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剧的华丽转身,“新剧伟人”王钟声

新剧的华丽转身,“新剧伟人”王钟声

时间:2023-05-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剧的华丽转身谚语夫妻不和好离婚,搭档不睦要硬拼。为了扩大新剧的影响,王钟声还奔走苏、杭到处演出。1908年2月留学日本,1905年在东京加入同盟会,1907年回国到上海开展新剧活动的任天知,与王钟声合办开设了与戏剧相关的文学、体操、舞蹈等科目的通鉴学校。“新剧伟人”王钟声(1884?新剧的兴起,与辛亥革命有着密切的关系。

新剧的华丽转身,“新剧伟人”王钟声

新剧的华丽转身

谚语

夫妻不和好离婚,搭档不睦要硬拼。

春柳社原是1906年冬,一些留日学生为了研究各种文艺而在东京成立的。他们开始只设演艺部,由李叔同主持。主要成员还有欧阳予倩、吴我尊、马降士、曾孝谷等。春柳诸人,多为戏剧爱好者,他们推崇日本“新派剧”(即新剧);并以研究和仿效新派演剧为己任。1907年春,春柳社在东京为中国江淮流域发生大水灾而举行的赈灾筹款演艺会上,演出了法国小仲马的名剧《茶花女》的第三幕,他们的演出不同于中国戏曲,全部用的是口语对话,没有朗诵,没有加唱,也没有独白、旁白,完全不同于传统戏曲的表演;获得了东京中外人士一致称赞。不久,春柳社又演出了根据美国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改编的话剧《黑奴吁天录》,又获成功。春柳社研究新剧不止,在1909年初夏,以“申酉会”名义借东京座又公演了 4幕剧《热血》(演出时名《热泪》,原作者法国萨都)。

春柳社的新剧活动不仅在国外受到好评,也推动了上海演剧活动的发展。受了新剧和戏曲改良运动的影响,当时上海的不少京剧班社也曾打出“新剧”旗号,演出现代题材剧目;不少新剧家更有与京剧联袂合作演出“新剧”的经历。

国内的新剧家们都跃跃欲试,曾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赴德、日留学,回国后曾任广西法政学堂监督及洋务局总办的王钟声,先是在1907年主持了培养戏剧表演学员的通鉴学校,创办文艺新剧场,串演新戏;又与徐半梅、萧天呆、陈镜花等在上海组织了与春柳社艺术风格完全不同的春阳社,率先在上海演出了西式的话剧,并上演《秋瑾》、《徐锡麟》等新剧;他还与京剧合演“改良戏”。为了扩大新剧的影响,王钟声还奔走苏、杭到处演出。辛亥革命爆发,这位“新剧巨子”参加光复上海的革命;年底,又北上天津编演《官场现形记》、《宦海潮》等剧。

1908年2月留学日本,1905年在东京加入同盟会,1907年回国到上海开展新剧活动的任天知,与王钟声合办开设了与戏剧相关的文学体操舞蹈等科目的通鉴学校。任天知能编能演,善于在演出中随机应变穿插议论,发表演说,宣传革命。1910年冬,任天知在报上刊登消息,召集新剧同仁,组成中国第一个职业演出团体——进化团。进化团在长江流域巡回公演近2年,形成天知派新剧,影响甚广。孙中山曾为进化团题词:“是亦学校也”,赞扬进化团是培养革命志士的大学校。

“新剧伟人”王钟声(1884?—1911年)(www.xing528.com)

新剧初起不仅演绎外国名剧和中外名著改编的戏剧,还十分注重创作家庭和社会题材的内容,宣扬民主革命社会改良。新剧的兴起,与辛亥革命有着密切的关系。当时国人看重新剧对革命、对社会和国家的功用;将新剧看作“改革社会之利器,增进民智之良药”。在新剧演出中,不管何种题材,“言论老生”和“滑稽角色”(丑角演员)备受观众欢迎,言论老生可在剧中发表长篇议论,抨击时弊,引起观众共鸣,替观众一吐心中的积郁;滑稽角色则不但给观众带来欢乐,还常常在嬉笑怒骂之中显露惊人的智慧,自然受到了前来取乐的大多数观众的欢迎。滑稽角色映衬言论老生,对严肃作一番活跃的悖反,无意中遵循了传统喜剧的法则,因此新剧中的喜剧因素、滑稽穿插很受人们青睐。

此外,新剧的演出还模仿了日本演出新剧的方法和习惯——演完了整本大戏后,必要再加演一个搞笑的“趣剧”(搞笑的滑稽小戏),目的是让观众从整本戏严肃或悲凉的气氛中走出来,带着欢乐回家。上海新剧又从中国国情出发做了些切合实际的变动——国人看戏历来把这种活动作为一种社交、消遣、享乐,正戏开场之前总有一段亲朋好友叙谈的空间,或者以此等候大人物姗姗来迟,于是乎,新剧家们为了填补这个空间,将国外整本大戏演完再加演的趣剧,改为将趣剧放到整本大戏演出之前,作为“等客戏”来演出,以使早来(或准时前来)的观众不感到寂寞。趣剧的主要演员都由本

谚语

台上唱一遍,台下练一年。

剧社的“滑稽角色”(丑角演员)担纲,因此,新剧初起,“滑稽角色”(丑角演员)就大受欢迎和被人重视,没几年,新剧界就涌现了一批专演滑稽角色的知名演员,如张冶儿、丁楚鹤(丁怪怪)、徐半梅、钟笑吾、陆啸梧、秦哈哈、张啸天、钱化佛、吴一笑、易方朔、曹微笑(曹开元)、张大公、张利声、赵文声、王呆公、汪摩陀等等。这些前辈自觉或不自觉地为上海滑稽戏的发轫,起着开路先锋的作用,为上海滑稽的创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辛亥革命后,春柳社社员陆续归国,1912年春,他们成立了新剧同志会,开始了后期春柳社的戏剧活动。1912—1915年,新剧同志会以上海为基地,先后在常州、苏州、无锡长沙杭州一带作巡回演出,保留剧目有《家庭恩怨记》、《不如归》、《猛回头》、《社会钟》等,对新剧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1888—1937年汪优游(右),新剧《求婚》剧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