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清儒学案钱大昭及其著作简介

清儒学案钱大昭及其著作简介

时间:2023-08-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清儒学案》卷八十四《潜研学案下·潜研家学·钱先生大昭》:钱大昭,字晦之,一字弘嗣,竹汀弟也。《清史稿·儒林二》:钱大昭,字晦之,嘉定人。大昭少于大昕者二十年,事兄如严师,得其指授,时有两苏之比。大昭乃著《尔雅释文补》三卷及《广雅疏义》二十卷。钱大昕《潜研堂集》文集卷二十四《三国志辨疑序》:陈承祚《三国志》创前人未有之例,县诸日月而不刊者也。

清儒学案钱大昭及其著作简介

《清儒学案》卷八十四《潜研学案下·潜研家学·钱先生大昭》:钱大昭,字晦之,一字弘嗣,竹汀弟也。国子生。博通经史,治《尔雅》。竹汀与之书,略言六经皆以明道,未有不通训诂而能知道者,欲穷六经之旨,必自《尔雅》始。先生所著,有《诗古训》十卷、《尔雅释文补》三卷、《广雅疏义》二十卷。又著《说文统释》六十卷,书未刊,但《自序》及《徐氏新补新附考证》行世。治经之暇,兼力于史,尝谓注经以明理为宗,注史以达事为主。故著《三国志辨疑》三卷、《汉书辨疑》二十二卷、《续汉书辨疑》九卷,王光禄鸣盛最赏之;称其突过三刘。他所著尚有《后汉书补表》八卷、《后汉郡国令长考》一卷、《补续汉书艺文志》一卷、《迩言》六卷。又有《信古编》、《嘉定金石文字记》、《尊闻斋杂识》、《尊闻斋文集》、《得自怡斋诗集》。竹汀修《鄞》、《长兴》二《志》未成,《鄞志》但有辨证,《长兴志》先生为补成之。生平不慕荣利,名其读书之所曰可庐,欲蕲至于古之随遇自足者。嘉庆元年,以孝廉方正征,赐六品顶戴。十八年卒,年七十。(参《潜研堂文集》、《汉学师承记》、邵晋涵撰《序》、《小谟觞馆集》)

清史稿·儒林二》:钱大昭,字晦之,嘉定人。大昕弟。大昕深于经史,一门群从,皆治古学,能文章,为东南之望。大昭少于大昕者二十年,事兄如严师,得其指授,时有两苏之比。壮岁游京师,尝校录《四库全书》,人间未见之秘,皆得纵观,由是学问益浩博。又善于决择,其说经及小学之书,能直入汉儒阃奥。尝欲从事《尔雅》,大昕与书,谓:“六经皆以明道,未有不通训诂而能知道者。欲穷六经之旨,必自《尔雅》始。”大昭乃著《尔雅释文补》三卷及《广雅疏义》二十卷。又著《说文统释》六十卷,其例十:一曰疏证,以佐古义。凡经典古义与许合者,在所必收。二曰音切,以复古音。以徐铉、徐锴等不知古音,往往误读,又许君言读若某者,即有某音,今并补正;又《说文》本有旧音,《隋书·经籍志》有《说文音隐》,《颜氏家训》引之。唐以前传注家多称《说文》音某,今并采附本字之下。三曰考异,以复古本。凡古本暨古书所引有异同者,悉取以折中。四曰辨俗,以正讹字。凡经典相承俗字,及徐氏新补新附字,皆辨证详明,别为一卷附后。五曰通义,以明互借。凡经典之同物同音,于古本是通用者,皆引经证之。六曰从母,以明孳乳。如完、刓、髡、等字,皆于元下注云从此。七曰别体,以广异义。凡重文中之籀、篆、古文、奇字,皆有所从,其许君未言者,亦略释之;经典两用者,则引而证焉。八曰正讹,以订刊误。凡许君不收之字,注中不应有,又字画脱误者,并校正之。九曰崇古,以知古字。如之类,经典有不从鸟者,此古今字,今注曰古用某。十曰补字,以免漏略。如由、希、免、畾等三十九字,从此得声者甚多,而书中脱落,有子无母,非许例,今酌补之,亦别为一卷附后。大昭于正史尤精两汉,尝谓:“注史与注经不同,注经以明理为宗,理寓于训诂,训诂明而理自见;注史以达事为主,事不明,训诂虽精无益也。”每怪服虔、应劭之于《汉书》,裴骃、徐广之于《史记》,其时去古未远,稗官、载记、碑刻尚多,不能会而通之,考异质疑,徒戋戋于训诂,乃著《两汉书辨疑》四十卷,于地理、官制皆有所得。又仿其例,著《三国志辨疑》三卷。又以宋熊方所补《后汉书》年表只取材范《书》、陈《志》,乃于正史外,兼取山经、地志、金石、子集,其体例依班氏之旧,而略变通之,著《后汉书补表》八卷。计所补王侯,多于熊书百三十人,论者谓视万斯同《历代史表》有过之无不及。他著有《诗古训》十二卷、《经说》十卷、《补续汉书艺文志》二卷、《后汉郡国令长考》一卷、《迩言》二卷。生平不嗜荣利,名其读书之所曰可庐,欲蕲至于古之随遇自足者。嘉庆元年,举孝廉方正。子东垣,字既勤。嘉庆三年举人。官浙江松阳县知县,以艰归。服阕,补上虞县。东垣与弟绎、侗,皆潜研经、史、金石,时称“三凤”。尝与绎、侗及同县秦鉴勘订《郑志》,又与绎、侗、鉴及桐乡金锡鬯辑释《崇文总目》,世称精本。东垣为学沉博而知要,以世传《孟子注疏》缪舛特甚,乃辑刘熙、綦毋邃、陆善经诸儒古注及顾炎武、阎若璩、同时师友之论,附以己见,并正其音读,考其异同,为《孟子解谊》十四卷。他著有《小尔雅校证》二卷、《补经义考》四十卷、《列代建元表》、《勤有堂文集》。

