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叔本华简介及其著作《哲学简史》

叔本华简介及其著作《哲学简史》

时间:2023-12-04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1788年2月22日,叔本华在但泽降生。叔本华是在商业和金融的熏陶下长大的。喜欢叔本华母亲的歌德,由于对她说过她的儿子一定会成为名人而把事情搞糟了:这位母亲从没有听说过一个家庭能出现两个天才。出版之后十年,叔本华得知该版的大部分已被当作废纸卖掉。这部文集智慧和机敏,是叔本华著作中最有价值的一部。离开魏玛之后,叔本华一直埋头苦读,与世隔绝,但有一次例外。

叔本华简介及其著作《哲学简史》

1788年2月22日,叔本华在但泽降生。他父亲是个商人,以精明能干、性格暴躁、喜爱自立、酷爱自由而出名。阿瑟5岁时,由于但泽在1793年波兰被并吞时失去了自由,就从但泽迁到汉堡。叔本华是在商业金融的熏陶下长大的。虽然他很快放弃了他父亲希望他从事的商人生涯,但这段时光还是在他身上留下了清晰烙印:他举止粗鲁,讲究实际,谙通世态炎凉。这使他与他鄙夷的夸夸其谈的或满身学究气的哲学家形成了极为鲜明的对比。1850年,他父亲辞世,他的祖母也死于精神错乱。

叔本华和他的母亲约娜·叔本华的关系非常恶劣,这样的经历对叔本华思想或多或少有着影响。

叔本华说:“性格传自父亲,智慧传自母亲。”他母亲很有才华——她是那时最受欢迎的通俗小说家之一——但她也有自己的个性。她与平淡乏味、务实的丈夫一直不和;他死后,她便热衷于自由的爱情,移居到富有那种生活气氛的魏玛。阿瑟·叔本华如同哈姆雷特反对母亲再婚一样反对他母亲这么做;通过与母亲的争吵,他获得了不少有关女人的片面性的真理,后来,他曾借助于这些去推论哲学。他母亲给他的一封信说明了他们之间的恶劣关系:“你使人无法容忍、令人生厌,很难同你一起生活;你的优良品质全被自负掩盖了。你的优点只因为你不能克制自己,总爱对别人吹毛求疵而变得毫无价值。”于是,他们决定分开生活,他只是在她“待客”时才和别的客人一样去看她。这样一来,他们就会如陌生人一样彼此尊重,而不像家庭成员那样相互憎恨。喜欢叔本华母亲的歌德,由于对她说过她的儿子一定会成为名人而把事情搞糟了:这位母亲从没有听说过一个家庭能出现两个天才。最后,在一次激烈的争执中,她把她的儿子兼对头赶了出去。于是,我们的哲学家愤愤地正告他的母亲说,她只会由于他而留名后世。此后不久,叔本华就离开了魏玛,虽然他母亲又活了二十四年,但他再也没有去看望她。1788年出生的另一个天才——拜伦,同他的母亲之间的关系和叔本华同样。他们的命运差不多是被环境注定了是悲观的;一个未体验过母爱的人,或者更糟的是,只体验过母恨,没有什么理由迷恋这个世界

这时。叔本华已完成“预科班”和大学学业,学到了很多课本之外的知识。在爱情与处世上,他曾恣情放纵,这对他的性格和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他变得抑郁、多疑、愤世嫉俗。他常常受到恐怖和凶恶的幻想的困扰他给煤气管上锁,从不让理发师用剃刀刮脖子;睡觉时,床边放着实弹的手枪——也许是为了防盗。他不能忍受声音,他写道:“我一直认为,一个人容忍的噪音的程度与他的智力成反比,因此,声音能作为一种很好的衡量智力的尺度……所有不必要的费力,如敲、砸、四处折腾,在我的一生中每天都是一种折磨。”由于得不到广泛的承认,他有着几近偏执狂的心理。既然没有成功和名誉,他便转向内心,折磨自己的灵魂。

他没有母亲、妻子、儿女、家庭,也没有故乡。“他孤独一人,没有一个朋友;有一个和一个都没有之间,有无穷大的差别。”[4]他对那时国家主义狂热的漠视不在歌德之下。1813年,费希特号召反对拿破仑,为自由而战,叔本华被他的激情感动,以至想参加义勇军,并真的买了一套武器。但谨慎使他没有进一步行动,他争辩说:“毕竟,拿破仑只是集中而毫不遮掩地表达了自己的独断和权欲,这是弱者们想干而不敢干的。”他没有奔向战场,而是到了乡下,撰写他的哲学博士论文

在他完成这篇论文《论充足理由的四种根源》(On the Fourfold Root of Sufficient Reason)之后,叔本华将一切时间与精力都投进了他的代表作《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他将手稿送给出版社时,说:这并不是已有思想的改头换面,而是一部充满独创思想的作品,“通俗易懂、论证有力,并且不乏优美的笔触”;这部书“将会成为今后上百本书的源泉和根据”。这既是自夸,却也千真万确。许多年后,叔本华非常自信自己已经解决了哲学上的主要问题,以致想在自己的戒指上刻上斯芬克斯[5]自投深渊的图案,斯芬克斯曾许诺一旦她的迷底被揭开,就照这样做。

