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曹操成功骗董卓,逃离相府,漫话三国演义

曹操成功骗董卓,逃离相府,漫话三国演义

时间:2023-12-04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结果行刺未成,事情差点儿败露,曹操托名献刀,骗过董卓,逃出相府,亡命天下。在曹操去之前,已经有伍孚行刺不成,被董卓命人“牵出剖剐之”,并且“董卓自此出入常带甲士护卫”。一方面是对刺客极为血腥的处置,一方面是董卓自己的严加防范。而一旦行刺未成,自己身处险境,曹操又能在瞬息之间脑筋急转,假称献刀,骗过董卓,迅速脱身,离开相府。

曹操成功骗董卓,逃离相府,漫话三国演义

汉灵帝中平六年,即公元189年,是东汉历史上的多事之秋。这一年,汉灵帝死去,太子即位,就是少帝。大将军何进谋诛宦官,召董卓进京。结果董卓还没来,都城里就乱了。先是宦官们下手杀死了何进,接着袁绍等人又大杀宦官。再接下来,董卓带兵开进来,废掉汉少帝,改立陈留王刘协为帝,引起了京都一场大动乱。董卓为巩固自己的势力,看中了一人,想和他共图大事,但这人看出董卓虽然气势汹汹,但却成不了大气候,于是变易姓名,逃归乡里,另举大事。

这人就是曹操。他逃离董卓的经过,《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和裴注引《魏书》都有简略记载,这件事可以看出曹操的眼力过人之处。当然,他这样做也是冒着生命危险,他一逃,董卓便通缉搜捕他,《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及裴注引《世语》记载,他逃到中牟县,被拘获,幸亏县令的一个属官看出他是天下英雄,劝县令放走了他。到了《三国演义》里,放走曹操的就变成县令陈宫;此外,《三国演义》里还虚构了“孟德献刀刺董卓”这个情节。

《三国演义》第四回说到,董卓凶残跋扈,王允等人想诛杀这个巨奸大恶却束手无策,曹操挺身而出,要来王允的宝刀到相府行刺。结果行刺未成,事情差点儿败露,曹操托名献刀,骗过董卓,逃出相府,亡命天下。

这一情节虽然短小,但却非常精彩,为全书塑造曹操这一“古今奸雄中第一奇人”做了极好的铺垫。

为了说明这点,可以看一下元代《三国志平话》中的曹操出场。《三国志平话》中说,董卓弄权,国舅董承建议献帝召天下诸侯起兵讨卓,并推荐一人,可以负责去联络,接下来便是“有一人至阶下,山呼万岁罢,帝问:‘卿姓名?’‘某姓曹名操,字孟德’。献帝觑这汉,可敌二十个董卓,今汉天下无计奈何,须用此人。献帝赐赏曹操,……曹操辞帝出城,会天下诸侯前至定州见太守公孙瓒。”这种写法平淡无奇,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而《三国演义》写曹操出场,却是刻意经营,匠心独运。第一回中,便有曹操带兵与黄巾军作战的情节,并补叙了曹操幼时诈病欺叔、为北都尉时棒打蹇硕之叔等旧事,使人们对曹操的狡狯与精干有个初步印象;接下来,第二、第三回中,写到何进欲诛宦官,袁绍建议召外兵进京,旁边一人鼓掌大笑,说此事易如反掌,只须诛除宦官首恶,何必召外兵?如果召外兵事情必败。说话的正是曹操,可惜何进没有听从,曹操退下来说:“乱天下者,必进(何进)也。”又写出曹操的豪迈与见识不凡。(www.xing528.com)

接下来便是第四回中的献刀刺董卓。王允与众官因无计除董卓,相对痛哭,一片哭声中独有曹操抚掌大笑,曰:“满朝公卿夜哭到明,明哭到夜,还能哭死董卓否?”这一笑一问,曹操鹤立鸡群般出场了,曹操又慨然说道:“操虽不才,愿即断董卓头,悬之都门,以谢天下。”此语更是气概不凡。

行刺董卓,首先靠的是胆量。在曹操去之前,已经有伍孚行刺不成,被董卓命人“牵出剖剐之”,并且“董卓自此出入常带甲士护卫”。一方面是对刺客极为血腥的处置,一方面是董卓自己的严加防范。这种情况下,曹操依旧毅然前往,没有过人的胆量是不行的。

但曹操又不只是大胆蛮干,行刺之前,早已有预谋,“近日操屈身以事卓者,实欲乘间图之耳。今卓颇信操,操因得时近卓”,可见曹操这个有心人用心之深。而一旦行刺未成,自己身处险境,曹操又能在瞬息之间脑筋急转,假称献刀,骗过董卓,迅速脱身,离开相府。写出曹操极为敏捷的应变能力,和临大事而不慌迅速逃离危险的决断能力。

这样写出的曹操,一方面豪迈果敢,一方面智谋深沉、机智敏捷,无疑会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三国演义》通过虚构出孟德献刀,为曹操这一才略非凡、独霸一方的千古奸雄的出场,拉开了精彩的序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