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五工艺与生态选择的合一性:重庆、云南的民间陶器

五工艺与生态选择的合一性:重庆、云南的民间陶器

时间:2023-05-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五 工艺与生态选择的合一性——重庆、云南的民间陶器生态一词源于古希腊语,意思是指家或者我们的环境。重庆地区的民间陶瓷就是一例。复兴是在清康乾时期,那时安富陶已名扬于世,与江苏宜兴、云南建水、广西钦州的陶器被誉为中国“四大名陶”,至今也有300多年的历史。在土与火的技术把握方面,因就地取材、粗料巧做、因陋就简,审美与实用相结合,展现了技艺与生态选择的合一性特征。

五工艺与生态选择的合一性:重庆、云南的民间陶器

五 工艺与生态选择的合一性——重庆、云南的民间陶器

生态一词源于古希腊语,意思是指家或者我们的环境。简单地说,生态就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从文化解释学的角度,我们可以将“原生态”界定为“生物原始的生存状态”,是指在没有外力干涉的情形下生物所呈现的自然面貌。文化原生态,即是对传统文化发生、存在、发展的研究。这里包括文化本身和其发展的外部客观环境。从文化的意义上讲,这是不可剥离的两个部分。表现在:

(1)能与自然融合协调的自然性;

(2)无外力干涉,自发而成的自发性;

(3)生于民间、长于民间的民间性;

(4)带有浓重地缘色彩的个性化、独特性;

(5)在历史的长河中绵延的稳定承传性。

当我们在考察民族民间的工艺文化时,对人类造物所呈现的生态性特征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民间现存的诸多工艺门类的创作过程、创作技巧及其使用价值中存在着大量闪耀着人性智慧的无形文化,值得我们认真研究。

重庆地区的民间陶瓷就是一例。

重庆荣昌有个安富镇(古名磁窑里),盛产陶器。至于民间何时开始制造陶器,现已无法考证。仅据该镇刘家拱桥发现的规模窑址和底下堆积层,以及河滩上大量的粗陶片,可大致推断安富陶业可上溯至宋代以远,但情形究竟如何,仍不得其详。复兴是在清康乾时期,那时安富陶已名扬于世,与江苏宜兴­、云南建水、广西钦州的陶器被誉为中国“四大名陶”,至今也有300多年的历史。其中尤以“泡菜坛子”最为有名。安富粗陶泡菜坛,胎体系红陶,盘口,内口沿凸起,上有盖碗。肩与盘口紧接,削肩,腹部鼓出略呈扁圆形,腹下渐往内收,平底。器表施黑釉及白化妆土,盖碗底外壁及坛肩部饰化妆土葵瓣纹,腹部饰卷草及弦纹,坛内及盖碗内均不施釉。泡菜时,盘口上放清水没过盖碗口沿。据称,由于泡菜坛采用了荣昌当地特有的陶土制作,既能够隔绝空气进入,防止坛外细菌侵入,又有利于泡菜坛内的热气散发,能保证泡菜坛内的乳酸菌存活,才会产生独特的醇和香味。由于荣昌泡菜坛制作精细、烧结良好(吸水率小于4%)、敲击声响清脆、器物内壁不施釉亦不渗漏,故泡菜水不易生花,而且不串味、不变味、不渗水,可以长期保质,保持泡菜味道鲜美。每年到了酸菜辣椒、姜成熟的季节,四川的每家每户都会买上几十斤风干做泡菜。这些菜可以在粗陶坛子里呆上一年,但卤水是越用越好吃,像陈年老窖一样,历久弥香。

在造型上安富粗陶泡菜坛,虽简却不陋,外形十分和谐匀称。民间制陶人总结出:“柳、卵、直、胀”­四个字为特色,与北方陶瓷粗、大、厚、重的风格迥然不同。所谓“柳”,古人常用柳条作“轻盈”的代称,这里指制造坛形要轻盈好看。“卵”即蛋形,亦称卵圆形,圆润自然之意。“直”与曲对称,指坛形器物,直、曲线条配合得宜。“胀”为膨胀,引申为饱满。这四个字道明了坛类陶器的制作,造型要变化多姿,处理好直曲关系,而又不能脱离卵形;既要柳条般轻盈,又要饱满匀称。还总结出“造型美与丑,看看底和口”是说坛形器物的重要部位底和口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腹部曲线的变化,底大易失其灵巧,底小又欠稳定;口与底必须比例适当,才符合器型整体美观大方的设计效果。

