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美国的非营利艺术组织的介绍

美国的非营利艺术组织的介绍

时间:2023-04-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美国的非营利表演艺术之所以如此繁荣,有其现实的制度背景、理论基础和历史背景。换句话说,美国财政部减除的每一美元的税收损失,将是私人非营利机构得到额外的捐赠介于90美分至1.4美元的范围。捐赠援助使美国非营利组织达到一个相当可观的程度。美国非营利艺术组织资金来源构成美国非营利戏剧非常繁荣,但对此人们常常会有两个疑问。

美国的非营利艺术组织的介绍

第二节 美国的非营利艺术组织

表演艺术是文化艺术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门类。表演艺术包括音乐、舞蹈和戏剧。在美国,几乎所有的交响乐团和舞蹈团都是非营利的,只有戏剧领域百老汇商业戏剧和巡回剧团才是营利性的。以1990年为例,全美观众在表演艺术入场券上的花费是49.64亿美元,百老汇的票房收入是2.83亿美元,巡回剧团的票房是3.67亿美元,非营利表演艺术的票房收入为43.14亿美元(含非营利的音乐、舞蹈和戏剧表演)[6]。也就是说,营利性表演艺术的观众只是全年美国表演艺术观众的一个零头而已。

谈到纽约创意经济,大家都会认为百老汇商业戏剧是一大亮点。但殊不知美国当代戏剧的真正根基却是在非营利戏剧。美国的非营利戏剧包括两个部分:一是业余戏剧组织,成员都是志愿者,不求报酬,只求艺术参与,不以戏剧为生,如很多校园戏剧和社区戏剧;二是非营利职业戏剧,其成员都是职业戏剧人,他们以戏剧为生,常年定期演出,收入有一定的保障。我们所了解的外百老汇和外外百老汇,大都是非营利职业戏剧。除此之外,还有遍及全美的地区性非营利职业剧团和剧院。2005年,营业的百老汇商业剧院不超过50家,全年总收入为8.62亿美元,观众大概是1 300万人次[7]。而据美国非营利戏剧的专门协会——美国戏剧交流会(Theatre Communication Group)统计,全美的非营利职业剧团有1 490家,票房收入大概为8.45亿美元,捐赠收入为8.02亿美元,观众大概为3 200万人次[8]。即使在全球商业戏剧之都的纽约,非营利职业戏剧也毫不示弱。拥有数十家表演艺术团体的林肯表演艺术中心自不用说,还有大家所熟知的生活剧团、伍斯特剧团、拉妈妈剧团、面包和木偶剧团和表演剧团等也是非营利职业剧团。而就在长期上演《狮子王》的新阿姆斯特丹剧院的对面就是新胜利剧院,一家非营利的儿童剧院,票价只有10美元,相当于吃一顿麦当劳。上文提到的参加了“创意纽约”论坛的纽约常驻剧团联合会,也是一个非营利戏剧组织,不过它不是剧团,而是联系各大基金和众多外百老汇和外外百老汇小型剧团的桥梁,负责分发像梅隆基金会、《纽约时报》基金会、摩根奇士银行基金会对纽约市非营利戏剧团体的资助。2005年,它把141万美元捐款送到了纽约市400多家中小剧团的手中。

美国的非营利表演艺术之所以如此繁荣,有其现实的制度背景、理论基础和历史背景。

1.制度环境

对美国来说,非营利艺术组织并不仅仅是个概念,它首先是联邦税法所规定的一个法律实体,然后是关于它的一整套宏观制度环境和随之而来的微观运作机制。美国学界普遍接受的非营利定义是,“非营利组织”必须符合美国税法501(C)(3)所规定的条件:“为宗教慈善科学、公众安全实验、文学教育、促进国家或国际间业余体育竞赛(其活动不涉及提供体育器材或设施)以及预防虐待儿童或动物而建立和运营的法人社团、基金会,其净收入不是为了保证使私人股东或个人受益,其实质性活动不是为了进行大规模宣传或影响立法,不以公共职位候选人(或反对者)名义参加或干预任何政治选举(包括出版或发表任何声明)。”所以,如果符合税法501(C)(3)的规定,某组织就是非营利组织,它就能享受免税待遇。这一免税的范围包括组织经营所产生的所得税,也包括捐赠免税待遇。

img2

图1 新胜利剧院

减免所得税比较容易理解,2005年,我国财政部、海关总署和国家税务总局在《关于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中支持文化产业发展若干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中规定,对政府鼓励的新办文化企业,自工商注册登记之日起,免征3年企业所得税。

