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从非营利到营利戏剧的迁移实践的介绍

从非营利到营利戏剧的迁移实践的介绍

时间:2023-04-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从非营利到营利戏剧的迁移实践美国戏剧业中的制作人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有限责任的伙伴,或者合作企业,或者通过商业合同形成的一个法律主体。这说明了非营利戏剧和营利戏剧之间比较复杂的关系。美国戏剧界称之为从非营利到营利戏剧的迁移。圆形剧场是美国最早的非营利职业剧院,位于华盛顿特区,人们普遍认为,该剧场制作的这出戏的商业演出可能是非营利职业戏剧创作的戏剧向营利的第一次迁移。

从非营利到营利戏剧的迁移实践的介绍

第一节 从非营利到营利戏剧的迁移实践

美国戏剧业中的制作人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有限责任的伙伴,或者合作企业,或者通过商业合同形成的一个法律主体。制作人可以为非营利戏剧工作,也可以为营利的商业性戏剧工作。在美国戏剧业中,不同的戏剧种类常常分别有着比较明确的非营利或者营利性的归属。如餐厅戏剧、巡回戏剧等常常是商业性营利的,地区性剧院、儿童剧院、社区性剧院等常常是非营利的。当然,并不是说特定种类的戏剧全部是非营利或者全部是营利性质的,据1992年美国国家统计局统计,当年外百老汇制作了81个剧目,其中17个是商业性的,64个是非营利性质的,而在百老汇的95个制作中,也有16个是非营利性质的,在地区性剧院中的139个制作中,有8个是商业性的[2]。很多非营利职业剧院上演百老汇演出过的音乐剧和戏剧。据纽约戏剧制作人和剧院联盟(The League of New York Theatre and Producers)的估计,在非营利职业剧院演出的剧目中,70%到80%的剧目曾经在百老汇上演过。而与此同时,百老汇却也经常上演源自非营利职业戏剧部门的剧目,20世纪60年代,百老汇60%的剧目是原创的,而后,百老汇却频频向非营利职业戏剧部分寻找资源。这说明了非营利戏剧和营利戏剧之间比较复杂的关系。这里探讨的,主要是商业性戏剧和非营利戏剧合作交流中这样的现象:一出剧目先在非营利职业剧院演出,然后到商业性剧院演出。美国戏剧界称之为从非营利到营利戏剧的迁移(Transfer)。迁移又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早期的迁移以非营利职业剧院的原创戏剧的率先成功为基础,渐渐商业戏剧制作人开始有意识地把非营利职业剧院作为百老汇戏剧剧目的孵化器,发展到现在,娱乐巨头开始进行资本运作,游刃有余地穿梭于营利和非营利体制之间,某种意义上把非营利职业戏剧纳入了营利的链条。

1968年,《伟大的白色理想》(The Great White Hope)一剧拉开了非营利职业戏剧向商业戏剧迁移的序幕。圆形剧场是美国最早的非营利职业剧院,位于华盛顿特区,人们普遍认为,该剧场制作的这出戏的商业演出可能是非营利职业戏剧创作的戏剧向营利的第一次迁移。该戏通过著名黑人拳击手的故事,揭示了美国社会中深刻的种族歧视,其现实力量之巨大,以至于该剧的演员在演出过程中受到了敌视该剧的观众的直接威胁。2000年,该剧在圆形剧场重演,现实力量依然非常强大,仍然有观众认为该剧揭示了当前美国社会被人忽视的种族歧视。该剧制作费用非常高,当时圆形剧场在制作时,得到了美国艺术基金会的两项资助,才基本维持了收支的平衡。而该剧的原班人马,从导演到演员以及舞台美术等随后都被百老汇的商业戏剧制作人全盘接收,在百老汇的阿尔文剧院演出,获得了巨大成功,且获得了多项托尼奖和美国戏剧奖。从此,美国戏剧界认识到了非营利地区性剧院的艺术创作能力。然而,在百老汇的商业演出并没有提到圆形剧场的名字,似乎圆形剧场就此剧在业内收获了名声,却没有收获金钱,也没有在广大的美国观众中引起注意。