荣昌陶土蕴藏丰富,安富民谣唱的:“前山矿子后山炭,中间泥巴烧窑罐。”指的是该镇沿鸦山河一带,盛产制作陶器的红泥和白泥。只需挖开地表浅浅的耕作层,下面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深厚陶土。山前山后又出产煤炭,可就地烧陶,无须外求,生活在这一带的老百姓早就学会了利用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生产日用陶器。并以其工艺精湛细致,体形优美典雅,色彩绚丽光洁,装饰古朴大方,美观适用而闻名遐迩。在土与火的技术把握方面,因就地取材、粗料巧做、因陋就简,审美与实用相结合,展现了技艺与生态选择的合一性特征。

“荣昌陶器”泛指荣昌地区制造的陶器,生产主要集中于安富镇、垭口、武兴高瓷坝和武城土地坳一带,而安富陶是荣昌陶器的代表。安富陶以其独特的紫砂类红、白色陶土烧成,胎体亦为红、白色,胎簿,质坚,类瓷。陶器按胎质精细度分粗、细陶两大类。粗者,多为大众化的罐、缸、坛、盆、钵等日用陶,以花盆(特别是堆花龙纹花盆)最有代表性;细者,素烧的称“泥精货”,上釉的称“釉子货”。所谓“泥精”专指细陶,是陶工们从洗手和勒手泥的水里沉淀中发现的特别精细的陶泥制作而成的陶器,多为工艺陶和日用陶。其中尤以泡菜坛、花瓶、罐、茶壶、文房用品等著称,是“荣昌陶器”的精髓。据文献记载:“泥精货”一般采用素胎素烧,红泥胎质居多,或以红泥胎质施白泥化妆土采用刻花、剔花工艺雕刻后烧成,产品朴实自然。刻花、剔花工艺历经世代艺人的刀刃磨炼,现已非常成熟,是“荣昌陶器”的显著特点之一。“釉子货”均为红、白细腻质地,釉质莹润,施釉采用浸釉、刷釉、点花、画花等工艺。釉色品种有红釉、黄釉、绿釉、黑釉、朱砂釉、天目釉、西绿釉、红钧釉、紫钧釉、乌金釉,等等,鼎盛时达一百多种,其中,朱砂釉、西绿釉、黑釉、黄釉最具特色。装饰以化妆土刻花为特点,有刻线和剔花两种,纹饰质朴自然。其手法上的“雕、刻、巴、堆”,极具地方特色。形成荣昌陶独有的艺术风格。纹饰有龙纹、卷草、缠枝、回纹、如意头、工字纹、折带纹、锯齿纹、水波纹、动物(鱼纹、梅花鹿纹特别著名)、人物等。龙纹、卷草、缠枝居多。

几百年来,“安富陶”独具地方特色的制作工艺和轻盈简洁的自然风格与美学特征,使之享有“薄如纸、亮如镜、声如磬”的美誉,是中国陶瓷史上独具一格的生活器具品类。安陶发展到今天,生产这样的陶瓷作坊已越来越少,但为了求得生存的空间,大多在为各类酒厂生产订制的酒瓶,而渐渐失去了自身的特色优势,这正引起许多专家学者的重视,因为手工艺更多承载着传统文化的内涵,需要当代人文与技艺的重新构架与提升,如何推进产业的发展与造物技艺的创新与发展,的确成为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翻开中国工艺美术史,我们知道,民间陶器的出现是石器时代的主要特征之一。它在人类生活中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不仅大大方便了人们对食物和水的储存,而且还加强了部落定居的稳定性,有助于提高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可以说是人类社会一个划时代的进步。西南地区的先民们在新石器时代也开始了制作陶器,这被云南各地考古发掘出土的大量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和陶片所证实。(www.xing528.com)

自新石器时代发明制陶技术以来,制陶工艺一直在云南各地传播和发展,到明清时期,形成了一些比较著名的陶器产地,其中建水、滇西的腾冲等,是云南著名的陶器生产地。从已发现的元代窑址看出,当时这些地区的制陶技术已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四川民间实用陶器,制作细腻,形制完美。(余强 摄)

