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淮安周恩来纪念馆-205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简介

淮安周恩来纪念馆-205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简介

时间:2024-03-28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淮安·周恩来纪念馆周恩来纪念馆位于江苏省淮安市北门外桃花垠,1992年1月16日落成,邓小平题写馆名,江泽民、李鹏、李先念、杨尚昆等同志为纪念馆题词。周恩来,1898年3月5日生,字翔宇,小名大鸾。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淮安。同月在中共“八七”会议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历任政府总理、外交部长(兼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第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二、三届主席。

淮安周恩来纪念馆-205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简介

淮安·周恩来纪念馆

周恩来纪念馆位于江苏省淮安市北门外桃花垠,1992年1月16日落成,邓小平题写馆名,江泽民李鹏、李先念、杨尚昆等同志为纪念馆题词。

该馆四面环水,清波荡漾,总建筑面积3265平方米,由主馆和辅馆两部分组成。主馆底部基台呈方梯形,而馆体呈八棱柱体,在庄严中具有动感,喻示周恩来数次在我党我军生死存亡关头所起的扭转乾坤的作用;基台周围由四根巨大的花岗岩石柱撑起锥形大屋顶,寓意他最早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四个现代化的千秋大业。与主馆相呼应的辅馆呈“人”字形展开,标志着周恩来伟大崇高的人格,并含蓄地表达了周恩来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主馆分为三层,一层展厅共分八个部分,通过丰富翔实的文献史料和珍贵的文物图片以及5台电视显示屏,展现了周恩来光辉的一生。二层瞻仰厅置放着周恩来坐像,这尊汉白玉塑像高3.2米,基座高1.5米,展现的是周恩来总理手握长卷,微笑凝视着前方的伟人形象。

纪念馆正面隔湖望去,南面是观景台,它由廊厅和两座高达16米的剑碑组成,象征着周恩来的丰功伟绩与日月同辉。(www.xing528.com)

周恩来,1898年3月5日生,字翔宇,小名大鸾。曾用名飞飞、伍豪、少山、冠生等。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淮安。1913年进天津南开中学学习。1917年留学日本。1919年回国。在天津参加五四运动,组织觉悟社,从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活动。1920年至1924年,先后去法国和德国勤工俭学,在旅欧的中国学生和工人中宣传马克思主义,发起组织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后改称旅欧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由张申府等人介绍),任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总支部书记,并参加中共旅欧总支部的领导工作,对早期的建党、建团工作起了重大的作用。1924年8月从巴黎回国,曾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政治部主任,中共两广区委委员长、常委兼军事部部长,主持建立党直接领导的革命武装叶挺独立团。1925年2月、10月,领导进行了第一、二次东征,为巩固和发展广东革命根据地和进行北伐做出了重大贡献。1926年曾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讲授军事课程,同年冬到上海,任中共中央军委书记兼中共江浙区委军委书记。1927年3月领导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获得胜利;8月领导了南昌起义,向国民党反动派打响了第一枪,为创建人民军队做出了重要贡献,在起义中任中共前敌委员会书记。同月在中共“八七”会议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1928年出席党的六大,在会上作了“关于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的报告。后在上海坚持地下工作,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长、中央军委书记,曾发表《坚决肃清党内一切非无产阶级的意识》和《中共中央给红军第四军前委的指示信》。1931年12月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后,任中共苏区中央局书记、中国工农红军总政委兼第一方面军政委、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1933年春和朱德一起领导和指挥了第四次反“围剿”战争,取得了重大的胜利。1935年1月在遵义会议上,坚决支持毛泽东的正确路线,为确立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遵义会议后,仍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并任中央三人军事指挥小组成员。1936年12月任中共全权代表去西安同蒋介石进行谈判,和平解决了西安事变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共中央代表和南方局书记,并任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长期在驻国民党政府所在地武汉、重庆进行党的工作和统一战线工作。1945年8月和毛泽东去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斗争,《双十协定》签订后,率中共代表团留在重庆和南京。1946年11月从南京返回延安。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重点进攻陕甘宁边区时转战在陕北,同年8月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兼代理中央军委总参谋长。1948年9月,参加领导和指挥了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同年11月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兼总参谋长,为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武装夺取政权、创建社会主义新中国,建立了不朽的功绩。

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历任政府总理、外交部长(兼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第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二、三届主席。是中共五届中央委员,中共六至十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六届、七届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共八至十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八届、十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一至四届全国人大代表。

在担负处理党和国家日常事务的同时,周恩来和毛泽东一起制定了党的社会主义建设的路线、方针、政策;几个发展国民经济五年计划都是他亲自主持制订和组织实施的。1960年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并采取一系列措施,使国民经济顺利地得到恢复和发展。还提出了“中国知识分子绝大多数已经是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科学技术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关键性作用”等观点,对社会主义建设都有重大意义。在国际事务中,参与制定并亲自执行了重大的外交决策,提出了外交工作中一系列具体的方针和政策,创造性地贯彻执行了党的革命外交路线。1954年,倡导了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5年4月,率中国代表团出席第一次亚非会议,使会议通过了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万隆会议十项原则”。在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代表党提出:“在20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前列”的宏伟规划。1972年患病以后一直坚持工作。1976年1月8日在北京逝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