图自杀。同时,强大的心理压力有可能触发以前未能完全解决的、被各种方式掩盖的内心深层冲突,有的人会由此而走向精神崩溃人格解体。这个阶段当事人特别须要通过外援性的帮助,才有可能渡过危机。

Kenneth France则将危机分为三个阶段,即冲击阶段(impact)、应付阶段(coping)和退缩阶段(withdraw)。这里,冲击阶段大致相当于凯普兰所说的第一阶段,应付阶段大致相当于第二和第三阶段,退缩阶段则大致相当于第四阶段。可见,危机个体陷入危机是一个逐渐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体有许多成长的机会,且在不同的阶段,对外力帮助的需求和接受意向不同,因此,危机干预要掌握好适当的时机,以取得干预的最好效果。(www.xing528.com)

一般来说,危机的发展要经历以下几个时期。①前危机期:个体处于平衡状态,能够应付日常生活的应激事件。但个体可能会遭遇到应激强度很大的事件,个体运用解决问题的常规技术不足以摆脱困境,在这种情况下,个体就开始产生不安感。②冲击期:高强度生活事件发生前的几个小时,表现为不合理思维、焦虑、惊恐,个别人出现意识不清。在这个时期,个体会将情境视为一种威胁,也可能视为一种丧失或是挑战。如果在这个时期问题无法得到解决,紧张还会继续加重。③危机期:冲击期的表现持续下来,表现为不能解决面临的困难、退缩、否认问题的存在、合理化或形成不适当的投射。在这个时期,个体的紧张和焦虑达到难以忍受的程度,处于一种渴求解脱的状态。一般说来,危机期的个体会感到巨大的痛苦,有强烈的求助愿望,容易接受别人的帮助。④适应期:用积极的办法接受现实,成功地解决问题,焦虑减轻,自我评价上升,社会功能恢复。处于适应期的个体在自身或外界的帮助下采取了一些方式来应对危机,并取得了一定的干预效果,个体能逐渐适应社会生活。⑤后危机期:也就是危机后期,有些人变得更成熟,获得更多的积极应对技巧,有些人则出现人格改变,或表现出敌意、抑郁、滥用酒精与药物,神经症、精神病或慢性躯体不适,甚至有可能自杀。

由危机事件引发情绪失衡状态不会一直持续下去。一般认为,心理危机持续的时间在4~6周,在这4~6周中,由于处理危机的手段不同、个体的人格特质不同、所获得的支持不同,危机发展的结局也不相同。一般来说,心理危机会产生以下四种结局。

第一种,当事人不仅顺利渡过危机,而且从危机发展过程中学会了处理危机的新方法,心理健康水平提高,个体通过危机获得了一次成长的机会。这是危机发展的最佳结局。

第二种,危机虽然渡过,但当事人却在心理上留下一块“癖痕”,形成偏见,留下痛点,当下次遇到同样的危机事件时,可能出现新的不适应的状况。

第三种,自杀。当事人经不住强大的心理压力,对未来失望,于是企图以结束生命来解脱。

第四种,未能渡过危机,陷于神经症或精神病。从此,当事人任何生活变化都可能诱发心理危机。

三、心理危机的理论

1.基本危机理论

基本危机理论是由林德曼(Lindemann,1944)提出的,他认为悲伤的行为是正常的、暂时的,并且可通过短期危机干预技术进行治疗。失去亲人时所表现出来的这种“正常”的悲伤行为反应包括:①总是想起死去的亲人;②认同死去的亲人;③表现出内疚和敌意;④日常生活出现某种程度的紊乱;⑤某些躯体叙述。林德曼反对把求助者所表现的危机反应当作异常或病态进行治疗的观点。

在基本危机理论中,林德曼主要关心的是悲伤反应的及时解决,在对创伤进行危机干预时,采用了平衡/失衡模式。这种模式分为如下的四个时期:①紊乱的平衡;②短期治疗或悲伤反应起作用;③求助者试图解决问题或悲哀反应;④恢复平衡情况。

基本危机理论的另一代表人物凯普兰(Caplan,1961)认为:危机是一种状态,而造成这种状态的原因是生活目标的实现受到阻碍,且用常规的行为无法克服。阻碍的来源既可以是发展性的,又可以是境遇性的。凯普兰也采用像林德曼一样的危机干预模式,即平衡/失衡模式,并且发展性地将林德曼的概念和对危机的分期应用于所有的发展性和境遇性事件,同时将危机干预扩展到去除那些在开始时引发心理创伤的认知、情感和行为问题。

