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留级成因分析

大学留级成因分析

时间:2023-05-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等上了大学之后,压力剧减,以前“上大学”的目标实现了,相当一部分学生丧失了进一步学习的动力,这就表现在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方面都缺乏目标。更有不少家长以为孩子考上大学也就进入保险箱了,将来只是找工作的问题,故而放松了对孩子的教育,尤其是对学习方面的督促,以至于一旦听说学生留级、退学,许多家长都感觉到难以理解和接受。

大学留级成因分析

一、留级学生的成因分析

留级学生与其他同学一样通过国家高考被录取进校,在同等的学习环境中学习,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大的差异呢?其原因可归纳如下:

(一)从我国整个教育体制来看,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已经从“精英教育”转为“大众教育”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高等教育已经由以较低比例选拔人才的精英教育转变为以较高的比例录取学生,从而使半数考生甚至更多的考生圆了大学梦。大众教育对培养更多人才有很大的作用,甚至对促进中小学教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亦不无积极意义。但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程中,高校录取分数线必然逐渐降低,入学新生的总体水平逐渐降低,而且高、低分之距离逐渐拉大,这就使以后大学生成绩容易呈现级差,留级甚至退学人数也极易增多。所以我国高校扩招后,学生整体成绩下滑、留级、退学现象增多是不能完全避免的,高淘汰率给留级学生本人及其家庭都造成了极大的压力和伤害,在智力、人力、财力上导致了巨大的浪费。

(二)应试教育的巨大压力和进入大学后的学习缺乏动力

高中阶段特别是高三的学生,肩负着家长和教师的双重压力——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使大多数学生家长有了这样的认识:孩子将来要在社会上立足、适应竞争激烈的社会、谋一份好的工作,就必须考上大学,最好是名牌大学;至于教师,他们必须以学校的高考升学率求生存,更得以自己教的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自己水平的展示。种种压力迫使学生整天钻研书本,在大量的题海中遨游,甚至在休息日、假期里都有大量的时间被用作补课,使学生的学业负担过重,学习效率下降,这严重阻碍了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学生普遍感到被压得透不过气来,只有熬到考上大学,方能“基本解脱”。等上了大学之后,压力剧减,以前“上大学”的目标实现了,相当一部分学生丧失了进一步学习的动力,这就表现在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方面都缺乏目标。再加之许多学生认为自己都能通过“竞争严酷”的高考,大学的课程还不是“小菜一碟”,认识上的偏差必然导致行动上的偏差,其结果便是“但求过得去,六十分万岁”。尤其是许多学生以前基础不好,所以留级甚至退学的学生大幅度增加就不足为奇了。

(三)适应大学生活的能力太差

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心理素质、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都发生了明显变化。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他们愿意接受提供思考、提供选择的非程式化、非单一结论的观点;他们追求享受与奋斗并举的生活;他们强调自我的存在,追求自由的人格;他们用怀疑的眼光看待世界,有独特的观点,强调自身的价值。但与此同时,这些变化随之而来地也带来一些新问题。具体体现在大学生适应大学新生活的能力较差。适应能力差主要表现在:(www.xing528.com)

1.对大学的教学安排及教学方法不适应。中学老师及家长的压力迫使他们学习,而大学的压力明显减轻,至少入学之初让人难以察觉,大多数独生子女学生离家后自控能力差,前进动力不足,在学习等多方面的“减压”较为普遍。“此时不放松更待何时”的心理极易滋生,其结果是混课和逃课,缺作业或抄作业,结果是“不考不知道,一考吓一跳”,就给期末的考试埋下了祸根。而学生家长大都不怀疑自己孩子的学习能力,也不太担心孩子的学习成绩。据笔者调查了解,新生家长嘱咐孩子的话题之顺序大多为:注意身体、遵守纪律、学会自理、好好学习。更有不少家长以为孩子考上大学也就进入保险箱了,将来只是找工作的问题,故而放松了对孩子的教育,尤其是对学习方面的督促,以至于一旦听说学生留级、退学,许多家长都感觉到难以理解和接受。

2.对生活环境的改变不适应。目前的在校大学生,基本上都属于“80后”,他们的成长环境十分优越,缺少艰苦环境的磨炼,很少有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劳动锻炼,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优越的环境使他们对未来的生活抱有较高的期望值,没有经历过挫折,也很难经受新环境和困难的考验,意志薄弱,自理能力、承受能力较差。不少学生未能适时学会自理、学会与人相处、并逐渐适应新的学习环境,他们缺乏毅力、惧怕吃苦,辨别是非能力弱,自我控制能力差。这样,不用多久,成绩下滑也就是必然结局了。

3.对学校的管理方法不适应

长期的应试教育使考试分数成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给学生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同时有些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不注重方式、方法,沟通少而强制多等消极的教育方式,容易使子女形成敏感多疑、自卑易怒、抑郁焦虑、偏执敌对等不健康的品质。学生往往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责任感,逆反心理严重。在大学,辅导员或班主任基本上是“粗线条”管理,而目前高校的大学生群体多数是独生子女,自理能力普遍较差,心理承受能力脆弱,一旦失去了中学时代的“盯人式”管理,行为就会很快“失控”,使以后的学习、生活存在很多的不确定性。所以,一些家长搬到学校附近来“看管”孩子、“陪读”就不足为怪了。

4.过度沉迷网络

随着当今社会信息化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在高校校园日益普及,其开放性、平等性和互动性为大学生开创了一个全新的网络环境。网络的虚拟性、隐蔽性和无约束性极大地助长了学生的侥幸和放纵心理,许多学生沉溺其中,导致其大量的时间被浪费,学业荒废,甚至犯罪。在笔者担任学生辅导员期间所统计:在院系留级、退学学生中间,因过度迷恋网络而荒废学业的学生比例竟然达到90%以上,由此可见沉迷网络对学生的危害之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