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黑格尔的历史观与三种误读的探讨

黑格尔的历史观与三种误读的探讨

时间:2024-01-10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本章在最后一节结合黑格尔的时间观,再讨论对他的三种误读:本原论的、末世论的和流俗历史终结论的。[6]下文中也简称为“观念论”,本书中所说的“观念论”特指德国观念论,不包括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驳斥过的英、法观念论。《历史哲学》当然也是本书的重点,但也只是在这个网络中突出而来的重点。

黑格尔的历史观与三种误读的探讨

第一章:思想史的背景。这一章强调近代历史意识起于维柯,起于欧洲文明与其他文明接触而产生的对自身的反思,而不是起于古代。在维柯之后,我们着重追寻启蒙历史哲学经过康德的先验主体主义之后,如何在费希特、谢林那里,最后在黑格尔那里形成了个人主体与绝对主体分离而又统一的局面,以便初步描绘黑格尔历史观在到他为止的思想史上的地位。

第二章:黑格尔历史观的发生与奠基。这一章开始进入正题,打算在黑格尔的整个思想发展史的框架下,考察他的历史哲学的关键性地位,以及这一哲学的成形与奠基的过程,这一考察对于全文至关重要。黑格尔的历史观有一个从学生时代开始逐渐成形,在《逻辑学》中进行奠基,进而在《历史哲学》与柏林时期其他各种讲演录中加以展开的发展过程,本书将《历史哲学》一书放到接下来的两章进行讨论,本章则按黑格尔著作顺序,分作早期、耶拿时期(《精神现象学》之前)、《精神现象学》、《逻辑学》与《百科全书》、讲演录五部分进行考察。

第三章:黑格尔历史观的展开。本章先简要讨论《历史哲学》是不是一部区域历史(即专讲人事,不讲自然),接下来的部分以同情之理解为目标,从黑格尔在“序言”中对自由的抽象分析着手,从个人、民族、历史行程逐步进展到理想国家,排除一些误读。分四小节:(1)自由,(2)世界历史个人,(3)世界历史民族及世界历史行程,(4)理性的狡计与理想国家、神正论。本章在最后一节结合黑格尔的时间观,再讨论对他的三种误读:本原论的、末世论的和流俗历史终结论的。之所以说“流俗”的,是因为黑格尔的确在一种较此更深意义上持历史终结论,而且历史终结论在他的历史观中扮演了理论顶点与结论的角色,只不过不同于平常人们对他的一些解读(比如几位老年黑格尔主义者给他的“国家哲学家”称号,又比如科耶夫和福山的相关解读)。

第四章:一种批判的尝试——基于时代间的差异。本章以世界历史行程为对象,分四节:(1)从自由意识的进步问题着手,分析(2)这一进步如何逐步出离自然,(3)出离古代城邦共同体,(4)出离中世纪宗教生活共同体,借以考察这一自由意识进程的性质,即黑格尔实际上是以德国观念论的视角在“误读”历史,最后是(5)对“历史终结论”的再思考,进一步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证明黑格尔的思想终结了形而上学时代。自由意识虽然不是外在地抛弃在前的阶段,而是吸收与综合了之前的阶段,但现代人如何又与古代遥遥相隔,失去亲切感,古代艺术的辉煌、中世纪信仰的崇高如何又无法再现了呢?如果拿“历史处境变了”来解释,等于是没有解释,因为我们追问的正是历史处境为何要如此这般变化,历史不是与人无关的客观外在之物,而就是存在本身的意义变迁。西方历史存在的方式自身是不是就蕴含着某种内在的危机?这是这一章重点要关注的问题。

在最后的“结论”中,我们打算结合当代历史哲学的困境,总结黑格尔的历史观,并初步探讨这一历史观对于当代的意义,以及它与形而上学之终结的关系。

[1] 和康德类似,本书中所说的“秩序”和“世界秩序”指的不是人为制定的规章制度,或者社会中不同人群遵守的规范,抑或自然与道德规律,而是指所有这些背后的根据,即支撑世界之存在的根本指向性与协和性,处在这里讨论的第三个层面。

[2] 关于这一段所涉及的问题,详细的论证可参见本书的“附录二”。

[3] 因而有内外二分之权力结构的事物并不单指有心智的人或上帝,也包括其他事物,实际上在中世纪的权力结构中,世界万物都被包括进来了。以下个别地方也将这种模式下的事物泛称为“主体”。

[4] 本书将柏拉图意义上的理念称作“理型”,而将其他人那里的“Idee”、“idea”仍称作“理念”。

[5] 参见张汝伦先生所著《二十世纪德国哲学》的“海德格尔”一章。张汝伦:《二十世纪德国哲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72—420页。