《清史列传·儒林传下一》:存目。[1]

江藩《国朝汉学师承记》卷三、李元度《国朝先正事略》卷三十四、钱林《文献征存录》卷八、李斗《扬州画舫录》卷十皆有传,存目。

钱大昕《潜研堂集》文集卷二十四《三国志辨疑序》:陈承祚《三国志》创前人未有之例,县诸日月而不刊者也。魏氏据中原日久,而晋承其禅,当时中原人士知有魏不知有蜀、吴也。自承祚书出,始正三国之名。且先蜀而后吴,又于《杨戏传》末载《季汉辅臣赞》,亹亹数百言,所以尊蜀殊于魏、吴也。存季汉之名者,明乎蜀之实汉也。习凿齿作《汉晋春秋》,不过因其意而推阐之,而后之论史者辄右习而左陈,毋乃好为议论,而未审乎时势之难易,与夫晋之祖宗所北面而事者魏也。蜀之灭,晋实为之。吴、蜀既亡,群然一词,指为伪朝,乃承祚不唯不伪之,且引魏以匹二国,其秉笔之公,视南、董何多让焉?而晋武不以为忤,张茂先且欲以《晋书》付之,其君臣度量之宏高出唐、宋万万,岂非去古未远,三代之直道犹存,故承祚得以行其志乎?厥后琅玡绍统,即仿汉中承制之局,凿齿建议祧魏而承汉,直易易耳。考亭生于南宋,事势与蜀汉相同,以蜀为正统,固其宜矣。然吾所以重承祚者,又在乎叙事之可信。盖史臣载笔,事久则议论易公,世近则见闻必确。三国介汉、晋之间,首尾相涉,垂及百年,两史有违失者,往往赖此书正之。如郗虑、华歆均为御史大夫,而虑为汉臣,歆为魏臣,《魏武纪》书歆不书虑,是也。《汉献纪》书虑兼书歆,非也。《吴志》言刘熙作《释名》,《后汉书》以为刘珍作,亦陈是而范非也。蔚宗号称良史,然去东京岁月遥远,较之承祚,则传闻之与亲睹固不可同年而语矣。若《晋书》修于唐初,时代益复邈隔,又杂出众手,非专家之业,其罅漏百出,奚足怪哉?予性喜史学,马、班而外,即推此书,以为过于范、欧阳,而裴氏注遮罗阙佚,尤为陈氏功臣,所恨意存涉猎,不能专力。予弟晦之孜孜好古,实事求是,所得殊多于予,其用力精勤,虽近儒何屺瞻、陈少章未能或之先也。抄撮甫毕,属予点次,喜而序之。(www.xing528.com)

钱大昭《说文统释自序》:识惭梼昧,学愧豹窥,积二纪之勤劬,殚一生之精力,覃思研精,欣然有得;探赜索隐,卓尔未由。撰集斯编,聊附述者,定名统释,以示来兹。一曰疏证以佐古义。凡经典古义以及星象、郡国、山川、训诂、历律、器用、舆服、制度、宫室、饮食、鸟兽、草木、虫鱼之类,见于载籍,与许合者,所见必收也。二曰音切以复古音……三曰考异以复古本。凡唐本、蜀本引见于他书者,及《系传》本、青浦司寇所藏宋椠本,暨古书所引有异同者,悉取以折中焉。四曰辨俗以正伪字。凡经典相承俗字及徐氏新补、新附字,皆辨证详明,务合于古,别为一卷,附于本书之后。五曰通义以明互借。凡经典之同物同音于古本是通用者,皆引经证之。六曰从母以明孳乳……七曰别体以广异义……八曰正伪以订刊误……九曰崇古以知古字……十曰补字以免漏落……今于许氏本注升为大字,而仍用楷书,于自撰统释附于分行,而比诸经疏。大抵读书以通经为本,通经以识字为先。经学必资于小学,故郑司农深通六经而先明训诂。小学必资于经学,故许祭酒专精六书而并研经义。苟学者以此为指归,斯通儒无难于几及矣。

【注释】

[1]详见中华书局本第17册,第5502~5504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