但是,这本书几乎无人注意;贫困、疲惫的世界没有精力去阅读自己的贫困和疲惫。出版之后十年,叔本华得知该版的大部分已被当作废纸卖掉。他在有关名誉的论文和《生命的智慧》((The wisdom of life)一文中,引用了利希滕贝格尔(Lichtenberger)的两句话,以暗指他的这部杰作:这样的著作好像——一面镜子:“一头笨驴去照时,你不可能在镜子里见到天使”;“当头脑书籍相撞发出空洞的响声时,不能总是归咎于书籍吧?”带着受伤害的虚荣,叔本华说:“一个人越是属于后世——或者说,属于人类总体——他就越不能被同时代人理解;这是因为,他们只是人类总体的一部分,而他的著作并不是为了这一小部分人写的,并不包含丝毫迎合这些人兴趣的、低级狭隘的色彩。”接着,他变得如寓言中的狐狸那样娓娓而谈:“假如一个音乐家发现为自己热烈喝彩的观众都是聋子,或仅有一两个正常人时,他会感到高兴吗?假如他发现那一两个人也是因为接受了贿赂才给最蹩脚的演奏者捧场时,他将会怎么说呢?”——在有些人身上,自高自大是默默无闻的补偿;在另一些人身上,自高自大却与盛名相得益彰。(www.xing528.com)

叔本华在这部书中囊括了他的全部学说,以致后来的著作都只是对该书的注释。他成了自己的传道人,给自己的著作评论、注释。他的《论自然中的意志》(On the Will in Nature)1836年发表,在一定程度上,这篇文章和1844年《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的增订本互相照应。1841年,《伦理学的两个基本问题》(The Two Ground Problems of Ethics)出版;1815年接着出版了《附录与补遗》(Parergaet parliapomera)共两卷——英文译名为《文集》(Essays)。这部文集智慧和机敏,是叔本华著作中最有价值的一部。但是,叔本华只得到了十部免费的样书作为他的全部稿酬。

离开魏玛之后,叔本华一直埋头苦读,与世隔绝,但有一次例外。他一度希望有机会在柏林的一所名牌大学里宣讲自己的哲学;1882年,他获得了这个机会——应邀到柏林当无薪讲师。他有意将自己的授课时间与当时声誉显赫的黑格尔的授课时间安排在一起。他相信学生们会以后世人的眼光看待他和黑格尔。但是,学生们未能预见得那么远,叔本华经常面对空座位讲课。他只得辞职,并大肆谩骂黑格尔作为报复。这些谩骂充斥着他主要作品的后期版本。1831年,柏林霍乱流行,叔本华和黑格尔都外出躲避;可黑格尔因为过早返回,身染流疫,一天后便永别人世。叔本华一直跑到法兰克福才停脚,在那里度过了余生,活到72岁。

像敏感的悲观者一样,他回避乐观者的那种诱惑——以稿费为生。他从父亲的商号继承了一笔遗产,过着小康的生活。他以与哲学家不相称的精明进行投资。当他持有股份的公司倒闭时,贷款人同意偿还70%的资金,叔本华力争全部偿还,终于得偿所愿。这笔钱足够在公寓里订两间房。在那里,他度过了生命的最后三十年,除了一条狗之外,没有任何人做伴。他叫那条小长毛狗“艾特玛”(“世界灵魂”,婆罗门语);可是,城里爱恶作剧的人叫它“小叔本华”。他一般在“英国饭店”吃午饭。每次吃饭前,他总是在餐桌上放一枚金币,吃完后再将它放回口袋。后来,这激恼了一个侍者,问他这一再重复的举动有什么用意。叔本华回答说,这是他默默下的赌注,只要在那儿就餐的英国官员何时不谈论马、女人和狗,他就把金币投入济贫募捐箱中。

叔本华声言,哲学上的所有进展都是在学院的高墙外取得的。这好像已经应验了:他与他的哲学在大学里受到了冷遇。尼采说:“叔本华和德国的学者们截然不同,这使他们非常恼火。”然而,他已学会了一点忍耐他迟早会得到公认,对这一点他很有信心。终于,它慢慢地来了。中产阶级——律师、医生、商人——发觉了这位哲学家,他提供人们的不是形而上学幻想的矫饰术语,而是对实际生活中种种现象作出的通俗、明了的评论。一个对1848年的理想和努力感到幻灭的欧洲几乎要对这种表达1815年绝望的哲学举手鼓掌。科学对神学的冲击、社会主义思潮对贫穷与战争的控诉、生物学对生存竞争的强调——所有这些因素终于使叔本华声名大振。

他虽已进入晚年,但仍能拥享自己的盛名:他热切地阅读有关他的文章;他请熟人们寄来他们搜集的哪怕是只字片言的评论——邮费由他承担。1854年,瓦格纳送给他一本《尼伯龙根的指环》,并在上面题词盛赞叔本华的音乐哲学。因此,这一位悲观主义者在晚年简直成了乐观主义者;他饭后总是吹一阵笛子,感谢光阴消除了他年轻时的热情。从各地纷至沓来的人们,都来看望他;1858年他的七十寿辰时,来自四面八方世界各地的贺信源源不断。

所有的一切来得并不算太早,他只有两年的寿命了。1860年9月21日,他独自一人坐着吃早点,看上去好好的。1小时之后,他的房东太太发现他仍坐在桌旁,但已悄然而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