[6] 下文中也简称为“观念论”,本书中所说的“观念论”特指德国观念论,不包括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驳斥过的英、法观念论。

[7] 本书中的“历史观”和“历史哲学”基本同义,在少数地方也不排除交叉使用,但大部分地方用“历史观”,这主要是为了避免给人留下本书只是研究《历史哲学》这一部书的印象,因为本书研究的毋宁说是这本书的前提和黑格尔哲学的一种根本旨趣,单纯停留在《历史哲学》一书的范围内,是无法完成这两种研究的。

[8] 本书所说的“绝对精神”,并非仅指《哲学百科全书》中的“绝对精神”部分,而是指黑格尔那里一般意义上的绝对者,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名称,如绝对者、绝对同一、绝对知识、绝对理念、绝对精神(百科全书)、上帝,下同。

[9] 赫伯特·马尔库塞:《理性和革命:黑格尔和社会理论的兴起》,“序”,“导言”,程志民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5—39页。

[10] 《历史哲学》的学生笔记及版本繁多的性质决定了我们不能以和处理黑格尔生前出版著作一样的方式来对待它,我们将重点不是放在个别字词句段的考究上,而是放在由黑格尔的诸多作品构成的网络中,来进行文本互释,勾勒他的历史观的发展轨迹。鉴于黑格尔生前出版著作与手稿(尤其是最新的科学考证版全集第18卷中的历史哲学手稿)在文本上更具权威性,所以我们对个别概念的考究更多集中在这些文本上,借此解读《历史哲学》;而对《历史哲学》本身,则是以整体考察为主。《历史哲学》当然也是本书的重点,但也只是在这个网络中突出而来的重点。我们采用的版本是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Vorlesungen über die Philosophie der Weltgeschichte,Berlin 1822/1823.Nachschriften von Karl Gustav Julius von Griesheim,Heinrich Gustav Hotho und Friedrich Carl Hermann Victor von Kehler.Hrsg.von Karl Heinz Ilting,Karl Brehmer u.Hoo Nam Seelmann.Felix Meiner Verlag GmbH,Hamburg 1996(V12)。(由于下文中对该书的引用出现得比较频繁,因此特别采用简写随文注的形式,比如“(V12,23)”就表示括号前面的引文引自该书第23页。)黑格尔生前开过五次历史哲学大课,后人整理的各版本之间差异较大,据老一辈黑格尔专家梁志学先生对笔者讲,1996年的这个版本是最完善的。关于各次讲座与各个版本之间的差异和优劣对比情况,请参见本书第三章的引子部分。

[11] 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Grundlinien der Philosophie des Rechts.Hrsg.v.Johannes Hoffmeister.Felix Meiner Verlag,Hamburg 1995,S.16.

[12]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A369,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24页。

[13] 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Wissenschaft der Logik,Erster Band,Die Lehre vom Sein(1832),Gesammelte Werke(GW21).S.142.

[14] Richard Kroner,Von Kant bis Hegel,1.Band,Verlag von J.C.B.Mohr(Paul Siebeck),Tübingen 1921,S.7,63.

[15] Ernst Bloch,Subjekt-Objekt:Erläuterungen zu Hegel,Erweiterte Ausgabe,Suhrkamp Verlag,Frankfurt am Main 1962,S.450.

[16] 当然在某种意义上,还可以从他追溯到他一向钦慕有加的斯宾诺莎、布鲁诺乃至柏拉图。

[17] Hegel,Vorlesungen über die Philosophie der Weltgeschichte,S.101.

[18] 黑格尔:《自然哲学》,梁志学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47页。

[19] 同上书,第48页。

[20] 同上。

[21] 同上书,第48—49页,译文稍有改动。

[22] 同上书,第50页。

[23] 参见同上书,第50页。

[24] 梁志学等先生分别将这两个词译作“此刻”和“现在”,笔者改译的理由如下:黑格尔用“Gegenwart”强调的是瞬间达到永恒,恰恰是“此刻”要表达的意思,从词源上讲也有当场、当面之意;另外,中文中一般说到和过去、将来并举的目前这一维时,用的是“现在”这个词。

[25] 当然这里的“到”不是时间意义上的,而是逻辑意义上的,否则目前对时间的阐释就以时间为前提,陷入循环论证了,参见上引书第54页。

[26] 同上书,第54页。

[27] Otto Poeggeler,Hegels Idee einer Phänomenologie des Geistes,Verlag Karl Alber,Freiburg/München 1973,S.311.