大众剧院制作的音乐剧《头发》(Hair)是当年另一个非营利职业剧院向百老汇迁移的例子。同样,《头发》也首先是在大众剧院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然后被百老汇的商业戏剧制作人相中后获得成功的,这次大众剧院获得了数百万美元的收益,虽然和商业利润相比实在微不足道,但是比《伟大的白色理想》要好得多。大众剧院随后的《歌舞队员》(Chorus Line)在迁移到百老汇的时候则更有经验,成为大众剧院的提款机,为大众剧院的艺术戏剧的创作提供了财务保障。大众剧院自从把《歌舞队员》带到百老汇后,经常有音乐剧迁移到百老汇。如1996年,大众剧院制作了《踢踏春秋》(Bring in‘da Noise,Bring in‘da Funk),这出戏讲述了从蓄奴时期直到现在的黑人的故事,大量地引入踢踏舞元素和多媒体投影,以文字和图片以及视频进行评述,与现场演出互相结合,有布莱希特的风格。该剧在大众剧院上演了85场,后转入百老汇的外交官剧院,连演1 135场,直到1999年才降下帷幕。大众剧院制作的音乐剧,往往引入新的舞蹈元素,颇具实验性,开百老汇音乐剧的风气之先。这也是非营利职业剧院制作音乐剧的特点吧。

而另一个著名音乐剧《房租》(Rent)则是在纽约戏剧工作室(New York Theatre Workshop)诞生的。该剧在酝酿的过程中,就期待着能够进入百老汇演出,在纽约戏剧工作室的非营利演出,更多地是想证明该剧有营利的潜力。这个想法与之前的圆形剧场和大众剧院首先是为了进行戏剧艺术实践不同,在纽约戏剧工作室的演出更多地像个跳板或实验室。纽约戏剧工作室是个只能容纳150个观众的小型剧院,三个星期的演出获得了巨大成功,场场爆满,该剧顺理成章地迁移进了百老汇尼德兰旗下的剧场。

在圆形剧场的《伟大的白色梦想》成功后的30年时间内,各家重要的非营利职业剧院不断地把自己在非营利界获得成功的作品输送到百老汇。地区性非营利职业戏剧的戏剧迁移往往有一个渐进的过程,首先当然是在本地的演出季中获得了成功,然后会尝试到纽约,先在外百老汇的剧场进行演出。如果证明在纽约也是有观众的,则再追加投资,正式进入百老汇的剧院演出。比如西雅图定目剧院的《海蒂传》(The Heidi Chronicles),首先是1988年4月在西雅图定目剧院戏剧工作室制作演出,9月在纽约外百老汇的剧作家地平线剧院,一个纽约非常重要的非营利职业剧院,上演了99场,然后在11月迁移入百老汇的普利茅斯剧院,演出622场。该剧获得巨大成功,获得了托尼奖和戏剧书桌奖的多项奖项,后还被改编成电影。这出戏的三次演出都是由同一著名导演丹尼尔·苏利文执导的。丹尼尔在1992年为西雅图定目剧院导演的另一出戏《罗森瓦格姐妹》(The Sisters Rosensweig),同样也迁移到了百老汇。这出戏讲述了三个犹太中年女性的故事,非常细腻。该剧首先在纽约的林肯表演艺术中心小剧场进行了非营利的试探性演出,共演出了149场,然后于次年迁移进百老汇的巴里摩尔剧院,演出了556场。在美国戏剧界,这样的一个生产链条已经成为共识。(www.xing528.com)