2.扩展危机理论

随着危机理论和干预实践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在发展、社会、心理、环境和情景的共同作用下,任何人都可能出现暂时的病理症状。但基本危机理论没有适当地考虑使一个事件成为危机的社会、环境和境遇因素,却将个体自身的素质因素作为危机的唯一或主要因素,这显然是不够的。一些例子很好地表明了这一点,比如,面对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时,人们一般都会表现出无助和恐慌。扩展危机理论就是在这种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这一理论主要是从心理分析理论、一般系统理论、适应理论和人际关系理论中吸取了有用的成分。

精神分析理论的基本观点是:通过找到进入个体无意识思想和过去情绪经历的路径,可以理解伴随危机的不平衡状态。关于为什么一个事件发展成为危机,精神分析理论假设某些儿童早期的心理固着可以作为主要的解释。在受到危机情况影响时,这个理论可以帮助求助者理解其行为的动力和原因。

系统理论主要基于人与人、人与事件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而不怎么强调处于危机中的个体的内部反应。系统论的基本概念可以类比为“一个生态系统,所有的要素都相互关联。而且在任何相互关联水平上的变化都会导致整个系统的改变”。贝尔金进一步指出,该理论“涉及一个情绪系统、一个沟通系统及一个需要满足系统”,所有属于系统的成员都对别人产生影响,也被别人所影响。

适应理论认为,适应不良行为、消极的思想和损害性的防御机制对个体的危机起维持的作用。该理论假设,当适应不良行为改变为适应性行为时,危机就会消退。打开功能适应不良链,意味着转变到适应性行为、促进积极的思想,以及构筑防御机制,以帮助求助者克服因危机而导致的失能,并向积极的功能模式发展。在危机干预工作者的帮助下,求助者能够学会将旧的、懦弱的行为变化为新的、自强的行为。这样的新行为可以直接在危机条件下起作用,最后将带来危机的成功解决,或强化解决危机的努力。

人际关系理论以科米尔等提出的增强自尊的诸多维度为基础,如开放、诚信、共享、安全、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和天真。人际关系理论的要点是,如果人们相信自己、相信别人,并且具有自我实现和战胜危机的信心,那么个人的危机就不会持续很长的时间。如果人们将自我评价的权力让给别人,他们就会依赖于别人才能获得信心。因此一个人的控制权的丧失与他的危机会持续相等的时间。人际关系理论的最终目的在于将自我评价的权力交回到自己的手中。这样做会使人获得对自己命运的控制,重新获得能力以采取行动应付危机境遇。

3.应用危机理论

布拉默提出,应用危机理论包括成长性危机、境遇性危机和存在性危机。

(1)成长性危机(maturational crisis) 也称为发展性或内源性危机(developmental &endogenous crisis)、内部危机(internal crisis)。按照心理学家埃里克森(1963)的成长发展阶段理论,人生是由一系列连续发展的阶段组成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身心发展课题。当一个人从某一发展阶段转入下一发展阶段时,他原有的行为和能力不足以完成新课题,而新的行为和能力又尚未发展起来,这时个体常常会处于行为和情绪的混乱无序状态,容易产生成长性危机。成长性危机是可预见的,因而也被认为是正常的危机。升学、进入大学、离开父母、结婚、有第一个孩子、退休等都有可能引发成长性危机。

(2)境遇性危机(situational crisis) 又称外源性危机(exogenous crisis)或环境性危机(environmental crisis,Caplan,1974)或适应性危机(adaptive crisis,Lazarus,1976)。是指由外部的、可见的或超常的、个人无法预测和控制事件引起的危机。境遇性危机事件可以是物质的或环境的,如火灾、自然灾害等;也可以是个人的或身体的,如个人患急重病交通意外、被绑架等;还可以是人际的或社会的,如亲友死亡、离婚等。区分境遇性危机和其他危机的关键在于它是随机的、突然的、震撼性的、强烈的和灾难性的。

(3)存在性危机 存在性危机(existential crisis)是指伴随着重要的人生问题,如关于人生目的、责任、独立性、自由和承诺等出现的内部冲突和焦虑。存在性危机可以是基于现实的,如一个40岁的人从没做过什么有意义的事,从未对自己所从事的专业或所在的组织产生过独特的影响;也可以是基于后悔的,如一个50岁的人从未结过婚,从未离开过父母,从没有过独立的生活,而到现在却永远丧失了机会;也可以是基于一种压倒性的、持续的感觉,如一个60岁的人觉得自己的生活是毫无意义的,这种空虚永远无法以有意义的东西来弥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