[28] 这只是强调永恒是一种结构性存在,并不意味着永恒是运动的。我们基本上可以将“永恒”替换为“时间本身”,即具体时间的存在方式,我们可以说具体的时间点是在流逝的,但不能说时间本身在经历时间,这正如不能说变化本身在变化一样。

[29] Richard Kroner,Von Kant bis Hegel,2,Band 3,Auflage,J.C.B.Mohr(Paul Siebeck),Tübingen 1977,S.504—506.

[30] Guenter Wohlfart,Der Augenblick:Zeit und ästhetische Erfahrung bei Kant,Hegel,Nietzsche und Heidegger mit einem Exkurs zu Proust,Verlag Karl Alber Freiburt/Muenchen,S.129—131.

[31] 另有两篇文章也试图反驳海德格尔的批判,为黑格尔正名。海德格尔的批判固然有特意将黑格尔的时间观现成化的嫌疑,在某种程度上误读了黑格尔,但海德格尔时间观的特殊性同样不容忽视。Howard Trivers,“Heidergger's Misinterpretation of Hegel's View of Spirit and Time”,in Philosophy and Phenomenological Research,Vol.3,No.2(Dec.,1942),pp.162—168.Jere Paul Surber,“Heidegger's Critique of Hegel's Notion of Time”,in Philosophy and Phenomenological Research,Vol.39,No.3(Mar.,1979),pp.358—377.

[32] 亨利希(Dieter Henrich)有鉴于这一点,说黑格尔的哲学既不是本原哲学,也不是解放哲学。Cf.Michael Theunissen,Hegels Lehre vom absoluten Geist als theologisch-politischer Traktat,Walter de Gruyter & Co.,Berlin 1970,S.22.Anm.77.(www.xing528.com)

[33] Cf.Historisches Woerterbuch der Philosophie,Bd.3,Hrsg.von Joachim Ritter,Karlfried Gründer und Gottfried Gabriel.Schabe Verlag,Basel 1973/74,S.344 ff.

[34] 当然在黑格尔那里也有“绝对的反思”之说,意指思辨,但出现不多,本书为术语清晰起见,暂时忽略这一用法。

[35] Walter Jaeschke,“Die Geschichtlichkeit der Geschichte”,in Hegel-Jahrbuch 1995,Akademie Verlag,Berlin 1995,S.363 ff.

[36] Rüdiger Bubner,Geschichtsprozesse und Handlungsnormen,Suhrkamp Verlag,Frankfurt am Main 1984,S.25.

[37] 方括号内为笔者所加,下文中如不作特殊说明的,同此。

[38] Martin Heidegger,Beiträge zur Philosophie(Vom Ereignis),Vittorio Klostermann,Frankfurt am Main 1989,S.493—494.

[39] Ibid.

[40] Ibid.,S.6.

[41] 但反过来说,没有黑格尔的历史观,从他到海德格尔的整个历史观的发展也是不可想象的。

[42] Theunissen,Hegels Lehre vom absoluten Geist als theologisch-politischer Traktat,S.61,51,64—65,68.

[43] Richard Kroner,Von Kant bis Hegel,2,Band 3,Auflage.J.C.B.Mohr(Paul Siebeck),Tübingen 1977,S.521.必须说明的是,克罗纳对于历史性与超历史性的划分标准与本书的并不相同。本书所说的历史性指的是绝对精神内在于世界,成为与有限时间、实际历史相结合的内在运动,是实际历史的根据;而克罗纳所谓的“历史性”指的是实际历史,本书所说的“历史性”恰恰和他所说的“超历史性”大致同义。这实际上也是造成笔者在下文中不同意托因尼森“历史性可以是非时间性的”这一说法的关键所在。撇开名称上的差异不说,关于黑格尔那里时间与历史的内在机理这个问题,笔者与克罗纳、托因尼森并无本质分歧。

[44] Siehe Theunissen,Hegels Lehre vom absoluten Geist als theologisch-politischer Traktat,S.72—73,u.Einführender Teil B.

[45] 黑格尔:《自然哲学》,第48页。

[46] 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Die Vernunft in der Geschichte,Hrsg.v.Johannes Hoffmeister.Verlag von Felix Meiner,Hamburg 1955,S.177.

[47] Ibid.,S.154.与此有关的一个参照是,他的学生德罗伊森认为历史学方法的本质是理解(verstehen),是解释(Interpretation)。Cf.C.J.Bauer,“Das Geheimnis aller Bewegung ist ihr Zweck”:Geschichtsphilosophie bei Hegel und Droysen,Felix Meiner Verlag,Hamburg 2001,S.195.

[48] Bauer,“Das Geheimnis aller Bewegung ist ihr Zweck”,S.250.

[49] Jacob Taubes,Abendländische Eschatologie:Mit einem Anhang,Matthes & Seitz Verlag,München 1991,S.4.