美国拉和亚剧团(La Jolla Playhouse)是另外一个比较成功的例子,该剧团成立于1947年,堪称是老牌的非营利职业剧院了,1983年改革后更是成为美国非营利职业戏剧的重镇。在它演出的剧目中,有44个是全球首演,24个是西海岸首演,7个是美国首演,获得过300多个戏剧奖项,1993年,获得托尼奖的全美杰出地区性剧院奖。剧团的主要资助者是美国国际艺术基金、加州艺术委员会、圣地亚哥市和圣地亚哥县的艺术委员会。和其他非营利职业剧院一样,拉和亚剧团兢兢业业地做好每年的演出季,也非常重视社区内青少年的戏剧教育。但和美国其他千百个非营利职业剧院不同,它还以专门向百老汇输送商业戏剧而著称。其中《“谁”是乐队的汤米》(The Who's Tommy)、《财星高照》(How to Succeed in Business Without Really Trying)(1995年的重排版)和最近的《泽西男孩》(Jersey Boys)都是比较成功的迁移案例。之所以拉和亚剧团有那么多剧目能进百老汇,是因为它的艺术总监恰巧是商业戏剧巨头贾建姆辛剧院(Jujamcyn Theatre)的董事之一。这是排在舒伯特集团和尼德兰集团之后的第三号戏剧集团,旗下拥有5个百老汇剧场,还举行大量的全国巡演,虽然只拥有百老汇40多个剧院中的5个,约1/8,但是其票房收入却占所有商业戏剧1/3强,所以两者之间的合作会比较顺畅。目前,贾建姆辛剧院的音乐剧大多是从拉和亚剧院迁移而来。拉和亚剧团的另外一出音乐剧《大河》(The Big River)则是由波士顿的美国定目剧院共同出品,后来也进入百老汇。拉和亚剧团和贾建姆辛剧院的合作是非营利剧院向营利剧院迁移的第二个阶段,即以百老汇为代表的营利剧院主动培植非营利剧院的剧目,并实现向百老汇的迁移,剧目创作的根本性动机是营利。

百老汇的手不仅伸向美国的非营利职业戏剧,也伸向了英国的非营利职业戏剧。英国英格兰南部的奇切斯特节日剧院(Chichester Festival Theatre)和百老汇制作人达成意向,每年可以有20多个剧目供百老汇制作人选择,从奇切斯特剧院迁移到百老汇演出。英国剧院的成本往往比美国的要小得多。

创意美国统计,从1975—1976年演出季到1995—1996年演出季,百老汇44%的新作源自非营利职业戏剧。而且,这些剧作往往能得到各种奖项,在过去的25个普利策戏剧奖中,20个是由非营利职业戏剧培育的剧目所得。60%的托尼奖源头也在非营利。30%的音乐剧是从地区性剧院来的[3]

第三个阶段,也是美国非营利戏剧界最为担心的阶段,即大型娱乐集团进入戏剧业,对戏剧产业链以资本运作为基础进行重新整合。

迪斯尼集体进入百老汇,不仅改造了剧场,改变了整个42街的面貌,还把已经大获成功的动画片《狮子王》改编成音乐剧。该题材在戏剧界获得了同样巨大的成功。迪斯尼的动画片和音乐剧之间有着天然的血亲关系,《美女野兽》也是先有动画片,然后有音乐剧,同样获得了成功。而被称为现代音乐摇滚剧的《阿依达》却没有走从电影到音乐剧的由上而下的道路,而是走了由下而上的从地区性常驻剧院制作再到百老汇制作的路线。这是一个由大型娱乐集团直接控制下的音乐剧制作范例。本来迪斯尼的高管准备和《狮子王》一样,先拍摄动画片《阿依达》,然后再制作成音乐剧,但是埃尔顿·约翰和蒂姆·莱斯提议直接制作音乐剧。1996年4月,在约翰为该剧制作了一些音乐和歌曲后,迪斯尼进行了一次剧本朗读会。1998年11月,在剧本朗读会两年半之后,亚特兰大的非营利职业剧院联合剧院(Alliance Theatre)举行了音乐剧《阿依达》的全球首演,该剧在演出的时候舞台基本是空的,除了一个投资达1 000万美元的金字塔,据说可以在不同的方向旋转,可惜最后并没有采用这一设计,因为它不停地往下掉。一年后,吸收原来的经验,修改后的版本于1999年的11月在芝加哥凯迪拉克剧院上演了一个演出季,约40天左右。这个版本除了男女主角没有变化,从导演开始到演员等都作了很大的变动,可惜空中的金字塔部分在演出中还是掉了下来,甚至砸伤了正在演出的演员,在百老汇的商业版本中,金字塔就老老实实地坐在了舞台上。两次非营利职业剧院的试验性的演出,多次修改,使得这部音乐剧最终具有了商业气质,2000年3月,该剧在百老汇一炮打响,演出1 900场左右,随后在全美两次巡演,并在世界各地巡回演出,制作人在百老汇的获利约1 000万美元。该剧还获得四项托尼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