据《新纂云南通志》记载:“陶器以建水、宁州所产者为著名,有粗细二种,细者如花瓶、花盆、文具等。釉水式样,书画彩色,均有可观。”较著名的宁州陶器有酒瓮、酒罐、酒坛、瓦盆、饭碗、菜碗、碟子、盘子、茶壶、瓦缸及瓦寿头、宝顶等,每年销数不少。由此可知,清代时,宁州陶器就以品种繁多,造型美观,质地优良而在省内颇负盛名。在这些器物上,积淀着人类造物的经验和多方面的知识,具体体现为人的技艺、人对材料的驾驭以及人造物的尺度。看似平常,显现的却是劳动者在制作过程中的匠心和质朴而巧妙的构思。

建水陶器的用料是选用黑、白、红、黄、紫五色陶土糅合而成。经过绘画、雕刻、填刮、焙烧、磨光等工序制成。建水陶器不上釉,而采取在花纹上镶嵌入白泥,用平滑的石头对陶面精心打磨的方法,使之产生比上釉陶器更耐看的滑润光泽和细腻质感。地方志对此有“体如铁、音如罄、明如水、亮如镜”的美誉。

据那里的行家介绍,建水紫陶有一定的气孔率和吸水率,因而有“花瓶装水不发臭,花盆栽花不烂根,茶壶泡茶味正郁香,餐具存肴隔夜不馊”的生态特点。

云南农村地区的民居,有一种民俗,就是在居所正中上方房顶安置瓦猫。瓦猫用陶制作,是用夸张手法塑造的面目狰狞而又可爱的神怪。人们传说,这瓦猫有避邪纳福、镇宅之效用。人们将它安置在民宅屋顶、飞檐或门头的瓦脊上,以吞食一切冲犯本宅的疾疫祸害和四野鬼怪。瓦猫的制作多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工艺较粗犷,除猫身、猫头可采用快轮提法外,其他部位如眼、耳、鼻、腿等均为手工捏制。工匠把猫型做好后,待主坯阴干,再送入窑中与其他陶制品混烧,只有这样,烧制的瓦猫才不易裂损。有的瓦猫坯制成后,还涂上一层釉,光泽明亮。每逢赶街天,街道上卖陶器处必有卖的。

瓦猫虽被冠以猫名,但却寓虎于猫,取虎凶猛无畏之意,以达到镇宅的目的。我国古代,最早用于镇宅的门神是神荼和郁垒,唐代后演变成秦琼和尉迟恭。门神是负责捉鬼的,而消灭鬼的任务则交给了老虎,即由两位门神将鬼“执以饲虎”。把瓦猫设计成如猫似虎的模样,高踞屋顶之上,守家护院,可吞食一切来犯之鬼怪。这些镇宅瓦猫,种类繁多,造型迥异,以其摄人心魄的形态,显示出持久的艺术生命力。

最有名的是云南鹤庆白族呈贡汉族一带民宅上的瓦猫,或素色,或彩绘,或上釉,形似小虎,面目凶蛮,脑门上多用红色书写“王”字,以示虎威。有的瓦猫胸前还抱有一块方形八卦图,突出了驱邪降鬼的功能。呈贡汉族瓦猫微张大嘴,口露尖牙,眼睛鼓圆,耳朵尖尖竖起,神采奕奕;鹤庆白族瓦猫多蹲姿,猫口大开,唇沿外翻,球状的猫眼外突,长长的耳朵直竖而起,额头上翘起一撮毛,似笑非笑,似怒非怒,神态呈现出一副凶猛威严的样子,使人难辨猫虎。

这些陶瓷制作的瓦猫是完全变了形的、风格化了的、幻想的、可怖的动物形象。它们呈现给我们的感受是一种神秘的威力和狞厉之美。其造型之所以具有威吓神秘的力量,不在于这些怪异动物本身有如何威力,而在于以这些怪异形象为象征符号,指向了某种似乎是超越世间的权威神力的观念。也正是试图借这些动物的外表形象来获得某种超自然的内在神力,以使自己得到庇佑,并视其具有保护作用的图腾物,带有很强的社会功利性和目的性。

1.云南丽江纳西族地区生产的瓦猫,用陶制作,形态夸张狰狞,有避邪纳福、镇宅之含义。(余强 摄)

2.陶艺师在翻模。(余强 摄)

3.云南民间使用的实用陶器古朴粗犷,造型独特。(余强摄)

4.重庆荣昌安富镇生产的泡菜坛最负盛名。(余强 摄)

在四千年前,云南的民间就已经知道如何烧制出较好的土陶器。四千年过去了,从手制到轮制,从无窑到有窑,古老的制陶技术依然在云南的民间默默生存,陪伴着云南的市井人生,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文化生态的奇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