[50] Cf.Oscar Daniel Brauer,Dialektik der Zeit:Untersuchungen zu Hegels Metaphysik der Weltgeshichte,Friedrich Frommann Verlag,Stuttgart 1982,S.16.

[51] Ulrich Kayser,Das Problem der Zeit in der Geschichtsphilosophie Hegels,Inaugural-Dissertation,Berlin Universitaet 1930,S.75.因此布劳尔才有自然时间和历史时间之分,并说黑格尔的历史时间并不源于亚里士多德宇宙形而上学,据此反驳海德格尔对黑格尔的批评。Siehe Brauer,Dialektik der Zeit,S.15.

[52] Wilhelm Dilthey,Die Jugendgeschichte Hegels:Und andere Abhandlungen zur Geschichte des Deutschen Idealismus,6,unveränderte Auflage.B.G.Teubner Verlagsgesellschaft,Stuttgart 1990; Zur Geistesgeschichte des 19,Jahrhunderts.Vandenhoeck & Ruprecht,Göttingen 1981; Der Aufbau der geschichtlichen Welt in den Geisteswissenschaften.Verlag von B.G.Teubner,Leipzig und Berlin 1927.Georg Lasson,Hegel als Geschichtsphilosoph.Verlag von Felix Meiner,Leipzig 1920.Kurt Leese,Die Geschichtsphilosophie Hegels.Erschienen im Furches Verlag,Berlin 1922.(雷泽的另一本书笔者目前尚未找到。)Herbert Marcuse,Hegel's Ontology and the Theory of Historicity.Trans.by Seyla Benhabib.The MIT Press,Massachusetts,London 1987.Johann Plenge,Hegel und die Weltgeschichte:Ein Vortrag.Staatswissenschaftliche Verlagsgesellschaft,Münster 1931.Reinhart Klemens Maurer,Hegel und das Ende der Geschichte.Verlag Karl Alber,Freiburg/München1980.Harald Holz,Geist in Geschichte.Verlag Königshausen & Neumann,Wuerzburg 1994.Timo Bautz,Hegels Lehre von der Weltgeschichte:Zur logischen und systematischen Grundlegung der Hegelschen Geschichtsphilosophie.Wilhelm Fink Verlag,München 1988.Hans H.Flöter,Die Begründung der Geschichtlichkeit der Geschichte in der Philosophie des deutschen Idealismus.Inaugural-Dissertation.Halle(Saale)1936.还有一些其他的二手著作,本书会在正文中涉及,这里就不一一列出了,文献信息可参考本书后的“参考文献”。

[53] Siehe Karl Löwith(Hrsg.),Die Hegelsche Linke.Friedrich Frommann Verlag,Stuttgart-Bad Cannstatt 1962.但马克思晚年的《资本论》则倾向于接受《逻辑学》里的辩证法。

[54] 海德格尔这方面的专著还有:“黑格尔的经验概念”、《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德国观念论(费希特、黑格尔、谢林)》、《黑格尔》。伽达默尔的还有:《近代哲学Ⅰ》、《黑格尔的遗产》。塞尔(Annette Sell)于1998年写的专著《海德格尔解读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对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和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进行了集中对比,十分有益。Siehe Annette Sell,Martin Heideggers Gang durch Hegels“Phänomenologie des Geistes”.Bouvier Verlag,Bonn,1998.

[55] Otto Pöggeler,Hegels Idee einer Phänomenologie des Geistes.Verlag Karl Alber,Freiburg/München,1973.

[56] Rüdiger Bubner,Geschichtsprozesse und Handlungsnormen.Suhrkamp Verlag,Frankfurt am Main,1984.

[57] Walter Jaeschke,Hegel-Handbuch:Leben-Werk-Schule,Verlag J.B.Metzler,Stuttgart·Weimar,2003; Die Suche nach den eschatologischen Wurzeln der Geschichtsphilosophie:Eine historische Kritik der Säkularisierungsthese,Chr.Kaiser Verlag,München,1976.

[58] 朱谦之:《黑格尔的历史哲学》,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59] 收于侯成亚等(编译):《张颐论黑格尔》,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60] 侯鸿勋:《论黑格尔的历史哲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61] 薛华:《黑格尔对历史终点的理解》,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

[62] 王树人:《历史的哲学反思——关于〈精神现象学〉的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63] 王连喜:《黑格尔历史哲学》,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64] 舒远招:《理性与激情——黑格尔历史理性研究》,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65] 衣俊卿:《历史与乌托邦——历史哲学:走出传统历史设计之误区》,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66] 韩震:《西方历史哲学导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67] 李荣添:《历史之理性——黑格尔历史哲学导论述析》,台北:学生书局1993年版。

[68] 蔡美丽:《黑格尔》,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