但捐赠免税对我们来说就相对陌生,它是指任何对免税的非营利组织的捐赠都可能使纳税捐赠者在缴纳收入所得税时得到减免。交税者只需在申报时把自己捐赠的数额列出,便可以得到一定的个人所得税减免。当然,具体的减免方法比较复杂,但以占美国人口几乎60%的典型交税者(大多数拥有自己的房屋与富有者)的个人税率计算,捐赠一元给非营利机构能减低每一元税的28美分至40美分钱。税收激励当然适用于大部分文艺捐赠者。而遗产税则提供更多的财富捐赠激励,美国的遗产税征收较高,也是一项捐赠的税收激励措施。税收激励激发很多的捐赠动机。用经济学语言说,捐赠显示出的“价格弹性”在-0.9至-1.4的范围内。换句话说,美国财政部减除的每一美元的税收损失,将是私人非营利机构得到额外的捐赠介于90美分至1.4美元的范围。

捐赠援助使美国非营利组织达到一个相当可观的程度。如果博物馆、交响管弦乐队、歌剧团和其他文化组织只能从票房得到它们的收入,而私人公民不捐赠的话,很多美国的主要艺术机构将不能生存。如图,美国非营利文艺机构大体上是私人、企业与基金会的捐赠共计大约占预算开支的40%[9]

img3

美国非营利艺术组织资金来源构成

美国非营利戏剧非常繁荣,但对此人们常常会有两个疑问。一个疑问是,同样是戏剧,非营利戏剧类的戏剧为什么不能像百老汇的商业戏剧那样在市场上养活自己呢?另一个疑问是,美国税法501(C)(3)中,并没有明确指出艺术类机构可以成为非营利组织,那么何以美国的非营利组织中有大量的文化艺术类机构,特别是戏剧呢?第一个问题,美国的经济学家做出了理性的回答;回答第二个问题的则是美国戏剧家们,他们对戏剧的理解和为之做出的奋斗造成了非营利戏剧的繁荣。

2.经济学原理

美国的经济学家在上世纪的60年代开始关注表演艺术。他们的研究表明,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在高雅表演艺术上会发生“市场失灵”。从经济学角度出发分析,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高雅的表演艺术在理论上最终会消失,但整个文明社会实际上并不愿意高雅表演艺术就此消失,这就是所谓“市场失灵”。非营利组织的其他类型,比如慈善救济、医疗法律援助等存在的理论依据,也就是“市场失灵”或“政府失灵”。既然表演艺术领域同样存在“市场失灵”,必须纳入非营利组织。

表演艺术同样也是经济现象之一,在以技术进步为特征的现代经济发展中,表演艺术同其他经济现象相比有其独特性。其根本特征是表演者的现场性,展现在观众面前的是个活生生的人。这个表演艺术的根本特征实际上已经为我国戏剧艺术界所熟知,但美国经济学家却从这一点出发,推导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表演艺术经济特征。由于每一次表演,表演艺术家都会在现场,所以他们的劳动力既是投入,又是产出。“表演者的产品是其本身,他们并不是生产其他产品的工具,所以,表演者的劳动力就是产出,所以根本就没有方法提高每小时的产出量。四个音乐家表演贝多芬弦乐四重奏,所花的劳动时间和它1800年首演时的时间是一样的。”[10]

相比之下,处于另一个极端的汽车流水线上的生产工人,由于技术进步,他每小时产出的提高程度要比艺术家高得多,产品的成本因此也能得以下降。(www.xing528.com)

由于表演艺术家基本上不可能享受到技术进步带来的生产力提高,而为了达到一定的艺术水准,艺术家又必须投入大量的劳动时间,这就意味着表演艺术的成本随着人们实际收入的增长在不断提高,而表演产出却难以像其他经济门类那样得到相应的提高,所以表演艺术这一经济领域存在着“生产力滞后”。

