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哈伊尔·瓦西里耶维奇·罗蒙诺索夫(Михаил Васильевич Ломоносов,1711年9月8日出生,1765年4月4日去世)是18世纪俄罗斯最伟大的学者,也是一位具有影响力的诗人和文艺理论家。
罗蒙诺索夫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农民兼渔民家庭,在邻居的帮助下受过简单的教育。1731年离家来到莫斯科,进入斯拉夫希腊拉丁学院学习,1735年被派往德国学习矿业课程,后来因为与导师发生冲突而出走,1741年回到彼得堡,1742年开始在科学院工作。他自己的科学研究领域是物理和化学,有许多重要发现,同时他对历史、语言学和修辞学等诸多学科颇感兴趣,也都有所建树。1755年,在他倡议下创办了俄罗斯第一所近代大学——莫斯科大学。在生命晚期,他还成为艺术院院士和斯德哥尔摩等多所外国科学院院士。
罗蒙诺索夫的文学声誉,首先是和他所倡导的诗体改革分不开的。他随自己论诗书简附上的《攻占霍丁颂》,被别林斯基称作是“俄罗斯文学的发端”,颂诗描述了庆祝胜利的宏大场面,字里行间表现了俄罗斯军队获胜带来的巨大喜悦和自豪感。
罗蒙诺索夫的诗歌创作主要体裁是颂诗。他在1747和1748年写下的《伊丽莎白女皇登基日颂》,赞颂女皇的英明,特别是其对科学文化事业的大力支持,让诗人相信不久俄罗斯的科学也将像军事胜利那样,出现自己的牛顿和柏拉图。罗蒙诺索夫对科学和理性的推崇,也体现在他的两首著名的“科学诗”《夜思上苍之伟大》(1743)和《晨思上苍之伟大》(1747?)之中。根据自然神论观点,罗蒙诺索夫把自然看成是“造物主”意志的直观体现,人们应该像太阳一样,用自己的眼睛去认识和照亮大千世界。他的《夜思上苍之伟大》提出了对北极光的自然成因的推测。(www.xing528.com)
罗蒙诺索夫的组诗《与阿纳克瑞翁的对话》(1747—1762)是他独特的诗歌宣言,与那位生活于公元前6—5世纪的、以歌颂美酒和爱情而闻名的古希腊诗人相反,他认为自己的诗琴是为英雄而拨响,是为祖国利益而鸣响的。
罗蒙诺索夫的颂诗,追求空间广阔,气势宏大,言辞瑰丽,呈现出“无序的抒情”,许多词句在不同作品中有时似乎可以互换,而不损害作品主旨,因此也有人认为他的古典主义诗歌明显带有“巴洛克”甚至是“文艺复兴”的艺术特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