从长远来看,由创新活动所带来的产品及服务质量的提高以及随之而来的生产成本的降低,都会促进人们实际收入的增长。实际收入的增长必然意味着实际工资的增长。这一事实说明制造商在通过技术进步削减成本的同时,又增加了制造成本。由于不同行业的生产力提高速度不尽相同,产品的相对价格也会有所变动,生产力提高机会较多的产品就显得更便宜……从长远来看,与消责者所消责的其他商品相比,艺术表演所花责的成本在无限上涨。随着表演艺术价格的不断上涨,其他消责品和服务将逐步取代它,直至使表演艺术从市场上消失,因为它的固定成本将会远远超出消责者的支付意愿。[11]

当然,我们常常说艺术是无价的,有些富有的观众也会接受这一观点,社会上并不是没有人愿意出高价观看表演艺术,但从微观经济学的需求和供给曲线图分析,市场上永远不会出现供需平衡的价格点。这就是所谓“市场失灵”。退一步说,即使表演艺术不消失,它在市场上的高票价也把大量并不富裕的观众排斥在剧场之外,“生产力滞后导致表演艺术票价的上升,从而就难以吸引中低收入的观众。由于存在票价相对较低的非表演艺术娱乐,吸引穷人的难度就更大了”[12]

百老汇商业戏剧为了适应“生产力滞后”这一现象在不断地作出调整。上演的新剧目数量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约为35个,而在80年代仅为一半。整个上演的剧目在1985—1986演出季为42个,但到1990—1991演出季则锐减到23个。而每出戏演出的周期却大大增长,以尽可能回收成本。结果百老汇虽然演出场次没有减少,但是观众的选择却越来越少。

表演艺术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上的确难以生存,而非营利戏剧则依靠接受捐赠来补偿日益增长的成本。一方面通过市场外的力量降低票价,吸引尽量多的观众;另一方面由于没有商业风险,就敢于上演新的演出剧目。

当然,经济学上的分析只是证明,如果不进行干预,表演艺术会随着经济发展而衰落。而把表演艺术完全纳入非营利部门之中,必须要有一个共识——戏剧艺术不是商业产品,而是公共产品,每个公民都有权参与和消费。在美国,人们并不是从一开始就持有这样的观点。非营利戏剧的繁荣,最重要的是因为戏剧人有这样一个梦。

3.非营利职业剧院的兴起

美国戏剧的发展历史本身也很有戏剧性。20世纪初,美国的每个小镇都有一个剧院,每天都有演出。据统计,1904年,全国有420家巡回剧团在各地演出。但到了1932年,全国5 000家剧院锐减到100家,其中32家在纽约[13]。由于电视电影的冲击,美国的戏剧在那个时候面临严重的危机。除了校园戏剧外,全美各地基本上无戏可看,更不用说严肃戏剧了。直到1947年,玛蔻·琼斯(Margo Jones)在得克萨斯的达拉斯创建了第一个非营利职业剧院——“戏剧—47”。可以说是玛蔻的热情烧旺了美国非营利职业戏剧。她是这样说的:“这是一个永久性的本土剧院创意计划,在得克萨斯州达拉斯的职业剧院,实行剧目轮换制,拥有全美最好的年轻艺术家,真正的剧作家的剧院……20年后达拉斯人会自豪地说,‘我的孩子生活在这样的一个城市,他们能看到世界上最好的戏剧,而我们为它的创立作出了贡献’。这个剧院之于美国人,要比莫斯科剧院之于俄罗斯人更重要,要比拉贝剧院之于爱尔兰更重要,要比老维克之于英国更重要……”[14]

“戏剧—47”得到了开办所需要的资金,大部分来自达拉斯当地人的捐助,部分来自洛克菲勒基金会。而到了60年代初期,非营利职业戏剧在全美蓬勃发展,诞生了许多至今依旧活跃的剧团和戏剧现象。

在这些剧团里除了有我们熟悉的实验性剧团如生活剧团、伍斯特剧团外。更多的是演出传统意义上严肃戏剧的职业剧院。它们有固定演出季,一个演出季往往由六个戏组成,每出戏演出40到50天。一方面上演契诃夫布莱希特贝克特、奥尼尔等大师作品;另一方面注重推出新的剧作家。比如“戏剧—47”就推出了田纳西·威廉斯和威廉姆·英格这两位美国戏剧大师。非营利剧院的演出季和百老汇的不同。比如著名的耶鲁戏剧学院附属的耶鲁定目剧院(Yale Repertory Theatre),2005—2006演出季的剧目中经典作品有契诃夫的《樱桃园》和莎士比亚的《终成眷属》;新作品有托尼奖得主托尼·库什纳改编的儿童剧《布隆德巴》和耶鲁戏剧学院刚毕业的学生马库斯·伽德雷的《圣灵之舞》,普利策奖得主阿米·弗里德的《在地狱也安全》和由英国爱丁堡戏剧节引进的《隔壁邻居》。

而最值得一提的戏剧现象是免费的莎士比亚,几乎全美所有的大小城镇,每年夏天都有免费的莎士比亚。

许多游客都知道,每年夏天在纽约中央公园戴拉寇特剧院(Delacorte Theater)演出的莎士比亚戏剧,是由大众剧院(The Public Theater)的约瑟夫·派普(Josph Papp)制作的,最令人兴奋的是,和百老汇动辄100美元的戏票相比,它是完全免费的。演出时间为每年6月至9月,每天从下午6点开始发放免费票券,送完为止,每人仅限领1张,由于观众相当踊跃,所以通常下午1点左右就开始有人在索票处等候。事实上,纽约很多剧院都有免费演出,比如卡内基音乐厅,每天上午11点的音乐会就是对观众免费开放的。而位于林肯表演艺术中心的朱利亚学院,每个星期都有四到五场免费的音乐、舞蹈和戏剧演出。

非营利职业戏剧的诞生,是基于这样一个戏剧观念:

戏剧应该是一个和百老汇商业现象不同的组织。每个剧院自成一体,有自己的特点和立场。但有一个根本的主要区别,那就是戏剧组织是慈善的和非营利的,因为它根本不可能收支平衡,更别说赚钱了。作为非营利机构,不需要用收入来满足股东。作为免税机构,它就能够也必须寻求各种帮助来养活自己,向公民们、企业们、地方和全国的基金会们、州县甚至是联邦政府寻求帮助。这样,剧院成为在实际运作上独立而自豪的慈善机构。这一地位赋予非营利剧院以服务公众的责任,不单单是提供优质的演出,而更要把自己和学校和其他社区机构紧密联系起来。[15]

上文已经介绍过,在美国关于非营利免税组织的目录中,并没有艺术和戏剧,正是由于把戏剧和教育紧密联系起来的戏剧观念,才使得美国的戏剧赢得了非营利的地位。现在大多数美国人认为,剧院和图书馆、博物馆一样,是人们文化生活的必需品,既然图书馆和博物馆能得到捐赠,为什么剧院不能呢?

非营利组织的运作和营利组织有着很多区别。最大的区别有两点:一是有着明确而多样化的组织使命设计;二是非营利组织往往有一个强大的募集捐赠资金的部门。

现代组织理论中最重要的一点是组织使命。虽然组织学专家们认为,营利组织也应该设置除了赚钱以外的组织使命,但毋庸置疑,营利组织在面临冲突性较强的决策时,总还是先利润,再使命的。营利企业的组织使命多少显得有些虚伪,但对于非营利组织来说,使命便是它存在的基础。如非营利职业戏剧组织的使命非常多样:或是坚持提高戏剧艺术质量;或是坚持低票价,让尽可能多的人享受戏剧艺术;或是坚持上演新作品,推出新的戏剧人才;或是坚持为儿童提供戏剧艺术和培训;或干脆养活一批有潜力的剧作家……真正实现创意的多样化。

而非营利组织的资金募集部门也是一大特色,它们往往和市场营销部门一样强大。该部门常常把捐赠者进行市场细分,以组织使命为根本吸引力,做出相应的募捐策略。比如有专门针对个人分散捐款的募捐策略,有专门针对基金会的募捐策略。在美国,募捐已经成为和市场营销一样重要的技术,很多大学已经开设相关了课程,有大量关于募捐的教材。在耶鲁戏剧学院的戏剧管理专业,募捐则是一门长达一年的必修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